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8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吏部何水部十部坐部比部属部下部花部
工部法部户部后部铨部中部朔部膳部
一部南部小部雷部大部甲部朝部参部
水部胡部刑部五部起部梵部党部外部
两部兵部山吏部六部仙部鼓吹部民部方部
按部所部选部贡部残部祠部阁部贰部
礼部北部剧部宪部番部菊部史部臀部
行部赡部分部九部军部曲部天部膝部
四部乐部旧部东部案部武部全部腹部
八部立部卤部瞻部驾部州部别部腰部

词语解释:吏部  拼音:lì bù
(1).旧官制六部之一。 汉 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 东汉 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 魏 、 晋 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清 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 南朝 齐 谢朓 。 朓 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 韩子苍 言, 欧阳文忠公 寄 荆公 诗云:‘ 翰林 风月三千首, 吏部 文章二百年。’吏部,盖谓《南史》:‘ 谢朓 于 宋明帝 朝,为尚书吏部郎,长五言诗。 沉约 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文忠 之意,直使 谢朓 事。”
(3).指 唐 韩愈 。 韩愈 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宋 江端友 《韩碑》诗:“ 淮西 功业冠吾 唐 , 吏部 文章日月光。”
词语解释:工部  拼音:gōng bù
古代官署名。 汉 代有民曹, 魏 晋 有左民、起部, 隋 唐 因 北周 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 清 末改为农工商部。
词语解释:一部  拼音:yī bù
(1).一支;一个部分。《后汉书·刘盆子传》:“乃遂亡归其营,将兵入 颖川 ,分其众为二部, 崇 与 逢安 为一部, 徐宣 、 谢禄 、 杨音 为一部。” 毛泽东 《关于辽沉战役的作战方针》二:“这一时期的战局,很有可能如你们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 锦州 守敌,而且能歼灭 葫 、 锦 援敌之一部。”
(2).中医指人体的一个部位。《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 明 张志聪 注:“夫人生於地,悬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
(3).表数量。用于书籍、乐舞、车辆、机械等。 晋 王嘉 《拾遗记·吴》:“﹝ 吕蒙 ﹞尝在 孙策 座上酣醉,忽卧,於梦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 唐 白居易 《读鄂公传》诗:“唯留一部清商乐,月下风前伴老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阔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咍咍。”《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一部大白鬚,直垂过脐,飘飘有神仙之表。”《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后来好容易雇了一部东洋车子,纔把他拉到公馆。” 老舍 《正红旗下》一:“在咳嗽与说话的时候,她的嗓子与口腔便是一部自制的扩音机。”
词语解释:水部  拼音:shuǐ bù
(1).官名。 魏 置水部郎, 晋 设水部曹郎, 隋 唐 至 宋 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明 清 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 南朝 梁 文学家 何逊 。 逊 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宋 张扩 《次韵秦秘监山中观梅》:“ 水部 五言谁举似, 孤山 一径久湮微。”参见“ 何水部 ”。
词语解释:何水部  拼音:hé shuǐ bù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
词语解释:两部  拼音:liǎng bù
(1).古代乐队中坐部乐和立部乐的合称。两部俱备的音乐表示隆重盛大。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紫衫玉带两部全,琵琶一抹四十弦。”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2).今指不同的两个声部,多用于合唱中。
词语解释:按部  拼音:àn bù
(1).按照部类。 汉 王粲 《浮淮赋》:“羣师按部,左右就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若夫善奕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诗:“缉图昭国典,按部留宸瞩。”
(2).带领部属。《东观汉记·祭遵传》:“将军连年拒难,众兵即却,復独按部,功劳烂然。”
(3).巡视部属。《新唐书·令狐峘传》:“ 齐映 为 江西 观察使,按部及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梁尚书》:“ 鄢陵 梁尚书 官 陕西 ,一日,按部 河州 ,有通官四人迎於道左。”
词语解释:礼部  拼音:lǐ bù
官署名。本为 西汉 时尚书的客曹。 三国 魏 时有祠部, 北魏 有仪曹, 北周 始称礼部。 隋 唐 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 清 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词语解释:行部  拼音:xíng bù
谓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书·朱博传》:“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綬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五月, 徐温 行部至 昇州 ,爱其繁富。”《三国演义》第二回:“适督邮行部至县, 玄德 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 清 钱谦益 《文肃王公行状》:“ 浙 人 徐用简 督学 关中 ,擢冠诸生,每行部,必召公与俱。”
