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共10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诛茅诛恶诛屠诛斩诛诃诛求不已诛榛薙梗诛荡
诛求诛暴诛取诛国诛削诛暴讨逆诛攫诛让
诛锄诛殛诛意诛首诛伐诛族诛弃诛薙
诛茆诛除诛乱诛逐诛讨诛殄诛名诛纳
诛夷诛佞诛毙诛错诛刑诛榛剃梗诛吊诛率
诛赏诛剥诛赦诛敛诛谪诛晁错诛坐诛害
诛死诛逆诛窜诛拔诛斥诛服诛放诛索
诛叛诛剪诛徙诛责诛求无厌诛求无已诛心之论诛诘
诛戮诛灭诛杀诛震诛断诛流诛废诛语
诛鲸诛磔诛残诛心诛虐诛求无度诛尽杀绝诛惩

词语解释:诛茅  拼音:zhū máo
亦作“ 诛茆 ”。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或诛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东。” 闽 徐夤 《新葺茆堂》诗:“翦竹诛茆就水滨,静中还得保天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谈禅》:“他风流慷慨世间稀,选胜诛茅堂搆美。”
(2).引申为结庐安居。 庞树松 《檗子书来约游》诗:“到此倘嫌山水浅,人间何地可诛茅。”
词语解释:诛求  拼音:zhū qiú
需索;强制征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於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 杜预 注:“诛,责也。”《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征师日滋,赋敛日重,内自京邑,外洎边陲,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诛求之困。” 郁达夫 《杂感》诗之三:“诛求又掠旄倪去,风鹤重添妇女惊。”
词语解释:诛锄  拼音:zhū chú
亦作“ 诛鉏 ”。
(1).谓用锄头除去草茅。《楚辞·卜居》:“寧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释名·释用器》:“斸,诛也。主以诛鉏根株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
(2).除灭;诛杀。 汉 陆贾 《新语·慎微》:“今上无明王圣主,下无贞正诸侯,诛锄姦臣贼子之党,解释疑滞紕繆之结。”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今者考正是非,诛鉏谤讟,阴霾蔽蚀之际,然后赫然日月之光,旁烛四海,焜燿万世,与天地合德於无穷也。”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要鼓动起民族解放的怒潮,我们要吹奏起诛锄汉奸的军号。”
词语解释:诛茆  拼音:zhū máo
见“ 诛茅 ”。
词语解释:诛茅  拼音:zhū máo
亦作“ 诛茆 ”。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或诛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东。” 闽 徐夤 《新葺茆堂》诗:“翦竹诛茆就水滨,静中还得保天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谈禅》:“他风流慷慨世间稀,选胜诛茅堂搆美。”
(2).引申为结庐安居。 庞树松 《檗子书来约游》诗:“到此倘嫌山水浅,人间何地可诛茅。”
词语解释:诛夷  拼音:zhū yí
杀戮,诛杀。《史记·封禅书》:“人有上书告 新垣平 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 平 吏治,诛夷 新垣平 。” 宋 苏轼 《到常州谢表》之一:“伏念臣所犯罪戾,本合诛夷,向非先帝之至明,岂有餘生於今日?” 章炳麟 《〈社会通铨〉商兑》:“其始固不得不甲兵燿武,不幸而被诛夷,则与革命何择?”
