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微躯 拼音:wēi qū
微贱的身躯。常用作谦词。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委微躯於帝室,充末列於椒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自笑微躯长碌碌,几时来此学无还。” 清 周亮工 《西禅寺留别》诗:“微躯未敢厌烽烟,祖帐羣公尽大贤。”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假使我们能救他们,便牺牲却一己底微躯,也正是人生底无上幸福。”词语解释:病躯 拼音:bìng qū
抱病之身。《三国演义》第五二回:“ 琦 谓 肃 曰:‘病躯不能施礼, 子敬 勿罪。’”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你们这样衰老,又且都是病躯,将来怎么样去杀贼!”词语解释:金躯 拼音:jīn qū
犹金身。 南朝 梁简文帝 《望同泰寺浮图》诗:“意乐开长表,多宝现金躯。”词语解释:捐躯 拼音:juān qū
为国家为正义而死。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纪策考》:“ 子胥 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諫,亏命为邦。”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借如 阳瓚 効节边城,捐躯死敌,当有 宋 之代,抑 刘 卜 之徒歟?” 宋 苏轼 《到黄州谢表》:“若获尽力鞭箠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 陆公 已向 厓门 死, 信国 捐躯赴 燕 市。”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忽而想到十六年前也曾克复过 南京 ,还给捐躯的战士立了一块碑。”词语解释:千金躯 拼音:qiān jīn qū
极言身体之宝贵。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一:“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唐 杜甫 《哀王孙》诗:“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善保千金躯,长视同心结。”词语解释:七尺躯 拼音:qī chǐ qū
一般成人的身躯。借指男子汉,大丈夫。《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晋 陆机 《挽歌诗》之二:“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岐路灯》第一○二回:“日落铺毡坐卧,双眸三寸烛,斗室七尺躯,养精蓄鋭,单等次日文战。”词语解释:形躯 拼音:xíng qū
身体,躯壳。《庄子·达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於聋盲跛蹇而比於人数,亦幸矣。”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徒寄形躯於斯域,何精神之可察?” 明 李东阳 《九日柬敷五》诗:“茂林对修竹,足以寧形躯。”词语解释:全躯 拼音:quán qū
保全自己的身体、生命。《汉书·司马迁传》:“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僕诚私心痛之。”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復有所作为。”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你虽然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工作岗位,你不应该专门为全躯保妻子之计,便隐没下去的。”词语解释:残躯 拼音:cán qū
衰迈的身体。老者自谦语。 清 李渔 《风筝误·郊饯》:“啣命长征,风霜久惯经,残躯一向离鞭鐙。”词语解释:凡躯 拼音:fán qū
凡人的躯体,躯壳。 金 侯善渊 《沁园春》词:“悮参鸞驾凤,霓环珮响,天真謫降,久匿凡躯。” 金 王吉昌 《江梅引·神邪归正》词:“蜕凡躯。入虚无。恢廓圆明,性月一轮孤。” 金 长筌子 《二郎神》词:“待行满丹成归去日,把四假凡躯脱下。”词语解释:身躯 拼音:shēn qū
(1).犹身体。 汉 王褒 《洞箫赋》:“託身躯於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逵 ﹞扑翻身躯便拜。” 叶圣陶 《夜》:“﹝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2).引申指生命。 续范亭 《绝命诗》:“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词语解释:幻躯 拼音:huàn qū
佛教语。犹幻身。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大率幻躯一切付之造化,不復有所计较於其间矣。”词语解释:贱躯 拼音:jiàn qū
谦称己身。旧题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一:“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南朝 梁 何逊 《敬酬王明府》诗:“贱躯临不测,玉体畏垂堂。” 清 黄景仁 《新咏》:“贱躯一何眇,前后各千载。”词语解释:顽躯 拼音:wán qū
顽健的身躯。自谦之辞。 宋 苏轼 《宝山昼睡》诗:“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梁启超 《新罗马传奇·铸党》:“任把七尺顽躯散作灰,也教一国同胞团成片。”词语解释:投躯 拼音:tóu qū
(1).舍身;献身。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 唐 王维 《李陵咏》:“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 陇西 太守 吴绍 ﹞遗相国 保 书曰:‘王室有事,不忘投躯。’”
