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穷达 拼音:qióng dá
困顿与显达。《墨子·非儒下》:“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王禹偁 《寄主客安员外》诗:“穷达君虽了,沉沦我亦伤。”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 固云:穷达一节,不变塞焉。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词语解释:不达 拼音:bù dá
(1).不明白;不通达。《尹文子·大道下》:“贫则怨人,贼则怨时……是不达之过,虽君子之邮,亦君子之恕也。”《汉书·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2).不通畅。《楚辞·九章·惜诵》:“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姜亮夫 校注:“谓情沉抑而不通利也。”
(3).不得志;不显贵。《史记·乐毅列传》:“ 商容 不达,身祇辱焉。”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七:“ 主父 宦不达,骨肉还相薄。”词语解释:贤达 拼音:xián dá
(1).贤明通达。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 宋 陆游 《蟠龙瀑布》诗:“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想我浑家乃富贵之女,岂知如此寂寞!所喜者略无愠色,颇为贤达。” 郭沫若 《反响之反响》:“假使我批评得没有错,尚足以供贤达者退而自省,那怕就不能以‘捣乱’二字来一概抹杀了吧?”
(2).有才德有声望的人。《后汉书·黄宪传》:“太守 王龚 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 宪 。”《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 知章 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明 王守仁 《不寐》诗:“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壠。”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海内贤达,不非吾説,相与激清扬浊,赏奇析疑,其事颇乐。”词语解释:旷达 拼音:kuàng dá
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晋书·裴頠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亷操,谓之旷达。” 宋 叶适 《朝奉黄公墓志铭》:“天性旷达,不作疑吝;推己利人,不自封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沉灿若 ﹞是 嘉兴 有名才子,容貌魁峨,胸襟旷达。”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 是那么旷达的人,为什么一说到子女便那么伤心?”词语解释:豁达 拼音:huò dá
(1).通敞。 三国 魏 刘桢 《公宴诗》:“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清 刘大櫆 《浮山记》:“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达。”
(2).通达晓畅。 元 戴表元 《洪潜甫诗序》:“始时 汴梁 诸公言诗,絶无 唐 风,其博赡者谓之 义山 ,豁达者谓之 乐天 而已矣。”
(3).规模宏大。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禹 功本豁达, 汉 跡方因循。”
(4).胸襟开阔;豪爽大方。 唐 高适 《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诗:“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樽中酒。”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 太祖 聪明豁达,知人善任。”《红楼梦》第五回:“那 宝釵 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正如 中国 所谓叛道,人羣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5).通脱。 唐 李颀 《赠张旭》诗:“ 张公 性嗜酒,豁达无所营。”词语解释:通达 拼音:tōng dá
(1).通行;到达。《周礼·地官·掌节》:“凡通达於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庄子·则阳》:“知游心於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 郭庆藩 集释:“人迹所及为通达。”《西游记》第七四回:“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交通工具有限,前后方的交互通达困难,作家便只能蛰居在一个范围狭小的天地。”
(2).通晓;洞达。《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后汉书·郑兴传》:“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皆师之。”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 少精敏,无不通达。”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老员外是读书的君子,通达古今。” 梁斌 《红旗谱》四十:“一个好的革命干部,他需要文化知识--各方面的知识。需要通达事理,了解社会人情。”
(3).通情达理。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 文伯 之母,号曰 敬姜 ,通达知礼,德行光明。”《陈书·萧允传》:“ 允 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醖藉,动合规矩。” 元 曾瑞 《一枝花·买笑》套曲:“休道是俏心肠所事儿通达,见别人有破绽着冷句儿填扎。” 沙汀 《炮手》:“为人极其通达,不拘对谁都一团和气,不拿架子。”
(4).亨通显达。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於琴,以抒其意,以示后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一折:“待时运通达,我一笑安天下。”
(5).指畅通。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 万能 的财源越来越不通达。”
(6).沟通传达。《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四回:“喜得这护院是个风流倜儻人物,所有一切旧友,莫不略分言情的,所以差使格外好当,上下之情也易於通达。”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一切 南皮 与朝中要人往来,都托他通达消息。”
(7).指通人达士。 孙犁 《澹定集·〈幻华室藏书记〉序》:“非敢冒充渊博,不过略述管窥,就教于通达而已。”词语解释:先达 拼音:xiān dá
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后汉书·朱晖传》:“初, 暉 同县 张堪 素有名称,尝於太学见 暉 ,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 暉 臂曰:‘欲以妻子託 朱生 。’ 暉 以 堪 先达,举手未敢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廝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唐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诗:“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出塲来将考卷誊写出来,请教了几个先达几个朋友,无不嘆赏。” 李详 《论桐城派》:“诚知文章一道,大则笼罩百家,自铸伟词,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词语解释:特达 拼音:tè dá
