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12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议论议功议名议蠲议价议姻议学议场
议郎议罪议决议疏议事堂议妥议员议勤
议政议定议臣议权议事日程议娶议命议购
议和议刑议駮议贤议决案议不反顾议呈议贵
议礼议幕议谥议鼎议准议主议可议论风发
议事议曹议长议谳议会制议声议定书议销
议法议语议拟议论文议体议干议宾议说
议狱议兵议则议奏议会制度议席议审议谋
议道议官议堂议革议亲议度议勋议请
议罚议婚议夺议题议会议处议室议论英发

词语解释:议论  拼音:yì lùn
(1).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史记·货殖列传》:“ 临淄 亦海 岱 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明 薛瑄 《薛子道论》卷上:“切不可随众议论前人长短,要当己有真见方可。”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五章:“我在背后从来没有议论过你,没有说过你一句坏话。”
(2).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宋史·岳飞传》:“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祸。” 巴金 《〈往事与随想〉译后记》一:“作者随时随处发表的这一类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
词语解释:议郎  拼音:yì láng
官名。 汉 代设置;为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掌顾问应对,无常事。 汉 秩比六百石。多征贤良方正之士任之。 晋 以后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晋书·山涛传》:“除议郎,帝以 涛 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牀帐茵褥。”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七:“长兄专城居,仲兄为议郎。”
词语解释:议政  拼音:yì zhèng
议论政事。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 宋 韩元吉 《读〈管子〉》:“则 仲 之与 桓公 平日谋国议政者,其亦详矣。”《清史稿·太宗纪二》:“﹝ 崇德 二年夏四月﹞丁酉,命固山贝子 尼堪 、 罗託 、 博洛 等预议国政。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集羣臣諭之曰:‘向者议政大臣额少……今特择尔等置之议政之列,当以民生休戚为念,慎勿怠惰,有负朝廷。’”
词语解释:议和  拼音:yì hé
进行和平谈判;谈判结束战争。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王德用》:“覘者归告,谓 汉 兵且大入,遂来议和。”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八年春,上欲与 明 议和,令 倧 转达。”《解放日报》1983.11.13:“ 晳子 是有过和南方议和的建议,俺认为不是路,没睬他。”
词语解释:议礼  拼音:yì lǐ
谓议论礼制。《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礼,谓人所服行也。” 朱熹 集注:“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宋 袁燮 《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丞相言议礼之地,最要得人。” 明 王祎 《唐五礼序》:“是用为之序论,以著其説,庶议礼之家,得以慎所择焉。”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惟两 汉 议礼之文,博引数説,以己意折衷,近於考据。”
词语解释:议事  拼音:yì shì
(1).议论商讨公事。《书·周官》:“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孔 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二:“ 鲁宗道 为参政,尝与宰执议事,时有不合者, 宗道 坚执不回。”《水浒传》第四一回:“这 黄文炳 正在府里议事,听得报説了,慌忙来禀知府。” 吴组缃 《山洪》二:“老板?老板没回来。在区里议事呢!”
(2).度事,衡量事情的轻重。议,通“ 仪 ”。《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杨伯峻 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説详 王引之 《述闻》。”
词语解释:议法  拼音:yì fǎ
