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逋客 拼音:bū kè
(1).逃离的人。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2).避世之人;隐士。 唐 司空图 《光启丁未别山》诗:“此去不缘名利去,若逢逋客莫相嘲。” 明 唐寅 《题画》诗:“只容逋客骑驴到,不许朝官引骑来。” 清 金农 《重游王屋抵暮出山》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3).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 唐 白居易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 謫仙 悲。” 前蜀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人民日报》1952.5.3:“他毅然去了,拍卖什物,在寂寞的海岛做了十九年的逋客。”词语解释:逋仙 拼音:bū xiān
宋 林逋 隐于 西湖 孤山 ,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人谓之“梅妻鹤子”,后世常以“逋仙”称誉之。 元 薛昂夫 《殿前欢·冬》曲:“自 逋仙 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 明 何景明 《画鹤赋》:“谢 逋仙 於 西湖 ,展 少保 之 青田 。”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远望青山山色奇, 逋仙 放鹤鹤高飞。”词语解释:逋逃 拼音:bū táo
(1).逃亡;流亡。《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孔 传:“马牛其有风佚,臣妾逋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军败身辱,逋逃出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欲逋逃,又恐怕诸军笑。”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逋逃。”
(2).逃亡的罪人;流亡者。《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孔 传:“言 紂 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之罪人信用之。” 汉 扬雄 《百官箴·光禄勋箴》:“忘其廊庙,而聚夫逋逃。” 唐 杜甫 《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3).谓藏纳。 杨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国家之政治机关,乃吾国民建设大社会之完全秩序,非政府之所得藪逋逃而凭狐鼠也。”词语解释:逋负 拼音:bū fù
(1).拖欠赋税、债务。《史记·汲郑列传》:“ 庄 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南史·蔡廓传》:“又以王公妃主多立邸舍,子息滋长,督责无穷,启罢省之,并陈原诸逋负,解遣杂役。”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九:“ 福州 一农家子 张生 ,幼时,父使持钱三千,入山市斧柯,遇村人有为逋负所迫欲自经者,惻然尽以所齎赠之。” 徐珂 《清稗类钞·讥讽·可怜迎凤德何衰》:“﹝ 陈政钥 ﹞慷慨好交游,座客常满,以是多逋负。”
(2).指未偿的仇恨。《后汉书·段熲传》:“曾未浹日,凶丑奔破,连尸积俘,掠获无算;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3).拖欠;短少。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对》:“今之课吏者,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盐铁奏 秦州 银坑冶,比多逋负,未入之数,不减万计,请择朝臣以主之。”《明史·周忱传》:“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 忱 之力也。”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元史》载海运之逋负,少者每石不及三合,多者不及三升。”词语解释:逋翁 拼音:bū wēng
(1).避世之人,隐士。 宋 苏轼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之二:“説客有灵惭直道,逋翁久没厌凡才。” 王文诰 辑注:“逋翁,四皓也,避 秦 隐於 商山 。”
