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肥遁 拼音:féi dùn
《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孔颖达 疏:“ 子夏 传曰:‘肥,饶裕也。’……上九最在外极,无应於内,心无疑顾,是遯之最优,故曰肥遯。”后因称退隐为“肥遯”。《三国志·蜀志·许靖等传论》:“ 秦宓 始慕肥遯之高,而无若愚之实。然专对有餘,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 晋 陶潜 《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遯。” 宋 曾巩 《发松门寄介甫》诗:“况闻肥遯须山在,早时事力胡能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武士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识肥遯高世之节。”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贵治的风俗近来醇薄何如,山林之中可有抱才肥遯之士。” 柳亚子 《玉娇曲为钝根赋》:“失时豪俊仍肥遯,蛾眉别去餘长恨。”词语解释:嘉遁 拼音:jiā dùn
亦作“ 嘉遁 ”。 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易·遯》:“嘉遯贞吉,以正志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韜韞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辞去台衡,命登公衮,以养高年,如处嘉遁。” 明 许潮 《武陵春》:“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七章:“是以士大夫跼迹全生,见几远害。或厉操幽栖,高情避世,是曰嘉遁。”词语解释:隐遁 拼音:yǐn dùn
亦作“ 隐遯 ”。
(1).隐居远避尘世。《后汉书·宣秉传》:“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后汉书·列女传·王霸妻》:“ 霸 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遯。”《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两个 集贤村 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 何其芳 《画梦录·梦后》:“又有一位古代的隐遁者,常独自围棋,两手分运黑白子相攻伐。”
(2).隐匿身形。《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 唐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西游记》第八回:“众神各归本处,把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他师徒们隐遁真形。” 李文翔 《新排长》:“上等兵翻身跳下车去,奔小径钻进了树林,在一簇灌木丛后,身影隐遁了。”词语解释:栖遁 拼音:qī dùn
亦作“ 栖遯 ”。亦作“栖遁”。
(1).避世隐居。《晋书·郗超传》:“﹝ 郗超 ﹞性好闻人栖遁,有能辞荣拂衣者, 超 为之起屋宇,作器服,畜僕竖,费百金而不吝。”《南齐书·孔稚珪传》:“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轢将相。” 唐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九:“寄言栖遯客,勿復访 蓬瀛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余意以艺文志例,合 唐 人所著推之,必 汉 时栖遁之流所作诗赋,如《考槃》、《逸民》等篇耳。” 清 吴伟业 《得友人札询近况诗以答之》:“道衰薄俗甘栖遁,才退残书勉勘讐。”
(2).指隐居避世者。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序》:“﹝ 武夷 ﹞引胜怡情,故宜为栖遯所醉心矣。”词语解释:远遁 拼音:yuǎn dùn
亦作“ 远遯 ”。 逃往远处。《汉书·韦玄成传》:“单于孤特,远遁於幕北。”《汉书·赵充国传》:“寄託远遯,骨肉离心,人有畔志。” 晋 陆机 《辨亡论上》:“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遁。”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花月痕》第十三回:“且説 慧如 远遁之时,正是羣丑自屠之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续台州民变馀记》:“自是民心惶惑,一日数惊,扶老携幼,号泣远遯者,盖道路不絶矣。”词语解释:宵遁 拼音:xiāo dùn
亦作“ 宵遯 ”。 乘夜逃跑。《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天败 楚 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将 新蔡王 王康德 以 宪 兵至,潜军宵遯。” 宋 李如篪 《东园丛说·杂说·以少败众》:“ 王权 守 鐘离 ,当敌堂堂之衝,所领止三万人。敌军初集,思虑精专,而兵力数十倍,长驱而南下,若震霆。 王权 安得不焚烧积聚,而为宵遁之计哉?”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 夫之 乃剺面刺腕,伪伤以出,而匿兄以死告,先君子乃免, 夫之 亦随宵遯。”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 黄洋界 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词语解释:逃遁 拼音:táo dùn
