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歌平声 [guō guò,经过][hé huó huo,和平][mó,琢磨][hé,荷花][suō][偏颇,形词][suō][nā nuó][tuō][cuó][详注1][音駝。逶迤,行貌。本作迱。][详注2][音騾。瓠瓢也。又与蠃通][cuó,酂城][媕娿,不決也][详注3][wō][bō bo][详注4][详注5][嵒齬,山勢也][cuó][姓][同沱]妿[同峨][luó][duō][guō wō][详注6]娿


注1:蛇 音移。【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注2:傩 nuó,音那。指古迎神赛会。如傩神,迷信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注3:蠃 音騾。蜯屬。【爾雅·釋魚】蠃,小者蜬。【註】蠃,大者如斗,出日南漲海中,可以爲酒杯。
注4:酇 《集韻》才何切,音嵯。《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又與醝通。《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
注5:番 音婆。鄱阳豫章县。《史记·伍子胥传》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盖鄱阳也。
注6:蜗 《韵会》公蛙切,音騧。与娲通。《礼·明堂位》女蜗之笙簧。
首字词组
讹言讹诈讹绷讹闹讹窜讹以滋讹讹倪讹差
讹传讹火讹简讹赖讹骗讹乱讹势讹敚
讹谬讹杂讹略讹风讹阙讹变讹号讹兽
讹缺讹漏讹衰讹混讹殽讹头讹体 
讹文讹衍讹脱讹溷讹滥讹妄讹人 
讹舛讹语讹误讹诬讹紊讹夺讹心 
讹音讹谣讹语影带讹未讹法讹幻讹意 
讹俗讹落讹错讹本讹以传讹讹失讹弊 
讹字讹蠹讹谈讹替讹佚讹僻讹报 
讹寝讹索讹钱讹称讹伪讹作讹异 

词语解释:讹言  拼音:é yán
亦作“譌言”。
(1).虚假、谣传的话。《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寧莫之惩。” 郑玄 笺:“讹,伪也。言时不令,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使见怨咎,安然无禁止。”《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海刚峰书》:“三尺法不行於 吴 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近日 浙江 亲友有传其病笃或已死者,恐即因出院之故。恐兄亦闻此讹言,为之黯然,故特此奉白。”
(2).谣传。《史记·赵世家》:“六年,大饥,民譌言曰:‘ 赵 为号, 秦 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旧唐书·杨虞卿传》:“其年六月,京师讹言 郑注 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
词语解释:讹传  拼音:é chuán
亦作“譌传”。 误传。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十:“两兽墓前物,岁久乃讹传。” 明 张居正 《答吴环洲书》:“辱示虏情,宛若指掌。至谓‘虏酋假虚声以要赏,边将信讹传以希功’,二语深中时弊。” 清 李慈铭 《致署绍兴太守杨豫庭书》:“而市虎譌传,易惑众听。” 孙犁 《澹定集·〈柳溪短篇小说选集〉序》:“这并非讹传,一天上午,女学生姗姗而来,坐在了我的门板上,这就是 柳溪 同志。”
词语解释:讹谬  拼音:é miù
讹误错谬。多指文字、训读方面。 南朝 梁 阮孝绪 《〈七录〉序》:“昔 刘向 校书,輙为一録,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载在本书。” 唐太宗 《三藏圣教序》:“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俗学纷起,讲解讹谬,於是正其闕失,明其旨趣。”《人民日报》1962.3.6:“每天他坐在楼下,如饥如渴,一边读一边校,雠其讹谬。”
词语解释:讹缺  拼音:é quē
亦作“ 讹闕 ”。亦作“譌缺”。 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 ,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 讹闕 ”。 宋 陆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 元 袁桷 《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 清 朱珪 《〈雁门集〉序》:“ 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词语解释:讹文  拼音:é wén