词语解释:四部  拼音:sì bù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词语解释:四部书  拼音:sì bù shū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词语解释:四部众  拼音:sì bù zhòng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众説《大般若涅盘经》义。”《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亦省称“ 四部 ”、“ 四众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诗:“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词语解释:四部众  拼音:sì bù zhòng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众説《大般若涅盘经》义。”《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亦省称“ 四部 ”、“ 四众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诗:“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词语解释:八部  拼音:bā bù
(1).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
(2). 南匈奴 的八部。《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以其大父尝依 汉 得安,故欲袭其号。”
(3).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曰 大贺氏 ,后分为八部,其一曰 但皆利部 ,二曰 乙室活部 ,三曰 实活部 ,四曰 纳尾部 ,五曰 频没部 ,六曰 内会鸡部 ,七曰 集解部 ,八曰 奚嗢部 。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词语解释:何水部  拼音:hé shuǐ bù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
词语解释:法部  拼音:fǎ bù
(1). 唐 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新唐书·礼乐志十二》:“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餘人。”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教坊致语》:“臣等幸覯昌辰,叨尘法部,採謡言於《击壤》,助矇瞍之陈《诗》,仰奉威颜,敢进口号。”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教坊梨园,单传法部,乃威武南巡所遗也。”
(2). 清 代掌司法的官署。《清史稿·职官志六》:“法部,司法大臣、副大臣各一人……大臣掌主法职,监督大理院及京外审判检察,以维法治。”
词语解释:南部  拼音:nán bù
(1).指 南匈奴 诸部。《后汉书·南匈奴传》:“夏,南单于所获北虏 薁鞬 左贤王 将其众及南部 五骨都侯 合三万餘人畔归。”
(2).南边;南方地区。 唐 陈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海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吴梅 《马鞍山麓弔刘龙洲墓》诗:“彘肩斗酒渡 江 人,南部鶯花每愴神。”
词语解释:胡部  拼音:hú bù
唐 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胡乐从 西凉 一带传入,含有 西凉 乐等成分,当时称“胡部新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而曲出於胡部。”《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开元 二十四年,升胡部於堂上。” 唐 王昌龄 《殿前曲》诗:“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子弟和《凉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 唐 天寳 十三载,始詔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词语解释:兵部  拼音:bīng bù
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魏 置五兵尚书,至 隋 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 清 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词语解释:所部  拼音:suǒ bù
管辖的部门或管领的部属。《汉书·何并传》:“ 并 下车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请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亲行所部,凡翻异驳勘之狱,同守臣审鞫,便宜予决,毋得滞留。”
词语解释:北部  拼音:běi bù
(1).泛指一国一地的北方地区。 孙岱毅 《自然的美,美的自然》:“ 黄师寨 位于林场北部,因山极象一头威猛的雄狮而得名。”如:我国北部; 河北 北部。
(2).谓 汉 时 北匈奴 所居之地。《后汉书·南匈奴传》:“北部薁鞬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三万餘人来归南单于,南单于復遣使诣闕,奉藩称臣。”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序:“ 申胡子 ,朔客之苍头也。朔客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庙 ,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 王琦 注:“北部,谓 北匈奴 所居之地,其名始见于 汉 时。”
(3).《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 洛阳 北部尉。”后因以借指令尉。《南史·齐纪上》:“少府 萧惠开 雅有知人鉴,谓人曰:‘昔 魏武 为 洛阳 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 萧建康 ,但当过之耳。’”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北部初高选,东牀早见招。” 仇兆鳌 注:“北部高选,如剑跃蛟龙, 抡 盖令尉起家。”
词语解释:赡部  拼音:shàn bù
见“ 赡部洲 ”。
词语解释:赡部洲  拼音:shàn bù zhōu
