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试问 拼音:shì wèn
(1).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 :‘君何如许?’”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左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词语解释:试看 拼音:shì kàn
试着看看;且看。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词语解释:试听 拼音:shì tīng
试行收听。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关于其他,尚可取来试奏试听。”词语解释:试新 拼音:shì xīn
(1).犹尝试。 唐 孟浩然 《九日》诗:“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西游记》第四六回:“砍头那里好试新?头乃六阳之首,砍下即便死矣。”
(2).吃应时的新鲜食品。《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每熟时就先望空祭了花神,然后敢尝。又遍送左近隣家试新,餘下的方鬻。”
(3).茶名。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茶有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妙,自六纲至十纲,小团至大团而止,第一名曰试新。” 明 许次纾 《茶疏·今古制法》:“若漕司所进第一纲,名 北苑 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夸之直,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词语解释:试春 拼音:shì chūn
(1).品尝春茶。 宋 黄庭坚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诗:“官焙荐璧天解颜,瀹汤试春聊加飡。”
(2).谓在春天萌发。 清 王夫之 《长沙旅兴》诗:“江上红芽始试春,乳鶯调语正迎人。”词语解释:试手 拼音:shì shǒu
(1).试身手。 宋 欧阳修 《南歌子·闺情》词:“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2).谓试探性地出手。《西游记》第二七回:“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词语解释:试茶 拼音:shì chá
品茶。 宋 蔡襄 《茶录》:“ 建安 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禊泉》:“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 清 马曰璐 《汧江太史斋中品泉盛青嵝同作》诗:“清晨同过太史家,不比试茶閒自啜。”词语解释:试作 拼音:shì zuò
(1).试着去做。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我也想在作文课中叫你们试作几次翻译呢。”
(2).试作的文章。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我觉得反正大家都在试笔,我为什么不把我的试作,拿出去发表呢。”词语解释:试吏 拼音:shì lì
出任官吏。《汉书·高帝纪上》:“及壮,试吏,为 泗上 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试用补吏。” 宋 刘敞 《得隐直书并闻将之洛阳》诗:“上书报闻罢,试吏何繾綣。” 徐一士 《一士类稿·谈吴士鉴》:“ 艺甫 则试吏 汴 中,湛冥廿载。”词语解释:试灯 拼音:shì dēng
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宋 李清照 《临江仙》词:“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捻指间,又届十三试灯之夕。”《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正月十四,正是试灯的时节。”词语解释:试笔 拼音:shì bǐ
(1).谓练习书法。 宋 欧阳修 《试笔》诗:“试笔消长日,躭书遣百忧。”
(2).指练习写文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十五六岁免不得教他试笔做文。”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我觉得反正大家都在试笔,我为什么不把我的试作,拿出去发表呢?”
(3).动笔;开始动笔。 唐 陆龟蒙 《村夜》诗:“开瓶浮螘緑,试笔秋毫劲。” 清 顾汧 《泥金手书五大部佛经跋》之二:“右金书《华严经》全部八十一卷,试笔於壬午闰六月三日,告成於癸未腊月二十四日,距一年半有奇。”词语解释:试尝 拼音:shì cháng
(1).尝试。《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臣观 吴王 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 宋 王安石 《答王深甫书》之三:“顾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试尝言之。” 清 马曰璐 《晚菘》诗:“此中有真味,掩卷试尝看。”
(2).考试、考查。《宋史·选举志四》:“ 崇寧 以后,又復 元丰 制,而荫补者须隶国学一年无过罚,乃试銓,若在学试尝再入等,即免试。”
(3).谓先尝一下食品,以了解其味道。《水浒传》第四五回:“和尚道:‘乾爷多时不来,试尝这酒。’” 清 朱之瑜 《与佐藤舍人书》:“前諭糖梅将现在者进上,思之毕竟不稳当,今另製一瓶送上。已与 弘济 面同试尝,眼同封。”词语解释:试墨 拼音:shì mò
(1).犹试笔。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十二月十日试墨》:“因君试墨偶有激,勇辞壮笔挥长刀。” 元 张可久 《湘妃怨·乐闲》曲:“吹簫按舞月当轩,载酒寻花雪满船,题诗试墨云生砚。”参见“ 试笔 ”。
(2).检验墨的质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墨谱》:“《谱》中载 汪仲淹 《墨书》述 于鲁 之言曰:‘试墨如试金,当略其色泽,求其神气。其法用紫石研,注水涓滴同磨,多少同。磨之一缕如綫,而鑑其光:紫为上,黑光次之,青又次之,白为下,黯沕无光,或有云霞气,又下之下也。’此数语可为相墨金针。”
(3). 宋 代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者的文章的汇编,称之为试墨。参见“ 试墨帖 ”。
(4). 明 清 科举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亦借指八股文。 明 汤显祖 《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今之为士者,习为试墨之文,久之,无往而非墨也。”参见“ 墨卷 ”。
词语解释:试笔 拼音:shì bǐ
(1).谓练习书法。 宋 欧阳修 《试笔》诗:“试笔消长日,躭书遣百忧。”
(2).指练习写文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十五六岁免不得教他试笔做文。”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我觉得反正大家都在试笔,我为什么不把我的试作,拿出去发表呢?”