亦作“譌文”。 讹误的文字。《新唐书·儒学传序》:“ 文宗 定‘五经’,鑱之石, 张参 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孟子》:“ 文宗 时是正讹文,乃 玄度 ( 唐玄度 ),非 参 也。” 清 黄绍箕 《〈墨子间诂〉跋》:“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譌文。” 胡朴安 《古书校读法·底本互勘》:“夫古今载籍……其已鏤版也,则互相翻刻,讹文、夺字,久已莫可究詰矣。”
词语解释:讹舛  拼音:é chuǎn
亦作“譌舛”。 错误;误谬。多指文字方面。《隋书·礼仪志一》:“而朝廷宪章,其来已旧,或得之於升平之运,或失之於凶荒之年,而世载遐邈,风流讹舛。” 明 钱希言 《戏瑕·姓误》:“ 苻 姓从草,今并书竹; 皇甫 覆姓,今止呼皇,种种讹舛,何不正之。”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猥鄙细儒,见闻素狭,钞辑芜陋,言无可采,甚至挂漏讹舛,不能自正。” 蔡元培 《致“新青年”记者》:“日报所揭,时有譌舛,以其报仅资一閲,即亦无烦更正。”
词语解释:讹音  拼音:é yīn
(1).不合标准的异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於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宋 秦观 《拟韦应物》诗:“痴儿踏 吴 歌,婭姹足讹音。” 刘师培 《文说·和声篇》:“特处封建之朝,则《国风》可齐《雅》《颂》;值同文之世,则讹音甚于枘方。”
(2).讹变的字音。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三:“ 黑 津 乃‘徽钦’二字讹音也,在 三姓 东三千里外散处,至东海边。” 鲁迅 《二心集·〈夏娃日记〉小引》:“他本姓 克莱门斯 (SamuelLanghorneClemens,1835-1910),原是一个领港,在发表作品的时候,便取量水时所喊的讹音,用作了笔名。”
词语解释:讹俗  拼音:é sú
亦作“譌俗”。
(1).荒谬的习俗。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荥阳公清俭》:“僕常病浇态讹俗,骄侈自奉,思得以还淳返朴,敦厚风俗。”
(2).指文字的讹体与俗体。 宋 徐铉 《重建宓子贱碑阴记》:“而又字体譌俗,文词舛误,今以 贾氏 集校而正之。” 清 邓显鹤 《例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卷中无譌俗字,通政大奇之。”
词语解释:讹字  拼音:é zì
亦作“譌字”。 误字;错别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印章上字或可用隶书,不纯用小篆也,世人多以为譌字。” 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第十一章四:“刻本自然也难免有误,特别是书商目的在赚钱,常有偷工减料之弊,因而讹字、衍文、误倒、误脱乃至缺行、缺卷情况频频发生。”
词语解释:讹寝  拼音:é qǐn
谓或动或卧。语出《诗·小雅·无羊》:“或寝或讹。” 毛 传:“讹,动也。”
词语解释:讹诈  拼音:é zhà
借故敲诈勒索。《镜花缘》第九九回:“也有揑造词讼在那里讹诈的。”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丁养虚》:“无赖之徒,覬其有肆,欺诬讹诈。”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我们只要看看流氓在茶馆里‘讲道理’的神气,就可以看见这种讹诈撞骗的本事。”
词语解释:讹火  拼音:é huǒ
亦作“譌火”。
(1).怪火。《山海经·西山经》:“﹝ 章莪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郭璞 注:“譌亦妖讹字。” 袁珂 校注:“譌火,即怪火也。”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瘴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煅。” 童宗说 注:“讹火,野火也。”
(2).指磷火。 清 俞樾 《倪烈妇传》:“鬼车绕树而能飞,讹火因风而明灭。”
词语解释:讹杂  拼音:é zá
错乱混杂。《后汉书·儒林传论》:“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法愿》:“ 愿 又善唱导及依经説法,率自心抱,无事宫商,言语讹杂,唯以适机为要,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宋 范成大 《市街》诗:“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
词语解释:讹漏  拼音:é lòu
错误和脱漏。 元 王恽 《二十四大儒赞·孔安国》:“书出 汉 初,壁传口授,古隶未分,詎免讹漏。” 清 陈坡 《重刊〈黄文献公文集〉跋》:“遂为釐正篇次,补对讹漏。”
