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忌讳 拼音:jì huì
(1).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詔王之忌讳。”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2).避忌;顾忌。《老子》:“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遗》诗:“天子方从諫,朝廷无忌讳。”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 沉约 在 萧齐 修《宋书》, 永光 以后,皆其笔也。故於 宋 齐 革易之际,不得不多所忌讳。” 李準 《两代人》:“只要是党要我作的工作,我就去作,谁也阻拦不住我。我才不忌讳他哩!”
(3).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 汉 王充 《论衡·四讳》:“夫忌讳非一,必託之神怪。”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人不达,畏死畏祸,百种忌讳。”《红楼梦》第二八回:“ 黛玉 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 鲁迅 《徬徨·祝福》:“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4).醋的别称。《恨海》第四回:“ 五姐儿 又端了一个碗进来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点忌讳吧!’”词语解释:不讳 拼音:bù huì
(1).不隐讳。《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谷子云 、 唐子高 章奏百上,笔有餘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 宋 苏轼 《上韩枢密书》:“盖尝深言不讳矣,明公不以为过。”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惟因家事落然,不能无藉於禄仕,其见之吟咏者亦自不讳。”
(2).不避尊长的名字。《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3).死亡的婉辞。《管子·戒》:“ 管仲 寝疾, 桓公 往问之曰:‘ 仲父 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汉书·丙吉传》:“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 颜师古 注:“不讳,言死不可復讳也。”《西游记》第十回:“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臟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 叶圣陶 《穷愁》:“倘以奉养有缺,致促其残年,一旦不讳,吾罪当入何等地狱耶?”词语解释:触讳 拼音:chù huì
触犯讳忌。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割切将欲,直言一指,触讳犯忌。” 唐 韩愈 《送穷文》:“捩手覆羹,转喉触讳。”词语解释:抵讳 拼音:dǐ huì
隐瞒;抵赖。《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先见判官,詰其所犯。 彦先 抵讳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事蹟甚明,尚敢抵讳。” 明 陆粲 《庚巳编·临江狐》:“其人初抵讳,因请主覆视记识,曾无亏漏。”《明史·阉党传·刘宇》:“帝密遣锦百户 邵琪 往察, 宇 厚赂 琪 ,为之抵讳。”词语解释:避讳 拼音:bì huì
(1).回避;避忌。《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 《游仙窟》:“下官起,諮请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小鸦儿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2).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桓公 名 白 ,博有五皓之称; 厉王 名 长 ,琴有修短之目。”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而 唐 冯宿 父名 子华 ,及出为 华州 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 始皇 名 政 ,别人一定要避讳。”
(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词语解释:隐讳 拼音:yǐn huì
谓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荀子·成相》:“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讳疾贤,良由姦诈,鲜无灾。” 杨倞 注:“隐讳过恶,疾害贤良,长用姦诈,少无灾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 尼父 之圣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道士既归,呼之出,问其情事,隐讳不以尽言。”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一:“我自己不想隐讳,我是自尊心相当强的人,委屈到要向 贺衷寒 称‘职’,实在还须得经一番锻炼。”词语解释:不可讳 拼音:bù kě huì
死的婉辞。《战国策·魏策一》:“ 公叔 ( 痤 )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鲍彪 注:“死者,人之所不能避,故云。”《汉书·司马迁传》:“今 少卿 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 上雍 ,恐卒然不可讳。” 颜师古 注:“不可讳谓 安 死也。”词语解释:国讳 拼音:guó huì
