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赴敌 拼音:fù dí
奔赴战阵,对敌作战。《隋书·于仲文传》:“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 明 刘基 《楚人伐郑》:“虽起救 郑 之师,而逡巡畏缩,不即赴敌,遂使 郑国 失三大夫。”《冷眼观》第二七回:“有时他偶感风寒,不能亲身赴敌,别人借了他的这面关王旗出去,也是一律包打胜仗。”词语解释:赴节 拼音:fù jié
(1).应和着节拍。 汉 王粲 《七释》:“邪睨鼓下,伉音赴节。” 晋 陆机 《文赋》:“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序》:“岁正月,余来 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清 钮琇 《觚賸·逍遥居士》:“ 蒲衣子 性嗜音,常自度曲, 孝先 倚而和之, 瑶湘 吹洞簫以赴节。”
(2).为保全节操而牺牲。 晋 陆机 《答贾谧》诗:“雄臣腾騖,义夫赴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四:“贞女要名於没世,烈士赴节於当年。”
(3).响应军令,奔赴战场。节,指符节,兵符。 晋 张华 《劳还师歌》:“积势如鞹弩,赴节如发机。”
(4).指作诗填词合乎格律。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词语解释:赴难 拼音:fù nàn
(1).就戮;就义。《韩非子·忠孝》:“ 许由 让天下,赏不足以劝; 盗跖 犯刑赴难,罚不足以禁。”《说唐》第八回:“当初父亲赴难时节,就将金装鐧托付母亲,潜身避难,以存 秦氏 一脉。”
(2).往救危难。《后汉书·郑玄传》:“ 玄 唯有一子 益恩 , 孔融 在 北海 ,举为孝廉;及 融 为 黄巾 所围, 益恩 赴难陨身。”《旧唐书·李晟传》:“京城变起, 德宗 在 奉天 ,詔 晟 赴难。”《杨家府演义》第六回:“我即日起兵赴难,汝賫表入京奏知。” 鲁迅 《花边文学·读几本书》:“因为有些人物,是即使不读书,也不过玩着,并不去赴难的。”词语解释:赴辟 拼音:fù pì
应朝廷征召。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明年赴辟下 昭 桂 ,东郊慟哭辞兄弟。”参见“ 赴召 ”。
词语解释:赴召 拼音:fù zhào
应朝廷征召。《晋书·郗鉴传》:“ 鉴 不应其召,从兄 旭 , 郗 之别驾,恐祸及己,劝之赴召, 鉴 终不迴。” 明 文徵明 《跋东坡五帖叔党一帖》:“而有‘来日渡 江 ,愈远左右’之语,当是自 杭 赴召途中,与 王忠玉 者。”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四十回:“ 安石 方入任侍中,不肯赴召。”词语解释:赴阙 拼音:fù quē
入朝。指陛见皇帝。《晋书·鲁芝传》:“老幼赴闕献书,乞留 芝 。 魏明帝 许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有旨令召此人赴闕。”《水浒传》第六七回:“以臣愚意,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詔取赴闕,命作良臣。”词语解释:赴愬 拼音:fù shuò
奔走求告;上诉。《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唐 皮日休 《忧赋》:“民之胥怨,无所赴愬。” 清 冯桂芬 《潘绂庭京卿五十寿序》:“官吏徵敛横暴,小民颠连困苦,无所赴愬状,侃侃正辞,声色惊座。”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一:“於是居民特开会议,议决以代表一千人赴愬於巡抚衙门。”词语解释:赴官 拼音:fù guān
往赴任所;上任。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我 李大夫 妾也,舟行赴官至此,死于蓐间,藁葬而去。”《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公子在一旁,正因父亲无法不起身赴官,自己无法不留京乡试,父子的一番离别,心里十分难过。”词语解释:赴水 拼音:fù shuǐ
(1).涉水。《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晋 潘岳 《西征赋》:“有褰裳以投岸,或攘袂以赴水。”
(2).指投水自尽。 唐 沉亚之 《湘中怨辞》:“我孤,养於兄。嫂恶,常苦我。今欲赴水,故留哀须臾。”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供输不办箠楚频,一朝赴水将谁诉。”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六章:“ 洪老先生 ……竟模仿起 李太白 捉月的故事,赴水投江,悄然逝去。”
