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邑人 拼音:yì rén
(1).封地上的人。《易·比》:“邑人不诫,上使中也。”《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木 暴虐於其私邑,邑人诉之。”
(2).同邑的人;同乡的人。《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 宋 王安石 《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自 宋 元 至今,邑人义而祀之。”词语解释:邑里 拼音:yì lǐ
(1).乡里。《墨子·尚贤中》:“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宋 陈师道 《〈茶经〉序》:“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於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 清 俞蛟 《梦厂杂著·李少白传》:“ 李杜 ,字 少白 ,与余同邑里。”
(2).指乡里的人民。《吕氏春秋·诬徒》:“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慙於知友邑里。”《后汉书·朱暉传》:“自去 临淮 ,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 清 归庄 《噫嘻》诗之二:“虏方逼断髮,邑里尽夷蛮。”
(3).乡贯;籍贯。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清 陈鳣 《对策》卷二:“其所叙邑里世系,又详且悉矣。”词语解释:邑屋 拼音:yì wū
(1).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成玄英 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2).引申指乡里。《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属国 李侯 ,发迹邑屋,声冠方嵎。”
(3).邑里的房舍;村舍。《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返臣之邑屋。”《汉书·游侠传·郭解》:“居邑屋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 颜师古 注:“邑屋,犹今人言村舍、巷舍也。” 晋 陶潜 《还旧居》诗:“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宋史·天文志一》:“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4).陵邑的房舍。指祠堂。《旧唐书·李吉甫传》:“臣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昔 汉 章帝 时,欲为 光武 原陵 、 明帝 显节陵 各起邑屋, 东平王 苍 上疏言其不可。”
(5).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宋 王安石 《九鼎》诗:“ 始皇 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姦窥邑屋。”词语解释:邑居 拼音:yì jū
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丘墟而高其郭。” 马非百 注:“邑居,城市住宅。”《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谿谷。” 唐 岑参 《石犀》诗:“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严复 《原强》:“耕凿蚕织,城郭邑居,於是有礼乐刑政之治,有庠序学校之教。”词语解释:邑宰 拼音:yì zǎi
县邑之长。即县令。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谁谓邑宰轻,令名恐不劭。” 清 袁枚 《新齐谐·盘古以前天》:“棺为邑宰某所得,持献制府。”词语解释:邑子 拼音:yì zǐ
同邑的人;同乡。《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臣之邑子,素知之。” 唐 杜甫 《大觉高僧兰若》诗:“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宋 叶适 《叶君宗儒墓志铭》:“故人邑子,常候门下。” 清 方文 《李仙亭》诗:“闻有石亭名尚在,重来邑子意偏亲。”自注:“邑子,《汉书·疏广传》谓同邑子也。”词语解释:邑犬 拼音:yì quǎn
(1).邑里中的狗。《淮南子·泰族训》:“故人主有伐国之志,邑犬羣嘷,雄鷄夜鸣。” 宋 王安石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邑犬横来矜意气,窟蟾偷出助光辉。”
(2).比喻谗毁贤能、不辨是非的盲从者。《楚辞·九章·怀沙》:“邑犬之羣吠兮,吠所怪也。” 王逸 注:“言邑里之犬,羣而吠者,怪非常之人而噪之也。以言俗人羣聚毁贤智者。”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新诗勿纵笔,羣吠惊邑犬。” 鲁迅 《坟·寡妇主义》:“我曾经也略略猜想过这些谣诼的由来:反改革的老先生,色情狂气味的幻想家……跟着一犬而群吠的邑犬。”词语解释:邑民 拼音:yì mín