(1).犹国丧。《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国讳……奉被今教,果出虑表,重增哀惋,不能自胜。”《南齐书·礼志上》:“且 晋武 之崩,又其学犹存,斯皆先代不以国讳而废学之明文也。”《陈书·儒林传·沉文阿》:“今国讳之日,虽抑哀於璽紱之重,犹未序於君臣之仪。”
(2).指皇帝的名讳。《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汉 人作文,不避国讳。 威宗 讳 志 , 顺帝 讳 保 ,石经皆临文不易。”参见“ 避讳 ”。
词语解释:避讳 拼音:bì huì
(1).回避;避忌。《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 《游仙窟》:“下官起,諮请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小鸦儿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2).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桓公 名 白 ,博有五皓之称; 厉王 名 长 ,琴有修短之目。”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而 唐 冯宿 父名 子华 ,及出为 华州 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 始皇 名 政 ,别人一定要避讳。”
(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词语解释:公讳 拼音:gōng huì
谓避君王之讳。与“私讳”相对。《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 郑玄 注:“辟君讳也。”《礼记·玉藻》:“於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不讳。” 郑玄 注:“公讳,若言语所辟先君之名。”词语解释:奉讳 拼音:fèng huì
(1).谓居丧。《礼记·曲礼上》:“卒哭乃讳。” 陈澔 集说:“凡卒哭之前,犹用事生之礼,故卒哭乃讳其名。”盖父母没,孝子不忍言亲之名,故讳之。后人因称居丧为“奉讳”。 清 钱谦益 《刻古史谈菀目录后序》:“ 谦益 奉讳以还,每发故篋,泪淫淫不忍视。”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鲲溟姪》:“余读《礼》家居,姪亦奉讳南还。”
(2).旧称帝王死后举丧。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太宗 ﹞尝一日附耳语 高宗 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於 昭陵 。” 唐 韩愈 《慰国哀表》:“大行皇帝,功济寰区,仁霑重植,奉讳之日,率土崩心。”词语解释:称讳 拼音:chēng huì
称呼名字。《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昔者 文王 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则如见亲。”词语解释:无讳 拼音:wú huì
(1).没有顾忌;没有隐讳。《后汉书·陈忠传》:“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使太中大夫 郑泉 聘 刘备 于 白帝 ,始復通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晋书·范宁传》:“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2).不讳。指灭亡。 严复 《原强》:“其间递嬗,要不过一姓之废兴,而人民则犹此人民,声教则犹古声教,是则即今无讳,损益可知。”词语解释:以言为讳 拼音:yǐ yán wéi huì
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汉书·梅福传》:“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 阳朔 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 颜师古 注:“妨人之口,法禁严切。”词语解释:转喉触讳 拼音:zhuǎn hóu chù huì
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唐 韩愈 《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孟浩然》:“ 孟浩然 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疎。’ 唐玄宗 闻之,曰:‘卿自弃朕,朕何尝弃卿。’ 孟贯 诗:‘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周世宗 闻之,曰:‘朕伐叛弔民,何谓有巢无主?’二子正坐诗穷,所谓转喉触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难言之矣,一傅众咻,转喉触讳,岂止此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忌用“哉”字》:“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谓转喉触讳者矣。”词语解释:临文不讳 拼音:lín wén bù huì
谓作文时,不须避讳。《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讳谈为同》:“古人临文不讳,或谓 史迁 讳‘谈’为‘同’,然《滑稽传》有‘谈言解纷’语,恐此説未确。”词语解释:胎讳 拼音:tāi huì
犹乳名。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正末云]你还认的个 李玉娥 么?[小末云]这是我母亲的胎讳,你怎生知道?”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 李春郎 云]您孩儿是 李春郎 。[正末云]这个是你的胎讳,你那 清德 呢?”词语解释:台讳 拼音:tái huì
敬辞。旧时用于询问人名字。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今往往有‘台讳’、‘尊讳’之语,尤非是。生曰‘名’,死曰‘讳’,载之礼经可覆……称生人名,乃曰‘讳’,不祥之甚也。”《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惠 道:‘当日在 南昌 相会的少爷,台讳是 景玉 ,想是令叔?’”词语解释:题讳 拼音:tí huì
