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讽诵 拼音:fěng sòng
(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 郑玄 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 孔子 纯取 周 诗,上采 殷 ,下取 鲁 ,凡三百五篇。遭 秦 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2).朗读;诵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田鹏鸞 ﹞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词语解释:讽咏 拼音:fěng yǒng
亦作“ 讽咏 ”。 讽诵吟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听诵诗书讽咏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踊跃於讽咏,而不能以自已。”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序:“所居东偏小室,设榻帷额中尽书 元亮先生 《饮酒诗》,朝夕讽咏,有会於心,爰用追和,以誌所怀。”词语解释:讽谏 拼音:fěng jiàn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 ,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 邓肃 进诗,讽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 《新事旧编》:“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词语解释:讽刺 拼音:fěng cì
(1).以婉言隐语相讥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唐 高骈 《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依违讽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别人走路的样子,好像对 梁建 也是一种嘲笑和讽刺。”
(2).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词语解释:讽味 拼音:fěng wèi
讽诵玩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夏均父》:“律诗用事琢句,超出绳墨,言近旨远,可以讽味。”词语解释:讽议 拼音:fěng yì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词语解释:讽书 拼音:fěng shū
背书。《汉书·艺文志》:“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学,学书计,十七能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词语解释:讽谕 拼音:fěng yù
亦作“ 讽喻 ”。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词语解释:讽玩 拼音:fěng wàn
亦作“ 讽玩 ”。 讽诵玩味。《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然伤於浮艳,故为 后主 所爱幸。多有侧篇,好事者相传讽翫。”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序》:“曩过 伦敦 使馆,见 曾侯 案上有是书,讽玩数周,心益异之。”词语解释:讽道 拼音:fěng dào
讽诵称说。 唐 柳宗元 《〈论语〉辩下》:“ 尧 曰:‘咨尔 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或问之曰:‘《论语》书记问对之辞尔,今卒篇之首章然有是,何也?’ 柳先生 曰:‘《论语》之大,莫大乎是也。是乃 孔子 常常讽道之辞云尔。’”词语解释:讽经 拼音:fěng jīng
(1).念经。 明 李贽 《礼诵药师告文》:“趁此一百二十日期会,讽经拜懺道场。” 周振鹤 《苏州风俗·婚丧礼俗·凶礼》:“四,做七。死后每七日,必延僧侣或羽士礼忏讽经;凡七次,曰做七。”
(2).诵读经书。 清 龚自珍 《述思古子议》:“童子但宜讽经,安知説经?是为侮经。”词语解释:讽持 拼音:fěng chí
讽诵修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安清》:“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曇学,讽持禪经,畧尽其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远》:“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词语解释:讽兴 拼音:fěng xīng
借物起兴以讽喻。 唐 元稹 《授张籍秘书郎制》:“《传》云:‘王泽竭而诗不作。’又曰:‘采诗以观人风。’斯亦警予之一事也。以尔 籍 雅尚古文,不从流俗,切磨讽兴,有助政经。”词语解释:讽辞 拼音:fěng cí
讽喻之辞。《后汉书·谢弼传赞》:“ 邓 不明辟, 梁 不损陵。慊慊 欒 杜 讽辞以兴。” 刘半农 《诗人的修养》:“故观察愈多,所知愈富,则做诗时愈能错综变化其情境,使读者睹此精微高妙之讽辞,心悦诚服。”词语解释:讽述 拼音:fěng shù
传诵。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词语解释:讽采 拼音:fěng cǎi
讽诵领会。《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之宗,作者之师表也。” 吕向 注:“还治,谓休公务之暇,乃讽诵 子建 所赐之文。”词语解释:讽赞 拼音:fěng zàn
讽喻匡赞。《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諭德一人,正四品下。掌諭皇太子以道德,随事讽赞。”词语解释:讽讥 拼音:fěng jī
讽谏。 宋 王安石 《谢翰林学士表》:“学士职亲要地,而以讨论讽讥为官。”词语解释:讽讪 拼音:fěng shàn
讽刺毁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出题有他意》:“此后諂风稍衰,而讽訕者渐出。”词语解释:讽誉 拼音:fěng yù
讽谏称扬。《亢仓子·贤道》:“夫贤人其见用也,入则讽誉,出则龚默,职司勤辨,居室俭间。”词语解释:讽世 拼音:fěng shì
讽喻世人。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词语解释:讽令 拼音:fěng lìng
谓婉言劝使。《旧唐书·僕固怀恩传》:“ 遵庆 既至, 怀恩 抱其足号泣而诉, 遵庆 因宣圣恩优厚,讽令入朝, 怀恩 许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曾易之 ﹞知 信州 玉山县 ,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执政怜之,讽令至京师。”词语解释:讽励 拼音:fěng lì