(3).泅水,游泳。《水浒传》第六五回:“小人却会赴水,逃得性命。”《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 小娇春 也只得跳在湖里逃命,可只不会赴水。”《三侠五义》第九十回:“他惟恐被人捉住,便从牕户窜出,赴水逃生去了。”词语解释:赴上 拼音:fù shàng
官员升迁后就职上任。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德宗 非时召 吴凑 为京兆尹,便令赴上。”《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癸丑朔,加开府仪同三司 李辅国 兵部尚书。乙未, 辅国 赴上,宰相朝臣皆送之。” 胡三省 注:“僕射、尚书赴省供职曰赴上。上,时掌翻。” 宋 梅尧臣 《碧云騢》:“参知政事 张观 ,尝知 开封府 。府有犯夜,巡者捕致之。 观 据案讯之,曰:‘有证见乎?’巡者曰:‘若有证见,亦是犯夜。’左右无不大笑。於是京师知其谬。时赴上才五日,朝廷知之,亟罢 观 落知制誥守 杭州 。”词语解释:赴调 拼音:fù diào
指前往吏部听候迁调。《金史·宣宗纪上》:“吏部秋冬置选 南京 ,春夏置选 中都 ,赴调者不便,请併选於 南京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宋 乾道 年间, 江西 一个官人,赴调 临安 都下。”词语解释:赴召 拼音:fù zhào
应朝廷征召。《晋书·郗鉴传》:“ 鉴 不应其召,从兄 旭 , 郗 之别驾,恐祸及己,劝之赴召, 鉴 终不迴。” 明 文徵明 《跋东坡五帖叔党一帖》:“而有‘来日渡 江 ,愈远左右’之语,当是自 杭 赴召途中,与 王忠玉 者。”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四十回:“ 安石 方入任侍中,不肯赴召。”词语解释:赴告 拼音:fù gào
(1). 春秋 时各国以崩薨及祸福之事相告。前者称“赴”,后者称“告”。《左传·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惩不敬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赴告策书,诸所记註,多违旧章。” 孔颖达 疏:“凶事谓之赴,他事谓之告。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至於《春秋》一书,不过因赴告之文,书之以定褒贬。 左氏 乃得依经作传。其时不赴告而背理坏道乱亡破灭者,十倍於《左传》而无所考。”
(2).专指报丧。《史记·周本纪》:“ 昭王 南巡狩不返,卒於 江 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宋 陆游 《留夫人墓志铭》:“ 庆元 六年十月,余之友 信安 徐賡 赴告其母夫人之丧於 山阴 泽中。”《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司徒 招 奉公子 留 主丧即位,遣大夫 于徵师 以病薨赴告於 楚 。”
(3).奔告。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明史·何真传》:“县人 王成 、 陈仲玉 作乱, 真 赴告元帅府。”词语解释:赴约 拼音:fù yuē
履行约会;践约。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来日妇人復至,僧责曰:‘贫道昨日远赴约,何差谬如此?’” 宋 苏轼 《与吴秀才书》:“忽得来教,乃知 子野 尚在北,不远当来赴约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杨素梅 ﹞只等 龙香 回来,商量到晚赴约。”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二部第三二章:“ 孙三娃 忙说,他是担心到时候真的来了差事,不能前来赴约。”词语解释:赴义 拼音:fù yì
(1).犹仗义。《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卓 遣执金吾 胡母班 ” 裴松之 注引《汉末名士录》:“ 班 字 季皮 , 太山 人,少与 山阳 度尚 、 东平 张邈 等八人并轻财赴义,振济人士,世谓之八厨。” 清 姚清华 《石门马氏蠲粟赈饥纪事》诗:“当其举念初,赴义如箭疾。”
(2).参加义举;参加义师。《宋书·武帝纪上》:“於是大开赏募,投身赴义者,一同登京城之科。”《北齐书·薛嘉族传》:“属 高祖 在 信都 , 嘉族 闻而赴义。”《南史·刘锺传》:“及义旗建,帝拔 钟 为郡主簿,曰:‘豫是 彭城 乡人赴义者,并可依 刘主簿 。’”
(3).就义。 清 秦瀛 《五人墓》诗:“呜呼五人市侩徒,一旦赴义同捐躯。”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十六章:“现在,我总算可以从容赴义了!”
