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安辑 拼音:ān jí
(1).犹安抚。《汉书·西域传序》:“都护督察 乌孙 、 康居 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唐 李德裕 《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专往慰问,仍賑米粟二万石,俾其安辑离散,渐就漠南,再復旧疆。” 金 王若虚 《千户侯父墓铭》:“当 贞祐 兵火之餘,城邑几废,遗黎无依,侯以完復安辑之功,为众所推,由本县尉至为州刺史。”《儒林外史》第八回:“务在安辑,与民休息。” 沉从文 《边城》三:“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
(2).安定;使安定。《汉书·王莽传上》:“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 宋 曾巩 《救灾议》:“疆内安辑,里无嚣声。”《明史·凌云翼传》:“ 成化 中 韩雍 经略西山颇安辑,惟东山 瑶 阻深箐剽掠,有司岁发卒戍守。”词语解释:纂辑 拼音:zuǎn jí
编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东京 之季,纂辑无闻; 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后序》:“余纂辑此书三十餘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稾而手书者三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康熙壬午江南试官》:“近时所行官司掌故之书……或补缀前人成编,或创始纂辑,或后来增补,而其中缺漏譌误,均所不免。” 刘师培 《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如《典论》之属, 严氏 皆逐条纂辑。”词语解释:绥辑 拼音:suí jí
安抚集聚。《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憕》:“ 憕 与留臺御史中丞 卢奕 、 河南 尹 达奚珣 ,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明史·郭英传》:“在镇绥辑流亡,申明约束,境内大治。” 清 薛福成 《附陈驻缅英员遵约呈进方物片》:“八九年来, 英 人绥辑全 缅 ,布置既密,益务恢张。”词语解释:编辑 拼音:biān jí
亦作“ 编缉 ”。
(1).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成书刊。《魏书·李琰之传》:“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缉。”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不揆庸虚,久思编辑。” 宋 苏舜钦 《题〈杜子美别集〉后》:“今所存者才二十卷,又未经学者编辑,古律错乱,前后不伦。” 清 周亮工 《与张瑶星书》:“胜国遗事,编缉不难而难于发凡起例。” 巴金 《把心交给读者》:“一九三五年八月我从 日本 回来,在 上海 为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了几种丛书,这以后读者的来信又多起来了。”
(2).出版、新闻等单位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亦泛称做编辑工作的人员。 洪深 《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第五幕:“你以为报馆编辑能够让我们说出我们要说的话么?” 孙犁 《秀露集·关于编辑和投稿》:“作为编辑,他的工作对象就是稿件。”词语解释:蒐辑
1.搜集。 明 吴承恩 《〈诸史将略〉序》:“尝欲蒐辑往牒汇为一书,以考昔人经武之略。”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姑》:“余案头《东坡集》,乃 蜀 中新刻本,蒐辑虽富,恐不尽可信也。”
2.整顿。《新唐书·王绍传》:“自 张愔 后,兵骄难治, 绍 蒐辑军政,推诚示人。”词语解释:和辑 拼音:hé jí
(1).和睦团结。《管子·五辅》:“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淮南子·本经训》:“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 唐 白居易 《除李逊克兆尹制》:“威惠所加,罔不和辑。” 宋 叶适 《江陵府修城记》:“其后吏慢因循,以为幸其人之和辑,可以坐镇。”
