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诏书 拼音:zhào shū
皇帝颁发的命令。《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敕。”《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不一日, 哲宗皇帝 晏驾,新天子即位,颁下詔书,大赦天下。”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吕雉 冷笑道:‘ 陈平 、 周勃 是奉先皇帝诏书前去斩 樊哙 ,三妹今日进宫,究竟是来吊丧,还是向先皇帝算帐?’”词语解释:诏旨 拼音:zhào zhǐ
诏书、圣旨。《后汉书·周举传》:“羣臣议者多谓宜如詔旨。”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任法不如任人,苟非其人,虽法令昭昭,视如不见;詔旨切切,听如不闻。” 清 恽敬 《〈南华九老会诗谱〉序》:“吾愧此名甚,无厌,是辜詔旨也。”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陈平 大胆!你敢违抗先皇帝诏旨?”词语解释:诏除 拼音:zhào chú
诏命拜官授职。《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 宋 刘攽 《贺知府某侍读启》:“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组,治任戒道,怀謁诣辞。”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读书入中祕,父子被詔除。”词语解释:诏令 拼音:zhào lìng
(1).号令。《韩非子·初见秦》:“往者 齐 南破 荆 ,东破 宋 ,西服 秦 ,北破 燕 ,中使 韩 魏 ,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詔令天下。”
(2).皇帝发布命令。《史记·萧相国世家》:“然 萧何 常从 关中 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詔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絶者数矣。”《后汉书·郭躬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詔令不及,皆当重论。”
(3).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新唐书·百官志一》:“而文书詔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词语解释:诏条 拼音:zhào tiáo
皇帝颁发的考察官吏的条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 唐 柳宗元 《代裴行立谢移镇表》:“唯当遵守詔条,贬弃奸慝,平匀徭赋,示以义方。”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在官有疾犯皆去职》:“邑训导 张用斋 庸 《送知县饶公免官还乡序》云:‘ 洪武 九年秋八月,有司钦奉詔条,凡在官者,其族属有丽於法,听其解职还乡里。’”参见“ 六条 ”。
词语解释:六条 拼音:liù tiáo
(1). 汉 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颜师古 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詔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渔百姓,聚歛为姦。三条,二千石不卹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託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西晋 北周 也有六条诏书。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职务和职权。《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义恭 既至,劝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书六条事,假黄鉞。”《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 、右僕射 崔远 ……须离八座之荣,尚付六条之政,勉思咎己,无至尤人。”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郡国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条,而观中五刑也。”
(2).指 晋 诸郡中正荐举贤才的六项标准。《晋书·武帝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復,六曰学以为己。”词语解释:诏墨 拼音:zhào mò
诏令上的墨迹。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陆彦猷》:“陛下求直言,有云‘言之者无罪’,今詔墨犹未乾,奈何以直言罪人?” 宋 陆游 《谢王宣抚启》:“玉音亲锡於儒科,奎翰特嘉於朴学。曾未乾於詔墨,已亟远於周行。”词语解释:诏使 拼音:zhào shǐ
皇帝派出的特使。《晋书·刘暾传》:“敢因 刘舆 拒扞詔使,私欲大府兴长狱讼。”《新唐书·崔戎传》:“时詔使尚在,民泣诣使,请白天子丐 戎 还,使许诺。” 元 黄溍 《嗣天师祷雪有应诸公咸为作诗邀予同赋》:“万人举首望 蓬莱 ,詔使函香出上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救护日月》:“故处通衢,于詔使往来之际,除明探之外,尤宜另拨潜探,庶无失悮。”词语解释:诏命 拼音:zhào mìng