词语解释:诛赏  拼音:zhū shǎng
责罚与奖赏。《周礼·天官·大宰》:“三岁,则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之。” 晋 潘岳 《西征赋》:“昔明王之巡幸,固清道而后往,惧衔橜之或变,峻徒御以诛赏。” 宋 陆游 《上殿札子》:“臣昧死伏望陛下推至平至公之道,自朝廷始,然后下詔戒敕四方,而继之以诛赏。”
词语解释:诛死  拼音:zhū sǐ
杀戮。《史记·田叔列传》:“时左丞相自将兵,令司直 田仁 主闭守城门,坐纵太子,下吏诛死。”《汉书·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法·逸囚正法》:“ 江陵 当国时,持法不少假,如盗钱粮四百两以上,俱非时诛死。”
词语解释:诛叛  拼音:zhū pàn
讨伐叛逆。 晋 陆机 《辨亡论上》:“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诛叛柔服,而 江 外厎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阉幼童》:“此两事犹曰用兵诛叛,翦其逆种也。”
词语解释:诛戮  拼音:zhū lù
诛杀;杀害。《周礼·秋官·讶士》:“居馆,则帅其属而为之蹕,诛戮暴客者。”《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如復诛戮,益失民望。”《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父子二人,同时诛戮。”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至于偶有凌辱诛戮,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人的缘故。”
词语解释:诛鲸  拼音:zhū jīng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於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后遂以“诛鲸”指诛杀大奸首恶。《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先生感激弃耒耜,坐间谈笑许诛鲸。”
词语解释:诛恶  拼音:zhū è
惩治作恶者。 汉 陆贾 《新语·无为》:“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 王通 《元经》“ 永康 七年” 唐 薛收 传:“曷谓称 晋 杀为文?曰: 伦 虽矫制,而 晋 有天下,当称 晋 杀之,明天下共诛恶也。” 清 朱之瑜 《中原阳九述略·灭虏之策》:“诛恶者法贵从宽,执笔者理宜存厚。”
词语解释:诛暴  拼音:zhū bào
诛灭凶暴。《管子·参患》:“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 高帝 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 明 刘基 《复用韵答严上人》:“诛暴保民 黄石略 ,将军莫自失戎机。”
词语解释:诛殛  拼音:zhū jí
诛杀。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鉞各一。”《旧唐书·裴度传》:“臣比者犹思隐忍,不愿发明。一则以罪恶如山,怨谤如雷,伏料圣明,必自诛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即有自缚来归者,亦当择其首要,分别诛殛。”
词语解释:诛除  拼音:zhū chú
诛灭。《后汉书·臧洪传》:“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 第五公 诛除妖道,而既寿且贵。” 郭沫若 《残春》:“你想死,你就死罢!上天叫我来诛除你这无赖之徒!”
词语解释:诛佞  拼音:zhū nìng
诛杀佞臣。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班随郎署沐恩波,诛佞曾将宝剑磨。忧国鬢萧疎,何日朝廷清妥?”
词语解释:诛剥  拼音:zhū bāo
诛求、剥削。 前蜀 韦庄 《秦妇吟》:“旋教魔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 宋 刘安世 《论役法之弊》:“今聚歛之臣,惟欲诛剥生民,不为天下久长之虑,其可信哉!” 清 卢文弨 《〈蛮书〉跋》:“又言 李象古 、 李涿 相继诛剥,令生灵受害。”
词语解释:诛逆  拼音:zhū nì
讨伐叛逆。《韩诗外传》卷一:“於是 灵公 乃与师而从之。 宋 人闻之,儼然感説,而 晋国 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史记·晋世家》:“ 郤至 曰:‘发兵诛逆,见彊辟之,无以令诸侯。’” 宋 王禹偁 《宣徽南院使镇州都部署郭公墓志铭》:“五月, 夏州 白狄 之戎叛,公往招诱之。至则张以军威,諭以朝旨,诛逆抚顺,蕃部便之。”
