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咒诅诟诅骂诅怨诅祝诅盟诅  
厌诅腹诅谤诅詈诅祝不胜诅   

词语解释:咒诅  拼音:zhòu zǔ
(1).犹咒骂。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未济》:“夫妇呪诅,太上覆颠。”《宋史·卢多逊传》:“通达语言,呪诅君父,大逆不道,干纪乱常。” 许地山 《光的死》:“这里还有人正咒诅我们哪!我那有面目回去呢?”
(2).谓念咒语。《宋书·庐江王袆传》:“﹝公﹞覘天察宿,怀协左道,呪诅祷请,谨事邪巫。”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苦井》:“正月旦日清晨,有术人汲其水,往甜井中易水而来,向井呪诅而下之,此井遂变为甜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黑经》:“喇嘛有呪诅之术,凡 蒙古 有所争鬭,必令其徒诵之。”
词语解释:厌诅  拼音:yàn zǔ
古代迷信,用诅咒使别人遭殃。《新唐书·徐有功传》:“ 竇孝諶 妻 庞 为其奴怖以妖祟,教为夜解,因告以厌诅。”《元史·王约传》:“ 冠州 民有兄訐其弟厌诅者,讞之,则曰:‘我求嗣也’。”
词语解释:诟诅  拼音:gòu zǔ
犹诟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使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詬诅,不可堪。”
词语解释:腹诅  拼音:fù zǔ
心中咒骂。《后汉书·仲长统传》:“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诅,幸我之不成。”
词语解释:骂诅
咒骂。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其诽谤駡诅者,有先断其舌。”
词语解释:谤诅  拼音:bàng zǔ
非议、咒骂。 汉 王充 《论衡·解除》:“赋敛厚则民谤诅。”《明史·刘訒传》:“知帝喜告訐,乃摭 纘宗 迎驾诗‘ 穆王 八骏’语为谤诅。”
词语解释:怨诅  拼音:yuàn zǔ
怨恨诅咒。《管子·四称》:“众所怨诅,希不灭亡。”《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赞》:“ 延 既怨诅, 荆 亦觖望。”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流言以对》:“所谓流言以对者也,如此则寇贼生乎内,而怨诅兴乎下矣!”
词语解释:詈诅  拼音:lì zǔ
辱骂诅咒。《汉书·刑法志》:“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
词语解释:祝诅  拼音:zhòu zǔ
(1).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阴后 见后德称日盛,不知所为,遂造祝诅,欲以为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汉成帝 幸 赵飞燕 , 飞燕 谗 班婕妤 祝诅,於是考问。”
(2).犹发誓。 汉 王充 《论衡·问孔》:“ 孔子 为 子路 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云‘天厌之’,是与俗人解嫌引天祝诅,何以异乎?”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怀扼腕,拊心祝诅。” 清 唐甄 《潜书·性才》:“四海之祝诅,附耳以声;未至之祸福,承睫以形。”
词语解释:祝不胜诅  拼音:zhù bù shèng zǔ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祝不胜诅》:“ 齐景公 有疾, 梁丘据 请诛祝史。 晏子 曰:‘祝有益也,诅亦有损。 聊摄 以东, 姑尤 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晋中行寅 将亡,召其太祝欲加罪。曰:‘子为我祝,斋戒不敬,使吾国亡。’祝 简 对曰:‘今舟车饰,赋歛厚,民怨谤诅多矣。苟以为祝有益於国,则诅亦将为损。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
词语解释:盟诅  拼音:méng zǔ
(1).结盟立誓。《周礼·春官·诅祝》:“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 郑玄 注:“盟诅主於要誓。” 孙诒让 正义:“盟诅亦有誓,但以用牲为异。”《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汉书·赵充国传》:“ 元康 三年, 先零 遂与诸 羌 种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质盟诅。”《新唐书·柳浑传》:“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
(2).对神立誓诅咒。《周礼·秋官·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周礼·秋官·司盟》“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 汉 郑玄 注:“盟诅者,欲相与共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