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谤书 拼音:bàng shū
(1).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战国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记》。《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 ,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 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
(3).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词语解释:谤伤 拼音:bàng shāng
诽谤中伤。 唐 韩愈 《调张籍》诗:“不知羣儿愚,那用故谤伤?”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三:“公诗虽涉浅易,要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而狂吠之徒,仅能动笔,类敢谤伤。” 清 张尚瑗 《谒韩文公祠》诗:“谤伤与夸衒,两者均蠓蠛。”词语解释:谤毁 拼音:bàng huǐ
毁谤。《孔丛子·诘墨》:“ 墨子 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 唐 元稹 《谢准朱书撰田弘正碑文状》:“自去年九月已后,横遭谤毁,无因再睹天颜。” 胡适 《费经虞与费密》:“何为至 南宋 遂敢杜撰私议,而悉谤毁黜削之?”词语解释:谤议 拼音:bàng yì
非议。《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五:“他竟自信甚真,所以不怕讥讪,不怕谤议,毅然决然以此三人为八家之续。”词语解释:谤谗 拼音:bàng chán
诽谤和谗言。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望秋》一章已惊絶,犹言低抑避谤谗。” 宋 王安石 《答王深甫书》之三:“又不能远引以避小人之谤谗。”词语解释:谤讟 拼音:bàng dú
怨恨毁谤。《左传·昭公元年》:“民无谤讟,诸侯无怨。”《隋书·儒林传·何妥》:“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清史稿·选举志二》:“时京僚瞢於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剴切。”词语解释:谤誉 拼音:bàng yù
毁谤和称誉。《国语·晋语六》:“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 唐 柳宗元 《谤誉》:“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清 龚自珍 《尊史》:“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词语解释:谤言 拼音:bàng yán
(1).怨恨、指责的话。《左传·成公十八年》:“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復霸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东莱阳县官民交战事续闻》:“ 山东 莱阳县 之役,谤言至今未已。”
(2).造谣中伤的话。《孔丛子·陈士义》:“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圣人,非无伤也。’”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今夫造为谤言,诬陷一家者,其罪诛。”《解放日报》1985.4.24:“还我清白之后,谤言不攻自破。”词语解释:谤箧 拼音:bàng qiè
存放谤书的箱箧。 清 孙兆祥 《即事》诗:“谤篋一朝开,孤臣絶塞来。”参见“ 谤书 ”。
词语解释:谤书 拼音:bàng shū
(1).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战国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记》。《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 ,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 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
(3).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词语解释:谤焰 拼音:bàng yàn
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清 唐孙华 《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词语解释:谤声 拼音:bàng shēng
指责声;咒骂声。《晋书·郑方传》:“大王建非常之功,居宰相之任,谤声盈涂,人怀忿怨, 方 以狂愚,冒死陈诚。”《南史·刘景素传》:“且 景素 在蕃甚得人心,而谤声日积,深怀忧惧。” 清 陈恭尹 《读〈秦纪〉》诗:“谤声易弭怨难除, 秦 法虽严亦甚疏。”词语解释:谤骂
诽谤咒骂。《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 宋 张耒 《明道杂志》:“一生常遭人谤駡。” 明 刘基 《皇帝手书》:“然歹人恶严法,喜宽容,谤駡国家,扇惑非非莫能治。”词语解释:谤口 拼音:bàng kǒu
毁谤人的嘴。 宋 王令 《寄王正叔》诗:“忠言不售耳,直面屡得唾,怒目瞋以环,谤口焰而火。” 清 袁于令 《西楼记·会玉》:“ 伯将 谤口,父亲前事漏。”词语解释:谤讪 拼音:bàng shàn
