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赐环 拼音:cì huán
亦作“ 赐圜 ”。 旧时放逐之臣,遇赦召还谓“赐环”。语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 杨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 唐 张说 《出湖寄赵冬曦》诗之二:“ 湘浦 未赐环, 荆门 犹主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繫》:“自解一官,又经数载。 軾 儿謫任 武林 ,未获赐环消息; 辙 儿召居諫院,犹然落魄规模。” 清 陈康祺 《壬癸藏札记》卷一:“他书多称 稚存 赐圜,由 文正 力,盖非事实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呜呼 长素 ,何乐而为是耶?热中於復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齟齬不了之语,以耸东胡羣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词语解释:赐第 拼音:cì dì
(1).赏赐宅第;赏赐的宅第。《晋书·贺循传》:“ 循 羸疾不堪拜謁,乃就加朝服,赐第一区,车马牀帐衣褥等物。”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之七:“城中赐第书千卷,祠下丰碑柳十围。”
(2).谓赐及第。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唱名》:“《宋朝会要》曰:‘ 雍熙 二年三月十五日, 太宗 御 崇政殿 试进士, 梁顥 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辽史·圣宗纪》:“以 瀋州 节度副使 张杰 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 张人纪 、 赵睦 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 元 黄溍 《上京道中杂诗·枪竿岭》:“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词语解释:赐对 拼音:cì duì
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臣愚不敏,蒙恩赐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召对》:“先是 宪宗 以天语微吃,以故赐对甚稀。” 清 胡天游 《特赠太仆卿周公墓志铭》:“制下所部,择贤才吏,胜治剧者,上公名,得召见赐对,称旨。”词语解释:赐与 拼音:cì yǔ
赏赐;赐给。《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司城子罕 谓 宋君 曰:‘庆赏赐与,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诛罚,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宋 陆游 《鹊桥仙》词:“ 镜湖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朱自清 《向往光明的歌声》:“很明确,在年青诗人心中,光明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祈求别人赐与,一切都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词语解释:赐书 拼音:cì shū
(1).称人来信的敬辞。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宋 王安石 《答马太傅启》之二:“未皇修好,先辱赐书。”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九)》:“记得一年或两年之前,蒙你赐书,指摘我在《阿Q正传》中写捉拿一个无聊的 阿Q 而用机关枪,是太远于事理。”
(2).指皇帝给臣下写信。 宋 王安石 《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命以故官,不起。赐书宠慰,从之。”《明史·常遇春传》:“ 天瑞 力尽乃降, 遇春 果不杀。 太祖 大喜,赐书褒勉。”
(3).君王赐给的书籍。《汉书·叙传上》:“ 彪 字 叔皮 ,幼与从兄 嗣 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於财。”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门有通德,家承赐书。”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 善和里 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未可知。”词语解释:赐宴 拼音:cì yàn
亦作“ 赐燕 ”。亦作“ 赐讌 ”。 君命臣下共宴。《北史·韦师传》:“后从上幸 醴泉宫 ,上召 师 与左僕射 高熲 、上柱国 韩擒 等於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赐燕聆簫韶,侍祠閲琮璧。” 宋 乐史 《广卓异记·杨椿》:“ 椿 请归老,詔服侍中服,赐讌於 华林园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问中国治安之 道 ,马委曲上陈,大蒙嘉叹,赐宴离宫。”词语解释:赐帛 拼音:cì bó
