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逆旅 拼音:nì lǚ
(1).客舍;旅馆。《左传·僖公二年》:“今 虢 为不道,保于逆旅。” 杜预 注:“逆旅,客舍也。” 唐 刘长卿 《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诗:“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醉。” 郁达夫 《东梓关》:“一时重复身入了舟车逆旅的中间,反觉得是回到了熟习的故乡来的样子。”
(2).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晋 陶潜 《自祭文》:“ 陶子 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於本宅。” 宋 叶适 《剡溪舟中》诗:“自伤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长太息。” 明 何景明 《宗哲初至夜集》诗:“聚散古今同逆旅,莫看风景倍悽然。”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九:“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逆旅。”
(3).叛逆的军队。 明 王世贞 《中官考二》:“又与少保 于谦 、 王文 等图为不轨,纠合逆旅,迎立外藩。”词语解释:逆风 拼音:nì fēng
(1).指反风向;处于上风头。《成实论·论门品》:“又説拘毗罗花能逆风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林公 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 刘孝标 注:“《成实论》曰:‘波利质多天树,其香则逆风而闻。’”
(2).恶风;狂风。 南朝 梁 朱超 《咏独栖鸟》:“可念无端失林鸟,此夜逆风何处归。”
(3).迎风;顶风。 唐 王建 《水夫谣》:“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驛迢迢波淼淼。”《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法嗣·大宁道宽禅师》:“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举棹,谁是好手?”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通讯员﹞一路上高兴地招着手,张开嘴像是叫什么,可是逆风,一点也听不见他叫什么。”
(4).跟车船等行进方向相反的风。 清 方文 《丹阳》诗:“ 江 行无奈逆风何,上岸驴羣不受驮。”
(5).比喻不良的风气,不利于前进的思潮。 回春 《对于百家争鸣的逆风》:“我以为,这位领导人所代表的风气,对于百家争鸣,乃是一股逆风。”词语解释:逆流 拼音:nì liú
(1).水倒流。《管子·七法》:“不明於决塞,而欲敺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唐 李翱 《江州南湖堤铭》:“漭漭南陂,冬乾夏滮,九江涨潮,潜潜逆流。” 清 阮元 《小沧浪杂诗》卷一:“ 济水 纵能伏流,断不能逆流上山。”
(2).泛指液体倒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去年十二月,斩督运令史 淳于伯 ,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 宋 朱弁 《苏子翼送黄精酒》诗:“且欣软饱得浇肠,漫説逆流工补脑。”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君所患者,阳明经疟也。 吕医 误为太阳经,以升麻、羌活二味升提之,将君妄血逆流而上,惟白虎汤可治。”
(3).倒流的水。《管子·禁藏》:“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解放军报》1965.5.28:“在江河游泳,有逆流,可以锻炼意志和勇敢。”
(4).比喻反动的潮流。 何其芳 《新中国的梦想》诗:“历史多少次地证明了科学的预见的神奇,但在险恶的逆流中我们仍容易迷惘。” 郭晋稀 《〈文心雕龙注译〉序》:“在批判继承问题上,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 刘彦和 就是在这股逆流中完全被歪曲的历史人物。”
(5).迎着水流方向。 宋 梅尧臣 《细雨樵行》:“波上女儿飞轻橈,逆流自与郎去樵。” 清 《新滩观捕鱼歌》:“上滩牵挽终日劳,逆流直上百餘尺。”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这时候,十几个纤夫,拉着一条大木船,逆流而上。”
(6).兵法指军阵处于河流下游。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絶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
(7).拒纳水流。《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广川无逆流,招纳厠羣英。” 李善 注:“《管子》曰:善为君者,宜法江海,江海不逆细流,故为百谷长。”词语解释:逆水 拼音:nì shuǐ
