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啸韵 去声 diào,音调 萧 韵 平声 tiáo,调和 尤 韵 平声 zhōu 调拼音:
 tiáo 繁体或异体字:調属 萧韵,另见啸尤 韵
 
 
調 tiáo〈形〉 
〈动〉(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调,和也。——《说文》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调和乐也。——《荀子·臣道》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名〉调节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驯服;训练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调治;调养(调治保养)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嘲笑唐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搀合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经搅拌、摇晃[不同物质]混合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演奏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调济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调戏李师师再与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掷;丢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耍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调弄,弹奏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康熙字典調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𠀤音迢。 《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張流切,音輈。 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作輈。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徒弔切,迢去聲。 《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又《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又《玉篇》求也。又《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又《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又《韻會》詩也。又叶從紅切,音同。 《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