(1).赏给布帛。《汉书·文帝纪》:“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 唐 王维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诗:“欢沾赐帛老,恩及卷綃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先是 荆国 王安石 尝赋诗试闈中云:‘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抡才将相中。’”
(2).谓皇帝敕令臣下自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烧坏》:“其母恨 礼 甚,又诣刑部,请照 陶和气 例,凌迟后焚尸扬灰。有旨赐帛,而 噶礼 又贿嘱帛繫未絶时,即行棺殮。”《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幸是天恩浩荡,念他薄薄的有些军功,法外施仁,加恩赐帛,令他自尽。”词语解释:赐告 拼音:cì gào
(1). 汉 律,官二千石者病满三月当免。“赐告”谓皇帝优赐其假,准其带印绶僚属归家治病。《史记·汲郑列传》:“ 黯 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裴駰 集解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 汉 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復其告,使得带印紱,将官属,归家治疾也。”
(2).给假;准予告假。 唐 权德舆 《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诗:“振衣去朝市,赐告归林泉。”《宋史·真宗纪二》:“詔从官先塋在 洛 者赐告祭拜。”
(3). 宋 代皇子纳妻的一种仪式。见《宋史·礼志十八》。词语解释:赐食 拼音:cì shí
(1).国君赠予熟食。《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 邢昺 疏:“君赐食必先尝之者,谓君以熟食赐己,必正席而坐,先品尝之。”
(2).多指皇帝宴请臣下。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殿前羣公赐食罢,驊騮蹋路骄且闲。” 徐珂 《清稗类钞·恩遇·世祖赐宋荦食于中和殿》:“上爱重之,恒赐食 中和殿 。”词语解释:赐予 拼音:cì yǔ
(1).指常赐以外的特殊恩赐。《周礼·天官·大府》:“币餘之赋,以待赐予。” 郑玄 注:“赐予,即好用也。” 孙诒让 正义:“凡赐有常赐,有好赐。常赐者,岁时颁赐,著於秩籍者;好赐则常赐之外,以恩泽特受赐,非恒典也……此赐予专据好赐言也。凡经云赐予者,并为好赐。”
(2).赏赐;赐给。《荀子·大略》:“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於国家也。”《汉书·食货志上》:“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赐予简而功无所遗,刑罚清而姦无所漏。” 冰心 《南归》:“对于这些无情的自然,如阳光,如花卉,在她的病的静息中,也是加倍的温煦馨香。这是上天赐予,惟有她配接受享用的一段恩福!”
(3).指所赐予的东西。《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赐予无所受,亲贵来謁,道寒温外,默无言。” 宋 苏轼 《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 高丽 所得赐予,若不分遗 契丹 ,则 契丹 安肯听其来贡。”词语解释:赐履 拼音:cì lǚ
(1).《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 河 ,南至于 穆陵 ,北至于 无棣 。” 杜预 注:“履,所践履之界。”后因以“赐履”指君主所赐的封地。 唐 柳宗元 《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山川备临制之形,道途适征徭之便,俾侯既定,赐履以寧。”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汤丞相 封 庆国公 ,命下, 汤公 谓此 仁宗 赐履之国,自 天圣 以来无封者,欲请避之。”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品题金山原韵》之三:“何人独受专征詔,赐履由来首 渭 津 。”
(2).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 孝明帝 时尚书郎 河 东 王乔 迁为 叶 令, 乔 有神术,每月朔常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鳧从东南飞来;因伏侍,见鳧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赐履”表示任京官。 唐 杜甫 《长沙送李十一衔》诗:“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浦起龙 心解:“自叙,言昔曾遥赐緋鱼,今乃淹留南纪,以别后之踪,为旧交告也。” 宋 叶梦得 《送沉传曜》诗:“何力偿赐履,缅惭羡归轩。”词语解释:赐沐 拼音:cì mù
