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324,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不足知足容足知止足卫足富足趼足敛足
何足雁足跣足沾足鳌足茧足信足拔足
未足具足山足绝足驻足疾足踠足系足
自足举足策足失足刖足满足措足素足
雨足鼎足投足折足高足百足适足仄足
安足骥足逸足蹑足饱足方足尽足神足
濯足止足千里足常足濡足过足重足立足
手足白足侧足一夔足取足蹀足垂足无厌足
马足三足骏足四足厌足蛇足丰足托足
无足禁足顿足翘足蹇足上足赤足给足

词语解释:不足  拼音:bù zú
(1).不充足,不够。《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计武功,述文德,事覈理举,华不足而实有餘矣。”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
(2).不可,不能。《荀子·正论》:“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以谋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孟坚 摘《论语》中字,改河渠为沟洫,实不足以尽其义。”
(3).不值得,不必。《史记·高祖本纪》:“ 章邯 已破 项梁 军,则以为 楚 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 ,北击 赵 ,大破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説,不足备之大典,故繫之小説之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我曾读过野史,死人能起,唤名‘尸蹶’,也是人世所有之事。今日偶然有此,不足为异。”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莽原》如作者多几个,大概是不足虑的。”
(4).不难。《汉书·黥布传》:“ 楚 兵至 滎阳 、 成皋 , 汉 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 楚 兵不足罢也。” 颜师古 注:“不足者,言易也。”《东观汉记·邓禹传》:“於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 高祖 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北史·李弼传》:“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新唐书·陆贽传》:“陛下在 奉天 、 山南 时,赦令至 山东 ,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
(5).犹不尽。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鋭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宋 张先 《偷声木兰花》词:“曾居别乘康 吴 俗,民到於今歌不足。” 宋 范成大 《酹江月》词:“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荒臺遗像,至今嗟咏不足。”
(6).犹不致。《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太子小,而 傅太后 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词语解释:何足  拼音:hé zú
犹言哪里值得。《史记·秦本纪》:“﹝ 百里傒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六:“ 颖 心愴然,即寤,语诸左右,曰:‘梦为虚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贽 《复夏道甫》:“再勤学数年便当大捷矣,区区一秀才,何足以为轻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七八次何足为奇,何况 中国 其实也并没有译过七八次的作品。”
词语解释:未足  拼音:wèi zú
(1).不足,不能。《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未足为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今所撰诸书,盛行海内,大而穹宇,细入肖翘,耳目八埏,靡不该综。即 惠施 、 黄繚 之辩,未足侈也。”
(2).犹言算不得。《太平广记》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支遁》:“ 遁 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鷄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
词语解释:自足  拼音:zì zú
(1).自满。 晋 陆机 《文赋》:“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 明 宋濂 《燕书》之九:“君勿自足,自足则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因为倘没有鼓励切磋,恐怕也很容易陷于自足。”
(2).自觉满意,不侈求。 晋 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 唐 朱庆馀 《行路难》诗:“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 明 方孝孺 《慈行轩记》:“无求而自足,无媿而自适。”
(3).自给自足。《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在 开封 ,衣食常不自足。” 清 顾炎武 《偶来》诗:“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緑野故无求。”
词语解释:雨足  拼音:yǔ zú
(1).雨量充足。《书·洪范》“曰雨、曰暘” 唐 孔颖达 疏:“雨足则思暘,暘久则思雨。” 宋 杨万里 《夏日杂兴》诗:“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清 厉鹗 《雨后》诗:“野夫欣雨足,米价及时平。”
(2).雨脚。 晋 张协 《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隋书·长孙晟传》:“﹝ 长孙晟 ﹞夜登城楼,望见磧北有赤气,长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 宋 寇準 《点绛唇》词:“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参见“ 雨脚 ”。
词语解释:雨脚  拼音:yǔ jiǎo
(1).密集落地的雨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原注:“截雨脚即种者,地湿,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絶。” 宋 陈三聘 《南柯子·七夕》词:“月傍云头吐,风将雨脚吹。”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西南天上起了乌云,密雨下黑了天地,老远望去,雨脚织成的帘子从天到地,悬在西南,真有些像传说里的龙须。”
(2).茶名。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词语解释:安足  拼音:ān zú
立足,存身。《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瓚 遣行人 文则 齎书告子 续 曰:‘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词语解释:濯足  拼音:zhuó zú
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髮北风凉。”
词语解释:手足  拼音:shǒu zú
(1).手和足。《淮南子·兵略训》:“凡此五官之於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神鸟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体而生,二头,四手足。”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柳》:“肩推黄棘之门墙,韁锁情怀,桎梏手足以取辱焉。”
(2).比喻整体的分支。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 郭小川 《青松歌》:“咱们 小兴安岭 的人啊,与青松亲如手足!”