见“ 讽厉 ”。
词语解释:讽厉 拼音:fěng lì
亦作“ 讽励 ”。
(1).暗示、督促。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竇后 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 蔡伦 考之。 竇后 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
(2).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 宋 欧阳修 《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詔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 天圣 迄今二十餘年。”《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举通政使 蔡瑄 、左通政 茹瑺 、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讽厉之。”词语解释:讽传 拼音:fěng chuán
谓背诵记取。 唐 柳宗元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 吴 ,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词语解释:讽习 拼音:fěng xí
讽诵学习。《南史·徐君蒨传》:“ 君蒨 文冠一府,特有轻艶之才,新声巧变,人多讽习,竟卒於官。”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春秋〉书》:“往年曾记 裴封叔 宅,闻兄与 裴太常 言 晋 人及 姜戎 败 秦 师于 殽 一义,尝讽习之。” 清 吴定 《紫石泉山房记》:“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词语解释:讽诏 拼音:fěng zhào
讽喻告诫。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操;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论閎议,终淹殁而未行者,有之矣。”词语解释:讽读 拼音:fěng dú
诵读。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 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时所枉文章,讽读累日,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年在紈綺,便爱《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词语解释:讽讽 拼音:fěng fěng
谓以讽喻为意。 邓方 《论诗》:“岧岧 元遗山 ,兀兀 虞道园 ,讽讽 高青邱 ,惻惻 吴梅邨 。”词语解释:讽托 拼音:fěng tuō
讽喻寄托。《新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 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辞多讽託幽远,作《问大钧》、《謫九年》等赋数篇。”词语解释:讽勉 拼音:fěng miǎn
教诲劝勉。 宋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詔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虽其桀驁贪诈,若 李世忠 、 陈国瑞 之流,苟有一节可用,必给以函牘,殷勤讽勉,奬其长而指其过。”词语解释:讽厉 拼音:fěng lì
亦作“ 讽励 ”。
(1).暗示、督促。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竇后 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 蔡伦 考之。 竇后 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
(2).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 宋 欧阳修 《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詔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 天圣 迄今二十餘年。”《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举通政使 蔡瑄 、左通政 茹瑺 、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讽厉之。”词语解释:讽动 拼音:fěng dòng
用暗示的言行来鼓动和影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亦有身未去官,讽动羣吏,外矫辞让,密相督责。”《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 季兴 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词语解释:讽一劝百 拼音:fěng yī quàn bǎi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扬雄 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 郑 卫 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后遂以“讽一劝百”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谓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自 桓麟 《七説》以下, 左思 《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餘家……虽始之以淫侈,而终之以居正。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词语解释:讽切 拼音:fěng qiē
讽喻切责。《晋书·傅咸传》:“ 咸 復与 骏 笺讽切之。 骏 意稍折,渐以不平。”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尹凤岐诗讽时事》:“ 尹凤岐 先生在翰林,好作诗讽切时事。” 章炳麟 《〈革命军〉序》:“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话言,主文讽切,勿为动容。”词语解释:讽职 拼音:fěng zhí
谏官之职。《南齐书·崔祖思传》:“ 汉 徵 贡禹 为諫大夫,矢言先策, 夏侯胜 狂直拘繫,出补讽职,伐柯非遐,行之即善。”词语解释:讽解 拼音:fěng jiě