(2).特指 宋 人 林逋 。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 西湖 堤畔 逋翁 院,诗和梅花嚼出玄。”参见“ 逋仙 ”。
词语解释:逋仙 拼音:bū xiān
宋 林逋 隐于 西湖 孤山 ,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人谓之“梅妻鹤子”,后世常以“逋仙”称誉之。 元 薛昂夫 《殿前欢·冬》曲:“自 逋仙 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 明 何景明 《画鹤赋》:“谢 逋仙 於 西湖 ,展 少保 之 青田 。”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远望青山山色奇, 逋仙 放鹤鹤高飞。”词语解释:逋诛 拼音:bū zhū
逃避诛罚。《陈书·衡阳献王昌传》:“ 王琳 逆命,逋诛岁久。”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贼 豫 逋诛,尚穴中土。” 清 王芑孙 《秋怀诗》:“ 卢循 就款终为贼, 徐福 逋诛肯作仙。”词语解释:逋民 拼音:bū mín
逃亡在外的人;拖欠租税的百姓。 五代 齐己 《寄澧阳吴使君》诗:“去兽未胜除狡吏,还珠争似復逋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于是 朱 吕 等社闻之,踊跃争先,不二限而如额全完矣;迄今无逋民焉。”词语解释:逋寇 拼音:bū kòu
逃寇,流寇。《晋书·陶璜传》:“夷帅 范熊 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宋书·自序传·沉田子》:“积纪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赐高丽王汤玺书》:“歷代逋寇,一朝清荡。” 唐 韩愈 《送张侍郎》诗:“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公自 顺治 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词语解释:逋亡 拼音:bū wáng
(1).逃亡。《史记·秦始皇本纪》:“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谢公 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颁布十九信条特赦党人》:“虽已逋亡海外,放言高论,不无微瑕。”
(2).指逃亡的人。《陈书·周迪传》:“外诱逋亡,招集不逞,中调京輦,规冀非常。” 宋 范仲淹 《泰州张侯祠堂颂》:“逋亡几千,咸復于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 广阳王 司马睦 在所封 中山国 内招诱逋亡,私占七百馀户依附农民。”词语解释:逋播 拼音:bū bō
(1).指逋播臣。《逸周书·成开》:“今 商 孽竞时逋播以辅。” 孔晁 注:“言 商 餘 紂 子 禄父 ,竞求是逋播逃越之人以自辅。”
(2).逃亡。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政式不虔,人用不謐,夺富挠豪,轧穷役疾,弱者逋播,悍者愤怫。”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三彭恣啖啮,二竖肯逋播。”词语解释:逋租 拼音:bū zū
犹欠租。《东观汉记·光武纪》:“尝为季父故 舂陵侯 讼逋租於大司马 严尤 。”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逋租匿役,期月辨理。” 明 方孝孺 《御史府记》:“皇上嗣位之初,即下明詔,行宽政,赦有罪,蠲逋租鉅万计。”词语解释:逋债 拼音:bū zhài
亦作“ 逋责 ”。 犹欠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宋书·文帝纪》:“凡诸逋债,优量申减。” 唐 刘禹锡 《谢受恩放先贷斛斗表》:“殊私忽降,逋责涤除。”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 金陵 閭右子,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烟兰小谱》:“有宗臣某,尝拆其园中楼阁为其偿逋债。”词语解释:逋责 拼音:bū zé
见“ 逋债 ”。
词语解释:逋债 拼音:bū zhài
