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井邑 拼音:jǐng yì
(1).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晋 陆云 《答张士然》诗:“脩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 唐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 忠州 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明 区大相 《南行感怀》诗:“贡采山川竭,徵输井邑虚。”
(2).市井。 唐 王维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诗:“閭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陈贻焮 注:“井邑,即市井。”《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荆南 节度十州,当 唐 之末,为诸道所侵, 季兴 ( 高季兴 )始至, 江陵 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凋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井邑骚然,商贾罢市。”参见“ 井市 ”。
(3).故里。 唐 张说 《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路艰寇阻,兵危势急,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九:“老大荒凉餘井邑,半龕残火一翁禪。”
词语解释:井市 拼音:jǐng shì
(1).做买卖的市街。古代因井为市,故称。 唐 李绅 《入扬州郭》诗:“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 明 文徵明 《饮子畏小楼》诗:“君家在 皐桥 ,諠闐井市区。”
(2).代称商贾。 宋 梅尧臣 《李审言相招令开宝塔院》诗:“又效井市态,屈强体非雅。”词语解释:京邑 拼音:jīng yì
京都。 汉 张衡 《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舆驾还京邑,朋游满旁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京邑之盛,莫如今日。”词语解释:都邑 拼音:dū yì
(1).城市。《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畴 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 畴 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 梁启超 《新民议·禁早婚议》:“其居於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
(2).指京城,京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后都邑独五夜。” 清 顾炎武 《北岳辨》:“故 吴宽 以为帝王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词语解释:郡邑 拼音:jùn yì
府县。 唐 元稹 《茅舍》诗:“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清 方文 《赠钱驭少》诗:“风尘催战鼓,郡邑走降书。” 清 孙枝蔚 《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郡邑久萧条,如患染肢肤。”词语解释:城邑 拼音:chéng yì
城和邑。泛指城镇。《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於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史记·淮阴侯列传》:“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程公 为是州,得 闽山 嶔崟之际,为亭於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四瞩。”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三:“自昔遘难初,城邑遭屠割。” 茅盾 《耶稣之死》:“城邑被火焚烧,田地为外邦人所侵吞。”词语解释:岩邑 拼音:yán yì
险要的城邑。《左传·隐公元年》:“ 制 ,巖邑也, 虢叔 死焉。”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国有巖邑,朝多君子。” 唐 刘孝孙 《早发成皋望河》诗:“清晨发巖邑,车马走轘辕。” 清 方文 《送刘孔安北上》诗:“出宰两巖邑,弘誉东西驰。”词语解释:作邑 拼音:zuò yì
(1).谓建筑都城。《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 郑玄 笺:“作邑者,徙都于 丰 ,以应天命。”《诗·大雅·文王有声》“ 镐京 辟廱” 毛 传:“ 武王 作邑於 镐京 。”
(2).做县令。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熊子复》:“不相闻者几二十年,及改秩作邑满,造朝謁 光范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 叶顒 等荐 俞翊 为 饶州 守,言其作邑有声。”词语解释:乡邑 拼音:xiāng yì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周礼·地官·乡师》:“以司徒之大旗,致众庶而陈之,以旗物辨乡邑,而治其政令刑禁。” 郑玄 注:“邑犹里也。” 孙诒让 正义:“此乡邑亦犹言乡里。凡六乡五比为閭,则聚居为城邑,犹之里宰。六遂之邑为五邻聚居。《小司徒》都鄙之邑为四井聚居也。然则辨乡邑者谓即六乡之众而辨其某乡某邑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慈惠而有理者,使是掌乡邑而治父子。” 卢辩 注:“乡,乡遂。邑,公邑。”
(2). 秦 汉 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噲 以相国击 卢綰 ,破其丞相 抵蓟 南,定 燕 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 汉 张衡 《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賑。” 梁启超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夫欲求人类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何一而非客观所当取材者?”
