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辞 拼音:bù cí
(1).不辞让;不推辞。《庄子·天下》:“ 惠施 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徧为説万物,説而不休,多而无已。” 成玄英 疏:“不辞谢而应机,不思虑而对答。”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象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2).谓不向人告别。《楚辞·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王逸 注:“言神往来奄忽,入不言语,出不诀辞。”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
(3).文词不顺,不成文。《公羊传·襄公五年》:“ 吴 何以称人? 吴 鄫 人云则不辞。” 陈立 义疏:“方欲抑 鄫 在 吴 下,若 吴 仍常例称国,则必书‘ 吴 鄫 人’,是辞不顺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 罗君 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词语解释:无辞 拼音:wú cí
(1).不辞让;不推辞。《礼记·哀公问》:“固臣敢无辞而对。” 郑玄 注:“辞,让也。” 宋 苏轼 《再游径山》诗:“此生更得几回来,从今有暇无辞数。”
(2).没有言辞;没有口实。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其书战伐,甚谨;其恶战伐,无辞。何也?” 宋 梅尧臣 《鬼火后赋》:“客惭忸无辞而起,余方掩乎衡门。” 叶圣陶 《穷愁》:“﹝博徒﹞投其博具於地,意欲令无见,则无辞可以加罪。”词语解释:文辞 拼音:wén cí
(1).言词动听的辞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晋 为伯, 郑 入 陈 ,非文辞不为功。”《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韩诗外传》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
(2).亦作“ 文词 ”。文章。《史记·伯夷列传》:“余以所闻 由 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可概见,何哉?”《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 申公 对,默然。”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辞超卓,四座嘆之。” 宋 司马光 《贤良策问》:“国家比下詔书,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岂特以学问之富贵为贤良,文辞之丽为方正邪?”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 节性 ( 王符 )、 公理 ( 仲长统 )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词语解释:一辞 拼音:yī cí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淮南子·缪称训》:“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辞,可与曲説,未可为广应也。”《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旧唐书·陆馀庆传》:“累迁中书舍人。 则天 尝引入草詔, 餘庆 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辞。” 明 王守仁 《与安之书》:“今但取 朱子 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辞。”
(2).谓异口同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鲁公 盛德,盖自小官时。縉绅閒一辞谓之有手段。”
(3).一面之辞。《宋史·叶清臣传》:“苟 用章 之状果虚, 守懃 之罪果白, 用章 更寘重科,物论亦允,无容偏听一辞,以亏王道无党之义。”
(4).告辞,辞别。《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辞也。” 南朝 梁 萧钧 《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 金谷苑 ,空想竹林游。” 唐 吴融 《落叶》诗:“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词语解释:楚辞 拼音:chǔ cí
亦作“ 楚词 ”。 本为 楚 地歌谣。 战国 楚 屈原 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 楚 辞。 西汉 刘向 编辑成《楚辞》集, 东汉 王逸 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唐 孟浩然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 云梦 ,渔歌激 楚 辞。”《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楚 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有 楚 辞, 屈 宋 以下,傚 楚 辞体者,皆谓之 楚 辞。”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楚 辞者, 楚 人之辞也。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繾綣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 楚 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词语解释:致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致词 ”。
(1).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 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 鄴城 戍。”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犹致语。《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乐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 致语 ”。
(3).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
词语解释:致语 拼音:zhì yǔ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宋史·礼志十六》:“ 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 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 、 苏 、 曾 、 王 皆为之。’”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 致辞 ”。
(3).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词语解释:有辞 拼音:yǒu cí
有怨言;有正言相告。《书·吕刑》:“皇帝清问下民,鰥寡有辞于 苗 。” 周秉钧 易解:“辞,谓怨痛之辞。”《孔丛子·论书》:“ 孔子 见 齐景公 , 梁丘据 自外而至。公曰:‘何迟?’对曰:‘ 陈氏 戮其小臣,臣有辞焉,是故迟。’”词语解释:言辞 拼音:yán cí
(1).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管子·形势解》:“明主犹 奚仲 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桓君山 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 刘 扬 言辞,常輒有得。’”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又 孔 门之著録也,《论语》专述言辞,《家语》兼陈事业。”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章:“ 鲁东山 和 杨平山 全被 全大樑 这连珠炮似的激怒的言辞弄矇住了。”
(2).言论。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世果羣怪聚駡,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其不然者,乃立言辞,欲致人同归於朴古, 老子 之辈,盖其梟雄。”词语解释:推辞 拼音:tuī cí
(1).犹托辞。《拾遗记·晋时事》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至如 姚馥 ……及其俳谐诡譎,推辞指诫,因物而刺,言之者无罪,抑亦 东方曼倩 之儔歟!”
