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赀 拼音:bù zī
见“ 不訾 ”。
词语解释:不訾 拼音:bù zī
亦作“ 不貲 ”。
(1).不可比量;不可计数。《管子·七臣七主》:“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史记·货殖列传》:“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司马贞 索隐:“谓其多,不可訾量。”《新唐书·康承训传》:“获器鎧不貲。” 宋 李纲 《辞免知枢院事札子》:“乏昔人之功业,而有不貲之谗谤。” 郭沫若 《归去来·达夫的来访》:“事后 文求堂 的主人才对我说,因分量太大,出版经费不貲,故未实现。”
(2).形容十分贵重。《汉书·盖宽饶传》:“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復追加赏赐賻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 李贤 注:“訾,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衒沽以进趋,揭其不貲之宝,以竞燕石之售哉!” 明 陆采 《怀香记·哀中闻喜》:“忽为无益之悲,致损不貲之体。”
(3).不思。《礼记·少仪》:“不訾重器。” 郑玄 注:“訾,思也。” 孔颖达 疏:“重器不可思玩之,若思玩之,则憎疾己贫贱,生淫乱滥恶也。”
亦作“ 不貲 ”。 不加诋毁。 汉 扬雄 《太玄·唐》:“奔鹿怀鼷,得不訾!” 范望 注:“鹿以喻贤,鼷以喻不肖……贤奔亡,不肖者来,故言不訾。不得不訾毁於贤者也。”词语解释:高赀 拼音:gāo zī
亦作“ 高訾 ”。
(1).资财雄厚。《汉书·地理志下》:“ 汉 兴,立都 长安 ,徙 齐 诸 田 , 楚昭 、 屈 、 景 及诸功臣家於 长陵 。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於诸陵。” 颜师古 注:“訾读与貲同。高訾,言多财也。”《新唐书·陈子昂传》:“父 元敬 ,世高貲,岁饥,出粟万石賑乡里。” 明 归有光 《赠弟子敏授尚医序》:“迨累世承平,则皆以高貲雄乡里,子弟多臂鹰骑马,出入驰骋为乐,不思仕进。”
(2).指富户。《汉书·货殖传》:“ 长安 丹 王君房 ,豉 樊少翁 , 王孙大卿 ,为天下高訾。” 宋 范仲淹 《权三司盐铁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君墓表》:“州人子弟多习诗书,而未有学校,士望缺然,而君募郡中高貲,始建学舍。”词语解释:余赀 拼音:yú zī
富馀的资财。《文选·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岂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 李善 注:“《苍頡篇》曰:‘貲,财也。’” 宋 欧阳修 《尹师鲁墓志铭》:“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餘貲。”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及刺 杭州 归,有餘貲,又买 东都 履道里 杨凭 宅。”词语解释:家赀 拼音:jiā zī
见“ 家资 ”。
词语解释:家资 拼音:jiā zī
亦作“ 家貲 ”。亦作“ 家訾 ”。 家中的财产。《汉书·杜周传》:“始 周 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 河 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 颜师古 注:“訾与貲同。”《后汉书·朱晖传》:“ 建初 中, 南阳 大飢,米石千餘, 暉 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麋竺 字 子仲 , 东海 胊 人也。祖世货殖,家貲巨万。”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日暮归来独惆悵,有卖直欲倾家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晋 人所谓见 何次道 ,令人欲倾家酿,犹云欲倾竭家貲以酿酒饮之也。”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我想主人的家貲,已过百万,也富到极处了,还要钱财何用?” 郭沫若 《行路难》五:“拢总只有四五百块钱的家资,吃不上两三个月不是便要讨口了吗?”词语解释:金赀 拼音:jīn zī
见“ 金资 ”。
词语解释:金资 拼音:jīn zī