给予休假。 明 汪道昆 《远山戏》:“自家京兆尹 张敞 是也。早起趋朝,正逢赐沐,重以细君嬿婉,兼之淑景舒迟,退食自公。”词语解释:赐香 拼音:cì xiāng
(1).谓贵人向寺庙敬香。 唐 郑谷 《定水寺行香》诗:“听经看画绕虚廊,风拂金鑪待赐香。”
(2).赠送鸡舌香。 桓帝 时,侍中 廼存 ,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见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后用以表示见知于皇上。 宋 苏轼 《景纯复以二篇仍次其韵》:“蟾枝不独同攀桂,鸡舌还应共赐香。” 清 查慎行 《吴船花烛词》之九:“曾趋粉署殿东厢,鸡舌犹餘旧赐香。”词语解释:赐笔 拼音:cì bǐ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尚书令僕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后因以“赐笔”指受到君王宠爱恩赐。 南朝 梁 沉约 《和左丞庾杲之病》:“安用谈天辩,徒荣梦赐笔。” 唐 岑参 《省中即事》诗:“君王新赐笔,草奏向明光。”词语解释:赐休 拼音:cì xiū
请皇帝准予辞官退休。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宠遇》:“ 张益 故庐被灾,手疏於朝,称‘老母守志,孤臣违养,弱弟相依,以供朝夕。而不戒於火,以燬先人之遗,以伤母氏之心,皆臣不孝所致。愿赐休终养。’” 清 厉鹗 《邵文庄公温砚为西畴作》诗:“范以金从革,汤沐合赐休。”词语解释:赐冰 拼音:cì bīng
谓盛暑时天子以冰赐臣。《周礼·天官·凌人》“夏,颁冰掌事” 唐 贾公彦 疏:“夏颁冰者,据颁赐羣臣。言掌事者,谓主此赐冰多少,合得不合得之事。” 宋 刘攽 《末伏》诗:“每岁 长安 犹暑热,内官相属赐冰回。” 明 李开先 《苦热》诗:“官微罢復久,赐冰胡可得?”词语解释:赐火 拼音:cì huǒ
《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宋 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唐 韩愈 《寒食直归遇雨》诗:“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 孙汝听 注:“《周礼》季春出火,即赐火也。” 顾嗣立 注:“《唐会要》:‘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 元 仇远 《和韵胡希圣湖上》:“赐火恩荣皆旧梦,禁烟风景似初秋。”词语解释:赐紫 拼音:cì zǐ
唐 宋 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新唐书·牛丛传》:“即赐金紫,谢曰:‘臣今衣刺史所假緋,即赐紫,为越等。’” 金 王处 《青玉案》词:“三宣赐紫 天长观 ,一阐清风岸。”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臣赐紫》:“国初诸勋臣以开创大功赐紫者,不乏其人。”词语解释:赐号 拼音:cì hào
赐给名号、封号。《史记·赵世家》:“ 赵 使 赵奢 将,击 秦 ,大破 秦 军 閼於 下,赐号为 马服君 。” 宋 苏轼 《赠李道士》诗序:“生子曰 得柔 ,小名 蜀生 ,幼而善画,既长,读《老》《庄》,喜之,遂为道士,赐号 妙应 。”《清史稿·鲍超传》:“从战 双港 ,克 铅山 ,赐号 协勇巴图鲁 。”词语解释:赐死 拼音:cì sǐ
君主命令臣下自杀。《晏子春秋·谏上四》:“ 弘章 諫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 章 愿君废酒也!不然, 章 赐死。’” 汉 贾谊 《新书·阶级》:“廉耻礼节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僇辱。” 宋 欧阳修 《与王深甫论五代张宪帖》:“ 修 之所书,只是变赐死为见杀,于 宪 无所损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奉旨勘查无蹟, 曹 亦寻卒。 仁宗 亲政, 和珅 下狱赐死。”词语解释:赐名 拼音:cì míng
君王赠以名号。《魏书·古弼传》:“ 太宗 嘉之,赐名曰 笔 ,取其直而有用,后改为 弼 ,言其辅佐材也。” 宋 王偁 《东都事略·戚纶传》:“ 应天府 民有 曹诚 者,即 同文 旧居广舍百五十楹,聚书千餘卷,以延学者。 真宗 嘉之,赐名曰‘应天书院’云。”《清史稿·方观承传》:“又疏濬 易州 安国河 ,开渠灌田,赐名曰 安河 。”词语解释:赐杖 拼音:cì zhàng
(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 汉 ,后世不废。 清 查慎行 《山野老人远来祝万寿者以千计目睹盛事纪之以诗》:“赐酺还赐杖,好向后生夸。”《清史稿·沉德潜传》:“復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歷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
