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支韵 平声 寘韵 去声 wèi,馈遗 遗拼音:yí 繁体或异体字:遺属支韵,另见 寘韵
遺 yí 〈动〉
-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 同本义
- 遗,亡也。——《说文》
- 遗,离也。——《释言》
- 不遐遗。——《易·泰》
-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 亡矢遗镞。——汉·贾谊《过秦论》
-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 小学而大遗。——唐·韩愈《师说》
- 行若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 遗弃;舍弃
-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 必遗乎今。——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 不自主地排泄
-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 残存。留下
-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晁错《论贵粟疏》
-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 缺失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 遗忘
-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 遗留
-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 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 专指死人留下的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 离开,脱离 。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 堕,落下;下垂
-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 废止 。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
- 遗失之物
- 高祖取楚如拾遗。——《汉书》
-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 姓
康熙字典遺古文:𨗮𨖽𨗭
- 《唐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𠀤音夷。
- 《說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遺。《註》用心弘大,無所遺棄也。《詩·小雅》棄予如遺。《註》言忘去不復存省也。《周禮·秋官·司刺》三曰遺忘。
- 又《正韻》失也。《前漢·賈誼傳》功不遺矣。《後漢·桓榮傳》慮無遺計。
- 又《集韻》餘也。《禮·樂記》有遺音者矣。《註》有不盡之音。《屈原·離騷》依彭咸之遺則。《註》遺,餘也。
- 又留也。《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左傳·昭十九年》古之遺愛也。
- 又《字彙補》便旋也。《前漢·東方朔傳》小遺殿上。《南史·謝幾卿傳》小遺沾令史。《註》卽俗言小便也。
- 又《正字通》遺遺,與委蛇通。《戰國策》出遺遺之門。《註》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樞言篇》遺遺乎若有從治。
- 又姓。魯費宰南遺之後。
-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以醉切,遺去聲。
- 投贈也,餽也。《周禮·地官·遺人註》以物有所餽遺也。《左傳·隱元年》請以遺之。
- 又《玉篇》余恚切《正韻》于位切,𠀤音𧸽。
- 又《集韻》徐醉切,音遂。
- 盈之切,音怡。
- 愈水切,音唯。
- 義𠀤同。
- 又《集韻》《韻會》旬爲切《等韻》似爲切。
- 𠀤與隨同。謙以下人也。《詩·小雅》莫肯下遺。《註》遺,音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