(3).动笔;开始动笔。 唐 陆龟蒙 《村夜》诗:“开瓶浮螘緑,试笔秋毫劲。” 清 顾汧 《泥金手书五大部佛经跋》之二:“右金书《华严经》全部八十一卷,试笔於壬午闰六月三日,告成於癸未腊月二十四日,距一年半有奇。”
词语解释:试墨帖 拼音:shì mò tiē
汇集科举考试中式者文章的帖子。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建中靖国 初,起知 兖州 ,復职,知 潁昌 ,除龙图待制,知 成德军 ,卒 信州 ,有试墨帖,必其时也。”
词语解释:墨卷 拼音:mò juàn
(1). 明 清 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硃卷。《明史·选举志二》:“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録用硃,谓之硃卷。”
(2). 宋 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 清 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程文》:“至本朝,先亦用士子程文刻録,后多主司所作,遂又分士子所作之文,别谓之墨卷。”词语解释:试妆 拼音:shì zhuāng
试着新妆。 唐 郑谷 《蜡烛》诗:“金闈露白新裁詔,画閤春红正试妆。”词语解释:试水 拼音:shì shuǐ
(1).尝试品味茶水。 宋 王安石 《寄茶与平甫》诗:“ 石楼 试水宜频啜, 金谷 看花莫漫煎。”
(2).试探水的深浅缓急。《西游记》第一回:“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 魏国禄 《随周副主席长征》:“﹝ 周副主席 ﹞叫人先下去试水。试水的同志走到河中间,水已齐胸,不但水流急,而且河底淤泥下陷。”词语解释:试令 拼音:shì lìng
谓试用的县令。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二:“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曰县令……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词语解释:试茗 拼音:shì míng
品茶;饮茶。 宋 陆游 《喜晴》诗:“开书顿失昏花坠,试茗初看白乳新。” 清 马曰璐 《初夏》诗:“围棋铺 粤 簟,试茗约 吴 僧。”词语解释:试花 拼音:shì huā
谓花初放。 宋 周邦彦 《瑞龙吟》词:“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宋 范成大 《两木》诗:“去年小试花,瓏瓏犯冰寒。” 清 陈莱孝 《种棉曲》:“ 海南 人家家种棉,交秋试花花烛天。”词语解释:试酒 拼音:shì jiǔ
品尝新酿成的酒。 宋 周邦彦 《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词语解释:试举 拼音:shì jǔ
(1).指科举考试。《元史·选举志一》:“惟贡举取士为便。凡 蒙古 之士及儒吏、阴阳、医术,皆令试举,则用心为学矣。”
(2).试着举例。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故其一切条理,皆在於社会改良,今试举其特色者,略条论之。”词语解释:试香 拼音:shì xiāng
谓添香,焚香。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之二:“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絳唇光。” 明 陶宗仪 《乐静草堂为卫叔静赋》诗:“温火试香删旧谱,汲泉煑茗续遗经。”词语解释:试探 拼音:shì tàn
(1).试着探取。《后汉书·应劭传》:“见神光照社,试探之,乃得黄金。”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外人云翁善记,试探一书请诵之可乎?”