(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 元 虞集 《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间车驾时巡,既度 居庸 ,皇太后宫幄在 龙虎臺 ,猝遣使召公宫门下,以中旨切责之,赐杖,公创甚,舆归京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伶官干政》:“伶人恣横,至操文学词臣进退之权,不待与 钱寧 通逆 濠 ,已当寸磔矣,乃仅赐杖遣戍凶终,世谓尚未蔽辜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僧》:“余醉与材官角斗,将军怒,赐杖。”词语解释:赐酺 拼音:cì pú
秦 汉 之法,三人以上不得聚饮,朝廷有庆典之事,特许臣民聚会欢饮,此谓“赐酺”。后世王朝遂为一种宴饮庆祝活动。《新唐书·高宗纪》:“ 永淳 元年二月癸未,以孙 重照 生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宋史·礼志十六》:“赐酺,自 秦 始, 秦 法,三人以上会饮则罚金,故因事赐酺,吏民会饮,过则禁之。 唐 尝一再举行。”《清史稿·圣祖纪二》:“乙丑,上閲射,赐酺。”参阅《汉书·文帝纪》。词语解释:赐龙 拼音:cì lóng
赐予龙团新茶。 宋 苏轼 《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輟赐龙。”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茶録》:‘ 福建 贡茶,每若干,计纲以进。国朝故事,第一纲团茶至,即分赐近臣。’ 欧阳修 《归田録》:‘茶之贵者莫如龙凤。’”词语解释:赐姓 拼音:cì xìng
(1).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杜预 注:“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 舜 由 嬀汭 ,故 陈 为 嬀 姓。”《国语·周语下》:“赐姓曰 姒 ,氏曰 有夏 ,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史记·秦本纪》:“ 大费 拜受,佐 舜 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 柏翳 , 舜 赐姓 嬴 氏。”
(2).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於是上曰:‘本言都 秦 地者 娄敬 ……赐姓 刘氏 。’”《新唐书·李勣传》:“帝喜曰:‘纯臣也。’詔授 黎州 总管,封 莱国公 。赐姓。”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江彬》:“ 彬 亦建功,渐谋进用,赐姓 朱 氏。”词语解释:赐封 拼音:cì fēng
赏赐拜封。《楚辞·天问》:“ 比干 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 阿顺,而赐封之。” 王逸 注:“ 雷开 佞人也,阿顺於 紂 ,乃赐之金玉而封之也。”《新唐书·惠文太子范传》:“从 玄宗 诛 太平公主 ,以功赐封,与 薛王 业 并满五千户。” 明 皇甫录 《皇明纪略》:“ 太祖 征 陈友谅 於 鄱阳湖 ,被围甚迫,介士 韩成 谓服龙袍冠冕誑贼,投水死,围解。 友谅 平,上念 成 忠,赐封 高阳郡侯 。”词语解释:赐额 拼音:cì é
赐予匾额或题额。 唐 王建 《题应圣观》诗:“赐额御书金字贵,行香天乐羽衣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玠 ( 吴玠 )謚 武安 ,而 梁 益 间有庙,赐额曰‘忠烈’,故西人至今但谓之 吴忠烈 云。”《清史稿·沉德潜传》:“又以 德潜 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賚 藏 佛、冠服。”词语解释:赐田 拼音:cì tián
(1).君主恩赐田地给臣下。《史记·平準书》:“天子乃思 卜式 之言,召拜 式 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2).指所赐予的田地。《南史·王骞传》:“ 騫 旧墅在寺侧者,即 王导 赐田也。”词语解释:赐爵 拼音:cì jué
(1).谓祭祀时赐助祭者以酒爵。《礼记·祭统》:“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羣有司皆以齿,此所谓长幼有序。” 孔颖达 疏:“爵,酒爵也。谓祭祀旅酬时赐助祭者酒爵,故云赐爵。”
(2).赐予爵位。《商君书·境内》:“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后汉书·顺帝纪》:“立皇后 梁氏 。赐爵,人二级。”《旧唐书·儒学传上·欧阳通》:“五迁, 垂拱 中至殿中监,赐爵 渤海子 。” 清 李元度 《国朝先正事略·张文和公》:“ 高宗 即位,倚任有加,赐爵三等子。”词语解释:赐敕 拼音:cì chì
下诏令。 南朝 齐 萧子良 《请停台使检课表》:“愚谓凡诸检课,宜停遣使,密畿州郡,则指赐敕,遥外镇宰,明下条源,既各奉别旨,人竞自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景泰初赐边臣敕》:“ 罗通 寻陞右副都御史,总督军务,赐敕,遂居内官 潘成 之前矣。”《明史·杨嗣昌传》:“帝念 嗣昌 行间劳苦,赐敕发赏功银万,赐鞍马二。”词语解释:赐剑 拼音:cì jiàn
(1).赐给宝剑。命自杀。 汉 王充 《论衡·骨相》:“大夫 种 不能去,称病不朝,赐剑而死。”《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闻 萧生 縊死,困於 石显 ; 贾子 放外,谗在 絳灌 ; 白起 赐剑於 杜邮 ; 晁错 致诛於东市。” 晋 潘岳 《西征赋》:“未十里於迁路,寻赐剑以刎首。”