(3).家乡,故里。《墨子·号令》:“发候,必使乡邑忠信善重士。有亲戚妻子,厚奉资之。”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唐 韩愈 《桃源图》诗:“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清 方苞 《读经解》:“而承其学者,復以教於乡邑,各自为方,不能相通。”
(4).同乡。《周书·冯迁传》:“﹝ 迁 ﹞唯以谦恭接待乡邑,人无怨者。”《南史·王懿传》:“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有一人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邑所容。” 明 李东阳 《贞则堂诗》:“忆昔归夫君,君家妾乡邑。”词语解释:大邑 拼音:dà yì
(1).犹大邦。 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 。”《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 。” 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 ’‘天邑 周 ’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 ’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
(2).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3).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绥猷,必择建都之地。”词语解释:封邑 拼音:fēng yì
(1).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2).指领地、食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右逕 刘仲 城北,是 汉祖 兄 刘仲 之封邑也。”词语解释:山邑 拼音:shān yì
(1).犹山地,山区。《管子·山国轨》:“ 周 岐山 至於 峥丘 之 西塞丘 者,山邑之田也。布币称贫富而调之。”
(2).山区城邑。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会猎园下》诗:“岂如闲官走山邑,放旷不与趋朝衙。” 元 王恽 《鹈鴂词》:“田间趣起早耕人,秀樾深藏晓无迹,阴阴夏木共山邑。”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鳖逐人》:“大理司直 陈棣 嗜鱉,所居山邑,艰於得,随得则食。”词语解释:天邑 拼音:tiān yì
谓帝王之都。指京都。《书·多士》:“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 商 。”《文选·班固〈典引〉》:“至于参五 华夏 ,京迁 镐 亳 ,遂自北面,虎螭其师,革灭天邑。” 蔡邕 注:“天邑,天子邑也。”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既而拂衣华族,入天邑而观光。” 明 唐顺之 《游龙门》诗:“水同 瀍 涧 縈天邑,山接 崤 函 锁帝臺。” 清 侯方域 《定鼎说》:“稽 汉 都 渭 涘,定以天邑。”词语解释:家邑 拼音:jiā yì
古时大夫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郑玄 注:“家邑,大夫之采地。” 明 宋濂 《吴公行状》:“ 毘陵 , 吴 之 延陵 ,乃 季子 之家邑也。”词语解释:下邑 拼音:xià yì
(1).国都以外的城邑。《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筑 郿 ” 晋 杜预 注:“ 郿 , 鲁 下邑。” 孔颖达 疏:“国都为上,邑为下,故云 鲁 下邑。”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促装下邑,浪拽上京。”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一:“自京师奉别,于今已八九年……忽得书,乃知尚滞下邑,幸得会合,欢慰固无量。”
(2).小地方;小县。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和羹未飪,宰兹下邑。”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伏荒炎之下邑,嗟名頽而位仆。” 清 姚鼐 《张仲絜时文序》:“﹝ 常熟 ﹞虽偏僻下邑,其士人多知乘时,或逾于都会广聚之区,习使之然也。”词语解释:林邑 拼音:lín yì
南海 古国名。故地在今 越南 中南部。公元192年(一说137年)建国。 中国 史籍初称之为 林邑 , 唐 至德 以后改称 环王 。公元九世纪后期改称 占城 。自 五代 以后, 中国 正史和《诸蕃志》、《岛夷志略》、《瀛涯胜览》等书均有记述。十七世纪末亡于 广南 阮氏 。《晋书·四夷传·林邑国》:“ 林邑国 本 汉 时 象林县 ,则 马援 铸柱之处也,去 南海 三千里。”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其海外杂国,若 躭浮罗 、 流求 、 毛人 、 夷亶 之州, 林邑 、 扶南 、 真腊 、 于陀利 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 朱熹 注:“ 林邑 ,一曰 环王 ,在 交州 南,海行三千里。” 清 赵翼 《铜鼓歌》:“ 南海 庙曾见铜鼓,献自 林邑 番王府。”词语解释:剧邑 拼音:jù yì