(2).指与他人、他族等和睦相处。《汉书·晁错传》:“ 陇西 之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五年》:“帝亦以 奇尔济苏 不能和辑 高丽 ,遂罢征东行省。”词语解释:购辑 拼音:gòu jí
购买收集。《旧唐书·经籍志上》:“然 河 北 江 南,未能混一,偏方购辑,卷帙未弘。”词语解释:宁辑 拼音:níng jí
(1).安定和睦。《隶释·汉荆州刺史度尚碑》:“迁 辽东 大守,旬月之间, 薉貉 寧辑。” 宋 范成大 《嘲蚊》诗:“虚空既清凉,家巷得寧辑。”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念蒸民之同柢,岂彼 回 部当为戮民,幸而解怨,则可以寧辑矣。”
(2).安抚;使归顺。《后汉书·孔融传》:“ 日磾 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寧辑东夏。”词语解释:调辑 拼音:diào jí
调和辑睦。《新唐书·刘政会传》:“ 武德 初,授卫尉卿,留守 太原 ,调辑戎政,远近懽服。”词语解释:访辑 拼音:fǎng jí
访求收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隋文 父子,篤尚斯文,访辑蒐求,不遗餘力。” 清 赵翼 《簷曝杂记·绥寇纪略》:“其他各省,访辑详载,虽 滇 黔 边裔,亦搜剔不遗,其心力可谓勤矣。”词语解释:论辑 拼音:lùn jí
编次辑集。《汉书·司马迁传赞》:“而 左丘明 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词语解释:谐辑 拼音:xié jí
协调一致。《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词语解释:诗辑 拼音:shī jí
辑录某个作家或许多作家诗篇的书。前者如《人境庐集外诗辑》;后者如 清 吴灏 编的《杭郡诗辑》。词语解释:传统逻辑 拼音:chuán tǒng luó ji
亦称“普通逻辑”。不同于数理逻辑的形式逻辑。它创立于古代,不断丰富发展而沿用迄今,故称。词语解释:降辑 拼音:jiàng jí
降集。《汉书·郊祀志下》:“然后孝弟之道备,而神祇嘉享,万福降辑。” 颜师古 注:“辑,与集同。”词语解释:镇辑 拼音:zhèn jí
镇守安抚。《元史·文宗纪》:“仍命 豫王 阿剌特纳失里 分兵,给 探马赤 三百、 乞赤伯 三百,共守一岁,以镇辑之,餘军皆遣还所部。”词语解释:辑辑 拼音:jí jí
(1).群集貌。 汉 焦赣 《易林·蒙之益》:“莫莫辑辑,夜作昼匿,谋议我资,求攻我室。”
(2).和舒貌。《文选·束晳〈补亡诗〉之三》:“黮黮重云,辑辑和风。” 李善 注:“辑辑,风声和也。”词语解释:较辑 拼音:jiào jí
校勘辑录。 明 张居正 《请专官纂修疏》:“我皇祖 世宗 肃皇帝 尝见其一二舛误,申命儒臣重加较辑。”词语解释:化辑 拼音:huà jí
见“ 化缉 ”。
词语解释:化缉 拼音:huà jī
亦作“ 化辑 ”。 谓受教化而和睦相处。《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汉 贾谊 《新书·保傅》作“作辑”。词语解释:修辑 拼音:xiū jí
修整备置。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虚报》:“故此行文到各郡县,要修辑武备,保宋城池。看起来 徐州 官兵得胜了。”词语解释:修完补辑
修葺整治;补缀损缺词语解释:专辑 拼音:zhuān jí
以某一特定内容为中心编辑而成的书刊。如: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词语解释:鸠辑 拼音:jiū jí
搜集辑录。 唐 韩偓 《〈香奁集〉序》:“自尔鳩辑,復得百篇,不忍弃捐,随时编録。”词语解释:逻辑 拼音:luó ji
(1).思维的规律。 沙汀 《还乡记》二:“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上却很有根据的。” 王西彦 《夜宴》一:“不过,按照 廖淑宇 先生自己的逻辑讲起来,却实在是有几分冤枉的。”
(2).客观的规律性。 艾芜 《谈短篇小说》:“认真研究下去,就可以找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 杨沫 《林道静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3).顺理成章;符合规律。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至于联合变化的方法,他指出:一个剧情可以逻辑地引起第二个剧情。”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个大黑痣,因此他是 黑李 ;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 白李 ;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是很合逻辑的。”
