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末字词组
超轶侵轶车轶跨轶僭轶湮轶结轶 
屈轶越轶冠轶过轶横轶收残缀轶焚轶 
奔轶荡轶乐轶陵轶废轶窜轶宕轶 
散轶贯轶韬轶驰轶放轶突轶瑰轶 
遗轶阙轶蜂轶驾轶游轶缺轶  

词语解释:超轶  拼音:chāo yì
(1).超越;胜过。 宋 苏轼 《答舒焕书》:“足下文章之美,固已超軼世俗而追配古人矣。” 明 张居正 《请重修〈大明会典〉疏》:“比之《周官》《唐典》,信为超軼矣。” 梁启超 《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此其持论之精确,所以超軼前哲也。”参见“ 超軼絶尘 ”。
(2).谓高超不同凡俗。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足下以超軼如此之才,每以师道命僕,僕滋不敢。”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每心服於超軼,亦情亲於乐易。” 清 侯方域 《与宋公子牧仲书》:“公子才气超軼。”
词语解释:超轶绝尘  拼音:chāo yì jué chén
(1).谓骏马奔驰,出群超众,不着尘埃。《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卹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軼絶尘,不知其所。” 宋 秦观 《题騕褭图》:“驤首号鸣思一发,超軼絶尘入恍惚。”
(2).比喻出类拔萃,不同凡俗。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可喜可愕之趣,超軼絶尘。” 宋 李纲 《海康与许崧老书》:“其所得遂将超軼絶尘,何可跂及耶?”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五》:“此等句语雄奇峭健,宜必有超軼絶尘之句以终之。”
词语解释:屈轶  拼音:qū yì
亦称“ 屈佚草 ”。亦称“ 屈草 ”。 1.古代传说中一种草,谓能指识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屈軼,草也。安能知佞?”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尧 时有屈佚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屈草戒諛,阶蓂纪日。” 唐 李咸用 《读修睦上人歌篇》诗:“才似烟霞生则媚,直如屈軼佞则指。” 唐 苏味道 《赠封御史入台》诗:“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霏。” 章炳麟 《原儒》:“屈軼指佞, 黄帝 骑龙。”
(2).比喻能识别奸佞的贤臣。《旧唐书·袁高薛存诚等传赞》:“唯 袁 与 薛 ,人中屈軼。”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陈必谦授文林郎制》:“人中屈軼,京国为之耸观。”
词语解释:奔轶  拼音:bēn yì
见“ 奔逸 ”。
词语解释:奔逸  拼音:bēn yì
亦作“ 奔軼 ”。
(1).快跑,迅速前进。 唐 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軼,乃万其趣。”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所授有物理、化学、解剖、组织、独乙种种学,皆奔逸至迅,莫暇应接。”
(2).谓奔向,直向。 章炳麟 《訄书·尊史》:“独《世本》《作篇》,所道者不封于 姬氏 ,奔軼泰古,上穷无始矣。”参见“ 奔逸絶尘 ”。
(3).奔放,纵逸。 晋 傅玄 《七谟序》:“若《七依》之卓轢一致,《七辨》之缠緜精巧,《七啟》之奔逸壮丽,《七释》之精密闲理,亦近代之所希也。” 明 李贽 《答周友山》:“独余不知何説,专以良友为生……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思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词语解释:散轶  拼音:sàn yì
(1).散失。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 韩文公 有答,今亦不传,则遗文散軼多矣。” 明 徐一夔 《〈郁离子〉序》:“其子 仲璟 ,惧其散軼,以 一夔 於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序》:“余以老耄失学,藏书散軼,抱瓮之暇,无以自娱。”
(2).指散失之物。 清 戴名世 《〈杜溪稿〉序》:“余将归隐故山……尚欲罗网散軼,一酬曩昔之志。”
词语解释:遗轶  拼音:yí yì
见“ 遗逸 ”。
词语解释:遗逸  拼音:yí yì
亦作“ 遗佚 ”。亦作“ 遗軼 ”。
(1).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2).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汉书·艺文志》:“ 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犹隐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5).隐士;遗才。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诗:“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圣祖仁皇帝 ,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 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
词语解释:侵轶  拼音:qīn yì
亦作“ 侵佚 ”。
(1).侵犯袭击。《左传·隐公九年》:“ 北戎 侵 郑 。 郑伯 御之,患 戎 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軼我也。’” 杜预 注:“軼,突也。”《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 吴晗 《灯下集·阵图和宋辽战争》:“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