政务繁剧的郡县。《晋书·王猛传》:“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前蜀 杜光庭 《程德柔醮水府修堰词》:“ 当县 地控上游,素名剧邑,赋舆重大,耕稼兹繁。” 宋 叶适 《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於今人也。” 清 周在浚 《周亮工行述》:“ 潍 ,剧邑也,事繁丛弊。”词语解释:同邑 拼音:tóng yì
同县。《汉书·贾谊传》:“ 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 李斯 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元瑞 曾得祕本,后归之同邑 章无逸 。”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九章第七节:“1876年,他执贽于同邑学者 朱次琦 门下,治 程 朱 兼及 陆 王 理学三年。”词语解释:西邑 拼音:xī yì
(1). 夏 代都城 安邑 的别称。《书·太甲上》:“惟尹躬先见于 西邑 夏 ,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孔 传:“ 夏 都在 亳 西。”
(2).位居西面的都邑。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东垣君諫諍,西邑我驱驰。”自注:“ 元和 元年同登科, 微之 拜拾遗,予授 盩厔 尉。”按, 盩厔 在 陕西 中部, 长安 之西。今改 周至 。词语解释:边邑 拼音:biān yì
犹边城。泛指边境地区。《礼记·玉藻》:“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史记·伍子胥列传》:“ 楚平王 以其边邑 钟离 与 吴 边邑 卑梁氏 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强僭之国,皆接以恩礼,商贾往来不禁,有出境犯其令者,迺为之置市边邑,使两利。”词语解释:畿邑 拼音:jī yì
京城管辖的县。《新唐书·柳浑传》:“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 浑 独不贺,曰:‘此特 京兆 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 京兆 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词语解释:于邑 拼音:yú yì
亦作“ 於悒 ”。
(1).忧郁烦闷。《楚辞·九章·悲回风》:“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 王逸 注:“气逆愤懣,结不下也。” 朱熹 集注:“於音乌。” 汉 牟融 《理惑论》:“玉石同匱, 猗顿 为之於悒;朱紫相夺, 仲尼 为之叹息。”《旧唐书·肃宗纪论》:“臣每读《诗》至 许穆夫人 闻宗国之颠覆, 周 大夫伤宫室之黍离,其辞情於邑,赋諭勤恳,未尝不废书兴叹。”《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 马超 知 张鲁 不足与计事,又 鲁 将 杨昂 等数害其能, 超 内怀於邑。”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缀法》:“若令思挫於弱毫,教屈於陋墨,言之使人於邑。”
(2).犹呜咽。《史记·刺客列传》:“ 政 姊 荣 闻人有刺杀 韩 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 政 之旁。” 王伯祥 注:“於邑,同‘呜咽’。悲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方时隆盛,年夭伤兮。弟子增欷,洿沬悵兮。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唐 刘禹锡 《原力》:“客於邑垂涕洟。 刘子 解之……客闻之破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既而秋决有日,女始皇皇躁动,昼去夕来,无停履。每于寂所,於邑悲哀,至损眠食。”词语解释:食邑 拼音:shí yì
(1).靠封邑租税生活。《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东南流,逕 山桑 邑南,俗谓之 北平城 ,昔 文钦 之封 山桑侯 ,疑食邑于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诸侯之国,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食田者死则收之,食邑者以渐而收。”
(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 将兵守 景陵 二十日, 三秦 使 章平 等攻 参 , 参 出击,大破之。赐食邑於 寧秦 。”《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不则一日,来至一所在,地名 樊川 ,乃 汉 时 樊噲 所封食邑之处。”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数百家直到万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税。”
(3). 唐 宋 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勋阶封号食邑实封之分》:“其食邑与实封有别者,如 余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对二百户是也。”参阅《宋史·职官志十》。词语解释:陵邑 拼音:líng yì