旧时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请人代写文中出现的祖先名讳,谓之“题讳”。《金石萃编》卷一○四引 唐 《徐浩碑》碑后题衔:“表姪前 河南府 参军 张平叔 题讳。”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题讳填讳》:“‘彭王傅徐浩碑’, 浩 次子 峴 所书。碑末有‘表姪 河南府 参军 张平叔 题讳’十二字。题讳,即今人所云填讳也。”参见“ 填讳 ”。
词语解释:填讳 拼音:tián huì
旧时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请人代写祖先名号,称填讳。 唐 人称题讳。如 贞元 十五年《徐浩碑》, 张式 撰, 浩 次子 岘 书,碑尾有“表姪前 河南府 参军 张平叔 题讳”一行。 宋 周必大 《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末题“通直郎 田橡 填讳”。 元 《麻衣子神字铭》有“ 南阳 贡士 李珩 填讳”字样。参阅 清 王芑孙 《碑版广例·碑用他人填讳书名例》。词语解释:凶讳 拼音:xiōng huì
讣告,死讯。 晋 陆云 《吊陈伯华书》:“自闻凶讳,痛心割裂。”词语解释:内讳 拼音:nèi huì
(1).谓讳言国内或家内之恶事。《穀梁传·桓公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 齐 师战于 郎 ,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公羊传·宣公元年》“ 公子遂 如 齐 逆女” 汉 何休 注:“有母言如者,缘内讳,无贬公文。”
(2).指母亲、祖母等的名讳。《晋书·王述传》:“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餘无所讳。’”《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 本名 密 ,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词语解释:匿讳 拼音:nì huì
隐瞒。《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敢 ﹞怨大将 青 之恨其父,迺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然此赋(《洛神赋》)始名《感甄》,又以《蒲生》当其《塘上》,际此忌兄,而不自匿讳,何也?”词语解释:入门问讳 拼音:rù mén wèn huì
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孔颖达 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词语解释:革讳 拼音:gé huì
忌讳。 晋 陈寿 《表上诸葛氏集》:“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以明大通之道也。”词语解释:观讳
鸟名词语解释:偏讳 拼音:piān huì
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称“偏讳”。《礼记·曲礼》:“二名不偏讳。” 郑玄 注:“谓二名不一一讳也。 孔子 之母名 徵在 ,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南齐书·薛渊传》:“﹝ 薛渊 ﹞本名 道渊 ,避 太祖 偏讳改。”按 太祖 指 齐高帝 萧道成 。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 唐太宗 名 世民 ,在位之日不偏讳。故 戴胄 、 唐俭 为民部尚书, 虞世南 、 李世勣 在朝。”词语解释:庙讳 拼音:miào huì
封建时代称皇帝父祖的名讳。《魏书·崔玄伯传》:“ 崔玄伯 , 清河 东武城 人也,名犯 高祖 庙讳。”《旧唐书·韦贯之传》:“ 韦贯之 本名 纯 ,以 宪宗 ( 李纯 )庙讳,遂以字称。”《新五代史·职方考》:“ 镇州 故曰 成德军 , 梁 初以‘成’音犯庙讳,改曰 武顺 。”按,“成”与 梁太祖 父 朱诚 之名谐音。词语解释:辟讳 拼音:pì huì
避讳。《左传·成公十四年》“婉而成章” 晋 杜预 注:“婉,曲也。谓曲屈其辞,有所辟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词语解释:问讳 拼音:wèn huì
古礼,初至人家,先问以祖先名讳,以免触犯。《礼记·曲礼上》:“入门而问讳。”词语解释:干讳 拼音:gān huì
触犯忌讳。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愿承閒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词语解释:连讳 拼音:lián huì
谓名讳相同。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酬嘲·杨玠》:“ 张策 戏曰:‘卿本无德量,忽共 叔室 同名。’ 玠 曰:‘尔既少才猷,敢与 伯符 连讳。’” 伯符 、 三国 吴 孙策 之字。词语解释:上讳下讳 拼音:shàng huì xià huì
旧时称先人,不直呼其名,每曰上讳某、下讳某。上讳即名之上一字,下讳即名之下一字。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髯奴事》:“ 炳之 ( 王炳之 ),僕曾大父也,上字讳 伯 ,下字讳 虎 ,仕至户部郎。”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先伯讳上 大 下 正 ,字 汝弼 ,登 淳熙 丁未第。”词语解释:抑讳 拼音:yì huì
隐瞒。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并奏 应琚 贪功啟衅,掩败为捷,不令 傅灵安 与闻边务及抑讳阵亡将吏各状。 应琚 恐。”词语解释:护讳 拼音:hù huì
庇护和隐讳。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下》:“ 戎 也犯赃,则为之护讳而贷其罪。天下安得不乱哉!”《金史·完颜仲德传》:“ 仲德 状貌不踰常人,平生喜怒未尝妄发,闻人过,常护讳之。”词语解释:掩讳 拼音:yǎn huì
