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辨别 拼音:biàn bié
分辨区别。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二:“纔能辨别东西位,未解分明管带身。” 宋 曾巩 《范贯之奏议集序》:“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别。”词语解释:辨色 拼音:biàn sè
(1).犹黎明。谓天色将明,能辨清东西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 郑玄 注:“辨犹正也,别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得及第》:“选内人美少者十餘辈,执烛跨乘列於 长兴 西门。既而将入,辨色,有朱衣吏驰报曰:‘ 胡子 郎君未及第。’诸炬应声掷之於地。” 明 高攀龙 《三时记》:“酒酣下榻,觉而辨色矣。”
(2).察看脸色。《再生缘》第六一回:“这件事,岂难决断岂难分,不要讲,详情就理须明印,就筭是,辨色观风也晓闻。”词语解释:辨才 拼音:biàn cái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词语解释:辨论 拼音:biàn lùn
(1).把对人进行考查后所作的鉴定加以认真分析。《礼记·王制》:“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论。” 郑玄 注:“辨其论,官其材,观其所长。” 孔颖达 疏:“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以王,王必以乐正所论之状授与司马,司马得此所论之状乃更论辨之,观其材能高下,知其堪任何官。” 宋 欧阳修 《国学试策》之一:“已詔公卿之流,博选贤良之士;而又申《周官》辨论之法,以考於贤能。”
(2).辨析论说。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德操 曰” 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为李南阳建坊》:“ 胡 作《读史管见》,但遇母子间事,必再三辨论,则以当年不丧生母,为世所嗤也。” 清 唐甄 《潜书·无助》:“性即性耳,有何可言!今之学者好言性,辨论多端,何与於性!”
(3).辩驳争论。辨,通“ 辩 ”。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三王》:“俗儒新生不能採综多共辨论,至於讼鬩。” 宋 杨万里 《赠临川严泰伯秀才》诗:“行看最先进,辨论詘诸儒。”《清史稿·时宪志一》:“ 光启 等断断辨论,当时格而不行,乃为新朝改宪之资,岂非天意哉!”
(4).犹议论。辨,通“ 辩 ”。 宋 梅尧臣 《答刘原甫寄糟姜》诗:“胸怀饱经史,辨论出九州。” 宋 苏舜钦 《王子野行状》:“时年始二十五,风韵高洒,喜辨论,所交皆当世豪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权德舆》:“ 德舆 善辨论,开陈古今,觉悟人主。”词语解释:辨白 拼音:biàn bái
(1).辨析明白,分辨清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釐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2).表白。辨,通“ 辩 ”。 宋 梅尧臣 《十九日出曹门见水牛拽车》诗:“一一夜眠头向南, 越 鸟心肠谁辨白?” 明 李贽 《与友人书》:“此事只可一辨白各人心事而已,安可久也?”
(3).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纵严刑拷打,诬伏莫伸,到底有个辨白的日子。” 叶圣陶 《未厌集·一包东西》:“就是事情幸而能辨白,学校也不能办了。”词语解释:辨认 拼音:biàn rèn
分辨识别。《水浒传》第九一回:“﹝ 张礼 ﹞望下仔细辨认,真个是 陵川 耿恭 ,领着百餘军卒,号衣旗帜,无半点差错。”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不把‘辞’的意义辨认清楚,就胡乱使用起来。这使旁人听了觉得好笑,有时竟弄不明白他们说的什么。”词语解释:辨说 拼音:biàn shuō
(1).辨析论述。《礼记·仲尼燕居》:“辨説得其党。” 孔颖达 疏:“谓分辨论説《诗》、《书》、《礼》、《乐》之等,各得其党类,不乖事之义理。”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执事所以教,反復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説,若鄙説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説而释然无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阳明 登坛讲学,反覆辨説‘良知’二字。”
(2).论辩。辨,通“ 辩 ”。《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宋 曾巩 《亡兄墓志铭》:“有智策,能辨説,其贯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
(3).辩解,分辩。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一时心慌,不及问他从何而来,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归到家中,叔父先已别聘,强我成婚,我力辞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来你那里。’”