词语解释:诛剪  拼音:zhū jiǎn
亦作“ 诛剪 ”。亦作“ 诛揃 ”。 剪除。《后汉书·窦武传》:“ 武 既辅朝政,常有诛翦宦官之意。”《魏书·刘骏传》:“不任枉酷,即加诛揃。”《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平王 无道,乃用贼臣之言,囚禁父身,拟将诛剪。”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檮杌宜诛翦,騸马禁腾驤。”
词语解释:诛灭  拼音:zhū miè
屠戮除灭。《战国策·中山策》:“抚其恐惧,伐其憍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 宋 苏辙 《历代论四·祖逖》:“ 晋 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流毒中原耳。” 聂绀弩 《母亲们》:“ 秦始皇 , 岳武穆 , 朱洪武 的血,诛灭侵略者的血,醒了。”
词语解释:诛磔  拼音:zhū zhé
诛灭。磔,车裂。 唐 卢仝 《月蚀诗》:“众星尽原赦,一蟆独诛磔。”
词语解释:诛屠  拼音:zhū tú
屠戮。《战国策·秦策三》:“又越 韩 魏 攻强 赵 ,北阬 马服 ,诛屠四十餘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唐 陈子昂 《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使人悦亡劳,士感知死,然后兵可训励,贼可诛屠。” 清 顾炎武 《昔有》诗:“ 唐 臣多险浮, 全忠 肆诛屠。”
词语解释:诛取  拼音:zhū qǔ
惩罚收治。《史记·平準书》:“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
词语解释:诛意  拼音:zhū yì
犹诛心。《后汉书·霍谞传》:“ 諝 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 许止 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 以纵贼而见书。” 李贤 注:“﹝《公羊传》﹞又曰: 晋 史书 赵盾 弑其君。 赵盾 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杀尔君而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此赦事诛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春秋》有诛意之法,是不可纵也。”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繫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
词语解释:诛乱  拼音:zhū luàn
讨伐叛乱。 唐 韩偓 《隰州新驿》诗:“盛德已图形,胡为乎构兵?燎原虽自及,诛乱不无名。”
词语解释:诛毙  拼音:zhū bì
诛杀。 汉 蔡邕 《朱公叔谥议》:“爰牧 冀州 ,时值凶荒,劳心苦思,勤恤度事,诛毙贪暴,纠戢贵党。”《汉书·叙传下》:“六国诛毙,适 齐 亡祀。”《后汉书·皇后纪下·灵帝宋皇后》:“ 勃海王 悝 既已自贬,又受诛毙。”
词语解释:诛赦  拼音:zhū shè
诛杀与赦免。《晋书·刘颂传》:“故君子得全美以善事,不善者必夷戮以警众,此为政诛赦之準式也。”
词语解释:诛窜  拼音:zhū cuàn
杀戮。 宋 苏辙 《乞罢修河司札子》:“夫 伟 以欺君动众,害及数路,据法当即日诛窜以谢天下。”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实赖圣上洪福,幸殞其命,妻子诛窜,无有孑遗。”《明史·徐阶传》:“ 嘉靖 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輒逮下狱诛窜,阁臣復窃颜色为威福。”
词语解释:诛徙  拼音:zhū xǐ
杀戮和流放。 宋 陆游 《题十八学士图》诗:“老奸得志国几丧, 李氏 诛徙连孤婴。”
词语解释:诛杀  拼音:zhū shā
杀戮。《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不严击断,敢诛杀,岂为衰止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他假托年幼时,相面人 赵昭 曾秘密告诉他说:你将来该做皇帝,必须大诛杀才得稳定。”
词语解释:诛残  拼音:zhū cán
