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垂诫 拼音:chuí jiè
见“ 垂戒 ”。
词语解释:垂戒 拼音:chuí jiè
亦作“ 垂诫 ”。
(1).垂示警戒。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 周 史可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若夫子意在垂戒,一二篇足矣,何取於多若是。”
(2).留给后人的训戒。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鐫铭。” 宋 王禹偁 《官醖》诗:“彝酒《书》垂诫,羣饮圣所戮。”《明史·后妃传赞》:“《易》曰:‘闲有家,悔亡。’苟越其闲,悔将无及。圣人之垂戒远矣哉。”词语解释:劝诫 拼音:quàn jiè
见“ 劝戒 ”。
词语解释:劝戒 拼音:quàn jiè
亦作“ 劝诫 ”。
(1).勉励告戒。《汉书·古今人表序》:“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旧唐书·皇甫鎛传》:“犹赖臣等每加劝诫,或为奏论,庶事之中,抑令通济。”
(2).谓劝导,教育。 王西彦 《隔膜》:“他劝戒孩子要勤劳和气,不可妄使性子。”词语解释:明诫 拼音:míng jiè
亦作“ 明戒 ”。 明白告诫;明训。《汉书·谷永传》:“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后汉书·樊宏传》:“吾非不喜荣埶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词语解释:鉴诫 拼音:jiàn jiè
亦作“鉴诫”。 见“ 鑑戒 ”。
词语解释:鉴戒 拼音:jiàn jiè
亦作“ 鑑诫 ”。亦作“鉴戒”。亦作“鉴诫”。
(1).引为教训,使人警惕。《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鑑戒也。”《后汉书·荀爽传》:“又集 汉 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 清 恽敬 《与姚来卿书》:“ 丰城 极弊之区, 彭秋潭 败于 临川 ,深可鉴戒。”
(2).指引为教训,使人警惕的事情。《魏书·高允传》:“厥后史官并载其事,以为鉴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其説可为后世之鑑诫,故用表而出之。”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这一类笑话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词语解释:规诫 拼音:guī jiè
规正告诫。《后汉书·周举传》:“尚书 郭虔 、 应贺 等见之叹息,共上疏称 举 忠直,欲帝置章御坐,以为规诫。”《旧唐书·元行冲传》:“ 行冲 性不阿顺,多进规诫。”《明史·黄得功传》:“ 得功 粗猛不识文义……然忠义出天性,闻以国事相规诫者,輒屈己改不旋踵。”词语解释:炯诫 拼音:jiǒng jiè
见“ 炯戒 ”。
词语解释:炯戒 拼音:jiǒng jiè
亦作“ 炯诫 ”。 明显的鉴戒或警戒。 汉 班固 《幽通赋》:“既讯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北史·高允传》:“夫史籍,帝王之实録,将来之炯诫。” 唐 李白 《酬王补阙等赠别》诗:“酬赠非炯诫,永言铭佩绅。”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本大臣立即恭请王命,将该商择尤正法一二,抄产入官,以昭炯戒。”词语解释:教诫 拼音:jiào jiè
同“ 教戒 ”。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亡者多有见神》:“孙儿妇女以次教诫。”《明史·蔺芳传》:“ 芳 所治事,暮必告母。有不当,輒加教诫。”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只对于第二点加以猛烈的教诫,大致是说他‘死板’和‘活泼’既然都不赞成,即等于主张女性应该不死不活,那是万分不对的。”词语解释:五诫 拼音:wǔ jiè
见“ 五戒 ”。
词语解释:五戒 拼音:wǔ jiè
(1).五种戒令。《周礼·秋官·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誥,用之于会同;三曰禁,用诸田役;四曰纠,用诸国中;五曰宪,用诸都鄙。”
(2).亦作“ 五诫 ”。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臣闻佛者清远玄虚之神,以五诫为教,絶酒不淫。”《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几箇诵经五戒,是佛力扶持后马践杀。”《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皇甫殿 ﹞当时呼住行者道:‘五戒,你莫待要赶这两箇人上去?’”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末扮五戒上云﹞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箇五戒便是。”词语解释:天诫 拼音:tiān jiè
天戒。《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后汉书·皇甫规传》:“其常侍尤无状者,亟便黜遣,披埽凶党,收入财贿,以塞痛怨,以答天诫。”参见“ 天戒 ”。
词语解释:天戒 拼音:tiān jiè
(1).谓上天给予的儆戒。《书·胤征》:“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明 李东阳 《求退录》:“愿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穷。”《明史·章懋传》:“ 武宗 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詔令、敬天戒五事。”