(4).指吊丧。 汉 晋 时,对上司吊丧送葬,为当然之义务,故称。 晋 陶潜 《孟府君传》:“君尝为刺史 谢永 别驾, 永 , 会稽 人,丧亡;君求赴义。”词语解释:赴急 拼音:fù jí
往救急难。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 宋 叶适 《祈晴文》:“夫敏於赴急者神之德,怨於失时者民之情。”《元史·许衡传》:“ 汉高帝 起布衣,天下影从, 滎阳 之难, 纪信 至捐生以赴急,则人心之归可见矣。”词语解释:赴诉 拼音:fù sù
奔走求告;上诉。 唐 元稹 《报雨九龙神文》:“刺史 稹 以二从事蒙受尘露,百里诣龙,为七邑民赴诉不雨。”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盖 广德 居 吴 之西疆……而狱讼赴诉、财贡输入,以县附 宣 ,道路回阻,众不便利,歷世久之。”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词语解释:赴死 拼音:fù sǐ
(1).犹卖命。 黄谷柳 《虾球传·千里姻缘一线牵》:“﹝ 鳄鱼头 ﹞让人家感恩知己,深信他把人当‘心腹’看待,死心塌地替他服务,为他去赴死。”
(2).找死。 许地山 《万物之母》:“前晚那只老虎是跑下来捕 云哥 圈里底牛犊被打死的。如果那东西把 敬姑 吃了,决不再下山来赴死。”词语解释:赴功 拼音:fù gōng
(1).建立功业。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任将》:“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
(2).出力。《宋史·忠义传八·鞠嗣复》:“ 嗣復 闻难,率吏民修城立门,众赴功,守备略就。” 清 陆费瑔 《捉船行》:“侵晨叩官分官钱,十人赴功五人粥。”词语解释:赴会 拼音:fù huì
(1).前往聚会;参加集会。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遣官属掾吏前后赴会,刊石作铭。”《西游记》第五回:“臣蒙 王母 詔昨日赴会,偶遇 齐天大圣 。”《孽海花》第十五回:“ 俄皇 受此大惊,哪里能再赴会呢!”
(2).犹赴约。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 巨卿 千里赴会,真乃信士也。”
(3).应和合拍。《文选·嵇康〈琴赋〉》:“激清响以赴会,何弦歌之绸繆。” 李善 注:“会,节会也。”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譬之乐,众响赴会,条理乃贯。”词语解释:赴曲 拼音:fù qǔ
应合曲调的节奏旋律;合拍。《文选·宋玉〈高唐赋〉》:“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吕向 注:“言鸟之唱和,与流水合度。”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六:“臣闻赴曲之音,洪细入韵。”词语解释:赴战 拼音:fù zhàn
参战。《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周书·贺若敦传》:“ 敦 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词语解释:赴选 拼音:fù xuǎn
(1).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给事中 陈安平 子年满赴选,与乡人 李仙药 卧。夜梦十一月养蚕, 仙药 占曰:‘十一月养蚕,冬丝也,君必送东司。’数日,果送吏部。”《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为着赴选未经得缺,同乡官面子上的应酬,也就减少了一半。”参见“ 赴銓 ”。
(2).犹赴试。《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黄巢 一日辞了爷娘,选下了日,直往大国 长安 赴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孩儿,如今黄榜招贤,试期已迫,你这般人才,如何不去赴选。”
词语解释:赴铨 拼音:fù quán
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赴銓,得通判 南剑州 而归。”《金史·宣宗纪上》:“詔 河 南、 陕西 镇防军应廕及纳粟补官者,当役如旧,俟事定乃听赴銓。”参见“ 赴选 ”。词语解释:赴救 拼音:fù jiù
前往救援。 汉 桓谭 《新论·言体》:“﹝ 楚灵王 ﹞不敢赴救,而 吴 兵遂至。”《三国志·魏志·陈矫传》:“郡为 孙权 所围於 匡奇 , 登 令 矫 求救於 太祖 …… 太祖 乃遣赴救。” 李劼人 《大波》第七章:“我们平安释回,又被礼为上宾,是赴救之志亦遂。”词语解释:赴集 拼音:fù jí
(1).前往聚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洗浴者,常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
(2).犹赶集。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上市曰赴集。”
(3).指官吏前往任所。 宋 梅尧臣 《送白秀才福州省亲》诗:“固非远仕进,服期难赴集。”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今常调之人,远授一职,已数千里,赴集又数千里,之官挈携妻孥,往復劳苦,必一周而在路。”词语解释:赴期 拼音:fù qī