(2).赐给宝剑。代表皇帝施行专断之权。 唐 权德舆 《西岳庙祝谒》诗:“解龟罢金鼎,赐剑犹龙泉。”《辽史·圣宗纪二》:“復遣 东京 留守 邪律抹只 以军继进,赐剑专杀。” 清 邵长蘅 《侯方域传》:“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词语解释:赐札 拼音:cì zhá
(1).国君给臣下书函。 宋 洪适 《贺皇帝庆皇太后八十表》:“臣远守小邦,侧闻盛礼,迴鑾纪事,微踪常録于汗青;赐札锡民,异渥获推于戴白。”《宋史·岳飞传》:“时 飞 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2).对别人来信的敬词。 清 顾炎武 《覆陈霭公书》:“ 山史 西来,得接赐札。”词语解释:赐官 拼音:cì guān
(1).受天子命能自置官吏以治家邑。《周礼·春官·大宗伯》:“六命赐官。” 郑玄 注:“此王六命之卿。赐官者,使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
(2).后世指授以官职。《宋史·礼志二四》:“若赐官,即赞谢再拜,并归次易其所赐服。”词语解释:赐寿 拼音:cì shòu
赐给年寿。《后汉书·祭祀志下》“ 惠 、 景 、 昭 三帝非殷祭时不祭”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帝进拜謁。赞饗曰:‘嗣曾孙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却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为昭,孙为穆,各父子相对也。毕,却西面坐,坐如乘舆坐。赞饗奉 高祖 赐寿,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太牢之左辨赐皇帝,如祠。” 金 王吉昌 《南歌子》词:“喜动天颜,赐寿等虚无。”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构衅》:“ 杨 门老嫗,多灾多悔,煢独一身,眼将昏瞶,愿凭赐寿和福庇。”词语解释:赐燕 拼音:cì yàn
见“ 赐宴 ”。
词语解释:赐宴 拼音:cì yàn
亦作“ 赐燕 ”。亦作“ 赐讌 ”。 君命臣下共宴。《北史·韦师传》:“后从上幸 醴泉宫 ,上召 师 与左僕射 高熲 、上柱国 韩擒 等於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赐燕聆簫韶,侍祠閲琮璧。” 宋 乐史 《广卓异记·杨椿》:“ 椿 请归老,詔服侍中服,赐讌於 华林园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问中国治安之 道 ,马委曲上陈,大蒙嘉叹,赐宴离宫。”词语解释:赐骸骨 拼音:cì hái gǔ
古代大臣请求致仕的婉词。《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羣轻折轴,众口鑠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 魏 。”《新唐书·裴寂传》:“ 寂 顿首曰:‘始陛下发 太原 ,约天下已定,许上印綬。今四海妥安,愿赐骸骨归田里。’”《明史·刘之纶传》:“乞削臣今官,赐骸骨。”词语解释:赐谥 拼音:cì shì
亦作“ 赐諡 ”。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謚。” 郑玄 注:“小丧,卿大夫也。”《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 文公 太子卒,赐謚 竫公 。”《宋史·司马光传》:“ 夏竦 赐謚 文正 , 光 言:‘此謚之至美者, 竦 何人,可以当之?’改 文庄 。”《明史·礼志十四》:“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特赐諡,非常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郑伯友 死於王事,赐諡为 桓 。”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对于 中国 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人’的生物,洋大人如何赐谥,我不得而知。”词语解释:赐见 拼音:cì jiàn
(1).请尊长接见的敬辞。《仪礼·士相见礼》:“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谐》:“ 孙 曰:‘既不赐见,我辈留勿去。’”
(2).指帝王接见臣下。《魏书·太祖纪》:“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词语解释:赐罢 拼音:cì bà
谓罢免其官职。 汉 贾谊 《治安策》:“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 汉 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 淮南 、 济北 之为邪?”词语解释:赐绯 拼音:cì fēi