(2).谓天性戒绝某些嗜好,如饮酒等。《三国演义》第十四回:“酒至 曹豹 面前, 豹 曰:‘我从天戒,不饮酒。’”词语解释:训诫 拼音:xùn jiè
亦作“ 训戒 ”。 教导和劝诫。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若垂末代以为训戒, 居易 惧后之臣子有失大义、守小节者将奔走之,将欲商榷,敢徵义类。” 宋 吕陶 《明任策上》:“其言皆出於恳诚,而其道各务於训戒。” 清 朱之瑜 《寿中山风轩八十启》:“意专矜式乎高深,不谓盛修夫宾主;嘉礼成而训诫少,惜别易而继见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陈百史》:“比至,凡书数百言,皆言家事及训诫之语。” 叶圣陶 《倪焕之》八:“他以为已经把犯罪的部属交给头目去训诫和惩罚,自有头目负责;自己只有从旁批判那头目处理得得当不得当的事情了。”词语解释:告诫 拼音:gào jiè
见“ 告戒 ”。
词语解释:告戒 拼音:gào jiè
亦作“ 告诫 ”。 警告劝戒。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宋 岳飞 《辞镇南军承宣使第三奏》:“復蒙天语之丁寧,告戒备至。”《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再传圣旨……告戒切勿妄杀人命。”《明史·丘濬传》:“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於正。”词语解释:至诫 拼音:zhì jiè
见“ 至戒 ”。
词语解释:至戒 拼音:zhì jiè
亦作“ 至诫 ”。
(1).犹深戒。《孔子家语·三恕》:“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於坐侧。”《后汉书·梁冀传》:“夫四时之运,功成则退,高爵厚宠,鲜不致灾。今大将军位极功成,可为至戒。”《后汉书·杨终传》:“今君地位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2).最恳切的告诫。《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愿王寳精神,加供养,苦言至戒,望之如渴。”词语解释:谏诫 拼音:jiàn jiè
劝谏告诫。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夫宛转偯隐,赋之职也。儒家之赋,意存諫诫,若 荀卿 《成相》一篇,其足以感人安在?”词语解释:诰诫 拼音:gào jiè
告诫。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俯以临民,必先誥诫号令,感化人情,而使下见信。” 清 吴殿麟 《方立中夫子时文序》:“每发先生之文诵之,恍见先生东嚮,先人西嚮,咨嗟誥诫於明鐙风雪之地,有餘悲焉。”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二:“对于国民亦一致诰诫,务须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词语解释:镜诫 拼音:jìng jiè
见“ 镜戒 ”。
词语解释:镜戒 拼音:jìng jiè
亦作“ 镜诫 ”。 可以借鉴,使人警惕的自然景象或人事。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昔圣帝明王莫不歷象日月星辰以为镜戒。”《后汉书·寇恂传》:“今君所将,皆宗族昆弟也,无乃当以前人为镜戒。”《后汉书·冯勤传》:“忠臣孝子,览照前世,以为镜诫。”词语解释:饬诫 拼音:chì jiè
见“ 飭戒 ”。
词语解释:饬戒 拼音:chì jiè
亦作“ 飭诫 ”。 教诲告诫。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或吏属因循,或簿书缘絶,其於督察漏略,检防散逸弥纶之体,不可不早有飭戒。” 明 张一桂 稚圭甫 《重刻〈颜氏家训〉序》:“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勑之亡素,其后人或纳於邪也,始丁寧飭诫,而《家训》所由作矣。”词语解释:谆谆告诫 拼音:zhūn zhūn gào jiè
见“ 谆谆告戒 ”。
词语解释:谆谆告戒 拼音:zhūn zhūn gào jiè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 宋 费衮 《梁溪漫志·闲乐异事》:“既退,命诸子、子妇皆坐,置酒,谆谆告戒。”亦作“ 谆谆誥诫 ”、“ 谆谆告诫 ”。 清 颜星 《重刊〈颜氏家训〉小引》:“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誥诫,迄今千餘年,只如当面説话,订顽起懦,最为便捷。”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仰见我 仁宗 立法剔弊谆谆告诫之至意,宜如何敬谨遵守。” 刘绍棠 《西苑草》五:“他也接到了中宣部的信,鼓励他大胆发表自己的论见,同时谆谆告诫他,不要被骄傲自满的细菌侵蚀。”词语解释:谆谆诰诫 拼音:zhūn zhūn gào jiè
见“ 谆谆告戒 ”。
词语解释:谆谆告戒 拼音:zhūn zhūn gào jiè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 宋 费衮 《梁溪漫志·闲乐异事》:“既退,命诸子、子妇皆坐,置酒,谆谆告戒。”亦作“ 谆谆誥诫 ”、“ 谆谆告诫 ”。 清 颜星 《重刊〈颜氏家训〉小引》:“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誥诫,迄今千餘年,只如当面説话,订顽起懦,最为便捷。”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仰见我 仁宗 立法剔弊谆谆告诫之至意,宜如何敬谨遵守。” 刘绍棠 《西苑草》五:“他也接到了中宣部的信,鼓励他大胆发表自己的论见,同时谆谆告诫他,不要被骄傲自满的细菌侵蚀。”词语解释:谴诫 拼音:qiǎn jiè