(2).拒绝;辞谢。 唐 白居易 《送敏中归豳宁幕》诗:“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借人钱财主每休想道推辞。” 李準 《李双双小传》:“大伙既然选住咱,那就是看咱能给大伙服务,也就不用推辞了。”词语解释:好辞 拼音:hǎo cí
(1).动听的言辞。《战国策·韩策一》:“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汉书·匈奴传上》:“单于用 赵信 计,遣使好辞请和亲。”
(2).佳句;妙语。参见“ 絶妙好辞 ”。
喜爱写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 既死之后, 楚 有 宋玉 、 唐勒 、 景差 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词语解释:绝妙好辞 拼音:jué miào hǎo c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脩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韲臼’八字。 魏武 谓 脩 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 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 魏武 乃曰:‘吾已得。’令 脩 别记所知。 脩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韲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唐 苏颋 《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衔悽固託,抚疾何成,愧不得絶妙好辞,披文而相质耳。”亦作“ 絶妙好词 ”。 元 张雨 《满江红·玉簪》词:“待使君絶妙好词成,须弹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閲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絶妙好词。”词语解释:朝辞 拼音:cháo cí
谓大臣外任,入朝叩辞帝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凡贵臣出守,朝辞例有颁赐。”《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凡官外徙者皆放朝辞,而 询 独许入见。”词语解释:英辞 拼音:yīng cí
亦作“ 英词 ”。 美好的文辞。 汉 仲长统 《昌言》:“英辞雨集,妙句云来。”《旧唐书·张说传》:“精义探繫表之微,英辞鼓天下之动。” 宋 陈师道 《与寇赵约丁塘看花》诗:“坐无上客席虚左,赠有英词囊不空。”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侍郎徐公帖后》:“英辞琳瑯润金石,寒芒正色如明星。”词语解释:雄辞 拼音:xióng cí
气魄宏大、才情横溢的言论或文章。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其雄辞閎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宋 陆游 《贺薛安抚兼制置启》:“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词语解释:微辞 拼音:wēi cí
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言辞;隐晦的批评。《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 哀 多微辞。” 孔广森 通义:“微辞者,意有所託而辞不显,唯察其微者,乃能知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説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鲁迅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杜甫 对 陶渊明 却有微辞。”词语解释:歌辞 拼音:gē cí
同“ 歌词 ”。 晋 石崇 《思归引》序:“今为作歌辞,以述余怀。”《旧唐书·音乐志二》:“ 太宗 为 秦王 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謡《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 吕才 协音律…… 魏徵 等製歌辞。”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经你改编过的那些歌辞,实在是很优美。”词语解释:苦辞 拼音:kǔ cí
(1).忠言,逆耳之言。《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因苦辞諫 敞 , 敞 涕泣为谢,多从其所规。” 唐 元稹 《酬乐天重寄别》诗:“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 宋 苏轼 《叶嘉传》:“上饮踰度, 嘉 輒苦諫,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坚决辞让。《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汝阴人》:“﹝少年﹞诣 许 曰:‘小妹粗家,窃慕盛德,欲託良缘於君子,如何?’ 许 以其神,不敢苦辞。”
(3).再三陈说。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词语解释:愧辞 拼音:kuì cí
不真实的言辞。《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於鬼神无愧辞。” 唐 白居易 《议文章》:“碑誄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絶之。”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噫!无实之誉,君子不以为荣;无实而誉人,君子谓之愧辞。”词语解释:虚辞 拼音:xū cí