斟酌法度;讨论法制。 宋 胡宿 《乞杨开充大理少卿状》:“观其议法详平,正而有守,臣等今保举堪充权大理少卿公事。” 宋 周行己 《上皇帝书》:“然而天下之民,犹有不得尽被陛下之泽,而经国之术,犹有不得尽如陛下之意者,岂非有司议法之过,官吏行法之弊乎?”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之二:“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
词语解释:议狱  拼音:yì yù
犹断狱,审议狱案。《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魏书·刑罚志》:“议狱定律,有国攸慎,轻重损益,世或不同。” 宋 韩元吉 《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及其议狱也, 大理 有 阿杨 杀小儿案,而公以为可疑,不顾众论争之。”
词语解释:议道  拼音:yì dào
(1).议论大道;探讨治国之道。《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孔颖达 疏:“好仁之法,须恩惠及人,当恕己而行,故君子谋议道理,先自己而始。” 宋 强至 《回徐州知府赵尚书书》:“宣风巨屏,方尊外牧之权;议道中台,行贰上公之旧。” 明 徐学谟 《归有园麈谈》:“耻恶衣食者,未足议道;美其宫室者,必损令名。”
(2).拟议取道。《明史·宦官传一·王振》:“ 振 初议道 紫荆关 ,由 蔚州 邀帝幸其第,既恐蹂乡稼,復改道 宣府 。”
词语解释:议罚  拼音:yì fá
谓议定其罪给以处罚。《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宋 朱熹 《学校贡举私议》:“其行义有亏,学术无取,举者亦当议罚。”
词语解释:议功  拼音:yì gōng
(1).古刑法中八议之五。谓对有大功之人,审议其功勋以减免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五曰议功之辟。” 郑玄 注:“谓有大勋力立功者。”《汉书·刑法志》:“八议:一曰议亲……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参见“ 八辟 ”、“ 八议 ”。
(2).论功。 唐 柳宗元 《剑门铭》:“帝用休嘉,议功居首,增秩师长,进为大藩,宅是南服。”参见“ 议勋 ”。
词语解释:议勋  拼音:yì xūn
谓评议其辅成王业的功勋。 北周 庾信 《慕容公神道碑》:“昔在《殷书》懋赏,《周礼》议勋,诸侯计功,大夫称伐。” 倪璠 注:“《周礼》曰:‘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
词语解释:议罪  拼音:yì zuì
论议定罪。 汉 王充 《论衡·别通》:“法令之家,不见行事,议罪不可审。” 唐 权德舆 《世祖封不义侯议》:“且如 欒布 之哭 彭越 , 孔车 之塟 主父 ,使於 东汉 议罪,罪孰甚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俄詔下,命 恭亲王 将 载垣 、 端华 、 肃顺 革去爵职,拿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
词语解释:议定  拼音:yì dìng
(1).商议决定。《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 高庙 ,世世勿絶,嗣子各袭其功位。其与列侯议定奏之。” 明 王骥 《边务五事疏》:“今议定功次,获三首级者赎其死罪,获二级者赎其徒流罪。” 冰心 《晚晴集·我的童年》:“在开会时大家议定了题目,限了韵,各人分头做诗。”
(2).谓疑议有定论。 清 余维枢 《申端愍公祀田记》:“ 顺治 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詔下其事於廷,十三年闰五月初二日, 申公 殉国议定,遂同二十三臣者特諡 端愍 。”
词语解释:议刑  拼音:yì xíng
谓议罪以定刑。《三国志·魏志·陈羣传》:“ 廙 深德 羣 , 羣 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唐 常衮 《授路嗣恭洪州观察使制》:“议刑必中,敷教亦宽。”参阅“八辟”、“八议”。
词语解释:议幕  拼音:yì mù
亦作“ 议幙 ”。 幕府。亦指幕僚。 宋 楼钥 《沿海制置司参议厅壁记》:“独置议幕,非老成资高者不在兹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参 成都 议幙,摄事 汉嘉 。”
词语解释:议曹  拼音:yì cáo
(1).郡守的属吏。《汉书·循吏传·龚遂》:“数年,上遣使者徵 遂 ,议曹 王生 愿从。”《南史·崔慧景传》:“徧游公卿,仕至 扬州 议曹从事。”
(2).官署名。掌言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 唐 道宣 《叙任道林辨周武帝〈除佛法诏〉》:“今圣上允可,议曹奏决,上下含和,定无异趣。” 明 李东阳 《次青谿岁祫享韵》:“祧庙有灵归祫祭,议曹无力预官寮。”
词语解释:议语  拼音:yì yǔ
谈论。 汉 焦赣 《易林·无妄之家人》:“众神集聚,相与议语,南国虐乱,百姓愁苦,兴师征讨,更立圣主。”
词语解释:议兵  拼音:yì bīng