(1).赐给绯色的官服。 唐 代五品、四品官服绯,后世服绯品级不尽相同。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不料陛下天听过卑,朱书授臣制誥, 延英 召臣赐緋。”《新五代史·周臣传·扈载》:“迁翰林学士,赐緋,而 载 已病,不能朝谢。”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 太宗 方奬拔文士,闻其( 王禹偁 )名,召拜右拾遗,直史馆,赐緋。”
(2).指 唐玄宗 把骰子的四点饰以朱色之事。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上与妃采戏,将北,唯重四转败为胜。连叱之,骰子宛转而成重四,遂命 高力士 赐緋,风俗因而不易。” 元 谢宗可 《双陆》诗:“彩骰清响押盘飞,曾记 唐 宫为赐緋。”词语解释:赐乐 拼音:cì lè
谓以钟磬一类乐器赐予臣下。《礼记·王制》:“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汉 班固 《白虎通·考黜》:“能使民和乐,故赐之乐,以事其先也。礼曰:‘夫赐乐者,不得以时王之乐,事其宗庙也。’”词语解释:赐席 拼音:cì xí
(1).赐予坐位。《后汉书·邓训传》:“ 训 虽宽中容众,而於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尝赐席接以温色。”
(2).赐予席子。《太平御览》卷七○九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殷亮 为博士、讲学大夫,诸儒胜者赐席, 亮 重八九席。帝曰:‘学不当如是也。?’”词语解释:赐命 拼音:cì mìng
敬称天子或尊长者下达命令。《左传·成公十三年》:“ 白狄 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 狄 。’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宋史·钱彦远传》:“往时, 元昊 内寇,出入五载,天下骚然。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復銓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词语解释:赐几 拼音:cì jǐ
古代天子给有功的老年大臣赐以倚几,以示荣宠。 宋 刘攽 《挽温通议》诗:“聪明百龄事,冠带五朝贤。赐几元知止,临雍尚缺然。”词语解释:赐戟 拼音:cì jǐ
唐 代一品之门设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 宋 代因之。“赐戟”谓皇帝特赐门戟,以示优宠。《新唐书·忠义传上·张介然》:“ 介然 启曰:‘臣位三品,当给棨戟。若列於京师,虽富贵,不为乡人知,愿得列戟故里。’ 玄宗 许之,别赐戟京师门第。”《宋史·仁宗纪三》:“臣僚许立家庙,功臣不限品数赐戟。”参见“ 立戟 ”。
词语解释:立戟 拼音:lì jǐ
(1).谓竖戟以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既至 王僚 前, 专诸 乃擘炙鱼,因推匕首,立戟交軹倚 专诸 胸。”
(2).古代礼制。凡官、阶、勋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门前立戟。 前蜀 冯鉴 《续事始·立戟》:“立戟 开元 礼:太庙、社、宫殿各施二十四戟,一品十六戟,郡王以下十四戟至十戟…… 玄宗 朝始有戟制度也。”词语解释:赐尺 拼音:cì chǐ
(1).天子以尺赐臣下。以此勉励臣下治理政事裁度有方。《新唐书·李泌传》:“ 泌 谓:‘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 唐 吕渭 《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诗:“湔裙移旧俗,赐尺下新科。”
(2).指天子所赐之尺。 唐 李舟 《谢敕书赐腊历口腊等表》:“颁赐尺於王度,布新歷於荒陬。”词语解释:赐沾 拼音:cì zhān
赐予恩泽。 唐 杜甫 《野人送朱樱》诗:“忆昨赐霑门下省,退朝擎出 大明宫 。”词语解释:赐庆 拼音:cì qìng
犹赐福。 唐 王昌龄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词语解释:赐福 拼音:cì fú
赐以福泽。《红楼梦》第二五回:“我笑 如来佛 比人还忙,又要化度众生;又要保佑人家病痛……这如今 宝玉 、 凤姐姐 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关于赏的实际--就是怎样行赏赐福--经文中没有说及。”词语解释:赐茔 拼音:cì yíng
赐给坟地。亦指赐给的坟地。《汉书·张安世传》:“謚曰 敬侯 ,赐塋 杜 东,将作穿復土,起冢祠堂。”《新唐书·房玄龄传》:“以母丧,赐塋 昭陵园 。” 清 顾炎武 《先妣王硕人行状》:“其冬,合葬先王父、先王母於 尚书浦 之赐塋如礼,而家事日益落。”词语解释:赐怜 拼音:cì lián
给予同情。 唐 孟郊 《寄陕府邓给事》诗:“曾是此同睠,至今应赐怜。”词语解释:赐勋 拼音:cì xūn
天子赐给臣下勋爵。《旧唐书·玄宗纪上》:“大赦天下。京文武官及朝集採访使三品已下加一爵,四品已下加一阶,外官赐勋一转。”《宋史·真宗纪三》:“大赦天下,宗室加恩,羣臣赐勋一转。”参见“ 勋官 ”。
词语解释:勋官 拼音:xūn guān