佛教经典中所称的四大洲中的南部洲名,因赡部树得名,为人类等居处。《华严经·光明觉品》“百亿 阎浮提 ” 唐 澄观 疏钞:“初中 阎浮提 者,新云 赡部 ,《俱舍》云: 阿耨达池 岸有树,名赡部,因以名洲;提者,此云洲也……钞:《俱舍》云者,即第十一论释 无热池 竟,云於此池侧,有赡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 赡部洲 ,或依此果以立洲号,论更不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七金山外,乃咸海也。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 毘提訶洲 ,南 赡部洲 ,西 瞿陀尼洲 ,北 拘卢洲 。”《西游记》第一回:“感 盘古 开闢,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 胜神州 ,曰西 牛贺洲 ,曰南 赡部洲 ,曰北 俱芦州 。”亦省称“ 赡部 ”、“ 赡洲 ”。 唐 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四望穷沙界,孤标出 赡洲 。”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登之者,若身在梵天;瞻之者,觉神离 赡部 。”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自注:“大千秋色在眉头,看徧翠煖珠香,重游 赡部 。”参见“ 四大洲 ”。
词语解释:乐部  拼音:lè bù
(1).官署名。犹太乐署。 北周 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 周 代大司乐。 唐 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 清 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 满洲 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宋 黄朝英 《靖康缃素杂记·乐部》:“余读《江南野録》载 李家明 事,当嗣主时为乐部头,能滑稽善讽諫。”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穆堂侍御》:“尤工於词曲,善戏謔,举座莫不倾倒。著 南 、 北宋 填词谱, 吴中 诸乐部,莫不宗仰之者。”《花月痕》第一回:“小人南边人,南边有个乐部,生用真男,旦用真女。”
词语解释:立部  拼音:lì bù
见“ 立部伎 ”。
词语解释:立部伎  拼音:lì bù jì
唐 代宫廷燕乐之一。与坐部伎相对。《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八佾舞》则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画幘,俱在乐悬之北。《文舞》居东,手执翟,状如凤毛。《武舞》居西,手执戚。《文》衣长大,《武》衣短小。其鐘师及磬师登歌。《八佾舞》并诸色舞通谓之立部伎。”亦省称“ 立部 ”。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
词语解释:十部  拼音:shí bù
见“ 十部从事 ”。
词语解释:十部从事  拼音:shí bù cóng shì
谓众多辅助官吏。《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子 熙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刘弘 ﹞每有兴发,守书郡国,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奔赴,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也。’”亦省作“ 十部 ”。 宋 苏轼 《答彭贺州启》:“温词曲尽,贤於十部之见临。”
词语解释:户部  拼音:hù bù
古代官署名。 秦 为治粟内史, 汉 为大司农。 三国 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 隋 设民部尚书, 唐 因之, 高宗 即位,为避 太宗 李世民 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五代 至 清 相沿不改。 清 光绪 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词语解释:小部  拼音:xiǎo bù
(1).指 唐 代宫廷中的少年歌舞乐队。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餘人,皆十五以下。” 元 张昱 《唐天宝宫词》:“小部梨园出教坊,曲名新赐《荔枝香》。”
(2).泛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八:“新歌细字写冰紈,小部君王带笑看。”《桐桥倚棹录·舟楫》引 清 徐映玉 诗:“春昼画船相次泊,氍毹小部拂云和。”
(3).小部落。《辽史·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使彼小部抗衡大国,万一有败,损威岂浅?”
词语解释:刑部  拼音:xíng bù
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隋书·刑法志》:“三年,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条。”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 长庆 三年四月,以工部尚书 郑 公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往践其任。”《红楼梦》第一○三回:“不用多説了,快收拾停当。刑部的老爷就到了。” 张德泽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刑部,古代为‘秋官大司寇’, 隋 唐 以后,即为刑部。”
词语解释:山吏部  拼音:shān lì bù
晋 山涛 为吏部尚书,善甄拔人才。后以“山吏部”借称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唐 高适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公才 山吏部 ,书癖 杜荆州 。”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尔见 山吏部 ,当应无陆沉。”参见“ 山公启事 ”。
词语解释:山公启事  拼音:shān gōng qǐ shì
晋 山涛 甄拔人物的启奏。《晋书·山涛传》:“ 涛 再居选职十有餘年,每一官缺,輒启拟数人,詔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涛 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 山公 启事’。” 唐 李商隐 《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 嵇延祖 ,最望 山公 启事来。” 清 吴伟业 《鸳湖曲》:“ 中散 弹琴竟未终, 山公 启事成何用?”