亦作“ 逃遯 ”。 逃走;逃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贱。”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虏之渠,怛威愧德,失据狼狈,收其种落,逃遁远去。” 郭沫若 《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跋》:“揆厥原由,盖因 明 清 之际,诸大家因宗社沦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现实一涂以为烟幕耳。”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词语解释:高遁 拼音:gāo dùn
亦作“ 高遯 ”。 高隐。 宋 苏舜钦 《大理评事程君墓志铭》:“祖某,徙籍於 苏 ;父某,皆高遯不仕。” 宋 苏轼 《入峡》诗:“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明 周履靖 《送陶君归山咏》之二四:“高遁意无求,閒身卧此丘。”《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今入 蹇叔 之乡,其耕者皆有高遁之风,信乎其贤也。”词语解释:深遁 拼音:shēn dùn
远逃。 明 祁顺 《白鹿洞赋》:“禽鸟乐以和鸣兮,豺虎避而深遯。”词语解释:潜遁 拼音:qián dùn
(1).隐退。《三国志·魏志·王烈传》:“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秦宓 ﹞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贞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见乌支丹穴,密有潜遁之意。”
(2).暗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师旷 邢伯 闻鸟乌之声,知 齐 师潜遁。”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中外讹言益甚,或言‘某将輒奔赴’,或传‘某军私聚哭’,大抵皆反矣;朝士潜遁者前后数人,私窃以家去者甚众。”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一夜暴风雨,乃乘长老方祷,潜遁出寺。”词语解释:惊遁 拼音:jīng dùn
惊逃。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 元 无名氏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成都长蛇》:“本府差甲士二千五百餘人收捕,蛇用尾掉卷军士,溺死者五百餘人,餘皆惊遁。”词语解释:飞遁 拼音:fēi dùn
(1).亦作“ 飞遯 ”。飘然远引。《文选·张衡〈思玄赋〉》:“ 文君 为我端蓍兮,利飞遯以保名。” 李善 注:“遯,卦名也。上九曰,飞遯,无不利,谓去而迁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之一:“飞遯离俗,澄神定灵。” 唐 王昌龄 《悲哉行》:“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孤生性廓落,飞遯甘隐伏。”
(2).指飘然远引者;隐士。 晋 陆机 《招隐》诗:“驾言寻飞遁,山路鬱盘桓。”
(3).飞快逃避。 郭沫若 《山中杂记·鸡雏》:“看见只有两只鸡雏张皇飞遁着,还有一只又不见了。”词语解释:幽遁 拼音:yōu dùn
犹隐逸。《晋书·隐逸传·范乔》:“吏部郎 郗隆 亦思求海内幽遯之士, 乔 供养衡门,至於白首,於是除 乐安 令。”词语解释:逊遁 拼音:xùn dùn
亦作“ 逊遁 ”。 退避;退隐。《诗·大雅·云汉》“昊天上帝,寧俾我遯” 汉 郑玄 笺:“天曾将使我心逊遯,惭愧於天下,以无德也。” 汉 袁康 《越绝书·请籴内传》:“太宰 嚭 曰:‘臣闻春日将至,百草从时。君王动大事,羣臣竭力以佐谋。’因逊遯之舍。使人微告 申胥 於 吴王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念存逊遁,演志 箕山 。”《晋书·皇甫谧传》:“逊遁丘园,不睨华好。” 唐 元稹 《骠国乐》诗:“古时 陶尧 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词语解释:邪遁 拼音:xié dùn
《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以“邪遁”谓言词不合正道而隐伏诡谲。 明 归有光 《六言六蔽》:“卒以自陷于偏詖邪遁之归,而不适乎大中至正之矩。”词语解释:退遁 拼音:tuì dùn
亦作“ 退遯 ”。 败退逃跑。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脱若虏人畏而不前,置而不问。尽力攻击 和 、 滁 、 真 、 六合 等城,或有退遯,我以堡坞全力助其逐袭。”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书》:“计此时当已退遁,即无斩获, 马帅 之功,仍当优録。” 清 陆筠 《海角续编》:“ 江苏 巡抚 杨文定 退遁 江阴 。”词语解释:引遁 拼音:yǐn dùn
退却,逃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殆晓,则四顾鸟雀不闻声,知敌已洗城而引遁矣。”词语解释:火遁 拼音:huǒ dùn
方士所称的遁形术之一,从火中隐形遁去。《封神演义》第六四回:“不意时至二更, 罗宣 同 刘环 借着火遁,乘着赤烟驹,把万里起云烟射进 西岐 城内。”词语解释:溃遁 拼音:kuì dùn
崩溃遁逃。 杨赓 《论湘北战事》:“敌军已入 长沙 外围,而徒以不能与 赣 北敌军呼应,遂至全线仓促溃遁。”词语解释:冥遁 拼音:míng dùn