(3).喻兄弟。 汉 焦赣 《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宋 王禹偁 《拟追封建成元吉为巢王息王制》:“顷念宗祧之重,致忘手足之情。”《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
词语解释:马足  拼音:mǎ zú
(1).马的足。《新唐书·归登传》:“ 登 性温恕,家僮为马所踶,笞折马足, 登 知,不加责。”《宋史·韩世忠传》:“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
(2).马的足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汉 张衡 《东都赋》:“马足未极,舆徒不劳。”
(3).指破绽。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三章:“她是想支吾了事,怕老汉寻根究底的结果,会把昨晚深夜归家的马足露了出来,惹得老汉的又一顿训斥。”
词语解释:无足  拼音:wú zú
(1).指人或动物没有脚。《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晋书·鲁褒传》:“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无足妇人》:“时灯火尚存,自隙窥覘,乃无足妇人,负两肉翼。”
(2).指物体没有下部腿状的支撑物。《诗·召南·采苹》“维錡及釜” 毛 传:“有足曰錡,无足曰釜。” 唐 刘师服 侯喜 《石鼎联句》:“或讶短尾銚,又似无足鐺。”
(3).不值得。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鲁迅 《坟·论照相之类》:“目验尚且如此胡涂,则 S城 人之将眼睛理想化为小鲫鱼,实也‘无足深怪’了。”参见“ 无足道 ”。
(4).不知足,不满足。《东观汉记·杜林传》:“玉食狃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无足。”《晋书·宣帝纪》:“人苦无足,既得 陇 右,復欲得 蜀 !”
(5).不够,配不上。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聂从政》:“我几入鬼録,赖君復生,顾世间物无足以报德。”
词语解释:无足道  拼音:wú zú dào
不值得说;不值一提。《穀梁传·隐公二年》:“吾 伯姬 归于 纪 ,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弟异端者流,本无足道者也。”
词语解释:知足  拼音:zhī zú
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汉 刘向 《列女传·王章妻女》:“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流涕时耶?”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叹 疏广 之知足,慕 祁奚 之请老。” 茅盾 《尚未成功》:“你从前教书的时候不是时时刻刻想望着眼前这样的生活么?现在弄到了,你倒又不知足!”
词语解释:雁足  拼音:yàn zú
指书信。 南朝 梁 王僧孺 《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唐 李绅 《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天雨花》第二回:“虽有父,身去远,雁足难凭。”参见“ 雁足书 ”。
词语解释:雁足书  拼音:yàn zú shū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词语解释:具足  拼音:jù zú
(1).犹具备。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善善恶恶,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适具足也。”《百喻经·认人为兄喻》:“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钱财。” 元 德异 《〈坛经〉序》:“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 郭沫若 《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我是相信在产业未进步、物质条件未具足的国度中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之政治革命是愈早愈好的。”
(2).充足。 许地山 《债》:“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
词语解释:举足  拼音:jǔ zú
(1).提脚;跨步。《礼记·曲礼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不能不举足出此堂。”
(2).喻轻易。《后汉书·马援传》:“自谓 函谷 以西,举足可定。”
(3).犹举动。 唐 韩愈 《进学解》:“是二儒者,吐词为经,举足为法。”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孙逸仙 所以迟迟未敢起事者,以声名太大,凡一举足,皆为世界所注目,不敢轻于一试。”
词语解释:鼎足  拼音:dǐng zú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2).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 、 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 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4).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5).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词语解释:骥足  拼音:jì zú
比喻高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庞士元 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驥足耳。” 唐 雍陶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诗:“百里岂能容驥足,九霄终自别鷄群。” 清 刘大櫆 《送孙明府迁任凤阳》诗之一:“循吏声名动九閽,通才驥足岂辞繁。”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使起案之权,全归行政官之手,则议员自放弃其识见,有为之士,无从展其驥足。”
词语解释:止足  拼音:zhǐ zú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 疏广 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 唐 白居易 《自宾客迁太子少傅分司》诗:“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人若存一止足之心,则贫贱而衣食粗足,可以止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物不足则必争,而争者人道之大患也,故寧以止足为教。”
词语解释:白足  拼音:bái zú
(1).指白足和尚。 唐 李白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 吴 风 谢安 屐,白足傲履韈。” 宋 陈师道 《送法宝禅师》诗:“慇懃礼白足,吾为 泰山 溜。” 明 袁宏道 《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诗:“乞饭随白足,佣经皈大圣。” 清 孙枝蔚 《胜音上人持张虞山书见访兼示与淮上诸子唱和》:“谢客常晏坐,观心颇自如。白足忽到门,手持老友书。”参见“ 白足和尚 ”。
(2).赤足;光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尸变》:“乃从被底渐渐出手得袴,遽就著之,白足奔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莱阳生 ﹞因过叩 朱氏 之门, 朱 白足出逆。”
词语解释:白足和尚  拼音:bái zú hé shàng
后秦 鸠摩罗什 弟子 昙始 ,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淖而未尝污湿,时称“白足和尚”。后亦用以指高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昙始》:“释 曇始 , 关中 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始 足白於面,虽跣足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词语解释:三足  拼音:sān zú
见“ 三足乌 ”。