词语解释:选部  拼音:xuǎn bù
官署名。 汉 置, 三国 魏 改为吏部。后以为吏部的代称。《晋书·职官志》:“ 灵帝 以侍中 梁鵠 为选部尚书……及 魏 ,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南齐书·褚炫传》:“及在选部,门庭萧索,宾客罕至。”《周书·李彦传》:“﹝ 李彦 ﹞进号中军将军,兼尚书左丞,领选部。”参见“ 吏部 ”。
词语解释:吏部  拼音:lì bù
(1).旧官制六部之一。 汉 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 东汉 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 魏 、 晋 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清 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 南朝 齐 谢朓 。 朓 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 韩子苍 言, 欧阳文忠公 寄 荆公 诗云:‘ 翰林 风月三千首, 吏部 文章二百年。’吏部,盖谓《南史》:‘ 谢朓 于 宋明帝 朝,为尚书吏部郎,长五言诗。 沉约 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文忠 之意,直使 谢朓 事。”
(3).指 唐 韩愈 。 韩愈 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宋 江端友 《韩碑》诗:“ 淮西 功业冠吾 唐 , 吏部 文章日月光。”
词语解释:剧部  拼音:jù bù
重地。《新唐书·杨汉公传》:“ 同州 , 太宗 兴王地,陛下为人子孙,当精择守长付之, 汉公 既以墨败,陛下容可举剧部私贪人?” 宋 曾巩 《张颉知均州制》:“ 岭 之西南, 桂 为剧部。外有溪居海聚之民壤错内属,拊巡填守,詎可属非其人。”
词语解释:分部  拼音:fēn bù
(1).谓部署,分派。《史记·平準书》:“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坚 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即詔为真御史,半岁,分部东都臺。”
(2).划分区域。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尧 传于 舜 , 舜 受为帝,与 禹 分部,行治鸿水。”
(3).从总部中分出的下属部分。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六:“第一中学是全市学界抗日协会的一分部。”
词语解释:旧部  拼音:jiù bù
旧日的部属。《魏书·序纪·神元帝》:“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词语解释:卤部  拼音:lǔ bù
即卤簿。 宋 梅尧臣 《赠太子太傅王尚书挽词》之一:“ 周 原开陇隧,卤部葬名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且大驾卤部中,象背宝瓶,亦贮五穀。”参见“ 卤簿 ”。
词语解释:卤簿  拼音:lǔ bù
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 汉 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 唐 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晋书·赵王伦传》:“ 惠帝 乘云母车,卤簿数百人。”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 唐 人谓卤,櫓也,甲楯之别名。凡兵卫以甲楯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因举 南朝 御史中丞、 建康 令皆有‘卤簿’,为君臣通称,二字别无义,此説为差近。”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梁孝王 名 武 , 文帝 竇皇后 少子也。七国之叛, 梁 距 吴 楚 最有功,又最为大国,卤簿拟天子。”参阅《通典·礼六七》、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卤簿》
词语解释:坐部  拼音:zuò bù
见“ 坐部伎 ”。
词语解释:坐部伎  拼音:zuò bù jì
唐玄宗 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称坐部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其乐工皆戴平幘,衣緋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亦省称“ 坐部 ”。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词语解释:后部  拼音:hòu bù
某物的背面
身体的后部
船舶后面部分
词语解释:雷部  拼音:léi bù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部门。有时即指雷神。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 宋 张耒 《明道杂志》:“世传 谢仙 火字云, 谢仙 是雷部中神名,主行火。”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小圣乃雷部下听令直符使者是也。”
词语解释:五部  拼音:wǔ bù
(1).谓金、木、水、火、土五行。《史记·历书》:“盖闻昔者 黄帝 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五部,金、木、水、火、土也。”《隋书·律历志中》:“洎乎 炎帝 分八节, 轩辕 建五部。”
(2).指古代 高句骊国 消奴 、 绝奴 、 顺奴 、 灌奴 、 桂娄 五个部族。见《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亦泛指 高句骊国 。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威振六官,风扬五部。”
(3).中医指额、頦、鼻、左腮、右腮。《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部者,额属心,頦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也。”
词语解释:六部  拼音:liù bù
隋 唐 至 清 ,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秦 汉 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 魏 晋 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 隋 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 唐 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 宋 沿袭未改。 元 六部归中书省管辖。 明 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 清 末。