犹赴约。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不意小娘子暗着梅香将一首诗约小生元夜到 相国寺 赴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正要商量晚间再去赴期,不想里面兄嫂处走出一个丫鬟来。”词语解释:赴任 拼音:fù rèn
上任;前往任职。 宋 梅尧臣 《送邵梦得永康军判官》:“且归 洛 中,明年春赴任。”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三折:“谢圣人除授 郑州 通判,今来赴任。”《三侠五义》第九九回:“就是太守赴任,路上也要仔细。”词语解释:赴时 拼音:fù shí
赶节令。《列子·力命》:“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孔丛子·居卫》:“如农之赴时,商之趣利。”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水利》:“故三代沟澮之法替,而赴时务功,此不可不重也。”词语解释:赴鼎 拼音:fù dǐng
谓跳入汤镬而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 欒布 哭 越 ,犯禁见虏。赴鼎非冤,诚知所处。”词语解释:赴险 拼音:fù xiǎn
进入险地;投身于危险的境地。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径峻赴险,越壑厉水。”《魏书·节义传论》:“赴险如夷,惟义所在。”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十六章:“他们见 谭嗣同 决心赴险,坚决不肯出来,心中都很焦虑。”词语解释:赴省 拼音:fù shěng
(1).往尚书省。《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卢文纪》:“ 文纪 素与宰相 崔协 有隙, 协 除工部郎中 于鄴 , 文纪 以 鄴 与其父名同音,大怒, 鄴 赴省参上, 文纪 不见之。”《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二年》“ 辅国 赴上” 元 胡三省 注:“僕射、尚书赴省供职曰赴上。”
(2).指赴京应试。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嘉定 辛酉,乡人 王佐 起莘 ,以免举赴省。”《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这隻词名唤做《念奴娇》,是一个赴省士人姓 沉 名 文述 所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幕客某,流落 潮阳 , 魏阿星 时邀至舟中,供给备至,五年不衰,病愈,復资之赴省。”词语解释:赴市 拼音:fù shì
(1).上街;到市集上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 甘氏 ,生两男矣。长 阿大 ,赴市未返;汝所见者 阿小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渐与赴市沽饮,情益款洽。”
(2).谓押赴市曹斩首。 唐 司空图 《冯燕歌》:“官将赴市拥红尘,掉臂人来擗看人。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义娼》:“ 天顺 间, 杨昌平 俊 、 范都督 广 ,为 石亨 所搆诛,皆非其罪,二人赴市,英气不挫。”词语解释:赴宴 拼音:fù yàn
亦作“ 赴燕 ”。 参加酒宴。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素闻公名……故超礼分,面约赴燕。” 元 乔吉 《扬州梦》第四折:“今日 白员外 请赴宴。”《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又过了几日,见 公孙 赴宴回房。” 段荃法 《凌红蝶》:“ 毛主席 听说你思想进步,请你去赴宴哩。”词语解释:赴渊 拼音:fù yuān
相传 殷 末人 申徒狄 不忍见 纣 乱,抱石投河而死。后遂用为典,以“赴渊”谓嫉浊避世。《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枯槁,若 鲍焦 、 介推 ;赴渊,若 申徒狄 。”《楚辞·刘向〈九叹·惜贤〉》:“驱 子侨 之奔走兮, 申徒狄 之赴渊。” 王逸 注:“ 申徒狄 避世赴河,意中纷乱,不知所行也。” 章炳麟 《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词语解释:赴汤火 拼音:fù tāng huǒ
见“ 赴汤蹈火 ”。
词语解释: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比喻不避艰险。《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説 表 遣子入质”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嵩 对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唐 康骈 《剧谈录·潘将军失珠》:“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早已盘算好,他既不能正面的赴汤蹈火的去救国,至少他也不该太怕敌人的刀斧与皮鞭。”亦作“ 赴汤跳火 ”、“ 赴汤投火 ”。《金瓶梅词话》第八八回:“小夫人説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説不去?”《三侠五义》第十二回:“小人受 侯爷 大恩,别説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亦省作“ 赴汤火 ”。《汉书·晁错传》:“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清 黄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铭》:“ 浙 西白粮,僉民转运……充是役者,若赴汤火。”参见“ 赴水火 ”。词语解释:赴燕 拼音:fù yàn
