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愿去声 [yuàn,动词][详注1][详注2]奿

[lùn,名词][tùn][pèn][急赴][详注3]


注1:圈 《唐韵》巨万切《集韵》《韵会》具愿切,韏去声。地名。《公羊传·文十一年》楚子伐圈。《注》求阮反,一音卷。《字林》臼万反。
注2:畹 《集韵》纡愿切《正韵》迂绢切,音怨,田亩。
注3:敦 通作顿。《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疏》诗卫风氓篇,至于顿丘,是也。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注》敦,音顿。《史记·历书注》困敦,混沌也。 又《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音义》敦,音顿。司马云:竖也。
共11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遁世遁身遁夫遁违遁世隐居遁弃遁贼遁迹匿影
遁迹遁时遁辞遁避遁世长往遁形远世遁荣遁迹藏名
遁逃遁思遁匿遁神遁亡遁巡遁耕遁身远迹
遁形遁幽遁叟遁形术遁五遁甲神遁窜遁迹方外
遁情遁逸遁俗遁仙遁世遗荣遁溃遁迹黄冠遁迹销声
遁肥遁名遁天遁词遁世无闷遁迈遁节遁世离群
遁甲遁人遁荒遁尾遁世幽居遁迹空门遁舍遁世离俗
遁藏遁士遁隐遁流遁戢遁败遁迹潜形遁变
遁栖遁野遁心遁上遁影遁路遁迹桑门遁北
遁走遁居遁志遁乐遁散遁芝遁踪遁疾

词语解释:遁世  拼音:dùn shì
亦作“遯世”。 避世隐居。《孔丛子·记义》:“ 孔子 读《诗》《小雅》,喟然而叹曰:‘……於《考槃》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后汉书·陈蕃传》:“以遯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 宋 苏轼 《阮籍啸台》诗:“ 阮生 古狂达,遁世默无言。” 郁达夫 《蜃楼》八:“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样子。”
词语解释:遁迹  拼音:dùn jì
亦作“遯跡”。 见“ 遁迹 ”。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 犹隐居;隐迹。《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 许浑 《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漳河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词语解释:遁逃  拼音:dùn táo
亦作“ 遁迯 ”。亦作“遯逃”。亦作“遯迯”。 犹逃走。《荀子·成相》:“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蹷。”《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容跡。” 汉 焦赣 《易林·大壮之未济》:“背室弃家,遁迯出走。” 清 陈维崧 《金明池·丙辰秋日书事》词:“瘦巷空壕风萧瑟,儘堂燕幕乌遯迯无术。”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几个穿黑衣服的彪形大汉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
词语解释:遁形  拼音:dùn xíng
亦作“遯形”。
(1).犹言隐藏形体。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謨,物无遁形。” 晋 郭璞 《江赋》:“ 岷 精垂曜於东井, 阳侯 遯形乎大波。” 宋 苏舜钦 《永叔石月屏图》诗:“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艳百世无亏盈。”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魎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2).古代方士称有法术能隐身。《艺文类聚》卷三七引 南朝 齐 孔稚珪 《褚先生百玉碑》:“亦有羽化蜕蝉,触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剑杖。”《太平广记》卷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径往修謁,意者脱为 晋公 不礼,即当遁形而去。”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如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词语解释:遁情  拼音:dùn qíng
犹隐情。《新唐书·突厥传赞》:“然帝数暴师不告劳,料敌无遁情,善任将,必其功,盖 黄帝 之兵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增减离合,以度求数,数无遁情矣。” 章炳麟 《訄书·学蛊》:“ 軾 也使人跌逿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竆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覩其尾。”
词语解释:遁肥  拼音:dùn féi
亦作“遯肥”。 犹肥遯。语出《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后指隐退。 宋 胡錡 《耕禄稿·拟犁春知犍为郡兼劝农使诰》:“尔刚木近仁,遯肥空谷,神光牛背,讹寝莫羈。” 陈衍 《元诗纪事·洪德章》:“ 洪吾圃 先生当 有宋 末运,不乐仕进,遯肥蓄识,以诗律自鸣。”
词语解释:遁甲  拼音:dùn jiǎ