(1). 汉 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文选·班固〈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 李善 注:“ 元帝 詔曰:‘往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人以奉园陵。自今所为陵者,勿置县邑。’然则 元帝 始不迁人陪陵。自 元 以上,正有七帝也。”《文选·颜延之〈拜陵庙〉诗》:“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 景帝 作 寿陵 ,起邑。” 明 唐顺之 《送柯佥事之楚序》:“其友人 武进 唐某 送而谓之曰:‘ 柯君 知斯职之不易乎!盖在 汉 时诸陵邑,习俗庞杂,豪猾所窟穴,故天子常为选用强察能治剧吏以附循而芟薙之。’”
(2).山丘和城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 河 者水阴,四瀆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絶纪之应也。” 颜师古 注:“大阜曰陵。”词语解释:试邑 拼音:shì yì
谓任县令,治理地方。 宋 刘挚 《谢馆职启》:“两 河 试邑,北 楚 从军,顾常怀功名之心,颇亦究义命之説。” 明 海瑞 《乞治党邪言官疏》:“ 宋惕甲 试邑有声,部使者以不降意诬劾之,时有猫噬鸚鵡,罪无可恕之説。”词语解释:皇邑 拼音:huáng yì
帝都;京城。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清晨发皇邑,日夕过 首阳 。”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指皇邑而南辕,驾修衢以骋力。” 唐 孟郊 《初于洛中选》诗:“终然恋皇邑,誓以结吾庐。”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弱冠游皇邑,抽翰预时髦。”词语解释:楚邑 拼音:chǔ yì
指古 楚国 的疆域。 唐 无可 《送董正字归觐毘陵》诗:“路入 江 波上,人归 楚 邑东。”词语解释:县邑 拼音:xiàn yì
县城。《韩非子·说林下》:“ 晋 中行文子 出亡,过於县邑。”《史记·萧相国世家》:“ 何 守 关中 ,侍太子,治 櫟阳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輒奏上,可,许以从事。”《后汉书·伏湛传》:“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词语解释:邑邑 拼音:yì yì
(1).忧郁不乐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 宋 梅尧臣 《送通判黄国博入浙》诗:“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 苏曼殊 《与刘三书》:“ 剑妹 十五回乡,云一週可返,今踰半月尚未来,殊邑邑。”
(2).微弱貌。《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张絳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王逸 注:“邑邑,微弱貌也。”
(3).谦抑貌。《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将军青阳侯王吸〉》:“邑邑将军,育养烝徒。” 章樵 注:“邑邑,谦抑貌。”词语解释:邦邑 拼音:bāng yì
(1).指封地。《礼记·檀弓上》:“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2).指政区;地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原公水》:“ 魏 兴,更开疆宇,分割 太原 四县,以为邦邑。” 唐 孟郊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牵苦强为赠,邦邑光峨峨。” 清 李霨 《枫岭》诗:“其巔判 闽 浙 ,风土隔邦邑。”词语解释:故邑 拼音:gù yì
(1).原来的封邑。《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召 孟尝 君而復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2).故乡所在的都邑。《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齐王 信 家在 楚 ,此其意欲復得故邑。”词语解释:朝邑 拼音:cháo yì
京城;都市。 南朝 宋 鲍照 《见卖玉器者》诗:“奇声振朝邑,高价服乡村。”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俄 主 大彼得 ,躬游列国,择国中俊秀子弟,使受业 葡 法 之都,归而贵显之,布在朝邑, 俄 遂以强。”词语解释:敝邑 拼音:bì yì
(1).谦辞。称自己的国家。《礼记·檀弓下》:“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大王之威行於 山 东,敝邑恐惧。” 胡三省 注:“ 春秋 以来,列国交聘,行人率自称其国曰敝邑。”
(2).犹言偏僻的地方。《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覿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吕延济 注:“ 蜀 但知习其敝小都邑,不见上国,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敝,一本作“ 弊 ”。词语解释:汤沐邑 拼音:tāng mù yì
(1). 周 代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於天子之县内。” 郑玄 注:“给齐戒自絜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 孔希旦 集解:“方伯汤沐之邑在天子之县内者,即《左氏》、《公羊》所谓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师者为朝宿之邑,在 泰山 下者为汤沐之邑,其实京师及 泰山 下之邑,皆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齐戒自洁清也。”