远隐避世。《宋史·忠义传序》:“若夫世变沦胥,毁跡冥遯,能以贞厉保厥初心,抑又其次歟!”词语解释:冲遁 拼音:chōng dùn
谓冲波而逃。 晋 陆机 《浮云赋》:“鸞翔凤翥,鸿惊鹤奋,鲸鯢泝波,鮫鰐衝遁。”词语解释:诐遁 拼音:bì dùn
邪说遁辞。 明 宋濂 《永思堂记》:“出言之间,则必自思曰:此当合於正,不可流於詖遁,恐辱吾父也。”词语解释:逆遁 拼音:nì dùn
事先遁逃。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当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词语解释:金遁 拼音:jīn dùn
五遁之一。道教遁形之术。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惟土遁最捷,盖无处无土也。”词语解释:闻风远遁 拼音:wén fēng yuǎn dùn
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只説 蒙古 惧己威名,闻风远遁。”亦作“ 闻风远扬 ”。《歧路灯》第六五回:“赌博场中闹出事,只有个闻风远扬是高着。”词语解释:败遁 拼音:bài dùn
逃遁,逃跑。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 楚 南之贼,先以闻风败遁。”词语解释:贞遁 拼音:zhēn dùn
亦作“ 贞遯 ”。 《易·遯》“遯,亨,小利贞。”后以“贞遁”指洁身退隐。《晋书·隐逸传序》:“若夫穹昊垂景,少微以躔其次;《文》《繫》探幽,贞遁以成其象。” 宋 徐铉 《江州彭泽县修山观碑》:“贤者贞遯,修之于身,则有名山福地,为朝真降灵之所。” 元 胡助 《题罗进士墓志铭》:“进士君道学之裔,孝友之行,贞遯之风。”词语解释:谬遁 拼音:miù dùn
谓进退诡诈。《六韬·奇兵》:“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词语解释:冒遁 拼音:mào dùn
潜逃。《后汉书·度尚传》:“ 磐 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餘尽鸟窜冒遁,还奔 荆州 。”词语解释:蜚遁 拼音:fēi dùn
逃遁;隐退。 清 钱谦益 《岁星解寿薛谐孟先生六十》:“脱屣富贵,蜚遯流俗,天下之人望之,以为秀出天外,不可梯接。”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譬之同在漏舟……其所厌者为此漏舟,非厌同在漏舟之人,明矣。与彼蜚遯甘节之夫所志正相反对,彼所厌者,实圆颅方趾之人羣也。”词语解释:凿坯而遁 拼音:záo pī ér dùn
见“ 凿坏以遁 ”。
词语解释:凿坏以遁 拼音:záo pī yǐ dùn
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 颜闔 , 鲁君 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汉 扬雄 《解嘲》:“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亦作“ 凿坏而遁 ”、“ 凿坯而遁 ”。 唐 元结 《问进士》:“何人凿坯而遁,何人终日扫门?”《老残游记》第二回:“试问,与那凿坏而遁,洗耳不听的有何分别呢?”词语解释:凿坏而遁 拼音:záo pī ér dùn
见“ 凿坏以遁 ”。
词语解释:凿坏以遁 拼音:záo pī yǐ dùn
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 颜闔 , 鲁君 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汉 扬雄 《解嘲》:“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亦作“ 凿坏而遁 ”、“ 凿坯而遁 ”。 唐 元结 《问进士》:“何人凿坯而遁,何人终日扫门?”《老残游记》第二回:“试问,与那凿坏而遁,洗耳不听的有何分别呢?”词语解释:凿坏以遁 拼音:záo pī yǐ dùn
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 颜闔 , 鲁君 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汉 扬雄 《解嘲》:“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亦作“ 凿坏而遁 ”、“ 凿坯而遁 ”。 唐 元结 《问进士》:“何人凿坯而遁,何人终日扫门?”《老残游记》第二回:“试问,与那凿坏而遁,洗耳不听的有何分别呢?”词语解释:蟾逃兔遁 拼音:chán táo tù dùn
谓月蚀。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蟾逃兔遁漠无踪,璧陨珠沉一何疾。”词语解释:逸遁 拼音:yì dùn
(1).犹隐遁。《太平御览》卷四二五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 刘驎之 字 子驥 ,志在逸遁,居於 岐阳 ,凡人致赠一无所受。”
(2).犹逃跑。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督师望风溃散,守土先期逸遁。”词语解释:逭遁 拼音:huàn dùn
逃跑;逃避。 鲁迅 《古籍序跋集·〈俟堂专文杂集〉题记》:“迁徙以后,忽遭寇劫,孑身逭遁。”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子英 令续任,因诺暂理,然不受约书,图可随时逭遁。”词语解释:逐遁 拼音:zhú dùn
追逐逃遁之人。《管子·兵法》:“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词语解释:遵遁 拼音:zūn dùn