浮夸不实之言。《战国策·楚策一》:“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吕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説。”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 唐 白居易 《青石》诗:“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实録鐫虚辞。”词语解释:妍辞 拼音:yán cí
优美的词句。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抽子秘思,骋子妍辞。”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妍辞丽句不可继,见寄聊且慰分司。”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宋太常少卿王万》:“视彼抽祕思,骋妍辞,而与庸人孺子同一澌尽者竟何为哉。”词语解释:清辞 拼音:qīng cí
清雅的文辞。 汉 陈琳 《答东阿王笺》:“清辞妙句,焱絶焕炳。” 唐 岑参 《送弘文李校书往汉南拜亲》诗:“未识已先闻,清辞果出羣。”词语解释:长辞 拼音:cháng cí
(1).长别,永远离开。 汉 王褒 《洞箫赋》:“頽唐遂往,长辞远逝,漂不还兮。” 汉 张衡 《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2).死亡的婉辞。 唐 李白 《拟恨赋》:“一朝长辞,天下縞素。” 草明 《毛主席教导永不忘》:“ 毛主席 和我们长辞了,但是,毛泽东思想却永远照亮我国前进的道路。”词语解释:牢辞 拼音:láo cí
坚决辞谢。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四:“若以游艺请,则牢辞固拒,如不愿闻。”词语解释:黄绢辞 拼音:huáng juàn cí
见“ 黄绢词 ”。
词语解释:黄绢词 拼音:huáng juàn cí
亦作“黄绢辞”。 指优美的诗文。 唐 皇甫冉 《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底事 洪泽 壁,空留黄绢词。”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耶律楚材 《继平陶张才美韵》:“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词语解释:高辞 拼音:gāo cí
见“ 高词 ”。
词语解释:高词 拼音:gāo cí
亦作“ 高辞 ”。 高妙的诗作。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 钱仲联 集释引 李调元 曰:“此是公自赞其诗,不可徒作赞他人诗看。”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逸翰应藏法,高辞肯浪吟。”词语解释:摛辞 拼音:chī cí
亦作“ 摛词 ”。 铺陈文辞。 晋 郭璞 《〈方言〉序》:“类摛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晋书·陈寿虞溥等传赞》:“ 彪溥 励节,摛辞综理。” 唐 孙樵 《与王霖秀才书》:“储思必深,摛词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何以酬嘉惠,摛词代篚筐。”《“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工商学界对外宣言》:“沥诚摛词,惟 欧美 诸友邦人士共鉴之。”词语解释:固辞 拼音:gù cí
(1).坚决辞谢。《书·大禹谟》:“ 禹 拜稽首固辞。”《战国策·齐策四》:“ 梁 使三反。 孟尝君 固辞不往也。”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赠必固辞,求无不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遣婢运貲出,交兑八百餘两。生惶恐固辞。”
(2).古礼称再辞为“固辞”。《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於客。客至於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 孔颖达 疏:“固,如故也。礼有三辞:初曰礼辞,再曰固辞,三曰终辞。”词语解释:便辞 拼音:biàn cí
犹言花言巧语。《隋书·经籍志三》:“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於贼害忠信,覆邦乱家。” 清 魏源 《〈书古微〉例言中》:“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闕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説,破坏形体。” 章炳麟 《秦献记》:“故夫滑稽便辞而不可轨法者,则六国诸子是也。”词语解释:陈辞 拼音:chén cí
(1).发布命令。《国语·周语上》:“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於德而无勤民於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2).发表言论,诉说。《国语·晋语八》:“臣尝陈辞矣,心以守志,辞以行之,所以事君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 宋 陈亮 《祭金伯清父文》:“念归怨之何所,矢陈辞之靡他。” 清 唐孙华 《石鼓歌》:“陈辞纪事铺鉅藻,追匹《雅》《颂》非 齐 謳。”词语解释:拜辞 拼音:bài cí
(1).亦作“ 拜词 ”。行拜礼辞别。《南史·王弘传》:“ 弘 时丧居,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堂前立,拜词娘,不角(觉)眼中泪千行。”《水浒传》第二二回:“﹝ 宋江 、 宋清 ﹞都出草厅前,拜辞了父亲 宋太公 。”
(2).用为辞别的敬词。 唐 元稹 《莺莺传》:“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3).表示谢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当时 唐明皇 宠了 杨贵妃 ,把 梅妃 江采苹 贬入冷宫,后来思想他,惧怕 杨妃 不敢去,将珠子一封,私下赐与他。 梅妃 拜辞不受。”词语解释:色辞 拼音:sè cí
神态和言词。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我昔实愚惷,不能降色辞。” 宋 叶适 《〈沉子寿文集〉序》:“今 子寿 专自降抑,未尝以色辞忤物。”词语解释:费辞 拼音:fèi cí
