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小试 拼音:xiǎo shì
(1).小加试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负曝闲谈》第十二回:“ 殷必佑 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听了心痒难熬,想出去小试其技。” 吴玉章 《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诗:“事本在人为,经纶权小试。”
(2).旧时太学生、童生应贡举及学政、府县之考试。 宋 陈亮 《上孝宗第三书》:“去年一发其狂论於小试之间,满学之士口语纷然,至腾谤以动朝路,数月而未已。”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清入仕之路》:“《宋史》所谓繆种流传,今日时文之弊,殆类此也。然此又不但科试为然,而提学宪臣之小试又有甚焉者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人存诗》:“ 邹 君 春帆 ……工於帖括,屡困小试。”参见“ 小考 ”。
词语解释:小考 拼音:xiǎo kǎo
(1).古代三年一次的考绩。《尚书大传》卷一下:“三岁而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
(2).旧时童生应县试、生员应学政府考的俗称。《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再过几年,连小考都不利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安安分分的读书,用上两年功,等起了服,也好去小考。”
(3).各级学校的临时测验或期中考试。
(4).特指 清 廷对宗室成员掌握满语及弓马术的考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小考》:“上以 清 语为国家根本……因增应封宗室及近支宗室十岁以上者之小考。於十月中,钦派皇子、王、公、军机大臣等,亲为考试 清 语、弓马。”
(5).谓简略的考证。词语解释:初试 拼音:chū shì
(1).初次试用。《后汉书·度尚传》:“﹝ 抗徐 ﹞初试守 宣城 长,悉移深林远藪椎髻鸟语之人置於县下,由是境内无復盗贼。”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将明将昌,实艰初试。” 宋 秦观 《水龙吟》词:“朱帘半捲,单衣初试,清明时候。”
(2).分几次举行的考试的第一次考试。 张书绅 《正气歌》:“ 志新 怎么会知道,儿子 彤彤 考沉阳音乐学院少年班,初试已经合格,却被取消了复试权。”词语解释:尝试 拼音:cháng shì
(1).试行;试验。《孟子·梁惠王上》:“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顷岁 孙莘老 识 欧阳文忠 公,尝乘閒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大同的世界,原是从无数的尝试和奋斗中得来的!”
(2).试探。《荀子·王制》:“姦言并至,尝试之説锋起。” 宋 司马光 《遗表》:“此所以使狂躁贪冒之人,竞为尝试之説,而无所惩艾者也。”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以祭奠 源闍梨 为名,因献金塔,欲以尝试朝廷,测知所以待之之意。”词语解释:不试 拼音:bù shì
(1).不用;不被任用。《礼记·缁衣》:“好贤如《緇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论语·子罕》:“吾不试,故艺。” 何晏 集解:“试,用也。言 孔子 自云,我不见用故多技艺。” 宋 王安石 《寄赠胡先生》诗:“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
(2).未经试验。《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尹知章 注:“兵器虽成,未经课试则不用不藏。”词语解释:自试 拼音:zì shì
自我尝试。《易·乾》:“或跃在渊,自试也。”《孔子家语·屈节解》:“子曰:‘ 宓不齐 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节治 单父 ,将以自试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张燕公 问曰:‘学士能一遍诵千言,十遍诵万言乎?’对曰:‘未曾自试。’”词语解释:历试 拼音:lì shì
屡试,多次考验或考察。《孔丛子·论书》:“ 尧 既得 舜 ,歷试诸难。” 晋 葛洪 《抱朴子·接疏》:“以长才而遇深识,则不待歷试,而相知之情已审矣。”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古用人,必须歷试,虽有卓异之器,必有已成之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盖欲士人躬亲职事,格吏奸,兼歷试人才也。”词语解释:待试 拼音:dài shì
(1).等待使用;等待任用。《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詘。” 杨倞 注:“试,用也。詘,服也。” 宋 杨亿 《君可思赋》:“亦怀材而待试兮,将乘时而奋庸。”
(2).等待考察;等待试用。 宋 晁补之 《上皇帝论北事书》:“凡所以必待试而后可用者,特不敢以能之於平居无事而信其用之於仓卒扰攘也。”
(3).等候考试。《宋史·选举志一》:“待试京师者恒六七千人,一不幸有故不应詔,往往沉沦十数年。”词语解释:应试 拼音:yìng shì