(1).原谓行聘时惟圭、璋能独行通达,不加馀币。后亦谓自达、自荐。《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 孔颖达 疏:“聘享之礼,有圭、璋、璧、琮。璧、琮则有束帛加之乃得达;圭、璋则不用束帛,故云特达。”《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咨,夫特达而相知者,千载之一遇也;招贤而处友者,众士之常路也。” 吕向 注:“特,独也。” 晋 郭璞 《游仙》诗:“珪璋虽特达,明月难闇投。” 唐 丘光庭 《兼明书》卷四:“珪璋德重,可以独行,故曰特达。”
(2).特出,突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此子珪璋特达,机警有锋。”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英才特达承天睠,公卿谁不相钦羡。”《旧唐书·李德裕传》:“ 德裕 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羣。”
(3).至为明达;极其通达。《晋书·江统传》:“殿下天授逸才,聪鉴特达。” 唐 白居易 《论考试进士事宜状》:“儻陛下垂仁察之心,降特达之命,明示瑕病,以表无私。”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明智特达,洞照情伪。”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三百年中,虽有一二聪明特达之人,要皆为吾教化所陶熔。”
(4).特殊知遇。 唐 刘商 《送庐州贾使君拜命》诗:“特达恩难报,升沉路易分。” 宋 罗烨 《酬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昨日荷特达,使妾罚不及身,君之惠也。”《东周列国志》第六六回:“臣受主公特达之知,无以为报。” 清 唐孙华 《蒙恩召乾清宫西暖阁》诗:“狗监无媒逢特达, 兔园 有册笑空虚。”
(5).腾达,显达。《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家寒窘迫,缺乏盘费,不能特达,以此流落穷途。”词语解释:四达 拼音:sì dá
(1).通往四方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
(2).通达四方。《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 成玄英 疏:“流,通也。夫爱养精神者,故能通达四方。”《孔子家语·入官》:“六马之乖离,必於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徒见 荆州 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 巴 蜀 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 陈毅 《过贵阳》诗:“公社处处见富裕,交通四达局面新。”
(3).谓风行天下。《礼记·乐礼》:“ 周 道四达,礼乐交通。” 孔颖达 疏:“ 周 之道德,四方通达。”《隋书·音乐志下》:“皇道四达,礼乐成。” 明 张居正 《礼乐记》:“爱敬之施,必始於家邦,然后举而措之天下,能四达而不悖也。”
(4).谓通晓事理。 三国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若比之於内视反听,爱气嗇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5).旧指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郑玄 注:“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词语解释:宦达 拼音:huàn dá
官位显达,仕途亨通。 晋 李密 《陈情事表》:“且臣少事伪朝,歷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唐 杜甫 《寄高三十五詹事》诗:“安稳 高詹事 ,兵戈久索居。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疎。” 元 范梈 《寒食后百丈山夜坐》诗:“以閒酬宦达,将病抵心慵。” 明 王世贞 《雨后与孙兆孺小坐》诗:“宦达何知味?年衰始问身。” 清 恽敬 《南华九老会诗谱序》:“士当年少气壮,束修自进,曰:‘吾将以为天下也。’一旦宦达矣,名溢於朝,禄丰於室,又相率引去以为高。”词语解释:洞达 拼音:dòng dá
(1).畅通无阻。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凡人之肌骨,五臟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十:“服贾者麏集,爰是街衢洞达,閭阎比櫛。”
(2).流畅;通顺。 汉 王褒 《洞箫赋》:“条畅洞达,中节操兮。” 南朝 梁 袁昂 《书评》:“ 蔡邕 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品艳》:“花缘酬对洞达,宜明窗。”
(3).胸襟开阔磊落。《艺文类聚》卷三十引 汉 司马迁 《悲士不遇赋》:“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明 方孝孺 《答俞敬德书》之二:“有志者行事当洞达如日月。”《人民文学》1984年第2期:“可以说他是狂傲不羁,也可以说他是豪爽洞达,难道这是渔民气质的遗传?”
(4).理解得很透彻;看得很清楚。 汉 王充 《论衡·知实》:“ 孔子 见窍睹微,思虑洞达。”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余异其沉敏,学未久,坤闔乾闢,无不洞达。” 明 马中锡 《辠言》:“ 西都 邵雍 稍知粗迹,已能洞达吉凶之变。” 茅盾 《子夜》五:“ 王和甫 笑嘻嘻地看着 吴荪甫 ,说出了这样洞达人情世故的话。”
(5).穿通。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当中 晋侯 之目也,可復洞达於项乎?”词语解释:上达 拼音:shàng dá
(1).古谓士君子修养德性,务求通达于仁义。《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邢昺 疏:“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立法者将以导人以上达,则人争向上而为义。”
(2).谓上知天命。《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邢昺 疏:“下学而上达者,言已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命固不必问,然上达之士,能安时处顺,由行於天理之中,故不屑屑於占算推测。” 明 唐龙 《正学书院续记》:“夫遵下学之轨者,宏上达之用,执养正之要者,崇作圣之基。”
(3).上进,向上发展。 宋 朱熹 《李先生行状》:“其后, 熹 获从先生游,每一去而復来,则所闻必益超絶,盖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此。” 鲁迅 《三闲集·文艺与革命》:“但我以为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
(4).谓下情达于君上。《荀子·成相》:“中不上达,蒙揜耳目、塞门户。”《新唐书·魏征传》:“在 贞观 初,遇下有礼,羣情上达。”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倒不如拟一个説帖……请他们代奏,倒也不能不上达的。”词语解释:仲达 拼音:zhòng dá
三国 魏 司马懿 的字。多谋略,善权变,为 魏 重臣,后专国政。其孙 炎 篡 魏 建 晋 ,追尊 懿 为 宣帝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奇才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宣王 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 诸葛 走生 仲达 。’”《冷眼观》第十六回:“若 袁 某为人,鹰视狼顾,多诈多疑,至有‘ 仲达 第二’之号。” 袁翼 《咏史》诗:“巾幗徒闻羞 仲达 ,艨艟已惜走 孙恩 。”词语解释:晚达 拼音:wǎn dá
晚年得官;迟显达。《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早服身义重,晚达生戒轻。” 李善 注:“达,官达也。晚达恩厚,故以养生之戒为轻也。” 唐 张乔 《送许棠及第归宣州》诗:“雅调一生吟,谁为晚达心。”《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大抵功名迟速,莫逃乎命,也有早成,也有晚达。”词语解释:闻达 拼音:wén dá
