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踯躅 拼音:zhí zhú
(1).以足击地,顿足。《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王先谦 集解:“躑躅,以足击地也。”《宣和遗事》后集:“帝止之不可,但躑躅於地,大哭而已。”《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须臾,烈焰亘天,皆不胜其苦,哮吼躑躅,皮肉焦烂。”《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魏犨 腾身跨在那兽身上,双手将他项子抱住,那兽奋力躑躅。”
(2).徘徊不进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马,流苏金鏤鞍。” 明 陈子龙 《小车行》:“叩门无人室无釜,躑躅空巷泪如雨。” 何其芳 《画梦录·墓》:“以后他的影子就躑躅在这儿的每一个黄昏里。”
(3).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唐 白居易 《题元十八溪居》诗:“晚叶尚开红躑躅,秋房初结白芙蓉。” 清 赵翼 《肇璜殁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鹃一本见贻》诗:“一枝躑躅赠留貽,老瓦盆经手泽滋。” 郭沫若 《杜鹃》:“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词语解释:高躅 拼音:gāo zhú
(1).崇高的品行。《晋书·隐逸传赞》:“确乎羣士,超然絶俗,养粹巖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唐 颜真卿 《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体浑元之正性,秉弘毅之高躅。” 明 李东阳 《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其他名师硕士,踵高躅而延餘光者,盖亦多矣。”
(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
(3).指归隐。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太平广记》卷七五引 唐 张读 《宣室志·王先生》:“有 弘农 杨晦之 ,自 长安 东游 吴 楚 。行至 乌江 ,闻先主高躅,就门往謁。”
(4).健步。
(5).比喻雄健豪迈的艺术风格。 唐 窦臮 《述书赋》:“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
(6).比喻艺术风格雄健豪迈的诗文作品。词语解释:前躅 拼音:qián zhú
前人的遗范。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钦 仲舒 之睟容,遵缝掖於前躅。” 唐 刘禹锡 《登司马错故城》诗:“登临值萧辰,周览壮前躅。” 清 龚自珍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曰承前躅之养痈兮,丁南 赣 之多盗。”词语解释:遗躅 拼音:yí zhuó
犹遗迹。 唐 何儒亮 《亚父碎玉斗》诗:“ 嬴女 昔解网, 楚王 有遗躅。” 宋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似闻雪髯叟,西岭访遗躅。” 明 袁宏道 《莱阳张廷尉赞》:“ 汴水 之上,有公遗躅。”参见“ 遗迹 ”。
词语解释:遗迹 拼音:yí jì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词语解释:芳躅 拼音:fāng zhú
指前贤的踪迹。《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唐 司马贞 述赞:“敏行訥言,俱嗣芳躅。”《旧唐书·郑畋传》:“岂谓凡流,继兹芳躅,臣所以忧不称承旨之任也。” 清 方文 《题张虞山理琴图》诗:“诗存琴不传,遗响谅难续。 虞山 者谁子,异代承芳躅。”词语解释:往躅 拼音:wǎng zhú
犹陈迹。 宋 沉辽 《走笔酬亨甫所示二篇次韵和之》之一:“饮光一衲隐穷谷,不復区区论往躅。”词语解释:轨躅 拼音:guǐ zhú
(1).车轮辗过之痕迹。《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閈对出。” 刘良 注:“轨,车也。躅,迹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
(2).喻法则,规范。《汉书·叙传上》:“伏 周 孔 之轨躅,驰 颜 閔 之极挚。”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诚升隆之盛致,三五之轨躅也。”
(3).指旧轨故迹。《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 郑 ,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词语解释:逸躅 拼音:yì zhú
(1).犹捷足。 宋 王禹偁 《送朱九龄》诗:“还得便高堂,无辞縻逸躅。”
(2).逸迹;遗踪。 唐 温庭筠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沉机发雷电,逸躅陵 尧 汤 。” 宋 周紫芝 《酹三贤赋》:“抗高风而配逸躅兮,追两轨以奚羞。” 清 顾炎武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随厨俊之后尘,步 杨 班 之逸躅。”词语解释:红踯躅 拼音:hóng zhí zhú
红杜鹃花的别称。 唐 王建 《宫词》之七四:“敕赐一窠红躑躅,谢恩未了奏花开。” 宋 洪迈 《容斋随笔·玉蕊杜鹃》:“ 润州 鹤林寺 杜鹃,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躑躅者。”词语解释:蹢躅 拼音:zhí zhú