词语解释:贡部  拼音:gòng bù
主持贡举的部门。《宋史·范质传》:“举进士时, 和凝 以翰林学士典贡部,览 质 所试文字,重之。”
词语解释:宪部  拼音:xiàn bù
刑部。《隋书·百官志下》:“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举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 唐 白居易 《微之就拜尚书居易续除刑部因书贺意兼咏离怀》:“我为宪部入南宫,君作尚书镇 浙东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改吏部为文部,兵部为户部,刑部为宪部。”
词语解释:九部  拼音:jiǔ bù
(1).指各个区域。《山海经·西山经》:“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郭璞 注:“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囿之时节也。”
(2).即九州。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畅轂鏤膺, 燕 南 赵 北,若水将通,九部可勒。” 倪璠 注:“九部,九州。” 谭作民 《噩梦》诗:“ 黄帝 穆王 相郊迎,随詔 肩吾 檄九部。”参见“ 九州 ”。
词语解释: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词语解释:东部  拼音:dōng bù
一定地域中靠东的部分
词语解释:瞻部  拼音:zhān bù
即 赡部洲 。佛经传说四大部洲之一。《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时则有 王舍 大城 频婆娑罗王 ,统渥(握) 瞻部 ,绍继 黔 黎,常以政法治国,不邪枉诸民。”参见“ 四大洲 ”。
词语解释:四大洲  拼音:sì dà zhōu
古 印度 传说,谓 须弥山 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为人类居住的地区。其说为佛教所采用,传来 中国 后,因佛经译本不一,洲名也各不相同。通称为:东 胜身洲 (亦作东 毗提诃洲 、东 拂於逮洲 ),南 赡部洲 (亦作南 阎浮提洲 ),西 牛货洲 (亦作西 瞿陀尼洲 、西 瞿耶尼洲 ),北 俱卢洲 (亦作北 鬱单越洲 )。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四分统四大洲,亿万百千阎浮界,岳瀆山川。”参阅《俱舍论记》卷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
词语解释:比部  拼音:bǐ bù
(1).古代官署名。 三国 魏 始设,为尚书的一个办事机关。后几代因之。 隋 、 唐 、 宋 属刑部。 元 以后废。其长官, 三国 魏 以下为比部曹, 隋 初为比部侍郎,后改称比部郎; 唐 宋 为比部郎中及员外郎。其职原掌稽核簿籍。后变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新唐书·百官志一》
(2). 明 清 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居贫实乐,居丧实忧,吾於 伊比部 见之。”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婕妤妾 赵 印﹞篆法刀法精妙入神,恐近时人未必能若是也。此印现藏 潘德舆 比部家。”
词语解释:铨部  拼音:quán bù
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 唐 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 宋 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 明 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銓部”指吏部。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銓部类出见次,士大夫乐从远宦。”《宋史·选举志四》:“在朝廷则当量人才,在銓部则宜守成法。”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误指不孝曾为伪学士,殊为骇然,而銓部无据呈代题之例。”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后世虑选人之请托、銓部之徇私也,於是 崔亮 裴光庭 定为年劳资格之法。”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宋史·选举志四》《明史·选举志三》
词语解释:大部  拼音:dà bù
(1).谓为数众多。《史记·酷吏列传》:“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餘级。”
(2).指整体中的大部分。 沙汀 《记贺龙》八:“ 贺龙 同志屋子里有很多人,大部都是带了建议和要求来的。”
(3).谓卷帙浩繁的书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昙摩难提》:“﹝ 赵正 ﹞请 难提 译出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曇心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其时也, 苻坚 初败,羣锋互起,戎妖纵暴,民流四出,而犹得传译大部,盖由 赵正 之力也。”
(4).谓卷帙浩繁。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书的还魂和赶造》:“把大部的丛书印给读者看,是 宋 朝就有的,一直到现在。缺点就是部头大,所以价钱贵。”
词语解释:起部  拼音:qǐ bù
(1).官署名。 晋武帝 置起部郎。 南北朝 时, 宋 、 齐 、 梁 、 陈 有起部尚书,掌管宗庙宫室的建造事宜,事毕即行撤销。 北齐 起部亦掌工造。 隋 以后改称工部。《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十一年冬十月辛未,詔罢起部无益之作,出宫人不出机杼者。”
(2).用以代称工部。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赐先见於延和,归旧班於起部。”参阅《晋书·职官志》《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词语解释:仙部  拼音:xiān bù
指记载神仙事迹的书籍。部,指书籍的门类。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考诸仙部,验以众説,未有异於斯乎!”