参加考试。旧时特指参加科举考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应试,然已承贵主諭託 张九皋 矣。”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入学应试,遂中解元。”《红楼梦》第八一回:“比如应试选举,到底以文章为主。” 鲁迅 《〈呐喊〉自序》:“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词语解释:召试 拼音:zhào shì
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晋书·职官志》:“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宋 王安石 《建安章君墓志铭》:“ 皇祐 中,近臣言君文章善篆,有旨召试,君辞焉。”《宋史·选举志二》:“ 真宗 景德 二年, 抚州 晏殊 、 大名府 姜盖 始以童子召试诗赋,赐 殊 进士出身, 盖 同学究出身。”《清会典·礼部七·仪制清吏司》:“凡制科曰博学鸿词,奉詔乃举。皇帝巡幸则召试。”词语解释:明试 拼音:míng shì
明白考验。《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孔颖达 疏:“诸侯四处来朝,每朝之处, 舜 各使陈进其治理之言,令自説己之治政。既得其言,乃依其言明试之。”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往在 贞元 ,俱从宾荐,司我明试,时维邦彦。”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三》:“敷奏而明试,吾闻之乎 唐 虞 。”词语解释:策试 拼音:cè shì
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后汉书·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是时西北有警, 英公 能结内宫,又得上心,乃撰一策题,如策试制科者,教 仁宗 以试两府大臣,欲以穷 恭公 之不学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八章:“天变非常, 崇祯 自己何尝不怕?去年六月间今上在 中极殿 亲自策试廷臣七十馀人,策题就写着‘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 山西 大雪’等话。”词语解释:详试 拼音:xiáng shì
察考。《汉书·萧望之传》:“ 宣帝 察 望之 经明持重,论议有餘,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復以为左冯翊。”词语解释:就试 拼音:jiù shì
应考,参加考试。 唐 刘兼 《玉烛花》诗:“正当晚槛初开处,却似春闈就试时。”《宋史·选举志一》:“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 明 黄溥 《闲中古今录》:“就试者不敢斥言题目之差。”词语解释:公试 拼音:gōng shì
官方主持的考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公试》:“每岁春二三月之交公试。两日三场,谓第二日,论策各一道,并差外官於贡院主文,以学官干预考校。”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 陈丞相 文龙 , 咸淳 初,为太学生。是年学中引放公试之旦,适奔驰弗及。”词语解释:秋试 拼音:qiū shì
指科举时代地方( 唐 宋 为州府, 明 清 为省)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宋 文同 《中秋夜试院寄子平》诗:“人间重此夕,一岁号佳赏。而我督秋试,鏁宿密如藏。” 宋 朱熹 《答滕德章书》:“吾友秋试不利,士友所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颜几圣索酒友诗》:“ 东坡 先生临郡日,适当秋试, 几 ( 颜几 )於场中,潜代一豪子 刘 生者,遂魁,送举子致讼,下 几 吏。”在特殊情况下,廷试亦偶于秋季举行。《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三年九月,廷试举人。故事,惟春放榜,至是秋试,非常例也。”词语解释:选试 拼音:xuǎn shì
古代选拔官吏所进行的考试。《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常卿一人……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 唐 韩愈 《些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州家举进士,选试繆所当。”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 汴州 举进士, 愈 为考官,试《反舌无声》诗, 籍 中等。” 元 倪瓒 《寄德常别驾》诗之三:“可无振厉新科格,选试能平定不颇。”词语解释:春试 拼音:chūn shì
唐 代考试定在春夏之间。 宋 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 元 代于八月乡试,二月会试, 明 清 相沿。故也称会试为春试。参阅《宋史·选举志二》、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试期》。词语解释:廷试 拼音:tíng shì
