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都无 拼音:dōu wú
倘无,若无。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送之》词:“晚岁躬耕不怨贫,隻鸡斗酒聚比隣。都无 晋 宋 之间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邓广铭 笺注:“‘都无’当作‘倘无’解。 陶渊明 生於 东晋 末年,卒於 刘宋 初年。其时内多篡弑之祸,而北方则先后分处於 十六国 统治下……故 稼轩 作此设词,以为若无 晋 宋 之间事,则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词语解释:都门 拼音:dōu mén
(1).京都城门。《汉书·王莽传下》:“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 颜师古 注:“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 唐 韩愈 《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词语解释:都城 拼音:dū chéng
(1).都邑的城垣。《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杨伯峻 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 元 揭傒斯 《京城闲居杂言》之一:“都城列万雉,楼观并飞霞。”
(2).国都。《左传·闵公元年》:“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汉书·段会宗传》:“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都城内外,静謐如常。”泛指都市,城市。《后汉书·冯绲传》:“蛮夷猾夏,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词语解释:都人 拼音:dōu rén
(1).京都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 李善 注:“《毛诗》曰:‘彼都人士。’” 张铣 注:“言此都士女丽美过於五方。” 唐 杜甫 《悲陈陶》诗:“都人迴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仇兆鳌 注:“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 长安 ,日夜望之。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閲《上海新报》,天下震动,举国廷諍,都人惶骇。”
(2). 明 代称宫女。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家人言解》:“内廷呼宫人曰都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二章:“他( 崇祯帝 )望望西洋自鸣钟,看见快到他平日起床拜天的时候,便分付传都人侍候梳洗。”
(3).《诗·小雅》篇名《都人士》的省称。《诗·小雅·都人士序》:“《都人士》 周 人刺衣服无常。古者长民衣服无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復见古人也。”后人每咏之以慨叹世道之丧乱,礼制之无常。 汉 蔡邕 《逑行赋》:“无亮采以匡世兮,亦何为乎此畿?甘衡门以寧神兮,咏《都人》而思归。”词语解释:都来 拼音:dōu lái
(1).统统,完全。《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只为长时,驱驰辛苦,形貌精神,都来失绪。” 唐 罗隐 《晚眺》诗:“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 宋 柳永 《慢卷绸》词:“细屈指寻思,旧事前欢,都来未尽,平生深意。”
(2).总共;共有。《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经説比丘之众,其数都来多少?经:‘千二百五十人俱。’”
(3).算来。 宋 范仲淹 《御街行·秋日怀旧》词:“残灯明灭枕头欹,諳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迴避。”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春归恁寒悄,都来几日意懒心乔?” 徐朔方 等注:“都来,算来。”
(4).总是,老是。《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日日都来总不织,夜夜调机告吉祥。” 蒋礼鸿 通释:“都来和总连用,意思一样,就是日日总不织。加上‘都来’仅仅凑足七个字而已。” 唐 秦韬玉 《问古》诗:“都来总向人间看,直到皇天可是平。”词语解释:都将 拼音:dōu jiāng
唐 五代 禁军统兵官名。《新唐书·兵志》:“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诸都又领以都将。”《新唐书·李晟传》:“ 璘 ( 马璘 )内忌 晟 威略,归之朝,为右神策都将。”《旧五代史·周书·李从敏传》:“初, 庄宗 召见,试弓马,用为衙内马军指挥使,从平 汴 洛 ……迁捧圣都将。”词语解释:都会 拼音:dōu huì
(1).大城市。《史记·货殖列传》:“然 邯郸 亦 漳 河 之閒一都会也。” 宋 张孝祥 《二郎神·七夕》词:“南国。都会繁盛,依然似昔。”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七:“化外成都会,迁流或百年。” 徐迟 《狂欢之夜》:“可是这小市镇的欢乐决不比任何大都会少。”
(2).集会,会聚。《南史·韦鼎传》:“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常为劫盗。 鼎 於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隋书·裴政传》:“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於众中召出,亲案其罪。”
(3). 唐 时称举场为都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词语解释:都护 拼音:dū hù