亦作“ 逋责 ”。 犹欠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宋书·文帝纪》:“凡诸逋债,优量申减。” 唐 刘禹锡 《谢受恩放先贷斛斗表》:“殊私忽降,逋责涤除。”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 金陵 閭右子,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烟兰小谱》:“有宗臣某,尝拆其园中楼阁为其偿逋债。”词语解释:逋发 拼音:bū fā
乱发。《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逋髮不可料,顦顇为谁睹。”词语解释:逋流 拼音:bū liú
逃亡,流亡。《元典章·户部三·逃亡》:“使远近年分在逃户,计襁负其子却归閭里,军民安堵如故,则无逋流之患。”词语解释:逋赋 拼音:bū fù
(1).未交的赋税。《汉书·武帝纪》:“行所巡至, 博 、 奉高 、 蛇丘 、 歷城 、 梁父 ,民田租、逋赋贷,已除。” 颜师古 注:“逋赋,未出赋者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赋税》:“ 周世宗 尝患赋税之不均,詔长吏重定。 潁州 刺史 王祚 躬行部县,均其轻重,补流民逋赋以万数,增其旧籍。”《清史稿·宣宗纪二》:“八月甲子,以皇太后六旬万寿,普免各省逋赋。”
(2).指逃避赋税。《明史·张居正传》:“ 居正 以 江 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农夫占田寡,而为佣耕。其收租税,亩钱三千以上。有闕乏,即束缚诣吏,榜笞与逋赋等。”词语解释:逋峭 拼音:bū qiào
(1).本为屋柱曲折貌。引申指人有风致。《魏书·文苑传·温子昇》:“尝诣 萧衍 客馆受国书,自以不修容止,谓人曰:‘诗章易作,逋峭难为。’”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 文潞公 ﹞因问 魏收 有‘逋峭难为’之语,人多不知逋峭何谓? 苏公 曰:‘闻之 宋 元宪公 云:事是(见)《本(木)经》,盖梁上小柱名,取有折势之义耳。’”
(2).谓文章曲折多姿。 清 袁枚 《答平瑶海书》:“故於所为文,劲折逋峭,能独往来於天地间。”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 汪瑔 序其《鶚亭诗话》云:‘貌渊奥而实平易……然笔致逋峭可喜。’”词语解释:逋叛 拼音:bū pàn
叛逃。亦指叛逃之人。《宋书·袁豹传》:“而野心不革,伺隙乘间,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 蛮獠 ,摇荡我疆垂。”《梁书·武帝纪下》:“所讨逋叛,巧籍隐年,闇丁匿口,开恩百日,各令自首,不问往罪。”《南史·循吏传·孙廉》:“或有身殞战场,而名在叛目,监符下讨,称为逋叛,録质家丁。”词语解释:逋积 拼音:bū jī
犹积欠。 明 文徵明 《三月》诗:“山斋病起诗逋积,曲巷春晴辙跡新。”词语解释:逋逃薮 拼音:bū táo sǒu
藏纳逃亡者的地方。语本《书·武成》:“今 商王 受 无道……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藪。”《世说新语·假谲》“ 陶公 自上流来赴 苏峻 之难”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中书令 庾亮 以元舅辅政,欲以风轨格政,绳御四海,而 峻 拥兵近甸,为逋逃藪。” 明 黄瑜 《双槐岁钞·妖僧扇乱》:“自中官崇尚释氏,为奸兇逋逃藪。”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桌子的跳舞》:“文艺是生活战斗的表现,决不是没中用者、怠惰者的逋逃薮。”词语解释:逋缓 拼音:bū huǎn
拖欠;延缓。《梁书·武帝纪下》:“百官俸禄,本有定数……自今已后,可长给见钱,依时即出,勿令逋缓。” 唐 元结 《舂陵行》:“逋缓违詔令,蒙责固所宜。” 明 方孝孺 《与士脩书》之二:“辱书重以诗集序见属,意若罪其逋缓者。”词语解释:逋悬 拼音:bū xuán
(1).拖欠。《后汉书·刘虞传》:“后车骑将军 张温 讨贼 边章 等,发 幽州 乌桓 三千突骑,而牢禀(廪)逋悬,皆畔还本国。”《魏书·辛雄传》:“将发,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徵。” 金 党怀英 《雪中》诗之四:“我看多田翁,租赋常逋悬。”
(2).指所欠租税。《魏书·高阳王雍传》:“远使絶域,催督逋悬,察检州镇,皆是散官,以充剧使。”《旧唐书·李渤传》:“ 张平叔 判度支,奏徵久远逋悬, 渤 在州上疏曰:‘……臣当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餘,若更勒徇度支使所为,必惧史官书陛下於大旱中徵三十六年前逋悬。臣任刺史,罪无所逃。’” 金 元好问 《宛丘叹》诗:“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自注:“ 李 之后十年,予为此县,大为逋悬所困。”词语解释:逋人 拼音:bū rén