(2).用带有某种含义的言语或举动引起对方的反应,借以了解对方的意思。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三折:“[ 吕蒙正 云]:小姐,我不瞒你説,我故意的试探你,那媒婆也是我使他来。”《红楼梦》第二九回:“那 黛玉 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刘绍棠 《两草一心》:“ 石在 不敢相信她是 梅畹贞 ,便试探地叫了一声‘同志!’”
(3).引申为测试,测验。 冰心 《往事二》:“我寄父亲的信中,曾说了这几句:‘我已受了一回风浪的试探。’”
(4).试着探访。 宋 朱淑真 《探梅》诗:“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
(5).试着探索、探究。 明 张居正 《贺瑞雪表》二:“试探往籍,莫盛今时,此皆皇心昭合乎天心,故元泽同符于圣泽者也。”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二)》:“作者在文字语言上,极力试探、突破,作了各种尝试和努力,获得很大的成功。”词语解释:试读 拼音:shì dú
尝试性地阅读。例如:我上次试读的那本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著作。词语解释:试用 拼音:shì yòng
(1).任用。《墨子·尚同下》:“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将军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 先帝 称之曰‘能’。” 宋 苏轼 《举赵德麟状》:“使其生於幽远,犹当擢用,而况近託肺腑,已蒙试用者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言大非夸》:“至其登朝未久,试用不尽,则如 范希文 。”
(2).在正式使用之前,先试一个时期,看其效果。 明 胡广 《〈卫生宝鉴〉序》:“今观 谦甫 是书,备诸证疗,盖斟酌古方,而参以己意,且一一经试用之,无不神应。” 徐特立 《卫生展览会的重要意义》:“但是许多中药为中医的经验试用有效,尚未被西医采用的还很多。”词语解释:试剑 拼音:shì jiàn
练剑;击剑。《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儒林外史》第五二回:“看见有几位客,都是 胡老八 平日相与的些驰马试剑的朋友。”词语解释:试酌 拼音:shì zhuó
初饮。 晋 陶潜 《连雨独饮》诗:“试酌百情远,重觴忽忘天。” 王瑶 注:“初饮。”词语解释:试行 拼音:shì xíng
实行起来试试。 宋 司马光 《答秉国第二书》:“中美食也,良药也, 光 愿与 秉国 强勉而试行之。”《宋史·食货志下三》:“时知 沧州 田京 ,与 伯瑜 合议上闻,詔试行之。”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十:“我近来在试行一种工作,从读过的文章中把自己所欢喜的抄在一本小册子里。”词语解释:试官 拼音:shì guān
(1).出任官职。《史记·日者列传》:“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
(2).主持考试的官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客有出入於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 九皋 为解头。”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明妃”诗》:“此则下第举子借以詈试官,非真咏 明妃 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某试官见此生误佗为他,辄批其后云:‘ 汉高 文帝 爸, 赵佗 不是他;今年既不中,明年再来吧。’”
(3).未正式任命的官吏。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试官》:“《职林》曰: 唐 武后 天授 二年,凡举人无贤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试官,则官之有试,自 唐 始也。谓之试,取尚书明试以功之意。”《新五代史·杂传十六·李琪》:“ 琪 所私吏当得试官, 琪 改试为守。”词语解释:试邑 拼音:shì yì
谓任县令,治理地方。 宋 刘挚 《谢馆职启》:“两 河 试邑,北 楚 从军,顾常怀功名之心,颇亦究义命之説。” 明 海瑞 《乞治党邪言官疏》:“ 宋惕甲 试邑有声,部使者以不降意诬劾之,时有猫噬鸚鵡,罪无可恕之説。”词语解释:试卷 拼音:shì juàn
考试时供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写上答案的卷子。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一:“ 李孝广 , 崇寧 间为 成都 漕,以点检 邛州 士人 费乂 、 韦直方 私试,试卷词理谤訕。”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科试》:“ 黎淳 考乡试时,有试卷甚奇,公喜得人,及后二场卷入,輒不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十一年甲午,礼部参奏 顺天 主考编修 吴县 范周 、编修 江夏 吴正治 ,评閲试卷止有姓名,全无次第。”词语解释:试期 拼音:shì qī
考试的日期。《宋史·选举志二》:“二十四年,始定试期并用中秋日, 四川 则用季春,而仲秋类省。”《镜花缘》第六三回:“当即出示晓諭,一面选了试期。”《解放日报》1985.10.24:“试期临近, 刘叔雅 请 陈寅恪 代拟试题。”词语解释:试点 拼音:shì diǎn