(2).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战国策·楚策二》:“ 秦王 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翫丽好翫习音者,以懽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 上庸 六县为汤沐邑,欲因 张仪 内之 楚王 。”《史记·平準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 常山公主 , 河东 有汤沐邑,因家焉。” 清 龚自珍 《答人问关内侯书》:“其人揖让乎 汉 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入,稍稍厚乎 汉 相公卿。”亦省作“ 汤邑 ”。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词语解释:国邑 拼音:guó yì
(1).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2).城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
(3). 汉 代诸侯的封地。《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词语解释:陋邑 拼音:lòu yì
僻小的州县。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或曰:州县有大小,而陋邑未必尽可备谱系。”词语解释:爵邑 拼音:jué yì
(1).爵位和封邑。《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陈平 畏 吕后 ,执 噲 诣 长安 。至则 高祖 已崩, 吕后 释 噲 ,使復爵邑。”《宋史·李穀传》:“俄以平 寿州 ,敍功加爵邑。” 清 毛岳生 《练伯颖〈后汉书公卿表〉序》:“一代制度政刑、世系岁月、宗亲臣工事状、爵邑拜免除袭,纪志传或书或不书者,多错综列之。”
(2).特指封邑。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近俗以权臣所居坊呼之, 李安 邑最著,如爵邑焉。”词语解释:户邑 拼音:hù yì
户口与县邑。 汉 代开始以户口或县邑为封建单位。《史记·三王世家》:“使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户邑。”《后汉书·黄琼传》:“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词语解释:市邑 拼音:shì yì
市镇;城镇。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 宋 陆游 《过邻家》诗:“室庐封鐍多逋户,市邑萧条少醉人。”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军民辑和,市邑无扰。”词语解释:通邑 拼音:tōng yì
交通便利的城市。 唐 温庭筠 《登卢氏台》诗:“胜地当通邑,前山有故居。”词语解释:郭邑 拼音:guō yì
(1).陵邑。《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后帝欲为 原陵 、 显节陵 起县邑, 苍 闻之,遽上疏諫曰:‘伏闻当为二陵起立郭邑。’”
(2).城邑。 前蜀 韦庄 《袁州作》诗:“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新开古画图。”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卷一:“﹝学士修书共成一千二百卷,﹞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亦指城中居民。《魏书·郑羲传》:“明旦, 羲 齎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词语解释:商邑
商都词语解释:甸邑 拼音:diàn yì
(1).京师附近的县邑。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伏以崇陵仙寝,復土纔终,甸邑疲人,休功未几,今又重劳营奉,朕所哀矜。”
(2).治理县邑。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甸邑叨前列,天臺媿后行。”自注:“鄙人离 渭南 主簿十年,舍人方尉此邑。”词语解释:鼎邑 拼音:dǐng yì
《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后遂以“鼎邑”指 洛阳 。 唐 杨炯 《途中》诗:“悠悠辞 鼎邑 ,去去指 金墉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 鼎邑 而重威灵。”词语解释:公邑 拼音:gōng yì
国君的直辖地。指釆邑之外的土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郑玄 注:“公邑,谓六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 清 林颐山 《释赋税二》:“依《司马法》,车一乘,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为王畿,乡遂与公邑与采地与侯国同制。”词语解释:郊邑 拼音:jiāo yì
(1).郊野。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赵英才书》:“故偃蹇园巷,从容郊邑。”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下 淮 风自急,树杪分郊邑。”