见“ 赴宴 ”。
词语解释:赴宴 拼音:fù yàn
亦作“ 赴燕 ”。 参加酒宴。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素闻公名……故超礼分,面约赴燕。” 元 乔吉 《扬州梦》第四折:“今日 白员外 请赴宴。”《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又过了几日,见 公孙 赴宴回房。” 段荃法 《凌红蝶》:“ 毛主席 听说你思想进步,请你去赴宴哩。”词语解释:赴举 拼音:fù jǔ
犹应举。 唐 宋 时指乡贡入京参加礼部试。 明 清 时指赴省城参加乡试。 唐 赵璘 《因话录·羽》:“ 太和 元年秋,移举 洛中 ,时 韦景方 居守,尚书族弟也。赴举过 陕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八出:“争如投上国,赴举夺魁名。”《西游记》第九回:“但去赴举,路上须要小心。得了官,早早回来。” 清 赵翼 《题黄陶庵手书诗册》诗:“作诗赴举时,写诗落解后。”词语解释:赴席 拼音:fù xí
谓作客赴宴。《西游记》第四三回:“兄长既来赴席,如何又劳师动众?”《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王生 赴席,酒筵之间,官妓叩头送酒。” 孙犁 《白洋淀纪事·正月》:“人家地主富农的闺女们,穿的什么,戴的什么,不敢和人家一块去赴席,心里多难过!”词语解释:赴汤跳火 拼音:fù tāng tiào huǒ
见“ 赴汤蹈火 ”。
词语解释: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比喻不避艰险。《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説 表 遣子入质”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嵩 对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唐 康骈 《剧谈录·潘将军失珠》:“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早已盘算好,他既不能正面的赴汤蹈火的去救国,至少他也不该太怕敌人的刀斧与皮鞭。”亦作“ 赴汤跳火 ”、“ 赴汤投火 ”。《金瓶梅词话》第八八回:“小夫人説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説不去?”《三侠五义》第十二回:“小人受 侯爷 大恩,别説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亦省作“ 赴汤火 ”。《汉书·晁错传》:“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清 黄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铭》:“ 浙 西白粮,僉民转运……充是役者,若赴汤火。”参见“ 赴水火 ”。词语解释: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比喻不避艰险。《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説 表 遣子入质”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嵩 对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唐 康骈 《剧谈录·潘将军失珠》:“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早已盘算好,他既不能正面的赴汤蹈火的去救国,至少他也不该太怕敌人的刀斧与皮鞭。”亦作“ 赴汤跳火 ”、“ 赴汤投火 ”。《金瓶梅词话》第八八回:“小夫人説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説不去?”《三侠五义》第十二回:“小人受 侯爷 大恩,别説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亦省作“ 赴汤火 ”。《汉书·晁错传》:“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清 黄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铭》:“ 浙 西白粮,僉民转运……充是役者,若赴汤火。”参见“ 赴水火 ”。
词语解释:赴水火 拼音:fù shuǐ huǒ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冒险犯难。《荀子·议兵》:“以 桀 诈 尧 ,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词语解释:赴度 拼音:fù dù
