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鸡豚 拼音:jī tún
(1).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明 谢谠 《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
(2).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语出《礼记·大学》:“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 寅 夙遭哀閔,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察鸡豚,持门户。”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词语解释:河豚 拼音:hé tún
亦作“ 河魨 ”。 鱼名。体圆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鳍紫红色。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可食用。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王逢 《江边竹枝词》:“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独河魨天下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一》:“岁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词语解释:江豚 拼音:jiāng tún
通称“江猪”。 哺乳动物,形状像鱼,无背鳍,头短,眼小,全身黑色。吃小鱼和其他水生小动物。我国 长江 和 印度 大河中常可见到。《文选·郭璞〈江赋〉》:“鱼则江豚海狶。” 李善 注引 沉怀远 《南越志》:“江豚似猪。”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海豚鱼》﹝集解﹞引 陈藏器 曰:“江豚生江中,状如海豚而小,出没水上,舟人候之占风。”词语解释:孤豚 拼音:gū tún
小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司马贞 索隐:“孤者,小也,特也,愿为小豚不可得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孤豚眠粪壤,不慕太庙牺。”词语解释:烝豚 拼音:zhēng tún
见"烝?"。词语解释:蒸豚 拼音:zhēng tún
蒸熟的小猪。《孟子·滕文公下》:“ 阳货 矙 孔子 之亡也,而馈 孔子 蒸豚。”词语解释:饮豚 拼音:yǐn tún
使猪喝饱水以增加重量。谓以欺诈手段做生意牟利。 宋 苏轼 《遗直坊》诗:“先生但清坐,薤水已多言,当时邦人化,市无晨饮豚。”参见“ 饮羊 ”。
词语解释:饮羊 拼音:yìn yáng
使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指以欺诈手段做生意牟利。语本《孔子家语·相鲁》:“ 鲁 之贩羊有 沉犹氏 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 北周 王褒 《太傅燕文公于谨碑铭》:“正刑纠慝,国无害马之能;翦暴詰奸,民亡饮羊之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和尚 ……饮羊、登垄,计最工,数年暴富。”词语解释:豭豚 拼音:jiā tún
亦作“ 豭豘 ”。
(1).小公猪。后泛指公猪。《礼记·杂记下》:“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宋神宗诏禁中不得牧豭豘因悟太祖远略》:“ 神宗皇帝 一日行后苑,见牧豭豘者,问何所用。” 章炳麟 《訄书·解辫发》:“ 欧罗巴 诸国来互市者,復蚩鄙百端,拟以豭豚。”
(2).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表示勇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 孔子 。” 裴駰 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 子路 好勇,故冠带之。”词语解释:豚豚 拼音:tún tún
浑沌貌。《管子·枢言》:“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门。” 戴望 校正:“ 丁 云:豚,遯之叚字。《广雅》:遯,隐也;遯遯,犹隐隐也。遯遯与沌沌义也相近,凡圜转之物,皆浑含包裹,隐隐不辨分际。”词语解释:舍命吃河豚 拼音:shě mìng chī hé tún
形容不顾性命去图一时的享用。 清 翟灏 《通俗编·禽鱼》:“《枫牕小牘》:‘ 东坡 谓食河魨,值得一死。’《本草纲目·河魨》有‘油麻、子胀、眼睛花’之语。而 江阴 人盐其子,糟其白,埋过治食,此恆言所谓捨命喫河豚者耶!”词语解释:贲豚 拼音:bēn tún
中医病名。《政和证类本草·本草经·草部上品之上》:“﹝独活﹞味苦甘平。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賁豚癎痓。”词语解释:拼死吃河豚
夸口;说大话词语解释:两庑豚 拼音:liǎng wǔ tún
指祭祀先贤所用的猪。 清 杨岘 《〈燕下乡睉录〉序》:“今之学者操不律效 程 朱 语録,空言满纸,顷刻尺许厚,猎盛名,攀高位,或妄希两廡豚,岂不甚便。”参见“ 两廡 ”。
词语解释:两庑 拼音:liǎng wǔ
(1).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宋史·选举志一》:“寻又定《亲试进士条制》:凡策士,即殿两廡张帟,列几席,标姓名其上。”
(2).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明史·礼志四》:“两廡从祀……凡九十一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祀典》:“又进 欧阳修 於两廡,则以 濮 议与 永嘉 暗合,故特崇之。”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补遗·妖梦》:“ 江陵 相曾梦居第之前,左右两石坊上分署‘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字,自以为生封五等,殁祀两廡,遂恣行无忌。”词语解释:鳜豚 拼音:jué tún