(2).谓越权行事。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农劝事时,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軼。” 清 端方 《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如此则部臣疆吏於其权限内应行之事,无所用其推諉;於其权限外侵軼之事,无所施其阻挠。” 梁启超 《各国宪法异同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鼎立,不相侵軼。”
词语解释:越轶  拼音:yuè yì
(1).逃跑;逃窜。 唐 陆龟蒙 《蟹志》:“扳援越軼,遯而去者十六七。” 清 赵翼 《静观》诗之三:“使非有界画,安得无越軼?”参见“ 越逸 ”。
(2).超越;胜过。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二:“英声之扬,宜越軼于千古。”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遗逸上》:“餘存者非辞义寂寥,章旨断缺,即浅鄙可疑,未有越軼《文选》之上者。”
词语解释:越逸  拼音:yuè yì
(1).逃跑;逃窜。《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南杜走 吴 之道,西塞 成都 之路,北絶越逸之径。”《北齐书·祖珽传》:“令録 珽 付禁,勿令越逸。”《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此行当亟殄贼,无使越逸。”
(2).超迈,出众。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
词语解释:荡轶  拼音:dàng yì
同“ 荡佚 ”。 宋 苏舜钦 《杜谊孝子传》:“所在泯泯,无所取法,率情放俗,荡軼不还。” 明 陈子龙 《〈佩月堂诗稿〉序》:“若乃荡軼而不失其贞,頽怨而不失其厚……其在志气之间乎?”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鬭叶为戏者,风俗荡軼,亟宜戒之。”
词语解释:贯轶  拼音:guàn yì
犹贯越,贯通。《宋书·袁淑传》:“方乃奠山沉河,创礼辑策,阐燿 炎 昊 之遗则,贯軼 商 夏 之旧文。”
词语解释:阙轶  拼音:quē yì
见“ 闕逸 ”。
词语解释:阙逸  拼音:quē yì
亦作“ 闕佚 ”。亦作“ 闕軼 ”。 残缺散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令闕佚渐加,钻访必不徒然。” 元 赵穆 《〈归潜志〉跋》:“ 辽 金 之间殆数百年,太史宜有论载,而旧闻闕逸,后有述者,可无考订於斯邪?”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王》:“至 驪山 之祸,先王之诗,率已闕軼。”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寻《唐书·艺文志》《晁氏读书志》并云五卷,今所传乃十卷,翻有闕佚,则似展转相録而失其本真耳。”
词语解释:车轶  拼音:chē yì
(1).车辙。车轮辗过的痕迹。《战国策·齐策三》:“ 田瞀 曰:‘车軼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 高诱 注:“軼,途辙之道也。” 鲍彪 注:“軼,辙同,车迹也。”《韩诗外传》卷二:“ 接舆 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辞而去。妻从市而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軼何其深也?’”
(2).指车子通行的路。《庄子·天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軼,则必不胜任矣。” 陆德明 释文:“軼,音辙。” 郭庆藩 集释:“案《释文》軼音辙,是也。辙,车辙也。古辙字通作軼。”
词语解释:冠轶  拼音:guān yì
超过。 唐 吕温 《谢授右拾遗表》:“尘忝近侍,冠軼常伦。”
词语解释:乐轶  拼音:lè yì
见“ 乐逸 ”。
词语解释:乐逸  拼音:lè yì
亦作“ 乐軼 ”。 悠闲安乐。《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国 殷富,士卒乐軼轻战。”《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京房 《易传》曰:‘禄不遂行谓欺,厥咎奥,雨雪四至而温。臣安禄乐逸兹谓乱,奥而生虫。’”
词语解释:韬轶  拼音:tāo yì
超过;凌越。《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跨蹍 昌姬 ,韜軼 炎汉 。” 张铣 注:“韜,藏;軼,过也。言 齐 帝之德,踰越蹍蹋於 文王 ;怀藏超过於 炎汉 也。”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圣 唐 照临万方,韜軼 三代 。”
词语解释:蜂轶  拼音:fēng yì
亦作“蠭軼”。 像蜂一样飞过。极言其快。《文选·扬雄〈长杨赋〉》:“猋腾波流,机骇蠭軼。” 李善 注:“机骇蠭軼,言其疾也。”
词语解释:跨轶  拼音:kuà yì
犹穿越。引申为超过。 宋 陆游 《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某恭闻 太宗皇帝 ,天纵圣学,跨軼百王,万几之餘,尤留神翰墨。”
词语解释:过轶  拼音:guò yì
谓车辆通过。《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 晋文公 卒。庚辰,将殯于 曲沃 。出 絳 ,柩有声如牛。 卜偃 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軼我,击之必大捷焉。’”
词语解释:陵轶  拼音:líng yì
(1).凌驾;超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贾谊 才颖,陵軼飞兔,议愜而赋清,岂虚至哉!”