亦作“ 费词 ”。
(1).多费言词;饶舌。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言未毕,先生摄衣而起曰:‘子前所説,似玉巵之无当,徒费辞而难领。’” 唐 张太古 《观生束修判对》:“各宜知理,奚至费词。” 明 吴承恩 《慰友人》诗:“碧空瞥见雁排字,緑树已无鸎费词。” 梁启超 《祭蔡锷文》:“呜呼!自吾 松坡 之死,国中有井水饮处皆哭,寧更待吾之费词。”
(2).多馀的言词;废话。 宋 尹洙 《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后之人欲见公德业,当视於斯文为不诬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保辜》:“况保辜一状,早已定其供招,夫后来之检审,又可以无费词矣。” 刘师培 《文说·和声》:“又如‘遑暇’重言,‘庸何’并列,‘期期’象口吃之声,‘耳耳’表不然之意,虽施诸縑墨,係属费词,然传其声貌,非此莫由。”词语解释:三辞 拼音:sān cí
犹三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三辞,从命,曰:‘ 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昔 晋文 受册,三辞从命,是以 汉 末让表,以三为断。”词语解释:修辞 拼音:xiū cí
(1).作文。 唐 白居易 《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辞,乙不能也,吹嘘附势,丁亦耻之。” 明 王廷相 《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开贤藴,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称曰 李 何 云。” 清 顾炎武 《春雨》诗:“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 清 俞樾 《诸子平议·老子》:“自 宋 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斯秘矣。”
(2).指文辞。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李颀》:“ 頎 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綉,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3).修饰文辞。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4).见“ 修辞学 ”。
词语解释:修辞学 拼音:xiū cí xué
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 修辞 ”。词语解释:正辞 拼音:zhèng cí
(1).端正言辞。《易·繫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汉 蔡邕 《郭泰碑》:“若乃砥节礪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明史·左良玉传》:“ 良玉 疾已剧,至 九江 ,邀总督 袁 继咸 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 继咸 正辞拒之。”
(2).正式文辞。《孔丛子·公仪》:“ 子思 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於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3).正直、严正的言辞。《鹖冠子·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 陆佃 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訕之诛。遂使羣下结口,莫图正辞。”词语解释:吐辞 拼音:tǔ cí
亦作“ 吐词 ”。 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 孔子 不能吐辞也。” 晋 曹毗 《对儒》:“吐辞则藻落 扬 班 ,抗心则志拟高鸿。”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明 杜濬 《嵇康》诗:“吐辞薄 汤 武 ,千载有生气。” 明 汪道昆 《五湖游》:“那渔翁吐辞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吐词惟痛快,忌讳所不顾。当时文网密,肝胆向谁诉。”词语解释:属辞 拼音:shǔ cí
(1).指诗文。《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 周 器之文,乃备六书,乃有属辞。”
(2).撰写诗文。 南朝 梁 何逊 《登石头城》诗:“薄宦恧师表,属辞惭愈疾。” 宋 吴坰 《五总志》:“虽全用古人两句,而属辞切当,上下意混成,真脱胎法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维》:“九岁能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乃於仁言‘数’,而於义变言‘长短小大’,此古人属辞之法也。”参见“ 属辞比事 ”。
词语解释:属辞比事 拼音:shǔ cí bǐ shì
亦作“ 属词比事 ”。 连缀文辞,排比史事。后亦泛指撰文记事。《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魏书·高祐传》:“至若 左氏 ,属词比事,两致并书,可谓存史意,而非全史体。”《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属辞比事,条贯有序。” 清 龚自珍 《语录》:“七十子之徒, 周 末 汉 初,去圣人则近矣,彼其徒之识道理,与属词比事,或尚不及后之大贤也。”词语解释:训辞 拼音:xùn cí
训教之言。《左传·僖公七年》:“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 郑 , 郑 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晋书·文苑传·李充》:“然则圣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 宋 王珪 《王尧臣可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制》:“训辞鬯于帝謨,心计羡于邦赋。” 清 刘大櫆 《卢氏二母传》:“既引退而后加之以训辞,未尝不喟然而叹也。” 章炳麟 《与人论朴学报书》:“训辞深厚,宜为典常。”词语解释:永辞 拼音:yǒng cí