亦作“ 遵循 ”。 逡巡。却退貌。《管子·小问》:“公遵遁繆然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念孙 曰:“遵遁与逡巡同。”《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 避席,遵循而却。”词语解释:遗遁 拼音:yí dùn
犹言遗亡缺失。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搜 束晳 之亡缺,补 陈农 之遗遯。”词语解释:五遁 拼音:wǔ dùn
(1).五种逸乐。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宫室之盛)、水(如泛舟之乐)、火(如烹调之美)、土(如楼台之高)五种物质享受。《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遁,逸也。
(2).道教所称仙人五种借物遁形的方术。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介象 、 左慈 、 于吉 、 孟钦 、 罗公远 、 张果 之流,及《晋书》女巫 章丹 、 陈琳 等术,皆本此。谓为神仙,其实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惟土遁最捷,盖无处无土也。” 傅勤家 《中国道教史》第八章第三节:“后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变化隐遁及白日飞昇而死者,道书谓之尸解,言将登仙,假託为尸以解化也。”词语解释:逡遁 拼音:qūn dùn
(1).却行,恭顺貌。《管子·戒》:“ 桓公 蹵然逡遁。”《汉书·雋不疑薛广德等传赞》:“ 薛广德 保县车之荣, 平当 逡遁有耻, 彭宣 见险而止,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颜师古 注:“遁读与巡同。”
(2).退避,退让。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逡遁》:“ 贾谊 《过秦》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关而攻 秦 , 秦 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遁而不敢进。 秦 无亡矢遗鏃之费,而天下已困矣。’遁者盖取盾之声以为巡字,当音详遵反……九国畏愞,自度无功,持疑不进,坐致败散耳。后之学者既不知遁为巡字,遂改为遁逃,因就释云。”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夫以疆圉抗詔,叛也。又逡遁多畏,而弗能自立为小国,虚设节镇也,孰用?”词语解释:邅遁
行走困难;困顿,不顺利词语解释:遐遁 拼音:xiá dùn
亦作“ 遐遯 ”。
(1).远远地逃离。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豺狼当路,则麒麟遐遁。” 唐 敬括 《羡鱼赋》:“网无及则鱼以遐遁,鱼已遁而人犹未忘。”
(2).谓隐居不仕。《宋书·傅亮传》:“ 漆园 外 楚 ,忌在龟牺; 商洛 遐遯,畏此駟马。” 唐 梁肃 《梁高士碣》:“作歌不可以遗患,故适 越 以遐遯;遐遯不可以不粒,故寄食於杵臼。”词语解释:归遁 拼音:guī dùn
避世隐居。遯,同“ 遁 ”。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张生 遂拂衣长往,归遯于 嵩山 。”词语解释:追亡逐遁 拼音:zhuī wáng zhú dùn
见“ 追亡逐北 ”。
词语解释:追亡逐北 拼音:zhuī wáng zhú běi
追击败逃的敌人。《史记·田单列传》:“ 燕 军扰乱奔走, 齐 人追亡逐北。”《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三道俱进,果衝 休 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 夹石 ,斩获万餘。”亦作“ 追亡逐遁 ”、“ 追奔逐北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於是 恢 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 槃江 。”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追奔逐北,扫地无遗。” 鲁迅 《〈华盖集〉后记》:“又好像 楚霸王 ……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词语解释:逋遁 拼音:bū dùn
逃亡。 汉 贾谊 《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文》:“於是 操 师震慴,晨夜逋遁,屯据 敖仓 ,阻 河 为固。”词语解释:鼠遁 拼音:shǔ dùn
亦作“ 鼠遯 ”。 像鼠一样逃窜隐伏。 唐 杜牧 《上宣州高大夫书》:“为弟子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唐李 不纲, 朱晃 乘时盗国,一时公卿大夫,迫於凶威,鱼伏鼠遯,能全节者无几。”词语解释:流遁 拼音:liú dùn
(1).流荡逃遁。《庄子·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絶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道化凌迟,流遁遂往。”
(2).耽乐放纵。《文选·张衡〈东京赋〉》:“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觉,乐而无节,后离其戚。” 薛综 注:“言若流情放心,不自反寤,恣意所为,淫乐无礼以无节,终后卒当罹其忧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於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同“ 流循 ”。《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错繆相纷而不可靡散。”词语解释:悔遁 拼音:huǐ dùn