亦作“ 金貲 ”。 犹钱财。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高似金章,重似金帛,贵似金貲。”《水浒传》第七二回:“那虔婆是个好利之人,爱的是金资。” 鲁迅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屠杀者虽然因为积有金资,可以比较长久地养育子孙,然而必至的结果是一定要到的。”词语解释:山赀 拼音:shān zī
见“ 山资 ”。
词语解释:山资 拼音:shān zī
亦作“ 山貲 ”。 过隐居生活所需的费用。《南齐书·王秀之传》:“出为 晋平 太守,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 唐 唐彦谦 《任潜谋隐之作》诗:“为问山资何次第,祗餘丹诀转凄凉。” 宋 陆游 《览镜有感》诗:“閲世久应书鬼録,强颜那復乞山资。” 明 袁宏道 《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云及明教居士》诗:“官税租能给,山貲了不半。”词语解释:无赀 拼音:wú zī
亦作“ 无资 ”。
(1).无可估价;不可计算。《管子·山权数》:“﹝君﹞召 丁氏 而命之曰:‘吾有无貲之寳於此,吾今将有大事,请以寳为质於子。’” 汉 刘向 《说苑·杂言》:“閔世之乱,忧主之危,以无貲之身,涉蔽塞之路……岂不惑哉!”《北史·艺术传下·李修》:“本郡士门、宿官,咸相交昵,车马金帛,酬賚无貲。”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卖柴之利,已自无貲,况诸器物,其利十倍。”亦指无价之贵物。《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貲,而藏诸泰臺。”
(2).没有钱财。《东观汉记·桓荣传》:“﹝ 桓荣 ﹞少勤学……贫窶无资,常客佣以自给。”《北史·贾思伯传》:“ 思伯 与弟 思同 师事 北海 阴凤 。业竟,无资酬之, 凤 遂质其衣物。”《新唐书·马周传》:“﹝ 周 ﹞为御史时,遣人以图购宅,众以其兴书生,素无貲,皆窃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千金在室,而虑饮博无貲耶?”词语解释:财赀 拼音:cái zī
见“ 财资 ”。
词语解释:财资 拼音:cái zī
亦作“ 财貲 ”。 钱财。《韩非子·解老》:“夫弃道理而忘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 猗顿 、 陶朱 、 卜祝 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老妇愿嫁女,约不论财貲。” 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诗:“高义动閭里,尚闻致财貲。”词语解释:赢赀 拼音:yíng zī
赢馀的资金。《新唐书·卢商传》:“﹝ 卢商 ﹞为 苏州 刺史,吏以盐法求赢貲,民愈困, 商 令计口售盐,无常额,人便之,岁貲返增。” 明 李东阳 《武昌府学重修记》:“巡按御史 史公 请新之,乃发官帑,得赢貲若干两。”词语解释:入赀 拼音:rù zī
纳钱财以赎罪或取得官爵功名。 南朝 梁武帝 《更开赎刑诏》:“ 尧 舜 以来,便开赎刑,中年依古,许罪身入貲。”《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 季兴 少为 汴州 富人 李让 家僮。 梁太祖 初镇 宣武 , 让 以入貲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 朱友让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纳粟民生高第》:“惟 成化 丙午, 罗文肃 累试有司不録,遂以俊秀入貲,举 顺天 解元,次年登进士,为遮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汉 卜式 、 司马相如 皆入貲为郎,则知古者鬻爵之制,其来已久。”词语解释:富赀 拼音:fù zī
大量的钱财。《后汉书·窦融传》:“帝以 穆 不能修尚,而拥富貲,居大第,常令謁者一人监护其家。”《后汉书·马援传》:“ 莽 败, 磐 拥富貲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 江 淮 閒。”词语解释:丰赀 拼音:fēng zī
亦作“ 丰资 ”。
(1).丰厚的遣送物品。《后汉书·赵咨传》:“今则不然,并棺合槨,以为孝愷,丰貲重襚,以昭惻隐,吾所不取也。”
(2).犹多财。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御史孔橐题省壁悖慢事》:“况 东皋 贱品,非籍丰资。” 唐 崔致远 《盐铁李都相公》之一:“凭 孔仅 之智谋,继 齐桓 之霸业,必也广施奇计,遍致丰资。” 宋 柳开 《宋故河东郡柳公墓志铭》序:“以若子逊居丰貲,纵百儿可养。” 元 姚燧 《考赠蔡国武穆公制》:“初由力穡,旋致丰貲。”词语解释:中赀 拼音:zhōng zī