科举制度会试中式后,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通常称殿试。《宋史·选举志一》:“凡廷试,帝亲閲卷累日,宰相屡请宜归有司,始詔岁命官知举。”《明史·选举志二》:“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於廷,曰廷试,亦曰殿试。”词语解释:科试 拼音:kē shì
科举考试。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於科试,亦不废诗。”《宋史·选举志二》:“是岁( 绍兴 九年),以科试,明堂同在嗣岁,省司财计艰於办给。”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天子詔取贤良,秀才每都求科试。”《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内中有个极富的人家姓 周 ……只有一子,生得文雅清秀,年纪十四岁,他父母延师读书,新近科试,中了秀才。”词语解释:考试 拼音:kǎo shì
考查,考核。《东观汉记·吴良传》:“ 萧何 举 韩信 ,设坛即拜,不復攷试。”
(1).对人的知识才能进行考查测验。《汉书·宣帝纪》:“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於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
(2).指考查知识才能等的一种方式。《镜花缘》第六五回:“其实此番考试,原无须迴避,这是卿等过於谨慎之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试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
(3).指主持考试。《镜花缘》第六五回:“将来能彀托赖伯母福气,再遇才女部试,诸位伯伯同姪女父亲都不派入考试,那就好了。”词语解释:常试 拼音:cháng shì
平素的训练。《尉缭子·攻权》:“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词语解释:别试 拼音:bié shì
见“ 别头试 ”。
词语解释:别头试 拼音:bié tóu shì
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回避》:“ 赵氏翼 《陔餘丛考》引《通考》: 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 别头 ”、“ 别试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别头及第》:“别头及第,始于 上元 二年 钱令绪 、 郑人政 、 崔志恂 等四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别试》:“ 开元 二十四年,以礼部侍郎主选其亲故移考功谓之别头…… 宋 朝谓之别试。”参阅《文献通考·选举四》。词语解释:殿试 拼音:diàn shì
(1).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皇帝亲临殿廷策试。也称廷试。源于 西汉 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 唐 武则天 天授 二年于 洛阳 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 宋 开宝 八年, 太祖 于 讲武殿 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 太平兴国 八年,将殿试后进士分为五甲。 元 无殿试。 明 清 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殿试》。
(2).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于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集:“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 张殿试 。”《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先生你是做《滕王阁诗》的身不满三尺 王勃 殿试么?”词语解释:春官试 拼音:chūn guān shì
即礼部试。 五代 王周 《自喻》诗:“乞荐乡老书,幸会春官试。” 清 吴敏树 《亡弟云松事状》:“往时所欲学而为者,中遂废弃。春官试亦不能上。”词语解释:课试 拼音:kè shì
(1).考核官吏的政绩。《韩非子·亡徵》:“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羈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科名资歷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2).考试。《后汉书·顺帝纪》:“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按月出题课试,所出之题务须有裨时务,如铁路、轮船之事。”
(3).试验,检验。《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唐 尹知章 注:“兵器虽成,未经课试,则不用不藏。”词语解释:百试 拼音:bǎi shì
多次试用。 元 虞集 《贺丞相墓志铭》:“公始侍中,年壮气鋭,出入践敭,百试无替。”词语解释:中试 拼音:zhōng shì
考试合格。《宋史·选举志三》:“每上舍试考已定,知举及学官以中试之等参验于籍。”《孽海花》第二回:“那中试的进士,却是欣欣向荣,拜老师,会同年。”词语解释:堂试 拼音:táng shì