皇帝的命令。《后汉书·张酺传》:“司徒 吕盖 奏 酺 位居三司,知公门有仪,不屏气鞠躬以须詔命,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不可以示四远。”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小子岂敢苟洁区区之懦志,而距弘通之大制,故遂息意而恭承詔命焉。”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四:“两 汉 詔命,皆由尚书出。”词语解释:诏语 拼音:zhào yǔ
(1).诏书上的话。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何文渊自经》:“ 何文渊 尝告人曰:‘詔语“天佑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传之子”出自手笔。’”
(2).告诫吩咐。 清 王夫之 《显考武夷府君行状》:“或有詔语於子孙僮僕,皆下气怡声。”词语解释:诏恩 拼音:zhào ēn
天子赐予的恩惠。《汉书·冯野王传》:“夫三最予告,令也;病满三月赐告,詔恩也。令告则得,詔恩则不得,失轻重之差。” 宋 曾巩 《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虽付之刺督,考验甚明,而既更詔恩,法当贷尔。”词语解释:诏黄 拼音:zhào huáng
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 恭帝 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詔黄皆其辞也。” 宋 苏轼 《和董传留别》:“得意犹堪夸世俗,詔黄新湿字如鸦。”词语解释:诏徵
皇帝下令征召。《后汉书·丁鸿传》:“ 永平 十年詔徵, 鸿 至即召见。”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詔徵。”词语解释:诏草 拼音:zhào cǎo
诏书的草稿;诏书。《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 温 始呈詔草,虑太后意异,悚动流汗,见于颜色。” 唐 吴融 《送薛学士赴任峡州》诗之一:“莫将彩笔閒抛掷,更待 淮王 詔草看。”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政事》:“ 世庙 初即位, 延和 具詔草上之,报可。”词语解释:诏跸 拼音:zhào bì
谓帝王出行。 唐 卢照邻 《赠许右丞从驾万年宫》:“闻道上之回,詔蹕下 蓬莱 。”词语解释:诏函 拼音:zhào hán
诏书。 宋 刘攽 《回贺苏学士诏启》:“伏审光奉詔函,擢躋史观,本朝厚方闻之选,儒士荣藏室之华。” 宋 刘攽 《贺制置发运某待制启》:“窃审光被詔函,擢躋廷阁,伏惟庆慰。”词语解释:诏音 拼音:zhào yīn
诏命。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第二表之二:“臣等尝览载籍,粗知丧纪,若 成周 《顾命》,歷代犹遵; 西汉 詔音,前王所奉。” 宋 吕陶 《答庆帅贺右史启》:“叨被詔音,误陞柱史,名非实称,幸与愧并。” 宋 洪适 《唐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复京师露布》:“臣自闻国难,祗奉詔音,即投袂以兴师,遂属鞬而就道。”词语解释:诏选 拼音:zhào xuǎn
(1).皇帝下诏任命。《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 申王 薨,詔选挽郎,而 知章 取捨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咸平 三年十二月丁未,詔选判司簿尉充吏部流内銓南曹主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刘宗器送行诗》:“ 正统 十三年, 彭时 榜进士,詔选北士为庶吉士,命儒臣教督之。”
(2).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法本 请其从来。生对以:‘儒学进身,将赴詔选,游学连郡,访诸先觉。’”参见“ 詔策 ”。
词语解释:诏策 拼音:zhào cè
(1).即诏书。《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幸受詔策,通经术,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闕北有圭碑,题云: 汉 故中常侍 长乐 太僕特进 费亭侯 曹君 之碑。 延熹 三年立。碑阴又刊詔策。” 宋 刘攽 《贺参政某侍郎启》:“伏审光膺詔策,进贰臺司,伏惟庆慰。” 章炳麟 《文学总略》:“然《七略》 高祖 、 孝文 詔策,悉在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隶《春秋》,此则总集有六艺诸子之流矣。”
(2).文体的一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詔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南齐书·文学传·丘灵鞠》:“时方禪让, 太祖 使 灵鞠 掌詔策。”
(3).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 唐 韩愈 《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 元和 元年,对詔策,拜右拾遗。” 马其昶 校注:“ 元和 元年四月,应材识兼茂、明於体用科,中第四第,为右拾遗。”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词语解释:诏狱 拼音:zhào yù