与水流方向相反。 宋 梅尧臣 《董安员外之信州铅山簿》诗:“古岸緑蒲老,春帆逆水轻。”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照这地方水的流速,不用说逆水行船往上游撑,就是往东西两边撑也是撑不过去的。”词语解释:逆顺 拼音:nì shùn
(1).逆与顺。多指臣民的顺与不顺,情节的轻与重,境遇的好与不好,事理的当与不当等。《管子·版法解》:“人有逆顺,事有称量。”《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唐 杜甫 《往在》诗:“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宋 范成大 《偶箴》诗:“逆顺境来欣戚变,咄哉谁是主人翁?”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当 禄山 叛而 平原 固守,稍识逆顺者皆然,不必 真卿 也。”
(2).指星辰的逆行与顺行。《隋书·律历志下》:“其月之所食,皆依日亏起,每随类反之,皆与日食限同表里,而与日返其逆顺。”词语解释:逆浪 拼音:nì làng
顶着波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二·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唐 杜甫 《别董颋》诗:“穷冬急风水,逆浪开帆难。” 明 陈所闻 《琥珀猫儿坠·夏闺寄远》曲:“欲随双鲤,逆浪故相邀。”词语解释:逆境 拼音:nì jìng
不顺利的境遇。 宋 刘过 《泊船吴江县》诗:“逆境年年梦,劳身处处愁。” 清 朱锡 《幽梦续影》:“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中年处不得閒境。”《红旗》1982年第24期:“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即使处于逆境都不改变这种初衷。”词语解释:逆耳 拼音:nì ěr
刺耳;不顺耳。《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 宋 苏轼 《杭州谢放罪表》之一:“伏念臣早缘刚拙,屡致忧虞,用之朝廷,则逆耳之奏形于言;施之郡县,则疾恶之心见于政。”《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听了,大觉逆耳。” 叶圣陶 《倪焕之》三:“父母正在欣慰,儿子有相当的职业了,当然不好说出逆耳的话伤他们的心。”词语解释:逆行 拼音:nì xíng
(1).倒行;不按正常方向行进。《孟子·滕文公下》:“当 尧 之时,水逆行,氾滥於中国。”《史记·孝景本纪》:“彗星出东北。秋, 衡山 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后汉书·杨震传》:“ 丰 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譖 震 。”
(2).指逆流而行。
(3).背君而行。《史记·秦始皇本纪》:“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词语解释:逆胡 拼音:nì hú
旧称侵扰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 晋 刘琨 《劝进表》:“逆胡 刘曜 ,纵逸 西都 。”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羣盗纵横,逆胡猖獗。” 章炳麟 《〈革命军〉序》:“夫 中国 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词语解释:逆知 拼音:nì zhī
预知,逆料。《后汉书·乌桓传》:“ 乌桓 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 宋 苏洵 《权书上·用间》:“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敌国之胜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然一门乖戾,逆知奇祸久矣。”词语解释:逆鳞 拼音:nì lín
(1).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古人以龙比喻君主,因以触“逆鳞”、批“逆鳞”等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战国策·燕策三》:“﹝ 燕 太子丹 ﹞谓其太傅 鞫武 曰:‘ 燕 秦 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 对曰:‘ 秦 地遍天下……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旧唐书·苏世长韦云起等传赞》:“不有忠胆,安轻逆鳞。” 宋 陆游 《野兴》诗之三:“虚名仅可欺横目,戇论曾经犯逆鳞。”《花月痕》第一回:“做文章不中有司绳尺,言语直触当事逆鳞。” 柯灵 《香雪海·母与女》:“胳膊拧不过大腿去,她再强也不敢批这些人的逆鳞。”
(2).鲫鱼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鲫》:“鯽鱼一名鮒, 熊氏 谓之逆鳞。”词语解释:逆虏 拼音:nì lǔ