词语解释:残部  拼音:cán bù
吃败仗的残存的军队。例如:鬼子残部已不多。
词语解释:番部  拼音:fān bù
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亦指外国。《宣和画谱·胡瓌》载 五代 胡瓌 有《番部牧马图》《番部射雕图》等。 清 嵇璜 《皇朝通志·凡例》:“至于番部舆图,释家梵典,一经繙译,并得準声,洵足正千秋之谬误,而表天地之元音,今并详列于篇。”
词语解释:军部  拼音:jūn bù
(1).指军官。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 日本 的军部们这几年来是把西装脱掉了, 中国 古服也毁裂了,拿着西式的剃刀,赤裸裸地在演着‘切腹’戏。”
(2).指军一级的指挥机关。
词语解释:案部  拼音:àn bù
(1).巡视部伍。《后汉书·马融传》:“於时营围恢廓,充斥山谷……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
(2).地方长官巡察所辖地区。《南齐书·武帝纪》:“守宰亲民之要,刺史案部所先,宜严课农桑,相土揆时,必穷地利。”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范正辞治饶州》:“ 饶州 民 甘绍 者,为羣盗所掠,州捕繫十四人,狱具将死。 正辞 案部至,引问之,囚皆泣下。”
词语解释:驾部  拼音:jià bù
官职名。掌舆辇、传乘、邮驿、厩牧之事。 魏 晋 尚书有驾部郎; 隋 初改驾部侍郎,属兵部; 唐 置驾部郞中, 天宝 中改驾部为司驾; 宋 复称驾部; 明 又改为车驾司, 清 末废。《南齐书·魏虏传》:“乐部尚书知伎乐及角史伍伯,驾部尚书知牛马驴骡。”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三省纲辖·驾部》:“《周官》舆司马、校人、牧师、巾车之职,皆驾部之事也。 魏 晋 之代,尚书始置驾部郎。” 清 查嗣瑮 《燕京杂咏》:“ 尧夫 多恐是前身,驾部先知殉甲申。”参阅《通志·职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一》
词语解释:属部  拼音:shǔ bù
(1).部下、部属。 明 高启 《送李使君镇海昌》诗:“海风千里捲双旌,按轡初闻属部清。”
(2).附属的部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史书称 铁勒 的祖先是 匈奴 人,事实是 铁勒 曾被 匈奴 征服,作为属部之一,并非与 匈奴 同种族。”
词语解释:中部  拼音:zhōng bù
居中的部分。《后汉书·鲜卑传》:“﹝ 檀石槐 ﹞乃自分其地为三部……从 右北平 以西至 上谷 十餘邑为中部。” 周恩来 《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 中国 中部有 江 、 淮 、 河 、 汉 四条大水。”
词语解释:甲部  拼音:jiǎ bù
古代书籍四部分类法之一。 晋 荀勗 以六艺、小学为甲部, 李充 略加调整,以五经为甲部, 隋 唐 以来沿用不改。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任彦升 甲部闕如,才长笔翰,善缉流略,遂有龙门之名。”《南史·到洽传》:“迁司徒主簿,直待詔省,勅使抄甲部书为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一》:“甲部经録,其类十一:一曰易类,二曰书类,三曰诗类,四曰礼类,五曰乐类,六曰春秋类,七曰孝经类,八曰论语类,九曰讖纬类,十曰经解类,十一曰小学类。”参见“ 四部书 ”。
词语解释:四部书  拼音:sì bù shū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词语解释:梵部  拼音:fàn bù
佛经的部类。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
词语解释:鼓吹部  拼音:gǔ chuī bù
唐 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宫廷典礼曲乐的演奏。以钲、鼓、角、弦鼗、笳、箫、哀笳等为主要乐器。参阅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鼓吹部》
词语解释:祠部  拼音:cí bù
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 北周 始改为礼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变革, 明 改为祠祭司。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分司郎官职事,惟祠部为烦且重。”
词语解释:菊部  拼音:jú bù
见“ 菊部头 ”。
词语解释:菊部头  拼音:jú bù tóu
宋高宗 时宫中伶人有 菊夫人 者,人称“菊部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菊花新曲破》:“ 思陵 朝,掖庭有 菊夫人 者,善歌舞,妙音律,为 仙韶院 之冠,宫中号为 菊部头 。” 元 宋无 《宫词》:“ 高皇 尚爱梨园舞,宣索当年 菊部头 ”。后因以“菊部”为戏班或戏曲界的泛称。 清 赵翼 《青山庄歌》:“法曲犹传菊部筝,新腔催打花奴鼓。”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萧蛰庵》:“ 萧 故豪侈,得幛,即大徵菊部,流连数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陈森书 号 少逸 , 道光 中寓居 北京 ,出入菊部中,因拾闻见事为书三十回。”
词语解释:曲部