应合节拍。《文选·傅毅〈舞赋〉》:“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李善 注:“兀然而动,赴其节度。”词语解释:赴召玉楼 拼音:fù zhào yù lóu
相传 唐 代诗人 李贺 将死,昼见绯衣人传 玉帝 诏令,谓“帝成白玉楼,文召君为记”,随卒。见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后因称文人早死为“赴召玉楼”。《花月痕》第四七回:“嗣后又知 痴珠 赴召玉楼, 秋痕 身殉。”词语解释:赴假 拼音:fù jiǎ
销假赴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陆机 赴假还 洛 ,輜重甚盛。”《宋书·张敷传》:“ 敷 赴假 江陵 。”词语解释:赴汤投火 拼音:fù tāng tóu huǒ
见“ 赴汤蹈火 ”。
词语解释: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比喻不避艰险。《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説 表 遣子入质”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嵩 对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唐 康骈 《剧谈录·潘将军失珠》:“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早已盘算好,他既不能正面的赴汤蹈火的去救国,至少他也不该太怕敌人的刀斧与皮鞭。”亦作“ 赴汤跳火 ”、“ 赴汤投火 ”。《金瓶梅词话》第八八回:“小夫人説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説不去?”《三侠五义》第十二回:“小人受 侯爷 大恩,别説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亦省作“ 赴汤火 ”。《汉书·晁错传》:“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清 黄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铭》:“ 浙 西白粮,僉民转运……充是役者,若赴汤火。”参见“ 赴水火 ”。
词语解释:赴水火 拼音:fù shuǐ huǒ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冒险犯难。《荀子·议兵》:“以 桀 诈 尧 ,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词语解释:赴履 拼音:fù lǚ
奔赴。《后汉书·皇甫嵩朱儁传论》:“如 皇甫 公之赴履危乱,而能终以归全者,其致不亦贵乎!”词语解释:赴命 拼音:fù mìng
(1).受命应召。 晋 李密 《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杨家府演义》第四回:“圣上有旨来宣,吾今当往赴命。”
(2).犹奔命。拚命努力。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然男女党人之运械派械者,即在此最严紧期中,争先赴命,忙碌运派。”词语解释:赴吊 拼音:fù diào
(1).前往吊丧。《后汉书·徐稺传》“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稺 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弔。”
(2).前往慰问。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弔。”词语解释:赴水火 拼音:fù shuǐ huǒ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冒险犯难。《荀子·议兵》:“以 桀 诈 尧 ,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词语解释:赴助 拼音:fù zhù
犹赴救。《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门户灭絶,死亡流漫,幸蒙远近来相赴助,不因此时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图於此,非所闻也。”《南史·孝义传上·贾恩》:“ 元嘉 三年母亡,居丧过礼。未葬,为邻火所逼, 恩 及妻 桓氏 号哭奔救,邻近赴助,棺櫬得免。”词语解释:赴势 拼音:fù shì
犹言趋炎附势。 清 曾国藩 《送郭筠仙南归序》:“君子则不然。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词语解释:赴急书 拼音:fù jí shū
草书的别称。 宋高宗 《翰墨志》:“草书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务简易,删难省烦,损复为单……故 梁武 谓赴急书,不失 苍公 鸟跡之意。”词语解释:赴死如归 拼音:fù sǐ rú guī
犹言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 欒布 哭 彭越 , 田叔 随 张敖 ,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有 吴起 吮士疽之恩,则赴死如归矣,何患其不爱将?” 明 归有光 《王烈妇墓碣》:“又言:‘他人於死生之际诚难,姊於是直视之甚轻。’……真可谓赴死如归者矣。”词语解释:赴墟 拼音:fù xū