(2).道教语。喻人的五脏六腑。《黄庭内景经·琼室》:“长谷玄乡绕郊邑,六龙飞散难分别。” 梁丘子 注:“郊邑谓五藏六府也。”词语解释:鹤邑 拼音:hè yì
即 鹤市 。 宋 陈人杰 《沁园春·赠陈用明》词:“ 鹤邑 朝帆,鱸乡夕棹,来往菰蒲何处间。”参见“ 鹤市 ”。
词语解释:鹤市 拼音:hè shì
据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 吴王 阖闾 有女,因怒王而自杀。王痛之,厚葬于 阊门 外。下葬之日,王令舞白鹤于 吴 市中,令万民随而观之,还使男女与白鹤俱入 羡门 ,因发机以掩之,杀生以送死。后即以“鹤市”别称 姑苏 ,即今 江苏省 苏州市 。 明 李士标 《秋日偕卞润移棹虎丘》诗:“ 虎疁 北拒通关路, 鹤市 西来尽佛宫。” 清 曹寅 《白杜鹃雌雄一双江天御得自吴门索题漫赋》诗之二:“携归 鹤市 春将晚,行过 蚕丛 客自知。”词语解释:堂邑 拼音:táng yì
(1). 春秋 楚 地,本名 棠 。《左传·襄公十四年》:“ 子囊 师於 棠 以伐 吴 。”后属 吴 ,称 堂邑 。今 江苏 六合 稍西而北。
(2).复姓。《史记·大宛列传》有 堂邑父 。词语解释:塞邑 拼音:sāi yì
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穀梁传·僖公二年》:“ 夏阳 者, 虞 虢 之塞邑也。” 范宁 注:“其地险要,故二国以为塞邑。”词语解释:旁邑 拼音:páng yì
邻近的城邑。《左传·昭公十年》:“公与 桓子 莒 之旁邑,辞。 穆孟姬 为之请 高唐 , 陈氏 始大。”《史记·孝武本纪》:“ 济北王 以为天子且封禪,乃上书献 泰山 及其旁邑。”《宋史·佞幸传·朱缅》:“﹝ 朱冲 ﹞去之旁邑乞贷,遇异人,得金及方书归。”词语解释:内邑 拼音:nèi yì
诸侯国境内的城邑。《公羊传·庄公八年》“夏,师及 齐 师围 成 , 成 降于 齐 师” 唐 徐彦 疏:“ 成 为内邑, 孟氏 所有而与 齐 围之。”词语解释:田邑 拼音:tián yì
(1).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礼记·祭统》:“古者於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於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史记·赵世家》:“﹝ 景公 ﹞於是召 赵武 、 程婴 徧拜诸将,遂反与 程婴 、 赵武 攻 屠岸贾 ,灭其族。復与 赵武 田邑如故。” 晋 杜预 《春秋释例·书叛》:“古之大夫,或锡之田邑,或分之都城,故有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宜广田邑,用申恩礼,增封为四千户。”
(2).田野与都邑。《楚辞·大招》:“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王逸 注:“田,野也……邑,都邑也。”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书》:“ 李聃 家於 瀨乡 , 庄周 老於家。田邑之间,復有昔时怀器而隐处者乎?愿一览焉。”词语解释:私邑 拼音:sī yì
犹封邑。私人的领地。《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木 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公羊传·昭公五年》:“ 莒 牟夷 以 牟娄 及 防 兹 来奔……其言及 防 兹 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 徐彦 疏:“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词语解释:居邑 拼音:jū yì
(1).囤积于城邑之中。《汉书·食货志下》:“富商贾或墆财役贫,转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居穀於邑也。’ 如淳 曰:‘居贱物於邑中以待贵也。’二説皆未尽也。此言或有所废置,有所居蓄,而居於邑中,以乘时射利也。”
(2).泛指人口聚居之地。《汉书·沟洫志》“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唐 颜师古 注:“言川泽水所流聚之处,皆留而置之,不以为居邑而妄垦殖,必计水所不及,然后居而田之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百里见方的地区,有田九万顷,除去三分之一的山林川泽和居邑,馀下六万顷,约合今一百八十六万亩。”词语解释:丰邑 拼音:fēng yì
(1).美好富厚的城邑。《后汉书·丁鸿传》:“及封功臣,帝令各言其乐,诸将皆占丰邑美县。”
(2). 周文王 所作邑,以为都。《史记·周本纪》:“﹝ 西伯 ﹞伐 崇侯虎 ,而作 丰邑 ,自 岐下 而徙都 丰 。”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丰 在 京兆 鄠县 东,有 灵臺 。”
(3). 汉高祖 故乡。《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 沛 丰邑 中阳里 人也。”
(4).借指 汉高祖 。《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司空安成康王碑铭》:“昔者 重华 文命 ,并胄 高阳 之苗; 丰邑 舂陵 ,俱纂帝 尧 之绪。”
(5).指 新丰 。在 骊山 附近。 唐 武平一 《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 丰邑 模犹在, 驪宫 迹尚存。”词语解释:采邑 拼音:cài yì