词语解释:讹衍  拼音:é yǎn
亦作“譌衍”。 指书籍、文章中字句的错误和多出。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答问五》:“《周书》去其浅诞,剔其譌衍,写定十有八篇。” 倪其心 《校勘学大纲》第七章第二节:“‘游’与‘过’形近,又因上字‘游’而讹衍。”
词语解释:讹语  拼音:é yǔ
谣言。 明 沉鲸 《双珠记·北斗化僧》:“绕迴廊清荫参差,见碧树堂深流水,笑痴儿騃女,流传讹语,尽道秋惊凤律。”
词语解释:讹谣  拼音:é yáo
民谣,歌谣。《汉书·翟方进传》:“民人讹謡,斥事感名。”《旧唐书·音乐志二》:“《懊憹》, 晋 隆安 初民间讹謡之曲。歌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擷。’ 齐太祖 常谓之《中朝歌》。”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中:“奸人伏匿,暗助惊譟,儿童数月或为 秦 声,讹謡满城,意在迎贼。”
词语解释:讹落  拼音:é luò
亦作“譌落”。 犹讹脱。 明 林富 《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订其譌落,重加编辑。”
词语解释:讹蠹  拼音:é dù
谓蠹蚀错讹。 宋 王令 《师说》:“又况后圣人数千载,其书残缺讹蠹,又资财下於数子,而欲听其自为,而不立学与师,犹其愿穫而顾不耕也。”
词语解释:讹索  拼音:é suǒ
敲诈勒索。 清 崇彝 《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一年》:“余遇铜船,大为所窘,水手半係亡命运员, 滇南 通判某不能约束,且纵容讹索。”《清史稿·食货志六》:“严禁 崇文门 、 卢沟桥 及各省关役讹索行旅。”《文物天地》1985年第4期:“ 王安之 见来势凶猛,先以手枪射击群众,继则至堂后自行纵火,以待将来讹索,然后夺门而逃。”
词语解释:讹绷  拼音:é bēng
犹讹骗。《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讲到咱们这行啊,全仗的是磨搅讹綳,涎皮赖脸,长支短欠,摸点儿、赚点儿才剩的下钱呢。”
词语解释:讹简  拼音:é jiǎn
错乱的简策。 唐 彦琮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加以学尽 庄 微,词殫 李 奥,体二 葛 ( 葛孝先 、 葛洪 )之讹简,究三 张 ( 张陵 、 张衡 、 张鲁 )之诡文。”
词语解释:讹略  拼音:é lüè
(1).谓音译的讹误和省略。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本国有寺,名曰 大林 ,遂往归投,因蒙度脱,其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谓和上,此乃 于闐 之讹略也。”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 闍那崛多 , 隋 言 德志 , 北贤豆 揵陀囉国 人也, 隋 言 香行国 焉。”自注:“ 贤豆 ,本音 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 之音,彼国之讹略耳。”《中国佛教·翻译名义集》:“至于 玄奘 、 义净 等新译经论中名相的音译,多和旧译不同,而 奘净 二师往往认旧译为讹略。”
(2).错误和漏略。 元 李好文 《〈太常集礼稿〉序》:“遂暨一二同志蒐罗比校,访残脱,究讹略,其不敢遽易者,亦皆论疏其下。”
词语解释:讹衰  拼音:é shuāi
讹变衰敝。 唐 杜牧 《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道既讹衰,必有以扶,厥公之生,以隆其洿。”
词语解释:讹脱  拼音:é tuō
亦作“譌脱”。 指文字上的错误、脱漏。 宋 赵善愖 《柳文后跋》:“及到官,首取閲之,乃大不然,讹脱特甚。”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若坊刻《文选集腋》,譌脱璅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无益有害。” 易宗夔 《新世说·夙慧》:“ 潘稼堂 资稟絶人,幼有圣童之目,览歷书一过,即能闇诵,无所讹脱,首尾不遗一字。” 胡适 《陆贾〈新语〉考》:“大概《子汇》本另出于一种较古的底本,故讹脱最少。”
词语解释:讹误  拼音:é wù
亦作“ 讹悮 ”。亦作“譌误”。 错误。多指文字、记载方面。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而年世浸远,篇牘讹误,朽编落简,见诬前淑。” 宋 吕陶 《尚书屯田郎中常公墓志铭》:“公考验图券,详辨讹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悮。”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此乃 秦 音通转,非为譌误。”