(4).指逻辑学。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逻辑和语言》:“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词语解释:柴辑 拼音:chái jí
收集,辑录。如:《皖雅初集》署 庐江 陈诗鹤 柴辑。词语解释:辩证逻辑 拼音:biàn zhèng luó ji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思维辩证法的科学。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词语解释:选辑 拼音:xuǎn jí
挑选并辑录。亦指选辑成的书。 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假罄其累世之储蓄,良足执 英 、 法 、 德 、 美 坛坫之牛耳,而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蓄,大会细入……此国学扶轮社所以有《清文汇》之选辑也。” 范文澜 《〈唐代佛教〉引言》:“穷年累月地看佛藏和有关佛教的群书,分类选辑资料百馀万言。”词语解释:允辑 拼音:yǔn jí
绵延。辑,通“ 缉 ”。 晋 陆机 《述先赋》:“仰先后之显烈,懿暉祚之允辑。”词语解释:齐辑 拼音:qí jí
协调驾车的众马,使整齐均一。《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脣吻之和。”词语解释:采辑 拼音:cǎi jí
搜集辑录。 明 陆深 《停骖录》:“予同县人 卫君庸 知州事,尝採辑史传文,集为《唐忠臣録》。”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五二:“《诗》则採辑诗赋四六中最下俗艷语,用为 无盐 之粉黛。咏叹淫佚之意,百无一存。”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是以不惮辛勤,广为採辑,附纸分送。”
搜采编辑。 明 钱德洪 《〈传习录〉跋》:“同门 曾子 才汉 得 洪 手抄,復傍为采辑,名曰《遗言》。”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 国藩 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词语解释:校辑 拼音:xiào jí
校录辑补。即对一书或一文的不同版本及散失于各书的佚文进行考释、整理、编辑。词语解释:比辑 拼音:bǐ jí
排比缀合。《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 江公 呐於口,上使与 仲舒 议,不如 仲舒 。丞相 公孙弘 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 董生 。” 颜师古 注:“比,次也。辑,合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曰比辑、曰整比、曰讎比,皆谓讎对排比而缀辑之也。”词语解释:撰辑 拼音:zhuàn jí
犹撰集。《魏书·咸阳王禧传》:“遂命百官,更欲撰辑。”词语解释:慰辑 拼音:wèi jí
慰抚安辑。《周书·李弼传》:“人情惊扰,不可復定,皆散走,争趣 秦州 。 弼 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词语解释:抚辑 拼音:fǔ jí
亦作“ 抚缉 ”。 安抚辑和。《周书·寇洛等传论》:“ 洛 抚缉散乱,抗御仇讐。”《旧唐书·柳泽传》:“今尨眉鮐背,欢欣踊跃,望圣朝之抚辑,听圣朝之德音。”《明史·孝宗纪》:“夏四月戊寅,刑部侍郎 何鑑 抚辑 荆 襄 流民。” 孙中山 《和平统一之通电》:“ 文 于抚辑将士及绥靖地方外,当尽心竭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词语解释:完辑 拼音:wán jí
(1).保全;安定。《后汉书·苏竟传》:“﹝ 苏竟 ﹞拜 代 郡中尉。时 匈奴 扰乱,北边多罹其祸, 竟 终完辑一郡。”《新五代史·义儿传·李嗣昭》:“ 梁太祖 尝遣人招降 嗣昭 , 嗣昭 斩其使者,闭城拒守,踰年, 庄宗 始攻破夹城。 嗣昭 完辑兵民,抚养甚有恩义。”
(2).完善充实。《新唐书·李吉甫传》:“ 吉甫 始奏復 宥州 ,乃治 经略军 ,以隶 绥银道 ,取 鄜州 神策屯兵九千实之。以 江 淮 甲三十万给 太原 、 泽潞 军,增 太原 马千匹。由是戎备完辑。”词语解释:搜辑 拼音:sōu jí
搜求辑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莲花诗》:“ 杜祁公 以厚德称,而絶句精工乃尔。《诗藪·杂编》搜辑殆无餘力,復遗此,因録之。”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四:“本朝七十九科矣,搜辑科名意在斯。”自注:“八岁得旧《登科録》读之,是搜辑二百年科名掌故之始。”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逸书之中,其首应搜辑者,为 晋 人、 宋 人、 齐 梁 人所撰各文章志。”