科举制称府(州)学考试。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堂试,州学考试考分,将来由此陞补。” 明 朱权 《荆钗记·会讲》:“明日府尊堂试,他日大比,未知若何?”词语解释:御试 拼音:yù shì
殿试。科举时代,帝王于宫殿内考试贡举之士。 宋 龚鼎臣 《东原录》:“时 庠 ( 黄庠 )以疾不能就御试,旣愈,陈述於贡院。”《宋史·选举志一》:“自来御试赋题,皆士人尝拟作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旂音》:“ 康熙 己未,御试博学鸿儒, 施愚山 侍讲卷阁拟一等,上亲閲定名。”词语解释:私试 拼音:sī shì
唐 宋 时聚集进士定期举行的临时考试。多与“公试”相对。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羣居而赋,谓之私试。”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私试:每月试一场。凡满季计三场,谓孟月本经、仲月论、季月策。并锁试於前廊,以学官主文考校,唯公试之月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词语解释:道试 拼音:dào shì
清 代省下设道,道所举行的考试,谓之道试。 清 陈确 《记昔》:“及道试出,伯氏索卷观,甚喜;已观叔氏卷,更不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每场榜名高列,惟道试不售,多有抱恨。”词语解释:斗试 拼音:dòu shì
亦作“鬭试”。 竞赛;比试。 宋 蔡襄 《茶录·色》:“﹝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 建安 人鬭试以青胜黄白。” 宋 蔡襄 《茶录·点茶》:“ 建安 鬭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词语解释:校试 拼音:xiào shì
(1).考较试验。《晋书·律历志上》:“ 泰始 十年,中书监 荀勖 、中书令 张华 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 刘秀 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 及 左延年 律法同。”《南史·文学传·祖冲之》:“时有北人 索驭驎 者,亦云能造指南车, 高帝 使与 冲之 各造,使於 乐游苑 对共校试。”
(2).考选;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后十餘年, 金公 以内阁学士校试 潮 嘉 。”词语解释:趁试 拼音:chèn shì
犹赴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误放》:“ 包谊 者, 江 东人也,有文辞。初与计偕,到京师后时,趁试不及。”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沉持要登科》:“十六日早,抵 吴兴 城下,见白袍纷纷往来,问之。云:‘昨日已入举场,而试卷遇暴雨多沾渍,须易之,移十七日矣。’ 沉 遂得趁试。”词语解释:锁试 拼音:suǒ shì
即锁厅试。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章异事》:“ 王渊 , 洛阳 人,锁试赴省。”《宋史·选举志三》:“保义至秉义,锁试则与京秩,在末科则升甲,取应不过量试注官,所以宠异同姓,不与寒畯等也。”参见“ 锁厅试 ”。
词语解释:锁厅试 拼音:suǒ tīng shì
亦作“鏁厅试”。 宋 代称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应进士试。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復锁厅试礼部,词致瓌特,有司异之。”《宋史·选举志一》:“凡命士应举,谓之鏁厅试。”《宋史·选举志三》:“ 熙寧 十年,始立《宗子试法》。凡祖宗袒免亲已受命者,附锁厅试,自袒免以外,得试于国子监。”词语解释:墨试 拼音:mò shì
犹笔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説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词语解释:主试 拼音:zhǔ shì
(1).主持考试。 唐 陆龟蒙 《秋赋有期因寄袭美》诗题注:“时将主试贡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 太和 初, 李 相回任京兆府参军,主试。” 明 董其昌 《学科考略》:“ 隋 唐 贡士,皆考功主试……国朝乡试,巡按御史聘外省教官会试,礼部请翰林官主试。”
(2).指主考官。 明 陆深 《科场条贯》:“士之就试者一百三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主试则御史中丞 刘基 。” 章炳麟 《天讨》:“彼 光绪皇帝 者,不过一贩卖举人之主试;而 康有为 者,为其居间过付而已。”词语解释:都试 拼音:dū shì
汉 代的阅兵制度。用以考试讲武。以立秋日总试。 翟义 诛 王莽 后,于每年九月间举行。《汉书·翟义传》:“於是以九月都试日斩 观 令,因勒其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也。”《后汉书·李通传》:“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其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李贤 注:“ 汉 法以立秋日都试骑士,谓课殿最也。 翟义 诛 王莽 ,以九月都试日勒车骑材官士是也。”《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抱真 以 山东 有变, 上党 为兵衝……乃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傜,给弓矢,使农隙习射,岁暮都试,行其赏罚。” 胡三省 注引 史炤 曰:“谓总閲试习武备也…… 汉 制,郡国以八月都试,閲武备。”词语解释:内试 拼音:nèi shì