见“ 谴戒 ”。
词语解释:谴戒 拼音:qiǎn jiè
亦作“ 谴诫 ”。 谴责告戒。《后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姦臣权重之所致也。”《晋书·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 宋 欧阳修 《论罢修奉先寺等状》:“ 开宝 、 兴国 两寺塔殿,并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国力民财,谴戒丁寧,前后非一。”词语解释:十诫 拼音:shí jiè
(1).佛教沙弥的十种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宝。《魏书·释老志》:“其为沙门者,初修十诫,曰沙弥。”参阅《释氏要览·戒法》。
(2). 希腊 语DékaLógoi意译。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诫命。传为上帝在 西奈山 上授予 摩西 ,共十条:除 耶和华 外不可信别的神;不可造偶像,拜偶像;不可妄称 耶和华 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各教派在条文的具体写法上稍异。参阅《圣经·出埃及记》。
(3).摩尼教戒律之一。即: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诈伪或行邪道巫术;不二心;不惰;每日进行四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词语解释:讽诫 拼音:fěng jiè
讽谏告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词语解释:遗诫 拼音:yí jiè
亦作“ 遗戒 ”。
(1).犹遗嘱。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昔大司马 吴汉 老病将卒, 世祖 问以遗戒。”《后汉书·祭遵传》:“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 洛阳 。”《北史·韩子熙传》:“卒,遗戒不求赠諡,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干謁。”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公之将终也,遗诫诸子。”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且死,遗戒丧车速发。”参见“ 遗嘱 ”。
(2).指前人遗下的训诫。 汉 张衡 《归田赋》:“感 老氏 之遗诫,将迴驾乎蓬庐。”《后汉书·明帝纪》:“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 马援 之遗诫。”《宋史·李继和传》:“ 继隆 罢兵柄,手録 李勣 遗戒授 继和 ,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
词语解释:遗嘱 拼音:yí zhǔ
(1).谓人在生前或临终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各事应如何处理。《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 汉帝 忽是患疾,颇有不安,似当不免,乃遗嘱其太子。” 宋 洪迈 《夷坚志补·张客浮沤》:“ 李 归紿厥妻曰:‘使主病,死於村庙中,临终遗嘱,教你嫁我。’” 秦牧 《长河浪花集·深情注视壁上人……》:“五十年代初, 美国 女作家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在 英国 病逝,遗嘱把骨灰交给 朱总司令 处理。”
(2).指人在生前或临终时嘱咐处理身后各事的话或字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唐慈润寺灵琛灰身塔铭》:“又原存遗嘱,依经□林。”《朱子语类》卷一三○:“ 刘 不畏曰:‘君命死即死,自死奚为?’写遗嘱之类讫,曰:‘今死无难矣!’” 清 昭槤 《啸亭续录·佛典属》:“病革时,呼子孙环列榻前,众以为有遗嘱。” 巴金 《秋》四五:“爹不愿意我们一家人就这样地分散,他的遗嘱上就说得明白,无论怎样不可以卖掉房子。”词语解释:束诫 拼音:shù jiè
犹言佛家言受戒。《宋书·周朗传》:“自释氏流教……习慧者日替其修,束诫者月繁其过,遂至糜散锦帛,侈饰车从。”词语解释:小惩大诫 拼音:xiǎo chéng dà jiè
(1).谓稍加惩罚,使接受教训,不至犯大错误。语出《易·繫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魏书·桓玄传》:“犹冀 玄 当洗濯胸腑,小惩大诫,而狼心弗革,悖慢愈甚。”
(2).小的或大的惩诫。 清 黄安涛 《打怨家》诗:“亦有调停两和懌,反覆无常旋搆隙。小惩大诫终何益。”词语解释:家诫 拼音:jiā jiè
犹家训。《新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参见“ 家训 ”。
词语解释:家训 拼音:jiā xùn
(1).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髫齓夙孤,不尽家训。” 明 张一桂 《重刻〈颜氏家训〉序》:“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闕,悖德覆行者,接踵於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勑之亡素,其后人或纳於邪也,始丁寧飭诫,而家训所由作矣。” 清 龚自珍 《〈怀宁王氏族谱〉序》:“家训,如王者之有条教号令之意;家训,以训子孙之贤而智者。”