州县的百姓。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孟子》有受人牛羊求牧与芻之喻, 宋 儒 黄勉齐 先生宰 临川 时,有云:‘邑民犹鸡雏也,令其母也。’圣意盖即本此。”词语解释:邑吏 拼音:yì lì
地方官府的小吏。《吕氏春秋·具备》:“邑吏皆朝, 宓子贱 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 宓子贱 从旁时掣摇其肘。” 唐 元稹 《赛神》诗:“邑吏齐进説,幸勿祸乡原。”词语解释:邑中黔 拼音:yì zhōng qián
《左传·襄公十七年》:“宋 皇国父 为太宰,为 平公 筑臺,妨於农收。 子罕 请俟农功之毕,公弗许。筑者謳曰:‘ 泽门 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 杜预 注:“ 子罕 黑色而居邑中。” 宋 贤大夫 司城子罕 肤色黑,家住邑之中,时人呼为“邑中之黔”。后因以“邑中黔”为恤民循吏的典故。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济物便同川上楫,慰心还似邑中黔。”词语解释:邑令 拼音:yì lìng
县令。 元 揭傒斯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后九年,邑令 张导礼 更为神像及礼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仰彼邑令,作尔冰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邑令蹙然迎拜曰:‘旅櫬未归,是诸弟子之过也。’”词语解释:邑邑 拼音:yì yì
(1).忧郁不乐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 宋 梅尧臣 《送通判黄国博入浙》诗:“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 苏曼殊 《与刘三书》:“ 剑妹 十五回乡,云一週可返,今踰半月尚未来,殊邑邑。”
(2).微弱貌。《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张絳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王逸 注:“邑邑,微弱貌也。”
(3).谦抑貌。《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将军青阳侯王吸〉》:“邑邑将军,育养烝徒。” 章樵 注:“邑邑,谦抑貌。”词语解释:邑尉 拼音:yì wèi
县尉。职掌一县治安,位在县令之下。 唐 岑参 《题永乐韦少府厅壁》诗:“故人是邑尉,过客驻征轩。”词语解释:邑官 拼音:yì guān
邑丞。《旧唐书·窦怀贞传》:“ 怀贞 伏事公主,同於邑官也。”参见“ 邑丞 ”。
词语解释:邑丞 拼音:yì chéng
(1).县丞。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 王 ( 王方 )则官终於郡吏, 杨 ( 杨亨 )则官止於邑丞。”
(2).管理公主事务的官吏。词语解释:邑客 拼音:yì kè
居住在城镇里的人。 汉 焦赣 《易林·井之随》:“蜺见不祥,祸起我乡。行人畏惧,邑客逃藏。”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 餘杭 邑客多羈贫,其中甚者 萧 与 殷 。” 唐 费冠卿 《酬范中丞见》诗:“捧将束帛山僮喜,传示银鉤邑客惊。”词语解释:邑丞 拼音:yì chéng
(1).县丞。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 王 ( 王方 )则官终於郡吏, 杨 ( 杨亨 )则官止於邑丞。”
(2).管理公主事务的官吏。词语解释:邑号 拼音:yì hào
古代六品以上官吏之妻妾的封号。《唐律疏议·名例·妇人有官品邑号》:“诸妇人有官品及邑号。”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诗:“我转官阶常自愧,君加邑号有何功。” 宋 吴坰 《五总志》:“近者,公卿姬侍悉加邑号,而尤者疏封大国。”参见“ 邑君 ”。
词语解释:邑君 拼音:yì jūn
(1).地方官。《汉书·西南夷传》:“ 兴 ( 夜郎王 )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 立 ( 陈立 )。”
(2).县君,古代女子的封号。《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齓,男皆封侯,女为邑君。”《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先是,帝以 汉 唐 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
(3).用为对妇女的尊称。词语解释:邑君 拼音:yì jūn
(1).地方官。《汉书·西南夷传》:“ 兴 ( 夜郎王 )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 立 ( 陈立 )。”
(2).县君,古代女子的封号。《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齓,男皆封侯,女为邑君。”《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先是,帝以 汉 唐 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