逃亡在外的人。 唐 戴叔伦 《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诗:“更将旧政化邻邑,遥见逋人相逐还。” 金 王元粹 《经废宅》诗:“谁家住宅北山隈?乱后逋人尚未回。”词语解释:逋滞 拼音:bū zhì
(1).积压不流通。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官无逋滞之穀,民无饥乏之虑。”
(2).指拖欠的赋税。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上藉其实,俾统於 洪 ;逋滞攸除,姦讹革风。”词语解释:逋税 拼音:bū shuì
欠交的租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 李贤 注:“逋税,谓欠田租也。”《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以 吴王 之命,悉蠲 天祐 十三年以前逋税,餘俟丰年乃输之。” 胡三省 注:“谓 天祐 十四年逋租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道州祠堂》:“比年 吴中 奏销逋税, 唐荆川 、 繆西谿 诸公,名列官户,亦不免云。”亦指拖欠租税。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迄 伯和 去,无以逋税受笞者。”词语解释:逋隐 拼音:bū yǐn
指隐士。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遣怀五首因以缀篇》之三:“勤歌兰珮招逋隐,懒事尘缨逐寀僚。”词语解释:逋户 拼音:bū hù
欠交赋税的人家。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在 侯官 ,方视印,吏言无以解板帐,请逮逋户。”《金史·食货志二》:“又 河 南水灾,逋户太半。” 清 魏源 《筹鹾篇》:“如寠夫之患债,如逋户之畏赋,如垂病之日延一日,如穷邻之月攘以待来年。”词语解释:逋钱 拼音:bū qián
欠款。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赴选》:“是日小生偶欠印子钱五千,被人席中索讨,又承尊翁呵,更为我代理逋钱。”词语解释:逋弛 拼音:bū chí
(1).懈怠松弛,不尽责。《梁书·武帝纪中》:“且翫法惰官,动成逋弛,罚以常科,终未惩革。”
(2).拖欠。词语解释:逋欠 拼音:bū qiàn
(1).拖欠;短少。 唐 元稹 《当州两税地》:“自此贫富彊弱,一切均平,徵敛赋租,庶无逋欠。”《醒世姻缘传》第五回:“况近来闻説钱粮也多逋欠,常被参罪。”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贺相国》:“本宅无生事之僕,钱粮无分毫升合之逋欠。”
(2).拖欠的赋税钱粮。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征伐既下诸国,必先已逋欠,涤烦苛,賙乏絶,雪寃滞,惠农民,拔人材,申命郡邑,反復不倦。”《元典章·圣政二·贷逋欠》:“积年逋欠,并与除免。” 清 张景苍 《喻邑劝谕歌》:“逋欠清完且踊跃,不负数年予教育。”词语解释:逋慢 拼音:bū màn
怠慢不敬;不遵法令。 晋 李密 《陈情表》:“詔书切峻,责臣逋慢。”《魏书·太宗纪》:“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后怠惰,数加督罚,犹不悛改。” 宋 王安石 《辞仆射第三札》:“睿训丁寧,岂宜逋慢?顾惟恳款,实有可矜。”词语解释:逋慝 拼音:bū tè
怠惰邪恶。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 汉 典吏病百日应免,所以卹民急病,惩俗逋慝也。”词语解释:逋怠 拼音:bū dài
犹逋慢。《孟子·尽心上》“善政民畏之” 汉 赵岐 注:“畏之不逋怠,故赋役举而财聚於一家也。”词语解释:逋惰 拼音:bū duò
亦作“ 逋堕 ”。 拖延怠惰。《魏书·古陵王羽传》:“﹝帝﹞谓散骑常侍 元景 曰:‘卿等自任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如此之咎,责在於卿。’”《北史·魏纪一·太宗明元帝》:“三月丁丑,詔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貲调县违者,謫出家财以充,不听徵发於人。”词语解释:逋怨 拼音:bū yuàn
