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咒诅 拼音:zhòu zǔ
(1).犹咒骂。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未济》:“夫妇呪诅,太上覆颠。”《宋史·卢多逊传》:“通达语言,呪诅君父,大逆不道,干纪乱常。” 许地山 《光的死》:“这里还有人正咒诅我们哪!我那有面目回去呢?”
(2).谓念咒语。《宋书·庐江王袆传》:“﹝公﹞覘天察宿,怀协左道,呪诅祷请,谨事邪巫。”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苦井》:“正月旦日清晨,有术人汲其水,往甜井中易水而来,向井呪诅而下之,此井遂变为甜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黑经》:“喇嘛有呪诅之术,凡 蒙古 有所争鬭,必令其徒诵之。”词语解释:厌诅 拼音:yàn zǔ
古代迷信,用诅咒使别人遭殃。《新唐书·徐有功传》:“ 竇孝諶 妻 庞 为其奴怖以妖祟,教为夜解,因告以厌诅。”《元史·王约传》:“ 冠州 民有兄訐其弟厌诅者,讞之,则曰:‘我求嗣也’。”词语解释:诟诅 拼音:gòu zǔ
犹诟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使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詬诅,不可堪。”词语解释:腹诅 拼音:fù zǔ
心中咒骂。《后汉书·仲长统传》:“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诅,幸我之不成。”词语解释:骂诅
咒骂。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其诽谤駡诅者,有先断其舌。”词语解释:谤诅 拼音:bàng zǔ
非议、咒骂。 汉 王充 《论衡·解除》:“赋敛厚则民谤诅。”《明史·刘訒传》:“知帝喜告訐,乃摭 纘宗 迎驾诗‘ 穆王 八骏’语为谤诅。”词语解释:怨诅 拼音:yuàn zǔ
怨恨诅咒。《管子·四称》:“众所怨诅,希不灭亡。”《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赞》:“ 延 既怨诅, 荆 亦觖望。”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流言以对》:“所谓流言以对者也,如此则寇贼生乎内,而怨诅兴乎下矣!”词语解释:詈诅 拼音:lì zǔ
辱骂诅咒。《汉书·刑法志》:“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词语解释:祝诅 拼音:zhòu zǔ
(1).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阴后 见后德称日盛,不知所为,遂造祝诅,欲以为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汉成帝 幸 赵飞燕 , 飞燕 谗 班婕妤 祝诅,於是考问。”
(2).犹发誓。 汉 王充 《论衡·问孔》:“ 孔子 为 子路 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云‘天厌之’,是与俗人解嫌引天祝诅,何以异乎?”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怀扼腕,拊心祝诅。” 清 唐甄 《潜书·性才》:“四海之祝诅,附耳以声;未至之祸福,承睫以形。”词语解释:祝不胜诅 拼音:zhù bù shèng zǔ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祝不胜诅》:“ 齐景公 有疾, 梁丘据 请诛祝史。 晏子 曰:‘祝有益也,诅亦有损。 聊摄 以东, 姑尤 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晋中行寅 将亡,召其太祝欲加罪。曰:‘子为我祝,斋戒不敬,使吾国亡。’祝 简 对曰:‘今舟车饰,赋歛厚,民怨谤诅多矣。苟以为祝有益於国,则诅亦将为损。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词语解释:盟诅 拼音:méng zǔ
(1).结盟立誓。《周礼·春官·诅祝》:“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 郑玄 注:“盟诅主於要誓。” 孙诒让 正义:“盟诅亦有誓,但以用牲为异。”《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汉书·赵充国传》:“ 元康 三年, 先零 遂与诸 羌 种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质盟诅。”《新唐书·柳浑传》:“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
(2).对神立誓诅咒。《周礼·秋官·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周礼·秋官·司盟》“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 汉 郑玄 注:“盟诅者,欲相与共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