(1).正式进行某项工作之前,先做试验,以取得经验。 高晓声 《极其简单的故事》:“这在全省是一个试点工作。” 萧乾 《黄友毅回家》:“去 榔梨 ,主要是为了看看全 湖南 土地改革第一个试点的 梨圫乡 分田三个月以后的情形。”
(2).正式进行某项工作之前,做小型试验的地方。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七章:“我们第一个试点,放在 任大庄 。”词语解释:试穿 拼音:shì chuān
衣、鞋等制成,穿着试试,看式样等是否适合。 孙犁 《澹定集·致铁凝信(二)》:“《盼》写得很好,你看写试穿新雨衣的那段,多么真切、生动、准确!”词语解释:试席 拼音:shì xí
科举考试时试场中的座位。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 明 黄淳耀 《赠时用咸入泮》诗:“文从试席看叉手,书向前生忆等身。”词语解释:试想 拼音:shì xiǎng
试想一下;试着想想(多用于反问)。 宋 曾巩 《寄顾子敦》诗:“如今试想长松下,玉麈高谈岂易陪。”《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你们试想,我岂有拿着你两家若干条性命当儿戏的?” 严复 《〈法意〉按语》:“试想当日即无 商君 ,井田之制,尚克存乎?”词语解释:试考 拼音:shì kǎo
考试。《宋史·选举志三》:“任子不係州土,随所寓入学,仍别斋居处,别号试考。”词语解释:试题 拼音:shì tí
考查知识和技能时要求解答的问题。《宋史·选举志一》:“四年,詔礼部,凡内外试题悉集以为籍,遇试,颁付考官,以防复出。”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所出试题,亦要明白正大,不得割裂文义,以伤雅道。”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分数多寡的辩论;及格与否的辩论……试题的难易,我说不难,他说太难的辩论。”词语解释:试艺 拼音:shì yì
(1).考察、测试才能、学业。 北周 昙积 《谏周太祖沙汰僧表》:“爰降明詔,责其试艺,颁下诸州,问其课业。” 唐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诗:“试艺临诸友,能文即我师。”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十八艺》:“ 山西 李通 行教京师,无人可与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较其试艺,十八事皆能。”
(2).指应试的文字。 元 黄溍 《送富州陈教授诗序》:“善为古诗文、试艺,乡闈一不中,輒束书而归,若将终身焉。”词语解释:试中 拼音:shì zhōng
考试中选。《金史·选举志一》:“ 泰和 元年,定制,不分旧等,但从所愿,试中则以三等为次。”词语解释:试闱 拼音:shì wéi
科举时代的考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翥》:“他年, 翥 为馆职,偶及试闈异事,因及之。”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急办行装赴试闈,父亲严命怎生违?”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闻喜》:“ 春香 ,我同 柳郎 至此,即赴试闈。”词语解释:试衣 拼音:shì yī
试穿衣服样子。例如:给她试衣,发现需要作些更改。词语解释:试士 拼音:shì shì
指古代为授与官职而考试士子。 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 明 归有光 《送余先生南还序》:“今年南宫试士,先生受命司考校,所取士三十人,天下以为得人。”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 汉 兴试士,呫嗶之徒,相率应制,以博禄位。”词语解释:试飞 拼音:shì fēi
(1).谓鸟儿始飞。 清 王夫之 《偶望》诗:“白鸟试飞疑远浦,玄云微断影高柯。”
(2).制成的或修理后的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作试验性飞行,以检查其性能。 孔素 《当第一架飞机试飞的时候》:“新 中国 自制第一架飞机在某地试飞成功。”词语解释:试周 拼音:shì zhōu
即试儿。 宋 叶寘 《爱日斋丛钞》卷一:“《玉壶野史》记 曹武惠王 ( 曹彬 ),始生周晬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罗於席,观其所取, 武惠王 左手提干戈,右手提俎豆,斯须取一印,餘无所视。 曹 , 真定 人。 江 南遗俗乃在此,今俗谓试周是也。”参见“ 试儿 ”。
词语解释:试儿 拼音:shì ér
即抓周。旧俗婴儿周岁时,父母陈列各种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试测小儿的未来志趣和成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风俗,儿生一期,为製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鍼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魏 晋 以前,不为生日, 南北朝 江 南风俗,儿生一期,随男女以纸笔鍼缕置前,观其所取,号为试儿。每至此日,饮酒宴乐,后人因为生日。”词语解释:试论 拼音:shì lùn