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 南北朝 。神其说者,以为出自 黄帝 、 风后 及 九天玄女 ,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遁甲经》。”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 河 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夸遁甲术者,谓人能入地奔驰。”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遁即“循”字。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词语解释:遁藏  拼音:dùn cáng
逃避隐藏。《魏书·长孙道生传》:“部帅 拾寅 遁藏,﹝ 长孙观 ﹞焚其所居城邑而还。”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蛟龙久遁藏,鱼鳖尽枯腊。”《觅灯因话·唐义士传》:“朝云兮龙顾,夕风兮虎步,遁藏兮狐与兔。”
词语解释:遁栖  拼音:dùn qī
亦作“ 遁栖 ”。亦作“遯栖”。 隐伏;隐居。《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遯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务加旌举,随才引擢。”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司空图》:“匪 夷 匪 惠 ,特忘反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遯栖之志。” 明 宋濂 《官岩院碑》:“若龙若象,遯栖无踪。” 孙枝蔚 《览古》诗 清 王西樵 评语:“《梁史》旧文不足据, 王禹偁 辨之详矣。此作足表遁栖之志。”
词语解释:遁走  拼音:dùn zǒu
亦作“遯走”。
(1).犹逃走。《史记·匈奴列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梁书·元帝纪》:“丙寅, 詧 遁走。” 明 唐顺之 《三沙贼遁疏》:“ 三沙 残贼围困穷逼……乘潮由 三沙 北面 跚港 地方往 北洋 遯走去讫。”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李秀成被擒》:“ 金陵 之拔也,伪 忠王 李秀成 偕一僮遁走 方山 。”
(2).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 哪吒太子 之乘风火轮, 土行孙 之遁走地中。”参见“ 五遁 ”。
词语解释:五遁  拼音:wǔ dùn
(1).五种逸乐。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宫室之盛)、水(如泛舟之乐)、火(如烹调之美)、土(如楼台之高)五种物质享受。《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遁,逸也。
(2).道教所称仙人五种借物遁形的方术。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介象 、 左慈 、 于吉 、 孟钦 、 罗公远 、 张果 之流,及《晋书》女巫 章丹 、 陈琳 等术,皆本此。谓为神仙,其实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惟土遁最捷,盖无处无土也。” 傅勤家 《中国道教史》第八章第三节:“后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变化隐遁及白日飞昇而死者,道书谓之尸解,言将登仙,假託为尸以解化也。”
词语解释:遁身  拼音:dùn shēn
(1).犹隐居。《后汉书·荀淑韩韶等传论》:“ 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 李贤 注:“放肆其言,不拘节制也。《论语》曰:‘隐居放言。’”《魏书·李谐传》:“ 卢 遁身於东掖, 荀 窘迹於南罗。”
(2).谓用遁形术隐藏身体。评弹《白蛇传·发配》:“他勿晓得 白秀英 这辰光早已遁身在一边,将 王十千 变成自己的模样。”
词语解释:遁时  拼音:dùn shí
逃避时世。《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夏侯湛 《庄周赞》:“遁时放言,齐物絶尤。” 唐 王勃 《慈竹赋》:“不背仁以贪地,不藏节以遁时。”
词语解释:遁思  拼音:dùn sī
(1).迁移;离去。《诗·小雅·白驹》:“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朱熹 集传:“遁思,犹言去意也。”
(2).引申为退隐。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文公 与公书云:‘更能不以乐天知命之乐,而忘与人同忧之忧,毋过於优游,毋决於遁思,则区区者,犹有望於斯世也。’”
词语解释:遁幽  拼音:dùn yōu
犹遁隐。 唐 吕令问 《府庭双石榴赋》:“空遁幽以独美,抱甘香而自捐。”
词语解释:遁逸  拼音:dùn yì
亦作“遯逸”。
(1).避世隐居。《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晋书·李重传》:“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长寄心於云霓。” 宋 苏舜钦 《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垂詔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
(2).退走;逃走。《梁书·侯景传》:“贼党大喜,告 景 曰:‘西师惧吾之强,必欲遁逸,不击,将失之。’”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盐商不敢行,传言虏且犯 通 泰 ,而提举官相继遯逸,盐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为报。”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3).散失;遗漏。 宋 叶适 《〈巽岩集〉序》:“凡实録、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记,旁互参审,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