(2).置身。《云笈七籤》卷一○四:“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絶崿,投躯万津。”词语解释:丧躯 拼音:sàng qū
丧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抱真 虽善用兵,晚年惑方士,服丹丧躯,其智无足言。”词语解释:黄金躯 拼音:huáng jīn qū
(1).金黄色的躯干。 南朝 齐 谢朓 《咏蒲诗》:“所悲塘上曲,遂鑠黄金躯。”
(2).宝贵的身体。 唐 陈子昂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诗:“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3).指佛身。 唐 李白 《赠僧朝美》诗:“了心何言説,各勉黄金躯。” 王琦 注:“又按《后汉书》: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各勉黄金躯’者,是勉以修道成佛之意。”词语解释:金石躯 拼音:jīn shí qū
谓人身体强壮珍贵。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愿保金石躯,慰妾长飢渴。”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各保金石躯,以慰长相忆。”词语解释:鹤躯 拼音:hè qū
喻枯瘦的身体。 宋 陆游 《上巳临川道中》诗:“鹤躯苦瘦坐长飢,龟息无声惟默数。” 宋 陆游 《斋居书事》诗:“平生风露充蝉腹,到处云山寄鹤躯。”词语解释:血躯 拼音:xuè qū
指有生命的躯体。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他可便一上青山化血躯。”《封神演义》第八九回:“且人死不能復生,谁不爱此血躯,而轻弃以死耶!”词语解释:糜躯 拼音:mí qū
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三国 魏 曹植 《圣皇篇》:“思一効筋力,糜躯以报国。”《南齐书·王僧虔传》:“祖兄二世,糜躯奉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欲报此德,糜躯未谢。”词语解释:薄躯 拼音:báo qū
微贱的生命。谦辞。 汉 王粲 《鹖赋》:“令薄躯以免害,从 孔 鹤于园湄。” 明 刘基 《吊岳将军赋》:“捐薄躯以报主兮,乃忠臣之素心。”词语解释:托躯 拼音:tuō qū
托身。《艺文类聚》卷十八引 晋 左芬 《齐杞梁妻赞》:“哀崩高城,诉情穹旻,遂赴 淄川 ,託躯清津。”《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晋 傅咸 《芸香赋》:“携昵友以逍遥兮,览伟草之敷英;慕君子之弘覆兮,超託躯於朱庭。”参见“ 託身 ”。
词语解释:托身 拼音:tuō shēn
(1).寄身;安身。 唐 刘长卿 《小鸟篇上裴尹》:“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 宋 孔平仲 《西行》诗:“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 明 宋濂 《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为汝之计,莫若托身势家而心存 吴氏 。” 郑振铎 《海燕》:“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
(2).犹托生。 清 李渔 《蜃中楼·结蜃》:“有两个顽仙,一双玄女,偶犯小过,謫落人间。那顽仙托身,一个姓 柳 ,一个姓 张 。”参见“ 托生 ”。词语解释:弃躯 拼音:qì qū
捐躯;舍弃生命。《汉书·吴王刘濞传》:“今 吴王 自以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於天下,意亦可乎?” 宋 苏轼 《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鬚。红颜白髮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词语解释:孱躯 拼音:chán qū
衰弱的身躯。 明 李东阳 《燕长沙府席上作》诗:“愧我孱躯真倚玉,看君雄饮欲吞江。”词语解释:危躯 拼音:wēi qū
犹献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乐奋节以显义,烈士甘危躯以成仁。”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危躯授命,知足免戾。”词语解释:亡躯 拼音:wáng qū
丧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讎,反以亡躯。”词语解释:焚躯 拼音:fén qū
犹焚身。 唐 康骈 《剧谈录·狄惟谦请雨》:“曝山椒之畏景,事等焚躯;起天际之油云,法同翦爪。”参见“ 焚身 ”。
词语解释:焚身 拼音:fén shēn
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法苑珠林》卷三四:“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自言所积恶业至重,须焚身以懺。”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一个和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
犹丧生。焚,通“ 僨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焚,读曰僨;僨,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后用以比喻因贪利或积财而得祸。 唐 沉仲 《象环赋》:“取其焚身之齿,奋其截肪之色。”词语解释:陋躯 拼音:lòu qū
对自身的谦称。《旧唐书·元稹传》:“陛下察臣无罪,宠奬踰深,召臣面授舍人,遣充承旨翰林学士,金章紫服,光饰陋躯,人生之荣,臣亦至矣。”词语解释:神躯 拼音:shén qū
神奇的躯体。 三国 魏 嵇康 《述志诗》之一:“潜龙育神躯,跃鳞戏兰池。”词语解释:重躯 拼音:zhòng qū