蒐輯:1.搜集。 明 吴承恩 《〈诸史将略〉序》:“尝欲蒐辑往牒汇为一书,以考昔人经武之略。”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姑》:“余案头《东坡集》,乃 蜀 中新刻本,蒐辑虽富,恐不尽可信也。”
(2).整顿。《新唐书·王绍传》:“自 张愔 后,兵骄难治, 绍 蒐辑军政,推诚示人。”词语解释:收辑 拼音:shōu jí
(1).招集整顿;收复安抚。《北齐书·魏兰根传》:“ 宝寅 至 雍州 ,收辑散亡,兵威復振。”《周书·文帝纪下》:“ 景 ( 侯景 )请留收辑 河 南。”
(2).收集。 宋 朱熹 《书先吏部韦斋铭并刘范二公帖后》:“敢收辑遗文,藏之家庙,以示子孙。”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 船山 ﹞殁后四十年,遗书散佚,其子 敔 始为之收辑推阐。”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嗜酒终身》:“一般编年体的《杜甫诗集》,大率在《耒阳》一诗之后还有所收辑。”参见“ 收集 ”。
词语解释:收集 拼音:shōu jí
(1).招收聚集。《后汉书·张奂传》:“ 奂 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元史·世祖纪十》:“辛巳,收集工匠之隐匿者。”
(2).把零散的东西收拢在一起。 秦牧 《花城·海滩拾贝》:“有一些专门收集贝壳的‘贝壳迷’。”词语解释:招辑 拼音:zhāo jí
见“ 招集 ”。
词语解释:招集 拼音:zhāo jí
亦作“ 招辑 ”。亦作“ 招缉 ”。
(1).招呼人们聚集;召集。《汉书·叙传上》:“时 隗嚣 据 垄 拥众,招辑英俊。” 颜师古 注:“辑与集同。”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力同谋。”《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兵火之后,井邑凋零。 季兴 招缉绥抚,人士归之。” 宋 欧阳修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所至,多招集文士。”《说唐》第三三回:“何不赶紧招集民伕,造起一座宫来?”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者有‘校长不能在学校开会,不得不借邻近的饭店招集教员开会的奇闻’。”
(2).犹招抚。《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 汉中 可传檄而定也。”《陈书·鲁悉达传》:“﹝ 鲁悉达 ﹞招集 晋熙 等五郡,尽有其地。”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人物》:“﹝ 张希崇 ﹞在官不喜声色,善抚士卒,招集夷落。”《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四年》:“ 全师雄 病死 金堂 , 德裕 及 王全斌 等分往招辑,贼众悉平。”词语解释:拊辑 拼音:fǔ jí
抚慰辑安。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夫子一》:“不施敬养,而老者自尔安;不立要约,而朋友自尔信;无所拊辑,而血气方刚者自尔归慕。”词语解释:总编辑 拼音:zǒng biān jí
新闻出版单位编辑业务的总负责人。 曹禺 《日出》第四幕:“我姓 潘 ,我是 潘四爷 呀……我找总编辑 张先生 说话。” 袁鹰 《飞》:“作为总编辑,他既写社论、时评,也写诗篇。”亦省称“ 总编 ”。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他是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就是现在的‘主编’或‘总编’。”词语解释:怀辑 拼音:huái jí
怀集;招来。《汉书·周亚夫传》:“ 吴王 素富,怀辑死士久矣。” 颜师古 注:“辑与集同。”《新唐书·李晟传》:“因悉家貲怀辑降附,得大酋 浪息曩 ,表以王号。”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 高凉 洗氏 ,以一蛮女而能拊循部落,统驳三军,怀辑 百越 。”词语解释:数理逻辑 拼音:shù lǐ luó ji
亦称“符号逻辑”。狭义指用数学方法研究数学中的演绎思维以及数学基础的学科。广义指一切用符号和数学方法处理和研究演绎法的学问。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数理逻辑对数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有重要意义,对一般思维中某些问题的解决也有成效。词语解释:形式逻辑 拼音:xíng shì luó ji