(2).欺凌。 明 刘基 《再用前韵》:“高牙大纛拥藩垣,肠断吞声受陵軼。”
词语解释:驰轶  拼音:chí yì
奔驰。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驰軼步骤,气之达也。简练揣摩,思之约也。”
词语解释:驾轶  拼音:jià yì
陵驾;超越。《文选·枚乘〈七发〉》:“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李善 注:“《小雅》曰:驾,陵也。 杜预 《左氏传註》曰:軼,突也。” 吕向 注:“驾軼,陵过也。”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矧以土地人民十倍之者,而谓不能驾軼之耶?”《清史稿·礼志三》:“﹝ 康熙 ﹞六十一年,遗諭,言:‘ 明太祖 起布衣,统方夏,驾軼 汉 、 唐 、 宋 诸君。’”
词语解释:僭轶  拼音:jiàn yì
见“ 僭逸 ”。
词语解释:僭逸  拼音:jiàn yì
亦作“ 僭軼 ”。 僭越放纵。《北史·李彪传》:“﹝ 李彪 ﹞宜感恩厉节,忠以报德。而窃名忝职,身为违傲,矜势高亢,公行僭逸。”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或曰:‘輦轂之下,不可专戮。’其母曰:‘尚有尊於我子者乎?’则僭軼可知也。”
词语解释:横轶  拼音:héng yì
纵横奔放。 清 王澍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论书賸语·论古》:“ 米老 天子横軼, 东坡 称其超妙入神。”
词语解释:废轶  拼音:fèi yì
丢弃散逸。 元 戴表元 《〈齐东野语〉序》:“童而受之,白首未忘;失今弗图,恐遂废軼。”
词语解释:放轶  拼音:fàng yì
(1).缺遗;散失。 宋 陆游 《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其於官名、地里、军制、民赋,虽甚细微,皆能讲画穷尽,无所放軼。”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史百代者,蒐罗放軼难矣,而其实易也。”
(2).放荡不羁。 明 陈子龙 《〈七录斋集〉序》:“故文士则骋其放軼,荐绅则乐其便近。”
词语解释:游轶  拼音:yóu yì
游动袭击。《捻军资料别集·曾国荃函》:“此次臺斾赴 荆 ,正值捻踪在 襄河 北岸游軼之时。”
词语解释:湮轶  拼音:yān yì
埋没散失。 邓实 《国学无用辨》:“故其学派遂日远而日微,即其遗书亦湮軼而不可见,不亦悲乎!”
词语解释:收残缀轶  拼音:shōu cán zhuì yì
收集残缺,缀补漏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余平生好鳩集经子,而限於力,收残缀軼,大类 子渊 序中所云。”
词语解释:窜轶  拼音:cuàn yì
见“ 窜逸 ”。
词语解释:窜逸  拼音:cuàn yì
亦作“ 窜軼 ”。 逃奔;逃散。《宋书·臧质传》:“ 臧敦 等无因自骇,急便窜逸,迷昧过甚,良可怪叹。” 宋 苏辙 《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辙 恐掌财者必有盗用之姦,捕盗者必有窜逸之弊。”《明史·侯琎传》:“况边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徵税,则民不復耕,必致窜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拨军队驻扎 荆 襄 ,以防窜軼。”
词语解释:突轶  拼音:tū yì
冲击;袭击。《金史·完颜守贞传》:“彼屡突軼吾圉,今一惩之,后当不復来。”
词语解释:缺轶  拼音:quē yì
亦作“ 缺逸 ”。 散失;遗漏。 明 归有光 《长兴县令题名记》:“文字缺軼,遂不见於后世。”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殷代是奴隶社会》:“ 周 代农事诗中未提到牛耕者,只是偶然缺逸,并不足以据证 周 代未用牛耕。”
词语解释:结轶  拼音:jié yì
犹结辙。形容车辆络绎不绝。《史记·孝文本纪》:“故遣使者冠盖相望,结軼於道,以諭朕意於单于。”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使车往还,故辙如结也。”
词语解释:焚轶  拼音:fén yì
见“ 焚逸 ”。
词语解释:焚逸  拼音:fén yì
亦作“ 焚軼 ”。 烧毁、散失。《新唐书·刘子玄等传赞》:“臣盗再兴,图典焚逸。”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歆 原数三万三千九十卷, 固 节其猥冗,仅得十之三四。大概 新莽 之乱,焚軼之餘故也。”
词语解释:宕轶  拼音:dàng yì
见“ 宕逸 ”。
词语解释:宕逸  拼音:dàng yì
亦作“ 宕軼 ”。 奔放洒脱。常用以形容人的才情与艺术作品的风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米字法贯休》:“ 米 字宕逸可爱,近多效之。原 米 法 贯休 也。有石刻《弥勒赞》可证。”《明诗纪事戊籤·皇甫涍》《明诗选》:“ 陈卧子 曰:‘ 少玄 凝思选调,意求雅则,惟取境不广,无纵横宕逸之致。’”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 闇叔 少孤,遘家难,随某氏读书 兰陵园 ,才情宕軼。”
词语解释:瑰轶  拼音:guī yì
瑰丽超逸。 清 魏源 《〈国朝古文类钞〉序》:“生其间者,其气昌明,其声宫喤,其见闻瑰軼而混芒。” 黄人 《〈清文汇〉序》:“故其文光怪瑰軼,汪洋恣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