掩饰讳言。 郭沫若 《羽书集·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这次的神圣抗战中,用不着掩讳,我们的伤亡是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解释:尤讳 拼音:yóu huì
犹大讳。指帝王等死亡。《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 魏 家故事,尤讳之后三月,必迎神於西,禳恶於北,具行吉礼。” 胡三省 注:“尤讳,犹云大讳也。尤,甚也;死者,人之所甚讳也。”词语解释:小讳 拼音:xiǎo huì
幼时小名,多指帝王言。 南朝 宋 骆达 《奏陈天文符谶》:“ 刘向 讖曰:‘上五尽寄致太平,草付合成集羣英。’前句则陛下小讳,后句则太子讳也。”《南齐书·武帝纪》:“ 世祖武皇帝 讳 賾 ,字 宣远 , 太祖 长子也。小讳 龙儿 。生於 建康 青溪 宅,其夜 陈孝后 、 刘昭后 同梦龙屋上,故字上焉。”词语解释:法讳 拼音:fǎ huì
敬辞。称出家人的法名。《水浒传》第七回:“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词语解释:正讳 拼音:zhèng huì
指人的正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裁缝道:‘ 曾中堂 叫 曾国藩 ,不叫 涤生 。’他听了,登时暴跳如雷起来,大喝道:‘你可反了!提了 曾中堂 的正讳叫起来!你知道这两个字,除了皇帝,谁敢提在口里!’” 陈垣 《史讳举例·避讳辞官例》:“有避正讳,有避嫌名。避正讳者, 唐 宋 定制;避嫌名者,当时风尚也。”词语解释:密讳 拼音:mì huì
犹忌讳。《宋书·谢晦传论》:“降及 大明 ,倾詖愈甚,自非訐窃深私,陵犯密讳,则左降之科,不行于权戚。”词语解释:官讳 拼音:guān huì
(1).旧时指尊长的名字。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浹辰,父到。生因投刺,謁於邮亭。父不敢认,见其祖父官讳,方大惊,命登阶,抚背慟哭移时,曰:‘吾与尔父子如初。’”
(2).正式的名字。 梁斌 《红旗谱》十三:“ 冯大狗 连忙摇摇手,说:‘不,不,我有了官讳,叫 冯富贵 。’”词语解释:家讳 拼音:jiā huì
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 汉 郑玄 注:“谓臣言於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旧唐书·懿宗纪》:“ 洙 奏状称:‘蒙恩除授 滑州 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閒官者。’”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韩皋 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 右军 , 王览 之后也。”词语解释:拒讳 拼音:jù huì
拒不承认,隐瞒。《隋书·裴政传》:“太子即以詰 荣 , 荣 便拒讳,云‘无此语’。”《书·吕刑》“惟官惟反” 唐 孔颖达 疏:“或诈反囚辞,拒讳实情不承服也。”词语解释:御讳 拼音:yù huì
皇帝的名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不避庙讳》:“ 唐 避 太宗 御讳,率改‘世’曰‘代’。”词语解释:斥讳 拼音:chì huì
不避忌讳,直接指陈。《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愿陛下下詔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词语解释:时讳 拼音:shí huì
犹时忌。《晋书·周嵩传》:“臣干犯时讳,触忤龙鳞者何?念社稷之忧,欲报之于陛下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前辈墨迹》:“送行文为诸友所强,极不欲作,出语輒犯时讳。”词语解释:山讳 拼音:shān huì
因避讳而不直称山名。语出《国语·晋语九》:“ 范献子 聘於 鲁 ,问 具山 、 敖山 、 鲁 人以其乡对。 献子 曰:‘不为 具 敖 乎?’对曰:‘先君 献 武 之讳也。’ 献子 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 鲁 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 韦昭 注:“ 献 , 伯禽 之曾孙, 微公 之子 献公 具 。 武 , 献公 之庶子 武公 敖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献子 适 鲁 ,犯其山讳,《春秋》讥之。”词语解释:月讳 拼音:yuè huì
指月内应禁忌的事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牀荐席,及忌盖屋……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耳。”词语解释:有讳 拼音:yǒu huì
死的婉词。《元朝秘史》卷十三:“皇帝涉歷山川,远去征战,若一日倘有讳,四子内命谁为主,可令众人先知。”词语解释:惭讳 拼音:cán huì
羞惭隐瞒。《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此妇并无惭讳之意,答道:‘妾身是也!然不祸於君,君幸勿惧。’”词语解释:无所忌讳 拼音:wú suǒ jì huì
没有什么顾虑。 宋 种放 《退士传》:“《皮氏文藪》、 陵氏 丛书,皆句句明白。剔姦塞回,无所忌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毛德昭 ﹞喜大駡剧谈。 绍兴 初,招徠,直諫无所忌讳。”词语解释:曲讳 拼音:qǔ huì
(1).蓄意隐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若 杨桓 曲讳 后唐 潞王 焚璽之事,遂直以 宋 元符 所献者当之,傅会以实其事。”
(2).指曲意加以掩饰。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吾人追究作俑之罪,《春秋》之义,责备贤者,虽以 子舆氏 阐明民政之功,而亦不能为之曲讳矣。”词语解释:私讳 拼音:sī huì
封建时代以父、祖的名字为私讳。也称家讳。《礼记·玉藻》:“於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不讳。” 孔颖达 疏:“谓士及大夫言,但讳君家,不自私讳父母也。” 陈澔 集说:“私讳,私家之讳也。”《〈通志〉总序》:“《礼》言临文不讳,谓私讳不可施之於公也,若庙讳则无所不避。”词语解释:空讳 拼音:kōng huì