亦作“麯部”。 指号称曲部尚书的 李琎 。 清 钱谦益 《王二溟布政谢事家居八十如少壮听歌度曲累夕不倦奉赠》诗之一:“小建纛旗临麴部,平分旌节领骚坛。” 清 陈维崧 《无闷·益都冯相国夫子饮我以太和春赋此奉谢》词:“麯部休嘲户小也,浮白卷波如渴驥。” 清 曹寅 《雨中李使君饷浙东薏苡酒戏成》诗之二:“麯部譸张乱典型,拟教 甘 石 换茶星。”参见“麴部尚书”。
词语解释:曲部尚书  拼音:qǔ bù shàng shū
唐 汝阳王 李琎 的自称。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泛春渠》《醉仙图记》:“ 汝阳王 璡 ,取 云梦 石甃泛春渠以蓄酒,作金银龟鱼浮沉其中,为酌酒具,自称‘酿王兼麴部尚书’。”
词语解释:武部  拼音:wǔ bù
兵部。古代封建王朝中主管军事的部门。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文武部等级依旧》:“ 唐明皇 天宝 十一载正月改吏部为文部,兵部为武部,至 肃宗 至德 二年十二月敕并依旧。” 宋 王安石 《周沆右谏议大夫制》:“为郎武部,七岁於兹。”
词语解释:州部  拼音:zhōu bù
(1).指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战国策·楚策四》:“今僕之不肖,阨於州部,堀穴穷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
(2).指州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汉书·王莽传上》:“州部所举茂才异等吏,率多不称。” 宋 王安石 《上明州王司封启》:“伏审使旌,来临州部。”
词语解释:下部  拼音:xià bù
(1).谓物体在下的部分。如:古碑的下部已断裂,且有缺损。
(2).人体的下半部。《百喻经·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
(3).指人的阴部。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谣言世家》:“ 钱大王 治世的时候,人民被刮得衣裤全无,只用一片瓦掩着下部。” 茅盾 《小巫》二:“老爷怪声笑着说,随手把枪移下去,在 菱姐 的下部戳了一下。”
词语解释:朔部  拼音:shuò bù
指塞北地区。 元 周伯琦 《野狐岭》诗:“其阴控朔部,其阳接 燕 关。”
词语解释:朝部  拼音:cháo bù
犹朝班。 唐 李商隐 《有感》诗之一:“竟缘尊 汉 相,不早辨胡雏。鬼籙分朝部,军烽照上都。”参见“ 朝班 ”。
词语解释:朝班  拼音:cháo bān
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时,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历代朝仪不一,分班情况各异。如 唐 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 清 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后泛称朝廷百官之列。《宋书·徐湛之传》:“显居官次,垢秽朝班,厚颜何地,可以自处。”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其时官吏多逃散,朝班无几。”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上:“考选故有部属,有同知,兹选俱省臺,时谓一榜尽及第,而庸陋厕朝班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当时宰辅,如 王弘 、 彭城王 义康 、 范泰 、 何尚之 ,均称信佛,皆一时名士也。而 谢灵运 、 颜延之 亦列朝班。”参阅《文献通考·王礼二、三》《清文献通考·王礼一》《清续文献通考·王礼二》
词语解释:党部  拼音:dǎng bù
(1).派别。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陈良谟》:“ 全祖望 《甬上耆旧集》:公为人木訥,当广座辨论锋起,独默然。然其居官循分尽职,於世间所谓党部门户流品之説,漠然不晓也。”
(2).政党的领导组织或机构。 毛泽东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许多地方党部,还不愿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不懂得知识分子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茅盾 《林家铺子》一:“至多我花四百块。要是党部里还嫌少,我拼着不做生意,等他们来封!” 杨朔 《海天苍苍》:“叔父忙着赶回去,就叫国民党的党部请去,从此再也没有音信。”
词语解释:民部  拼音:mín bù
即户部。古代官署名。 汉 置尚书,有民曹, 三国 魏 置度支, 吴 有户部, 晋 有度支, 北周 有民部,皆主财用。 隋 初置度支, 开皇 三年改为民部, 唐 永徽 初,因避 太宗 李世民 讳,复改称户部。
词语解释:阁部  拼音:gé bù
(1). 明 清 时内阁的别称。 清 方苞 《和风翔哀辞》:“天子命修‘三礼’,以阁部之长董其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当剏议初,枢府诸公拟选阁部、翰林院五六品以下官,送馆肄业。”
(2). 明 清 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内阁大臣虽尊贵,无跪礼。而 江陵 ( 张居正 )之奔丧……还朝,则先遣牌谓本阁部所经由,二司相见,俱遵照见部礼,于是无不跪者矣。”《花月痕》第五回:“遂接写道:‘於是故人阁部念攻玉之情,敦分金之谊。’”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十一场:“ 苏师傅 , 扬州 失陷以后, 史阁部 怎样了?”