对叛逆者的蔑称。《后汉书·朱浮传》:“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臣诚惑之。”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 康成 之里,逆虏望拜; 林宗 之庭,莫不卑肃。” 宋 陆游 《送王景文》诗:“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赵鑑 、 邓璋 ﹞以 土鲁番 书闻,且言逆虏所求不可允。”词语解释:逆施 拼音:nì shī
悖理行事。《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尸虫﹞以通行直遂为颠蹶,以逆施反鬭为安佚。”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故治天下者,惟能知其孰为身、孰为爪甲,孰为手足,指而不逆施之,则庶几乎弗悖矣。”参见“ 倒2行逆施 ”。词语解释:逆贼 拼音:nì zéi
对叛逆者的憎称。《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梁国 之臣,逆贼 子胥 ,父事於君,不能忠谨。”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於嘑!胡椒八百斛,世以为侈也,今观二逆贼所籍,视 元载 何如也!”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八章:“他们甚至于冲散了 刘戡 的警卫连,差一点没活捉了那个逆贼。”词语解释:逆节 拼音:nì jié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沉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词语解释:逆气 拼音:nì qì
(1).违逆不顺之气。《管子·七臣七主》:“人不足则逆气生,逆气生则令不行。”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国》:“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 清 蒲松龄 《为花神讨封姨檄》:“恃贪狼之逆气,漫云 河伯 为尊。”
(2).中医指五脏六腑之气逆行不顺的病症。如气喘、呕吐、打嗝等。《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三国 魏 曹操 《内诫令》:“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皆是枳实之功。”
(3).指怨恨之气。《云南民族文学资料·阿依得的故事》:“ 木老爷 恨得咽了两口逆气,恨恨地说:‘哼! 阿依得 这家伙实在可恶!’”词语解释:逆料 拼音:nì liào
预料。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当时之人皆谓其不可,而 愬 独以为可,遂决意用之,卒能如其意之所逆料。” 清 李渔 《比目鱼·奏捷》:“计算神明胆气雄,逆料多奇中。” 鲁迅 《彷徨·孤独者》:“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因为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词语解释:逆天 拼音:nì tiān
谓违背天意或天道。《管子·形势》:“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史记·晋世家》:“今天以 秦 赐 晋 , 晋 其可以逆天乎?”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四折:“只是 刘太后 怀嫉妬心肠,做这等逆天悖理的勾当。”《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此天赐奇功,不取是逆天也。” 清 袁枚 《新齐谐·挂周仓刀上》:“然汝不顺天地阴阳自生自灭之理,妄想矫揉造作,希图不死,是逆天而行,亦有不合。”词语解释:逆命 拼音:nì mìng
(1).接受命令。《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众介皆逆命不辞。” 郑玄 注:“逆,犹受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 公之 使速杀之。” 杜预 注:“执 夜姑 之有司,欲迎受杀生之命。”
(2).违抗命令。《左传·昭公四年》:“ 庆封 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从於戮乎?” 杜预 注:“逆命,谓性不恭顺。”《南史·宋建安王休仁传》:“寻诸方逆命, 休仁 都督征讨诸军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即 三苗 当既格之后,似不当復窜,然在中国为逆命之顽,在西夷则是曾经近光之人也。”
(3).叛逆者的命令。 唐 白居易 《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 安禄山 陷覆 洛京 ,以伪职淫刑胁劫士庶,公与同官 范阳 卢巽 潜遁於 陆浑山 ,食木实、饮泉水者二年,讫不为逆命所污。”
(4).指叛逆者的职位。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吴元济》:“ 少阳 据 蔡 五年不朝, 宪宗 元和 九年卒。子 元济 僭袭逆命,却略近郡邑千餘里, 关 东大恐。”词语解释:逆徒 拼音:nì tú