指科考中的殿试。 唐 齐己 《同光岁送人及第东归》诗:“春官如 白傅 ,内试似 文皇 。”词语解释:部试 拼音:bù shì
旧时指礼部举办的考试。《镜花缘》第六五回:“本日经朕查出回避之淑女 孟兰芝 等三十三人,未赴部试,例应钦派试官另行考试。”词语解释:入试 拼音:rù shì
入场考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宋白 尚书诗云:《风》《骚》坠地欲成尘,春锁南宫入试频。”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三学生员入试,中榜者升内舍。”《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正是科场前利害头上,万一被他们官司绊住,不得入试怎好?”词语解释:从试 拼音:cóng shì
赴试;参加考试。 唐 韩愈 《复志赋》:“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君之门不可逕而入兮,遂从试於有司。”词语解释:免试 拼音:miǎn shì
依照有关规定免除考试。《宋史·选举志一》:“得免试入学者,多当官子弟。”词语解释:调试 拼音:tiáo shì
(1).调教和试用。《南齐书·长沙王晃传》:“每远州献骏马,上輒令 晃 於 华林 中调试之。”
(2).调节试验。 韩少华 《序曲》:“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词语解释:呈试 拼音:chéng shì
(1).举荐考试。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2).科举时代为防诈冒,应试者先投奏状,由试官检验核准,称呈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崔元翰 为 杨崖州 所知,欲拜补闕,恳曰:‘愿得进士。’由此独步场中。然亦不晓呈试,故先求题目为地。”词语解释:测试 拼音:cè shì
测量试验。 朱敏 《怀念敬爱的父亲》:“父亲坚决抵制了他,派警卫班长测试了河的深浅,准备千方百计渡过河去与等候在 包座 的 毛主席 会合。”词语解释:按试 拼音:àn shì
(1).查考。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徙知 楚州 , 北神镇 少年以剽境外为业,前后不能禁。公日与钱米什伍伺察,用其豪为总首,旬一按试,两界以安。”《宋史·职官志三》:“凡军兵以名籍统隶者,閲习按试,选募迁补,及武举、校试之事,皆总之。”
(2).巡视考试事宜。 清 焦循 《忆书六》:“戊戌秋九月, 文清 按试 扬州 、 通州 。”词语解释:笔试 拼音:bǐ shì
指要求书面答案的考试方法。与“口试”相对而言。如:笔试定在今年三月份举行。词语解释:复试 拼音:fù shì
(1).谓依旧例试士。《新唐书·选举志上》:“﹝ 元和 二年﹞明经停口义,復试墨义十条。”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贡举上》。
(2).谓恢复贡举。《宋史·选举志一》:“自 淳化 末,停贡举五年, 真宗 即位,復试,而 高句丽 始贡一人。”
(3).第二次考试,与“初试”相对而言。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乾宁复试进士》:“ 唐昭宗 乾寧 二年试进士,刑部尚书 崔凝 下二十五人,放榜后,宣詔翰林学士 陆扆 、祕书监 冯渥 入内,各赠衣一副,及毡被,於 武德殿 前復试,但放十五人。”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赋题限韵》:“《容斋四笔》云……有 黄滔 者,是年及第, 闽 人也,九世孙 沃 ,刊其遗文,初试復试,凡三赋,皆在焉。” 张书绅 《正气歌》五:“ 志新 怎么会知道,儿子 彤彤 考沉阳音乐学院少年班,初试已经合格,却被取消了复试权。”
有些考试分两次举行,第一次叫做初试,第二次叫做复试。一般是第一次考普通科目,及格后再考专门科目。参见“ 復试 ”。词语解释:省试 拼音:shěng shì
(1). 唐 宋 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部试,后称会试。 唐 姚合 《寄杨茂卿校书》诗:“到京就省试,落籍先有名。”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除 四川 外,诸州及漕司解士,就礼部贡院锁试,名曰省试。”《宋史·选举志二》:“﹝ 绍兴 七年﹞时闻 徽宗 崩,未及大祥,礼部言:故事,因谅闇罢殿试,则省试第一人为榜首,补两使职官。”
(2). 元 代以后分省举行的考试。又称乡试。《儒林外史》第七回:“果然英雄出於少年,到省试,高高中了。” 郑振铎 《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 曾国藩 ﹞接连的,中省试,中会试,点了翰林,不多几年,便俨然的挤入了缙绅大夫之林。”词语解释:及锋而试 拼音:jí fēng ér shì
(1).《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 山 东之人也。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七:“今之论人才者多称及锋而试。教职为师儒之官,有育才之职,何必待其龙钟而始任之耶?”