词语解释:三足乌  拼音:sān zú wū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 西王母 取食之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楫 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 西王母 取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 沛国 ,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水》:“又按《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周书·明帝纪》:“丙申, 顺阳 献三足乌。八月甲子,羣臣上表称庆。”亦省作“ 三足 ”。《后汉书·班固传》:“甘露宵零於丰草,三足轩翥於茂树。” 李贤 注引《古今注》:“ 元和 二年,甘露降 河东 ,三足乌集 沛国 。” 晋 成公绥 《乌赋》:“若乃三足德灵,国有道则见,国无道则隐。”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 汉 王充 《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牓双廻三足乌。”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金榜廻乌,犹云日射黄金牓。三足乌,即日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无端三足乌,团团光烁烁。安得 后羿 弓,射此一轮落。”亦省作“ 三足 ”。 唐 柳宗元 《跂乌词》诗:“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妬尔令尔疾。”
词语解释:禁足  拼音:jìn zú
禁止外出。指佛教僧尼坐夏,避免灾祸或因过失受罚而不得外出。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僧寺结制》:“四月十五日结制,谓之‘结夏’……盖孟夏望日,乃法王禁足、释子护生之日,自此有九十日,可以安单辨道。”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灵迹·临安术士》:“君星数甚恶,明春恐不免不戮,若禁足一月,可免。”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四:“那回我记了一次大过,其馀的六个人罚了两个礼拜的禁足。”
词语解释:容足  拼音:róng zú
仅能立足,形容所处之地极狭小。《庄子·外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魏书·司马衍传》:“ 嶠 復喻 侃 曰:‘ 苏峻 遂得志,四海虽广,公寧有容足乎?’” 唐 刘商 《与于中丞》诗:“万顷荒林不敢看,买山容足拟求安。” 明 王世贞 《即事书怀》诗:“我自安排容足处,裁诗先属 太茅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从前我只道 上海 的地方不好,据此看来,竟是天地虽宽,几无容足之地了!” 郭希仁 《从戎纪略》:“司令部地本窄狭,办公人员仅能容足,来者皆集于门外。”
词语解释:跣足  拼音:xiǎn zú
(1).赤脚;光着脚。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首冠金冠而跣足。”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徐伯龄》:“﹝ 徐伯龄 ﹞疎荡不拘小节,对客每跣足蓬头。”《红楼梦》第一回:“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癩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
(2).指光着的脚。 戴望舒 《村姑》诗:“村里的姑娘静静地走着,提着她的蚀着青苔的水桶;溅出来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词语解释:山足  拼音:shān zú
山脚。《诗·大雅·早麓》“瞻彼旱麓” 毛 传:“麓,山足也。” 唐 徐浩 《谒禹庙》诗:“山足灵庙在,门前清镜流。” 宋 梅尧臣 《三层瀑》诗:“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词语解释:策足  拼音:cè zú
谓骑乘牲口代步赶路。 清 李邺嗣 《得杖》诗:“策足耻言疲,恐落僕夫后。” 清 汪懋麟 《逆风》诗之二:“山中两脚蹣跚久,策足输他要路津。” 清 黄鷟来 《戊辰冬与张四明西同舟发秦邮渡钱塘过仙霞抵建宁分手即事纪别》诗之八:“ 考亭 著遗蹟,策足宜远寻。”参见“ 策高足 ”。
词语解释:策高足  拼音:cè gāo zú
谓乘上等快马疾驰。高足, 汉 代驿传设高足、中足、下足三等马匹,高足为上等。《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李善 注:“高,上也。”参阅《汉书·高帝纪下》“乘传诣 雒阳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说。
词语解释:投足  拼音:tóu zú
(1).踏步;举步。《吕氏春秋·古乐》:“昔 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2).栖身;投宿。 晋 张华 《鹪鹩赋》:“匪陋荆棘,匪荣茝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 唐 滕倪 《留别吉州太守宗人迈》诗:“千里未知投足处,前程便是听猿时。” 明 张纲孙 《百竹村》诗:“日晚慎前行,何处堪投足?”
词语解释:逸足  拼音:yì zú
(1).犹疾足。 汉 傅毅 《舞赋》:“良骏逸足,蹌捍凌越。”《三国志·吴志·庞统传》:“ 陆子 可谓駑马有逸足之力, 顾子 可谓駑牛能负重致远也。” 郭沫若 《楚霸王自杀》:“马像是恨那眼前的 长江 限制了它的逸足,屹立着不断地把前蹄在石碛上蹴。”
(2).指骏马。《宋书·谢庄传》:“藴籋云之鋭景,戢追电之逸足。” 明 高启 《车过八岗》诗:“安得驾逸足,平野超飞烟。”
(3).比喻出众的才能或人才。 唐 刘长卿 《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诗:“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 宋 陈师道 《代祭曹令文》:“駸駸逸足,度 谢 超 鲍 。” 明 王稚登 《丹青志·逸品·两陈君》:“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下技,非可以语高流之逸足也。”
词语解释:千里足  拼音:qiān lǐ zú
(1).指千里马。《韩诗外传》卷七:“使驥不得 伯乐 ,安得千里之足? 造父 亦无千里之手矣。”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马到 新丰 ,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 明 何景明 《五马行》:“吁嗟吾州本狭促,迮径寧当千里足。”
(2).泛指能行千里者。《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酉阳杂俎·毛篇》引作“明驼千里脚”。
(3).喻杰出人才。《后汉书·延笃传》:“ 延叔坚 有王佐之才,奈何屈千里之足乎?” 唐 武元衡 《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诗:“高德十年兄,异才千里足。”
词语解释:侧足  拼音:cè zú
(1).侧转其足,形容周围拥挤。《文选·班固〈西都赋〉》:“毛羣内闐,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 吕向 注:“接翼侧足,言多也。”
(2).置足,插足。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侧足无行逕,荒畴不復田。” 唐 李白 《梁甫吟》:“手接飞猱搏彫虎,侧足 焦原 未言苦。” 明 李东阳 《送李士常》诗之三:“侧足风尘间,长途畏中跌。”
(3).形容因敬重或畏惧而不敢正立。《东观汉纪·吴汉传》:“﹝ 吴汉 ﹞篤於事上……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挠。”《明史·佞倖传·江彬》:“ 成国公 朱辅 为长跪, 魏国公 徐鹏举 及公卿大臣皆侧足事之。”参见“ 侧立 ”。
词语解释:侧立  拼音:cè lì
(1).因敬重或戒惧而立在旁边。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持之以夙兴侧立,加之以先意承指。”《北齐书·杨愔传》:“太皇太后临 昭阳殿 ,太后及帝侧立。”《宋史·孝宗纪一》:“顷之,内侍掖帝至御榻前,侧立不坐。内侍扶掖至七八,乃略就坐。”
(2).位于旁边。 清 戴镜曾 《香山》诗:“ 香山 小而高,侧立 太湖 上。”
词语解释:骏足  拼音:jùn zú
(1).良马。 晋 张协 《七命》:“田游驰荡,利刃骏足。” 宋 苏轼 《赐知大名府冯京进奉贺端午节马诏》:“ 冯京 受鉞将坛,剖符畿甸,效充庭之骏足,庆冲火之良辰。”
(2).喻贤才。 唐 罗隐 《两同书·敬慢》:“昔 文侯 式 干木 之閭, 昭王 筑 郭隗 之馆,故得羣才毕至,骏足攸归,何则?以敬之所致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诸公以英材骏足絶世之学,高躡紫清黼黻元化,固自其所。”
词语解释:顿足  拼音:dùn zú
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女握手哽咽,顿足不能出声。” 刘半农 《扬鞭集·学徒苦》:“呱呱儿啼,主妇震怒,拍案顿足,辱及学徒父母!”