(1).关押钦犯的牢狱。《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大王之羣臣近幸素能使众者,皆前繫詔狱,餘无可用者。” 唐 李白 《秦女休行》:“壻为 燕国 王,身被詔狱加。”《明史·刑法志一》:“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詔狱,为祸尤烈。”
(2).奉旨办理的案件。《后汉书·百官志二》:“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詔狱。”词语解释:诏用 拼音:zhào yòng
皇帝直接下令任用。《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四年》:“今但任尚书,或有詔用,如是,三公得免选举之负,尚书亦復不坐。” 胡三省 注:“詔用者,不由三公、尚书,径以詔书用之也。”《后汉书·宦者传·吕强》作“勑用”。词语解释:诏葬 拼音:zhào zàng
下诏安葬。古代给有勋功大臣的殊荣。《旧唐书·职官志三》:“凡詔葬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词语解释:诏纶 拼音:zhào lún
诏书。 宋 文同 《谢知兴元府启》:“某曏输私悃,上凟公朝,音驛既行,实怀忧於重謫,詔纶忽下,果见听於愚诚。”词语解释:诏辞 拼音:zhào cí
传达君主的辞命。《礼记·少仪》:“赞币自左,詔辞自右。” 郑玄 注:“为君出命也。” 孔颖达 疏:“詔辞,谓为君传辞也。君辞贵重,若传与人时,则由君之右也。”《金史·耨盌温敦思忠传》:“ 思忠 面奏受詔,还军传致詔辞,虽往復数千言,无少误。”词语解释:诏敕 拼音:zhào chì
亦作“詔勅”。
(1).皇帝下令。《后汉书·冯勤传》:“ 勤 母年八十,每会见,詔勑勿拜,令御者扶上殿。”
(2).诏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安 和 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詔敕,假手外请。” 宋 苏洵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如曰詔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復改,则此又过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窃臣等伏读连日詔敕, 武昌 不守,大军南下,惊心动魄。”词语解释:诏检 拼音:zhào jiǎn
即诏书。语本《后汉书·公孙瓒传》:“﹝ 袁绍 ﹞矫刻金玉,以为印璽,每有所下,輒皁囊施检,文称詔书。” 宋 宋祁 《回知郡主客启》:“伏自执事嚮膺詔检,即领郡麾。” 宋 王珪 《谢宣诏入院奏状》:“仙扃遣使,甫驰及于穷庐;詔检飞文,遽进登于内署。”词语解释:诏卷 拼音:zhào juàn
诏书。 宋 张先 《天仙子·公择将行》词:“坐治 吴州 成乐土,詔卷风飞来圣语。” 宋 张先 《离亭宴·公择别吴兴》词:“捧黄封詔卷,随处是、离亭别宴。”词语解释:诏求 拼音:zhào qiú
皇帝下令征求。 唐 柳宗元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詔求教宗,则冠其位。” 宋 刘攽 《为司马中丞谢翰林启》:“常以德选,乃充詔求,夫何妄庸,輒当遴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 宋 淳祐 六年丙午元旦,日蚀,詔求中外直言。”词语解释:诏召 拼音:zhào zhào
君主下令召唤;征召。《史记·刺客列传》:“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后汉书·周举传》:“ 永和 元年,灾异数见,省内恶之,詔召公、卿、中二千石、尚书诣 显亲殿 。”词语解释:诏册 拼音:zhào cè
皇帝的文告。《周书·王褒传》:“凡大詔册,皆令 褒 具草。” 唐 元稹 《梦游春七十韵》:“詔册冠贤良,諫垣陈好恶。”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 真宗 即位之次年,赐 李继迁 姓名,而復进封 西平王 。时 宋湜 、 宋白 、 苏易简 、 张洎 在翰林,俾草詔册,皆不称旨。”词语解释:诏文 拼音:zhào wén
谓诏书文字。《汉书·王莽传上》:“詔文始书,反虏大败;制书始下,反虏毕斩。” 唐 韩愈 《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时故相太常 权公 掌出詔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诏西番》:“累朝皇帝於践祚之始,必布告天下,使咸知之。惟詔西番者,以粉书詔文於青繒,而綉以白绒。”词语解释:诏谕 拼音:zhào yù
皇帝命令;皇帝颁布文书以告喻天下。《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皆厚给其衣食,因请送其家属, 明宗 詔諭不许。”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詔諭靡从,藩条初布。上倚承宣之绩,士高廉退之风。”《元史·世祖纪二》:“ 王文统 坐与 李璮 同谋伏诛,仍詔諭中外。”词语解释:诏纸 拼音:zhào zhǐ
即诏书。 清 汪懋麟 《五人墓》诗:“义声动閭阎,詔纸弃如土,竝力杀緹骑,五人气已吐。”词语解释:诏举 拼音:zhào jǔ
也称制举。指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录用人才。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陈龙图使高丽》:“ 陈睦 ,字 子雍 …… 治平 中,詔举馆阁才行之士。”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后詔举经学,亦固辞。”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伏读 世祖章皇帝 圣训,屡詔举天下之才,下至山林隐逸,举贡监生,佐贰杂职,皆引见擢用。”参见“ 制举 ”。