(1).永别,永远诀别。 汉 王褒 《九怀·陶壅》:“济江海兮蝉蜕,絶北梁兮永辞。”
(2).辞世,死亡。 晋 向秀 《思旧赋》:“悼 嵇生 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词语解释:祝辞 拼音:zhù cí
(1).向神灵谢过祈福。《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三年秋,太后体不安,左右忧惶,祷请祝辞,愿得代命。”
(2).祷告鬼神的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金史·礼志四》:“夫祭有祝辞,本告神明。”
(3).致祝贺之词。亦指祝贺词。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巴金 《在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大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 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要求‘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词语解释:无愧辞 拼音:wú kuì cí
诚信而没有言不由衷的话。《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赵孟 ﹞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于鬼神无愧辞。’”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唐 李商隐 《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诗:“敢伐不加点,犹当无愧辞。”词语解释:爻辞 拼音:yáo cí
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词语解释:书辞 拼音:shū cí
(1).亦作“ 书词 ”。书信。《汉书·司马迁传》:“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彊委重焉,其何説之辞!於是譔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2).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是以 淮南 有英才, 武帝 使 相如 视草; 陇右 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词语解释:受辞 拼音:shòu cí
(1).听从君主的令词。《管子·形势》:“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君之运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
(2).亦作“ 受词 ”。听取供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膺 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 黼 ( 王黼 )怒,令吏从 辅 ( 曹辅 )受词, 辅 操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退,待罪於家。”词语解释:瑰辞 拼音:guī cí
见“ 瑰词 ”。
词语解释:瑰词 拼音:guī cí
亦作“ 瑰辞 ”。亦作“瓌辞”。 瑰丽的文辞。 汉 崔瑗 《河间相张平子碑》:“瓌辞丽説,奇技伟艺。” 唐 张九龄 《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倜儻大节,磊落瑰词。”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陶鎔 屈 宋 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故有常语尽雅,毕才技以造瑰辞,犹几不及俗者, 唐 世 颜师古 、 许敬宗 之伦是也。”词语解释:幼妇辞 拼音:yòu fù cí
亦作“ 幼妇词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修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 修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 明 王世贞 《项子出新编索序余病未能讽咏来美聊成短述》诗:“浮名人自惜,孤调晚堪疑。欲定《三都》价,难评幼妇辞。”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平生著述老经师,絶妙文章幼妇词。”词语解释:过辞 拼音:guò cí
亦作“ 过词 ”。 过头话;过当之言。《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榜》:“曾无溢美,必有过辞。” 罗惇曧 《文学源流》:“夫 仲舒 《繁露》,多陈五行, 康成 注经,杂引纬侯,若概云伪妄,无乃过词。”词语解释:卦辞 拼音:guà cí
(1).说明《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筮辞。即各卦卦形、卦名之后为卦辞。一说,卦辞包括卦形和卦名。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首。 罗惇曧 《文学源流·论〈易〉》:“至 马融 注《易》,始以卦辞为 文王 作,爻辞为 周公 作。”
(2).后世指占卦术中说明卦象的文辞。 王西彦 《风雪》四:“这时,他刚刚占了一卦,向大家报告了吉凶,又念了卦辞。”词语解释:措辞 拼音:cuò cí
