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末字词组
朴遬仆遬僄遬齐遬憯遬剽遬疏遬 

词语解释:朴遬  拼音:pǔ sù
见“ 朴樕 ”。
词语解释:朴樕  拼音:pǔ sù
亦作“朴遫”。
(1).丛木、小树。《诗·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毛 传:“朴樕,小木也。” 唐 刘禹锡 《琴曲歌辞·习鸢操》:“朴樕危巢向暮时,毰毸饱腹蹲枯枝。” 明 何景明 《栖凤亭》诗:“忆昨路经岭徼来,佳植全稀多朴遬。”
(2).喻浅陋、平庸。亦用为谦词。 唐 杜牧 《贺平党项表》:“臣僻左小郡,朴樕散材,空过流年,徒生圣代。” 章炳麟 《秦献记》:“ 青臣 朴樕,不足齿。”
(3).蓬勃茂盛貌。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至 儋耳 ,见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樕丛生,土人云‘倒黏子花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槲实》:“朴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芃芃故也。”
(4).犹朴素。 明 高攀龙 《家谱·内传》:“ 高 氏自 黄巖公 以前,朴遬农家,不习文采,殆有传之隐懿乎?”
词语解释:仆遬  拼音:pú sù
亦作“ 僕遫 ”。 即朴樕。一种矮小的杂树。比喻凡庸。多指才能而言。《汉书·息夫躬传》:“左将军 公孙禄 、司隶 鲍宣 皆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诸曹以下僕遬不足数。卒有彊弩围城,长戟指闕,陛下谁与备之?” 颜师古 注:“僕遬,凡短之貌也。”《新五代史·杂传·康延孝》:“吾有平 蜀 之功,公等僕遬相从,反俛首 郭公 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夫祠堂族长之制,今虽差愈於古,亦差愈於 欧洲 ,要其僕遫之体,褊陋之见,有害於齐一亦明矣。”
词语解释:僄遬  拼音:piào sù
轻捷。《荀子·议兵》:“轻利僄遬,卒如飘风。” 杨倞 注:“言 楚 人之趫捷也。僄,亦轻也……遬,与速同。”参见“ 剽遬 ”。
词语解释:剽遬  拼音:piāo sù
迅疾。《史记·礼书》:“轻利剽遬,卒如熛风。” 张守节 正义:“剽遬,疾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菱角》:“有童子以骑授母,母急不暇问,扶肩而上,轻迅剽遬,瞬息至湖上。”
词语解释:齐遬  拼音:qí sù
疾速。齐,通“ 齌 ”。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舒亦迟也,齐亦遬也。遬,籀文速字,疾也。言君子平日之容,舒迟不迫,见所尊者,则疾速以承之,唯恐或后也。”
词语解释:憯遬  拼音:cǎn sù
疾速。《墨子·明鬼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憯遬也。” 孙诒让 间诂:“憯、速,义同。《玉篇·手部》云:‘撍,侧林切,急疾也。’憯与撍通。”
词语解释:剽遬  拼音:piāo sù
迅疾。《史记·礼书》:“轻利剽遬,卒如熛风。” 张守节 正义:“剽遬,疾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菱角》:“有童子以骑授母,母急不暇问,扶肩而上,轻迅剽遬,瞬息至湖上。”
词语解释:疏遬  拼音:shū sù
犹疏密。《管子·小匡》:“以旦暮从事於田壄,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 尹知章 注:“遬,密也。谓苗之疏密当均列之。”参见“ 疏密 ”。
词语解释:疏密  拼音:shū mì
亦作“疎密”。亦作“踈密”。
(1).稀疏与稠密。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斑閒赋白,踈密有章。”踈密,一本作“ 疏密 ”。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上王羲之书》:“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古无真正楷书……至国朝, 文徵仲 先生始极意结构,疎密匀称,位置适宜。”
(2).简与繁;略与详。《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为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3).粗疏与精密。《晋书·律历志中》:“六十日中疏密可知,不待十年。”《隋书·律历志中》:“ 大象 元年,太史上士 马显 等,又上《丙寅元历》,抗表奏曰:‘……去年冬, 孝宣皇帝 乃詔臣等,监考疎密,更令同造。’”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如臣之説为可采者,其推行之法, 陆贄 所陈,惟陛下察其疎密,详加损益,取进止。”
(4).宽严。《晋书·刑法志》:“ 咸康 之世, 庾冰 好为纠察,近於繁细,后益矫违,復存宽纵,疏密自由,律令无用矣。”
(5).松散与坚实。 唐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极平,乃埋律琯,皆使上齐,入地则有浅深……地有疏密,则不能无差忒。”
(6).疏远与亲密。 宋 苏舜钦 《大理评事程君墓志铭》:“又乐賑人急难,不间疎密。”
(7).高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於《北琵琶》一剧……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疎密之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