词语解释:制举 拼音:zhì jǔ
(1).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鉤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尹知章 注:“言制以举贤之法用鉤也。”
(2). 唐 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 宋 代因之,如 南宋 绍兴 年间开博学鸿词科。 清 代如 康熙 十七年、 乾隆 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 清 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新唐书·选举志上》:“ 唐 制,取士之科,多因 隋 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 軾 也,西南之匹夫,求斗升之禄而至於京师。翰林 欧阳公 不知其不肖,使与於制举之末,而发其猖狂之论。”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 制举 ”。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词语解释:诏版 拼音:zhào bǎn
见“ 詔板 ”。
词语解释:诏板 拼音:zhào bǎn
亦作“ 詔版 ”。 犹诏书,诏令。《后汉书·窦武传》:“﹝ 曹节 ﹞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詔板。” 宋 陈傅良 《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庶或可行,不然,不敢奉詔版。” 清 姚鼐 《咏史》:“西园车马趋道旁,詔版朝裁授使者。”词语解释:诏期 拼音:zhào qī
征召的日期。《管子·立政》:“相高下,视肥墝,观地宜,明詔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明詔期’谓徵召之期。”词语解释:诏檄 拼音:zhào xí
诏书和檄文。 唐 韦建 《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我 太祖 之经纶王业,专掌詔檄,擅经国之词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忠节》:“靖难兵起,日召谋议,詔檄皆出 孝孺 手。”词语解释:诏诰 拼音:zhào gào
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文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两 汉 詔誥,职在尚书。”《宋史·选举志二》:“今进士纯用经术。如詔誥、章表、箴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无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铁券》:“按自 忠懿王 纳土后,至 太宗 之 淳化 元年, 杭州 守臣以前券及竹册、玉册各三副,詔誥百餘函进呈。”词语解释:诏相 拼音:zhào xiāng
谓教导行大礼的言辞与礼节。《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詔相,告以其辞及威仪。”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今则有修仪以赞其詔相者,有备物以赞其容卫者。”词语解释:诏筵 拼音:zhào yán
天子所设的筵席。 唐 赵冬曦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莲字》:“牋札来宸禁,衣冠集詔筵。”词语解释:诏禄 拼音:zhào lù
报请王者授与俸禄。《周礼·夏官·司士》:“司士……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詔王治,以德詔爵,以功詔禄,以能詔事。” 林尹 今译:“有功的报请王者授给他正禄。”词语解释:诏爵 拼音:zhào jué
谓诏赐以爵位。《周礼·夏官·司士》:“司士掌羣臣之版……以詔王治,以德詔爵,以功詔禄,以能詔事。”《晋书·武帝纪》:“古者以德詔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 唐 储光羲 《送丘健至州敕放作时任下邽县》诗:“大君忽霆震,詔爵冠军侯。”词语解释:诏言 拼音:zhào yán
犹圣旨。 唐 陈子昂 《为人请子弟出家表》:“是以臣克奉詔言,志期冥报。”词语解释:诏凤 拼音:zhào fèng
即凤诏。诏书。 宋 宋祁 《中山公损疾》诗之二:“批成詔凤多焚草,戏入仙禽不乱行。”词语解释:诏徒 拼音:zhào tú
告语徒众。《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詔徒登季月,戒凤藻行川。” 吕延济 注:“詔徒谓告众也。”词语解释:诏策 拼音:zhào cè
(1).即诏书。《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幸受詔策,通经术,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闕北有圭碑,题云: 汉 故中常侍 长乐 太僕特进 费亭侯 曹君 之碑。 延熹 三年立。碑阴又刊詔策。” 宋 刘攽 《贺参政某侍郎启》:“伏审光膺詔策,进贰臺司,伏惟庆慰。” 章炳麟 《文学总略》:“然《七略》 高祖 、 孝文 詔策,悉在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隶《春秋》,此则总集有六艺诸子之流矣。”