积怨,宿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附录·广州城坊志》:“官兵皆望风而靡,遂烧我师船六十餘号,又乘胜回劫十三行,修逋怨也。”词语解释:逋壅 拼音:bū yōng
拖延积压。《宋书·废帝纪》:“顷列爵叙勋;詮荣酬义,条流积广,又各淹闕,岁往事留,理至逋壅,在所参差,多违甄飭,赏未均洽,每疚厥心。”词语解释:逋堕 拼音:bū duò
见“ 逋惰 ”。
词语解释:逋惰 拼音:bū duò
亦作“ 逋堕 ”。 拖延怠惰。《魏书·古陵王羽传》:“﹝帝﹞谓散骑常侍 元景 曰:‘卿等自任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如此之咎,责在於卿。’”《北史·魏纪一·太宗明元帝》:“三月丁丑,詔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貲调县违者,謫出家财以充,不听徵发於人。”词语解释:逋租国 拼音:bū zū guó
古代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名。《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其王 汤立悉 与 哥隣国 王 董卧庭 、 白狗国 王 罗陀忽 、 逋租国 王弟 邓吉知 ……各率其种落诣 剑南 西川 内附。”词语解释:逋禄 拼音:bū lù
欠发的俸禄。《明史·郭惟贤传》:“﹝ 惟贤 ﹞寻请以 太和山 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词语解释:逋孽 拼音:bū niè
指流窜的寇孽。《北史·达奚武若干惠等传论》:“于时外虞孔炽,内难方殷,羽檄交驰,戎轩屡驾,终能荡清逋孽,克固鸿基。” 唐 元稹 《诸使收淄青叙录将士等授官爵勋》:“某等能执干戈,讨定逋孽,功懋懋赏,厥惟旧哉!”词语解释:逋留 拼音:bū liú
稽留,逗留。《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孙权 欲遣子 登 入侍,不至。是时车驾徙 许昌 ,大兴屯田,欲举军东征。 朗 上疏曰:‘……臣恐舆人未畅圣旨,当谓国家愠於 登 之逋留,是以为之兴师。’”词语解释:逋抗 拼音:bū kàng
谓逃避或抗交租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如言钱穀,应追者,则举其逋抗之奸。”词语解释:逋残 拼音:bū cán
(1).指逃散的残敌。《魏书·世祖纪上》:“是以旰食忘寝,抵掌扼腕,期在扫清逋残,寧济万宇。”
(2).指逃散馀留的百姓。《新唐书·北狄传·渤海》:“ 高丽 灭,率众保 挹娄 之 东牟山 ……筑城郭以居, 高丽 逋残稍归之。”词语解释:逋丑 拼音:bū chǒu
逃寇。《宋书·谢灵运传》:“扫逋丑於 汉 渚,涤僭逆於 岷山 。”《周书·武帝纪下》:“是以一鼓而定 晋州 ,再举而摧逋丑。”词语解释:逋播臣 拼音:bū bō chén
指不顺从新朝而逃亡的遗臣。《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 殷 逋播臣。” 孔颖达 疏:“逋,逃也;播谓播荡逃亡之意。 禄父 , 殷 君。谓之为 殷 ,今日叛逆,是背 周 逃亡。”《汉书·翟方进传》:“ 莽 於是依《周书》作《大誥》曰:‘予惟以汝于伐 东郡 严乡 逋播臣。’” 元 谢枋得 《上丞相留忠斋书》:“世之人有呼我为 宋 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 元 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 宋 顽民者亦可,呼我为 元 之逸民者亦可。”词语解释:逋事 拼音:bū shì
积压的公事。《史记·酷吏列传》:“治敢行,少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苏涤除左丞崔璵除兵部侍郎等制》:“擢任藻鉴,旋职牢笼,材皆适宜,官无逋事。”词语解释:逋布 拼音:bū bù
指欠交的租钱。布,古代指钱币。 南朝 梁 沉约 《改天监元年恩诏》:“逋布口钱宿债勿復收。” 清 彭兆荪 《输租乐》诗:“长吏无如何,逋布纍纍多。”词语解释:逋粮 拼音:bū liáng
拖欠租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总论》:“解给有法,而款项之数可清,求其欺官侮典盗餉逋粮,得乎?”词语解释:逋蛮 拼音:bū mán
指逋慢不顺的蛮夷。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今天下虽无事, 河 湟 有黠虏之患, 岭 徼有逋蛮之虞。”词语解释:逋累 拼音:bū lèi
指积欠的赋税、债务等。 清 周凯 《舂陵行》:“奚啻利三倍,十子权一母;子母权不已,逋累那能赎。” 清 钦琏 《留别南汇士民》诗:“为我偿逋累,为我束行装。感兹爱戴意,梦寐何能忘!”词语解释:逋贷 拼音:bū dài