犹赶集。 谢毕真 《神出鬼没歼白军》:“临时派出去现场再度侦察的 熊克庭 和 阿九子 两位同志赴墟回来了。”词语解释:赴哀 拼音:fù āi
奔丧。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方镇岳牧,不用离任赴哀。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词语解释:赴援 拼音:fù yuán
犹赴救。《新唐书·太宗纪》:“ 大业 中, 突厥 围 煬帝 鴈门 , 煬帝 从围中以木繫詔书,投 汾水 而下,募兵赴援。”《明史·李成梁传》:“ 成梁 赴援有功,进副总兵,仍守 险山 。” 郭沫若 《山中杂记·芭蕉花》:“后来遇着赴援的官军才得了解放。”词语解释:赴火蹈刃 拼音:fù huǒ dǎo rèn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淮南子·泰族训》:“ 墨子 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词语解释:赴机 拼音:fù jī
(1).参与战事。《北史·隋纪下·炀帝》:“于时,诸将各奉旨,不敢赴机。”
(2).发生战事的趋势。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自尔之后,赴机愈急,蓄势益紧,事变之来,日迫一日。”词语解释:赴斗 拼音:fù dòu
犹赴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奇兵不可再》:“他日虏再入,復命如前法赴鬭,遂无一人还者。” 明 冯梦龙 《精忠旗·岳侯誓旅》:“如今赴鬭在邇,比不得平常操演。”词语解释:赴比 拼音:fù bǐ
旧指官府限期追征租赋,对逾期不缴者加以杖责。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乃有家无担石,丁无餘口,遂列于排年者,既殫力於催征,又奔命於赴比。”《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既有 晁生 为尔等代输粮米,此后免行赴比。”词语解释:赴法 拼音:fù fǎ
犹伏法。 元 施惠 《幽闺记·虎头遇旧》:“若非恩人救难危,险赴法 云阳 市。”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宫婢肆逆》:“ 嘉靖 壬寅年,宫婢相结行弑,用绳繫上喉,翻布塞上口,以数人踞上腹绞之,已垂絶矣…… 孝烈皇后 率众入解之,立缚诸行弑者赴法。”词语解释:赴拍 拼音:fù pāi
应和节拍。 清 赵翼 《同顾北墅王漱田观西洋乐器》诗:“吸嘘竽调簧,节簇笳赴拍。”词语解释:赴接 拼音:fù jiē
(1).犹衔接。《晋书·王濬传》:“臣以十五日至 秣陵 ,而詔书以十六日起 洛阳 ,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则臣之罪责宜蒙察恕。”
(2).前往救援、接应。《宋书·索虏传》:“﹝ 毛德祖 ﹞又遣将领马队,与 洛阳 令 杨毅 合二百骑,缘 河 上下,随机赴接。”《北齐书·崔瞻传》:“ 沙苑 之败, 仲文 持马尾以渡河,波中乍没乍出。 高祖 望见之曰:‘ 崔掾 也。’遽遣船赴接。”词语解释:赴质 拼音:fù zhì
(1).奔赴目标。质,箭靶,引申指目标。 汉 王粲 《浮淮赋》:“凌惊波以高騖,驰骇浪而赴质。”
(2).前往对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俄闻御史家讼其叔姪,遂偕叔赴质。” 清 恽敬 《书获刘之协事》:“教匪大头目 安徽 太和 刘之协 以讼事赴质 河南 扶沟 。”词语解释:赴追 拼音:fù zhuī
追赶。《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绣 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词语解释:赴限 拼音:fù xiàn
限期到达。 唐 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 幽州 去此二千餘里,还又二千餘里。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限,比闻丁夫皆甚愁叹。”词语解释:赴斗
犹赴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奇兵不可再》:“他日虏再入,復命如前法赴鬭,遂无一人还者。” 明 冯梦龙 《精忠旗·岳侯誓旅》:“如今赴鬭在邇,比不得平常操演。”词语解释:赴驾 拼音:fù jià
谓迎接帝王的车乘。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词语解释:赴闻 拼音:fù wén
报丧;亦指报丧的文告。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九:“及军中以 孔明 死赴闻, 蜀 人赴之不许,祠之又不许。”参见“ 赴告 ”。
词语解释:赴告 拼音:fù gào
(1). 春秋 时各国以崩薨及祸福之事相告。前者称“赴”,后者称“告”。《左传·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惩不敬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赴告策书,诸所记註,多违旧章。” 孔颖达 疏:“凶事谓之赴,他事谓之告。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至於《春秋》一书,不过因赴告之文,书之以定褒贬。 左氏 乃得依经作传。其时不赴告而背理坏道乱亡破灭者,十倍於《左传》而无所考。”