词语解释:知止足  拼音:zhī zhǐ zú
知足。《旧唐书·李靖传》:“﹝ 靖 ﹞寻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 太宗 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谓曰:‘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
词语解释:沾足  拼音:zhān zú
(1).《诗·小雅·信南山》:“既霑既足。”后以“霑足”指雨水充分浸润土壤。 唐文宗 《暮春喜雨》诗:“郊坰既霑足,黍稷有丰期。”《新唐书·刘仁轨传》:“今兹澍泽霑足,百穀炽茂,收纔十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至诚格天》:“是日申酉时即雷雨大作,四郊霑足。”
(2).谓普遍受惠得益。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 覃 山积铺席,復和以糖酪者,人享蛮榼一小盎,亦不啻数升。以至参御辈,靡不霑足。”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 祥符 中, 开宝寺 福胜院 舍利塔……降下舍利於地面砖石上,约五千餘粒。僧俗虔心求觅,必获霑足。”
词语解释:绝足  拼音:jué zú
1.喻指千里马。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 燕 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絶足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风云随絶足,日月继高衢。” 宋 黄庭坚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诗:“盐车之下有絶足,败羣勿纵为民残。”
2.指奔驰神速之足。 宋 秦观 《李泌论》:“鸟焚其巢,虽有劲翮,无所归;兽失其穴,虽有絶足,无所恃。”
3.谓杜门不出。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 顾东江 ﹞以侍郎家居,絶足不与外事,闭门闲适,学为老圃。”
词语解释:失足  拼音:shī zú
(1).谓举止不庄重。《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孔颖达 疏:“不失此足之容仪而作夸毗进退於众人也。”
(2).不慎跌倒;足未站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误掇恶名》:“ 杨篆 员外, 乾符 中佐 永寧 刘丞相 淮南 幕,因游 江 失足坠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少年遑遽,极力挤之, 孙 猝不及防,失足坠岩下。” 郭小川 《大海浩歌》:“我们的五班长,不慎失足落大海。”
(3).比喻堕落或犯严重错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少逢漂泊,偶尔失足于风尘。”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汤先生》:“少年儿宜使苦,苦则志定,将来不失足也。”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少奶奶:‘一失足成千古恨,女人走错了路,是不能原谅的。’”
词语解释:折足  拼音:zhé zú
见“ 折足覆餗 ”。
词语解释:折足覆餗  拼音:zhé zú fù sù
《易·繫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 刘宠 断断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是以身名并全者甚希,而折足覆餗者不乏也。” 明 杨慎 《审己》:“二子审己量,乃视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犹不止者有异矣。” 何启 胡礼垤 《新政论议》:“真才育则庶官不旷,有各奏尔能之效,无折足覆餗之忧也。”亦作“ 折鼎覆餗 ”。《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喧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元 耶律楚材 《答杨行者书》:“今也抑意陈书,引年求退,惧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鸡司晨之讥。”亦省作“ 折足 ”、“ 折鼎 ”。《汉书·叙传上》:“遇折足之凶,伏鈇鉞之诛。”《后汉书·窦融传赞》:“虽则折鼎,王灵以宣。”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
词语解释:蹑足  拼音:niè zú
(1).《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使者至,发书, 汉王 大怒,駡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 、 陈平 躡 汉王 足,因附耳语曰:‘ 汉 方不利,寧能禁 信 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 亦悟,因復駡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 张良 往立 信 为 齐王 。”后以“躡足”指 刘邦 玩弄权术封 韩信 为 齐王 一事。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五:“ 淮阴侯庙 ,题者甚多,惟諫议 钱公昆 最为絶唱,曰:‘筑坛拜日恩虽厚,躡足封时虑已深。’” 明 常伦 《过韩信岭》诗:“祸奇缘躡足,功大不容身。” 景耀月 《古诗》:“真王乃躡足,方寸谅难甘。”
(2).顿足,踏步。 三国 魏 曹植 《鞞舞歌·大魏篇》:“騏驥躡足舞,凤皇拊翼歌。”
(3).轻步行走貌。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自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二折:“花阴里躡足行行,柳影中潜身等等。”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时由左面食物柜后悄悄爬出一个人,倚着柜子立起,颤抖着,蹑足向门口走,预备乘机溜掉。”
(4).置身;参与。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陈涉 ﹞躡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 秦 。”《周书·文帝纪论》:“ 太祖 田无一成,众无一旅,驱驰戎马之际,躡足行伍之间。” 柴萼 《梵天庐丛录·东鸥词》:“ 祥符 周星誉 尗云 ,抗手竹林之游,躡足 承明 之选。”
词语解释:常足  拼音:cháng zú
永远满足。《老子》:“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汉 张衡 《东京赋》:“思 仲尼 之克己,履 老氏 之常足。”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盖知足者常足也,不知足者无足也。”