(2).文体的一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詔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南齐书·文学传·丘灵鞠》:“时方禪让, 太祖 使 灵鞠 掌詔策。”
(3).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 唐 韩愈 《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 元和 元年,对詔策,拜右拾遗。” 马其昶 校注:“ 元和 元年四月,应材识兼茂、明於体用科,中第四第,为右拾遗。”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词语解释:诏告 拼音:zhào gào
(1).祷告。《礼记·郊特牲》:“乐三闋,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閒也。” 孔颖达 疏:“音声号呼,告於天地之间,庶神明闻之而来。”
(2).诏示。《汉书·王莽传上》:“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匱策书,神明詔告,属予以天下兆民。”
(3).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告示。《后汉书·杨厚传》:“ 永建 二年, 顺帝 特徵,詔告郡县督促发遣。”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卷上:“戊寅年二月,上 圣烈慈寿皇太后 尊号,詔告天下。”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调度非人,守御无备之疆吏,或明正典刑以寒其胆,或轻予褫革以蔽其辜,詔告天下,暴扬罪状。”词语解释:诏事 拼音:zhào shì
谓报请王者授与职事。《周礼·夏官·司士》:“司士……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詔王治,以德詔爵,以功詔禄,以能詔事。”词语解释:诏示 拼音:zhào shì
(1).谓以诏书告知臣下。 宋 王安石 《赐判汝州富弼乞赴安州避灾养疾诏》:“故兹詔示,想宜知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五·本朝岳镇海渎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成,其分当正,故兹詔示,咸使闻知。”
(2).犹教导。 严复 《〈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鲁迅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蔡孑民 ﹞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 韦君宜 《似水流年·牺牲者的自白》:“我把先哲的诏示,同辈的期许,自己的信念,过去的斗争……等等一切,完全拉来组织成军,同我想死的念头作殊死战。”词语解释:诏盟 拼音:zhào méng
祷告盟誓。 唐 柳宗元 《祭纛文》:“ 汉 宗 蚩尤 ,亦作灵旗。既类既禡,指于有罪,北面詔盟,抗侯以射。”词语解释:诏疏 拼音:zhào shū
诏书和奏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 陈寿 之《志》何取焉! 汉 实有《纪》,其体如《传》;条章不为《书》也,詔疏不为《志》也。”词语解释:诏记 拼音:zhào jì
皇帝亲自撰写的诏书。《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中黄门 田客 持詔记,盛緑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王先谦 补注:“ 胡 注:詔记与詔书有别,詔记,后世谓之手记,出於上手,故曰詔记。若詔书则下为之,以璽为信耳。”词语解释:诏赞 拼音:zhào zàn
禀告和赞助(王者)。《周礼·夏官·戎右》:“戎右掌戎车之兵革使,詔赞王鼓,传王命于陈中。” 孙诒让 正义:“《大宰》注云:詔,告也。《州长》注云:赞,助也。” 林尹 今译:“禀告并佐助王者击鼓发令。”词语解释:诏赦 拼音:zhào shè
赦罪的诏书。《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賚擎詔赦,辞了元帅,引本部下军,往 任城县 东门,打跳河中过去。”《元典章·礼部一·迎送》:“所差官取詔赦置於案,綵舆香舆皆退。”词语解释:诏表 拼音:zhào biǎo
文体名。诏令和表章。《宋史·选举志二》:“ 高宗 立博学宏词科,凡十二题,制詔、詔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体製一古一今。”词语解释:诏议 拼音:zhào yì
下诏命令论议。《汉书·王莽传上》:“九月, 莽 母 功显君 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詔议其服。”词语解释:诏制 拼音:zhào zhì
君主的命令。《后汉书·岑彭传》:“今赤眉入关, 更始 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詔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词语解释:诏祝 拼音:zhào zhù
祷告。《礼记·郊特牲》:“詔祝於室,坐尸於堂。” 孔颖达 疏:“詔,告也;祝,呪也。”《礼记·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孔颖达 疏:“谓祝官以言詔告祝请其尸於室求之。”词语解释:诏诲 拼音:zhào huì