(2).专指报丧。《史记·周本纪》:“ 昭王 南巡狩不返,卒於 江 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宋 陆游 《留夫人墓志铭》:“ 庆元 六年十月,余之友 信安 徐賡 赴告其母夫人之丧於 山阴 泽中。”《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司徒 招 奉公子 留 主丧即位,遣大夫 于徵师 以病薨赴告於 楚 。”
(3).奔告。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明史·何真传》:“县人 王成 、 陈仲玉 作乱, 真 赴告元帅府。”词语解释:赴铨 拼音:fù quán
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赴銓,得通判 南剑州 而归。”《金史·宣宗纪上》:“詔 河 南、 陕西 镇防军应廕及纳粟补官者,当役如旧,俟事定乃听赴銓。”参见“ 赴选 ”。
词语解释:赴选 拼音:fù xuǎn
(1).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给事中 陈安平 子年满赴选,与乡人 李仙药 卧。夜梦十一月养蚕, 仙药 占曰:‘十一月养蚕,冬丝也,君必送东司。’数日,果送吏部。”《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为着赴选未经得缺,同乡官面子上的应酬,也就减少了一半。”参见“ 赴銓 ”。
(2).犹赴试。《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黄巢 一日辞了爷娘,选下了日,直往大国 长安 赴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孩儿,如今黄榜招贤,试期已迫,你这般人才,如何不去赴选。”
词语解释:赴铨 拼音:fù quán
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赴銓,得通判 南剑州 而归。”《金史·宣宗纪上》:“詔 河 南、 陕西 镇防军应廕及纳粟补官者,当役如旧,俟事定乃听赴銓。”参见“ 赴选 ”。词语解释:赴试 拼音:fù shì
犹赶考,前往应试。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韩慥奇卜》:“次至 吕 问何干至此? 吕 曰:‘赴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魏 杜 两生只得撇了自去赴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赴试入都,舍於郊郭。”词语解释:赴趣 拼音:fù qù
钻营;迎合。 汉 牟融 《理惑论》卷一:“赴趣间隙,务合当世,此下士之所行。”《后汉书·方术传序》:“及 光武 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词语解释:赴蹈汤火 拼音:fù dǎo tāng huǒ
同“ 赴汤蹈火 ”。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羈,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丈夫与其自投网罗,为天下笑,曷若相与戮力同心,赴蹈汤火,岂徒脱祸,兼富贵可求!”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是顾命大臣,义当以死报国,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词语解释:赴蹈 拼音:fù dǎo
(1).径直前行;勇往直前。《后汉书·皇后纪序》:“湮灭连踵,倾輈继路。而赴蹈不息,燋烂为期,终於陵夷大运,沦亡神宝。”《新唐书·郝廷玉传》:“由是人皆自効,而赴蹈驰突,心破胆裂。”
(2).赴汤蹈火。谓献身。《周书·文帝纪上》:“臣闻誓死酬恩,覆宗报主,人伦所急,赴蹈如归。”《南史·殷孝祖刘勔传论》:“ 刘勔 出征久抚,所在流誉,行己之节,赴蹈为期,虽古之忠烈,亦何以加此!”《旧唐书·太宗纪上》:“虽復时经治乱,主或昏明,疾风劲草,芬芳无絶,剖心焚体,赴蹈如归。”《明史·李文祥孙磐等传赞》:“抗言极论,窜謫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籍,而赴蹈恐后。” 邓拓 《赠杨述同志》诗:“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词语解释:赴职 拼音:fù zhí
到任就职。《北史·祖鸿勋传》:“今来赴职,非为谢恩。”《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天神宣詔已毕,与 晁夫人 作贺行礼,请 晁夫人 自定赴职之期。”词语解释:赴考 拼音:fù kǎo
犹赶考,前往应试。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我家又没人读书,没人赴考,有甚么喜事报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想起从前父亲赴考时候的景象,越觉冷暖不同。”《三侠五义》第七一回:“ 倪继祖 递名去赴考,高高的中了生员。”词语解释:赴海归神
跳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