见“ 中訾 ”。
词语解释:中訾 拼音:zhōng zī
亦作“ 中貲 ”。
(1).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史记·游侠列传》:“及徙豪富 茂陵 也, 解 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司马贞 索隐:“貲不满三百万已上为不中。”
(2).泛指富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丑狐》:“ 于 业农,家不中貲。” 陶成章 《浙案纪略·秋瑾传》:“母固深爱其女,然家徒拥虚名,实不中貲。”词语解释:捐赀 拼音:juān zī
私人或团体出资金办理或资助公共事业。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六日》:“教王建大教堂於其上千数百年矣。 道光 三年燬於火,各国教民捐貲修復,乃益閎丽。”词语解释:贷赀 拼音:dài zī
借贷资金。貲,同“ 资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妇》:“ 天津 商人某,将贾远方,从富人贷貲数百。”词语解释:分赀 拼音:fēn zī
见“ 分资 ”。
词语解释:分资 拼音:fēn zī
亦作“ 分貲 ”。 共同送礼或筹办事情,每人分摊的钱。《金瓶梅词话》第六一回:“哥分付每人出多少分资,俺们都送哥这里来就是了。” 清 李渔 《比目鱼·村卺》:“去樵担贺婚姻,分貲无别样,半挑薪,勾煖交杯酒。” 清 李渔 《比目鱼·闻过楼》第二回:“ 呆叟 选了吉日,将要迁移,方才知会亲友,叫他各出分资与自己饯别。”《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合县士民也有买三牲还愿的,也有合分资做庆贺道场的。”词语解释:货赀 拼音:huò zī
谓买卖图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好废举,与时转货貲。” 裴駰 集解:“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即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词语解释:发赀 拼音:fā zī
散发钱财。 金 元好问 《赵州学记》:“岁癸卯, 真定路 工匠总管 赵侯 慨然以修復为事、发貲於家,顾工於民,躬自督视,不废寒暑。”词语解释:重赀 拼音:zhòng zī
见“ 重资 ”。
词语解释:重资 拼音:zhòng zī
(1).重金;巨款。《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又司市之要,自昔所难。顷来此役,不由才举,竝条其重貲,许以贾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 张氏 ﹞益以声价自重,聘者非重貲安舆,不至焉。” 鲁迅 《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殿板‘二十一史’也变成了宝贝,古董藏书家不惜重资,购藏于家,以贻子孙云。”
(2).谓借以安身立命的重大本事、技能。《商君书·算地》:“民资重於身,而偏托势於外,挟重资,归偏家, 尧 舜 之所难也。”
(3).谓借以建功立业的要地。《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冀州 天下之重资也。”词语解释:出赀 拼音:chū zī
见“ 出资 ”。
词语解释:出资 拼音:chū zī
亦作“ 出貲 ”。 拿出钱财;捐款。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 张 在 蜀 四年,被召还闕,呼婢父母,出貲以嫁之,仍处女也。”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七:“尚书回想从贼时,重累桑梓,爰出资为乡人改建栋宇。” 清 梁恭辰 《北东园录四编·周廉访述大事》:“夫 封翁 一寒士耳,不惜以平生銖积寸累之金倾囊活贫户。虽所捐仅二百金,视富人之出貲千万尤为难得。” 孙中山 《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他们召开了行业公会的会议,并且通过他们的代表表示愿意为倡议的清扫工作出资。”词语解释:血赀 拼音:xuè zī
犹血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氏子》:“初与义为客侣,不图包藏祸心,隐我血貲,悍不还。”参见“ 血本 ”。
词语解释:血本 拼音:xuè běn
