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迁谪 拼音:qiān zhé
亦作“ 迁讁 ”。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唐 苏颋 《晓发兴州入陈平路》诗:“旧史饶迁讁,恒情厌苦辛。”《全唐诗》卷七四作“迁謫”。 唐 王昌龄 《留别武陵袁丞》诗:“皇恩暂迁謫,待罪逢知己。” 明 高启 《沧浪亭》诗:“ 吴兴 长史旧迁謫,买得此水自号‘沧浪客’。” 何其芳 《楼》:“以后,大概那个出名的人类祖先的故事暗示了我,我总常有一个无罪而度迁谪之月的感觉。”词语解释:远谪 拼音:yuǎn zhé
贬到边远的地方。 唐 李白 《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我愁远謫 夜郎 去,何日金鷄放赦回。” 宋 吕惠卿 《建宁军节度使谢表》:“衰疲远謫,人皆知其难堪;亲爱生离,闻者为之太息。”《花月痕》第十三回:“ 苏东坡 远謫 惠州 , 朝云 也曾随侍。”词语解释:百谪 拼音:bǎi zhé
亦作“ 百适 ”。 百次谴责。古时官吏受百次谴责即被免职。《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之,侍曹輒诣寺舍白 遵 曰:‘ 陈 卿今日以某事适。’ 遵 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 颜师古 注:“适,读曰‘讁’。” 宋 陆游 《病后作》诗:“骨相坐一寒,仕宦经百謫。”词语解释:谴谪 拼音:qiǎn zhé
(1).亦作“ 谴讁 ”。贬降。《周书·李贤传》:“ 武成 二年,除 江州 刺史。既被谴謫,常忧惧不得志。”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陆爽 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讁,所以反覆自陈,意在於此,不足为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断……谴謫各钦命总制所奏贬各监军,或贬为军帅,或贬为师帅。”
(2).责备。 朱自清 《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压迫伊。” 许地山 《枯杨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过这村里只有我一个是‘读书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总要加上七分谴谪。”词语解释:小谪 拼音:xiǎo zhé
指神仙谪降(尘世)。 宋 曹勋 《念奴娇》词:“小謫尘寰缘契合,同饮银浆凝结。”词语解释:贬谪 拼音:biǎn zhé
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赞成》:“﹝ 郑虔 ﹞由是贬謫十餘年,方从调选,授广文馆博士。”《明史·张文明传》:“ 文明 止於贬謫,人以为幸。”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 柳宗元 诗句中如果不是采用了那些数字,他的贬谪流浪、沉郁苍凉的感情便未必能表达尽致。”词语解释:瑕谪 拼音:xiá zhé
同“ 瑕适 ”、“瑕讁”。
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
词语解释:瑕适 拼音:xiá shì
亦作“ 瑕謫 ”。 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管子·水地》:“夫玉,温润以泽,仁也……瑕适皆见,精也。” 尹知章 注:“瑕适,玉病也。” 晋 道安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序》:“幸我同好,饰其瑕讁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絶瑕謫,甲子一终反玄宅。” 宋 苏轼 《追钱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何时旷荡洗瑕謫,与君归驾相追攀。”词语解释:沦谪 拼音:lún zhé
被贬斥;沦落。 唐 李商隐 《重过圣女祠》诗:“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沦謫得归迟。” 清 陈维崧 《念奴娇·夏日看荷花作》词:“一自污泥沦謫久,悵望 瑶池 、 悬圃 。”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沦謫天涯,九死靡悔。”词语解释:降谪 拼音:jiàng zhé
贬谪。旧指官吏降职并被贬往远离京城的地方。《明史·宦官传一·刘瑾》:“族人、逆党皆伏诛。 张綵 狱毙,磔其尸。阁臣 焦芳 、 刘宇 、 曹元 而下,尚书 毕亨 、 朱恩 等,共六十餘人,皆降謫。”词语解释:窜谪 拼音:cuàn zhé