毫无根据的忌讳。 汉 王充 《论衡·四讳》:“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词语解释:名讳 拼音:míng huì
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分用义异;合用义同名字,但含有敬意。《艺文类聚》卷六五引 晋 束晳 《劝农赋》:“条牒所领,注列名讳。” 元 汤式 《一枝花·赠人》曲:“金甌应已藏名讳,麟阁终当绘像仪。”《西游记》第五四回:“牒文之后,写上 孙悟空 、 猪悟能 、 沙悟净 三人名讳。” 曹禺 《雷雨》第一幕:“那是因为母亲的名讳是 侍萍 ,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词语解释:褒讳 拼音:bāo huì
亦作“褒讳”。 扬善隐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至於远古则不然,夫其所録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词语解释:疑讳 拼音:yí huì
疑虑忌讳。《后汉书·蔡邕传》:“以 邕 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词语解释:犯讳 拼音:fàn huì
(1).触犯尊长的名讳。《南史·王亮传》:“时有 晋陵 令 沉巑之 性粗疏,好犯 亮 讳, 亮 不堪,遂启代之。 巑之 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北史·杜弼传》:“相府法曹 辛子炎 諮事云‘取署’, 子炎 读‘署’为‘树’, 神武 怒其犯讳,杖之於前。” 明 李贽 《又答京友书》:“然称其名则以为犯讳,故长者咸讳其名而称字。”
(2).触犯忌讳。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 韦昭 仗正於 吴 朝, 崔浩 犯讳於 魏国 。”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内容因多系已经发表过,所以当不至于犯讳。”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一章:“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讳,居然不像燃放爆竹和烟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词语解释:填讳 拼音:tián huì
旧时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请人代写祖先名号,称填讳。 唐 人称题讳。如 贞元 十五年《徐浩碑》, 张式 撰, 浩 次子 岘 书,碑尾有“表姪前 河南府 参军 张平叔 题讳”一行。 宋 周必大 《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末题“通直郎 田橡 填讳”。 元 《麻衣子神字铭》有“ 南阳 贡士 李珩 填讳”字样。参阅 清 王芑孙 《碑版广例·碑用他人填讳书名例》。词语解释:圣讳 拼音:shèng huì
旧指圣人或帝后的名字。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避孔子讳》:“《金史》: 明昌 中,詔 周公 、 孔子 名俱令回避……此近代避圣讳之始。”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二幕:“大胆!敢称皇太后圣讳?”词语解释:大讳 拼音:dà huì
(1).大禁忌。 汉 王充 《论衡·四讳》:“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西益宅谓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三国志·吴志·孙奋传》:“昔 汉 初兴,多王子弟,至於太彊,輒为不轨,上则几危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其后惩戒,以为大讳。”
(2).谓天子之死。《魏书·礼志三》:“伏惟远祖重光世袭,至有大讳之日,唯侍送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魏书·张彝传》:“及輦驾之返,膳御未和,续以大讳奄臻,四海崩慕。”词语解释:直认不讳 拼音:zhí rèn bù huì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迴避隐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 马子畦 一犯即现获之 黄福 诡名,亦经质讯明确,直认不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徵信录》:“ 彭 为革党侦探领袖,当即直认不讳,大駡 瑞 为国贼。”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词语解释:直言无讳 拼音:zhí yán wú huì
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二》:“ 晏子 相 景公 ,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晋书·刘波传》:“臣鉴先徵,窃维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解放日报》1946.10.17:“如果我们能够设想到,在作者所处的环境里,像这样一个有着尖锐的政治内容的作品,采取那种直言无讳的手法是否可能的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作者之所以采取这种夸张的手法时的心情。”词语解释:直言不讳 拼音:zhí yán bù huì
同“ 直言无讳 ”。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九哥,你既专诚问我,我便直言不讳。你要这宗东西,也不必等到你二百岁后。” 清 何启 胡礼垣 《曾论书后》:“天下容有直言不讳而不能办事之人,断无文过饰非而不至僨事之人。” 梁斌 《红旗谱》五二:“ 严知孝 说:‘这倒不必多心,我是个无党无派的人,才敢这样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