(1).用以生利的本钱,老本。《荡寇志》第一○三回:“ 刘信民 假设神道,哄骗财帛,那班百姓甘心将自己血本归销与他,真是獃愚之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彼以鉅万之血本而谋利,若歇一日之业,即亏一日之资。” 叶紫 《杨七公公过年》:“他每天卖小菜,竟能卖到三四千钱,除去血本,足足有一千钱好落。”
(2).即血疏。《再生缘》第二九回:“若非血本明冤枉,屈杀了 卫焕 、 亭山 二位忠。”参见“ 血疏 ”。
词语解释:血疏 拼音:xuè shū
封建时代,为向皇帝申诉而刺血写成的奏疏。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 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清 梁章鉅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五人墓头血成碧,血疏更作黄金色。”词语解释:俸赀 拼音:fèng zī
见“ 俸资 ”。
词语解释:俸资 拼音:fèng zī
亦作“ 俸貲 ”。 官吏所得的薪金。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平生自俸貲外无所取,其俸貲亦多以散诸宗姻族。”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 吴中丞 虽好意,弟谓不如分我俸资,使我盖得一所禪室於 武昌 城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钟离公 打轿到城隍庙中焚香作礼,捐出俸资百两,命道士重新庙宇。”词语解释:遗赀 拼音:yí zī
见“ 遗资 ”。
词语解释:遗资 拼音:yí zī
亦作“ 遗貲 ”。
(1).犹遗产。 唐 韩愈 《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四室之孤男女,凡二十人,皆幼。遗资无十金,无田无宫以为归,无族亲朋友以为依也。” 清 刘大櫆 《重修凤山台记》:“吾受先人遗资,当择一事以善用之。”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扎大臣原始》:“ 仲巴胡图克图 外视之,私拥 班禪 遗貲,不以分賚,众皆怒。”《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无论先君有无遗貲,总之,这些事情,在小侄都是义不容辞的。”参见“ 遗产 ”。
(2).犹馀财。《隋书·孝义传·薛濬》:“ 濬 性清俭,死之日,家无遗资。”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薛满八》:“而 如冈 收其遗貲,归故居。”词语解释:马赀 拼音:mǎ zī
见“ 马资 ”。
词语解释:马资 拼音:mǎ zī
亦作“ 马貲 ”。
(1).买马或养马的费用。《礼记·少仪》:“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於君,则曰致马资於有司。” 郑玄 注:“资,犹用也。”《周礼·夏官·马质》“马质,掌质马” 孙诒让 正义:“马资,即买马之资财也。” 唐 陆贽 《论缘边守备事宜状》:“西输贿币,北偿马资。”
(2).卖马所得的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马》:“时 崔 得马貲,居积盈万,自愿以直贷 曾 ,付校尉去。”词语解释:鸠赀 拼音:jiū zī
见“ 鳩资 ”。
词语解释:鸠资 拼音:jiū zī
亦作“ 鳩貲 ”。 聚集资财。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余旧有质库在 崔庄 ,从官久,折閲都尽,羣从鳩资復设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建康集足本》:“借得旧钞本,校勘一过,其闕篇并同,遂以为世间不復有足本。即鳩貲族人,重刊印行,已数载矣。”词语解释:辛赀 拼音:xīn zī
薪金。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上》:“官积清俸,民蓄辛貲,存款生息,断无他虑,其便八。”词语解释:先赀 拼音:xiān zī
祖先的产业。《列子·杨朱》:“ 卫 端木叔 者, 子贡 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万金。”词语解释:醵赀 拼音:jù zī
亦作“ 醵资 ”。 筹集资金。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 秀水 朱氏 曝书亭 ,久废为桑田…… 嘉庆 间, 阮仪徵 视学按临,醵貲重建。”《黄金世界》第十五回:“也有几人能醵貲营业否?” 孙中山 《革命原起》:“予乃招集当地 华 侨同志会议,勖以大义。一夕之间,则醵资八千有奇。”词语解释:殖赀 拼音:zhí zī