(4).放纵;不可约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於野心矣。”
词语解释:遁名  拼音:dùn míng
犹言隐姓埋名。《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三国 魏 刘邵 《七华》:“ 玄休先生 ,弃世遁名。”《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遁名屠肆,发迹关市,其人缅邈,餘流可想。”
词语解释:遁人  拼音:dùn rén
指心多疑畏的人。 清 胡式钰 《语窦》:“斥人委靡不光采为遁人。”参见“ 遁民 ”。
词语解释:遁民  拼音:dùn mín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杨伯峻 集释:“‘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词语解释:遁士  拼音:dùn shì
亦作“遯士”。 隐士。 唐 权德舆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懿此嘉遯士,蒲车赴丘中。”
词语解释:遁野  拼音:dùn yě
亦作“遯野”。 谓隐居民间。 清 阎尔梅 《戊申人日》诗:“遯野有情看拾翠,封侯无相写 凌烟 。”
词语解释:遁居  拼音:dùn jū
亦作“遯居”。 犹隐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 魏 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盖公》:“ 汉 之起, 齐 人争往干世主,唯 盖公 独遁居不仕。”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 河南 郭忠孝 子 雍 ,遯居 长阳山 。” 侯镜昶 《书学论集·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 上海 ,着道衣,自号 清道人 。”
词语解释:遁夫  拼音:dùn fū
亦作“遯夫”。 隐居之人。 宋 叶适 《送赵景明知池陵县》诗:“田园多遯夫,未必抱奇藴。”
词语解释:遁辞  拼音:dùn cí
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 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牘,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词语解释:遁匿  拼音:dùn nì
亦作“遯匿”。 犹隐藏。《魏书·萧宝夤传》:“ 文荣 与其从子 天龙 、 惠连 等三人,叶家将 宝夤 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处官司并不追求来歷,往往奉承应付,比及知觉,其人已行遁匿。”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若斯之伦,初则奔走窜逸,遁匿恐后,继则俯首帖耳,扶犁服軛。”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 尔愷 遯匿民间,为讲武生 何儼然 等搜获。”
词语解释:遁叟  拼音:dùn sǒu
隐居的老翁。为 唐 陆希声 自号。 唐 陆希声 《山居即事》诗之二:“ 君 阳 遁叟 何为乐,一炷清香两卷经。” 宋 无名氏 《实宾录》:“ 遁叟 , 唐 希声 自号也。”
词语解释:遁俗  拼音:dùn sú
犹言逃避世俗。《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王粲 《七释》:“ 潜虚丈人 ,违世遁俗,恬淡清玄,浑沌淳朴。”《南史·谢弘微传论》:“ 敬冲 出入三代,骤经迁革,遁俗之志,无闻贞固之道,居官之方,未免货财之累。” 清 方履籛 《陆祁生宣南话旧图序》:“徇名未甘,遁俗已晚。”
词语解释:遁天  拼音:dùn tiān
谓违背自然规律。 章炳麟 《訄书·别录甲》:“若 元 时 閔本 、 黄冔 、 郑玉 、 赵弘毅 之伦,以文学食禄,或絶意仕进,不受徵币,及 明 师举 徽州 ,至入京,诛胡 元 ,天下昭苏,而方牵帅妇稚繫组自殞,此则所谓悖德遁天,以训则逆者邪!”参见“ 遁天倍情 ”。
词语解释:遁天倍情  拼音:dùn tiān bèi qíng
亦作“遯天倍情”。 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 背 ”。《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一本作“ 遯 ”。 成玄英 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陆德明 释文:“遯天,徒逊反,又作遁。” 陈鼓应 今注:“一説背情。如 林希逸 説:‘背弃其情实。倍与背同。’按古书倍、背通用。” 严复 《原强》:“故其既入 中国 也,虽名为之君,然数传以后,其子若孙,虽有祖宗之遗令切诫,往往不能不厌劳苦而事逸乐,弃惇德而染浇风,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其不渐摩而与汉物化者寡矣。”
词语解释:遁荒  拼音:dùn huāng
亦作“遯荒”。 语出《书·说命下》:“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 河 。” 孔 传:“既学而中废业,遯居田野。”后用以称隐居荒野。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三:“谋野愧良筹,遯荒适孤尚。”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典礼下》:“説者谓其求贤之诚,感格苍昊,而不知其实由 高宗 遁荒之时,早知 傅説 之贤。”