讨论治军用兵。《荀子·议兵》:“ 临武君 与 孙卿子 议兵於 赵孝成王 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丞相南讨,余辱司马,议兵 大梁 ,走出 洛 下。” 明 王家桢 《入境报代疏》:“至于议兵议餉,一切调度机宜,容臣会同督抚按道,次第举行。”
词语解释:议官  拼音:yì guān
言官;谏官。《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 宋 欧阳修 《又与孙威敏公书》:“承公许作行状,甚善,便将请謚。议官文书,有司据以为议,大是一重公据,请早挥笔。”
词语解释:议婚  拼音:yì hūn
说亲;商谈联姻之事。 金 王若虚 《太乙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年十六,父兄议婚。师曰:‘性喜出家,不愿娶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未敢议婚他姓。” 樊增祥 《樊山判牍续编·批周清存禀词》:“此女在尔家多年,虽媳犹女,仰即妥为议婚,勿稍草率。”
词语解释:议名  拼音:yì míng
犹议谥。 唐 独孤及 《重议吕諲》:“议名之际,敢不闕其所疑,而録其尤者、著者,有司之职也。”
词语解释:议决  拼音:yì jué
亦作“ 议决 ”。 议论并作出决定。《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会 昭帝 崩, 昌邑王 嗣位,淫乱, 霍将军 忧惧,与公卿议废之,莫敢发言。 延年 按剑,廷叱羣臣,即日议决,语在 光 传。”《新唐书·太宗纪》:“壬子,命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尚书议决死罪。” 梁启超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第一章第一节:“然改正案非经国会之议决,不能有效。”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原先议决的是在这两区先后举行。”
词语解释:议臣  拼音:yì chén
建言立议之臣。《汉书·田叔传》:“ 梁孝王 使人杀 汉 议臣 爰盎 , 景帝 召 叔 案 梁 ,具得其事。” 宋 袁燮 《端明殿学士通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罗公行状》:“内之议臣,毋责其细故;外之监司,毋拘以苛法。”
词语解释:议駮
见“ 议驳 ”。
词语解释:议驳  拼音:yì bó
亦作“ 议駮 ”。
(1).议论错杂不一。 汉 王充 《论衡·异虚》:“ 高宗 祭 成汤 之庙,有蜚雉升鼎而雊。 祖己 以为远人将有来者,説《尚书》家谓雉凶,议駮不同。”
(2).提出异议,予以驳回。《光绪政要》:“﹝二年,﹞特派 胡瑞澜 提讯。嗣据该侍郎仍照原拟具奏,经刑部以情节岐异议驳。”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否则交部议奏时,我必议驳。”
词语解释:议谥  拼音:yì shì
亦作“ 议諡 ”。 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拟具上谥或赐谥的名号请旨定夺,叫“议謚”。《国语·楚语上》:“王卒,及葬, 子囊 议謚。”《晋书·秦秀传》:“ 何曾 卒,下礼官议諡。” 唐 颜真卿 《请复七圣谥号状》:“ 宝应 中,二圣山陵有司议諡,事不师古,变而行权。” 清 冯景 《濮议议》:“始议謚时,有司奏为人后者为之子,故降其父母不得祭。”
词语解释:议长  拼音:yì cháng
代表议会,主持议事的主要负责人。在资本主义国家,凡采用两院制议会的,下议院议长大多由多数党提名,经全院选举产生,或由参加议会的各政党领袖协商确定。上议院议长有的由国家元首直接任命,有的由特定的政府高级官员兼任,有的则由选举产生。有的国家宪法规定,在国家元首因故不能视事或死亡时,议长可代行总统职权。
词语解释:议拟  拼音:yì nǐ
(1).犹言相提并论。《宋史·文苑传三·刁衎》:“若 太祖 之勤俭,若 太宗 之惠慈,答天地敷锡之意,保祖宗艰难之业,则 周成 、 汉文 二宗之美,不可同年而议拟也。”
(2).拟议,设计筹划。《元典章·户部八·盐课》:“约会本部官一同从长商议,明白议拟,相应都省准拟关请,依上施行。” 明 于谦 《议处边计疏》:“诚恐各官迁延,有妨边备,已经节次议拟奏准。”
词语解释:议则  拼音:yì zé
议事规则。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彼凭议则及会章以率众,引导之而不驱策之,至达目的而已。”
词语解释:议堂  拼音:yì táng
议论政事之堂。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议堂犹集凤, 贞观 是元龟。”
词语解释:议夺  拼音:yì duó
犹核准。 明 海瑞 《均徭申文》:“即查该县原申均徭令七甲为首编起,果於众心乐从,民无异议,方与议夺。”
词语解释:议蠲  拼音:yì juān
谓审议灾情,蠲免赋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然与其议蠲于既散之后,孰若輟徵于未散之先。”
词语解释:议疏  拼音:yì shū
犹义疏。疏解经籍的著作。议,通“ 义 ”。《隋书·经籍志一》:“ 炫 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於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 郑氏 并立。”