告诫教诲。《宋书·桂阳王休范传》:“先帝穆於友于,留心亲戚,去昔事平之后,面受詔诲,礼则君臣,乐则兄弟。”词语解释:诏槁 拼音:zhào gǎo
见"诏稿"。词语解释:诏征 拼音:zhào zhēng
皇帝下令征召。《后汉书·丁鸿传》:“ 永平 十年詔徵, 鸿 至即召见。”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詔徵。”词语解释:诏板 拼音:zhào bǎn
亦作“ 詔版 ”。 犹诏书,诏令。《后汉书·窦武传》:“﹝ 曹节 ﹞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詔板。” 宋 陈傅良 《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庶或可行,不然,不敢奉詔版。” 清 姚鼐 《咏史》:“西园车马趋道旁,詔版朝裁授使者。”词语解释:诏格 拼音:zhào gé
诏令的格式。《宋史·王旦传》:“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詔格。 準 在密院,以事上闻。 旦 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踰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詔格。堂吏欣然呈 旦 , 旦 令送还密院。 準 大惭。”词语解释:诏工 拼音:zhào gōng
古代乐官之长。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干戚戈羽之舞,管籥琴瑟之会,号呼歌謡声音不中律,燕乐雅讼逆乐序:凡此其属,詔工之任也。”《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 清 孙诒让 正义:“詔工,盖即大师,以其教瞽矇,故谓之詔工矣。”参见“ 大3师 ”。词语解释:诏志 拼音:zhào zhì
谓教导立身养志。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壬午冬, 夫之 上计偕,请于先君曰:‘ 夫之 此行也,将晋贄于今君子之门,受詔志之教,不知得否?’”词语解释:诏导 拼音:zhào dǎo
教导。《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宫,抚循詔导,恩爱甚渥。” 李贤 注:“詔,告也。”《北史·李彪传》:“今诚宜準古立师傅,以詔导太子。詔导正则太子正,太子正则皇家庆。”词语解释:诏榜 拼音:zhào bǎng
亦作“ 詔榜 ”。 皇帝颁发的文告。 宋 苏舜钦 《乞纳谏书》:“若詔牓未削,欺罔成风,则不唯堂下远于千里,窃恐指鹿为马之事,復见于今朝也。”《海上魂》第三回:“这张詔榜虽然贴出来了,无如那班没人心的东西性命要紧,也顾不得什么名誉了,宵遁的仍旧是纷纷的相继,不能禁止。”词语解释:诏藁 拼音:zhào gǎo
见“ 詔稿 ”。
词语解释:诏稿 拼音:zhào gǎo
亦作“ 詔藁 ”。 诏书的草稿。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记瀛国公事》:“至则以 文宗 亲改詔藁呈 顺帝 览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词语解释:诏稿 拼音:zhào gǎo
亦作“ 詔藁 ”。 诏书的草稿。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记瀛国公事》:“至则以 文宗 亲改詔藁呈 顺帝 览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词语解释:诏家 拼音:zhào jiā
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王国维 《罗布淖尔北所出〈前凉西域长史李柏书稿〉跋》:“第二稿云:‘詔家见遣使来慰劳诸国。’……詔家亦 晋 时呼天子语。”词语解释:诏侑 拼音:zhào yòu
劝告。《礼记·礼器》:“ 周 坐尸,詔侑武方。” 郑玄 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方,犹常也。告尸行节,劝户饮食无常。” 孔颖达 疏:“詔,告也。侑,劝也。”词语解释:诏体 拼音:zhào tǐ
诏书的文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观 文 景 以前,詔体浮新; 武帝 崇儒,选言弘奥。”词语解释:诏囚 拼音:zhào qiú
奉皇帝命令拘禁的囚犯。《晋书·高光传》:“是时 武帝 置黄沙狱,以典詔囚。”参见“ 詔狱 ”。
词语解释:诏狱 拼音:zhào yù
(1).关押钦犯的牢狱。《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大王之羣臣近幸素能使众者,皆前繫詔狱,餘无可用者。” 唐 李白 《秦女休行》:“壻为 燕国 王,身被詔狱加。”《明史·刑法志一》:“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詔狱,为祸尤烈。”
(2).奉旨办理的案件。《后汉书·百官志二》:“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詔狱。”词语解释:诏号 拼音:zhào hào
(1).诏告名号。号,神号,币号。《周礼·春官·小宗伯》:“若国大贞,则奉玉帛以詔号。” 林尹 今译:“若国有大事需要卜问,奉陈玉帛并詔告名号。”
(2).诏告、号令。 宋 曾巩 《辞中书舍人状》:“窃以 唐 虞 三代 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詔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词语解释:诏众
告诉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