词语解释:遁隐  拼音:dùn yǐn
亦作“遯隐”。
(1).犹隐藏。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 遁隐 ”。
(2).遁世隐居。 唐 柳宗元 《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 郭沫若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词语解释:遁心  拼音:dùn xīn
亦作“遯心”。
(1).犹言逃避苟免之心。《礼记·缁衣》:“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陆德明 释文:“遯,徒逊反。亦作遁。” 陈澔 集说:“遯,谓逃遯苟免也。”
(2).隐晦不明之心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
词语解释:遁志  拼音:dùn zhì
隐遁心志。 晋 陆云 《荣启期赞》:“芒芒至道,天启德心,自昔逸民,遁志山林。”
词语解释:遁违  拼音:dùn wéi
犹逃避。《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宗守盪失,越用遁违。” 李善 注:“ 郑玄 《礼记注》曰:‘遁,逃也。’ 孔安国 《尚书传》注曰:‘违,避也。’”
词语解释:遁避  拼音:dùn bì
犹逃避。《初学记》卷十七引 邹閎甫 《广州先贤传》:“﹝ 罗威 ﹞令召署门下吏,不就,将母遁避,隐居 增城县 界。” 唐 唐彦谦 《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诗之三:“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诗文照映,使山水神情,无所遁避其间,真是合作。” 钱锺书 《管锥编·〈楚辞〉 洪兴祖 补注·〈离骚经〉章句序》:“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词语解释:遁神  拼音:dùn shén
即遁甲神。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遁母》:“母以语 戴 。答曰:‘适某祭遁神,遂致此耳。遁母见,某必不久於人世矣。’”参见“ 遁甲神 ”。
词语解释:遁甲神  拼音:dùn jiǎ shén
道教语。谓应遁甲之法而显示之神。《元史·英宗纪一》:“﹝ 延祐 七年夏四月﹞己未, 绍庆路 洞蛮为寇,命 四川行省 捕之。祭遁甲神於 香山 。”参阅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遁甲神》。参见“ 遁甲 ”。
词语解释:遁形术  拼音:dùn xíng shù
古代方士所称隐蔽自己使人目不能见到的法术。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传记载剑侠事甚多,其有无不可知,大率与遁形术相表里。”
词语解释:遁仙  拼音:dùn xiān
对隐者或道士的敬称。《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南朝 梁 刘孝威 《辟厌青牛画赞》:“遁仙託称,妖寇冯名。” 清 方履籛 《鹤楼雅集图记》:“ 吴 楚 之滨,楼观之美,足以靚遁仙、廓幽抱者,殆以十计,而 黄鹤楼 为最雄。”
词语解释:遁词  拼音:dùn cí
亦作“遯词”。 见“ 遁辞 ”。
词语解释:遁辞  拼音:dùn cí
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 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牘,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词语解释:遁尾  拼音:dùn wěi
亦作“遯尾”。 语出《易·遯》:“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朱熹 本义:“遯而在后,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处静俟,可免灾耳。”后因以指退居以待时机。 明 彭士望 《冬心》诗:“吾儕久閒居,遯尾牵柔情。爱翫穷愁中,茧缚丝縈縈。”
词语解释:遁流  拼音:dùn liú
亦作“遯流”。 犹遁世。 宋 叶适 《宿觉庵记》:“余老矣,病而力不给,惰而志不进,岂非不復知以古人自期而遯流汩没於异方之学者哉?”
词语解释:遁上  拼音:dùn shàng
谓避而不见在上位者;与在上位者不合作。《韩非子·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
词语解释:遁乐  拼音:dùn lè
犹言淫纵逸乐。《汉书·谷永传》:“閔免遁乐,昼夜在路。” 颜师古 注:“遁,流遁也。”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遯乐”, 颜师古 注:“遯乐,言流遯为乐也。”
词语解释:遁世隐居  拼音:dùn shì yǐn jū
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亦作“ 遁世幽居 ”。 北齐 刘昼 《新论·遇不遇》:“ 齐 之 华士 ,栖志丘壑,而 太公 诛之; 魏 之 干木 ,遁世幽居,而 文侯 敬之。”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门宴坐无伤道,遯世幽居也是贤。”
词语解释:遁世长往  拼音:dùn shì cháng wǎng
亦作“遯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明 归有光 《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见四方贤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几;遁世长往、怀道藴术之士有几?” 明 归有光 《题玉女潭记》:“由此言之,余殆疑所谓仙人之跡者,皆遯世长往之士有所托而为之,亦 史君 类耶?”