叛逆的人。《宋书·孝义传·卜天与》:“逆徒击之,臂断倒地,乃见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众止一二作乱,餘必胁从,贪目前之利,忘反掌之灾,我若敷陈利害,必使逆徒不能奋武作威,自令奔溃。”词语解释:逆党 拼音:nì dǎng
(1).结伙作恶的人;叛逆的党人。《宋书·索虏传》:“聚合逆党,频为寇掠。”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 侂胄 诬 赵忠定 为不轨,陷道学五十九人为逆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 崔 魏 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
(2).指反动政党。《中国歌谣资料·海陆丰革命歌谣》:“可恨逆党无道理,残杀工农真凄惨。”词语解释:逆人 拼音:nì rén
(1).违背人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臣等闻圣帝不违时,明主不逆人。”
(2).悖理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怀邪伪以偷荣,豫利己而忘生者,逆人也。”
(3).叛逆之人。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使 阿布思 真逆人也,其妻亦同刑人,不合近至尊之座。”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朱泚 ﹞败,上亲点逆人簿。”词语解释:逆子 拼音:nì zǐ
指忤逆不孝的儿子。《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 唐 陈子昂 《为将军程处弼谢放流表》:“臣无教训,家有逆子。”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人之苦痛莫若生逆子。”词语解释:逆折 拼音:nì shé
(1).水流回旋貌。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横流逆折,转腾潎洌。” 唐 李白 《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纷紜鬱扰,横流逆折。”
(2).挫折;摧折。《三国志·蜀志·伊籍传》:“遣东使於 吴 , 孙权 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 宋 秦观 《治势下》:“削平僭伪之威,足以逆折姦侠之气。”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荐杨诚斋》:“若朝廷之上得如此三数辈,可以逆折奸萌,矫厉具臣,为益非浅。”《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时 冯拯 继 丁谓 为首相,颇欲躡 谓 故迹, 曾 ( 王曾 )独晓以祸福,且逆折之。”
(3).预先折算。 唐 白居易 《不夺人利策》:“ 秦皇 、 汉武 、 隋煬 之时,虽入太半之赋,徵逆折之租,建榷酤之法,出舟车之筭,亦国乏用而人贫弊矣。”词语解释:逆理 拼音:nì lǐ
违背事理。《汉书·杜周传》:“ 关 东诸侯无强大之国,三垂蛮夷无逆理之节。”《后汉书·朱浮传》:“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英烈传》第六八回:“因命礼部今后旌表孝行,须合於情理者,不许有逆理乱行。”词语解释:逆睹 拼音:nì dǔ
亦作“ 逆睹 ”。 预知;预见。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明 徐渭 《策》:“辟如舟人已逆睹安流之在前,县水激湍,祗寻丈耳;致死命於寻丈,则坐享其安流,人孰不竭力以为之哉!”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后来之变故无形,非愚臣之所能逆覩。” 吴中弼 《上海罢市救亡史》:“利害得失,尚难逆睹。”词语解释:逆数 拼音:nì shù
(1).犹预测。《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韩康伯 注:“作《易》以逆覩来事。” 孔颖达 疏:“《易》之为用,人欲数知既往之事者,《易》则顺后而知之,人欲数知将来之事者,《易》则逆前而数之,是故圣人用此《易》道,以逆数知来事也。”
(2).犹言倒数。谓由后向前、由下至上推算。 宋 惠洪 《冷斋夜话·梦迎五祖戒禅师》:“ 坡 曰:‘ 軾 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 陕 右。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託宿,记其頎然而眇一目。’ 云菴 惊曰:‘ 戒 , 陕 右人,而失一目,暮年弃 五祖 来游 高安 ,终於 大愚 。’逆数盖五十年,而 东坡 时年四十九矣。” 明 袁宗道 《论文上》:“至於今日,逆数 前汉 ,不知几千年远矣。”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物部上·造室十事》:“《协纪辨方》载:门光星,大月从下逆数,小月从上顺数。”
(1).谓气象反常。《国语·周语下》:“时无逆数,物无害生。” 韦昭 注:“逆数,四时寒暑反逆也。”
(2).悖逆的气数;倒霉的命运。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而世俗多讳言死,至以石火易尽之身,而枉苦其心神豫忧逆数。”《花月痕》第二二回:“怎奈他自己得了逆数,君相无可如何,天地亦无可如何。”词语解释:逆从 拼音:nì cóng