诛灭。《史记·楚世家》:“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 三代 之传器,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贪而何?”《宋书·毛脩之传》:“ 高祖 虑 脩之 至 蜀 ,必多所诛残,土人既与 毛氏 有嫌,亦当以死自固,故不许。”《梁书·武帝纪上》:“勦戮忠贤,诛残台辅,含寃抱痛,噍类靡餘。”
词语解释:诛斩  拼音:zhū zhǎn
诛杀;斩杀。《汉书·冯奉世传》:“今 匈奴 郅支单于 杀 汉 使者,亡保 康居 ,都护 延寿 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餘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后汉书·左雄传》:“若告党与者,听除其罪;能诛斩者,明加其赏。” 唐 赵元一 《奉天禄》卷三:“ 武俊 ( 王武俊 )伏兵邀之,诛斩略尽。”
词语解释:诛国  拼音:zhū guó
被讨伐的国家。《吕氏春秋·怀宠》:“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 高诱 注:“所诛国之民,睎望义兵之至,若望其父母。”
词语解释:诛首  拼音:zhū shǒu
(1).首当其诛者。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而横为故 齐王 冏 所见枉陷,诬臣为众人共作禪文,幽执囹圄,当为诛首。”《晋书·缪播传》:“ 顒 将 张方 自以罪重,惧为诛首。”
(2).引申为罪魁祸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夫古今坟籍之厄, 秦 固诛首, 莽 即次之。”
词语解释:诛逐  拼音:zhū zhú
诛戮、贬斥。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二》:“臣闻 尧 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 舜 、 禹 、 稷 、 卨 、 咎繇 。”《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元年》:“时殿省旧人多见诛逐,唯 爰 ( 徐爰 )巧於将迎,始终无迕; 废帝 待之益厚,羣臣莫及。”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赖皇上天纵神武,赫然一怒,诛逐偷惰,拔用英奇。”
词语解释:诛错  拼音:zhū cuò
见“ 诛鼂错 ”。
词语解释:诛鼌错
亦作“ 诛晁错 ”。 汉景帝 时, 鼂错 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请削诸侯之地,于是 吴 楚 七国以诛 鼂错 为名反叛。见《史记·吴王濞列传》《袁盎鼂错列传》。后以“诛鼂错”为清君侧之典。 唐 陈鸿 《长恨传》:“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 鼂错 以谢天下。”《白居易集》引作“诛错”。《新五代史·杂传二·李茂贞》:“ 茂贞 地大兵彊,而 唐 力未可以致讨; 凤翔 又近京师,易以自危而难於后悔。佗日虽欲诛 晁错 以谢诸侯,恐不能也。”
词语解释:诛敛  拼音:zhū liǎn
求索聚敛。 唐 陆贽 《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又以军费滋广,公储不充,厚取於人,罔率厥典,科条互设,诛歛无常。”《新五代史·杂传九·皇甫遇》:“少从 唐明宗 征伐,事 唐 为 武胜军 节度使,所至苛暴,以诛歛为务,宾佐多解官逃去,以避其祸。” 梁启超 《岁暮感怀》诗:“近闻诛歛空罗雀,儻肯哀鸣念泽鸿。”
词语解释:诛拔  拼音:zhū bá
征伐讨灭。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日王忿违慠,有命事诛拔。”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引 孙汝听 曰:诛拔即谓遣 崇文 之师。补释:《吕氏春秋》 高诱 注:‘覆取之曰拔。’”
词语解释:诛责  拼音:zhū zé
惩罚;责罚。《尉缭子·原官》:“明赏賚,严诛责,止奸之术也。”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一:“乃如 安石 之愚,则愿执事不矜宠利,不惮诛责,一为天下昌言,以寤主上。” 清 陈鳣 《对策》:“故託夫币迹以为发起也,则又以 宰我 为有心昼寝,以待夫子诛责,恐无此情理也。”
词语解释:诛震  拼音:zhū zhèn
诛戮所引起的震动。《汉书·陈汤传》:“今 延寿 、 汤 所诛震,虽《易》之折首、《诗》之雷霆不能及也。”
词语解释:诛心  拼音:zhū xīn