毁谤讥刺。《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舅 张博 数遗王书,非毁政治,谤訕天子。”《清史稿·世宗纪》:“辛巳, 汪景祺 以谤訕处斩。”词语解释:谤木 拼音:bàng mù
相传 尧 舜 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后汉书·杨震传》:“臣闻 尧 舜 之世,諫鼓谤木,立之於朝。”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谤木”。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 梁武帝 詔于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横议者投谤木函,求达者投肺石函,则今之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朕访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盖与諫鼓、谤木同意。”词语解释:谤辱 拼音:bàng rǔ
责骂,辱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 清 乐钧 《耳食录·秦少府》:“近奉 秦公 约束,少妇不得外行,虑招谤辱。”词语解释:谤语 拼音:bàng yǔ
犹谤言。《后汉书·杨震传》:“今 赵腾 所坐激訐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者有差。”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谤语转侈,嚣嚣嗷嗷。”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杨廷和顾鼎臣》:“如《论语》‘无为而治’节,《孟子》‘我非 尧 舜 之道’二句题,主司皆获谴,疑‘无为’非有为,‘我非 尧 舜 ’四字,是谤语也。”参见“ 谤言 ”。
词语解释:谤言 拼音:bàng yán
(1).怨恨、指责的话。《左传·成公十八年》:“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復霸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东莱阳县官民交战事续闻》:“ 山东 莱阳县 之役,谤言至今未已。”
(2).造谣中伤的话。《孔丛子·陈士义》:“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圣人,非无伤也。’”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今夫造为谤言,诬陷一家者,其罪诛。”《解放日报》1985.4.24:“还我清白之后,谤言不攻自破。”词语解释:谤嫉 拼音:bàng jí
诽谤嫉妒。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然於世道中,固且异谤嫉。”词语解释:谤嘲 拼音:bàng cháo
诽谤讥嘲。 宋 王安石 《扬雄》诗之二:“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词语解释:谤亵 拼音:bàng xiè
诽谤丑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褻。”词语解释:谤怒 拼音:bàng nù
指责。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二书》:“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词语解释:谤政 拼音:bàng zhèng
受到指责的政事。《左传·昭公六年》:“今吾子相 郑国 ,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 唐 张九龄 《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赠太师正平忠宪公裴公碑铭》:“且媚于人者,必好其威福;贤於事者,必羞其谤政。”词语解释:谤怨 拼音:bàng yuàn
指责和怨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管仲 以公,而国人谤怨。” 汉 贾谊 《新书·礼容语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謐’。”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唐公马上》:“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謳吟。”词语解释:谤词 拼音:bàng cí
(1).指责的言词。
(2).毁谤之词。 秦牧 《长街灯语·读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历代史书上的谤词就更骇人听闻了。”词语解释:谤国 拼音:bàng guó
诽谤国政。《新唐书·李实传》:“优人 成辅端 为俳语讽帝, 实 怒,奏贱工谤国,帝为杀之。”词语解释:谤诽 拼音:bàng fěi
诽谤。《旧唐书·高骈传》:“若此时谤诽忠臣,沉埋烈士,匡復宗社,未见有期。”词语解释:谤讥 拼音:bàng jī
非议、讥刺。《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 元 孛朮鲁翀 《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 清 朱之瑜 《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嗇,腾之谤讥。”词语解释:谤刺 拼音:bàng cì