词语解释:议权  拼音:yì quán
指对国政的发言权。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数者,皆 汉 族之所无,而异种之所特有,是议权仍不在 汉 人也。”
词语解释:议贤  拼音:yì xián
古刑法八议之一。谓对于有德行的人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三曰议贤之辟。”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若今时廉吏有罪先请是也。’ 玄 谓贤有德行者。”《唐律疏议·名例·八议》:“三曰议贤。谓有大德行。议曰:谓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则者。”参见“ 八辟 ”、“ 八议 ”。
词语解释:议鼎  拼音:yì dǐng
汉武帝 时 汾阴 出宝鼎,群臣上寿贺帝曰:“陛下得 周 鼎。” 吾丘寿王 独曰非 周 鼎。 武帝 召而问之。 寿王 曰:“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后以“议鼎”为称人才识卓异之典。 唐 李瀚 《蒙求》:“ 寿王 议鼎, 杜林 駮 尧 。”
词语解释:议谳  拼音:yì yàn
(1).谓议罪量刑。《旧五代史·唐书·罗贯传》:“ 崇韜 奏曰:‘ 贯 纵有死罪,俟欵状上奏,所司议讞,以朝典行之,死当未晚。’” 宋 袁燮 《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顾恐自时厥后,惩创往事,议讞之际,未免刻深。”
(2).指判案文书。 清 恽敬 《上陈笠帆按察书》:“本籍,士也,棚籍,亦士也,合考已百年矣。然而议讞助之曰分考,陈言助之曰分考,且有詆諆之辞曰‘羞与为伍’。”
词语解释:议论文  拼音:yì lùn wén
以剖析、论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读者理性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二十四史月日考》:“近人议论文尚多可採,敍事则墨守 桐城 家法。”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十:“这就不成为小说而是一篇议论文,那些故事只处于议论文‘论断’的‘例证’的地位了。”
词语解释:议奏  拼音:yì zòu
谓讨论后将处理意见向皇帝奏闻。《汉书·宣帝纪》:“﹝ 孝武皇帝 ﹞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魏书·元孝友传》:“詔付有司议奏不同。” 清 朱珪 《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谥文达纪公墓志铭》:“经大学士 保寧 等议奏:如兇手在两人以上,显係孱弱难支,与强姦被杀者一体予旌。”
词语解释:议革  拼音:yì gé
谋议革除、裁撤。 明 马从聘 《议举营田疏》:“俟数年之后,屯田就绪,议留议革,悉听圣裁,无所不可。” 明 郑钦 《条陈六事疏》:“先固财絀民穷,议革冗员,以省麋费。”
词语解释:议题  拼音:yì tí
(1).议定题目。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一神曰:‘帝命吾儕作来岁状元赋,当议题。’一神曰:‘以铸鼎象物为题。’”
(2).会议讨论的题目。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议程中尚有 中 菲 两国间之经济合作问题,此外一议题未公布。”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
词语解释:议价  拼音:yì jià
(1).讲价钱。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主翁於厅事上买綾,自以手取视之,且与駔侩议价。” 明 陆粲 《庚巳编·鬼还家》:“其家每买卖货物商人至,鬼便与议价交易。”《官场现形记》第九回:“要在这 兖州府 一个地方,买地建立教堂,与乡人议价不合。”
(2).指政策上允许的由当事人协商议定的不同于国家规定牌价的价格。 周克芹 《山月不知心里事》:“连同分配的口粮在一起,家里没处放,卖了六百斤议价粮。”
词语解释:议事堂  拼音:yì shì táng
古代商议军国大事的殿堂。《宋史·儒林传三·杨万里》:“会 高宗 崩, 孝宗 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 万里 上疏力諫。” 元 袁桷 《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康阎公神道碑铭》:“ 桷 尝以院属侍公入议事堂,鵠峙山立,中外各改容以奉。”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老夫 吕夷简 正在私宅閒坐,有 范学士 在于议事堂,令人来请,须索去走一遭。”
词语解释:议事日程  拼音:yì shì rì chéng
(1).会议期间各项议事和活动的程序。 梁启超 《评资政院》乙:“本会期中,各议员所提出之议案,仅付审查而未及列於正式会议者,不知凡几;其仅提出,而并未及列於议事日程者,亦不知凡几。”
