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解辫 拼音:jiě biàn
解散发辫。旧时少数民族多结发辫,解辫谓改用 汉 人服饰,以示归诚。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 夜郎 、 滇池 解辫请职, 朝鲜 、 昌海 蹶角受化。” 唐 崔铉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右地名王争解辫,远方戎垒尽投戈。” 明 蘅芜室 《再生缘》第四出:“金甌全盛,千秋奠鼎泰阶平,只是那漠南齐解辫, 百粤 会王正。”词语解释:小辫 拼音:xiǎo biàn
短细的发辫。泛指发辫。《红楼梦》第三回:“头上周围一转的短髮,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 赵大年 边震遐 《第三代》:“平时在车间,连小辫儿都得塞进帽子里;现在有机会显示一下美丽的长头发,这是她们的权利。”词语解释:绦辫 拼音:tāo biàn
髮辫。 宋 张九成 《旦起理髮诗》:“清晨解絛辫,千梳復重重。”词语解释:草辫 拼音:cǎo biàn
见“ 草緶 ”。
词语解释:草缏 拼音:cǎo biàn
亦称“ 草辫 ”。 用麦秆之类编成的扁平的带子,为制草帽、提篮、扇子等草制品的材料。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至 中国 固有之利,除丝茶外,如牛革、羊毛、蔗糖、草緶、棉花、磁器、大黄等物,皆已运往外国,亦宜随时整顿。” 清 俞赞 《恤商论》:“出口湖丝三千六百餘万,茶叶二千餘万,棉花五百餘万,皮货二百餘万,草辫一百八十万……共七千零十万。”词语解释:南辫 拼音:nán biàn
古指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其俗编发为辫,故称。《南齐书·王融传》:“东鞮献舞,南辫传歌。”词语解释:发辫 拼音:fà biàn
辫子。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蒋翊武拒绝王守愚即时起义之建议》:“ 王 蔡 二人早去髮辫,不便通行,仍匿居城内。” 茅盾 《昙》一:“恍惚间已在云山远隔的故乡,她还是垂着两枝大发辫的十三四的女郎。” 骆宾基 《胶东的“暴民”》六:“因为发辫还是黑,又没留胡须。”词语解释:马尾辫 拼音:mǎ yǐ biàn
一种把头发聚扎于脑后勺的辫型。辫根微翘,头发散垂如马尾,故称。《十月》1991年第4期:“ 宁宁 梳着一个马尾辫,上身穿件红色的小毛衣。”词语解释:髫辫 拼音:tiáo biàn
垂髫与辫髻之时。指幼年。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慧心朗识,发于髫辫。” 清 方履籛 《周箌云墓表》:“粹质軼乎璠璵,慧心发乎髫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