犹逆顺。指违背事理与顺应事理。《南齐书·萧遥光传》:“逆从之数,晈然有徵,干纪乱常,刑兹罔赦。”词语解释:逆雏 拼音:nì chú
对年轻敌酋的蔑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所赖诸将协力,六师争先,虽逆雏暂逭于天诛,而匹马莫还于贼境。”词语解释:逆俦 拼音:nì chóu
逆党。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每读史传,见贤人君子,忠臣义士,则中心羡慕;至於憸人恶类,姦臣逆儔,则忿嫉之气勃勃然。”词语解释:逆计 拼音:nì jì
(1).反叛的图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宾客来者,微知 淮南 、 衡山 有逆计,日夜从容劝之。”
(2).指图谋反叛。《新唐书·马燧传》:“ 燧 以 怀光 ( 李怀光 )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 中近甸,捨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捨军入朝。”
(3).预计。《宋史·晁迥传》:“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花月痕》第三九回:“ 鹤仙 逆计 芝友 出京之日, 李夫人 当已分娩,好教他护送前来。” 章炳麟 《四惑论》:“若严密言之,明日有无,必非今日所能逆计。”词语解释:逆推 拼音:nì tuī
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测。 清 归庄 《〈西汉地理志注〉序》:“自 禹 跡九州而外,如 秦 汉 以下,宜先自近代逆推而上之,以其世之相近,多沿少革,便於考索也。”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余尝用此法校 杜氏 《春秋长历》,从 隐 元年顺推 隐 九年,不合者三月。又从 隐 十一年逆推 隐 三年,则无一不合。”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众或众人就在 周穆王 以后都还是奴隶,在 殷 代的情形便可以由这儿逆推了。”词语解释:逆常 拼音:nì cháng
悖逆纲常。 三国 魏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 袁绍 逆常,谋危社稷,凭恃其众,称兵内侮。”词语解释:逆意 拼音:nì yì
(1).违背尊长的心意。 汉 贾谊 《新书·数宁》:“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独曰未治。恐逆意触死罪。”
(2).指违背自己的心意。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一:“僕虽有志事学,亦不可遂……虽常以古书自磨濯,遇有逆意处,思有亲友讲説而不可见。”
(3).叛逆的心志。《魏书·陆俟传》:“反心逆意,既异餘犯,虽欲矜恕,未如之何。”
(4).预料。 清 唐甄 《潜书·贞隐》:“昔者 吕望 之未遇也,不逆意其得志于八十之年也。”词语解释:逆生 拼音:nì shēng
犹难产。 汉 王充 《论衡·奇怪》:“説者又曰: 禹 卨 逆生,闓母背而出。”词语解释:逆道 拼音:nì dào
(1).违背事理。《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唐 颜真卿 《守政帖》:“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
(2).指叛逆的行为。《史记·李斯列传》:“今 高 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 子罕 相 宋 也;私家之富,若 田氏 之於 齐 也。兼行 田常 、 子罕 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 韩玘 为 韩安 相也。” 汉 王符 《潜夫论·衰制》:“愚君闇主,託坐於左,而姦臣逆道,执轡於右。”词语解释:逆臣 拼音:nì chén
叛逆之臣。《孔丛子·公仪》:“逆臣制国,弗能以其众死而逃之,此罪诛之人也。”《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遂令出勑於天下,遣捉艰兇搜逆臣。” 鲁迅 《南腔北调集·偶成》:“ 张献忠 的剥人皮,不是一种骇闻么?但他之前已有一位剥了‘逆臣’ 景清 的皮的 永乐皇帝 在。”词语解释:逆波 拼音:nì bō
犹逆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并顺风以託势,莫能逆波而泝洄矣。” 唐 姚合 《送任畹评事赴沂海》诗:“必当展长画,逆波斩鲸鼇。”词语解释:逆心 拼音:nì xīn
(1).叛逆之心。《汉书·五行志上》:“时夫人有淫行,挟逆心。”《南史·梁宗室传论》:“ 正德 秽行早显,逆心夙构。”《宋史·余玠传》:“况 夔 无 吴氏 之功,而有 曦 之逆心。”
(2).不合心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臣诚数以损声色,灭淫乐,奇説怪论,尽言竭忠,以犯大王,逆心咈耳,必以获罪。” 清 蒲松龄 《拟台省箴》:“乾惕弥深,言逆心而必受;泰交愈下,善在野而必旌。”词语解释:逆谋 拼音:nì móu