特指向皇帝报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既至,诸諫官纷纷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幽远之诚,未尝闻达。”
有名望;显达。语本《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又:“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 顓孙氏 求闻达之要,学干禄之术, 孔子 告以先远世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十年来株守故园,教子读书,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词语解释:荣达 拼音:róng dá
位高显达。《亢仓子·贤道》:“穷厄则以命自宽,荣达则以道自正。” 唐 温庭筠 《渭上题诗》之一:“ 吕公 荣达 子陵 归,万古烟波绕钓磯。” 清 唐孙华 《送王冰庵出守绍兴》诗:“荣达逢时自不难,耐他酸苦滞 长安 。” 沙汀 《困兽记》五:“若果没有同志会的变乱,那位老幕僚也许是荣达了。”词语解释:贵达 拼音:guì dá
(1).显贵。《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涣 子 侃 ” 裴松之 注引 晋 荀绰 《九州记》:“ 袁氏 子孙世有名位,贵达至今。” 唐 白居易 《偶作》诗之一:“扰扰贪生人,几何不夭閼;遑遑爱名人,几何能贵达。”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或同有道义之欢而贵达不移,或共有澄清之志而禁錮不惜。”
(2).显贵的人。 晋 道恒 《释驳论》:“故每为时君之所遵(尊)崇,贵达之所钦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 覃 山积铺席。” 宋 程颐 《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相先引汇,世所罕闻;访道求师,贵达所耻。”词语解释:早达 拼音:zǎo dá
年少显达。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 邓仲华 服袞之年, 荀令则 拥麾之日,徒云早达,未可同功。”《梁书·张缵传》:“ 纘 时年二十三……俄为长史兼侍中,时人以为早达。”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薛据》:“ 据 为人骨鯁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因著《古兴》诗。”词语解释:八达 拼音:bā dá
(1).道路八面相通。《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八达谓之崇期。” 郭璞 注:“四道交出。”
(2).亦作“ 八闥 ”。八牖。《文选·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李善 注:“《大戴礼》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然九室则九房也,八牖,八达也。” 晋 挚虞 《槐赋》:“开明过於八闥兮,重阴踰乎九房。”
(3). 三国 魏 司马懿 字 仲达 ,兄弟七人都以“达”为字,故时号为八达。见《晋书·安平献王孚传》。
(4).称 三国 魏 诸葛诞 等八位闻达之士。《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 明帝 恶之,免 诞 官” 裴松之 注引《世语》:“是时,当时俊士散骑尚侍 夏侯玄 、尚书 诸葛诞 、 邓颺 之徒,共相题表,以 玄 畴 四人为四聪, 诞 备 八人为八达。”
(5).称 晋 胡毋辅之 、 谢鲲 等八位放达之士。《晋书·光逸传》:“﹝ 逸 ﹞初至,属 辅之 与 谢鯤 阮放 毕卓 羊曼 桓彝 阮孚 散髮裸裎,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 将排户入,守者不听, 逸 便於户外脱衣露头於狗竇中窥之而大叫……时人谓之八达。”词语解释:自达 拼音:zì dá
(1).自己勉力以显达。《晋书·王裒传》:“乡人 管彦 少有才而知名, 裒 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 宋 欧阳修 《举梅尧臣充直讲状》:“虽知名当时,而不能自达。” 宋 曾巩 《祭董君文》:“君能自达,可以无悲;亲戚念君,能不歔欷!”
(2).表达自己的意思。 唐 元稹 《虫豸诗》序:“又 荆州 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閒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 宋 苏辙 《上皇帝书》:“则其思报之诚,没世而不能自达。” 清 侯方域 《王猛论》:“﹝ 王猛 ﹞志不肯轻出,而又无以自达于 晋 ,故寧隐焉。”
(3).自然显达。《列子·力命》:“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词语解释:悉达 拼音:xī dá
见“ 悉达多 ”。
词语解释:悉达多 拼音:xī dá duō
(1).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法苑珠林》卷十五:“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2). 释迦牟尼 为 净饭王 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 悉达 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大智度论》卷二:“父母名字 悉达陀 , 秦 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翻译名义集·释尊姓氏》:“旧言 悉达 ,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词语解释:了达 拼音:le dá
(1).佛家语。彻悟;通晓。《坛经·宣诏品》:“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唐 顾况 《从江西道中寄齐相公》诗:“能依二諦法,了达三轮空。”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逹?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禪。”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度数年之力, 中国 要籍一切大义,皆可了达。”
(2).超脱。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陶靖节》:“ 渊明 自作挽辞, 秦太虚 亦效之。余谓 渊明 之辞了达, 太虚 之辞哀怨。”
(3).“了身达命”之略语。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二折:“俺这师父是个了达的祖师,在此山内修行了数十餘年也。”词语解释:萌达 拼音:méng dá
发生滋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 清 悲秋 《谁之罪》:“女权自此方萌达,寄语同胞志莫衰。” 梁启超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专就 欧洲 而论之,则民族主义,全盛于十九世纪,而其萌达也,在十八世纪之下半。”词语解释:任达 拼音:rèn dá
放任旷达。《晋书·谢鲲传》:“邻女 高氏 女有美色, 鯤 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 幼舆 折齿。’” 唐 温庭筠 《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劲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此有作》诗:“ 越谿 渔客 贺知章 ,任达怜才爱酒狂。”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毛奇龄 ﹞性恢奇,负才任达,与人坦然无所忤。”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公安派》:“于是觉得只有旷逸任达,为差近于稚子醉人。”词语解释:名达 拼音:míng dá
有名望的贤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孙兴公 、 许玄度 共在 白楼亭 ,共商略先往名达。”词语解释:利达 拼音:lì dá