词语解释:讹语影带  拼音:é yǔ yǐng dài
谓伪作此语影射他事。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讹语影带有 李直方 、 独孤申叔 ,题目人有 曹著 。”
词语解释:讹错  拼音:é cuò
亦作“譌错”。 错误。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五:“ 吴中 曾敀 彦和 、 贺铸 方回 二家书,其子献之朝廷,各命以官。皆经 彦和 、 方回 首自讐校,非如 田 沉 家,贪多务得,舛谬讹错也。” 清 孙星衍 《〈墨子注〉后叙》:“独此数篇,莫能引其字句,以至于今,传写譌错,更难鉤乙。”《镜花缘》第五三回:“但一时口説,恐有讹错。”
词语解释:讹谈  拼音:é tán
无稽之谈。 清 蓝鼎元 《〈平台纪略〉序》:“鄙人愚昧,文不足传;平 臺 大役,事在必传,直道平心,无为市井讹谈所昏惑,亦庶乎其可矣。”
词语解释:讹钱  拼音:é qián
敲诈、勒索他人钱财。 樊增祥 《批张长贵呈词》:“忽遇 朱老三 将尔拖至伊处,鞭打绳拴,讹钱三串。”
词语解释:讹闹  拼音:é nào
耍赖哄闹。 樊增祥 《吏房褚世荣息词》:“ 秦氏 夫故乏嗣,同房办公者自应管顾,但 秦氏 不应讹闹耳。”
词语解释:讹赖  拼音:é lài
犹讹诈。 樊增祥 《批刘全伦呈词》:“是於得信之始,早存讹赖之心。” 吴组缃 《山洪》八:“等开了河, 东老爹 亲自经手扣鱼斤,半斤对八两,八两对半斤,没有讹赖得去的。”
词语解释:讹风  拼音:é fēng
不正的风习。 唐 皮日休 《鄙孝议》上篇:“讹风习习,扇成厥俗,通儒不以言,执政不以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遂将匪石之心,冀伸藻镜之用,壅遏末俗,荡涤讹风。”
词语解释:讹混  拼音:é hùn
1.亦作"讹混"。
2.讹错混乱。
词语解释:讹溷  拼音:é hùn
亦作“譌溷”。 讹错混乱。 章炳麟 《〈新方言〉序》:“五方之言及少儿学语未清者,其展转譌溷,必各如其位。”
词语解释:讹诬  拼音:é wū
讹赖诬陷。 樊增祥 《曹曾氏呈词》:“信口讹诬,前后自相矛盾。”
词语解释:讹未  拼音:é wèi
旧剧伶人上场时的发语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上白]讹未。(众喏)” 钱南扬 校注:“讹未,发语辞。‘讹’当即‘呵’字,更带一尾音‘未’字。生倘默然登场,未免冷落,故用此以助声势。”
词语解释:讹本  拼音:é běn
亦作“譌本”。 指传抄、翻印有讹误的本子。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颜甲·冒从侄》:“ 唐 庞严 及第后,登科録讹本倒书名姓为‘ 严庞 ’。有 江 淮 举子姓 严 者,乃冒为从姪,往京謁 庞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温公所据〈梁书〉〈魏书〉有别本》:“ 温公 所据乃譌本,而注家未能举正也。”
词语解释:讹替  拼音:é tì
(1).犹差误。 晋 王嘉 《拾遗记·周》:“南陲之南,有 扶娄之国 。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於纤毫之中……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絶,故俗谓之婆候伎。则 扶娄 之音,讹替至今。”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隋书·律历志上》:“ 宋氏 尺实比 晋 前尺一尺六分四釐……当由人间恒用,增损讹替之所致也。”
(2).犹衰敝。《初学记》卷二三引 南朝 宋孝武帝 《沙汰沙门诏》:“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藪。”《法苑珠林》卷六七:“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烧香垂涕而申诲曰:‘大圣久已涅槃,法教讹替,人多乐受,少有持者。’”
词语解释:讹称  拼音:é chēng
误称。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 北贤豆 揵陀囉国 人也”自注:“ 贤豆 之音,彼国之讹畧耳, 身毒 、 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而彼国人总言 贤豆 而已,乃之以为五方也。”
词语解释:讹窜  拼音:é cuàn
亦作“譌窜”。 讹误杂厕。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六籍裁於圣手,然 秦 火之餘,诸儒传録,岂无譌窜?”
词语解释:讹骗  拼音:é piàn
讹赖欺骗。 樊增祥 《批卢汉章呈词》:“既然生意如此兴隆,尔何以十餘年置之不问?似此妄言讹骗,廉耻全无!”