讥讽离间。 三国 蜀 诸葛亮 《正议》:“纵使二三子多逞 苏 张 诡靡之説,奉进 驩兜 滔天之辞,欲以诬毁 唐帝 ,讽解 禹 稷 ,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词语解释:讽胁 拼音:fěng xié
暗示、胁迫。 宋 苏轼 《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自后因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讽胁州县,废格詔书,名为情愿,其实抑配。”词语解释:讽劝 拼音:fěng quàn
讽喻劝勉。《后汉书·班固传上》:“ 固 感前世 相如 、 寿王 、 东方 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 洛邑 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呼梦么》:“其家人忧之,请以 陆生 事演成《梦呼么》十有六折,以资讽劝。” 朱自清 《国文教学·论朗读》:“作者在清华大学一个集会里也试过 浑家先生 的《奉劝大爷》(二十五年二月三日《立报》),那是讽劝 胡汉民 先生的。”词语解释:讽托 拼音:fěng tuō
1.讽喻寄托。词语解释:讽念 拼音:fěng niàn
背诵。《西游记》第八十回:“却説 三藏 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词语解释:讽示 拼音:fěng shì
用含蓄的话暗示。 郁达夫 《碧浪湖的秋夜》:“聪慧的 满娘 ,一得到了 幼牧 的讽示,早就明白了。” 周立波 《谈阿Q》:“这是他们引导人生的法子,常常不明说,只是在反话里讽示。”词语解释:讽旨 拼音:fěng zhǐ
(1).讽喻的旨意。《后汉书·宦者传·蔡伦》:“ 伦 初受 竇后 讽旨,诬陷 安帝 祖母 宋贵人 。”
(2).讽示以旨意。《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至 王莽 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 羌 。”词语解释:讽意 拼音:fěng yì
讽喻之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孔溪不知诗义》:“ 晏元献 大雪会饮, 欧文忠 席上有‘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餘万屯边兵’之诗。 孔溪 《谈苑》以为似寻闹也,且引 韩昌黎 《赴燕裴度诗》为证。殊不知 韩 诗亦有讽意。”词语解释:讽喻 拼音:fěng yù
见“ 讽諭 ”。
词语解释:讽谕 拼音:fěng yù
亦作“ 讽喻 ”。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词语解释:讽论 拼音:fěng lùn
讽喻议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於讽论,不及丽文也。”《北史·恩幸传·和士开》:“ 士开 见人将加刑戮,多所营救,既得免罪,即令讽论,责其珍宝,谓之赎命物。”词语解释:讽诫 拼音:fěng jiè
讽谏告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词语解释:讽说 拼音:fěng shuō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词语解释:讽多要寡 拼音:fěng duō yào guǎ
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唐 裴延翰 《〈樊川文集〉序》:“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懟,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霑洽持论; 相如 、 子云 ,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词语解释:讽寤 拼音:fěng wù
讽喻而使之醒悟。《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 林甫 欲讽寤之,使与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词语解释:讽嘲 拼音:fěng cháo
讽刺嘲笑。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 和鸾 ,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七章:“ 锁柱 带着讽嘲的口气说:‘ 疤瘌四 这老小子也够猛呀!’”词语解释:讽绎 拼音:fěng yì
讽诵推究。 元 柳贯 《浏阳州学教授张君继之墓志铭》:“厉课诵读,晨夜不輟,天未曙,挟册映簷光而讽绎之。”词语解释:讽籀 拼音:fěng zhòu
讽读。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词语解释:讽德诵功 拼音:fěng dé sòng gōng
赞美、颂扬功德。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革》:“讽德诵功, 周 美盛隆, 奭 旦 辅 成 ,光济冲人。”词语解释:讽纠 拼音:fěng jiū
讽喻纠弹。《魏书·恩倖传·赵修》:“ 脩 起自贱位,暴致富贵,奢傲无礼,物情所疾。因其在外,左右或讽纠其罪。”词语解释:讽怨 拼音:fěng yuàn
怨恨讽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春秋 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 楚国 讽怨,则《离骚》为刺; 秦皇 灭典,亦造仙诗。”词语解释:讽术 拼音:fěng shù
背诵经艺。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类也。”词语解释:讽席 拼音:fěng xí
讽诵之席。指学肆。 唐 李迥秀 《唐齐州长史裴府君神道碑》:“远慕先王之道,继通贤哲之德;宏止水以待物,仰高山以立身。涯涘莫窥,宫墙罕测;谈谐讽席,业优学肆。”词语解释:讽告 拼音:fěng gào
以委婉的话语告知。《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唐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词语解释:讽啸 拼音:fěng xiào
犹啸咏。《晋书·王徽之传》:“时 吴中 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词语解释:讽呗 拼音:fěng bài
诵念佛经。《新唐书·王缙传》:“禁中祀佛,讽唄斋薰,号‘内道场’。” 清 陈维崧 《万年欢·赠宋子犹先生七十次朱致一原韵》词:“菰芦景略谁知,向窗前讽唄,肆上丸药。”词语解释:讽咒 拼音:fěng zhòu
诵念经咒。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讽呪海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