犹显达。《孟子·离娄下》:“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宋 张琰 《〈洛阳名园记〉序》:“加以富贵利达、优游閒暇之士,配造物而相嫵媚,争妍竞巧於鼎新革故之际。” 明 宋濂 《清风亭记》:“是功成而不居者,其视富贵利达何有哉!”词语解释:英达 拼音:yīng dá
(1).英明通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吾尝与 杜周甫 论 林宗 之德也,清高明雅,英达瓌瑋,学问渊深,妙有俊才。” 晋 袁宏 《后汉纪·三国名臣序赞》:“ 公瑾 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 唐 王勃 《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孔宣父 之英达,位未列於陪臣; 管公明 之杰秀,名仅终於郡属。” 宋 陆游 《王季嘉墓志铭》:“ 张君 端亮英达,不幸卒於官。”
(2).英明通达的人;贤达。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 唐 刘长卿 《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诗:“高贤幸兹偶,英达穷王霸。”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且自古英达致用,风范相殊,政则以理为先,化则以人为本。”词语解释:称达 拼音:chēng dá
荐引。《晋书·刘元海载记》:“ 王浑 、 李憙 以乡曲见知,每相称达,谗间因之而进,深非吾愿,适足为害。”词语解释:腾达 拼音:téng dá
(1).升腾;上浮。 明 刘基 《秋怀》诗:“阴氛方腾达,密雨已弥漫。”《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集注引 汪琥 曰:“病方三日,曾经汗矣,其热自内腾达於外。”
(2).指地位上升,宦途得意。 宋 赵蕃 《寄周畏知》诗:“公寧免腾达,我乃愿婆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耳。”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近已为《新上海半月刊》编辑,颇有腾达之意。”词语解释:显达 拼音:xiǎn dá
(1).显赫闻达。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士贵雅材而慎兴,不因高据以显达。”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显达之同年,可以不知;落寞之同年,不可以不知。”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显达,不求富贵,书并不是他的干禄的工具。”
(2).指显赫闻达的人。 清 俞正燮 《颐正堂文序》:“古之显达多有文采,辨命之论,谈盖偶中。”词语解释:五达 拼音:wǔ dá
(1).通达五方的大路。《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2).泛指四通八达的大路。 南朝 宋 谢庄 《送神歌》:“开九重,肃五达。” 唐 权德舆 《广陵诗》:“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 唐 刘禹锡 《刘氏集略说》:“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然也。”词语解释:须达 拼音:xū dá
见“ 须达多 ”。
词语解释:须达多 拼音:xū dá duō
梵语sudatta的音译。意译为“善与”、“善给”、“善授”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富商, 波斯匿王 的大臣, 释迦 的有力施主之一,号称 给孤独 。后皈依佛陀。与 祇陀太子 共同施佛精舍,称 祇树给孤独园 。 晋 法显 《佛国记》:“ 拘萨罗国 舍卫城 ,城内人民希旷,都有二百餘家,即 波斯匿王 所治城也。 大爱道 故精舍处 须达长者 井壁,及 鸯掘魔 得道般泥洹绕身处,后人起塔,皆在此城中。”《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大觉世尊於 舍卫国 祇树给孤之园 ,宣説此经…… 须达 为人慈善,好给济於孤贫,是以因行立名 给孤 。布金买地,修建伽蓝,请佛延僧,是以列名经内。”词语解释:放达 拼音:fàng dá
豪放豁达,不拘礼俗。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才不逸伦,强为放达。”《旧唐书·薛登传》:“ 魏氏 取人,尤爱放达。”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少放达,喜奇策。” 许杰 《关于我的两篇短篇小说的回忆》:“他的思想也是这个样子,非常的放达和浪漫。”词语解释:条达 拼音:tiáo dá
(1).条理通达。《庄子·至乐》:“名止於实,义设於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成玄英 疏:“如是之道,可谓条理通达,而福德扶持者矣。”
(2).畅达;通达。《战国策·魏策一》:“ 魏 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万人。埊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至於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笺书章奏之文,体在条达。”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魏 氏之文,明畅条达,然刻意求新,故杂奇语,以骇俗流。”
(3).行疾貌。《尚书大传》卷三“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 汉 郑玄 注:“朓,条也。条达,行疾貌。”《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上清朓侧” 李善 注引 汉 郑玄 曰:“朓,犹条达也。条达,行疾貌。”
(4).断续分散貌。《孙子·行军》:“尘高而鋭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杜牧 注:“条达,纵横断絶貌也。” 王晳 注:“条达,纤微断续之貌。”
(5).臂饰。《初学记》卷四引古诗:“绕背双条达。”《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造百索繫臂……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参见“ 条脱 ”。
词语解释:条脱 拼音:tiáo tuō
古代臂饰。呈螺旋形,上下两头左右可活动,以便紧松。一副两个。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绿萼华诗》:“赠诗一篇并致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条脱各一枚。条脱似指环而大,异常精好。” 唐 李商隐 《李夫人歌》:“蛮丝繫条脱,妍眼和香屑。”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 文宗 问宰臣:‘条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真誥》言, 安妃 有金条脱为臂饰,即金釧也。’” 明 陈继儒 《枕谭·条脱》:“条脱,臂饰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女脱臂上紫金条脱为赠。”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词语解释:疏达 拼音:shū dá
亦作“疎达”。
(1).豁达;开朗。《礼记·乐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孔丛子·陈士义》:“今 东閭子 疏达亮直,大丈夫也。”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为人疎达自信,持之以谦。” 宋 苏轼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君既故人,而简易疎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
(2).通达。《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汉书·刘向传》:“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 汉 家之德,崇 刘 氏之美。” 宋 叶适 《齐云楼》诗:“湖山西南维,江海东北塈;舒缓未为愚,疏达终多智。”
(3).指通晓。《汉书·谷永传》:“ 永 於经书,汎为疏达。”