(3).用为对妇女的尊称。词语解释:邑志 拼音:yì zhì
县志,地方志。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自序》:“ 扬州 自郡志邑志外,又有 汪光禄 应庚 《平山堂揽胜志》、 程太史 梦星 《平山堂小志》、 赵转运 之壁 《平山堂图志》,言之详矣。”词语解释:邑聚 拼音:yì jù
(1).村落;村寨。《史记·西南夷列传》:“ 西南夷 君长以什数, 夜郎 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避地 苏门 ,累徵不起。从游日众,所居渐成邑聚。”
(2).邑人相集聚。《后汉书·西南夷传》:“邑聚而居,能耕田。” 金 吴激 《鸡林书事》诗:“邑聚居巢惯,夷装被髮安。”词语解释:邑长 拼音:yì cháng
邑里之长。《礼记·檀弓下》:“ 季子皋 葬其妻,犯人之禾…… 子皋 曰:‘ 孟氏 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於斯也。’” 孔颖达 疏:“《史记·仲尼弟子传》云, 高柴 字 子皋 ,少 孔子 之十岁, 郑 人也。知为 成 宰者,下文云 子皋 为 成 宰。”词语解释:邑邻 拼音:yì lín
邻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声誉曜于邑邻,休光延於父母。”词语解释:邑闾 拼音:yì lǘ
(1).里巷的门。《周礼·地官·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灋而县于邑閭。”
(2).指里巷。《周礼·秋官·司盟》“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 汉 郑玄 注:“使其邑閭出牲而来盟。”词语解释:邑郛 拼音:yì fú
犹城郭。 唐 刘禹锡 《天论中》:“羣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餼牢,必圣且贤者先焉。” 唐 柳宗元 《答刘禹锡天论书》:“莽苍之先者,力胜也;邑郛之先者,智胜也。” 唐 元稹 《后湖》诗:“ 荆 有泥泞水,在 荆 之邑郛。”词语解释:邑落 拼音:yì luò
(1).村落,聚落。《三国志·吴志·黄盖传》:“餘皆奔走,尽归邑落。”《魏书·郑伯猷传》:“在州贪惏,妻 安丰王 元延明 女,专为聚敛……户口逃散,邑落空虚。”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大上,民各保其邑落,百里之国,而种族以是为称。”
(2).部落。《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后汉书·东沃沮》:“土肥美,皆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种,有邑落长师。”《北史·勿吉国传》:“ 勿吉国 在 高句丽 北,一曰 靺鞨 。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词语解释:邑庭 拼音:yì tíng
县府的公堂。 宋 黄庭坚 《乔令真赞》:“窥其狱户,视其邑庭,吏无重糈,民有颂声。”词语解释:邑颂 拼音:yì sòng
邑里的歌谣。指民歌。《魏书·崔僧渊传》:“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词语解释:邑庠 拼音:yì xiáng
明 清 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謁先圣于邑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 成 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 绅 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词语解释:邑墓 拼音:yì mù
乡邑的陵园。 金 元好问 《綦威卿毅挽辞》诗:“ 东海 于门旧, 桐乡 邑墓迁。”词语解释:邑国 拼音:yì guó
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易·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高亨 注:“邑国,大夫之邑,诸侯之国。”词语解释:邑城 拼音:yì chéng
县城。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建设》:“邑城 正阳道院 ,俗称 水仙宫 ,因其庙内供 水仙五圣 像也。”词语解释:邑士 拼音:yì shì
本县士人。 元 揭傒斯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是役也,相其成者,主簿 卢廷瑞 ;董其事者,邑士 洪琮 、 薛兴宗 。”词语解释:邑诵 拼音:yì sòng
邑颂。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久矣。”参见“ 邑颂 ”。
词语解释:邑颂 拼音:yì sòng
邑里的歌谣。指民歌。《魏书·崔僧渊传》:“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词语解释:邑郭 拼音:yì guō
城郭;都城。《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破坏二十餘县,杀长吏,燔烧邑郭。”《魏书·崔模传》:“事觉, 模 焚 襄阳 邑郭而还。”词语解释:邑司 拼音:yì sī
