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天谴 拼音:tiān qiǎn
(1).上天的责罚。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圣主贤君尚乐受忠臣之諫,而况受天谴也。”《新唐书·韩思彦传》:“后太白昼见,劝帝修德答天谴。” 清 袁枚 《新齐谐·雷击土地》:“君家有难,我不敢不告。第告君后,恐我难逃天谴。” 邹鲁 《湖南光复》:“且余信革命终当成功,若辈反覆,自有天谴。”
(2).指帝王的责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既逆隆旨,干天谴,士之处此,当以忠智相兼。”词语解释:负谴 拼音:fù qiǎn
获罪;被谪。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然臣之负谴,实陷无辜;吏议不明,以投魑魅。”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一朝负谴辞丹闕,五年待罪 湘江 源。”《宋史·谢德权传》:“臣久领京务,颇虑中外观听,谓臣负谴外迁,愿稍进其秩。”词语解释:严谴 拼音:yán qiǎn
严厉谴责。 唐 宋之问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沉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明 沉寿民 《访姜如农城北》诗:“ 石公 严谴后,又见荷戈新。” 彭芳 《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认为不合法律手续,且受严谴,大理院票拟罪名,竟有正法之意。”词语解释:诃谴 拼音:hē qiǎn
呵斥谴责。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訶谴人交之好恶。” 宋 曾巩 《代人谢余侍郎启》:“疎阔已甚,抵弃未能,輒布听闻,方虞訶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词语解释:罪谴 拼音:zuì qiǎn
犯罪而受谴;罪责。《后汉书·周举传》:“今詔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迟违及违条件,观察使已下各加罪谴。”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此番回来,不但夫人受气,连我这知情的管家,只怕也难逃罪谴。”词语解释:羁谴 拼音:jī qiǎn
亦作“羇谴”。 贬谪流放。 唐 王昌龄 《送任五之桂林》诗:“羇谴同繒纶,僻幽闻虎豹。”词语解释:谪谴 拼音:zhé qiǎn
亦作“讁谴”。 谴责。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讁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 明 归有光 《上瞿侍郎书》:“然窥测当道者意嚮,盖薄示之謫谴,而往时谗搆之説益行矣。”词语解释:呵谴 拼音:hē qiǎn
斥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人谓公常无嗔喜。”词语解释:阴谴 拼音:yīn qiǎn
冥冥之中受到责罚。《宋史·吕蒙正传》:“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五:“予谓 逸 后为讎家告‘立 太山 石,枯 上林 柳’之句,编窜抵死,岂亦有阴谴耶!”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朱文正公之直》:“ 蒋香杜 孝廉笑谓余曰:‘ 朱相公 果能驱使黄巾力士阴谴伊二家耶!’”词语解释:自谴 拼音:zì qiǎn
自责;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谴责。例如:心灵上的自谴。词语解释:深谴 拼音:shēn qiǎn
重加谴责。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殊 ( 晏殊 )免深谴, 祁 ( 宋祁 )之力也。”《宋史·寇瑊传》:“帝谓辅臣曰:‘ 瑊 有吏干,毋深谴也。’”词语解释:责谴 拼音:zé qiǎn
犹谴责。《禅真后史》第二五回:“﹝ 刘仁轨 ﹞待将 印星 责谴,因念絶嗣二字,有感於衷,拂纸挥毫,写下监票,发 印星 下大狱中监禁。”词语解释:诛谴 拼音:zhū qiǎn
亦作“ 诛遣 ”。 诛杀贬谪。《后汉书·马武传》:“有功,輒增邑赏,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者。” 宋 苏辙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臣不胜区区冒昧圣听,伏竢诛谴,取进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丁酉,文场事发,帘官多遭诛遣,贡举之途一肃,乃 张 巡环力也。” 何垠 注:“诛谴音株繾,戮也,謫也。”一本作“诛谴。”词语解释:刑谴 拼音:xíng qiǎn