谓重视自己身体、生命。《楚辞·贾谊〈惜誓〉》:“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王逸 注:“言己非重爱我身。”《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夫卫生保命,人兽不殊;重躯爱体,彼我无异。”词语解释:买身躯 拼音:mǎi shēn qū
被买去当奴仆的人。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当日箇约定觅自家做乳母,今日箇强赖做他家里的买身躯。”词语解释:鄙躯 拼音:bǐ qū
鄙贱之躯。用以谦称自身。 汉 刘向 《列女传·赵津女娟》:“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词语解释:靡躯 拼音:mí qū
犹言粉身碎骨。 汉 东方朔 《七谏·怨世》:“ 子胥 諫而靡躯兮, 比干 忠而剖心。”《文选·卢谌〈赠刘琨书〉》:“昔 聂政 殉 严遂 之顾, 荆軻 慕 燕丹 之义,意气之间,靡躯不悔。” 李善 注:“靡,烂也。”词语解释:伟干长躯
身材高大、魁梧词语解释:为国捐躯
为国家献出生命词语解释:业身躯 拼音:yè shēn qū
佛教语。罪孽之身。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行行行可怜见,只独自;细细细心儿里,暗忖思;苦苦苦业身躯,怎动止。”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业身躯虽是立在迴廊,魂灵儿已在他行。” 王季思 校注:“释氏谓恶因曰业,故 元 剧多用为咀呪之辞。谓身为业身躯,犹谓眼曰业眼,老人曰老业人。”亦省作“ 业身 ”。《全元散曲·柳营曲·晋王出寨》:“好姻缘不肯成合,业身已合受躭阁。”词语解释:万乘之躯
指天子;帝王词语解释:麋躯 拼音:mí qū
谓躯体糜烂。麋,通“ 糜 ”。《燕丹子》卷上:“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麋躯碎首而不避也。” 唐 李白 《比干碑》:“麋躯非仁,蹈难非智。”词语解释:七尺之躯 拼音:qī chǐ zhī qū
成年男子的身躯词语解释:体躯 拼音:tǐ qū
躯体,身体。 宋 苏舜钦 《和邻几登緐台塔》:“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词语解释:慎躯 拼音:shèn qū
犹言保全其身。 三国 魏 郭遐周 《赠嵇康》诗之三:“勖哉乎 嵇生 ,敬德以慎躯。”词语解释:托躯 拼音:tuō qū
托身。词语解释:本躯 拼音:běn qū
原来的身躯。借指本来的面貌、身份。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娃 谓生曰:‘今之復子本躯,某不相负也。愿以残年,归养老姥。’”词语解释:彪躯 拼音:biāo qū
魁伟的身躯。《全元散曲·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那枪忽地早刺中彪躯,那刀亨地掘倒战马,那汉扑地抢下征鞍。”《三国演义》第八九回:“ 锋 令五子入拜,皆彪躯虎体,威风抖擞。”词语解释:徇躯 拼音:xùn qū
犹徇己。《隋书·房彦谦传》:“但以执政壅蔽,怀私徇躯,忘国忧家,外同内忌。”词语解释:粉骨捐躯 拼音:fěn gǔ juān qū
谓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唐 杜牧 《又谢赐批答表》:“誓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寧避!” 明 张居正 《四辞恩命疏》:“九鼎百朋,不足以喻其荣重矣。粉骨捐躯,不敢忘报。”词语解释:粉骨糜躯 拼音:fěn gǔ mí qū
犹言粉骨碎身。 唐 王维 《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臣纵粉骨糜躯,不报万分之一。” 唐 颜真卿 《谢户部侍郎表》:“粉骨糜躯,罔知攸答。”词语解释:灰躯 拼音:huī qū
犹灰身。 三国 魏 曹操 《上书谢策命魏公》:“灰躯尽命,报塞厚恩。”参见“ 灰身 ”。
词语解释:灰身 拼音:huī shēn
犹言粉身碎骨。 三国 魏 曹植 《改封陈王谢表》:“茅土既优,爵赏必重,非臣虚浅所宜奉受,非臣灰身所能报答。”《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臣虽灰身破族,犹生之年也。”《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使义诚著于所天,玄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词语解释:碎首縻躯 拼音:suì shǒu mí qū
见“ 碎首糜躯 ”。
词语解释:碎首糜躯 拼音:suì shǒu mí qū
头颅粉碎,身躯糜烂。犹言粉身碎骨。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非独微臣区区欲以一死上报,凡天下之为臣子者闻之,莫不欲碎着糜躯,效忠义於陛下也。”亦作“ 碎首縻躯 ”。 宋 王禹偁 《又谢恩表》:“免冠伏閤,再三虑黷於天聪;碎首縻躯,万一冀伸於臣节。”词语解释:碎首糜躯 拼音:suì shǒu mí qū
头颅粉碎,身躯糜烂。犹言粉身碎骨。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非独微臣区区欲以一死上报,凡天下之为臣子者闻之,莫不欲碎着糜躯,效忠义於陛下也。”亦作“ 碎首縻躯 ”。 宋 王禹偁 《又谢恩表》:“免冠伏閤,再三虑黷於天聪;碎首縻躯,万一冀伸於臣节。”词语解释:碎身糜躯 拼音:suì shēn mí qū
犹碎首糜躯。 汉 贾谊 《新书·谕诚》:“人谓 豫让 曰:子不死 中行 而反事其讎,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躯以为 智伯 ,何其与前异也?”参见“ 碎首糜躯 ”。
词语解释:碎首糜躯 拼音:suì shǒu mí qū
头颅粉碎,身躯糜烂。犹言粉身碎骨。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非独微臣区区欲以一死上报,凡天下之为臣子者闻之,莫不欲碎着糜躯,效忠义於陛下也。”亦作“ 碎首縻躯 ”。 宋 王禹偁 《又谢恩表》:“免冠伏閤,再三虑黷於天聪;碎首縻躯,万一冀伸於臣节。”词语解释:登躯 拼音:dēng qū
进身。 南朝 梁 沉约 《为六宫拜章》:“蓬闈菲质,嘉淑无算,越自幽衡,登躯宸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