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貊炙 拼音:mò zhì
烤猪。《释名·释饮食》:“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为也。” 王先谦 疏证补:“即今之烧猪。”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羌煮、貊炙,翟之食也。”《宋书·五行志一》:“ 晋武帝 泰始 后,中国相尚用胡牀、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词语解释:貊盘 拼音:mò pán
亦作“ 貊槃 ”。古代 貊 族装食物的盛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宋书·五行志一》:“ 晋武帝 泰始 后,中国相尚用胡牀、貊盘,及为羌煑、貊炙。贵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会,皆此为先。”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词语解释:貊弓 拼音:mò gōng
古代北方 貊 地出产的良弓。《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 句驪 一名 貊 ……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词语解释:貊鞨 拼音:mò hé
即帞头,头巾。貊,通帞。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服饰·绡头》:“貊鞨,鞨巾。”参见“ 帞头 ”。
词语解释:帞头 拼音:mò tóu
即帕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方言》第四:“络头…… 南楚 江 湘 之间曰帞头。”参见“ 帕2头 ”。词语解释:貊谣 拼音:mò yáo
泛称少数民族歌谣。词语解释:貊头 拼音:mò tóu
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貊,通“ 帞 ”。《礼记·问丧》“亲始死” 汉 郑玄 注:“今时始丧者邪巾貊头,笄纚之存象也。”参见“ 帞头 ”。
词语解释:帞头 拼音:mò tóu
即帕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方言》第四:“络头…… 南楚 江 湘 之间曰帞头。”参见“ 帕2头 ”。词语解释:貊乡鼠攘 拼音:mò xiāng shǔ rǎng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清 龚自珍 《〈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悍顽煽乱,而自外於天地父母者,閒岁上闻,为支末忧,谓宜有文臣,附先知觉后知之义,作为歌诗,而使相与弦歌其间。”攘,一本作“ 壤 ”。词语解释:貊布 拼音:mò bù
古代北方 貊 地生产的布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句丽 復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词语解释:貊乡鼠壤 拼音:mò xiāng shǔ rǎng
见“ 貊乡鼠攘 ”。
词语解释:貊乡鼠攘 拼音:mò xiāng shǔ rǎng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清 龚自珍 《〈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悍顽煽乱,而自外於天地父母者,閒岁上闻,为支末忧,谓宜有文臣,附先知觉后知之义,作为歌诗,而使相与弦歌其间。”攘,一本作“ 壤 ”。词语解释:貊道 拼音:mò dào
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制度的贬称。《后汉书·仲长统传》“二十税一,名之曰貊” 唐 李贤 注:“《孟子》载 白圭 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曰:‘子之道貊道也。’ 赵岐 注云:‘ 貊 , 夷貊 之人在荒者也。 貊 在北方,其气寒,不生五穀,无中国之礼,故可二十取一而足也。’此言欲轻税也。” 明 归有光 《与王子敬小简》之六:“惟土俗俭陋,近来务为裁损,几于貊道。” 清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 元 入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两升,水田五升。以此貊道治天下,赋虽轻,不足法也。”词语解释:貊泽 拼音:mò zé
兽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貊泽,大如犬,其膏宣利,以手所承及於铜铁瓦器中贮,悉透,以骨盛则不漏。”词语解释:貊槃
见“ 貊盘 ”。
词语解释:貊盘 拼音:mò pán
亦作“ 貊槃 ”。古代 貊 族装食物的盛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宋书·五行志一》:“ 晋武帝 泰始 后,中国相尚用胡牀、貊盘,及为羌煑、貊炙。贵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会,皆此为先。”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