词语解释:遁亡  拼音:dùn wáng
亦作“遯亡”。
(1).逃亡。《东观汉记·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父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 ,遯亡七年,所守弥固。”《新唐书·突厥传上》:“ 高宗 责曰:‘ 頡利 败,尔不辅,无亲也; 延陀 破,尔遯亡,不忠也。’”
(2).犹散失。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
词语解释:遁五  拼音:dùn wǔ
《易·遯》:“九五,嘉遯,贞吉。”《遯》卦第五爻爻辞为赞美隐遁,后因以“遁五”指隐遁。 清 龚自珍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遁》五志终决,《壮》六跡犹佇。”
词语解释:遁世遗荣  拼音:dùn shì yí róng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晋 慧远 《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词语解释:遁世无闷  拼音:dùn shì wú mèn
亦作“遯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孔颖达 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箇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亦作“ 遁俗无闷 ”、“ 遁逸无闷 ”。 南朝 梁 江淹 《无为论》:“欲使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词语解释:遁世幽居  拼音:dùn shì yōu jū
亦作“遯世幽居”。 见“ 遁世隐居 ”。
词语解释:遁世隐居  拼音:dùn shì yǐn jū
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亦作“ 遁世幽居 ”。 北齐 刘昼 《新论·遇不遇》:“ 齐 之 华士 ,栖志丘壑,而 太公 诛之; 魏 之 干木 ,遁世幽居,而 文侯 敬之。”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门宴坐无伤道,遯世幽居也是贤。”
词语解释:遁戢  拼音:dùn jí
犹隐匿。《新唐书·隐逸传序》:“ 唐 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
词语解释:遁影  拼音:dùn yǐng
(1).犹言隐藏形影。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安心乐土,遁影灵关。”
(2).指隐没不清的影子。《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应贞 《临丹赋》:“清波引镜,形无遁影。”
词语解释:遁散  拼音:dùn sàn
亦作“遯散”。
(1).犹逃散。 宋 叶适 《南安军三先生祠堂记》:“其治 南安 ,剧贼遁散,兵不用。”
(2).谓隐匿散失。 宋 叶适 《彭子复墓志铭》:“初, 子復 能胜冠,东南之学起。昔之宿闻腐见皆已遯散剽剥,奇论新説忽焉交列横布。”
词语解释:遁弃  拼音:dùn qì
犹失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昔者 越国 遁弃宗庙,身为穷虏。”
词语解释:遁形远世  拼音:dùn xíng yuǎn shì
亦作“遯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 真 曰:‘吾既不能遯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絶,终不降屈。”
词语解释:遁巡  拼音:dùn xún
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遁,通“ 逡 ”。《汉书·陈胜项籍传赞》:“ 秦 人开 关 延敌,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 颜师古 注:“遁巡,谓疑惧而却退也。遁音千旬反。”按, 汉 贾谊 《新书·过秦上》作“逡巡”。 清 方履籛 《赵收庵先生二学图记》:“遁巡忘答,从登前墀,操卮执觚,立醊其醨。”
词语解释:遁甲神  拼音:dùn jiǎ shén
道教语。谓应遁甲之法而显示之神。《元史·英宗纪一》:“﹝ 延祐 七年夏四月﹞己未, 绍庆路 洞蛮为寇,命 四川行省 捕之。祭遁甲神於 香山 。”参阅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遁甲神》。参见“ 遁甲 ”。
词语解释:遁甲  拼音:dùn jiǎ
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 南北朝 。神其说者,以为出自 黄帝 、 风后 及 九天玄女 ,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遁甲经》。”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 河 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夸遁甲术者,谓人能入地奔驰。”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遁即“循”字。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词语解释:遁溃  拼音:dùn kuì
败退,溃逃。《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相持数月,贼势穷,皆遁溃。”
词语解释:遁迈  拼音:dùn mài
犹言远走高飞。《六度集经》卷五:“﹝国王曰:﹞‘吾之遁迈,国境咸康,将谁有患乎!’”