徘徊不进貌。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辕马蹢躅鸣,左右泣僕童。” 沙汀 《困兽记》二八:“他在敞厅上蹢躅着,对于自己竟能安于苟活愈来愈加感到惊异。”词语解释:继躅 拼音:jì zhú
犹继武。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休奕 《庞烈妇》杂言,继躅 东京 ;《董逃行》六言,独畅典午。”词语解释:山踯躅 拼音:shān zhí zhú
杜鹃花的别称。 唐 韩偓 《见花》诗:“血染 蜀 罗山躑躅,肉红宫锦海棠梨。”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山踯躅》。词语解释:尘躅 拼音:chén zhú
踪迹。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张僧繇》:“独有 僧繇 ,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 周 孔 焉。”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晓次神景宫》:“人间附尘躅,固陋真钳颈。”词语解释:懿躅 拼音:yì zhú
美好的业迹。 唐 黄滔 《莆山灵岩寺碑铭》:“ 大中 中, 潁川 陈蔚 、 江夏 黄楷 、 长沙 欧阳碣 兼愚慕三贤之懿躅,葺斋于 东峯 十年。”《旧唐书·杜佑传》:“宣力济时,为臣之懿躅;辞荣告老,行己之高风。”词语解释:雅躅 拼音:yǎ zhú
高雅的行迹。 唐 郑谷 《故许昌薛尚书能尝为都官郎中何以仰继前贤荣惕在衷遂赋自贺》:“都官虽未是名郎,践歷曾闻 薛许昌 ,復有 李公 陪雅躅,岂宜 郑子 忝餘光。”词语解释:幽躅 拼音:yōu zhú
犹言独自徘徊。 唐 岑参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序:“今者幽躅胜概,叹不得与此公俱。”词语解释:躅躅 拼音:zhú zhú
行走貌。 明 夏完淳 《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至於鏘鏘骏骑,日蒞输将;躅躅行人,时徵赋籍。”词语解释:余躅 拼音:yú zhú
留下的足迹。比喻先人制订的法规。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践 仲寧 之餘躅,奸邪歛手;签 孝仁 之远踪,羣胡革面。”词语解释:游躅 拼音:yóu zhú
犹游踪。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尘游躅於蕙路,污渌池以洗耳。”词语解释:蹭躅 拼音:cèng zhú
犹踯躅。 徐兴业 《金瓯缺》第二部第十五章:“ 李处温 虽然出身贵胄,但在仕途上曾有过一段蹭躅不前的时期。”词语解释:风躅
谓风范和德行。 唐 白居易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人虽殁,风躅具存。勒名泉户,作范闺门。”词语解释:踬躅 拼音:zhì zhú
踯躅,徘徊。 沙汀 《困兽记》二十:“他满脸晦气,在院坝里,来回地踬躅着。”词语解释:跳躅 拼音:tiào zhú
上下腾跳。 清 王言 《圣师录·马》:“令牡交其母以传种,子母俱不肯,乃涂其身以泥而交焉。及洗出本色,母子皆跳躅以死,人号为‘烈马’云。”词语解释:踵躅 拼音:zhǒng zhú
犹踵迹。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八:“夫先人皆显仕于当世称列于名公大君子,予弗能踵躅绍芳,矧有以增光益休者乎!”词语解释:好涵高躅
喜欢混迹于高人之列词语解释:踣蹢躅
徘徊不进的样子词语解释:跼躅
徘徊不前词语解释:束躅 拼音:shù zhú
谓频频地踏地。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四》“束躅”:“东当为束,字之误也。束躅,叠韵字,谓数以足踏地而称善也。” 章炳麟 《太子晋神仙辩》:“﹝ 师旷 ﹞束躅其足,以示去国。”词语解释:迥躅 拼音:jiǒng zhú
亦作“逈躅”。 指高卓的行迹。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其来也,盍以徵其歌诗,以焜耀逈躅。”词语解释:追躅 拼音:zhuī zhú
追踪,效法。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文徵仲 评其诗云:‘古风追躅 汉 魏 ,近体有 王 孟 风。’”词语解释:远躅 拼音:yuǎn zhú
犹远游。 明 刘基 《遣兴》诗之一:“登临且慰意,未暇计远躅。”词语解释:仪躅 拼音:yí zhú
轨迹,法度。 唐 李白 《明堂赋》:“前疑后丞,正仪躅以出入;九夷五狄,顺方面而来奔。”词语解释:黄踯躅 拼音:huáng zhí zhú
羊踯躅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羊踯躅》。词语解释:銮躅 拼音:luán zhú
銮驾行迹。借指銮驾。《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出陪鑾躅,入奉帷殿。” 吕延济 注:“鑾,天子法驾也;躅,跡也。”词语解释:局躅 拼音:jú zhú
徘徊不前。《史记·淮阴侯列传》:“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马之安步。”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跼,一作‘蹢’也。”按,蹢,同“ 躑 ”。词语解释:盛躅 拼音:shèng zhú
犹盛迹。指盛大的功业。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丞相 仁杰 之抚疲羸,僕射 元振 之安夷夏,皆留盛躅,孰继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