词语解释:一夔足  拼音:yī kuí z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夔 一而足矣。”谓只要是真人才,一个就足够。《后汉书·曹襃传》:“昔 尧 作《大章》,一 夔 足矣。”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使卿长在中书,一 夔 足矣。” 宋 黄庭坚 《笻竹》诗:“不须客赋千首诗,若是赏音一夔足。”亦作“ 一夔已足 ”。《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一 夔 已足,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
词语解释:四足  拼音:sì zú
(1).四只脚。指兽类。《礼记·曲礼下》:“羽鸟曰降,四足曰渍。” 孔颖达 疏:“四足曰渍者,牛马之属也。”《大戴礼记·易本命》:“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
(2).四肢。《水浒传》第二七回:“小人归得迟了些个,已把他卸下四足。”
词语解释:翘足  拼音:qiáo zú
(1).举足。形容时间短暂。《旧唐书·陆贽传》:“覆亡之祸,翘足可期。” 唐 刘得仁 《陈情上李景让大夫》诗:“从兹更无限,翘足俟为霖。”参见“ 翘足而待 ”、“ 翘陆 ”。
(2).形容盼望仰慕之切。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望 给园 而翘足,相 鷲岭 而载怀,愿一拜临,启伸宿惑。”
词语解释:卫足  拼音:wèi zú
《左传·成公十七年》:“ 仲尼 曰:‘ 鲍庄子 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杜预 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 鲍牵 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陈书·世祖纪》:“ 王琳 识暗挈瓶,智慙卫足,干纪乱常,自貽颠沛。”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节镇宣恩》:“ 霍小玉 怜才誓死,有望夫石不语之心;破产回生,有 怀清臺 卫足之智。”按,或以为葵非向日葵。《左传·成公十七年》 杨伯峻 注:“葵非向日葵, 杜 注以向日葵解之,不确……向日葵叶不可食,此葵或是金钱紫花葵或秋葵。古代以葵为蔬菜,不待其老便掐,而不伤其根,欲其再长嫩叶,故古诗云‘採葵不伤根,伤根葵不生’。‘不伤根’始合‘卫其足’之意。”
词语解释:鳌足  拼音:áo zú
(1).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高诱 注:“鼇,大龟。天废顿以鼇足柱之。”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断鼇足而续毁,鍊玉石而补缺。”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流而洋溢。”
(2).器物上做成龟足形状的底脚。《新唐书·天文志一》:“﹝浑仪﹞表里三重,下据準基,状如十字,末树鼇足,以张四表。”
词语解释:驻足  拼音:zhù zú
(1).停步;停留。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北塞君臣方驻足,中华将帅已离心。”《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 伍员 ﹞行过 陈国 ,知 陈 非驻足之处,復东行数日,将近 昭关 。”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倘一驻足,也许就可以听到 疑古玄同 先生的又快又响的谈吐。”
(2).立足。 徐珂 《清稗类钞·战事·骆文忠擒石达开》:“且敌马纵横, 长江 以东,我辈实无驻足地。”
词语解释:刖足  拼音:yuè zú
断足。古代肉刑之一。《书·吕刑》“剕辟疑赦” 孔 传:“刖足曰剕。”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昔 周 用肉刑,刖足劓鼻。”《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国》:“不孝则断手刖足,截耳割鼻,放流边外。” 陈炜谟 《狼筅将军》:“稍一不慎,遇着拉伕,即有剖心刖足的危险呢。”
词语解释:高足  拼音:gāo zú
(1).良马;骏马。《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唐 张九龄 《高斋闲望言怀》诗:“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 唐 王维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诗:“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儔。” 赵殿成 笺注:“高足,亦谓逸足也。”
(2).高才弟子。 张彦远 《法书要禄》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高阳 许静民 ,镇军参军,善隶、草, 羲之 高足。” 明 朱元弼 《犹及编》:“ 仇云凤 者,某父之高足也。”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一四:“﹝他﹞比第一幕的那个孩子长得结实些,是该校著名教授 詹尼斯基 最得意的一位高足。”参见“ 高足弟子 ”。
词语解释:高足弟子  拼音:gāo zú dì zǐ
犹言优秀门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郑玄 在 马融 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吾乃 南华老仙 漆园 中高足弟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亨阳 则 李安溪 高足弟子。”
词语解释:饱足  拼音:bǎo zú
满足。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饜而飫之,使自趋之” 唐 孔颖达 疏:“谓 丘明 富博其文,优游学者之心,使自求索其高意,精华其大义,饱足学者之好,使自奔趋其深致。”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世间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穿不暖和,住不舒服,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
词语解释:濡足  拼音:rú zú
沾污了脚。指被沾污。《楚辞·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王逸 注:“又恐污浞,被垢浊也。”《后汉书·崔駰传》:“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掛不顾。人溺不拯,则非仁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门户》:“当 明 中叶,门户纷紜之时,无一人濡足者,亦可见家法之恭谨矣。”
词语解释:取足  拼音:qǔ zú