贬官放逐。《旧唐书·文苑传中·宋之问》:“ 之问 再被窜謫,经途 江 岭 ,所有篇咏,传布远近。” 宋 苏舜钦 《诣匦疏》:“又昨见 范仲淹 以刚直忤姦臣,果罹中伤,言不用而身窜謫,甚可悲也。” 明 归有光 《与徐子言书》:“幸当世士大夫犹有怜之者,仅不窜謫。”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 唐 代的窜谪之地主要是 岭 南或者 贵州 、 四川 。”词语解释:交谪 拼音:jiāo zhé
亦作“ 交讁 ”。谓竞相责难。《诗·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 郑玄 笺:“我从外而入,在室之人,更迭遍来责我。”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顽夫廉》:“矢志上扶摇,奈时穷鎩羽毛,妻孥交謫真堪吊。” 清 钱谦益 《妻钱氏》:“矫矫霜稜,不摧残于交讁。”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万口嗷嗷以交謫政府。”词语解释:坐谪 拼音:zuò zhé
获罪被贬。《增修诗话总龟·讥诮上》引 宋 蔡宽夫 《诗史》:“ 李 啣之,遂暴其事於言语,为 刘 元瑜 所弹, 子美 坐謫。”词语解释:讥谪 拼音:jī zhé
见“ 讥摘 ”。
词语解释:讥摘 拼音:jī zhāi
讥议指摘。 宋 曾巩 《寄王介卿》诗:“雅爱 张 与余,挽之置茵蓆。羣儿困不酬,吽嚬聚讥摘。”一本作“ 讥謫 ”。词语解释:参谪 拼音:cān zhé
弹劾贬谪。《镜花缘》第六回:“ 百花仙子 道:‘小仙身获重谴,今被参謫,固罪所应得。’”词语解释:过谪 拼音:guò zhé
亦作“ 过适 ”。 责备;怪罪。《逸周书·酆保》:“呜呼!王孙其尊,天下适无,见过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一》:“此文本作‘无见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三句各四字,而以适、益、迹为韵。适读为謫,无见过謫者,无见责於人也。” 清 陈确 《答沉朗思书》:“仁兄至不惜以身示教,谓但见己之不修,未觉人之过謫,善甚,善甚。”词语解释:诛谪 拼音:zhū zhé
诛戮责罚。词语解释:阴谪 拼音:yīn zhé
犹冥谴。 唐 刘禹锡 《吊张曲江》诗:“良时难久恃,阴謫岂无因。”词语解释:流谪 拼音:liú zhé
古代把官吏调到边远地方降职使用。 郭沫若 《东风集·题海口东坡祠》:“ 东坡 流謫曾来此,朝夕常思返 蜀山 。”词语解释:冥谪 拼音:míng zhé
谓阴间的责罚。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至於兴事首议之人,冥謫尤重,盖以平民无故缘兵而死,怨气充积,必有任其咎者。”词语解释:发谪 拼音:fā zhé
举发;谴责。《太平广记》卷四四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田先生》:“先生曰:‘刺史女因产为暴鬼所杀事,闻之,何不申理?’对曰:‘狱讼无主,未果发謫。’”词语解释:训谪 拼音:xùn zhé
犹训罚。 宋 苏轼 《赐皇伯祖宗晟辞免起复恩命不许诏》:“奬察其贤能,训讁其骄惰。”词语解释:诘谪 拼音:jié zhé
审讯和罚罪。《宋书·王弘传》:“同伍犯法,无士人不罪之科,然每至詰謫,輒有请诉。”词语解释:刑谪 拼音:xíng zhé
亦作“ 刑讁 ”。 刑罚。《后汉书·陈蕃传》:“如加刑謫,已为过甚,况乃重罚,令伏欧刀乎?”《后汉书·朱晖传》:“由是内官咸共恚疾,谤讟烦兴,谗隙仍作,极其刑讁,输作左校。”词语解释:逋谪 拼音:bū zhé
指流配谪放。《梁书·武帝纪中》:“自今逋讁之家,及罪应质作,若年有老小,可停将送。”词语解释:蚩谪 拼音:chī zhé
嗤笑谴责。蚩,通“ 嗤 ”。 李商隐 《骄儿诗》“无肉畏蚤虱” 清 冯浩 笺注:“‘畏蚤蝨’,喻畏人蚩謫也。”词语解释:遣谪 拼音:qiǎn zhé
犹贬谪。《好逑传》第三回:“况父亲被朝廷遣謫,是个有罪之人。” 清 李调元 《再过杨升庵墓有感》诗:“ 蜀 人固自例遣謫, 潮阳 儋耳 无此患。”词语解释:七科谪 拼音:qī kē zhé
见“ 七科适 ”。
词语解释:七科适 拼音:qī kē shì
亦作“七科謫”。 西汉 战时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史记·大宛列传》:“益发戍甲卒十八万, 酒泉 、 张掖 北,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晏 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汉书·武帝纪》:“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 李广利 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词语解释:黜谪 拼音:chù zhé