指科举考试的策论。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夫之 童年,曾于先君篋中,见公试论一帙,今忘之矣。记其髣髴清健朴亮,似 杨贞復 手笔。至论 留侯 用四皓争太子,非大臣体, 王茂弘 不得为纯忠,盖补纲目所未及也。”词语解释:试文 拼音:shì wén
(1).考试所写的文章。《宋史·选举志一》:“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试文格式》:“至试文则不能再下,仍提起顶格,此题目所以下二格也。”
(2).考试文章。 清 沉冰壶 《张公苍水传》:“ 庄烈帝 以天下乱,欲诸生习武备,著令试文后较射。”词语解释:试奏 拼音:shì zòu
正式演奏之前,先试着演奏,以视其效果如何。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关于其他,尚可取来试奏试听。”词语解释:试选 拼音:shì xuǎn
考试选拔。《金史·选举志一》:“时太常丞 郭人杰 转对言,词赋举人,不得作别名兼试经义,及入学生精加试选,无至滥补。”《元史·选举志三》:“诸路有儒通吏事、吏通经术、性行修谨者,各路荐举,廉访司试选。”词语解释:试法 拼音:shì fǎ
(1).试探法律,触犯法律。参见“ 以身试法 ”。
(2).考试律令知识。 宋 秦观 《法律下》:“臣尝思之其所以然者无他,始於试法而已,朝廷试士以法者,欲其习为吏也。”《宋史·选举志四》:“先朝患官吏不习律令,欲诱之读法,乃减任子出官年数,去守选之格,概令试法,通者随得注官。”
词语解释:以身试法 拼音:yǐ shēn shì fǎ
谓明知法律禁止,仍然亲自去做犯法的事,以图侥幸。《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后汉书·冯勤传》:“ 崇山 、 幽都 何可偶,黄鉞一下无处所,欲以身试法邪?”词语解释:试策 拼音:shì cè
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后汉书·儒林传下·张玄》:“会《颜氏》博士缺, 玄 试策第一,拜为博士。”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武德 四年,復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 清 黄宗羲 《论文管见》:“如 丁乾学 主 江西 试,以试策犯时忌削籍。”词语解释:试院 拼音:shì yuàn
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宋史·选举志二》:“自今乡贡,前一岁,州军属县长吏籍定合应举人,以次年春县上之州,州下之学,覈实引保,赴乡饮酒,然后送试院。”《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来朝吾入试院,你有何见识教我?”《花月痕》第八回:“阁分三层,上层左临试院,万片鱼鳞,右接东城,一行雉堞。”词语解释:试诗 拼音:shì shī
指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限韵赋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词语解释:试啼
试着啼哭词语解释:试事 拼音:shì shì
(1).任以职事。《汉书·张禹传》:“诸儒荐 禹 ,有詔太子太傅 萧望之 问。 禹 对《易》及《论语》大义, 望之 善焉,奏 禹 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颜师古 注:“试以职事也。”《新唐书·赵憬传》:“故广任用,明殿最,举大节,略小瑕,随能试事,用人之大要也。” 宋 叶适 《除淮西提举谢表》:“责之御守,试事浅而未酬;就俾按行,忝命优而难称。”
(2).考试之事。《宋史·选举志二》:“ 韩侂胄 用事,将鈐制士人,遂於三知举外,别差同知一员,以諫官为之,专董试事,不復干预考校,参详官亦不差察官。” 明 袁中道 《南归日记》:“庚戌春,试事已毕,形神俱惫。”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试事无穷已之日,即学子无休暇之时。”词语解释:试守 拼音:shì shǒu
正式任命前试行代理某一职务。《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 宋 曾巩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郎,有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词语解释:试日 拼音:shì rì
考试之日。《金史·选举志一》:“若试日遇雨雪,则候晴日。”《明史·选举志二》:“试日入场,讲问、代冒者有禁。”词语解释:试场 拼音:shì chǎng
举行考试的场所。《宋史·选举志三》:“初,凡试法科者,皆取撰成见义挟入试场。”《元史·选举志一》:“举人於试场内,毋得喧譁。”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皆可穷极异形,振厉末俗。”词语解释:试效 拼音:shì xiào
犹言发挥作用。《旧唐书·高骈传》:“始则囊锥露颖,稍有知音;寻则天驥呈才,急於试効。”词语解释:试补 拼音:shì bǔ
谓经过考试或考察后补缺。《宋史·选举志三》:“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斋长,諭月书其行艺于藉。”《元史·选举志一》:“自餘下第之士,恩例不可常得,间有试补书吏以登仕籍者。”词语解释:试政 拼音:shì zhèng
从政。 明 归有光 《王梅芳〈时义〉序》:“ 梅芳 试政天曹,而予为令 鄣 东,方受命过乡郡。”词语解释:试射 拼音:shì shè