谓揭露、指责人的思想、用心。 明 沉周 《石田杂记》:“传闻于天下,以为王公诛心之鉞也。”《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 安公子 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一番话説得言言逆耳,字字诛心,叫那 安公子 怎样的开口?” 夏衍 《观剧偶感》:“讽喻之妙,在于诛心。”
词语解释:诛诃  拼音:zhū hē
斥责,呵斥。 宋 韩维 《答曼叔见谢颖桥相过之什》诗:“朝符暮檄困奔走,尚畏官长来诛訶。”
词语解释:诛削  拼音:zhū xuē
责罚贬黜。 明 归有光 《送夹江张先生序》:“朝而为善,夕以闻於朝,而旌擢之令加焉;夕而为恶,朝以闻於朝,而诛削之令加焉。”
词语解释:诛伐  拼音:zhū fá
讨伐;声讨。《吕氏春秋·荡兵》:“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夫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海内之势,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下无背叛之心,上无诛伐之事。” 清 方文 《彭城古迹十二咏·戏马台》:“ 宋公 起 彭城 ,诛伐符 高祖 ;九日讌兹臺,风流亦千古。”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一切回声中,对于这自杀的主谋者-- 秦夫人 ,虽然也加以恕辞;但归结却无非是诛伐。”
词语解释:诛讨  拼音:zhū tǎo
征伐;讨伐。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 匈奴 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唐 李德裕 《请先降使至党项屯集处状》:“若不送罪人,犹敢啸聚,必当大兵诛讨,他日不得有词。” 刘立凯 《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目录》:“前日商学报各界开会,发表对内对外宣言,皆以诛讨卖国贼为人民一致之主张。”
词语解释:诛刑  拼音:zhū xíng
杀戮。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词语解释:诛谪  拼音:zhū zhé
诛戮责罚。
词语解释:诛斥  拼音:zhū chì
(1).责斥;责罚。《后汉书·朱浮传》:“而 光武 、 明帝 躬好吏治,亦以课覈三公,其人或失而礼稍薄,至有诛斥詰辱之累。”
(2).诛戮。《晋书·五行志上》:“时 晧 制令诡暴,荡弃法度,劳臣名士,诛斥甚众。”
词语解释:诛求无厌  拼音:zhū qiú wú yàn
不断苛求索取,永无厌足
词语解释:诛断  拼音:zhū duàn
诛杀。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二世 信 赵高 之计,渫篤责而任诛断。”
词语解释:诛虐  拼音:zhū nüè
严其责罚。《晏子春秋·谏上十六》:“今君临民若寇讎,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 吴则虞 集释引 王念孙 曰:“案诛虐本作虐诛,虐诛与肆欲对文。倒言之,则文义不顺。《羣书治要》正作虐诛。”
词语解释:诛求不已  拼音:zhū qiú bù yǐ
见“ 诛求无已 ”。
词语解释:诛求无已  拼音:zhū qiú wú yǐ
谓勒索,强取没完没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羣臣畏恐,莫敢尽忠。”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约章》:“且 烟臺 条款, 德 人藉 英 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 毛泽东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亦作“ 诛求不已 ”。《明史·范济传》:“无丁家,诛求不已;有丁之户,诈称死亡。”
词语解释:诛暴讨逆  拼音:zhū bào tǎo nì
诛杀暴徒,讨伐逆贼叛将
词语解释:诛族  拼音:zhū zú
诛戮、族灭。 宋 王巩 《甲申杂记》:“ 哲宗 召 重实 ( 周重实 )对曰:‘欲尽诛族大臣以下,则将置朕於何地?’”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 文皇 闻 翔 ( 高翔 )名,召之。 翔 持丧服入见,大哭,语不逊。乃命杀之,没产诛族。”
词语解释:诛殄  拼音:zhū tiǎn
诛灭。《后汉书·宦者传·曹节》:“陛下即位之初,未能万机,皇太后念在抚育,权时摄政,故中常侍 苏康 、 管霸 应时诛殄。”《隋书·高祖纪下》:“以上天之灵,助戡定之力,便可出师授律,应机诛殄,在斯举也,永清 吴 越 。”
词语解释:诛榛剃梗  拼音:zhū zhēn tì gěng