词语解释:讹阙  拼音:é quē
见“ 讹缺 ”。
词语解释:讹缺  拼音:é quē
亦作“ 讹闕 ”。亦作“譌缺”。 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 ,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 讹闕 ”。 宋 陆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 元 袁桷 《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 清 朱珪 《〈雁门集〉序》:“ 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词语解释:讹殽  拼音:é yáo
亦作“譌殽”。 错乱。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夫里巷恒言,大体不具,以是教授,适使真意譌殽,安得理解也。”
词语解释:讹滥  拼音:é làn
误谬失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李详 《〈历代诗话续编〉序》:“若防讹滥,必判雅郑,摄之检括,统为一书,则 钟仲伟 《诗品》是已。”
词语解释:讹紊  拼音:é wěn
错乱。 南朝 梁 宝唱 《比丘尼传序》:“自拘尸灭影,双树匿跡,岁历蝉联,陵夷讹紊。”
词语解释:讹法  拼音:é fǎ
谓为妖术所惑。 明 徐渭 《昙大师传略》:“古之有道者,伏龙于鉢,醒讹法者于狐,亦妖耶?”
词语解释:讹以传讹  拼音:é yǐ chuán é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爱妾换马》:“不然,长髯紫衣,怪诞幽显之説,何其骇异哉?后人又不考而吟咏焉,讹以传讹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教白》:“而曲师入门之初,亦係暗中摸索,彼既无传於人,何从转授於我?讹以传讹,此説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如其不经审判,恐愚民讹以传讹,借词煽动,其乱愈滋。”
词语解释:讹佚  拼音:é yì
亦作“譌佚”。 讹误脱佚。 清 魏源 《说文假借释例》:“非竹简之断烂,即传写之譌佚。”
词语解释:讹伪  拼音:é wěi
(1).亦作“譌偽”。诈伪。 唐 白居易 《策林一·风行浇朴由教不由时策》:“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宄臻。”
(2).讹错;错误。《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 才 与学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 明 瞿式耜 《〈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扬扢今古,别裁譌伪,讨论先正之绪言,追考六经 班 马 之谱谍,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清 程石邻 《鹌鹑谱》:“兹因精为裁订,广为稽求,文以青黄,正其讹伪,俾好事者暇时繙閲。”
词语解释:讹以滋讹  拼音:é yǐ zī é
犹言讹以传讹。 清 侯方域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於三人成虎。”
词语解释:讹乱  拼音:é luàn
错乱。《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元因风邪传入心经,致使精神恍惚,喜怒悲乐不常,言语讹乱,不别亲疎。”
词语解释:讹变  拼音:é biàn
亦作“譌变”。 讹误变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吐京郡 治故城,即 吐军县 之故城也。胡 汉 译言,音为讹变矣。”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庚:“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
词语解释:讹头  拼音:é tóu
(1).把柄;讹诈的由头、借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讹》:“ 泰昌 元年八月,御史 张泼 言: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羣,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拏讹头者。”原注:“侦知一人作姦,则尾随其后,陷人於罪,从而吓诈金钱,谓之拏讹头,即 汉 律所谓恐愒受賕。”《文明小史》第六回:“且説知单发出之后,便为府差所知,因他二位与 黄举人 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 茅盾 《林家铺子》五:“不过他一定要来找讹头生事!这种人比强盗还狠心!”
(2).呆子。《何典》第七回:“只是做那寻章摘句的书讹头,却终无了局。”
词语解释:讹妄  拼音:é wàng
错误荒谬。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文选〉字句》:“ 嘉庆 间,场屋中式文字,习用《文选》字句,往往有讹妄不通者。”
词语解释:讹夺  拼音:é duó
亦作“ 讹敚 ”。亦作“譌夺”。 指文字的错误、脱漏。 清 龚自珍 《与人笺》:“ 孟蜀 以来,槧本繁兴……展转讹夺,流布浸广。” 鲁迅 《〈嵇康集〉序》:“予幸其书今在京师图书馆,乃亟写得之,更取 黄 本讎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鲁迅 《〈嵇康集〉跋》:“原钞颇多讹敚,经二三旧校,已可籀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文句譌夺,取他竟铭校之,始知大较。”