(4). 中国 古代逻辑名词。指推理和论证。《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词语解释:辨口 拼音:biàn kǒu
利口,利嘴。辨,通“ 辩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宫室》:“多言反道,辨口伤实。” 唐 罗隐 《酬黄从事怀旧见寄》诗:“长绳繫日虽难绊,辨口谈天不易穷。”词语解释:辨方 拼音:biàn fāng
辨别四方。《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郑玄 注:“辨,别也。 郑司农 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 晋 成公绥 《天地赋》:“辨方正土,经界建邦。”词语解释:辨明 拼音:biàn míng
(1).分辩明白,申明。辨,通“ 辩 ”。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臣本待辨明亦了,便拟杀身谢责,岂料圣慈尚在,薄贬 同州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不幸为匪人厚诬,弟辈又不为辨明。” 清 刘大櫆 《江先生传》:“先生未之辨明,则其説具载方册之中,而人顾莫之见。”
(2).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清 刘大櫆 《续难言》:“彼世之人,自京国以至閭阎,自王公以及黎庶,辨明而起,夜分而未息,採金于山,採珠于海。”参见“ 辨色 ”。
(3).辨别清楚。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词语解释:辨色 拼音:biàn sè
(1).犹黎明。谓天色将明,能辨清东西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 郑玄 注:“辨犹正也,别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得及第》:“选内人美少者十餘辈,执烛跨乘列於 长兴 西门。既而将入,辨色,有朱衣吏驰报曰:‘ 胡子 郎君未及第。’诸炬应声掷之於地。” 明 高攀龙 《三时记》:“酒酣下榻,觉而辨色矣。”
(2).察看脸色。《再生缘》第六一回:“这件事,岂难决断岂难分,不要讲,详情就理须明印,就筭是,辨色观风也晓闻。”词语解释:辨析 拼音:biàn xī
(1).辨别分析。《北史·齐纪上·世宗文襄帝》:“ 神武 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牛女》:“至於渡河之説,则 洪景卢 辨析最为精当。”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总括羣言,一一衡量其高下,銖黍之得,毫釐之失,皆辨析之。”
(2).条理清晰,说理明白。《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篤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3).辩解,分说。辨,通“ 辩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辅臣掌吏部》:“ 江陵公 闻之大怒,召其子礼部主事名 兑 者,譙呵甚苦。 兑 震惧,辨析哀楚,遂请告归。”词语解释:辨人 拼音:biàn rén
即辩人。辨,通“ 辩 ”。《淮南子·人间训》:“人或问 孔子 曰:‘ 颜回 何如人也?’曰:‘仁人也, 丘 弗如也。’‘ 子贡 何如人也?’曰:‘辨人也, 丘 弗如也。’”一本作“ 辩人 ”。参见“ 辩人 ”。
词语解释:辩人 拼音:biàn rén
能言善辩的人。《淮南子·人间训》:“‘ 子贡 何如人也?’曰:‘辩人也, 丘 弗如也。’”《史记·日者列传》:“公见夫谈士辩人乎?虑事定计,必是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飞清机之英丽,言约畅而判滞者,辩人也。”词语解释:辨雪 拼音:biàn xuě
辩白昭雪。辨,通“ 辩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狱就,( 王旻 )不能自辨……(郡守)呼 旻 问曰:‘汝邻比何人也?’曰:‘ 康七 。’遂遣人捕之。‘杀汝妻者,必此人也。’已而果然。因谓僚佐曰:‘一石穀捣得三斗米,非 康七 乎?’由是辨雪。”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飞章立辨雪,危言动前旒。”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自古至今多少寃屈,谁与辨雪!”词语解释:辨水 拼音:biàn shuǐ
辨别水味的甘苦。语本《淮南子·氾论训》:“ 臾儿 易牙 , 淄 澠 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 宋 秦观 《次韵谢李安上惠茶》:“著书懒復追 鸿渐 ,辨水时能效 易牙 。”词语解释:辨舌 拼音:biàn shé
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 辩 ”。词语解释:辨理 拼音:biàn lǐ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又与 子高 泛论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詹鍈 义证引《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