(1).借贷官物,逃匿不还。《汉书·武帝纪》:“诸逋贷及辞讼在 孝景 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 颜师古 注:“久负官物亡匿不还者,皆谓之逋。”
(2).指借贷官物拖欠不还。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赐……鰥寡孤独高年帛,逋贷不入者勿收。”词语解释:逋虏 拼音:bū lǔ
逃寇,流寇。 晋 陆云 《盛德颂》:“逋虏雾散,遗寇云彻。”词语解释:逋违 拼音:bū wéi
(1).谓不守法令。《周书·儒林传·乐逊》:“顷承 魏 之衰政,人习逋违。”
(2).拖欠不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其州县赋调,积有逋违。乃稽诸版籍,通校大数八年之赋,举空名以歛之。”词语解释:逋诳 拼音:bū kuáng
怠慢欺骗。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毛烈阴狱》:“经聚落屋室,大抵皆囹圄,送者指曰:此治杀降者、不孝者、巫祝淫祠者、逋誑佛事者,其类甚众。”词语解释:逋谪 拼音:bū zhé
指流配谪放。《梁书·武帝纪中》:“自今逋讁之家,及罪应质作,若年有老小,可停将送。”词语解释:逋课 拼音:bū kè
(1).欠交的赋税。《明史·食货志四》:“且请於每年正课外,带徵逋课。”《清史稿·世祖纪二》:“壬子,免 山东 十一年以前灶丁逋课。”
(2).指拖欠赋税。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词语解释:逋迁 拼音:bū qiān
流亡迁徙。《国语·晋语二》:“君若惠顾社稷,不忘先君之好,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以主其祭祀。” 韦昭 注:“逋,亡也。迁,徙也。”词语解释:逋走 拼音:bū zǒu
逃走,逃亡。 汉 贾谊 《新书·益壤》:“逋走而归诸侯,殆不少矣。”词语解释:逋券 拼音:bū quàn
债券。《新唐书·裴度传》:“坊使 杨朝汶 ……又获 卢大夫 逋券,捕 卢坦 家客责偿;久乃悟 卢羣 券。”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安刘》:“其人仕至 信州 李曹,会农寺有逋券四千緡,正在秋厅, 安 以为奇货。” 清 程恩泽 《粤东杂感》诗:“五都水旱多逋券,羣贾雍容内乏财。”词语解释:逋亩 拼音:bū mǔ
谓荒废耕种。《后汉书·刘陶传》:“夫生养之道,先食后货。是以先王观象育物,敬授民时,使男不逋亩,女不下机。”词语解释:逋刻 拼音:bū kè
旧指交易中的拖欠刻剥现象。《南齐书·武帝纪》:“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糴米穀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必是岁赋攸宜,都邑所乏,可见直和市,勿使逋刻。”词语解释:逋遁 拼音:bū dùn
逃亡。 汉 贾谊 《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文》:“於是 操 师震慴,晨夜逋遁,屯据 敖仓 ,阻 河 为固。”词语解释:逋耗 拼音:bū hào
逃亡、减少。《新唐书·郭虔瓘传》:“将作大匠 韦凑 上言:‘ 汉 徙豪族以实 关中 ,今畿辅户口逋耗,异时戎虏入盗,丁壮悉行,不宜更募驍勇,以空京甸,资荒服。’”词语解释:逋城钱 拼音:bū chéng qián
指欠交的修城钱。《南史·齐纪上·武帝》:“詔免逋城钱,自今以后,申明旧制。初, 晋 宋 旧制,受官二十日,輒送修城钱二千。 宋 泰始 初,军役大起,受官者万计,兵戎机急,事有未遑,自是令僕以下,并不输送。二十年中,大限不可胜计,文符督切,扰乱在所,至是除荡,百姓悦焉。”《南齐书·武帝纪》作“逋城”。词语解释:逋囚 拼音:bū qiú
指逃犯。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望廷尉之逋囚,反 淮南 之穷寇。”词语解释:逋叟 拼音:bū sǒu
指 逋仙 。 明 谢谠 《四喜记·他乡遇故》:“山意衝寒,梅花将放,谩劳 逋叟 动吟情。”参见“ 逋仙 ”。
词语解释:逋仙 拼音:bū xiān
宋 林逋 隐于 西湖 孤山 ,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人谓之“梅妻鹤子”,后世常以“逋仙”称誉之。 元 薛昂夫 《殿前欢·冬》曲:“自 逋仙 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 明 何景明 《画鹤赋》:“谢 逋仙 於 西湖 ,展 少保 之 青田 。”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远望青山山色奇, 逋仙 放鹤鹤高飞。”词语解释:逋余 拼音:bū yú