叛逆的阴谋。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 吴王 ﹞称疾不朝,阴怀逆谋。”《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曹后 大駡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 清 昭槤 《啸亭续录·佛典属》:“ 宪皇帝 御极, 廉亲王 允禩 等覬覦大位, 锡公 首发逆谋。”词语解释:逆乱 拼音:nì luàn
(1).叛乱;变乱。《管子·霸言》:“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 唐 元结 《喻瀼溪乡旧游》诗:“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二》:“四裔之外逆乱,非守土之臣所告,宜勿问。”
(2).谓谋反作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又查著《革命军》逆书,係 四川 巴县 邹容 所为, 浙江 餘杭 章炳麟 作序,此书逆乱,从古所无。”
(3).乖戾失常。《史记·龟策列传》:“﹝ 桀 紂 ﹞赋敛无度,杀戮无方……逆乱四时,先百鬼尝。”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驳马》:“马子烝其母则生駮马,此逆乱之气所为也。”词语解释:逆诈 拼音:nì zhà
谓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今使王逆诈诸侯而蔑其卿,苟兴怨于 鲁 ,未必 周 之福也。”《明史·李至刚传》:“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词语解释:逆族 拼音:nì zú
逆党。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凶徒更蹈藉,逆族相啗嚼。”词语解释:逆曳 拼音:nì yè
谓受迫而不能按照正道行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司马贞 索隐引 胡广 曰:“逆曳,不得顺随道而行也。”词语解释:逆斥 拼音:nì chì
(1).排斥。《荀子·成相》:“世之愚,恶大儒,逆斥不通 孔子 拘。”
(2).预测。 宋 王安石 《汴说》:“若考步人生辰星宿所次,訾相人仪状色理,逆斥人祸福,考信於圣人无有也,不知从何许人传。”词语解释:逆听 拼音:nì tīng
旧谓君王不听谏言。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君人者昭而明之,稽而用之,耳无逆听,令无逆政;所以臻乎大顺,阴阳和,年穀丰,太平治。符瑞由此而至矣。”词语解释:逆告 拼音:nì gào
预告。《易·繫辞下》“能説诸心” 唐 孔颖达 疏:“万物之心皆患险阻,今以阻险逆告於人,则万物之心无不喜説。”词语解释:逆口 拼音:nì kǒu
味不适口。 清 周亮工 《橄榄》诗:“不为倒餐知有蔗,应从逆口识如兰。”词语解释:逆竖 拼音:nì shù
亦作“ 逆竪 ”。对叛逆者的憎称。《宋书·沉文秀传》:“何故背国负恩,远同逆竖。”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丑徒济岸来攻 郢城 ,逆竖浮舟同趣 夏浦 。” 宋 王禹偁 《贺胜捷表》:“臣去年叨书密命,併直内庭,批逆竪之封章,屈王言而姑息,未尝不援毫切齿,怒髮衝冠。” 明 文徵明 《乡里祭刘司寇先生文》:“逆竪盗权,讐我善类,抉摘推求,公遂得罪。”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六朝 旧京,逆竖所都。”词语解释:逆种 拼音:nì zhǒng
(1).詈词。称不孝的子女。《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焦氏 大怒道:‘你这逆种!’”《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太公怒道:‘你这不孝的逆种,难道日记故事上 黄香 扇枕那一段,先生不曾讲与你听么?’”
(2).憎称奸贼的子女。《荡寇志》第七二回:“我怕不认识 高俅 的逆种……待我结果了他,为大家除害。”
(3).叛逆的族类,叛臣的后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阉幼童》:“用兵诛叛,翦其逆种也。”词语解释:逆河 拼音:nì hé
指 黄河 入海处的一段河流。以迎受海潮而得名。《书·禹贡》:“﹝ 禹 导 河 ﹞至于 大陆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 逆河 ,入于海。” 孔 传:“同合为一大河,名 逆河 ,而入於 渤海 。” 蔡沉 集传:“意以海水逆潮而得名。”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黄河》:“当 禹 之行水,功之所施者最多,自 大伾 而北,既釃为二,至 大陆 ,又播为九,然后为 逆河 ,以与海属。”词语解释:逆焰 拼音:nì yàn
亦作“ 逆燄 ”。 叛逆的气焰。 明 瞿式耜 《任人宜责实效疏》:“当逆焰薰灼之日,正跧伏草土之年,请剑有心,倾葵无路。”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以奴才所闻,各省练军防勇熏其逆燄者,已不乏人,而皆深自祕藏。”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 粤 事决裂,而后 天津 畿辅,鼓其狂澜,煽其逆燄,以致禁城渫血。”词语解释:逆死 拼音:nì sǐ