(2).辨别是非。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虽甘心从逆,未始无人,然大率皆年少气盛,辨理不真。”
(3).申辩。辨,通“ 辩 ”。《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词语解释:辨正 拼音:biàn zhèng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阮瞻 ﹞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辨正幽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 胡适 《〈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索引》一书,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评他了。”词语解释:辨谤 拼音:biàn bàng
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 辩 ”。《旧唐书·元稹传》:“至于陈畅辨谤之章,去之则无以自明於朋友矣。”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谗险》:“ 唐次 无故贬斥,久滞蛮荒,孤心抑鬱,乃采自古忠贤遭罹放逐,虽至杀身,而君犹不悟,著书三篇,谓之《辨谤略》,上之。”词语解释:辨难 拼音:biàn nán
辩驳、问难。辨,通“ 辩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溪渔子》:“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 孙中山 《驳〈保皇报〉》:“乃彼既知为美政,而又认为最终之结果,胡为如此矫强支离,多端辨难也?” 鲁迅 《集外集·渡河与引路》:“至于辨难驳诘,更可一笔勾消。”词语解释:辨识 拼音:biàn shí
辨认识别。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觚之不为觚,几莫可辨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人问性之有无,何处辨识?予曰不难,观其説话、行文,即知之矣。”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八:“这样,正好使你认得那些作家,亲自辨识他们的代表作品。”词语解释:辨了 拼音:biàn le
清楚,明白。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菩提寺》:“﹝ 崔涵 ﹞时復游行,或遇饭食,如似梦中,不甚辨了。”《华严经·贤首品》:“ 摩醯首罗 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词语解释:辨惑 拼音:biàn huò
辨别疑惑,解除疑惑。《论语·颜渊》:“ 子张 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自夫受书,少解词翰,好恶殊别,志在辨惑。”词语解释:辨雨 拼音:biàn yǔ
普降雨水。辨,通“ 徧 ”。 汉 王充 《论衡·明雩》:“不崇朝而辨雨天下, 泰山 也。 泰山 雨天下,小山雨国邑。”词语解释:辨事 拼音:biàn shì
辩论事理。辨,通“ 辩 ”。《孔丛子·公孙龙》:“﹝ 平原君 ﹞明日谓 公孙龙 曰:‘公无復与 孔子高 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絀。’”词语解释:辨眼 拼音:biàn yǎn
敏锐的眼力。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顾 於 韩 蔡 内,辨眼工小字。”一本作“ 辩眼 ”。词语解释:辨疏 拼音:biàn shū
辩白的奏疏。辨,通“ 辩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 海 之再出也,年力已惫,渐不及抚南畿时,诸辨疏亦稍馁荏,次年遂卒於位。”词语解释:辨物 拼音:biàn wù
(1).分辨事物的种类,辨别事物的情况。《易·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孔颖达 疏:“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高亨 注:“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运用其明察,分析事物之种类,辨别事物之情况。”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 嘉 道 之际,学者承 乾隆 季年之流风,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櫛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説,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2).将货物分门别类。《周礼·地官·司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 孙诒让 正义:“﹝辨物﹞盖别异众物,使以类相从。”
治理万物。《荀子·礼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词语解释:辨诘 拼音:biàn jié
(1).查问,查办。《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养济院孤老》:“而流弊觴滥,至使会头作奸,势难辨詰。”