拖欠未清。《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本始 中,郡国大旱, 宣帝 下詔除民租。今闻所在逋餘尚多,守宰严期,兼夜课切,新税力尚无从,故调於何取给?”《陈书·高祖纪下》:“晚订军资未送者竝停,元年军粮逋餘者原其半。”词语解释:逋逸 拼音:bū yì
(1).逃亡;逃遁。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旧五代史·汉书·赵思绾传》:“ 思綰 等比是 赵在礼 御士,本不刺面, 景崇 、 齐藏珍 既至 京兆 ,欲令文面,以防逋逸。”
(2).指逃遁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又旁布奇兵箐外,以截逋逸。”
(3).怠惰安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彫朽励薄。若乃识量通敏,志怀逋逸,则拘縶反关,业成后已。”词语解释:逋逆 拼音:bū nì
指逃窜的叛乱者。《宋书·王镇恶传》:“前将军 刘穆之 见 镇恶 于 积弩营 ,谓之曰:‘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南史·宋纪上·武帝》:“ 裕 辞不获命,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节,翦馘逋逆,荡清京华。”词语解释:逋缗 拼音:bū mín
拖欠的税钱。《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 唐 皇甫□ 《原化记》:“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緡未纳,餘无别事。’”词语解释:逋米 拼音:bū mǐ
拖欠未纳的赋米。《晋书·桓伊传》:“上疏,以 江州 虚耗,加连岁不登,今餘户有五万六千,宜并合小县,除诸郡逋米。”《新唐书·苏弁传》:“ 弁 之判度支,方大旱,州县有逋米,断 贞元 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万斛,人亡数在, 弁 奏请出以贷贫民。”词语解释:逋罪 拼音:bū zuì
逃亡的罪人。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词语解释:逋臣 拼音:bū chén
逃亡之臣。 唐 罗隐 《代韦徵君逊官疏》:“在陛下簪珥间犹恐登用未尽,又安可以遽及逋臣。” 清 阎尔梅 《汧置草堂读史诗》:“逋臣解剑酬渔父,处士挥钱付酒家。” 清 洪楝园 《悬嶴猿·题词》:“穷岛萍浮一 首阳 ,逋臣虽去蕨薇香。” 傅尃 《感怀》诗之二:“从此止乌定谁屋?藐余何惜作逋臣。”词语解释:逋窜 拼音:bū cuàn
逃窜。《易·讼》:“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张鲁 逋窜,走入 巴 中。” 清 方文 《庐山诗·康王谷》:“ 楚子 僭称王, 汉 阳食诸 姬 ,卒为 秦 所灭,逋窜身几危。”词语解释:逋薮 拼音:bū sǒu
犹言逋逃薮。《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藪。” 唐 席豫 《唐故朝请大夫吏部郎中杨府君碑铭》:“稼穡之地,半为荒畴;桑榆之人,多在逋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中丞》:“抚 粤 时,海盗充斥,边民为之逋藪。”词语解释:逋荡 拼音:bū dàng
(1).离职游荡;散漫游荡。《汉书·丙吉传》:“ 吉 驭吏耆酒,数逋荡。” 颜师古 注:“谓亡其所供之职而游放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公子数逋荡,家庭颇不相安。”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新疆·迪化人之生活状况》:“其游氓之逋荡者,则聚而博奕,强者拔刀相向,弱者或破产,吏不能禁。”
(2).流散。《新唐书·李杰传》:“以採访使行 山南 ,时户口逋荡,细弱下户为豪力所兼, 杰 为设科条区处,检防亡匿;復业者十七八。”词语解释:逋秽 拼音:bū huì
贬称流寇。 三国 魏 司马懿 《宴饮》诗:“将扫逋秽,还过故乡。”《隋书·炀帝纪下》:“於是亲总六师,用申九伐,拯厥阽危,协从天意,殄兹逋秽,克嗣先謨。”《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朕将亲御六师,扫荡逋秽,今先讨 荆蛮 ,疆理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