鳜鱼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鳜鱼》﹝释名﹞引 大明 曰:“其味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鱖豚。”词语解释:黍豚 拼音:shǔ tún
黍子和小猪。古代庶人秋天行荐礼时所进献的祭品。语本《礼记·王制》:“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鴈。” 汉 刘向 《说苑·修文》:“秋荐黍豚,冬荐稻鴈。”词语解释:梅河豚 拼音:méi hé tún
对 宋 梅尧臣 的戏称。 宋 阮阅 《诗话总龟·诙谐下》:“ 梅圣俞 《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於此时,贵不数鱼虾。’ 刘原甫 戏曰:‘ 郑都官 有《鷓鴣诗》,谓之‘ 郑鷓鴣 ’; 圣俞 有《河豚诗》,当呼为‘ 梅河豚 ’也。’”词语解释:杨豚 拼音:yáng tún
佳肴名。即烤乳猪。杨,通“ 煬 ”,炙,烘烤。词语解释:海豚 拼音:hǎi tún
哺乳动物。生活在海洋中。体长二米左右,呈纺锤形。鼻孔长在头顶上,背部青黑色,有背鳍,腹部白色,前肢变为鳍。大脑沟回复杂,能学会许多复杂动作,并有较好的记忆力。肉可食,油、皮可做工业原料。词语解释:炮豚 拼音:pào tún
烤猪。古代八种珍食之一。《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汉 郑玄 注:“珍,谓淳熬……炮豚、炮牂、擣珍。”参见“ 八珍 ”。
词语解释:八珍 拼音:bā zhēn
(1).古代八种烹饪法。《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宋 吕希哲 《侍讲日记》:“八珍者,淳熬也,淳母也,炮也,擣珍也,渍也,熬也,糝也,肝膋也。先儒不数糝而分炮豚羊为二,皆非也。”后以指八种珍贵食品。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2).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卫觊传》:“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唐 杜甫 《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宋 陆游 《东堂睡起》诗:“若论胸中淡无事,八珍何得望藜羹。”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是故甲愿八珍而乙不得藜藿焉。”词语解释:戴鸡佩豚 拼音:dài jī pèi tún
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裴骃 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 子路 好勇,故冠戴之。” 汉 王充 《论衡·率性》:“世称 子路 无恒之庸人,未入 孔 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词语解释:敝鼓丧豚 拼音:bì gǔ sàng tún
击鼓宰猪而求神,徒使鼓破而猪失。谓徒劳无益。《荀子·解蔽》:“故伤於溼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词语解释:圈豚 拼音:quān tún
徐步趋行貌。《礼记·玉藻》:“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 郑玄 注:“圈,转也。豚之言若有所循,不举足曳踵,则衣之齐如水之流矣……此徐趋也。”词语解释:珠豚 拼音:zhū tún
兽名。《山海经·东山经》:“ 泰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骈雅·释兽》:“狪狪,珠豚也。”词语解释:燔黍捭豚 拼音:fán shǔ bǎi tún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郑玄 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颖达 疏:“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於烧石之上而燔之。捭豚者,捭析豚肉,加於烧石之上而熟之。” 朱彬 训纂引 段玉裁 曰:“擘豚,谓手裂豚肉也。”亦作“ 燔黍擘豚 ”。《孔子家语·问礼》:“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污罇抔饮。”词语解释:燔黍擘豚 拼音:fán shǔ bò tún
见“ 燔黍捭豚 ”。
词语解释:燔黍捭豚 拼音:fán shǔ bǎi tún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郑玄 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颖达 疏:“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於烧石之上而燔之。捭豚者,捭析豚肉,加於烧石之上而熟之。” 朱彬 训纂引 段玉裁 曰:“擘豚,谓手裂豚肉也。”亦作“ 燔黍擘豚 ”。《孔子家语·问礼》:“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污罇抔饮。”词语解释:土豚 拼音:tǔ tún
(1).盛有沙土的草袋子,用来防水或筑城,形状如小猪,故名。《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豫作土豚,遏断湖水。”
(2).哺乳动物,头部狭长,背部呈弓形,尾巴长,耳大而直立,嘴成管状,舌细长,全身毛稀少,黑褐色。昼伏夜出,吃蚂蚁等昆虫。产于 非洲 。词语解释:瘠牛偾豚 拼音:jí niú fèn tún
谓瘦弱的牛覆压在小猪上,小猪必死。比喻强国虽德衰,兵临弱国,弱国亦亡。语本《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 杜预 注:“僨,仆也。” 孔颖达 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虽瘠者,谓 鲁 以 晋 为无德轻之,故以瘦牛自喻。”词语解释:瘠牛羸豚 拼音:jí niú léi tún
瘦弱的牛和猪。比喻弱小民族或国家。 梁启超 《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十一:“ 奥 俄 军旅食其言,藉战胜之威,大肆屠杀…… 杜兰斯哇 人, 撒逊 人等,亦随其所敌视之马哥耶族,同成灰烬。瘠牛羸豚,坐待刲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