亦作“ 措词 ”。 说话。今多指说话或行文时选择词句。《逸周书·官人》:“自顺而不让,措辞而不遂,此隐於智理者也。” 汉 王充 《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之所欲之矣。” 唐 李德裕 《宣懿皇后祔陵庙状》:“若捨此商量,便须出於圣意降敕,情礼至重,实难措词。”《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今番又换了个面貌,叫做媒的如何措辞?” 张天翼 《儿女们》三:“他措词很客气,可是脸像对方那么绷着,声音硬得铁似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她觉得事体不这么简单,就是写信,怎么措辞呢?”词语解释:谈辞 拼音:tán cí
亦作“ 谈词 ”。 言词。《后汉书·符融传》:“ 融 幅巾奋褎(袖),谈辞如云。” 宋 王安石 《东方朔》诗:“谈辞最詼怪,发口如有神。”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尹春 ﹞性格温和,谈词爽雅。”词语解释:奉辞 拼音:fèng cí
(1).谓奉君主之正辞。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 晋 卢谌 《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軾逕入关。”《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诸镇有不从者,请奉辞伐之。”
(2).谓行告别之礼。《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丙子,帝亲行卒哭之祭于几筵殿。戊寅,帝送 钦宗 虞主于 和寧门 外,奉辞,遂祔神主于太庙第十一室。”词语解释:嘉辞 拼音:jiā cí
优美的言词。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词语解释:哀辞 拼音:āi cí
亦作“ 哀词 ”。 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后汉书·杨脩传》:“ 脩 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沉皇后》:“及 后主 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 宋 苏轼 《答秦太虚书》:“ 程公闢 须其子 履中 哀词, 軾 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辨讹》:“ 晋 挚仲洽 曰:凡作哀词者,皆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寿终之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斯所谓失伦者。”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国 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词语解释:片辞 拼音:piàn cí
亦作“ 片词 ”。 简短的言词。《后汉书·独行传序》:“片辞特趣,不足区别。” 唐 司空图 《上谯公书》:“小子虽吃悸,不能面发,愿激扬於片词耳。”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其深纯温厚,与 孟子 、 韩吏部 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辞踳駮於其间。”词语解释:才辞 拼音:cái cí
才气辞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 弥有儁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珉 风情秀发,才辞富赡。”《南史·顾顗之传》:“ 愿 好学,有才辞。”词语解释:枝辞 拼音:zhī cí
亦作“ 枝词 ”。 《易·繫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孔颖达 疏:“中心於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閒枝也。”后因以“枝辞”谓非主要或浮华的言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枝辞攒映,嘒若参昴。” 唐 李商隐 《为濮阳公檄刘稹文》:“前以肺肝,布诸简素,仰承復命,犹奉枝词。” 宋 苏轼 《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文章书口诀,多枝辞隐语,卒不见下手径路,今且直指精要,可谓至言不烦。” 明 唐顺之 《与刘寒泉通府》:“二三年间,亦有一二府县诸公索文者,僕不敢为枝辞相誑。”词语解释:含辞 拼音:hán cí
(1).有话要说而未说。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晋 左思 《悼离赠妹》诗:“含辞满胸,鬱愤不舒。”《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白鹦鹉赋》:“思受命於黄髮,独含辞而採言。”
(2).犹言语。《艺文类聚》卷十七引 晋 张敏 《头责子羽文》:“转祸为福,含辞从容。”词语解释:卑辞 拼音:bēi cí
亦作“ 卑词 ”。 言辞谦恭。《公羊传·僖公二六年》:“乞师者何?卑辞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钦士》:“不惮屈已,不耻卑辞,而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寳。”《旧唐书·代宗纪》:“ 国清 卑辞遍拜将士,方免祸,一夕而定。”《东周列国志》第十回:“ 楚 初合诸侯,以兵临我,其锋方鋭,未可轻敌。不如卑辞以请成。”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 史济行 ﹞卑词征求我的文稿,我总给他一个置之不理。”词语解释:直辞 拼音:zhí cí
亦作“ 直词 ”。
(1).正直的言词。《晏子春秋·杂上五》:“臣闻下无直辞,上有隐恶。民多讳言,君有骄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百人操觿,不可为固结;千人谤狱,不可为直辞。”《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今后开不讳之涂,奬直辞之路,四海希风,普天幸甚。”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直词寧戮辱,贤路不崎嶇。”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直词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明 宋濂 《元故翰林待制柳先生私谥文肃议》:“其於闢异端,扶伦纪,黜淫祀,排势臣,劲气直辞,可辅彝训。”