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周礼·夏官·司勋》“凡颁赏地,参之一食”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不以美田为采邑。” 明 卓尔堪 《从军行》:“战胜食采邑,战死为国殤。” 清 彭始奋 《寄陇西观察赵韫退先生》诗:“新分采邑 陕西 偏,上奏仍屯塞下田。”词语解释:枌邑 拼音:fén yì
(1).指 汉高祖 故里。《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宫庙礼哀敬, 枌邑 道严玄。” 李善 注:“ 枌 , 枌榆 社也。”
(2). 南朝 宋 袁淑 为御史中丞时,尝从 刘裕 拜 汉高祖 庙。后亦泛指故里。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乡里》:“ 枌邑 ,犹言 榆社 ,谓乡邑也。”参见“ 枌榆 ”。
词语解释:枌榆 拼音:fén yú
(1).木名。《说文·木部》:“枌,榆也。” 段玉裁 注:“各本少‘枌’,浅人以为复字而误删之。枌榆者,榆之一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高祖 王 关中 ,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邑,树枌榆,令街庭若一。” 唐 皇甫冉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诗:“里社枌榆毁,宫城骑吏非。”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枌榆养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
(2). 汉高祖 故乡的里社名。《史记·封禅书》:“ 高祖 初起,祷 丰 枌榆社 。”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社在 丰 东北十五里。或曰: 枌榆 ,乡名, 高祖 里社也。”
(3).指 汉高祖 即位后,于 秦 故 骊邑 移置的 新丰县 枌榆社 。见《西京杂记》卷二。后借指帝乡或皇宫。 明 张居正 《宫殿纪》:“迨我皇上膺运龙飞,入践皇极,固已化国为天下,犹以 枌榆 故里,王迹所兴,睠怀不置。”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一:“楼通 花萼 连藩邸,地接 枌榆 总旧勋。”
(4).泛指故乡。《南齐书·沉文季传》:“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 枌榆 。”《太平广记》卷三四七引 唐 裴铏 《传奇·赵合》:“知君颇有义心,儻能为归骨於 奉天城 南 小李村 ,即某家 枌榆 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喻坦之》:“同时 严维 、 徐凝 、 章八元 , 枌榆 相望,前后唱和,亦多诗集。” 清 郑江 《西溪草堂图》诗:“仙源在 枌榆 ,余胡久淹留?”词语解释:余邑 拼音:yú yì
指足供祭祀以外的其馀的封邑。《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餘邑。”词语解释:村邑 拼音:cūn yì
村镇。引申指故里。《宋书·孝义传·潘综》:“ 孙恩 之乱,妖党攻破村邑。” 明 高启 《董逃行》:“ 羌 儿夹輦奉西迁,百姓驱随弃村邑。”词语解释:郁邑 拼音:yù yì
郁悒。《楚辞·离骚》:“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王逸 注:“鬱邑,忧也。邑,一作悒。”《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毗伽 果不敢迎,鬱邑不得志,恚而死。” 清 顾炎武 《赠卫处士蒿》诗:“旅怀正鬱邑,矧乃多病妨。”参见“ 鬱悒 ”。
词语解释:郁悒 拼音:yù yì
忧闷。《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鬱悒而谁与语!” 李善 注:“鬱悒,不通也。” 宋 司马光 《呈江邻几》诗:“今兹官帝城,大暑困鬱悒。” 明 李东阳 《题应宁所藏马敬瞻山水图》诗:“嗟予对此开鬱悒,如热者濯渴者汲。”词语解释:骊邑 拼音:lí yì
古地名。在今 陕西省 临潼县 。《国语·晋语一》“ 献公 卜伐 驪戎 ” 三国 吴 韦昭 注:“ 驪戎 , 西戎 之别在 驪山 者也。其君男爵, 姬 姓。 秦 曰 驪邑 , 汉高祖 徙 丰 民於 驪邑 ,更曰 新丰 ,在 京兆 也。”词语解释:骈邑 拼音:pián yì
(1).古地名。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论语·宪问》:“问: 管仲 。曰:‘人也。夺 伯氏 駢邑 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杨伯峻 注:“ 駢邑 ,地名。 阮元 曾得伯爵彝,説是 乾隆 五十六年出於 山东 临胊县 柳山寨 。他在《积古斋鐘鼎彝器款识》里説, 柳山寨 有古城的城基,即 春秋 的 駢邑 。”《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 桓公 以 管仲 功高,乃夺大夫 伯氏 之 駢邑 三百户,以益其封焉。” 清 赵翼 《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夺来 駢邑 人忘怨,茇后甘棠地繫思。”
(2).指相邻的邑县。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序:“六年,至 寿 之駢邑曰 霍山 。山,故岳也,邑赘于趾。”词语解释:拜邑 拼音:bài yì
拜授邑宰。 宋 梅尧臣 《送萧监丞濬宰临邑》诗:“羡君先拜邑,残腊见登车。”词语解释:辞邑 拼音:cí yì
辞去封邑。借指辞官退休。《晏子春秋·杂下二八》:“ 晏子 相 景公 ,老,辞邑。”词语解释:岐邑 拼音:qí yì