唐 代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吏。《旧唐书·职官志一》:“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序:“癸酉之岁,余卧病於 长安 光德坊 之官舍。父老云是 鄱阳公主 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词语解释:邑囚 拼音:yì qiú
地方上的犯人。《宋史·张浚传》:“至 醴陵 ,释邑囚数百,皆 杨么 谍者。”词语解释:邑僚 拼音:yì liáo
县府中的同僚。词语解释:邑宇 拼音:yì yǔ
邑中的屋宇。《后汉书·廉范传》:“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词语解释:邑庙 拼音:yì miào
指城隍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遂信步走到邑庙 豫园 ,游玩一番,然后出城。”词语解释:邑门 拼音:yì mén
城门;郡邑之门。《史记·滑稽列传》:“昔者, 齐王 使 淳于髠 献鵠於 楚 。出邑门,道飞其鵠。”《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徙其魁帅於它郡,赋田受稟,使安生业。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词语解释:邑收 拼音:yì shōu
封地的收成。《史记·河渠书》:“ 鄃 居 河 北, 河 决而南则 鄃 无水菑,邑收多。”词语解释:邑户 拼音:yì hù
(1).封邑和户口。《汉书·王莽传上》:“ 高皇帝 褒赏元功,相国 萧何 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奉事不名,入殿不趋。”《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 建武 二年,封 成武侯 ,邑户最大,租入倍宗室诸家。”
(2).封地上的田户。《陈书·徐陵传》:“ 太建 中,食 建昌 邑,邑户送米至于水次, 陵 亲戚有贫匱者,皆令取之。”词语解释:邑赏 拼音:yì shǎng
封地和赏赐。《后汉书·马武传》:“有功,輒增邑赏,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者。”词语解释:邑姻 拼音:yì yīn
同邑中的姻亲。《歧路灯》第一回:“邑姻有仕於 中州 者,知 灵宝公 至叔大人,已传四世。”词语解释:邑然 拼音:yì rán
不乐貌。《后汉书·刘陶传》:“吏民思而歌之曰:‘邑然不乐,思我 刘君 。何时復来,安此下民。’”《隋书·房陵王勇传》:“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词语解释:邑族 拼音:yì zú
封地和宗族。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 才 ( 吕才 )又论人姓,或因官,或因邑族,岂可配以宫商?”词语解释:邑斗 拼音:yì dòu
谓与本邑人私斗。 商鞅 之法,邑斗有刑。《商君书·战法》:“故王者之政,使民怯於邑鬭,而勇於寇战。”《韩非子·八奸》:“军旅之功无踰赏,邑鬭之勇无赦罪。” 陈奇猷 集释:“旧注:邑鬭勇者,谓恃力与邑人私鬭。”词语解释:邑土 拼音:yì tǔ
封地。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天秩邑土,勛乃永存。”词语解释:邑菀 拼音:yì wǎn
郁郁不乐貌。 清 王夫之 《显妣谭太孺人行状》:“唯以天倾莫补,人溺无援,邑菀终日,以至於不起。”词语解释:邑膰 拼音:yì fán
邑,采邑;膰,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 宋 苏辙 《代南京留守祭永嘉郡夫人马氏文》:“生有邑膰,没有庙祠。”词语解释:邑骇 拼音:yì hài
恐惧不安。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东山经·朱獳》:“朱獳无奇,见则邑骇。”词语解释:邑采 拼音:yì cǎi
采邑。《魏书·咸阳王禧传》:“利建虽古,未必今宜;经野由君,理非下请。邑采之封,自有别式。”词语解释:邑都 拼音:yì dōu
都城,都市。 宋 曾巩 《送江任序》:“士不必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已传其邑都,坐其堂奥。”词语解释:邑闬 拼音:yì hàn
里门。《新唐书·徐申传》:“徙治故州,未几,邑閈如初。”词语解释:邑野 拼音:yì yě
都邑郊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 夏 悲讙。” 李周翰 注:“邑野,都邑郊野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光熙元年》:“至 晋阳 ,府寺焚毁,邑野萧条。”词语解释:邑怜 拼音:yì lián
不快和惋惜。《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来,无邑怜之心。” 杨倞 注:“邑,与‘悒’同。悒,怏也。怜,读为‘吝’,惜也。言弃无益之事,更无悒怏吝惜之心。”词语解释:邑廛 拼音:yì chán
市廛,集镇。《旧唐书·刘晏传》:“若米运流通,则飢人皆附,村落邑廛,从此滋多。”词语解释:邑纠 拼音:yì jiū
乡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其闻官,则又将烦邑纠,呼里正,集邻保,入山林,相亩步,视高下。”词语解释:邑粟 拼音:yì sù