充分取得。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命之成败,取足於信顺,故是吾前难寿夭成於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 唐 韩愈 《记宜城驿》:“ 于太傅 帅 襄阳 ,迁 宜城县 ,并改造南境数驛,材木取足此林。”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於 孔子 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於 孔子 ,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词语解释:厌足  拼音:yàn zú
满足。《史记·淮阴侯列传》:“今 汉王 復兴兵而东……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汉书·食货志下四》:“富人臧钱满室,犹无厌足。”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僕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明 李贽 《又与焦弱侯》:“然 林汝寧 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
词语解释:蹇足  拼音:jiǎn zú
(1).跛足。《晋书·葛洪传》:“岂况大块稟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駑之蹇足。” 唐 张南史 《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诗:“蹇足终难进,嚬眉竟未舒。”
(2).指驽马。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于是策蹇足,造军门,请謁于公。”
词语解释:富足  拼音:fù zú
财物丰富充足。《管子·枢言》:“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 宋 曾巩 《劝农诏》:“要使南亩之民举忻忻然乐职安业,洽於富足,称朕意焉。”《再生缘》第二七回:“昔日伊家还富足,如何到此恁清贫?” 杨朔 《海市》:“我不禁赞叹着说:‘你们的生活真象神仙啊,富足得很。’”
词语解释:茧足  拼音:jiǎn zú
脚生趼子。引申指长途跋涉。 宋 苏轼 《与吴秀才书》:“何至使人蠒足远来,又致酒麵海物荔子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 玄奘 ﹞师蠒足大荒,所歷西域数十国。”
词语解释:疾足  拼音:jí zú
足力健,奔跑快。《新五代史·杂传十一·王进传论》:“ 五代 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至如 进 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何其甚歟!” 宋 司马光 《圉人传》:“ 汧侯 有马,悍戾不可乘服,以为无用,将弃之野;爱其疾足,募有能驯之者,禄以百金。” 明 高启 《鹿》诗:“几人逐走向中原,输与吾皇称疾足。”
词语解释:满足  拼音:mǎn zú
(1).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南齐书·张敬儿传》:“﹝ 敬儿 ﹞自称三公。然而意知满足,初得鼓吹,羞便奏之。”《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此去寻的着那 十三妹 ,我才得心愿满足。” 谢觉哉 《团结·谦虚,进步》:“口里说得好,实际不去做,满足于谈大的,忽视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都是不容许的。” 梁斌 《红旗谱》四三:“她对于过去的生活,再也不感到满足。”
(2).使满足。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三书》:“而 介父 於此独能发明其志,读之满足人心,可谓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矣。”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五章一:“凡是小说戏剧中所应当选择了描写的人物的行为,都该是能够帮助满足这两个目的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凭他那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嘴,和善于观察对方的意图满足对方要求的能力,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西药这行业中几乎大家都知道有个很会钻营的掮客叫做 朱延年 。”
(3).达到一定期限。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楔子:“奉上帝着贫道遣文曲星下降,投胎於 义水 有莘 赵家庄 上。十月满足,其母不肯收留,送於空桑之内。后 伊员外 收留,养大成人,名为 伊尹 。”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为因蟠桃会上,金童玉女一念思凡,罚往下方,投胎託化,配为夫妇。他如今业缘满足, 铁拐李 ,你须直到人间,引度他还归仙界。”《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且説 朱源 自娶了 瑞虹 ,彼此相敬相爱,如鱼似水。半年之后,即怀六甲。到得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孩子。”
词语解释:百足  拼音:bǎi zú
马陆的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百足,一名马蚿,中断成两段,其头尾各异行而去。” 清 赵翼 《题棕亭见和长篇后即赠》诗:“至死不僵虫百足,横行无敌蟹双螯。”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马陆》
词语解释:方足  拼音:fāng zú
(1).方形的脚。常与“圆首”连用,表示人的特征。亦借指人。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容貌匪殊。”参见“ 圆首方足 ”。
(2).指马之类动物的脚。亦借指马之类动物。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圆蹄方足,躑躅在郊,风啸电奔,声遨处囿。”
词语解释:圆首方足  拼音:yuán shǒu fāng zú
指人类。《隋书·高祖纪上》:“八极九野,万方四裔,圆首方足,罔不乐推。”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不生为羽毛鳞介之物而为人,则与圆首方足、形貌相同、性情相通者尤亲矣。”参见“ 圆颅方趾 ”。
词语解释:过足  拼音:guò zú
(1).十分满足。《南史·后妃传上·齐宣孝陈皇后》:“ 高帝 虽从宦,而家业本贫,为 建康 令时, 明帝 等冬月犹无縑纊,而奉膳甚厚,后每撤去兼肉,曰:‘於我过足矣。’”
(2).谓过高的要求。 宋 陆游 《岁暮杂感》诗:“小儿为我言,幸可具杯甌。园蔬亦復佳,过足翁岂求?”