(2).指《颜氏家训》。《北齐书·颜之推传》:“﹝ 颜之推 ﹞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於世。”词语解释:遍诫 拼音:biàn jiè
见“ 徧戒 ”。
词语解释:遍戒 拼音:biàn jiè
普遍告诫。《国语·周语上》:“ 稷 则徧戒百姓,纪农协功。”戒,一本作“ 诫 ”。词语解释:惩诫 拼音:chéng jiè
见“ 惩戒 ”。
词语解释:惩戒 拼音:chéng jiè
(1).以前失为戒。《汉书·诸侯王表序》:“ 汉 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 秦 孤立之败,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武故事》:“上微行,至於 柏谷 ,夜投亭长宿,亭长不内,乃宿於逆旅。逆旅翁谓上曰:‘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穡,何忽带剑羣聚,夜行动众,此不欲为盗则淫耳。’上默然不应……自是惩戒,希復微行。”《元典章·刑部三·穆豁子杀兄》:“若不明示罪名,则后人无以惩戒。”
(2).亦作“ 惩诫 ”。惩罚之以示警戒。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禁錮终身,没入财赂非法之物,以充帑藏,惩戒羣下。”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臣不敢不奉詔,但许臣且繫之,俟徵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飭令戮尸传首犯事地方示众。经此惩诫后,各乡纷纷开报地亩,极为踊跃。” 冰心 《斯人独憔悴》:“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有碍情面。”词语解释:武诫 拼音:wǔ jiè
犹武备。《逸周书·程典》:“协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伍候,习其武诫。依其山川,通其舟车,利其守务。” 孔晁 注:“脩文教,诫武备,圣王之事。”词语解释:禁诫 拼音:jìn jiè
见“ 禁戒 ”。
词语解释:禁戒 拼音:jìn jiè
(1).戒备。《后汉书·百官志二》:“尉主闕门兵,禁戒非常。”
(2).亦作“ 禁诫 ”。指佛教的禁条戒律。《百喻经·子死欲置家中喻》:“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百喻经·就楼磨刀喻》:“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宣律 禁诫坚苦,焚修精洁。”词语解释:箴诫 拼音:zhēn jiè
规戒的言词。亦谓规戒。《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综箴诫以训心,观女图而作轨。”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用柔明勤俭以行其志,用图史箴诫以施其教。” 明 张居正 《书胡氏先训卷》:“称慕古昔,率中规矩,以守道居约箴诫子姓。”词语解释:警诫 拼音:jǐng jiè
警告劝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时 妙吉祥菩萨 知而惜焉,欲相警诫,乃弹指悟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是时君臣宴乐,相为警诫,犹有二代之风。” 缪敏 《回忆五四时期的方志敏同志》:“我们是来查 日 货的,你这烟是 日本 货,不能卖了,你们交出来,我们烧毁它,以示警诫!”词语解释:敕诫 拼音:lài jiè
见“ 勑戒 ”。
词语解释:敕戒 拼音:lài jiè
亦作“ 勑诫 ”。 告戒,训戒。《孔丛子·论书》:“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誥》焉,称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诫之文。”《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勑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勑戒四方,侈则有咎。”词语解释:申诫 拼音:shēn jiè
(1).训诫。《史记·周本纪》:“王道衰微, 穆王 閔 文 武 之道缺,乃命 伯臩 申诫太僕国之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申诫守御有司,奉行失序,旋即废罢。”
(2).反复述说。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则患乎譬烦言冗,申诫广喻。”词语解释:圣诫 拼音:shèng jiè
圣人或帝王的诫谕。亦指上帝的警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洪秀全来历》:“勿信邪魔遵圣诫,惟崇上帝力心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洪秀全来历》:“遵圣诫,拜真神,撒手时天堂易上。”词语解释:备诫 拼音:bèi jiè
见“ 备戒 ”。
词语解释:备戒 拼音:bèi jiè
(1).儆诫。《礼记·乐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郑玄 注:“备戒,击鼓警众。”《孔子家语·辩乐》作“备诫”。
(2).戒备;警戒防备。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备戒不虞,绸繆未雨。”词语解释:监诫 拼音:jiān jiè
儆戒。监,通“ 鉴 ”。《晋书·张辅传》:“良史述事,善足以奬劝,恶足以监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