(2).辩难诘问。辨,通“ 辩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 元璹 见 頡利 ,责以负约,与相辨詰, 頡利 颇惭。”《明史·曾鲁传》:“ 鲁 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説则是,从某説则非。’有辨詰者,必歷举传记以告。”词语解释:辨讹 拼音:biàn é
辨明谬误。 宋 曾巩 《祭宋龙图文》:“公在太史,维僚与属,正繆辨讹,公为耳目。”词语解释:辨治 拼音:biàn zhì
(1).谓区分等级而治之。《荀子·成相》:“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2).辨别治绩,考察治绩。《史记·滑稽列传》:“传曰:‘ 子产 治 郑 ,民不能欺; 子贱 治 单父 ,民不忍欺; 西门豹 治 鄴 ,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能成功地治理。《汉书·张敞传》:“审如掾言, 武 必辨治 梁 矣。” 宋 王安石 《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及出仕,所至号为辨治。”一本作“ 办治 ”。词语解释:辨洽 拼音:biàn qià
明辨博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唯 陈寿 《三志》,文质辨洽, 荀 张 比之於 迁 固 ,非妄誉也。”词语解释:辨慧 拼音:biàn huì
聪明而富于辩才。辨,通“ 辩 ”。《商君书·垦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今本“辨”多作“辩”。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临淮王 元彧 ﹞博通典籍,辨慧清恬,风仪详审,容止可观。” 唐 裴铏 《传奇·孙恪》:“岂有 袁氏 海内无瓜葛之亲哉!又辨慧多能,足为可异也。”词语解释:辨日 拼音:biàn rì
辨别天象。 南朝 梁 沉约 《谢赐新历表》:“窃惟观斗辨日,驭生为本,审时分地,稼政莫先。”词语解释:辨卑 拼音:biàn bēi
犹谦恭。《礼记·玉藻》:“立容辨卑,毋讇。” 郑玄 注:“辨,读为贬,自贬卑,谓磬折也。” 孔颖达 疏:“谓在军中立之形容,常贬损卑退,磬折恭敬,不得骄敖忽略士卒。”词语解释:辨异 拼音:biàn yì
分别,区别。《周礼·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郑玄 注:“辨异,谓殊其文书也。”《礼记·乐记》:“乐统同,礼辨异。” 郑玄 注:“辨异,异尊卑也。”《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 杨倞 注:“上下同等,则其中不容分别而县隔君臣也。”词语解释:辨裁 拼音:biàn cái
叙事明白,剪裁得当。辨,通“ 辩 ”。语本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集解〉序》:“《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杨士勋 疏:“辩,谓説事分明,裁,谓善能裁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温》《王》《郗》《庾》,辞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矣。”词语解释:辨晰 拼音:biàn xī
(1).辨析,分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紫柏评晦庵》:“今 锡山 诸公,又祖 杨龟山 ,特于 朱 陆 异同,辨晰精核,则二 程 渊源,又将显著于中天矣。” 杨朔 《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
(2).分辩明白。辨,通“ 辩 ”。《明史·丁元荐传》:“ 元荐 復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词语解释:辨士 拼音:biàn shì
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辨,通“ 辩 ”。《尸子·处道》:“天下非无聋者也,辨士之贵聪耳者众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諂諛王,王喜,多赐金钱。”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六问》:“何以删《法师品》?答:辨士之虚锋,墨士之旁瀋。”词语解释:辨博 拼音:biàn bó
指学识广博。辨,通“ 辩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名媛诗》:“ 周婴 、 方叔 极称辨博。”词语解释:辨囿 拼音:biàn yòu
辩士组成的圈子,言论界。辨,通“ 辩 ”。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发言惊辨囿,撝翰动文星。”参见“ 辩囿 ”。
词语解释:辩囿 拼音:biàn yòu
(1).语本《庄子·天下》:“ 桓团 、 公孙龙 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成玄英 疏:“辩过於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辩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文选·左思〈魏都赋〉》:“昔市南 宜僚 弄丸而两家之难解,聊为吾子復翫德音,以释二客竞于辩囿也。” 张铣 注:“言辩者多词如苑囿之有草木也。”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唐 黄滔 《与南海韦尚书启》:“设若旁扃辩囿,内遏言泉,不惟上负于良时,抑亦下辜于卑志。”词语解释:辨章 拼音:biàn zhāng