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 北周 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隋 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 唐 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 明 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 清 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词语解释:赐馔 拼音:cì zhuàn
谓御赐的食物。 清 曹寅 《答江村高学士时方求栎园藏画》诗:“同喜高堂健,频分赐饌甘。”词语解释:赐鱼 拼音:cì yú
唐 代帝王给五品以上官员授予鱼符。以为信物。 五代 、 宋 亦有赐鱼之制。《新唐书·车服志》:“ 高宗 给五品以上随身鱼银袋,以防召命之诈,出内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饰袋。 垂拱 中,都督、刺史始赐鱼。”词语解释:赐贡 拼音:cì gòng
赏赐与纳贡。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地絶提封入,天平赐贡饶。”词语解释:赐策 拼音:cì cè
赐予策书。《汉书·齐怀王刘閎传》:“ 齐怀王 閎 与 燕王 旦 、 广陵王 胥 同日立,皆赐策,各以国土风俗申戒焉。”《后汉书·邓训传》:“ 元兴 元年, 和帝 以 训 皇后之父,使謁者持节至 训 墓,赐策追封,謚曰 平寿敬侯 。”词语解释:赐问 拼音:cì wèn
(1).谓赐予慰问。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宋 梅尧臣 《送刘元忠学士归陈州省亲》诗:“公子言归日,天王赐问优。”
(2).称人来信的敬辞。 宋 王安石 《答孙少述书》:“兄赐问者八九,奉答卒不过一再而已。”
(3).谓请师长教诲。用作敬辞。 明 夏完淳 《招魂》:“ 张西铭 先生,家大人金石交也。予小子获乌爱焉,五龄侍函丈,摘疑赐问,音徽宛存。”词语解释:赐胙 拼音:cì zuò
谓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语本《左传·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赐 齐侯 胙曰:‘天子有事于 文 武 ,使 孔 赐伯舅胙。’” 汉 班固 《两都赋》:“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新唐书·礼乐志二》:“上下诸祝各进,跪彻豆,还尊所。奉礼郎曰:‘赐胙。’”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祀高禖书事》:“君门赐胙予何有?不似矜夸凤沼傍。”词语解释:赐邑 拼音:cì yì
天子或诸侯赐给的食邑。《左传·僖公五年》:“ 陈 辕宣仲 怨 郑 申侯 之反己於 召陵 ,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於诸侯而城之,美。遂譖诸 郑伯 ,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 申侯 由是得罪。”《商君书·境内》:“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词语解释:赐赉 拼音:cì lài
赏赐。或指赏赐的东西。 唐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诗之八:“公卿时见赏,赐賚难具记。”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大明门》:“ 成祖 大喜,赐賚甚厚。” 清 李元度 《国朝先正事略·李文勤公》:“出则扈从,入则侍讲幄,所得赐賚,輒分给宗戚。”词语解释:赐赏 拼音:cì shǎng
赏赐。《管子·法禁》:“乱国之道,易国之常,赐赏恣於己者,圣王之禁也。”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四折:“今日箇待漏院赐赏封官,庆贺这状元堂 陈 母教子。”词语解释:赐鸩 拼音:cì zhèn
赐予毒酒令自杀。《北史·李敏传》:“其妻 宇文氏 寻亦赐鴆而终。”《旧唐书·李训传》:“ 训 既作相,以 守澄 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旅之权,寻赐酖杀之。”《新唐书·忠义传下·贾直言》:“父 道冲 ,以艺待詔, 代宗 时,坐事赐鴆。” 词语解释:赐饯 拼音:cì jiàn
谓赐宴饯别。《晋书·孝友传·李密》:“ 密 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 汉中 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 东堂 ,詔 密 令赋诗…… 武帝 忿之,於是都官从事奏免 密 官。”词语解释:赐饔 拼音:cì yōng
古代诸侯行聘礼时的礼节。主国国君派卿到宾馆向别国使者送去活牲等,称为“赐饔”。《仪礼·聘礼》:“赐饔,唯羹飪。”词语解释:赐耽 拼音:cì dān
见“ 赐鴆 ”。
词语解释:赐鸩 拼音:cì zhèn
赐予毒酒令自杀。《北史·李敏传》:“其妻 宇文氏 寻亦赐鴆而终。”《旧唐书·李训传》:“ 训 既作相,以 守澄 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旅之权,寻赐酖杀之。”《新唐书·忠义传下·贾直言》:“父 道冲 ,以艺待詔, 代宗 时,坐事赐鴆。” 词语解释:赐顾 拼音:cì gù