毁谤讥刺。《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以谤刺而伏法者,前有 戴名世 ,继有 查嗣廷 、 汪景祺 。”词语解释:谤嗤 拼音:bàng chī
诽谤嗤笑。 唐 马总 《意林·唐子十卷》:“有絶羣之节,必婴谤嗤之患。”词语解释:谤咎 拼音:bàng jiù
毁谤和责罪。 唐 元稹 《叙奏》:“僭忝恩宠,无是之速者,遭罹谤咎,亦无是之甚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三节:“苟且因循,求免谤咎,那里还有功夫用心思为国呢?”词语解释:谤史 拼音:bàng shǐ
旧时指直书统治者过、罪的史书。《宣和遗事》后集:“詔改 宣仁皇后 谤史,播告中外。”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武帝十七》:“ 司马迁 之史,谤史也,无所不谤也。”词语解释:谤勃 拼音:bàng bó
毁骂和争吵。《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女人憙阴怀嫉妬,激厉谤勃,是四十五态。”词语解释:谤论 拼音:bàng lùn
指斥过失的言论。 宋 孔文仲 《制科策》:“斧鉞不足以禁谤论,窜黜不足以抑烦言。”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生多受浮言,无情浅夫,或用见成言説而成谤论,便须知我前世处境亨泰,但能坐议,不察人世一切真实烦恼故。”词语解释:谤诅 拼音:bàng zǔ
非议、咒骂。 汉 王充 《论衡·解除》:“赋敛厚则民谤诅。”《明史·刘訒传》:“知帝喜告訐,乃摭 纘宗 迎驾诗‘ 穆王 八骏’语为谤诅。”词语解释:谤诋 拼音:bàng dǐ
毁谤诋毁。《朱子全书》卷五三:“由是同朝之士,有以文章名世者,疾之如讐,与其党类,巧为谤詆。”词语解释:谤铄 拼音:bàng shuò
非议,毁谤。《旧唐书·魏元忠传》:“卿累负谤鑠,何也?”词语解释:谤黩 拼音:bàng dú
怨恨毁谤。黷,通“ 讟 ”。《宋书·自序》:“在职八年,神州大治,民无谤黷, 璞 有力焉。” 宋 欧阳修 《论陈留桥事乞黜御史王砺札子》:“其虚妄谤黷之罪,可诛一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乃因弟子中颇有浇伪之徒,致起流言,大被谤黷。”词语解释:谤诮 拼音:bàng qiào
指责讥诮。 三国 魏 曹羲 《为兄爽表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臣以为宜以 懿 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 懿 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於谤誚。”词语解释:谤说 拼音:bàng shuō
诽谤。《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公子 朔 又与 齐姜 谤説 急子 ,因生母死於非命,口出怨言,日后要将母子偿命。” 词语解释:谤诬 拼音:bàng wū
诽谤诬蔑。《魏书·高闾传》:“ 蠕蠕 使 牟提 小心恭慎,甚有使人之礼,同行疾其敦厚,每至陵辱,恐其还北,必被谤诬。”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范忠宣公 自 随 守责 永州 安置誥词,有‘谤诬先烈’之语。”词语解释:谤诵 拼音:bàng sòng
怨谤讽诵。《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 鲁 , 鲁 人谤诵曰:‘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词语解释:谤沮 拼音:bàng jǔ
谤毁。 唐 陆贽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施一令则谤沮互起,用一人则疮痏立成。”《新唐书·窦参传》:“时宦侍谤沮不已, 参 竟赐死于 邕州 ,年六十。”词语解释:谤訾 拼音:bàng zī
责骂诋毁。《韩非子·显学》:“昔 禹 决江濬河,而民聚瓦石, 子产 开亩树桑, 郑 人谤訾。”词语解释:谤讦 拼音:bàng jié
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并加以攻击。 元 杨弘道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诗:“辞直非谤訐,辞夸非颠狂。”词语解释:谤累 拼音:bàng lèi
谓诬陷他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饰邪説以浸润,构谤累於忠贞者,谗人也。”词语解释:谤端 拼音:bàng duān
授人以口实的事端;招致他人责难的事端。《三国志·魏志·刘放传》“俱加侍中、光禄大夫”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乡人司空掾 田豫 、 梁 相 宗艳 皆妬害之,而 杨丰 党附 豫 等,专为 资 构造谤端,怨隙甚重。”词语解释:谤詈 拼音:bàng lì
责骂。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人或谤詈,无嗔怒心。”词语解释:谤帖 拼音:bàng tiē
毁谤别人的帖子。 明 祁彪佳 《驰报安抚苏州情形疏》:“ 吴江县 匿名谤帖,駸駸见端。”词语解释:谤弃 拼音:bàng qì
谓受到诽谤而被遗弃。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之一:“后遭谤弃,抑而未伸。”词语解释:谤忌 拼音:bàng jì
诽谤猜忌。《金史·文艺传下·麻九畴》:“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緻。后以避谤忌,持戒不作。”词语解释:谤缺 拼音:bàng quē
见"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