(4).疏浚使通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门南 际河 有故碑云:‘惟 阳嘉 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謁者 王诲 疏达河川,遹荒庶坛。’”
(5).泛指通畅。 清 陈确 《地脉论》:“地之气,本於天而演於水者也……大抵疏达者肥美,壅滞者瘠卤。”《红楼梦》第八三回:“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
(6).豁亮,敞亮。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三宿神景宫》:“四轩尽疎达,一榻何清零。” 明 李东阳 《定州韩魏公祠堂记》:“为堂四楹,高亢疏达。” 清 吴敏树 《听雨楼记》:“而房楼连间,疏达明洁。”词语解释:超达 拼音:chāo dá
(1).超脱旷达。 唐 李山甫 《寄卫别驾》诗:“知君超达悟空旨,三径閒行抱素琴。”
(2).高远通达。 宋 苏辙 《王氏清虚堂记》:“ 张公 超达远騖,体乎至道而顺乎流俗。”
(3).犹言飞黄腾达。 元 戴良 《岁除示侄十六韵》:“运至终超达,道穷姑退藏。”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字号假借同音》:“其壮年名字,皆具超达飞腾之气。”词语解释:荐达 拼音:jiàn dá
推荐引进。《汉书·佞幸传·邓通》:“ 通 无他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 宋 苏轼 《谢范舍人书》:“然而二子者,不闻其能有所荐达,岂其身之富贵,而遂忘其徒耶?” 清 吴伟业 《送圣符弟之任蕲水丞》诗之二:“才高方荐达,地僻鲜逢迎。”词语解释:明达 拼音:míng dá
(1).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通达。《鹖冠子·道端》:“圣人之功,定制於冥冥,求至欲得,言听行从,近亲远附,明达四通。”《旧唐书·方伎传·崔善为》:“ 善为 好学,兼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2).通达的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迨明达之高览,契古今而同事。” 唐 刘知几 《史通·摸拟》:“后来明达,其鉴之哉!” 李大钊 《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我们实在念同种同文的关系,不能不说几句话,奉劝邻邦的明达。”词语解释:九达 拼音:jiǔ dá
(1).谓四通八达。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是谓九达。” 黄省曾 注:“言圣道无所不达,百家则私蹊曲径而已。” 晋 左思 《魏都赋》:“廓三市而开廛,籍平逵而九达。” 明 李东阳 《后东山草堂赋》:“税驾乎九达之衢,振衣乎千仞之表。”
(2).四通八达的道路。 唐玄宗 《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诗:“鶩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词语解释:练达 拼音:liàn dá
(1).熟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 珏 刚严明察,练达法理。” 宋 苏轼 《乞用刘季孙状》:“况其练达武经,讲习边政,乃其家学。”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尚有侍者三人,於诸事殊练达。” 茅盾 《一个女性》四:“他自己在十六、七时是浑浑噩噩的,所以觉得十六岁的女孩子便那么练达人情世故,不是‘寿相’。”
(2).谓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旂叟 号 西堂先生 ,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皇孙出镇 怀孟 ,帝为选老成练达旧臣护之。”《再生缘》第六一回:“真练达,实精明,料理何尝要寡人。”词语解释:朝达 拼音:cháo dá
朝廷中的达官贵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宾于》:“垂髫时书所作百篇,名《金鼇集》,献之 李若虚 侍郎。 若虚 採猎佳句,记之尺书,使 宾于 驰诣 洛阳 ,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长安 举子,自六月后落第不出京者,谓之过夏……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饌,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词语解释:前达 拼音:qián dá
(1).谓接近,亲近。 汉 贾谊 《新书·审微》:“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2).指有地位有声望的先辈。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封第二表》:“爵侈常班,宠溢前达。以荣以渥,且惭且靦。”《旧唐书·儒学传下·王元感》:“掎前达之失,究先圣之旨,是谓儒宗,不可多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卢汪 门族甲於天下……尝赋一絶,颇为前达所推。”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书》:“同州诸前达多习校録,严考证。”词语解释:转达 拼音:zhuǎn dá
把一方的话语转告给另一方。 宋 苏轼 《与参寥子书》之十九:“今有一书与之,告专一人与转达。”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四折:“我如今擒缚番王,献朝廷将功报父,望军师转达天听,赐父子一家完聚。”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曾托其便中转达,不知提起过否?”词语解释:廓达 拼音:kuò dá
豁达,开朗通达。 明 宋濂 《元故国子祭酒孔公神道碑》:“公少廓达通敏,日诵千餘言。”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侃 闻,略不介怀。世但知忠勇絶人,至风流廓达,鲜知者。”词语解释:佻达 拼音:tiāo dá
(1).轻薄放荡;轻浮。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下》:“今富贵家佻达子弟,乃有以紵丝綾缎为裤者,其暴殄过分,亦已甚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任秀》:“幸 秀 聪颖,释服,入鱼臺泮。而佻达善博,母教戒綦严,卒不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窃喜弟得佳妇,然恐其佻达招议。”《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本会男女会友,如有出言不敬,举止佻达,立时驱逐出会。”
(2).犹言挑逗,戏谑。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只许他伴人清暇,怎教人佻达?”《明史·张昭传》:“生徒亦往往玩愒岁月,佻达城闕,待次循资,滥升太学。”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诸生尽佻达,所业徒荒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某巖月夜有歌吹声,遥望皆天女也。士人故佻达,借宿山家,月出輒往,数夕无所遇。”词语解释:达达 拼音:dá dá
(1). 鞑靼 。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我将你卖与 回回 、 达达 、 虏虏 去。”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他道你是甚么人?我道也不是 回回 人,也不是 达达 人,也不是 汉 儿人。”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 达达 即 韃靼 , 耶律 即 契丹 , 大金 即 完颜氏 。”参见“ 韃靼 ”。
(2).方言。父亲。《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 西门庆 情极,低声求 月娘 叫达达。”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十一:“她遂乘势扶着他的脚骭,一歪身就倒在他怀里,撒着娇道:‘干达达,你也这样挖苦你的正经女儿吗?’”