亦作“ 辨彰 ”。 使昭然显明、彰明较著。《尚书大传》卷一下:“辨章百姓,百姓昭明。” 晋 郭璞 《〈方言〉序》:“辨章风謡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词语解释:辨丽 拼音:biàn lì
指文辞华美绮丽。辨,通“ 辩 ”。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其为文章,得纸笔立成,而閎博辨丽称天下。” 宋 王安石 《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始君读书,即以文辞辨丽称天下。”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记·记李煜与刘鋹书全文》:“ 煜 命其臣 潘佑 视草,文甚辨丽,累数千言。”词语解释:辨似 拼音:biàn sì
辨别汉字中某些意义显别、笔画相似的字。 王力 等《古代汉语·古代语通论一》:“汉字中有某些意义显别、笔画近似的字,《康熙字典》把这些字都收在正集前面的‘辨似’里,以供查阅。”词语解释:辨严 拼音:biàn yán
置办行装。《后汉书·陈纪传》:“时议欲以为司徒, 纪 见祸乱方作,不復辨严,即时之郡。”《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始,有司辨严,用 绍兴 七年故事。”词语解释:辨争 拼音:biàn zhēng
(1).争论,争辩。辨,通“ 辩 ”。 金 王若虚 《林下四友赞》:“辨争讥刺,间若不能相容,而终于无憾。”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杨槙 ﹞颇与权要辨争以罢。”
(2).指争讼、争执。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太宗皇帝 在位四年,乃按地图,因县立军,使得奏事专决,体如大邦。自是以来,田里辨争、岁时税调,始不勤远,人用宜之。”词语解释:辨若悬河 拼音:biàn ruò xuán hé
见“ 辨如悬河 ”。
词语解释:辨如悬河 拼音:biàn rú xuán hé
犹言口若悬河。辨,通“ 辩 ”。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亦作“ 辨若悬河 ”。 明 张居正 《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 邹 枚 ,方驾 陆 谢 。”词语解释:辨覈
1.辨明核实。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安边论表》:“若得询之朝列,辨覈同异,庶或开引羣虑,研尽众谋,短长毕陈,当否可见。”《宋书·始安王休仁传》:“申詔誥礪,辨覈事原。”
2.明晰翔实。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敬览来论,抑裁佛化,毕志儒业,意义检著,才笔辨覈。”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新证序》:“近世之考订《荀子》者,淹贯如 王怀祖 ,精醇如 刘端临 ,辨覈如 俞荫甫 、 刘申叔 。”词语解释:辨讼 拼音:biàn sòng
(1).辩论,争论。辨,通“ 辩 ”。《荀子·正名》:“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参见“ 辩讼 ”。
(2).争讼,诉讼。辨,通“ 辩 ”。 宋 曾巩 《刑部尚书制》:“尔尚体朕之心,折民以恕,使辨讼自息,而王政寖明,可不勉歟!”
词语解释:辩讼 拼音:biàn sòng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词语解释:辨装 拼音:biàn zhuāng
置办行装。《新唐书·后妃传下·贞献萧太后》:“始,节度自神策出者,举军为辨装,因三倍取偿。”参见“ 办严 ”。
词语解释:办严 拼音:bàn yán
置办行装。《后汉书·吴汉传》:“每当出师,朝受詔,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李贤 注:“严即装也,避 明帝 讳,故改之。” 清 钱谦益 《大学士孙公行状》:“令骑士办严待发。”词语解释:辨脱 拼音:biàn tuō
辩白解脱。辨,通“ 辩 ”。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察智·诘奸》:“公思之,此必 王和尚 受财,许以辨脱耳。”《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王甲 一时招承,心里还想辨脱,思量无计。”词语解释:辨诉 拼音:biàn sù
亦作“ 辨愬 ”。 申辩上诉。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玄玄子 ﹞又是个无根蒂的,没个亲戚朋友与他辨诉一纸状纸,活活的顶罪罢了。”《明史·顾佐传》:“ 居正 等六人辨愬。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词语解释:辨钓 拼音:biàn diào
以钓为喻,论说用人之道。辨,通“ 辩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伊尹 以论味隆 殷 , 太公 以辨钓兴 周 。”参阅《史记·齐太公世家》。词语解释:辨离 拼音:biàn lí
分辨。 宋 沉括 《进守令图表》:“笼络简编,仅收驳枝,辨离星土,蔑有异闻。”词语解释:辨订 拼音:biàn dìng