谓主持考试射箭。《金史·选举志一》:“三年,定制, 女直 人以年四十五以下,试进士举,於府试十日前,委佐贰官善射者试射。”词语解释:试身 拼音:shì shēn
犹投身。 宋 王令 《不愿渔》诗:“试身风波间,持用豢妻子。”词语解释:试才 拼音:shì cái
考核才能。《后汉书·左雄周举传论》:“自 左雄 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词语解释:试演 拼音:shì yǎn
(1).犹演习;练习。《西游记》第三四回:“正试演处,就连人都不见了。”《白雪遗音·剪靛花·江边摇》:“脱下花鞋当摆渡,拔下金簪当櫓摇,试演试演瞧。”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予遂于谷道交会处试演手枪正反平握枪之术。”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六章:“ 元吉 说是 尉迟恭 逃走,故被他捉回。但 世民 命他们当场试演的结果, 元吉 却三次为 恭 所捉。”
(2).戏剧、舞蹈等正式公开演出之前的化装排演。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一天晚上,去看那个剧本的试演。”词语解释:试儿 拼音:shì ér
即抓周。旧俗婴儿周岁时,父母陈列各种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试测小儿的未来志趣和成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风俗,儿生一期,为製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鍼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魏 晋 以前,不为生日, 南北朝 江 南风俗,儿生一期,随男女以纸笔鍼缕置前,观其所取,号为试儿。每至此日,饮酒宴乐,后人因为生日。”词语解释:试暑 拼音:shì shǔ
初夏。 清 王夫之 《夏夕》诗:“试暑方前日,重阴疑凛秋。”词语解释:试牍 拼音:shì dú
(1).谓从事文牍工作。 宋 宋祁 《送黄秘校书》诗:“妙龄看试牘,共嘆俊登喧。”
(2).犹试卷。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繁称》:“凡斯等类,始於駢丽华词,渐於尺牘小説。而无识文人,乃用之以记事,宜乎试牘之文,流于茁轧,而文章一道入混沌矣。”词语解释:试衔 拼音:shì xián
古代朝廷授予官吏虚衔,未授正命,谓之“试衔”。《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天下州府,例是摄官,皆结试衔,或因勘穷,便关诈假。”《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当是时,所除正员官之外,其餘试衔、帖号止以宠激军中将校而已。” 胡三省 注:“试衔,谓试某官某阶,皆以入衔也。”词语解释:试贡 拼音:shì gòng
科举时期州县选送贡士进京参加会试。《元史·选举志一》:“岁终试贡,员不必备,惟取实才。”词语解释:试课 拼音:shì kè
考核,考查。《管子·明法解》:“张官任吏治民,案法试课成功。守法而法之,身无烦劳而分职。”词语解释:试铺 拼音:shì pù
科举考试时应考人员所居号房内的铺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光业 常言及第之岁,策试夜,有一同人突入试铺,为吴语谓 光业 曰:‘必先必先,可以相容否?’ 光业 为輟半铺之地。”参见“ 号子 ”。
词语解释:号子 拼音:hào zǐ
(1).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2).监房。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3).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4).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5).管乐器。即号筒。参见“ 号筒 ”。
词语解释:号筒 拼音:hào tǒng
(1).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 《赵子曰》第六:“ 雍和宫 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2).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乾 《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词语解释:试死 拼音:shì sǐ
谓踏入死亡境地。 宋 王令 《赠李定资深》诗:“湍激日蹙蹙,风稜势漫漫。奈何舟上人,试死才一间。”词语解释:试判 拼音:shì pàn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词语解释:试弦歌 拼音:shì xián gē
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李太白》:“予按 李阳冰 作 太白 《草堂集》序云:‘ 阳冰 试弦歌於 当涂 ,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词语解释:试管 拼音:shì guǎn
一种圆底柱形或底部为圆锥形的玻璃管,亦可用石英或其他材料制成,用于化学实验。词语解释:试对 拼音:shì duì
(1).试策和对策。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何可不澄浊飞沉,沙汰臧否,严试对之法,峻贪夫之防哉!”