词语解释:史部  拼音:shǐ bù
我国古代图书四大类中第二大类的名称。又称乙部。 宋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卷二上:“史部,其类十有三。”参见“ 四部 ”。
词语解释:四部  拼音:sì bù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词语解释:四部书  拼音:sì bù shū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词语解释:四部众  拼音:sì bù zhòng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众説《大般若涅盘经》义。”《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亦省称“ 四部 ”、“ 四众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诗:“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词语解释:四部众  拼音:sì bù zhòng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众説《大般若涅盘经》义。”《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亦省称“ 四部 ”、“ 四众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诗:“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词语解释:天部  拼音:tiān bù
(1).二十八宿在天空之部位。《史记·历书》:“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 唐都 ,分其天部。”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谓分部二十八宿为距度。”
(2).谓设官列位如二十八宿。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谢甲杖入殿表》:“官骑辰居,羽林天部。”
词语解释:全部  拼音:quán bù
(1).整个部类。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家学门当属箸録祖父及同族之书,于全部独闕此类知之。”
(2).完全。 吴晗 《灯下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历史家没有权这样说:历史戏必须全部按照历史事实写。”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四章:“连前次的一发,一共五发子弹,就全部消灭了敌人的督战队。”
词语解释:别部  拼音:bié bù
(1).犹偏师。主力部队之外协同作战的部队。《后汉书·南匈奴传》:“ 冯柱 復分兵追击其别部,斩首四千餘级。”
(2).氏族的分支。《新唐书·突厥传上》:“其别部典兵者曰设,子弟曰特勒,大臣曰叶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 突厥 之别部及 奚 、 契丹 、 靺鞨 降 胡 、 高丽 隶 河北 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
词语解释:花部  拼音:huā bù
指 清 乾隆 年间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北新城录下》:“雅部即崑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词语解释:膳部  拼音:shàn bù
古官署名。掌祭器、牲豆、酒膳及藏冰等事。《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膳夫、凌人二职。 晋 有左右士曹, 北齐 改左士为膳部郎。 唐 设膳部郎中、员外郎,属礼部。 明 改膳部为精膳司。 清 末始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三省纲辖·膳部》:“即 周 官膳夫也, 晋 有左右士曹, 北齐 曰膳部。”
词语解释:参部  拼音:cān bù
参加吏部的遴选。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宗室参选》:“祖宗时,未有宗室参部之法, 神宗 时,始选择差注一二。”
词语解释:外部  拼音:wài bù
(1).外面,表面。 毛泽东 《矛盾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2).中医特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六腑。 陈璧琉 等《灵枢经白话解·五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3). 清 末对外交部的简称。 清 薛福成 《通筹南洋各岛请设领事官保护华民》:“近与该外部商议,请照各国之例,在 英 地随宜派设领事。”
词语解释:方部  拼音:fāng bù
犹州郡。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军麾命服之序,监督方部之数,斯固国史之所详,今可得略也。” 章炳麟 《訄书·分镇匡谬》:“ 李纲 始有分镇之议,虽不竟行, 南宋 卒赖是以完其方部。”参见“ 方州 ”。
词语解释:方州  拼音:fāng zhōu
(1).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抱圆天。” 高诱 注:“方州,地也。”亦指域内。《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清 陈梦雷 《华岩岭》诗:“五岳峙方州,臺峰争鼎闢。”
(2).指帝都。《文选·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 李周翰 注:“方州,帝都也。”
(3).指州郡。 唐 王维 《责躬荐弟表》:“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帝王讳名……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
(4).指州郡长官。《资治通鉴·宋顺帝昇平元年》:“诉以其私用人为方州。” 胡三省 注:“古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后世遂以州刺史为方州。” 宋 王安石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他年佐方州,説将尚不纳。” 清 许承卿 《送古古还沛》诗:“自此 虞翻 思弔客,谁从 唐举 问方州。”
词语解释:贰部  拼音:èr bù
指侍郎。因系六部尚书的副职,故称。 清 魏源 《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曰汝司衡,於南於京,士春其英;曰汝贰部,司空司马,朕肱且股。”
词语解释:臀部  拼音:tún bù
四足动物后肢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位
各种动物身体后部无明显标志或界限的部分
词语解释:膝部  拼音:xī bù
下肢中部,股骨与胫骨、腓骨、髌骨相关节的部位
词语解释:腹部  拼音:fù bù
身体内包含胃的部分。例如:腹部疡肿。
词语解释:腰部  拼音:yāo bù
人体或四足动物的胯上肋下的部分,分布在脊柱的两侧,介于髋骨和假肋之间
某些物体上相当于人腰位置的或状似人腰的部位;物体之中部,尤指比两头窄或细的中部。例如:小提琴的腰部。
共18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