词语解释:鞑靼 拼音:dá dá
古代部族名。也写作 达靼 、 达旦 、 达怛 。又称 达达 、 塔塔儿 。本 靺鞨 别部。 唐 末始见记载。为 突厥 统治下的一个部落, 突厥 衰亡后, 鞑靼 逐渐成为强大部落。两 宋 、 辽 、 金 时代,又把漠北的 蒙古 部称为 黑鞑靼 ,漠南的 汪古 部称 白鞑靼 。 蒙古 兴起, 鞑靼 为 蒙古 所灭,但仍泛称 蒙古 为 鞑靼 。 元 亡,其宗族走漠北, 明 时又把东部 蒙古 成吉思汗 后裔各部称为 鞑靼 。广义的应用上, 鞑靼 为 中国 北方诸少数民族的总称。参阅《明史·外国传八·鞑靼》。词语解释:作达 拼音:zuò dá
(1).谓仿效放达行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浑 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
(2).指放达。 清 钱谦益 《负郭》诗:“ 阮氏 籍 咸 俱作达,公孙朝穆故堪邻。” 清 黄景仁 《冬夜左二招饮》诗:“作达信有涯,生天独甘后。”词语解释:挑达 拼音:tiāo dá
亦作“ 挑闥 ”。亦作“ 挑挞 ”。
(1).往来相见貌。《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闕兮。” 毛 传:“挑达,往来相见貌。”《太平御览》卷四八九引《诗》作“挑兮挞兮”。一说轻薄放恣貌。 朱熹 集传:“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恣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蒋子文 者, 广陵 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 明 唐顺之 《〈福建乡试录〉后序》:“及 周 之衰,则 溱 洧 之郊密邇王畿,且学校堕坏,士人挑闥而缺於礼。”《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却説那 狄希陈 的为人,也刁钻古怪的异样,顽皮挑达的倍常。”
(2).引申为自由自在,放纵不羁。 唐 王维 《赠吴官》诗:“不如儂家任挑达,草屩捞虾 富春渚 。” 宋 梅尧臣 《朝》诗之二:“是非不道任挑挞,唯忆当时 阮步兵 。”词语解释:方达 拼音:fāng dá
①亨利·方达(henryfonda,1905-1982)。美国电影、戏剧演员。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1935年从影,一生主演《青年林肯》、《怒火之花》、《战争与和平》等八十余部影片。1981年因主演影片《金色池塘》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同年获奥斯卡荣誉奖。②简·方达(janefonda,1937-)。美国电影演员、社会活动家。亨利·方达之女。大学肄业后曾去巴黎学习美术。1960年从影。因主演影片《克鲁特》和《归家》,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1969年起参加黑人争取民权以及反对越战的群众运动,曾拍摄纪录片《越南纪行》。词语解释:直达 拼音:zhí dá
(1).谓直接到达,直通。如: 京 沪 线自 北京 直达 上海 。
(2).谓交通便利,往来自如。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电话四达,处处交通,人人直达。”
(3).谓直接送呈。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一巡检使臣,敢以札子直达御前,固已可骇,在当时通进司亦何敢传奏。”
(4).谓正直而通达事理。《西游补》第八回:“我别的事做得,若是 阎罗天子 ,断然做不得,我做人虽然直达,却是一时性躁,多致伤人。”词语解释:辞达 拼音:cí dá
谓文辞或言辞的表述明白畅达。《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凡事莫过於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求物之妙,如繫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夫为文纪事,主於辞达,繁简非所计也。”词语解释:妙达 拼音:miào dá
犹精通。《晋书·乐志上》:“时 阮咸 妙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宋书·谢灵运传》:“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音,始可言文。”词语解释:发达 拼音:fā dá
(1).兴盛;兴旺。 唐 萧颖士 《蓬池禊饮序》:“禊,逸礼也, 郑 风有之,盖取诸勾萌发达,阳景敷煦。”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 刘备 孤穷,未知何日发达。” 梁启超 《新民说》第二节:“自十六世纪以来(约三百年前), 欧洲 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激而成。”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在客籍中我们一姓比较发达,因而和 杨 姓便成了对立的形式。” 沉从文 《贵生》:“如今来在桥头开铺子,生意发达是很自然的。”
(2).显达;腾达。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 张镐 ,几时是你那发达的时节也呵。”《儒林外史》第三回:“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叶圣陶 《倪焕之》二:“他父亲想……儿子总要让他发达,习商当然是不对的。” 沉从文 《顾问官》:“有人说顾问额角放光,像是个发达相,最近一定会作县知事。”
(3).发迹。指穷人变得有钱有势。《水浒传》第四四回:“ 石秀 道:‘小人只会使些枪棒,别无甚本事,如何能够发达快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如果不是用点机变,发一注横财,那里能够发达。”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江泰 ,只要你肯动一动你的腿,你不会不发达的。”
(4).充分发展。 章炳麟 《文学说例》:“新铸造语,盖言语发达之端,新陈代谢之用也。”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 日本 发达的历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体质的发达,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加强了他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艾芜 《都江堰的神话故事》:“由于科学的发达,证明月球上没有 嫦娥 。”
(5).使充分发展。 宋 苏轼 《御试重巽申命论》:“至於风……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 孙中山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旧形式的采取……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6).发表,表达。 梁启超 《论书法》:“生於言论不自由时代,政见不可以直接发达,故为之符号标识焉以代之。”