(2).考对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夙惠》:“尝与 程敏政 同召,上试对云‘螃蠏浑身甲胄’, 敏政 对曰:‘凤凰徧体文章。’ 东阳 对曰:‘蜘蛛满腹经纶。’”词语解释:试炼 拼音:shì liàn
检验和锻炼。 鲁迅 《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十月革命开初,也曾有许多革命文学家非常惊喜,欢迎这暴风雨的袭来,愿受风雷的试炼。”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十:“我近来常从坏的文章中试炼自己的鉴赏力。” 老舍 《牛老爷的痰盂》:“真金不怕火炼,我的属员得经得住我的试炼。”参见“ 试练 ”。
試鍊:考验和锻炼。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之事业晚成,生灵荼毒,固是众罪所召,亦是天公试鍊耳。”参见“ 试练 ”。
词语解释:试练 拼音:shì liàn
(1).检试。 唐 刘宪 《上东宫劝学启》:“常人读书,拟干爵禄,事须精熟,乃堪试练。”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至於郡国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职,何尝宾贡,亦不试练。”
(2).指检验和锻炼。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他们虽非革命者,而身历了铁和火的试练,所以凡所描写的恐怖和战栗,兴奋和感激,易得读者的共鸣者其二。”词语解释:试察 拼音:shì chá
考察。《宋史·选举志二》:“詔中书门下试察其才,具名闻奏,将临轩亲策之。”词语解释:试剑石 拼音:shì jiàn shí
(1).石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传说 秦王 或 吴王 试剑于此。见 宋 范成大 《吴郡志·虎邱》。
(2).石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相传 三国 时 孙权 、 刘备 试剑于此。
(3).石名。在 江苏省 铜山县 东南 汉高祖庙 , 宋 苏轼 有铭。
(4).石名。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伏波山 还珠洞 (也称 伏波岩 )内,相传 汉 马援 试剑于此。
(5).石名。在 湖北省 鄂州市 鄂城 西山 (即 樊山 )上,相传 三国 孙权 试剑于此。
(6).石名。在 湖南省 平江县 东 道岩山 上,相传 许旌阳 试剑于此。词语解释:试验 拼音:shì yàn
(1).为了察看某事之实际或某物之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愿重启侯,何惜不一试验之?”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今乃损相位试验贤愚,亦犹捨美锦校量工拙,脱致隳坏,悔将何追?” 萧红 《桥》:“起初她试验过,要想扶着桥栏爬过去。”
(2).考试测验。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是时, 刘晏 年八岁,献东封书,上览而奇之,命宰相出题,就中书试验。” 清 洪昇 《长生殿·春睡》:“臣启陛下:蒙委试验 安禄山 ,果係人才壮健,弓马熟嫻,特此覆旨。” 沙汀 《困兽记》十二:“翌日是星期一,一连几天都有试验, 田畴 老早便上学校去了,忙着清理试验卷子,出题和计算分数的准备工作。”
(3).训练。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楔子:“又饿了三五日,復行牵出那神獒,扑着便咬,剖开紫袍,将羊心肺又饱餐一顿,如此试验百日,度其可用,某因入见 灵公 。”
(4).经验。《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那贼道:‘小的们这作贼有个试验:不怕星光月下,看着那人家是黑洞洞的,下去必得手;不怕夜黑天阴,看着那人家是明亮亮的,下去不但不得手,巧了就会遭事。’”
(5).效验。 金 刘迎 《徐梦弼以诗求芦菔再次前韵》:“ 神农 尝草木,济世以仁爱。根源列郡出,品目成书载。中云莱菔根,试验颇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