(2).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五》:“此后自当避免些无须必践的荆棘,养精蓄锐,以待及锋而试。”词语解释:诒试 拼音:yí shì
方言。哄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五:“‘早饭都相偏了,你还在睡!’有人诒试他。”词语解释:别头试 拼音:bié tóu shì
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回避》:“ 赵氏翼 《陔餘丛考》引《通考》: 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 别头 ”、“ 别试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别头及第》:“别头及第,始于 上元 二年 钱令绪 、 郑人政 、 崔志恂 等四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别试》:“ 开元 二十四年,以礼部侍郎主选其亲故移考功谓之别头…… 宋 朝谓之别试。”参阅《文献通考·选举四》。词语解释:县试 拼音:xiàn shì
清 代由县官主持的考试。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县廪生保结后才能报名赴考。约考五场,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资格。词语解释:量试 拼音:liàng shì
(1).犹试验。《后汉书·献帝纪》:“帝使侍御史 侯汶 出 太仓 米豆,为飢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 刘艾 出让有司。”
(2).测试性的考试。 宋 代于科举之外为宗室弟子入仕的一种考试方法。《宋史·选举志三》:“﹝ 乾道 ﹞六年,臣僚上言:‘ 神宗 朝,始立教养,选举宗子之法。保义至秉义。锁试则与京秩,在末科则升甲,取应不过量试注官,所以宠异同姓,不与寒畯等也。’”《宋史·选举志三》:“ 孝宗 登极……﹝宗子﹞略通文墨者,量试推恩。习经人本经义二道,习赋人诗赋各一首,试论人论一首,仍限二十五岁以上合格。第一名承节郎,餘并承信郎。”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量试:州、县学略而小试其才也。”词语解释:锁厅试 拼音:suǒ tīng shì
亦作“鏁厅试”。 宋 代称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应进士试。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復锁厅试礼部,词致瓌特,有司异之。”《宋史·选举志一》:“凡命士应举,谓之鏁厅试。”《宋史·选举志三》:“ 熙寧 十年,始立《宗子试法》。凡祖宗袒免亲已受命者,附锁厅试,自袒免以外,得试于国子监。”词语解释:长材小试 拼音:cháng cái xiǎo shì
犹言大材小用。 清 浴日生 《海国英雄记·航海》:“运贩生涯,錙銖贱业,教俺长材小试,无聊之极。”词语解释:阅试 拼音:yuè shì
审查考核。《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曹操 ﹞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閲试音节。”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宁王》:“ 寧王 方集宾客讌话之际,鬻马牙人 麴神奴 者,请呈二马焉。 寧王 即於中堂閲试,步骤,毛骨形相,神骏精采,座客观之,不相上下。”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啟戎心,而定为御前閲试之法。”词语解释:阁试 拼音:gé shì
明 代翰林院对庶吉士的考试。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试》:“科道本以试卷为芻狗,惟庶常自考改以后,仍亲笔墨,朔望有阁试,每旬有馆课,近来又多属之捉刀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庶常授官》:“己卯散馆前阁试, 江陵相 ( 张居正 )出一论题,为《李纲不私其乡人》。”词语解释:关试 拼音:guān shì
唐 宋 时吏部对进士的考试。合格者方能为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篇》:“近年及第未过关试皆称新及第进士。”《宋史·选举志一》:“登科之人,例纳朱胶綾纸之直,赴吏部南曹,试判三道,谓之关试。”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三》:“关试,吏部试也。进士放榜勑下后,礼部始关吏部。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关试,始属吏部守选。”词语解释:附试 拼音:fù shì
谓在非本籍参加考试。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因事在他乡而未能归本贯者,皆就转运司附试。只是取人太少,却易为文才。”词语解释:院试 拼音:yuàn shì
清 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曾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可参加院试。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由学政主持的考试,亦名院试,又以旧制称提学道,故亦沿称道考。录取者即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词语解释:除试 拼音:chú shì
除官任职。 宋 欧阳修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初, 修 为上其书,召试 紫微阁 ,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上:“ 熙宁 二年十一月,翰林学士权知 开封府 韩维 言:处士 孙侔 昨除试大理评事知 滁州 来安县 ,以疾不就,今闻疾殞,望除一职官。”词语解释:贡试 拼音:gòng shì