古邑名。在今 陕西省 岐山县 境。 周 古公亶父 所建。《竹书纪年》卷上:“三年,自 殷 迁于 河 北。命 周公 亶公 ,赐以 岐邑 。”词语解释:弊邑 拼音:bì yì
(1).偏僻的小城镇。 晋 左思 《吴都赋》:“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2).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战国策·秦策二》:“ 赵王 喜,乃案兵告於 秦 曰:‘ 齐 以 阳武 赐弊邑而纳 顺子 ,欲以解伐,敢告下吏。’”《战国策·西周策》:“ 韩庆 为 西周 谓 薛公 曰:‘……君不如令弊邑阴合於 秦 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 宋 欧阳修 《与王郎中道损书》:“值某迁郡 淮南 ,扶挈老幼,凡再登舟,再出陆,始至弊邑。”词语解释:遗邑 拼音:yí yì
前代遗留下来的城邑。《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鄣 者何? 纪 之遗邑也。” 唐 崔湜 《江楼夕望》诗:“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词语解释:赐邑 拼音:cì yì
天子或诸侯赐给的食邑。《左传·僖公五年》:“ 陈 辕宣仲 怨 郑 申侯 之反己於 召陵 ,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於诸侯而城之,美。遂譖诸 郑伯 ,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 申侯 由是得罪。”《商君书·境内》:“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词语解释:野邑 拼音:yě yì
谓民间修建的庙宇。 唐 杜牧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武宗 皇帝始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臺野邑四万所。”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 薛平 奏请赐 中条山 兰若额,为 太和寺 。盖官赐额寺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 杜牧 所谓山臺野邑是也。”词语解释:闲敝邑 拼音:xián bì yì
闲,使动用法,使敝邑(我国)得以安宁(清闲)例如: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词语解释:阴邑 拼音:yīn yì
谓阴间都邑。《宋史·乐志十一》:“阴邑有宫,侐侐俣俣。”词语解释:闾邑 拼音:lǘ yì
犹乡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或閭邑下贱,为世所轻鄙。”词语解释:赤邑 拼音:chì yì
古代指京都所治的县。 唐 孙棨 《北里志·楚儿》:“ 锻 累主两赤邑捕贼,故不逞之徒,多所效命,人皆惮焉。”词语解释:阿邑 拼音:ā yì
阿谀逢迎。《汉书·酷吏传赞》:“ 张汤 以知阿邑人主,与俱上下,时辩当否,国家赖其便。” 颜师古 注:“此言阿諛,观人主颜色而上下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诽》:“夫公卿处其位不正其道,而以意阿邑顺风。”《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 卢携 素事 令孜 ,每建白,必阿邑倡和。”词语解释:赏邑 拼音:shǎng yì
封赏的城邑。《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四》:“昔吾先君 桓公 ,予 管仲狐 与 穀 ,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词语解释:烟邑 拼音:yān yì
枯萎。词语解释:菜邑 拼音:cài yì
即采邑。菜,通“ 采 ”。词语解释:辅邑 拼音:fǔ yì
州府所辖的郊县。 明 文徵明 《长洲县重修儒学记》:“维兹 长洲 实 苏 之辅邑,邑有庙学,而制统於郡。”词语解释:虚邑 拼音:xū yì
(1).空虚之邑。《易·升》:“九三,升虚邑。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孔颖达 疏:“若升空虚之邑也。”
(2).名义上的封邑。封君在这些封地上没有征收赋税的经济权。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阶为特进,勋为上柱国,爵为 清边郡王 ,食虚邑自三百户至三千户,真食五百户终焉。”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司封失典故》:“旧学士待制食邑千五百户以上,每遇恩则加实封。若虚邑五百者,其实加封二百;虚邑三百二百者,实加封一百。今復不然,虽前执政亦只加虚邑三百耳。故侍从官多至实封百户即止。”
墟落,村落。 宋 朱熹 《安溪书事》诗:“清溪流不极,夕雾起嵐阴。虚邑带寒水,悲风号远林。”词语解释:通都大邑 拼音:tōng dū dà yì
四通八达的大城市。 唐 韩愈 《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於屈强之间,而不知为备。”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政事三》:“当日各州县分引之多寡,并未尝按照地亩之多寡,通都大邑则多,山僻小邑则寡。” 吴组缃 《山洪》二一:“他们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调来,有的来自极边远的省份,有的来自通都大邑。”词语解释:通衢大邑 拼音:tōng qú dà yì
同“ 通都大邑 ”。 清 王瑬 《钞币议》:“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