贬谪。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执卷从事,案文举动,黜謫之罚,又在其閒。”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熙内禅》:“太学生 周瑞朝 等六人共一书,诉 汝愚 有大功,不当去位,皆被黜謫。”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闽浙再犯》:“上年 厦门 失守,即係伊任内之事,既不殉节,又未黜謫,已属侥幸苟免。”词语解释:播谪 拼音:bō zhé
降职远迁。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 白贞甫 ﹞意气高迈,论思雅飭,慨然有 孔北海 之风。违时播謫者一十六年,竟沦於一郎,悲夫!”词语解释:徒谪 拼音:tú zhé
(1).犹徒流。处以徒刑或流刑。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及於犯罪,上不足以至死,则其下唯有徒謫鞭杖,或遇赦令,则身无损。”
(2).指被处徒、流刑的罪犯。《魏书·太组纪》:“置山东诸冶,发州郡徒謫造兵甲。”词语解释:指谪 拼音:zhǐ zhé
见“ 指摘 ”。
词语解释:指摘 拼音:zhǐ zhāi
(1).亦作“ 指謫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众中责大将军 费禕 …… 光 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貽同列之忿;指謫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 清 薛福成 《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 茅盾 《手的故事》六:“他们竟敢指摘我们贩运私货么?”
(2).指出并摘录。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读法》:“搜辑实物标本图画,初观察全体概要,授以名称;次指摘要点,详细观察;次结合以语言,以便记忆。”词语解释:沮谪 拼音:jǔ zhé
毁伤,贬谪。 明 吾邱瑞 《运甓记·闻叛勤王》:“况我前遭沮謫,已开并立之仇;兹遇无将,应有勤王之责。”词语解释:咎谪 拼音:jiù zhé
谓政有缺失,天示变异以警戒。讁,变异。《晋书·郭璞传》:“往年岁末,太白蚀月;今在岁始,日有咎讁。” 词语解释:科谪 拼音:kē zhé
亦作“ 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音讁。 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甲士死於军旅,中士罢於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徵发极矣。” 明 文徵明 《顾春潜先生传》:“一切科讁,凡以瘠民裕上者,悉蠲放之。”词语解释:祸谪 拼音:huò zhé
犹祸适。 唐 柳宗元 《惩咎赋》:“惟罪大而宠厚兮,宜夫重仍乎祸謫。”参见“ 祸适 ”。
词语解释:祸适 拼音:huò shì
责其罪过;谴责。《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勿予祸适。” 毛 传:“适,过也。” 郑玄 笺:“勿罪过,与之祸适。”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下》:“祸读为过,《广雅》曰:‘謫、过,责也。’謫与适通。勿予过謫,言不施谴责也……祸与过古字通。《荀子·成相篇》説刑曰:‘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即罪过字。《汉书·公孙宏传》:‘诸常与 宏 有隙,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史记》过作祸。”词语解释:讨谪 拼音:tǎo zhé
谓寻究其过失而谴责之。《后汉书·王符传》:“其指訐时短,讨讁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词语解释:罪谪 拼音:zuì zhé
古代官吏因罪降调或流放。《明史·职官志一》:“以跟捕、纪録、开户、给除、停勾之法,覈其召募、垜集、罪謫、改调营丁尺籍之数。”词语解释:袒谪 拼音:tǎn zhé
露出皮肉挨打。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謫,或以书丑得鞭。”词语解释:外谪 拼音:wài zhé
由京师贬谪外省或边远地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时 闽 人 林希元 者,为 钦州 知州。 林 故名士,从 卿寺 外謫,负才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