不正常死亡。 汉 王充 《论衡·奇怪》:“逆生者子孙逆死,顺生者子孙顺亡。”词语解释:逆探 拼音:nì tàn
预测;事先探知。《资治通鉴·汉武帝太始三年论》:“是以姦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且 醋沟 , 方 ( 方回 )但言未知,未尝自以为知也, 用修 ( 杨慎 )逆探讥之,得无以己度人乎?” 清 王筠 《菉友肊说》:“ 子张 不问期, 孔子 不得逆探其意而言期。”词语解释:逆恶 拼音:nì è
(1).悖逆凶恶。《周礼·地官·师氏》:“﹝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清 王士禛 《居易续谈》:“ 江南道 监察御史 张瑗 ,题为逆恶之罪,既已正典於前朝;私竪之碑,岂宜传流於后世。”
(2).指悖逆凶恶的人。《封神演义》第二九回:“卿先回故地,朕再议点将提兵,协同勦捕逆恶。”词语解释:逆孽 拼音:nì niè
(1).指叛乱作孽者。 唐 李商隐 《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况 潞 潜逆孽,许出全师,紧此州兵,横制贼境。”
(2).指背叛的罪恶。《明史·四川土司传二·永宁宣抚使》:“宜乘其逆孽未成,令 贵州 抚、按调兵与臣会剿。”词语解释:逆志 拼音:nì zhì
(1).叛逆的念头。《南史·谢灵运传》:“ 灵运 兴兵叛逸,遂有逆志。”
(2).谓猜测其志向,揣度其原意。《孟子·万章上》:“故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朱熹 集注:“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词语解释:逆时 拼音:nì shí
失时,不合时宜。《汉书·五行志上》:“若乃不敬鬼神,政令逆时,则水失其性。”词语解释:逆溯 拼音:nì sù
(1).逆水而上。 清 方象瑛 《封长白山记》:“盖逆溯由 瓦努湖河 至 佛多和河 ,復顺流来会,纔七日耳。” 许地山 《集外·萤灯》:“好冒险的 难胜太子 提议暂时不出洞外,可以试试逆溯到洞底。”
(2).自下向上或自后向前推算。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逆溯而上,见‘在明明德’之语,非 孔夫子 创言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而 李阳冰 誌 青莲 之死,在 宝应 元年。由 宝应 元年逆溯六十四年,当是 圣歷 二年所生。”词语解释:逆转 拼音:nì zhuǎn
(1).回旋;倒转。 南朝 梁 沉约 《十咏·脚下履》:“丹墀上颯沓,玉殿下趋鏘。逆转珠珮响,先表绣袿香。”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江以此乃东北逆转。” 清 吕大器 《渡皋兰作》诗:“ 玉塞 西驰尊八极, 黄河 逆转壮 三秦 。”《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海碗缓缓转动,转完一圈,碗里的粥被喝掉一半;再逆转一圈,粥碗就见底了。”
(2).比喻情势恶化。 毛泽东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力争时局的好转,挽救时局的逆转。” 柯灵 《香雪海·遥寄海外观众》:“ 邱财康 病情的好转或逆转,成了整个医院的温度表。”
(3).泛指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当代》1985年第3期:“凭着十几年当厂长的阅历,他深知形势已不可逆转。”词语解释:逆讦 拼音:nì jié
谓逆意而谏。 汉 扬雄 《法言·重黎》:“ 焦 逆訐而顺守之,虽辩,劘虎牙矣。”词语解释:逆走 拼音:nì zǒu
退走,逃走。《晋书·杨佺期传》:“﹝ 殷仲堪 ﹞自以保境全军,无缘弃城逆走。”《宋书·二凶传·始兴王濬》:“ 张超之 闻兵入,逆走至 合殿 故基,正於御床之所,为乱兵所杀。”词语解释:逆遣 拼音:nì qiǎn
(1).事先派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周 王 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詔,遏使就东厢。”
(2).拒却;辞绝。 唐 张籍 《祭退之》诗:“自是将重危,车马候纵横;门僕皆逆遣,独我到寝房。”词语解释:逆向 拼音:nì xiàng
反方向。 张周 《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二章:“与当年千军万马赴 海南 的狂热比较,资金和人才出现一种逆向回流。”词语解释:逆德 拼音:nì dé
(1).古代指勇、争、战、怒等有背慈善仁爱之事。《国语·越语下》:“ 越王 勾践 即位三年而欲伐 吴 …… 范蠡 进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韦昭 注:“德尚礼让,勇则攻夺。”《尉缭子·武议》:“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荡寇志》第七八回:“夫佳兵不祥,战者逆德。”
(2).背弃仁德。《汉书·高帝纪上》:“顺德者昌,逆德者亡。”词语解释:逆状 拼音:nì zhuàng