谓翻悔而改变主意。《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姜亮夫 校注:“ 王逸 以为悔恨隐其情,近之。悔者悔其成言,遁者不依成言而为之也。”词语解释:星遁 拼音:xīng dùn
星夜逃遁。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子胥 始东奔 勾吴 ,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於飞。逼迫於 昭关 ,匍匐於 瀨渚 。”词语解释:巡遁 拼音:xún dùn
逡巡。欲进不进貌。《晏子春秋·问下十》:“ 晏子 巡遁而对曰:‘ 婴 北方之贱臣也,得奉君命以趋於末朝,恐辞令不审,讥於下吏,惧不知所以对者。’” 张纯一 校注:“遁者盖取循声,以为逡字。”词语解释:沈遁 拼音:shěn dùn
隐逸。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夫 北人 、 石户 、 善卷 、 子州 ,皆大才也,而沉遁放逸,养其浩然,昇降不为之亏,大化不为之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昔狂狷华士,义不事上,隐于海隅,而 太公 诛之;吾子沉遁,不亦危乎。”词语解释:水遁 拼音:shuǐ dùn
旧时方士所谓五遁之法的一种。即水中遁形隐身之术。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茅安道》:“ 安道 语公之左右曰:‘请水一器。’公恐其得水遁术,固不与之。”《封神演义》第三八回:“ 王魔 等四人,一齐驾水遁往 朝歌 来。”词语解释:望风而遁 拼音:wàng fēng ér dùn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戎车未届,乃先以帛,书军号其上,仍书一符,於邮亭递之,以壮军声。蛮酋惩 交趾 之败,望风而遁。”《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这一阵,杀得大败亏输,望风而遁,弃下器械马匹,不计其数。” 明 张居正 《答大同巡抚贾书》:“近报贼犯守前,见我兵云集,即望风而遁,然非大举贼也。”《花月痕》第四五回:“对面忽来一队游骑,车夫望风而遁。”词语解释:木遁 拼音:mù dùn
谓借木遁形隐身之术。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词语解释:私遁 拼音:sī dùn
私自逃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明 魏忠贤 之恶,史册所未睹也。或言其知事必败……阴蓄一貌似己者,以备代死。后在 阜城 尤家店 ,竟用是私遁去。”词语解释:行遁 拼音:xíng dùn
出走;逃去。谓避世隐居。《书·微子》:“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 蔡沉 集传:“去其位而逃遯於外。”《明史·王艮廖昇等传赞》:“若夫行遯诸贤,虽其姓字杂出於诸家传纪,未足徵言,而忠义奇节,人多乐道之者。”词语解释:吏遁 拼音:lì dùn
犹吏隐。 明 许潮 《武陵春》:“近有君山父老、青谿道士、山中人、太上隐者、沧浪渔父,皆不著名於世,同处於此。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详“ 吏隐 ”。
词语解释:吏隐 拼音:lì yǐn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词语解释:奔遁 拼音:bēn dùn
亦作“ 奔遁 ”。 犹奔逃。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从横骆驛,奔遯相逼。”遯,一本作“ 遁 ”。词语解释:孙遁 拼音:sūn dùn
逃避,遁逃。孙,通“ 逊 ”。《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 汉 郑玄 笺:“孙之言孙遁也。 周公 摄政七年,致大平,復 成王 之位,孙遁辟此成功之美。” 孔颖达 疏:“古之‘逊’字,借‘孙’为之…… 孙炎 曰:‘遁,逃去也。’”《穀梁传·庄公元年》“孙之为言犹孙也” 晋 范宁 注:“孙,孙遁而去。”词语解释:土遁 拼音:tǔ dùn
方士所谓借土隐形的法术。《封神演义》第三七回:“ 子牙 分付已毕,随借土遁往 崑崙山 来。”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九场:“ 梁红玉 :‘我是叫百姓们去看过的,据说 兀朮 亲自督工在那里大兴土木, 金 兵全在挖土。’ 韩世忠 :‘哈哈!必是他要土遁。’”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当我们一克服了天险,堵住了 仙姑洞 口,匪徒们天大的本领也施展不开了,他不会土遁,也不会变穿山甲。”词语解释:玄遁 拼音:xuán dùn
犹幽隐,潜藏。 明 许时泉 《武陵春》:“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词语解释:壬遁 拼音:rén dùn
“六壬”与“遁甲”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主僧復善壬遁,旦旦必焚香转式,以占一日之事。”《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算法、太乙、壬遁、演禽……莫不各有成书,凡一千餘卷,统名曰《神道大编》。” 清 谭嗣同 《仁学》十四:“风水也,星命也,壬遁也,杂占杂忌也,凡为祸福富贵利益者,皆见及於体魄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