(2).指计划中要办之事的先后顺序。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一:“当 柳岚 上大学之后,我的调动便列入了妈妈的‘议事日程’。”
词语解释:议决案  拼音:yì jué àn
经会议正式讨论通过并作成书面文字记录在案的事项,称“议决案”。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集会结社》:“每逢开会,都是他报告处理一切行政事项,纪录开会时的议决案。”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议决案。”
词语解释:议准  拼音:yì zhǔn
审议核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原来前回那 江寧 藩臺升了 安徽 抚臺,未曾交卸之前数天,就把 继之 请补了 江都县 ,此时部覆回来议准了。” 梁启超 《读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而此自治预算,所最重要者为諮议局之决议,议准之后,循例报部,部若不驳,即生效力。”
词语解释:议会制  拼音:yì huì zhì
即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在宪法中规定议会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词语解释:议体  拼音:yì tǐ
指奏议文章的体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若乃 张敏 之断轻侮, 郭躬 之议擅诛, 程晓 之驳校事, 司马芝 之议货钱, 何曾 蠲出女之科, 秦秀 定 贾充 之諡。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
词语解释:议会制度  拼音:yì huì zhì dù
具有行政和立法互相依存特性的政府体制,通常有个空衔的国家元首,而行政实权却赋予内阁, 内阁由议员组成,他们各自地和集体地对议会负责
词语解释:议亲  拼音:yì qīn
(1).古刑法八议之一。谓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若今时宗室有罪先请是也。” 贾公彦 疏:“亲谓五属之内及外亲有服者,皆是议限。”《明史·外戚传·张麒》:“饮千户 吕宏家 ,醉抽刀刺 宏 死,法当斩,有司援议亲末减。詔不从,迄如律。” 清 冯景 《薄太后论》:“故外戚作威,乃大臣之所深惧者也。则 昭 之罪,其尚可以议亲宥哉。”参见“ 八辟 ”、“ 八议 ”。
(2).议婚;说亲。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九:“年十五六时,未敢议亲。”《水浒传》第六九回:“待得退了贼兵,保护城池无事,那时议亲,未为晚矣。”《天雨花》第一回:“闻他未中金屏雀,闺中若有女千金,都要与他连姻眷,挽托亲朋来议亲。”
词语解释:议会  拼音:yì huì
通常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也称国会。 梁启超 《谘议局权限职务十论(一)》:“立宪之所以异於专制者,全在议会之有无。议会之为物,或称之为意思机关,或称之为监督机关,要其精神,凡以施限制於执行机关而已。”参见“ 议会制 ”。
词语解释:议会制  拼音:yì huì zhì
即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在宪法中规定议会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词语解释:议姻  拼音:yì yīn
犹议婚。《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奴四人为堂姊妹,皆闺阁处子,尚未议姻。”《清夜钟》第十三回:“到家,所生一子年已长大,正在议姻。” 清 王士禛 《居易录》:“父怒曰:‘此非人也,何议姻之有?’”
词语解释:议妥  拼音:yì tuǒ
商量妥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今日既然大家齐集,我们趁此把修祠堂的事议妥了罢。” 鲁迅 《彷徨·孤独者》:“他们既经议妥,便约定在 连殳 到家的那一天……併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
词语解释:议娶  拼音:yì qǔ
商议迎娶之事。 明 冯梦龙 《情史类略·昆山民》:“ 嘉靖 间, 崑山 民为子聘妇,而子得痼疾,民信俗有冲喜之説,遣媒议娶,女家度壻且死,不从。”
词语解释:议不反顾  拼音:yì bù fǎn gù
谓为了正义奋勇向前,不回头、后退。议,通“ 义 ”。《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义不反顾”。 清 冯景 《与乔侍读书》:“方是时,阁下与 于公 无积累之欢,特为国是起见,重悯 江 淮 亿兆夷人无辜而斩艾,迫於至诚,议不反顾。”
词语解释:议主  拼音:yì zhǔ