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要思维形式和研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内容。词语解释:篹辑 拼音:zhuàn jí
编辑。《新唐书·儒学传上·路敬淳》:“数受詔篹辑庆卹仪典, 武后 称之。”词语解释:符号逻辑 拼音:fú hào luó ji
数理逻辑。词语解释:简辑 拼音:jiǎn jí
选编。 明 徐祯卿 《谈艺录》:“古诗降 魏 ,辞人所遗,虽有 萧统 简辑,过冗而不精。”词语解释:缀辑 拼音:zhuì jí
亦作“ 缀缉 ”。 犹编辑。 唐 韩愈 《招扬之罘》诗:“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缉之,名曰《玉照新志》。”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拾遗记》﹞或由后人缀辑復成,非其原本歟?”词语解释:补辑 拼音:bǔ jí
(1).谓补充兵员使之安定。《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輙復分兵命鋭,脩完补辑,表行东郡,领 兖州 刺史。” 吕延济 注:“言 操 数败丧师旅,而 绍 专以精兵脩辑之,而又表天子令 操 领东郡太守也。”
(2).补缀辑录。 隋 江总 《〈陶贞白集〉序》:“门人补辑,若逢 辽东 之本,好事研搜,如诵 河西 之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博约上》:“如生 秦 火未燬以前,其籍具存,无事补辑,彼将无所用其学矣。”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嗜酒终身》:“ 李阳冰 《〈草堂集〉序》谓 李白 在 安 史 之难以来的八年间,著述十丧其九,其后虽然屡经补辑,但散佚依然是不会少的。”词语解释:订辑 拼音:dìng jí
修订编辑。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凡数次订辑,其《长庆集》经 元微之 编次者,分讽諭、閒适、感伤三类。”词语解释:裒辑 拼音:póu jí
收集辑录。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是故《诗》之作也……及其裒辑既成,部位已定,圣人因焉定之。” 明 张居正 《承天大志纪赞·宝谟纪》:“臣谨分类裒辑,并録 献皇后 之《女训》,附载於后。”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近时 仪徵 相国裒辑国朝经解,刻於 广南 ,所收甚广,独不及先生。”词语解释:装辑 拼音:zhuāng jí
亦作“ 装缉 ”。 辑集装订成册。 宋 陆游 《跋〈东坡书髓〉》:“ 成都 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都下,脱败甚,乃再装缉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每获一书,即日勘校装辑。”词语解释:剪辑 拼音:jiǎn jí
(1).电影制片工序之一。把拍摄好的镜头按照创作构思选择、删剪、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
(2).经过选择、剪裁,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编排。如:新闻图片剪辑;话剧录音剪辑。词语解释:衍辑 拼音:yǎn jí
犹广辑。广泛搜罗、编辑。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道学》:“其为太守为监司,必须建立书院,立诸贤之祠,或刊注四书,衍辑语録,然后号为贤者,则可以钓声名,致膴仕。”词语解释:宣辑 拼音:xuān jí
谓招安。《新唐书·关播传》:“ 德宗 初, 湖南 峒贼 王国良 惊剽州县,不可制,绍 播 宣辑,因得请事,对殿中。”词语解释:冗辑 拼音:rǒng jí
犹杂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彪炳宇宙,而脞谈宂辑,阔略曩时哉!”词语解释:特辑 拼音:tè jí
为特定主题而编辑的文字资料、报刊或电影。 萧乾 《鱼饵·论坛·阵地》:“因此,一个办法就是出一些特辑。”词语解释:相辑 拼音:xiāng jí
彼此和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南北异性,深恐兵与民未必相安,即兵与兵亦未必相辑,纷扰必甚,调剂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