辨讹订讹。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一曰‘辨订’,《鼠璞》、《鸡肋》、《资暇》、《辨疑》之类是也。”词语解释:辨要 拼音:biàn yào
论述能抓住要害。辨,通“ 辩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必敛飭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太平御览》卷五九五引作“辩要”。词语解释:辨证 拼音:biàn zhèng
(1).辨析考证。《隶释·汉緜竹令王君神道碑》 宋 洪适 释:“ 德父 治郡之餘专意金石刻,辨证亦甚精确。”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 植之先生 称其义理多剏获,其议论多豪宕,其辨证多浩博,而铺陈治术,晓畅民俗,洞极人情。”
(2).辨白引证。辨,通“ 辩 ”。《新唐书·钱徽传》:“ 汝士 等劝 徽 出 文昌 、 绅 私书自直, 徽 曰:‘苟无愧於心,安事辨证邪?’”词语解释:辨浴 拼音:biàn yù
谓准备沐浴之具。《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 采 因勑令左右辨浴。既入室而掩户,权令侍人避之……遂以衣带自縊。”词语解释:辨测 拼音:biàn cè
判断推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神道茫昧,理难辨测。”词语解释:辨智 拼音:biàn zhì
明辨事理,有才智。 汉 刘向 《说苑·权谋》:“ 郑桓公 将欲袭 鄶 ,先问 鄶 之辨智果敢之士,书其姓名。” 宋 李攸 《宋朝事实·削平僭伪》:“ 昌言 为人辨智,于上前指画破贼之策,上悦之,恩遇甚厚。”词语解释:辨激 拼音:biàn jī
谓能说会道,好矫情立异作激切之辞。辨,通“ 辩 ”。《宋史·仁宗纪四》:“庚戌,詔中书门下采端实之士明进诸朝,辨激巧伪者放黜之。”词语解释:辨核 拼音:biàn hé
(1).辨明核实。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安边论表》:“若得询之朝列,辨覈同异,庶或开引羣虑,研尽众谋,短长毕陈,当否可见。”《宋书·始安王休仁传》:“申詔誥礪,辨覈事原。”
(2).明晰翔实。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敬览来论,抑裁佛化,毕志儒业,意义检著,才笔辨覈。”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新证序》:“近世之考订《荀子》者,淹贯如 王怀祖 ,精醇如 刘端临 ,辨覈如 俞荫甫 、 刘申叔 。”词语解释:辨括 拼音:biàn kuò
普遍搜求。辨,通“ 徧 ”。《南齐书·东昏侯纪》:“八月丁巳,詔 雍州 将士与虏战死者,復除有差。又詔辨括选序,访搜贫屈。”词语解释:辨反 拼音:biàn fǎn
转换,变更。辨,通“ 变 ”。《吕氏春秋·仲夏》“反舌无声” 汉 高诱 注:“反舌,伯舌也,能辨反其舌,变易其声,效百鸟之鸣,故谓之百舌。”词语解释:辨絜 拼音:biàn jié
见“ 辨洁 ”。
词语解释:辨洁 拼音:biàn jié
亦作“ 辨絜 ”。 明白简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縟为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傅毅 所制,文体伦序, 孝山 崔瑗 ,辨絜相参。” 范文澜 注:“辨絜,犹言明约。”词语解释:辨画 拼音:biàn huà
擘画,筹划。《资治通鉴·晋惠帝光熙元年》:“时军国多事,每会议,自长史 潘滔 以下,莫知所对, 舆 应机辨画, 越 倾膝酬接,即以为左长史,军国之务,悉以委之。” 胡三省 注曰:“辨者,辨析事宜;画者,为之区画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贼感其言,还带而遁。其辨画率类此。”词语解释:辨言 拼音:biàn yán
(1).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辨,通“ 辩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 王聘珍 解诂:“辨言者,言伪而辨也。”
(2).申辩,说辩解的话。辨,通“ 辩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如宰执本进士,或士大夫得罪,知其无辜,不敢辨言,恐人疑其为党也。” 清 管同 《楚昭王论》:“继又不知愧耻,而辨言以求復位。”词语解释:辨物居方 拼音:biàn wù jū fāng
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孔颖达 疏:“辨别众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 高亨 注:“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以谨慎态度,分清事物之性质与势力等,审处其方位,以求行事有成。” 汉 徐干 《中论·智行》:“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慑,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辨物居方。”词语解释:辨给 拼音:biàn gěi
谓言谈或写作敏捷流利。辨,通“ 辩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张 陈 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三国演义》第四七回:“﹝ 闞泽 ﹞口才辨给,少有胆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宰拘僧讯鞫,亦辨给无情词。”参见“ 辩给 ”。