立说倡议的人。《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而 琰 最为世所痛惜”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孔融 ﹞每朝会访对,輒为议主,诸卿大夫寄名而已。” 宋 叶适 《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天子怛然加惠远方,輒赐为贯钱万者数十,黜议主,更法以便民。”
词语解释:议声  拼音:yì shēng
非议之声。《魏书·高允传》:“今殿下国之储贰,四海属心,言行举动,万方所则,而营立私田,畜养鷄犬,及至贩酤市鄽,与民争利,议声流布,不可追掩。”
词语解释:议干  拼音:yì gàn
谋略才干。《魏书·崔鉴传》:“ 秉 从父弟 广 ,字 仲庆 ,有议干。”
词语解释:议席  拼音:yì xí
议会中议员的席位。参见“ 议会 ”。
词语解释:议会  拼音:yì huì
通常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也称国会。 梁启超 《谘议局权限职务十论(一)》:“立宪之所以异於专制者,全在议会之有无。议会之为物,或称之为意思机关,或称之为监督机关,要其精神,凡以施限制於执行机关而已。”参见“ 议会制 ”。
词语解释:议会制  拼音:yì huì zhì
即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在宪法中规定议会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词语解释:议度  拼音:yì dù
评议衡量。《书·周官》“议事以制” 孔 传:“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
词语解释:议处  拼音:yì chǔ
(1).谓议定其罪给予处分。《晋书·刑法志》:“刑书之文有限,而舛违之故无方,故有临时议处之制,诚不能皆得循常也。” 明 李清 《三垣笔记》上:“及 郑庶常 鄤 处决,责科道不言,一概议处。”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约束之,羈縻之,朝廷一二品之大臣,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諭不絶於邸钞。”
(2).计议处理。 明 章懋 《议处盐法事宜奏状》:“谨题为议处盐法利弊以裨国用事。”
词语解释:议学  拼音:yì xué
(1).谓谋议兴学化民之事。《明史·儒林传一·陈谟》:“ 洪武 初,徵诣京师,赐坐议学。”
(2).指研究议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说。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序》:“自西学之东来也,玄妙如宗教、哲学,奥衍如天算、理化,资治如政治、经济,实用如农、工、商、兵,博雅如歷史、文艺,无不各有专书,而独於浅近需要之议学,则尚闕如。”
词语解释:议员  拼音:yì yuán
在议会中有正式代表资格、享有表决权的成员。 鲁迅 《华盖集·通讯一》:“这类的议员,其实确是国民的代表。” 老舍 《茶馆》第二幕:“ 崔久峰 :渐愧!渐愧!作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参见“ 议会 ”。
词语解释:议会  拼音:yì huì
通常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也称国会。 梁启超 《谘议局权限职务十论(一)》:“立宪之所以异於专制者,全在议会之有无。议会之为物,或称之为意思机关,或称之为监督机关,要其精神,凡以施限制於执行机关而已。”参见“ 议会制 ”。
词语解释:议命  拼音:yì mìng
犹算命。谓推算命运休咎。 宋 岳珂 《桯史·杨艮议命》:“ 蜀 有 杨艮 者,善议命,游东南公卿间。瞽而多知,自云知数,言颇不碌碌,其得失多以五行为主,不深信《珞琭》诸书。”
词语解释:议呈  拼音:yì chéng
谓具呈建议。 明 鹿善继 《福建盐法》:“先年官盐止西路 水口 一港,至 嘉靖 十四年,运使 娄志德 议呈, 白御史 题准,开设东路 黄崎镇港 官盐。”
词语解释:议可  拼音:yì kě
谓天子认可所议之意见。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汉书·于定国传》:“后 贡禹 代为御史大夫,数处駮议, 定国 明习政事,率常丞相议可。” 颜师古 注:“天子皆可 定国 所言。”
词语解释:议定书  拼音:yì dìng shū
条约名称之一。缔约国对于条约的解释、补充、修改或延长有效期以及关于某些技术性问题所达成的书面协议。有的附在原条约之后,有的作为单独的文件。有时国际会议对某问题达成协议并经签字的记录,也叫议定书。
词语解释:议宾  拼音:yì bīn
古刑法八议之一。谓对先朝后裔而享受国宾待遇者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八曰议宾之辟。” 郑玄 注:“谓所不臣者,三恪二代之后与?”《唐律疏议·名例·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
词语解释:议审  拼音:yì shěn
审议。 宋 强至 《赠卫尉卿梁公夫人李氏墓志铭》:“方是时,侍郎议审刑院,及其季 舒国公 在翰林为学士,合处京师,族大用絀。”
词语解释:议勋  拼音:yì xūn