叛逆的情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年号别称》:“至 正德 十四年, 寧王 宸濠 反,初欲改元 顺德 ,为 李士实 力諫乃止,称己卯年,则逆状昭然,未几而败。”词语解释:逆定 拼音:nì dìng
犹预料。 宋 樊仁远 《浮云居士曾公行状》:“﹝ 曾敏行 ﹞假日纵谈,逆定时人穷通得丧,皆如其言。”词语解释:逆伦 拼音:nì lún
悖逆伦常。《东观汉记·冯衍传》:“然而诸将掳掠,逆伦絶理,杀人父子,妻人妇女。”《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祭足 以臣逐君, 子仪 以弟篡兄,犯分逆伦,皆当声讨。”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他谴责着自己:‘我怎么做出这种逆伦的事?’”词语解释:逆防 拼音:nì fáng
预防。 唐 白居易 《请罢兵第三状》:“如此事势,皆在目前,只合逆防,不合追悔。”词语解释:逆阪走丸 拼音:nì bǎn zǒu wán
见“ 逆坂走丸 ”。
词语解释:逆坂走丸 拼音:nì bǎn zǒu wán
逆着斜坡滚丸。比喻事情难于办到。《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将军虽欲委忠於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犹逆坂走丸,必不可得也。”《周书·苏绰传》:“飢寒切体,而欲使民兴礼让者,此犹逆坂走丸,势不可得也。”亦作“ 逆阪走丸 ”。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决水于高原之上,以注川谷,无不行者,苟或不然,如逆阪走丸,虽竭力以进之,其復走而下,可必也。”词语解释:逆阉 拼音:nì yān
亦作“ 逆奄 ”。 旧指弄权作恶的宦官。 清 方苞 《书〈泾阳王佥事家传〉后》:“其所遇乃忧勤恭俭之君,亲见其困於逆阉。”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公下狱,﹞ 史 ( 史可法 )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僕不得近。”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黄宗羲》:“ 思宗 即位,携铁锥草疏入京讼寃,至则逆奄已死。”词语解释:逆降 拼音:nì jiàng
谓古代丧礼中后升阼阶者先下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卒,公卿大夫逆降復位。” 郑玄 注:“逆降者,后升者先降。”
(1).迎降,投降。《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会 表 病死, 太祖 直趋 宛叶 如 彧 计, 表 子 琮 以州逆降。”
(2).指受降。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王翠翘》:“ 翘 日在帐中,从容言大事必不可成,不如降也。 江 南苦兵久,降且得官,终身共富贵。 海 计遂决。督府佯称逆降,迫 海 寨, 海 信 翘 言,不为备,官兵突入,斩 海 首而生致 翘 。”词语解释:逆销 拼音:nì xiāo
预先消灭。 宋 秦观 《盗贼下》:“逆销盗贼之术,未有以过于此者。”词语解释:逆遁 拼音:nì dùn
事先遁逃。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当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词语解释:逆风恶浪 拼音:nì fēng è làng
比喻险恶的形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即使 尹老师 满腹牢骚及烦躁,也还是听到铃声,奔赴教室,顶着‘四人帮’掀起的逆风恶浪,为学生们上课。”词语解释:逆风家 拼音:nì fēng jiā
赞誉德才超卓的人,谓其名声逆风远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 林公 相遇於 瓦官寺 ,讲《小品》,于时 竺法深 、 孙兴公 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 林公 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 孙 问 深公 :‘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 刘孝标 注引 庾法畅 《人物论》:“ 法深 学义渊博,名声蚤著,弘道法师也。”词语解释:逆邪 拼音:nì xié
叛逆邪恶。 汉 班彪 《北征赋》:“降几杖於藩国兮,折 吴 濞 之逆邪。”词语解释:逆道乱常 拼音:nì dào luàn cháng
违背道德纲常。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如 小娥 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也。”词语解释:逆鬼 拼音:nì guǐ
(1).旧谓叛逆者的鬼魂。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真君进爵》:“二人生为叛臣,死为逆鬼。”
(2).憎称不听话的人。 柳青 《狠透铁》七:“你看 来娃 那号逆鬼,开会能教育得他不抬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