选拔贡士的考试。《元史·选举志一》:“其贡试之法,从监学所拟,大概与前法略同,而防闲稍加严密焉。”词语解释:义试 拼音:yì shì
私家集生徒命题考试。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五》:“往昔 江 南承平时,乡里诸斋间出题示学者,赋絶句,考殿最,有极精巧者,是时俱名曰义试诗。”词语解释:角试 拼音:jiǎo shì
比试。《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鋭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鋭为右。” 章炳麟 《封建考》:“ 汉 世材官卫士之伦,盖亦日在营垒,课以戎事,非立秋角试乃至也。”词语解释:乡会试 拼音:xiāng huì shì
乡试与会试。《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每到乡会试,不过侍卫处照例派几个人来,在此当差。”词语解释:乡试 拼音:xiāng shì
科举考试名。(1) 金 人科举分乡试、府试、省试、御试四级。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后于 章宗 明昌 元年废乡试。参阅 宋 洪迈 《松漠纪闻续》。(2) 元 代每三年一次,十一个行省, 河东 、 山东 二宣慰司与 直隶省 四路举行乡试。中式者仅可由此应会试,不可入仕。参阅《元史·选举志》。(3) 明 清 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九:“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另立屯额科举乡试,不与土人相参也。”《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话説 燕白頷 自有了科举,又替 平如衡 纳了南监,遂同到 南京 来乡试。”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余回省后,时值乡试届期,入闈监临。”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举人》。词语解释:口试 拼音:kǒu shì
考试的一种方式,要求应试人口头回答问题。《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在口试的时候,不管该说不该说,我就把这些都对那两位同志说了。”词语解释:较试 拼音:jiào shì
考核比试。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小铨》:“郎中一人掌小銓,亦分为九品,通谓之行署。以其在九流之外,故曰流外銓,亦曰小选,其较试銓注与流内銓略同也。”《平山冷燕》第三回:“若是 竇老先生 恐怕褻体不愿去,何不另荐几个有名才学之士去较试,岂不万全?”《隋唐演义》第六回:“此事何难?只消如此如此,赚他来较试一番才能便见了。”词语解释:辄试 拼音:zhé shì
及时考试。《史记·儒林列传》:“一岁皆輒试,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词语解释:讲试 拼音:jiǎng shì
讲究考校。《史记·龟策列传》:“ 孝文 、 孝景 因袭掌故,未遑讲试。”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诗·鲁颂·閟宫》“黄髮台背,寿胥与试” 唐 孔颖达 疏:“得有如此长寿,相与讲试气力,奇其老而不衰也。”词语解释:赴试 拼音:fù shì
犹赶考,前往应试。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韩慥奇卜》:“次至 吕 问何干至此? 吕 曰:‘赴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魏 杜 两生只得撇了自去赴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赴试入都,舍於郊郭。”词语解释:跃跃欲试 拼音:yuè yuè yù shì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 清 容閎 《予之教育计划》:“向所怀教育计划,可谓小试其锋,既略著成效,前者视为奢愿难偿者,遂跃跃欲试。”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七:“这引得大家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手里立刻来一枝枪。”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她高兴得又像去年决定去贴 卢嘉川 留下的传单一样,浑身是劲,跃跃欲试。”词语解释:典试 拼音:diǎn shì
主持考试之事。《明史·选举志二》:“ 天启 二年壬戌会试,命大学士 何宗彦 、 朱国祚 为主考。故事,阁臣典试,翰、詹一人副之。”词语解释:通试 拼音:tōng shì
统一考试。《金史·选举志一》:“后场廷试,令词赋、经义通试时务策,止选一状元。”《金史·选举志三》:“遂命内祗、并三品职事官承廕人、与四品五品班祗、及吏员人通试,中选者用之。”词语解释:郡试 拼音:jùn shì
汉 代谓各郡于岁终讲武校猎以简选材勇之士为郡试。《后汉书·耿弇传》“﹝ 弇 ﹞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李贤 注引《汉官仪》:“岁终郡试之时,讲武勒兵,因以校猎,简其材力也。”词语解释:入学考试 拼音:rù xué kǎo shì
决定个人是否被录取入学的考试词语解释:面试 拼音:miàn shì
当面考试。《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南史·梁纪下·简文帝》:“ 武帝 弗之信,於前面试,帝揽笔立成文。”《儒林外史》第三回:“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词语解释:轻轻试试
妖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