词语解释:辩给 拼音:biàn jǐ
(1).便言捷给,能言善辩。《韩非子·难言》:“ 捷敏 辩给,繁於文采,则见以为史。”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惠施 以之辩给, 万石 以之訥慎。”《北史·高构传》:“﹝ 高构 ﹞性滑稽多智,辩给过人,好读书,工吏事。”《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黄巢 ﹞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
(2).泛指雄辩。 宋 司马光 《论选举状》:“若不能记注疏本意,但以己见穿凿,不合正道,虽文辞辩给,亦降为不通。”一本作“ 辨给 ”。词语解释:辨约 拼音:biàn yuē
明白简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縟。” 詹鍈 义证:“《议对》篇:‘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縟为巧。’”词语解释:辨辞 拼音:biàn cí
辩说的言辞。辨,通“ 辩 ”。《管子·小匡》:“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 隰朋 。”词语解释:辨解 拼音:biàn jiě
(1).分辩解释。辨,通“ 辩 ”。《新唐书·奸臣传下·柳璨》:“ 玄暉 惧,由往辨解。”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文人比较学》:“该承认就承认,该辨解的也辨解,态度非常磊落。”
(2).辨别理解。 茅盾 《子夜》十一:“一连串奇怪的事情,究竟主吉主凶,她急切间可真辨解不来。”词语解释:辨验 拼音:biàn yàn
辨别检验。 宋 文天祥 《林附祖》诗序:“缚至 京口 ,辨验然后得释。”《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及至天明辨验,方知是假的。”词语解释:辨秩 拼音:biàn zhì
分别次序的先后。《周礼·春官·冯相氏》“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汉 郑玄 注:“谓若仲春辨秩东作,仲夏辨秩南譌,仲秋辨秩西成,仲冬辨在朔易。”一本作“辩秩”。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雄鸡》:“《青史子》书説:‘鷄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鷄祀祭也。’”参见“ 平2秩 ”。词语解释:辨谲 拼音:biàn jué
明辨果决。譎,通“ 决 ”。《旧唐书·张宿传》:“及上在东宫,宿时入謁,辨譎敢言。”词语解释:辨证论治 拼音:biàn zhèng lùn zhì
中医指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进行治疗。也说辨证施治(‘证’同‘症’)。词语解释:辨颠帖 拼音:biàn diān tiē
宋 代书法家 米芾 被人以颠狂为由弹劾, 米芾 乃上书自辩。辨,通“ 辩 ”。世称“辨颠帖”。《说郛》卷七引 元 戚辅之 《佩楚轩客谈》:“ 张模菊 存 米老 兴时书,自辨非颠也,谓之‘辨颠帖’。”参阅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词语解释:辨驳 拼音:biàn bó
(1).辩难,驳正。辨,通“ 辩 ”。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观公辨驳之精若此,则其平昔攷古之学为何如哉?览此记之大略,盖已知之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四:“偏护古文者,亦可藉口脱去上一画为辞,不若 阎氏 、 惠氏 两家之辨驳详明也。”
(2).争辩反驳。辨,通“ 辩 ”。《新唐书·王世充传》:“人或辨驳, 世充 以口舌缘饰,众知其非,亦不能屈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 余敷 道:‘不瞒大哥説,经过我愚弟兄两个看的地,一毫也没得辨驳的!’”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大晚报》与我有夙仇……一面登载 柳丝 (即 杨邨人 )之《新儒林外史》,一面 崔万秋 君又给我信,谓如有辨驳,亦可登载。”词语解释:辨悉 拼音:biàn xī
犹辨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又到前所耕地界处,再三辨悉。”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二》:“歌声渐远,渐渐要不能辨悉了。”词语解释:辨志 拼音:biàn zhì
辨明志向。《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郑玄 注:“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明 高攀龙 《三时记》:“余则以《大学》格致,即《中庸》明善,所以使学者辨志定业,絶利一源,分剖为己为人之介,精研义利是非之极。”词语解释:辨彰 拼音:biàn zhāng
见“ 辨章 ”。
词语解释:辨章 拼音:biàn zhāng
亦作“ 辨彰 ”。 使昭然显明、彰明较著。《尚书大传》卷一下:“辨章百姓,百姓昭明。” 晋 郭璞 《〈方言〉序》:“辨章风謡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