芟除秽草。喻灭除盗寇。
词语解释:诛晁错  拼音:zhū cháo cuò
亦作“ 诛晁错 ”。 汉景帝 时, 鼂错 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请削诸侯之地,于是 吴 楚 七国以诛 鼂错 为名反叛。见《史记·吴王濞列传》《袁盎鼂错列传》。后以“诛鼂错”为清君侧之典。 唐 陈鸿 《长恨传》:“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 鼂错 以谢天下。”《白居易集》引作“诛错”。《新五代史·杂传二·李茂贞》:“ 茂贞 地大兵彊,而 唐 力未可以致讨; 凤翔 又近京师,易以自危而难於后悔。佗日虽欲诛 晁错 以谢诸侯,恐不能也。”
词语解释:诛服  拼音:zhū fú
征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 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用贤者,诛服彊 楚 。”
词语解释:诛求无已  拼音:zhū qiú wú yǐ
谓勒索,强取没完没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羣臣畏恐,莫敢尽忠。”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约章》:“且 烟臺 条款, 德 人藉 英 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 毛泽东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亦作“ 诛求不已 ”。《明史·范济传》:“无丁家,诛求不已;有丁之户,诈称死亡。”
词语解释:诛流  拼音:zhū liú
杀戮和流放。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臣见皇帝陛下即位已来,诛流姦臣,朝廷清明,无有欺蔽。”
词语解释:诛求无度  拼音:zhū qiú wú dù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諡为 厉 。”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平居之遇官长,虽甚谨畏,适有贪残之吏,头会箕敛,诛求无度,则亦起而为变,及其就死,亦甘之如飴矣。”
词语解释:诛榛薙梗  拼音:zhū zhēn tì gěng
芟除秽草。喻灭除盗寇。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诛榛薙梗,渐闢乐郊;扑魅驱狸,潜消沴气。”
词语解释:诛攫  拼音:zhū jué
需索攫取。 明 徐渭 《代庞公碑文》:“一不幸得驛库或捕盐诸役,其在榜中,顾直役不过七八金,富民承之,则诛攫百出,不数百金亦不已。”
词语解释:诛弃  拼音:zhū qì
诛杀和贬斥。《新唐书·奸臣传·李义府》:“ 义府 与 敬宗 、 德俭 及御史大夫 崔义玄 、中丞 袁公瑜 、大理正 侯善业 相推轂,济其姦,诛弃骨骾大臣。”
词语解释:诛名  拼音:zhū míng
谓根据名义、表面现象而定是非善恶。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二》:“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词语解释:诛吊  拼音:zhū diào
指伐罪吊民。 宋 程大昌 《考古编·禹论》:“今其所立,既以瘽身为物,而为夷夏之所信戴,惟恐诛弔之不先,此岂私一己而富天下者所能得此於民哉?”
词语解释:诛坐  拼音:zhū zuò
责罚,治罪。《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其诛坐,主者详为条格,速施行。” 清 郝懿行 《宋琐语》卷下:“后有违犯,严加诛坐。”
词语解释:诛放  拼音:zhū fàng
谓责其罪而放逐之。《书·多方》“非天庸释 有夏 ” 孔 传:“ 桀 纵恶自弃,故诛放。”《晋书·刘颂传》:“ 周 之封建,使国重於君,公侯之身轻於社稷,故无道之君不免诛放。”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非不知百官内外各有职分,以諫官御史畏罪而不言,遂恐庶人之议不得上达,故敢不避诛放。”
词语解释:诛心之论  拼音:zhū xīn zhī lùn
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的议论。《镜花缘》第九十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説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性命之説高而经纶之业疏;诛心之论深而驭材之术失。” 瞿秋白 《文艺论辑·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用不着埋怨什么‘诛心之论’, 马克思 、 恩格斯 对于 拉萨尔 的‘诛心’的批评,的确预言了 拉萨尔 的政治命运,他始终走上了同 俾士麦克 联合的道路。”参见“ 诛意 ”。