词语解释:讹幻  拼音:é huàn
荒诞虚幻。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贾奭著书仙去》:“邇年不知其所终,山中人竟言仙去,然讹幻莫之信也。”
词语解释:讹失  拼音:é shī
讹谬失误。 唐 沉既济 《选举论》:“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及年代久远,讹失滋深,至於 齐 隋 ,不胜其弊。” 清 曾安世 《校〈九灵山房遗稿〉题词》:“姑辨正其讹失,而举所散见於他书者,补刻附於编餘,则俟诸将来焉。”
词语解释:讹僻  拼音:é pì
亦作“譌僻”。 讹误。僻,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譌僻乎?”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河 东 裴景仁 又正其讹僻,删为《秦纪》十一篇。” 宋 赞宁 《宋高僧传·译经篇论》:“亦名全声者,则言音分明典正,此细语也;半声者,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此麤语也。”
词语解释:讹作  拼音:é zuò
(1).胡作妄为。 宋 吕陶 《太中大夫武昌程公墓志铭》:“ 彭 人有为 灌口 神取妇者, 潭 人有祭 张太保 神者,皆讹作乱俗,一惩以法。”
(2).误作。 清 杨复吉 《梦阑琐笔·丛谈》:“‘黄梅时节家家雨’,係 赵师秀 约友诗,见《清苑斋集》,今讹作 司马温公 。《四时读书乐》诗,係 宋 末 仙居 翁森 作,《治家格言》,係本朝 崑山 朱用纯 作,今俱讹作 朱子 。流俗相传,牢不可破。”
词语解释:讹倪  拼音:é ní
乖邪貌。《庄子·天下》“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 唐 陆德明 释文:“謑髁,讹倪不正貌。”
词语解释:讹势  拼音:é shì
错误的趋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
词语解释:讹号  拼音:é hào
误称。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言 印度 者,即 天竺 之正名,犹 身毒 、 贤豆 之讹号耳。”
词语解释:讹体  拼音:é tǐ
变体。与正体相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 陈思 所缀,以《皇子》为标; 陆机 积篇,惟《功臣》最显: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
词语解释:讹人  拼音:é rén
谓假借某种理由勒索、诈取他人财物。《红楼梦》第一○四回:“ 倪二 仗着有些力气,恃酒讹人。”《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那里有这许多?明明讹人罢哩!” 杨朔 《春子姑娘》:“ 郭疤 变了脸说:‘你认识我,我可不认识你,这才怪呢!于今是新社会,别放赖讹人!’”
词语解释:讹心  拼音:é xīn
感化人心。 唐 陈鸿 《庐州同食馆记》:“以通知政术为 合肥郡 太守,质平讹心,风俗丕变,民知敬道,吏不敢欺。”
词语解释:讹意  拼音:é yì
讹变之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黷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
词语解释:讹弊  拼音:é bì
弊害;弊病。 唐 赵璘 《因话录·徵》:“上不慎名器,是以廝养待贤也,下不慎名器,是以婴孩奉君,而削弱朝廷也。遂致猥滥讹弊,流荡可忧,不知谁之咎也。”《旧唐书·崔邠传》:“ 文宗 勤於政道,每苦选曹讹弊, 延英 谓宰臣曰:‘吏部殊不选才,安得摭实无滥,可釐革否?’”
词语解释:讹报  拼音:é bào
谎报。《笔生花》第九回:“这无非,小人讹报诈银钱,也值得,二次三番向里传。”
词语解释:讹异  拼音:é yì
亦作“ 讹异 ”。 讹误差异。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三分:“ 唐 李復言 作《续玄怪録》,亦详载此事,盖当时已为人所艷称。至 宋 ,遂稍讹异。”一本作“譌异”。 陈垣 《〈史讳举例〉序》:“第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词语解释:讹差  拼音:é chà
讹误差错。《通志·艺文一》:“ 左氏 世为 楚 史,亲见官书,其讹差少,然有所讹,从文起; 公 穀 汉 之经生,惟是口传,其讹差多,然有所讹,从音起。以此辨之,了无滞碍。”
词语解释:讹敚  拼音:é duó
见“ 讹夺 ”。
词语解释:讹夺  拼音:é duó
亦作“ 讹敚 ”。亦作“譌夺”。 指文字的错误、脱漏。 清 龚自珍 《与人笺》:“ 孟蜀 以来,槧本繁兴……展转讹夺,流布浸广。” 鲁迅 《〈嵇康集〉序》:“予幸其书今在京师图书馆,乃亟写得之,更取 黄 本讎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鲁迅 《〈嵇康集〉跋》:“原钞颇多讹敚,经二三旧校,已可籀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文句譌夺,取他竟铭校之,始知大较。”
词语解释:讹兽  拼音:é shòu
传说中的兽名。以其能言,常欺人,故称。《古今谭概·非族·讹兽》《神异记》:“西南荒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参阅 唐 李冗 《独异志·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