谓评议其辅成王业的功勋。 北周 庾信 《慕容公神道碑》:“昔在《殷书》懋赏,《周礼》议勋,诸侯计功,大夫称伐。” 倪璠 注:“《周礼》曰:‘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
词语解释:议室  拼音:yì shì
议事之室。 明 赵南星 《明故兵部尚书东泉石公墓志铭》:“故事会议,郎署官不入议室。”
词语解释:议场  拼音:yì chǎng
指议会的讲坛。 梁启超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第二章第二节:“以 英国 为立宪祖国,其右院六百餘人中,常立於议场而振振有词者不过十数人,此外皆伴食者也。” 郭沫若 《羽书集·忠告日本政治家》:“和 犬养毅 在议场斗争上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位老政治家是 尾崎行雄 。”
词语解释:议勤  拼音:yì qín
古刑法八议之一。对勤于国事者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七曰议勤之辟。” 郑玄 注:“谓憔悴以事国。”《魏书·慕容白曜传论》:“ 白曜 有敦正之风,出当薄伐,席卷三 齐 ,如风靡草,接物有礼,海垂欣慰。其功固不细矣。功名难处,追猜婴戮,宥贤议勤,未闻於斯日也。”参见“ 八辟 ”、“ 八议 ”。
词语解释:议购  拼音:yì gòu
买卖双方或同业共同议定货品购买数量或价格。《经济日报》1984.8.17:“ 重庆 柑橘市场新变化,派购改为议购,合同衔接产销。”
词语解释:议贵  拼音:yì guì
古刑法八议之一。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六曰议贵之辟。”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若今时吏墨綬有罪,先请是也。” 贾公彦 疏:“ 先郑 推引 汉 法,墨綬为贵,若据 周 ,大夫以上皆贵也。”《明史·徐申传》:“太后春秋高, 延龄 旦暮戮,何以慰太后心?宜援议贵、议亲例请於帝。”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惟国家本有议亲、议贵之条,尚可量从末减,姑於万无可宽贷之中,免其肆市。”参见“ 八辟 ”、“ 八议 ”。
词语解释:议论风发  拼音:yì lùn fēng fā
见“ 议论风生 ”。
词语解释:议论风生  拼音:yì lùn fēng shēng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宋 王暐 《道山清话》:“ 韩持国 为人凝严方重,每兄弟聚话, 玉汝 、 子华 议论风生, 持国 未尝有一言。” 清 谭嗣同 《先仲兄行述》:“每当朋友聚谈,议论风生,四坐披靡。” 叶圣陶 《一个朋友》:“伊和女伴商量装饰,议论风生,足以使大家心折。”亦作“ 议论风发 ”。 元 戴良 《申屠先生墓志铭》序:“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闻之,率为之夺气。” 清 汪琬 《节孝王先生传》:“羣居酒次, 貽上 议论风发,而先生独恂恂不妄措一词。”
词语解释:议销  拼音:yì xiāo
(1).谓考虑注销。 明 鹿善继 《马房裁革再呈堂》:“国当经费不足之时,宜择其缓者而渐为减,尤宜覆其虚者而渐为销,如该厂马驴缓不足以尽之,是首当议销之处。”
(2).买卖双方或同业共同议定货品销售数量或价格。
词语解释:议说  拼音:yì shuō
论议辩说。《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説,世主必从而礼之,曰:敬贤士,先王之道也。”《韩诗外传》卷五:“言谈议説已无异於《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 明 黄福 《奉陈贰卿》:“今而又容缓造船隻,先力屯田,亦吾辈与土官朝夕之所议説也。”
词语解释:议谋  拼音:yì móu
论议谋划。 唐 李德裕 《宾客论》:“则知 平津 之宾客,不及天子之近臣,明矣。虽有宾客,何益於议谋哉!” 宋 曾巩 《鹅湖院佛殿记》:“自西方用兵,天子宰相与士大夫劳於议谋,材武之士劳於力,农工商之民劳於赋敛。”
词语解释:议请  拼音:yì qǐng
指有特殊身份者犯罪时,可原其罪情奏请予以减罪。《魏书·刑罚志》:“先朝既无不讯之格,而空相矫恃,以长违暴。诸在议请之外,可悉依常法。”《旧唐书·刑法志》:“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八: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宾,八曰议勤。”《旧唐书·刑法志》:“其犯十恶者,不得依议请之例。”
词语解释:议论英发  拼音:yì lùn yīng fā
谓崇论弘议,才华横溢。《续传灯录·洪英禅师》:“时会下龙象杂遝,而师议论英发,常倾四座,声名藉甚。” 宋 苏轼 《举赵德麟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体兼众器,无适不宜。” 明 黄佐 《翰林记·御前讲论经文》:“大学士 李贤 曰:‘ 高庙 看书,议论英发,每儒臣进讲,必有辩説。’”
共12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