(2).据实陈述。《后汉书·独行传·戴就》:“幽囚考掠,五毒参至。 就 慷慨直辞,色不变容。”词语解释:淫辞 拼音:yín cí
亦作“ 淫词 ”。
(1).邪僻荒诞的言论。《孟子·公孙丑上》:“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赵岐 注:“有淫美不信之辞。”《孔丛子·连丛子上》:“忿俗儒淫辞冒义,有意欲校乱反正,由来久矣。” 唐 柳宗元 《乞巧文》:“汝唯知耻,諂貌淫词。”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致用经术昌,正俗淫词放。”
(2).放荡猥亵的言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若夫艳歌婉孌,怨志詄絶,淫辞在曲,正响焉生?” 唐 元稹 《楚歌》之四:“ 襄王 忽妖梦, 宋玉 復淫辞。”《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篇中立旨立言虽然无当於文,却还一洗秽语淫词,不乖於正。”词语解释:恳辞 拼音:kěn cí
恳切辞让。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尹愔》:“ 开元 中,以道士 尹愔 为諫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知史舘事,赐朝散阶, 愔 恳辞。”《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这事断不能了,总求老父臺代我恳辞。”词语解释:骋辞 拼音:chěng cí
亦作“ 骋词 ”。 谓自如地、尽情地运用言语文辞。 汉 孔融 《荐祢衡表》:“飞辩骋辞,溢气坌涌。”《隋书·经籍志四》:“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誄,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言其因物骋辞,情灵无拥者也。” 清 陈确 《与张考夫书》:“皆出惓篤请教之诚,非敢骋词而鼓説也。”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盖 屈原 、 陆贾 ,籍隶 荆 南,所作之赋,一主抒情,一主骋辞,皆为南人之作。”词语解释:甘辞 拼音:gān cí
犹甘言。《庄子·盗跖》:“子以甘辞説 子路 ,而使从之。”《旧唐书·韦渠牟传》:“上既偏有所听,浮薄率背本衒进,不復藏器藴德,皆奔驰请謁,刓蹄甘辞以附 渠牟 。” 宋 苏轼 《叶嘉传》:“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虽言苦,久则有效。”词语解释:浮辞 拼音:fú cí
(1).虚浮不实的话。《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於浮辞哉!” 宋 王安石 《谢手诏索文字表》:“过叨睿奬,使辑旧闻,永惟少作可弃之浮辞,岂能上副旁搜之至意?” 清 钱邦苞 《穷士吟》:“文穷省浮辞,命穷识天数。”
(2).浮泛多馀之辞。《后汉书·儒林传下·伏恭》:“初,父 黯 章句繁多, 恭 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原序》:“尚靡丽者,骋浮辞而矜縟製。”词语解释:托辞 拼音:tuō cí
(1).谓以言辞嘱托。 汉 刘向 《说苑·善说》:“中士可以託辞,下士可以託财。”
(2).犹设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 庄姬 託辞於龙尾, 臧文 谬书於羊裘。”
(3).饰词,找借口。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尚主,辞以昔尝赐姓,其餘皆託辞以拒之。” 清 杨恩寿 《坦园日记》卷七:“十六日,阴。 文安 招饮,已赴矣,因有恶客,託辞而遁。”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二:“她託辞把两个小孩子带往母亲家里,自己便和 秦一冰 远远地跑了开去。”
(4).谓借文辞表达。 宋 李觏 《前进士廖君墓表》:“以石表未立,捧其乡先生屯田郎中 李公 之状来, 覯 尝辱君游,谨撮其要,託辞左方。”词语解释:占辞 拼音:zhàn cí
占卜的记录。《左传·闵公二年》“ 成风 闻 成季 之繇” 晋 杜预 注:“繇,卦兆之占辞。”
口述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至如 陈遵 占辞,百封各意; 禰衡 代书,亲疎得宜。”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理狱占辞,不加荆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词语解释:遗辞 拼音:yí cí
亦作“ 遗词 ”。
(1).指前人留下的言论。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昔先圣之遗辞,言仁者其寿长。”《后汉书·章帝纪》:“‘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 宋 曾巩 《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古有遗辞,罔不采获。”
(2).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词章。 宋 梅尧臣 《问牛喘赋》:“余得摭遗辞,掇遗韵,索遗意而用以酬。”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 张靖之 《题马和之〈伐檀图〉》诗:‘ 后稷 肇王业,《豳风》有遗词。’” 清 黄景仁 《题翁覃溪所藏宋槧施注苏诗原本》诗:“终愁缀葺或失真,遗辞浪説《由仪》补。”词语解释:俚辞 拼音:lǐ cí
粗俗浅陋的辞语。《旧唐书·刘禹锡传》:“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词语解释:诤辞 拼音:zhèng cí
争讼之辞。諍,通“ 争 ”。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高阁常昼掩,荒阶少諍辞。” 唐 岑参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诗:“一县无諍辞,有时开道经。”词语解释:强辞 拼音:qiáng cí