词语解释:诛意  拼音:zhū yì
犹诛心。《后汉书·霍谞传》:“ 諝 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 许止 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 以纵贼而见书。” 李贤 注:“﹝《公羊传》﹞又曰: 晋 史书 赵盾 弑其君。 赵盾 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杀尔君而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此赦事诛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春秋》有诛意之法,是不可纵也。”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繫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
词语解释:诛废  拼音:zhū fèi
诛杀贬斥。《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太后夙夜勤劳,推心杖贤,委任太尉 李固 等,拔用忠良,务崇节俭。其贪叨罪慝,多见诛废。” 明 归有光 《河南策问对二道》:“ 仲举 与 闻喜 合谋诛废,以清朝廷,天下雄俊,莫不延颈企踵,以思奋其智力。” 明 张溥 《〈牛奇章集〉题词》:“ 隋杨 二帝,猜忌好杀,勋伐旧臣,动遭诛废。”
词语解释:诛尽杀绝  拼音:zhū jìn shā jué
谓全部杀尽,不留一人。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一折:“将俺老相国 伍奢 父子,满门家属,诛尽杀絶。”《水浒传》第一一二回:“今日天兵临境,尚不知死,敢来与吾拒敌!我等不把你这贼徒诛尽杀絶,誓不回兵!” 明 无名氏 《单刀劈四寇》头折:“将 董卓 满门良贱,诛尽杀絶。”
词语解释:诛荡  拼音:zhū dàng
杀戮清除。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自是诛荡精怪,扫馘凶祅,所在经行,以救人为志。”
词语解释:诛让  拼音:zhū ràng
责备。《周礼·地官·司救》:“司救,掌万民之衺恶过失而诛让之。” 郑玄 注:“诛,责也。”
词语解释:诛薙  拼音:zhū tì
芟夷。 宋 程洵 《游安东五峰阁凛然亭》诗:“何人昔好事,诛薙发天閟,杰阁冠其颠,幽亭踞其趾。”
词语解释:诛纳  拼音:zhū nà
诛杀和纳受之数。《后汉书·皇甫规传》:“幸蒙威灵,遂振国命, 羌 戎 诸种,大小稽首,輒移书营郡,以访诛纳,所省之费,一亿以上。” 李贤 注:“ 规 言 羌 种既服,臣即移书军营及郡,勘问诛杀并纳受多少之数目也。”
词语解释:诛率  拼音:zhū lǜ
惩治首恶。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春秋》之义,责知诛率。” 汪继培 笺引 王绍兰 曰:“ 昭 二十六年:‘ 尹氏 、 召伯 、 毛伯 以 王子朝 奔 楚 。’ 何休 注云:‘立 王子朝 ,独举 尹氏 ,出奔并举 召伯 、 毛伯 者,明本在 尹氏 ,当先诛渠率,后治其党。’是诛率也。”
词语解释:诛害  拼音:zhū hài
杀害。《魏书·刘昱传》:“常见卧尸流血,然后为乐,无所诛害,则忧思草草。”
词语解释:诛索  拼音:zhū suǒ
诛求索取。 宋 刘贽 《唐质甫神道碑》:“知 莫州 任邱县 ,县当信使驛,往返诛索繁急,其下因缘为奸利。”《金史·完颜娄室传》:“北兵见火起,追及之,无有免者,且诛索行省以下官属于 宋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杂徵馀论》:“尤必捥筋剔髓,而诛索无遗,是官与胥争搏蚀于小民矣。”
词语解释:诛诘  拼音:zhū jié
查问惩办。 宋 刘挚 《劾吕惠卿》:“若朝廷无所诛詰,上下不敢谁何,臣知陛下异日有大政号,将不足以令天下而信四夷。”
词语解释:诛语  拼音:zhū yǔ
贬责的评语。 沙汀 《淘金记》十三:“‘你下我这样重的诛语呀!’ 幺长子 苦笑着呻唤了。”
词语解释:诛惩  拼音:zhū chéng
声讨惩处。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二:“他无力去诛惩卖国贼,可也不愿有与卖国贼一道味儿的弟弟。”
共10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