词语解释:蹀足  拼音:dié zú
踏足;顿脚。《列子·黄帝》:“ 康王 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説者,勇有力也,不説为仁义者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眷西极而驤首,望朔云而蹀足。” 清 沉初 程晋芳 等《集程鱼门拜书亭观藏墨联句》:“或兽蹀足禽梳翎,攒楼架阁何岧亭。”
词语解释:蛇足  拼音:shé zú
亦作“虵足”。 据《战国策·齐策二》载,数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因添画足而失其酒。后因以“蛇足”比喻多余无用的事物。《后汉书·袁绍传》:“何意凶臣 郭图 ,妄画蛇足,曲辞諂媚,交乱懿亲。” 唐 韩偓 《安贫》诗:“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鬚。” 明 徐渭 《论中五》:“多此者,添虵足也;不及此者,断鹤足也;而昧此而妄作者,貂不足也。”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序》:“仿佛总像有什么话倾吐未尽似的,遂竟不避蛇足,写下了这篇神的挽歌。”参见“ 画蛇添足 ”。
词语解释:画蛇添足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1).《战国策·齐策二》:“ 楚 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餘,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馀的事,反而有害无益。《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明 王世贞 《绿牡丹诗后》:“因别赋一律书其后,观者勿笑老书生画蛇添足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 马慕韩 认为应该由他讲的,不料被 宋其文 抢先说了……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画蛇添足,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亦作“ 画蛇著足 ”。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鬢雪白趋埃尘。”
(2).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花月痕》第五一回:“追忆其地,歷歷在目,奈海山苍苍,海水茫茫,无从重访。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画蛇添足,为此奇谈。”
词语解释:上足  拼音:shàng zú
(1).犹高足。对徒弟的美称。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 孝恭法师 、 智开法师 、 宏嚮法师 、 宝积闍黎 四上人者,并禪师之上足,而法门之领袖也。”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陆放翁 , 茶山 ( 茶山居士 曾几 )上足。” 元 杨讷 《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我是 唐三藏 上足徒弟。”
(2).指良马。《南史·萧圆正传》:“马八千匹,上足者置之内厩。”
词语解释:趼足  拼音:jiǎn zú
生老趼的脚。引申指艰苦跋涉。 宋 惠洪 《潭州大沩山中兴记》:“有异比丘清而狂,相山趼足穷 衡 湘 。” 宋 程俱 《题蒋永仲〈蜀道图〉》诗:“我身趼足半天下,偃蹇故是山林姿。”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 川 楚 磨顶於前, 金田 趼足於后,陨身赤族,卒无一成,是孰使之然耶?”
词语解释:信足  拼音:xìn zú
犹漫步。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自后不乐人间,遂不食五穀,信足而行。” 宋 苏轼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龙眠居士 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
词语解释:踠足  拼音:wǎn zú
(1).谓马曲腿举蹄,意欲奔驰。语本 汉 班固 《东都赋》:“马踠餘足。” 清 《秋怀诗》:“风外马嘶频踠足,霜前鹰意欲离绦。”
(2).比喻贤士隐居,意在待时。 唐 沉迥 《武侯庙碑铭》:“伊昔 武侯 ,踠足 南阳 ,退藏於密,不曜其光。” 宋 欧阳修 《谢张先辈启》:“方育贤而在阿,久俟时而踠足。”
(1).足扭屈致伤。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马小踠足,竟后此僧。”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邵南神术》:“告命且至,偶使人未到城二十里,为石踠足,愿选一健步者往取之。”
(2).脚蜷曲而行走迟缓貌。 晋 傅玄 《白杨行》:“当奈此驥正龙形,踠足蹉跎长坡下,蹇驴慷愾,敢与我争驰。” 唐 储光羲 《效古》诗之二:“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胡为阡陌间,踠足仅相躡。”
词语解释:措足  拼音:cuò zú
立足;置身。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某以用钱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二:“尝论人才, 浚 剧谈 檜 善。 鼎 曰:‘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
词语解释:适足  拼音:shì zú
谓充足适度而不过分。《墨子·经说下》:“损饱者去餘,适足不害,能害饱。” 孙诒让 间诂:“能与而通。害饱,疑当作饱害。言若食适足不害于人,而过饱乃为害。”《汉书·食货志上》:“故大孰则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则糴二,下孰则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词语解释:尽足  拼音:jìn zú
满足。《西游记》第四二回:“我让你得些便宜,你还不知尽足,又来欺我!”