亦作“强词”。 无理强辩之词。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使不着你癩骨顽皮,逞得精神,説的强词。”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若乃 子思 、 孟軻 ,本与 荀 同源,而其强辞排斥,与他子等。”词语解释:同辞 拼音:tóng cí
(1).谓用语、称号相同。《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何休 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 徐彦 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 氏,不谋而同辞。”
(2).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 阎明 叔褒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 恪 , 恪 不听。”《晋书·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词语解释:诏辞 拼音:zhào cí
传达君主的辞命。《礼记·少仪》:“赞币自左,詔辞自右。” 郑玄 注:“为君出命也。” 孔颖达 疏:“詔辞,谓为君传辞也。君辞贵重,若传与人时,则由君之右也。”《金史·耨盌温敦思忠传》:“ 思忠 面奏受詔,还军传致詔辞,虽往復数千言,无少误。”词语解释:诗辞 拼音:shī cí
诗和辞赋。 宋 晁补之 《刑部侍郎杜公墓志铭》:“诗辞赡丽,尚气格。” 清 方苞 《弟屋源墓志铭》:“己丑成进士,制义为时所推,又以其间攻诗辞,名称益著。”词语解释:诬辞 拼音:wū cí
见“ 诬词 ”。
词语解释:诬词 拼音:wū cí
亦作“ 诬辞 ”。亦作“ 讖辞 ”。
(1).虚假不实之词;言过其实之词。 汉 刘向 《说苑·贵德》:“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华》:“ 华 进士时,著《含元殿赋》万餘言, 颖士 见而赏之,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 华 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 颖士 词锋俊发, 华 自以所业过之,疑其诬词。”
(2).特指诬陷之词。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六:“去年夏,为仇家诬辞所及,幸得脱。”词语解释:作辞 拼音:zuò cí
(1).谓称美其言辞。《礼记·哀公问》:“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 郑玄 注:“则,法也。民者,化君者也。君子言虽过,民犹称其辞。”
(2).如辞,告别。《红楼梦》第六十回:“ 贾环 见了,也只得向坑上拾了,揣在怀内,方作辞而去。”词语解释:隐辞 拼音:yǐn cí
亦作“ 隐词 ”。 指含意不明显或深奥难明的词句。 唐 杨於陵 《和权载之离合诗》:“昼游有嘉话,书法无隐辞。”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幼读 德清 俞氏 书,至《古书疑义举例》,叹为絶作,以为载籍之中,奥言隐词,解者纷歧,惟约举其例,以治羣书,庶疑文冰释。”词语解释:单辞 拼音:dān cí
亦作“ 单词 ”。
(1).指诉讼中无对质无证据的单方面言辞。《书·吕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 孔颖达 疏:“单辞,谓一人独言,未有与对之人。讼者多直己以屈彼,搆辞以诬人,单辞特难听,故言之也。”《后汉书·朱浮传》:“ 永平 中,有人单辞告 浮 事者。” 李贤 注:“单辞,谓无证据也。” 清 周亮工 《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锻炼之下,死者数辈,将以单词具狱矣。”
(2).谓极简短的言词。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贤者一言解疑谮》:“贤者以单词片言,为人释谤解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古今文人学士,单词片藻,品騭尚繁。” 清 戴名世 《己卯行书小题序》:“郡县有司及督学使者之所以试童子也,或为单辞隻字,偪窄崎嶇,法有所难施。”词语解释:通辞 拼音:tōng cí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2).传达话语。《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词语解释:置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置词 ”。
(1).措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南史·焦度传》:“为人朴涩,欲就 高帝 ……求 竟陵郡 ,不知所以置辞。”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前书止言其读 宋 儒书,并涉释典,不及其他,可知 敬 之置辞矣。”
(2).指申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夫人怒奔女室,詬让之。女惟憨笑,并不一置词。”
(3).指修辞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是以将閲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词语解释:别辞 拼音:bié cí
诀别之辞。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便復为别辞,游车归西隣。”词语解释:深辞 拼音:shēn cí
(1).诚挚的言辞。《汉书·邹阳传》:“ 孝王 恐诛,乃思 阳 言,深辞谢之。” 王先谦 补注:“深辞,犹深谈也。”
(2).执意辞谢。《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而 横江 既亡,卫尉应其选,自以才非将帅,深辞固让,终於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