采邑的赋粟。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庄周 贫者,往贷粟於 魏文侯 , 文侯 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词语解释:邑悚 拼音:yì sǒng
恐惧不安。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西山经·鳋鱼》:“鰠鱼潜渊,出则邑悚。”词语解释:邑社 拼音:yì shè
陵邑的社庙。《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园县极方望,邑社揔地灵。” 李善 注:“邑社,陵邑之社也。”词语解释:邑由 拼音:yì yóu
复姓。 楚 大夫 养由基 之后,避仇改 邑由 氏。 晋 有 邑由养真 。见□ 贾执 《英贤传》、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辨证》。词语解释:邑豪 拼音:yì háo
部族酋豪。《后汉书·南蛮传》:“ 肃宗 元和 元年, 日南 徼外 蛮夷 究不事人 邑豪献生犀、白雉。”《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纯 ( 郑纯 )与 哀牢夷 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 夷 俗安之。”词语解释:邑租 拼音:yì zū
封地的租赋。《新唐书·杨仲昌传》:“ 仲昌 资长于吏,常分父邑租振宗党。”词语解释:邑金 拼音:yì jīn
封邑的租赋税金。《庄子·外物》:“ 庄周 家贫,故往贷粟於 监河侯 。 监河侯 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成玄英 疏:“待我岁终,得百姓租赋封邑之物乃贷子。”词语解释:邑绅 拼音:yì shēn
地方上的绅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蹇少保》:“官至 重庆 太守,与邑绅 蹇公 来誉 善。” 许杰 《赌徒吉顺》上:“他现在时常在某邑绅家中出入。”词语解释:邑老 拼音:yì lǎo
邑里的老人。 晋 潘岳 《藉田赋》:“有邑老田父,或进而称曰:盖损益随时,理有常然。”词语解释:邑钱 拼音:yì qián
封邑的租税收入。《汉书·王莽传上》:“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词语解释:邑斗
谓与本邑人私斗。 商鞅 之法,邑斗有刑。《商君书·战法》:“故王者之政,使民怯於邑鬭,而勇於寇战。”《韩非子·八奸》:“军旅之功无踰赏,邑鬭之勇无赦罪。” 陈奇猷 集释:“旧注:邑鬭勇者,谓恃力与邑人私鬭。”词语解释:邑侯 拼音:yì hòu
县令。 宋 王玄 《吊耒阳杜墓》诗:“邑侯新布政,一为剪紫荆。” 明 屠隆 《綵毫记·乘醉骑驴》:“好拜上你邑侯呵,莫苦问山人踪跡。”词语解释:邑主 拼音:yì zhǔ
县邑的长官。 汉 焦赣 《易林·困之兑》:“国将有事,狐嘈向城。三日悲鸣,邑主大惊。”《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个承差﹞请知县到正厅上坐下,叫人到里面报道:‘邑主在外有请。’”词语解释:邑制 拼音:yì zhì
古代邑里居民的组织制度。《管子·乘马》:“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逸周书·大聚》:“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命之曰大聚。”词语解释:邑入 拼音:yì rù
封邑所收的租税。《史记·孟尝君列传》:“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於 薛 。”《汉书·东方朔传》:“列为公主,赏赐邑入。” 颜师古 注:“既别得赏赐,又所食之邑入其租赋也。”词语解释:邑党 拼音:yì dǎng
乡党。词语解释:邑乘 拼音:yì chéng
县志;地方志。 清 方文 《禊日同潘含仲陈襄云金去的饮石牛洞》诗:“君有史才脩邑乘,兹游虽小亦堪传。”自注:“ 去的 方脩《潜山志》。” 清 周亮工 《与王隆吉书》:“邑乘中所载诸公姓字,亦强记其姓字,未掩卷忘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白云湖》:“二水会同入 大清河 ,邑乘载之甚明。”词语解释:邑业 拼音:yì yè
指商业。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五章:“虽然,邑业与野业,常相倚者也。邑业盛则野业不得不随之而进,然则重商业者,实间接以为农业之先驱也。”词语解释:邑借 拼音:yì jiè
古代 辰韩国 官职名。《后汉书·东夷传·辰韩》:“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秖,次有杀奚,次有邑借。” 李贤 注:“皆其官名。”词语解释:邑商 拼音:yì shāng
地方上的商人。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建设》:“海邑之民,殊无甚利,惟有邑商有愿行货海外者,较远人颇便。”词语解释:邑厉 拼音:yì lì
旧时谓县邑设坛祭祀本境内无人祭祀的鬼神。《清史稿·礼志三》:“ 顺治 初, 直省 府、州、县设坛城北郊,岁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用羊三、豕三、米饭三石、香烛、酒醴、楮帛祭本境无祀鬼神。府曰郡厉,县曰邑厉。”词语解释:邑厅 拼音:yì tīng
地方的办公场所。 宋 周必大 《九华山录》:“循城而东,有拱翠楼、亭,隶邑厅,又稍前即 九华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