(7).犹普遍。 鲁迅 《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苍蝇成群的在飞,孩子成队的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烘烘的小世界。”词语解释:开达 拼音:kāi dá
(1).开通明达。《三国志·魏志·锺繇华歆等传论》:“ 钟繇 开达理干, 华歆 清纯德素, 王朗 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宋 曾巩 《工部侍郎制》:“某开达敏强,明习典故,冬官宠列,俾介厥司。” 明 陆深 《玉堂漫笔》:“圣朝耳目开达,羣臣高下邪正亦自可见。”
(2).开展扩充。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序》:“开达四聪,阐扬三教。”
(3).谓得到启发,领悟。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学必是古,尤邃讲説,能自浅入深, 荆 人闻者欣朗开达,将校改服以听。”词语解释:畅达 拼音:chàng dá
(1).犹显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夫吉者凶之门,福者祸之根。今大王虽在危困之际,孰知其非畅达之兆哉!”
(2).尽情舒展。 唐 符载 《谢李巽常侍书》:“凡在草木,尚获畅达,区区鄙愫,冀见察纳。”亦指顺畅表达。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请杂取前代之制,立明经一科,以畅达教恉,阐发大义,能以今日新政证合古经者为及格。”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一:“开明的行政者对于民意是因势利导的,民意得到畅达,社会也就健全地发展起来。”
(3).指语言、文章、交通等流畅通达。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謁余,譔长书以为贄,辞甚畅达。”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二:“ 雷铁崖 的文章畅达锋利,很受时人赞赏。” 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 新疆 和关内汽车畅达,在物质福利上给了少数民族很大好处。”词语解释:三达 拼音:sān dá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南朝 梁 沉约 《弥勒佛铭》:“七珍非羡,三达斯仰。”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於如是等知穷尽,説为三达。”词语解释:专达 拼音:zhuān dá
(1).不经禀报自行上达。《周礼·天官·小宰》:“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孙诒让 正义:“《士昏礼》注云:达,通达也。此专达,亦谓修其职事,以自通达於王。”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柳宗元 《叔父殿中侍御史墓表》:“既而禄不及伐冰,政不获专达。”
(2).用于信函结尾。专此奉达的略语。词语解释:解达 拼音:jiě dá
谓相谈说而勉励仕进。《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欢友相解达,敷奏究平生。” 李善 注:“解达,言相谈説而进达也。《方言》曰:‘解,説也。’”词语解释:聪达 拼音:cōng dá
聪明而通达事理。《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聪达有材,帝甚爱之。”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于公 聪达,明於听断,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明 方孝孺 《郑生祐哀辞》:“子美好兮死谁尤,既聪达兮又慧哲。”词语解释:博达 拼音:bó dá
博学通达。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周书》称:‘ 灵王 太子 晋 ,幼有盛德,聪明博达, 师旷 与言,弗能尚也。’” 唐 元结 殷璠 等《贺兰进明诗序》:“员外好古博达,经籍满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颇究天人之际。” 宋 王禹偁 《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我先大师,斯郡人也,世姓 徐 氏,法名 玄应 ,师号 衍正 ,幼而聪悟,长而博达。”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左图右书,古今博达。”词语解释:遂达 拼音:suì dá
(1).犹通达。《管子·心术下》:“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达,泉之不涸,四支坚固。”
(2).犹贵显。《汉书·叙传下》:“ 张汤 遂达,用事任职。” 王先谦 补注:“遂达二字义同,犹言贵显。”词语解释:乡达 拼音:xiāng dá
指同乡显达的官吏。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赖有乡达 戚补臣 ,係先君同盟好友。”词语解释:感达 拼音:gǎn dá
犹感通。 北齐 魏收 《册命齐王九锡册文》:“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率民兴行,感达区宇。”词语解释:宏达 拼音:hóng dá
(1).谓才识宏大畅达。 汉 班固 《西都赋》:“又有 承明 金马 ,著作之庭。大雅宏达,於兹为羣。”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曲逆宏达,好谋能深。” 唐 李白 《〈大鹏赋〉序》:“此赋已传於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2).豁达;旷达。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宪宗 朝,则有 杜邠公 之器量, 郑少保 之清俭…… 裴晋公 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卢晋公 ﹞每语人曰:‘鷄猪鱼蒜,逢著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其宏达皆此类。”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
(3).宏伟。 唐 杜甫 《北征》诗:“煌煌 太宗 业,树立甚宏达。”
(4).盛大;壮大。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夫文物风俗之所起,大率积之纤微,基於凡近;迨其弥纶,终以宏达,人情之所纲纪,朝政之所左右,胥於此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民族精神论》:“言革命而竟能革命,必其革命有以适合乎彼一国之现情,遵斯道也,而愿力始宏达焉,而气象始发生焉。”词语解释:晓达 拼音:xiǎo dá
通晓。《三国志·魏志·温恢传》:“ 扬州 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 宋 曾巩 《韩晋卿莫君陈刑部郎中制》:“尔晓达吏方,宜在兹任。”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僕之才非不自知,平生於百事皆不晓达。”词语解释:远达 拼音:yuǎn dá