足以,足够。 钱南扬 《汉上宦文存·江湖通用切口摘要》:“以上所载,皆相夫要言,知此则尽足够用。” 赵朴初 《金楼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词:“人似川流花似海,天安门儘足覘民意。”
词语解释:重足  拼音:zhòng zú
(1).迭足站立。《墨子·尚同下》:“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孙诒让 间诂:“《诗·无将大车》 郑 笺云:重犹累也。”
(2).迭足不前。形容非常恐惧。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慄。”《魏书·恩倖传·王椿》:“ 椿 性严察,下不容奸,所在吏民,畏之重足。” 宋 叶适 《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攻伪既日峻,士重足不自保。” 明 李东阳 《题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长句》:“ 淛江 之东县 新昌 ,乃在千巖万壑之中央。侧身重足恐无路,五步一涧十步冈。”
词语解释:垂足  拼音:chuí zú
见“ 垂綫足 ”。
词语解释:垂线足  拼音:chuí xiàn zú
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或平面垂直相交的交点。亦称“ 垂足 ”。
词语解释:丰足  拼音:fēng zú
(1).犹言丰裕富足。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一二年间,家有丁车大牛,整顿丰足。”《魏书·高祖纪上》:“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茆簷草屋,衣食丰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四节:“西北戎狄地区出牛马,资源丰足,能够支持连年不断的战争。”
(2).谓肌肤丰满。 唐 罗隐 《谗书·拾甲子年事》:“﹝ 李严 女﹞及长大,妍丽丰足,殆不似下贱物。”
词语解释:赤足  拼音:chì zú
(1).红色的脚。《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这首诗所言‘蝍蛆’,是甚么?就是那赤足蜈蚣,俗名‘百脚’。”
(2).光脚,不着鞋袜。 唐 韩愈 《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清 袁枚 《消夏杂咏》:“科头赤足徜徉过,一领蕉衫尚觉多。” 艾芜 《南行记·山官》:“那个汉子跟一般 克钦 男子,并没什么差别,短衣长裤,打着赤足。”
(3).指婢仆。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墓》诗:“问讯日百回,赤足足奔忙。”参见“ 赤脚婢 ”。
词语解释:赤脚婢  拼音:chì jiǎo bì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后因称婢女为“赤脚婢”。 宋 梅尧臣 《次韵答长文内翰遗石器八十八件》:“唯应赤脚婢,收拾怨常酷。”亦作“ 赤脚婢 ”。 清 陈寅 《驭仆篇》:“半饱当门黄脸童,敝衣行市赤脚婢。”亦省称“ 赤脚 ”。 宋 陆游 《农家》诗:“苍头供井臼,赤脚解缝纫。”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杨诚斋 自秘书监将漕 江 东,年未七十,退休 南溪 之上,老屋一区,仅庇风雨,长鬚、赤脚纔三四人。”
词语解释:敛足  拼音:liǎn zú
犹敛步。 唐 陈鸿 《长恨歌传》:“方士屏息敛足,拱手门下。” 宋 苏轼 《策略五》:“百官俯首就位,敛足而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彼将敛足戢尾而退。”
词语解释:拔足  拼音:bá zú
(1).犹快步。表示急切之情。 晋 陆云 《盛德颂》:“拔足崇长揖之宾,吐飡纳献规之容。”
(2).犹出身。《隋书·炀帝纪下》:“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斆学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
词语解释:系足  拼音:xì zú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载, 韦固元和 中旅次 宋城 ,遇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 固 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以系夫妻之足。此绳一系,虽仇敌之家,贫贱悬殊,终不可逭。后以“繫足”为缔结婚姻大典。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探婚》:“幙中人空有牵丝愿,月下老曾无繫足缘。”《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緑袍年少,别牵繫足之绳;青鬢佳人,立化望夫之石。”参见“ 月下老人 ”。
词语解释:月下老人  拼音:yuè xià lǎo rén
亦作“ 月下老儿 ”。 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典出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略谓: 杜陵 韦固 , 元和 二年旅次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 固 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牘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繫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繫,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后多用作媒人的代称。《红楼梦》第五七回:“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久有机会作成了夫妇……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綫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莫非他心里有了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先説定了我的事,然后好借重爹妈给他作个‘月下老人’。” 老舍 《二马》第二段七:“ 马威 和 温都 姑娘不一定有什么前缘,也不是月下老人把他和她的大拇脚指头隔着 印度洋 地中海 拴上了根无形的细红线。”亦省作“ 月下老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赤绳繫足,不论幽期明配,总是前缘判定,不亏行止。”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就婚》:“婚姻男女本由天。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
词语解释:素足  拼音:sù zú
白晳的脚。 晋 陶潜 《闲情赋》:“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唐 李白 《越女词》之四:“ 东阳 素足女, 会稽 素舸郎。”
词语解释:仄足  拼音:zè zú
侧足。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六:“悬途多仄足,崎圃无脩畦。”
词语解释:神足  拼音:shén zú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晋 法显 《佛国记》:“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释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参见“ 六通 ”。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词语解释:六通  拼音:liù tōng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词语解释:立足  拼音:lì zú
(1).站立,立定脚。多比喻安身处世。 叶圣陶 《倪焕之》四:“似乎凡是动的东西都僵伏了,凡是有口的东西都封闭了;似乎立足在大海里块然的一座顽石上。”如:立足之地。
(2).犹立场。如:立足基层,面向群众。
词语解释:无厌足  拼音:wú yàn zú
贪求而不知满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他如何又在此缠扰?或者连日之事,未必是真,多是神棍假装出来骗钱的未可知。纵使是真,必是个无耻的人,还有许多无厌足处。”
词语解释:托足  拼音:tuō zú
(1).使足有所凭借。借指驱驰、驰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於此,形容似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虽臧获不託足以旋其軫也。”《汉书·贾山传》:“为驰道之丽至於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託足焉。”
(2).立足;安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吾本谓度 江 託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復何忧!” 清 袁枚 《新齐谐·绿毛怪》:“一日,有 陕 客贩羊千头,日暮无託足所,求宿庙中。”
词语解释:给足  拼音:gěi zú
丰富充裕。《淮南子·兵略训》:“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軫,此军之大资也。” 唐 柳宗元 《弘农令府君石表辞》:“衣食给足,故人不札天。教厉明具,故俗不争夺。”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夫人宗女请受》:“ 神宗 与 王安石 言,今财赋非不多,但用不节,何由给足?”
共324,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