刑罚。《后汉书·陈蕃传》:“而今左右羣竪,恶伤党类,妄相交构,致此刑谴。”词语解释:冤谴 拼音:yuān qiǎn
因冤孽而遭的罪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如是月餘乃卒,究不知是何冤谴也。”词语解释:薄谴 拼音:báo qiǎn
犹薄责。轻微的责备或责罚。 明 张居正 《答操江王少方书》:“鄙意以为盗赃已获,可从宽处……上意以部覆抚按罚治为轻,区区又委曲议拟,乃得薄谴。” 明 顾大典 《青衫记·抗疏忤旨》:“下官不知时讳,触犯天颜。仰荷圣恩,恭承薄谴,已出万幸。”《清史稿·文宗纪》:“五月戊子, 周天爵 奏, 武宣 东乡 逸贼窜入 象州 。詔切责之,各予薄谴。”词语解释:遇谴 拼音:yù qiǎn
遭到谴责。《魏书·车路头传》:“ 太宗 性明察,羣臣多以职事遇谴。”词语解释:横谴 拼音:héng qiǎn
谓无理谴责。《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岂图顷者,中被横谴,祸在漏刻,危於投卵,进有离合去就之宜,退有诬罔枉死之咎。”词语解释:僇谴 拼音:lù qiǎn
僇辱贬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世宗入绍礼》:“诸臣纷纷哭諫伏闕者,徒自取僇谴耳。”词语解释:幽谴 拼音:yōu qiǎn
冥中的谴责。 清 陈确 《送祝开美葬管山祭文》:“若 确 言诬罔,其上告我 山阴先生 ,立赐幽谴,以正无知妄作、谤古惑众之罪。”词语解释:少谴 拼音:shǎo qiǎn
犹小罪。《晋书·向雄传》:“﹝ 刘毅 ﹞尝以非罪笞 雄 ,及 吴奋 代 毅 为太守,又以少谴繫 雄 於狱。”词语解释:小谴 拼音:xiǎo qiǎn
小罪。《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及大渐,与帝决,时 玄龄 小谴就第,后曰:‘ 玄龄 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 刘廷式 ﹞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美行,遂为阔畧。”词语解释:斥谴 拼音:chì qiǎn
斥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 乌头 夫妻有小过,輒斥谴不少贷。”词语解释:微谴 拼音:wēi qiǎn
轻微的罪过。《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 杨銛 宅。”词语解释:朝谴 拼音:cháo qiǎn
朝廷的谴责。 唐 韦嗣立 《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序:“后受朝谴,各自东西。”词语解释:怒谴 拼音:nù qiǎn
责怪。《新唐书·杜黄裳传》:“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词语解释:笞谴 拼音:chī qiǎn
拷打斥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皂隶》:“诸役得差,皆先酬之乃行;不然,必遭笞谴。”词语解释:咎谴 拼音:jiù qiǎn
因过错而招致的罪谴。《北史·崔光传》:“以 崔光 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词语解释:祸谴 拼音:huò qiǎn
殃咎;罪愆。 北魏 温子昇 《孝庄帝杀尒朱荣大赦诏》:“盖天道忌盈,人伦嫉恶,疏而不漏,刑之无捨。是以 吕 霍 之门,祸谴所伏; 梁 董 之家,咎徵斯在。”词语解释:私谴 拼音:sī qiǎn
谓个人有过失而受责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乙亥,下詔令州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三年而代;选于吏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三年无私谴,以名闻。”词语解释:告谴 拼音:gào qiǎn
宣示谴责之意。《后汉书·谢弼传》:“上天告谴,则王者思其愆;政道或亏,则姦臣当其罚。”词语解释:灾谴 拼音:zāi qiǎn
亦作“灾谴”。 指上天降灾示罚;灾祸。《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已来,灾谴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政有不当,则见灾谴。” 晋 郭璞 《皇孙生请布泽疏》:“宜於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晋书·姚兴载记下》:“灾谴之来,咎在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