(1).称人到来的敬辞。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其妻妾不羞也》:“俺家列位老爷説,若后日有人相请,便迟一日,望 齐人 老爷赐顾。”《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公孙 迎接进来,説道:‘我两人神交已久,不比泛常。今蒙赐顾,宽坐一坐。’”
(2).称买主来购货物的敬辞。《说岳全传》第十回:“众位相公请坐,敢是要赐顾些什么东西?”词语解释:赐隐 拼音:cì yǐn
赐予隐居之地。词语解释:赐赈 拼音:cì zhèn
给予赈济。 清 龚自珍 《地丁正名》:“我 仁皇帝 永免滋生人口之赋,并入他赋,有赐蠲、赐缓、赐賑而无赐復。”词语解释:赐贶 拼音:cì kuàng
赏赐。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世庙朝诗对》:“上自号 天河钓叟 ,命羣臣赋诗……又一日出一对云:‘ 洛水 灵龟献瑞,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 元始天尊 ,一诚有感。’或对曰:‘ 丹山 彩凤呈祥,雌声六,雄声六,六六总成三百六,声声祝 嘉靖皇帝 ,万寿无疆。’亦蒙赐貺。”《歧路灯》第二回:“诸长兄空来一望,已是铭感,何必赐貺!”词语解释:赐遣 拼音:cì qiǎn
谓遣使赐物。《北史·西域传·车师国》:“臣亡父僻处塞外,仰慕天子威德,遣使奉献,不空於岁,天子降念,赐遣甚厚。”词语解释:赐遗 拼音:cì yí
赐予。《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王自以 丕 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魏书·西域传·车师国》:“臣亡父僻处塞外,仰慕天子威德,遣使表献,不空於岁。天子降念,赐遗甚厚。”《宋史·王靖传》:“彼( 契丹 )利中国赐遗,挟虚声以济其欲,渐不可长,宜有以折之。”词语解释:赐颁 拼音:cì bān
赏赐。《周礼·天官·酒正》:“掌酒之赐颁,皆有灋以行之。” 贾公彦 疏:“云赐颁皆有法以行之者,谓以酒颁羣臣也。”词语解释:赐用 拼音:cì yòng
赏赐和耗用。《隋书·食货志》:“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曰:‘朕既薄赋於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词语解释:赐生 拼音:cì shēng
赐予活的牲畜。《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 邢昺 疏:“谓君赐己牲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词语解释:赐鈇钺 拼音:cì fū yuè
亦作“ 赐斧鉞 ”。 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鉞然后杀。” 孔颖达 疏:“赐鈇鉞者,谓上公九卿得赐鈇鉞,然后邻国臣弑君、子弑父者得专征之。”《新唐书·陆贽传》:“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赐鈇鉞,故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机宜不以远决,号令不以两从。” 清 宋儒醇 《甲春春三月》诗:“肉食无远谋,徒劳赐斧鉞。”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 景隆 代 炳文 。临行,赐 景隆 通天犀带,亲饯之 江 滸,復赐斧鉞,俾专征伐,不用命者戮之。”词语解释:赐疑 拼音:cì yí
被帝王怀疑,见疑。《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臣为嬖佞所间,陛下一旦赐疑,今猖狂之罪, 尒朱 时讨。”词语解释:赐灌 拼音:cì guàn
犹赐饮。《礼记·投壶》:“当饮者皆跪奉觴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 郑玄 注:“灌,犹饮也。言赐灌者,服而为尊敬辞也。”词语解释:赐玦 拼音:cì jué
(1).赐给玉玦。谓斥逐大臣。语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 杨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平生壮气凌霄汉,雄心未肯销灭,喜忠义再陪弭笔,姦佞终教赐玦。” 明 杨珽 《龙膏记·访旧》:“向年 元载 赐玦之时,其女 湘英 ,没入我家。”
(2).赐给玉玦。表示优宠。《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为之铭曰”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繇 报书曰:‘昔忝近任,并得赐玦。尚方耆老,颇识旧物。’”词语解释:赐献 拼音:cì xiàn
赐予与进献。《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词语解释:赐床调羹
唐 李阳冰 《〈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天宝 中,皇祖下詔,徵就 金马 ,降輦步迎,如见 綺 皓。以七宝牀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后世即以“赐牀调羹”谓 唐 诗人 李白 见知于 玄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