增殖资财。谓经商。《新唐书·外戚传·武士彠》:“ 武士彠 字 信 ,世殖貲,喜交接。”词语解释:游赀 拼音:yóu zī
游览者交付的费用。 郑观应 《盛世危言·赛会》:“不知设会之后,游人必多,所收游貲,应足相抵。”词语解释:官赀 拼音:guān zī
官职和俸禄。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科举论》:“至於廷试,未尝有黜落者,尽以官貲命之,才与不才者混矣。是科场取士之弊也。”词语解释:所费不赀 拼音:suǒ fèi bù zī
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花月痕》第四七回:“这倭夷,远隔重洋,国王是箇女主,先前嗣位,年纪尚轻,听信喜事的人,闹了二十餘年,所费不貲,渐渐追悔。”词语解释:敛赀 拼音:liǎn zī
集资,凑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竹青》:“﹝居人﹞讯知其由,敛貲送归。”词语解释:窃赀 拼音:qiè zī
见“ 窃訾 ”。
词语解释:窃訾 拼音:qiè zī
亦作“ 窃貲 ”。 占有别人的资财。《汉书·扬雄传下》:“ 司马长卿 窃訾於 卓氏 , 东方朔 割﹝炙﹞於 细君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东方曼倩 ,滑稽不雅; 司马长卿 ,窃貲无操。”词语解释:缠头赀 拼音:chán tóu zī
送给妓女的财物。 清 叶衍兰 《秦淮八艳图咏》:“ 大鋮 欲藉生为解倩人,日载酒食与生游,为 香 备妆匳及缠头貲甚鉅。”参见“ 缠头 ”。
词语解释:缠头 拼音:chán tóu
(1).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称“缠头”。 唐 杜甫 《即事》诗:“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唐书》:“旧俗,赏歌舞人,以锦綵置之头上,谓之‘缠头’。”
(2).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濯锦江 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当日取出十两银子送与 王赛儿 ,做昨日缠头之费。”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九:“公子缠头随手掷,买花原为卖花人。”
(3).我国 回 族和 维吾尔 族,有一部分人习以白布缠头, 清 代官书或文籍中常称为 缠头 、 缠头回 或 缠回 。《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城内及附近 回 民约万餘户,男戴印花小帽,女穿红衣,土人呼为 缠头 。”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第四篇九:“ 新疆 大部的人口是 东土耳其 人,大致即 中国 历史上所谓 突厥 。他们喜以布包头,故 汉 人呼之曰 缠头 ,又因他们多半奉回教,故又叫做 缠回 。” 董必武 《我国抗战二年来的民众运动》:“西北的 缠回 ,西南的 苗 夷,都认识 日 寇的凶残狡猾,都激起同仇敌忾的热忱。”
(4).缠扰不休的人。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二折:“我这个度人的好是缠头。”词语解释:珍赀 拼音:zhēn zī
珍宝财物。《新唐书·柏耆传》:“宦人 马国亮 譖 耆 受 同捷 先所得 王稷 女及奴婢、珍貲。”词语解释:生赀 拼音:shēng zī
生业;财产。《新唐书·姚思廉传》:“﹝ 思廉 ﹞寡嗜欲,惟一於学,未尝问家人生貲。”《新唐书·杜伏威传》:“﹝ 伏威 ﹞少豪荡,不治生貲。”词语解释:嫁赀 拼音:jià zī
见“ 嫁资 ”。
词语解释:嫁资 拼音:jià zī
亦作“ 嫁貲 ”。 女子出嫁时,娘家陪嫁的财物。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二:“更俟一年,别为吾女营办嫁资,以归君子,可乎?” 明 沉鲸 《双珠记·珠传女信》:“浄:这珠是远来之物,只恐不是你家的。老旦:双双随嫁貲。”词语解释:破赀 拼音:pò zī
耗资;花钱。 清 张岱 《陶庵梦忆·花石纲遗石》:“花石纲遗石,以 吴门 徐清之 家一石为石祖……后归 乌程 董氏 ,载至中流,船復覆。 董氏 破貲募善入水者取之。”词语解释:田赀 拼音:tián zī
田产和财物。《新唐书·高宗三女传》:“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簿其田貲,瓌寳若山,督子贷,凡三年不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