词语解释:遁迹空门  拼音:dùn jì kōng mén
见“ 遁入空门 ”。
词语解释:遁入空门  拼音:dùn rù kōng mén
谓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多指出家为僧尼。《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富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今天青年人,由于一时的挫折,忿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亦作“ 遁迹空门 ”、“ 遁跡空门 ”。《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 宝宝 因 柳湘莲 遁跡空门,又闻得 尤三姐 自刎, 尤二姐 被 凤姐 逼死,又兼 柳五儿 自那夜监禁之后,病越重了: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卷一:“且女弱亦不任中馈事,苟或遁迹空门,是废大伦,诚不可也。”《今古传奇》1983年第4辑:“ 智明长老 迟疑不语,自己是个萍踪浪迹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过眼烟云,今已遁迹空门。”
词语解释:遁败  拼音:dùn bài
犹败退。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词语解释:遁路  拼音:dùn lù
犹退路。 茅盾 《诗与散文》二:“他现在唯一的遁路是不看见她。”
词语解释:遁芝  拼音:dùn zhī
道教指人体五脏、九孔和八脉。《黄庭内景经·隐藏》:“三气徘徊得神明,隐龙遁芝云琅英。” 务成子 注:“五藏、九孔、八脉为内芝,故曰遁芝。”
词语解释:遁贼  拼音:dùn zéi
逃匿的盗匪。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予尝追忆季夏时,君独驱遁贼百人陷皋埠泽中。”
词语解释:遁荣  拼音:dùn róng
犹言逃避荣禄。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序》:“ 宁戚 商歌以干禄, 颜闔 踰墻而遁荣。”《云笈七籤》卷一○四:“君远秀遁荣,无疲於心,潜形幽岳,静思万林。”
词语解释:遁耕  拼音:dùn gēng
避世隐居而从事农耕。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岳 潁水 之阳, 箕山 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词语解释:遁窜  拼音:dùn cuàn
犹逃窜。《晋书·皇甫谧传》:“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张景 ﹞遂改姓名 李田 ,遁窜四海。” 清 焦循 《忆书》三:“村人皆遁窜,止一人在。”
词语解释:遁迹黄冠  拼音:dùn jì huáng guān
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 刘半农 《奉答王敬轩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 日本 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词语解释:遁节  拼音:dùn jié
亦作“遯节”。
(1).隐居不仕的节操。《南齐书·周颙传》:“ 胤 兄 点 ,亦遁节清信。”《南史·谢朏传》:“ 建武 四年,徵为侍中、中书令,不应……及遯节不全,为清谈所少。”
(2).指隐蔽事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歛跡也。”
词语解释:遁舍  拼音:dùn shè
犹舍弃。《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泰始 之朝,掛冠辞世,遁捨家业,隐于太平。”
词语解释:遁迹潜形  拼音:dùn jì qián xíng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 张景 《飞丸记·园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跡潜形,翦蔓除根纔事隐。”
词语解释:遁迹桑门  拼音:dùn jì sāng mén
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 清 钮琇 《觚賸·树怪》:“ 石涛 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门,结茅於 徽 之 黄山 。”
词语解释:遁踪  拼音:dùn zōng
犹隐居。《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 十三妹 )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遁踪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词语解释:遁迹匿影  拼音:dùn jì nì yǐng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衂则退然沮丧,遁跡匿影唯恐不密。”
词语解释:遁迹藏名  拼音:dùn jì cáng míng
犹言隐居不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跡藏名。”
词语解释:遁身远迹  拼音:dùn shēn yuǎn jì
犹言避世隐居。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絶处,慕 王霸 、 梁鸿 夫妇,賡《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跡以自娱佚。”
词语解释:遁迹方外  拼音:dùn jì fāng wài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清 顾文彬 《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餘如 惟信 、 王忱 、 金愷 、 秦衡 、 陆敍 ,类皆 元 季遗民,或逃名宇内,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词语解释:遁迹销声  拼音:dùn jì xiāo shēng
谓隐居不出。《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词语解释:遁世离群  拼音:dùn shì lí qún
犹言避世独处。《元史·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藴蓄或未至,而好以跡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羣,谓之隐士。”《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宝釵 道:‘你既説“赤子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羣无关无係为赤子之心。’”
词语解释:遁世离俗  拼音:dùn shì lí sú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 河 之洲渚兮,悲 申徒 之抗迹” 汉 王逸 注:“ 申徒狄 也,遇闇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 河 ,故言抗迹也。”亦作“ 遁世絶俗 ”。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絶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词语解释:遁变  拼音:dùn biàn
犹言隐遁变化。《云笈七籤》卷四四:“流形遁变,变养华元。”《云笈七籤》卷五三:“解形遁变,追飞躡浮。”参见“ 遁甲 ”。
词语解释:遁甲  拼音:dùn jiǎ
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 南北朝 。神其说者,以为出自 黄帝 、 风后 及 九天玄女 ,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遁甲经》。”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 河 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夸遁甲术者,谓人能入地奔驰。”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遁即“循”字。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词语解释:遁北  拼音:dùn běi
犹败逃。《淮南子·兵略训》:“然而前无蹈难之赏,而后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词语解释:遁疾  拼音:dùn jí
隐藏的疾病。《云笈七籤》卷三二:“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痺,亦作遁疾。”
共11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