(1).犹言飞黄腾达。《晋书·孝友传·刘殷》:“ 刘殷 至孝冥感,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
(2).高远豁达。《西游记》第六四回:“圣僧乃有道有名之士,决不苟且行事……污人名,坏人德,非远达也。”词语解释:果达 拼音:guǒ dá
果决而通达。《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既敦文武,为政果达。临化宣惠,所去遗绩。”词语解释:白头达 拼音:bái tóu dá
南朝 齐 庄严寺 僧达 的别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道慧》:“时 庄严 復有 玄趣 、 僧达 ,并以学解见称…… 达 少而头白,时人号曰 白头达 。” 前蜀 贯休 《送崔使君》诗:“吾皇必用整乾坤,莫忘 江 头 白头达 。”词语解释:调达 拼音:tiáo dá
(1).调和通畅。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乐有节适,九成而已,阴阳调达,和气均通,故远鸟来仪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卷六:“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2).流利,流畅。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录《正名杂义》:“以今观古,觉其詰詘,犹以 汉 观 和 (指 日本 )尔,在彼则调达如簧矣。”
(3).倜傥,放达。《晋书·桓伊传》:“帝命 伊 吹笛, 伊 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曰:‘臣於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於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 伊 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 张协 ﹞雄于 潘岳 ,靡于 太冲 ,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
(4).佻达;轻浮。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入梦》:“[老]你没有妻子,在这里狗头狗脑。[生]小生怎敢!须详察,书生老实知刑法,敢行调达!敢行调达!”词语解释:闲达 拼音:xián dá
亦作“闲达”。 熟悉,通晓。閒,通“ 嫺 ”。《后汉书·酷吏传·阳球》:“初举孝廉,补尚书侍郎,闲达故事,其章奏处议,常为臺阁所崇信。”词语解释:下达 拼音:xià dá
(1).追求财利。《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邢昺 疏:“言君子达於德义,小人达於财利。”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立法者将导人以上达,则人争向上而为义;将抑人以下达,则人争向下流而为恶。夫何事导人为恶哉!”
(2).古时婚礼,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叫下达。《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 郑玄 注:“达,通也。将欲与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南齐书·武帝纪》:“婚礼下达,人伦攸始。”
(3).以私事陈达于君。《礼记·表记》:“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 郑玄 注:“不下达,不以私事自通於君也。”
(4).向下发布或传达。《花城》1981年第2期:“开忆苦会的通知,通过各车间、矿井的领导下达了。”如:下达命令。词语解释:大达 拼音:dà dá
通于大道;通达。《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成玄英 疏:“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论,以求高名令闻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 宋 邵雍 《再答王宣徽》诗之二:“大达诚无碍,人人自有家。假花犹入念,何者谓真花。”词语解释:布达 拼音:bù dá
书信用语。谓陈述表达。 清 鲍超 《覆黄翼升书》:“知关锦念,并附布达。”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专此布达,并颂撰安。”
书信正文结束处用语。表示陈述如上的意思。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专此佈达,恭请金安。”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专此佈达,即请春安。”词语解释:午达 拼音:wǔ dá
(1).古代女子的发髻式样。《礼记·内则》“男角女羈” 汉 郑玄 注:“午达曰羈也。” 孔颖达 疏:“今女剪髮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
(2).谓融汇贯通。 清 刘大櫆 《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研究诸经,而于《周礼》,尤为交通午达。”词语解释:敏达 拼音:mǐn dá
敏捷而通达。《汉书·京房传》:“ 淮阳王 上亲弟,敏达好政,欲为国忠。” 宋 曾巩 《戚元鲁墓志铭》:“ 元鲁 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田臾传》:“然有口辨,作事敏达,析秋毫。特好游猎,驰逐狗马不少疲。”词语解释:遍达 拼音:biàn dá
普遍地达到。《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宰牛杀马,祭赛天地诸神,誓众於野,作檄文遍达各郡。”词语解释:高达 拼音:gāo dá
(1).谓才高而通达。《后汉书·逸民传·戴良》:“ 良 才既高达,而论议尚奇,多骇流俗。” 五代 齐己 《寄欧阳侍郎》诗:“毕竟男儿自高达,从来心不是悠悠。”
(2).旷达脱俗。 北魏 高允 《酒训》:“往者有 晋 ,士多失度,肆散诞以为不羈,纵长酣以为高达。”
(3).上升。 唐 令狐楚 《为桂府王珙中丞贺南郊表》:“云敛而柴燎高达,风清而萧薌远闻。”词语解释:令达 拼音:lìng dá
谓高雅而通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抚军问 孙兴公 ﹞:‘ 谢仁祖 何如?’曰:‘清易令达。’”词语解释:到达 拼音:dào dá
谓到了某一地点或某一阶段。 毛泽东 《实践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巴金 《杨林同志》:“车子在傍晚开出,深夜到达。”词语解释:头达 拼音:tóu dá
古代官员出行时,走在前面的仪仗。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三折:“左右,今日往九公主府中庆寿,摆开头达,慢慢的行者。”参见“ 头答 ”、“ 头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