(1).官名。 汉宣帝 置 西域 都护,总监 西域 诸国,并护南北道,为 西域 地区最高长官。其后废置不常。 晋 宋 以后,公府则有参军都护、东曹都护,职权较卑,与 汉 制异。 唐 置 安东 、 安西 、 安南 、 安北 、 单于 、 北庭 六大都护,权任与 汉 同,且为实职。 元 代有 北庭 都护。 明 清 废。《汉书·郑吉传》:“ 吉 既破 车师 ,降 日逐 ,威震 西域 ,遂并护 车师 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 吉 始焉。” 颜师古 注:“并护南北二道,故谓之都。都犹大也,总也。” 唐 王维 《陇西行》:“都护军书至, 匈奴 围 酒泉 。” 明 杨慎 《塞垣鹧鸪词》:“都护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甘泉 。”
(2).传说中的一种鸟名。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寓孔雀书》:“蛇与孔雀(交),偶有得其卵者,使鸡抱伏,即成,其名曰都护。初年生緑毛,二年生尾、生小火眼,三年生大火眼,其尾乃成矣。”词语解释:都邑 拼音:dū yì
(1).城市。《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畴 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 畴 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 梁启超 《新民议·禁早婚议》:“其居於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
(2).指京城,京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后都邑独五夜。” 清 顾炎武 《北岳辨》:“故 吴宽 以为帝王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词语解释:都尉 拼音:dū wèi
(1).官名。 战国 时始置。 秦 灭六国,遂以其地为郡,置郡守、丞、尉。尉典兵,是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2).官名。 汉景帝 时改 秦 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武帝 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又中央官职中有水衡都尉;执行临时职务的有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亦 武帝 所设。
(3).官名。 唐 代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皆勋官。
(4).官名。 清 代三、四品武职之阶官亦以都尉为称号。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5).复姓。 汉 有 都尉朝 。见《汉书·孔安国传》。词语解释:都市 拼音:dū shì
(1).都城中的集市。《汉书·王嘉传》:“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节操》:“尝於都市遇铁灯臺,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和珅 柄国时,其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2).城市。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 北平 虽然作了几百年的‘帝王之都’,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一出城,都市立刻变成了田野。” 艾芜 《人生哲学的第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词语解释:都梁 拼音:dōu liáng
亦称“ 都梁香 ”。 1.泽兰的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资水》:“县( 都梁县 )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泽兰》﹝释名﹞引 陶弘景 曰:“生於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
(2).香名。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之二:“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四:“博山炉中百合香,鬱金苏合及都梁。” 宋 王观国 《学林·五木香》:“盖谓鬱金香、苏合香、都梁香也……皆蛮所产,非中国物也。”词语解释:都道 拼音:dōu dào
都城的街道。《东观汉记·鲍永传》:“案 良 诸侯藩臣,蒙恩入侍,宜知尊帝,城门候吏六百石,而肆意加怒,令叩头都道,奔走马头前,无藩臣之礼,大不敬也。”词语解释:都卢 拼音:dōu lú
(1).古国名。在 南海 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选·张衡〈西京赋〉》:“非 都卢 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注:“《汉书》曰: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 。《太康地志》曰: 都卢国 ,其人善缘高。” 晋 傅玄 《正都赋》:“ 都卢 迅足,缘脩竿而上下。”
(2).借指 都卢国 人。 唐 元稹 《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 都卢 。”
(3).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 都卢 ,国名也。’ 李奇 曰:‘ 都卢 ,体轻善缘者也。’” 清 陶炜 《课业馀谈·乐》:“都卢,缘高戏也。 都卢 ,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 清 丘逢甲 《书事迭前韵》之四:“都卢场闢万人观,民力东南近已殫。”
(4).微笑貌。 清 钱谦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儿论雹为珠,论珠为雹,喧呶聒耳,都卢一笑而已。” 清 钱谦益 《尹孔昭墓志铭》:“间有妨难,都卢一笑而已。”
(5).统统。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曰:‘ 张郎 太贪生,一箭射两垜。’十娘则谓曰:‘遮三不得一,觅两都卢失。’” 唐 白居易 《赠邻里往还》诗:“骨肉都卢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 宋 贺铸 《送周开祖出守鄱阳》诗:“ 鄱阳 不乏江山助,高兴都卢属 谢公 。”词语解释:都下 拼音:dū xià
京都。《三国志·吴志·吕据传》:“又遣从兄 宪 以都下兵逆 据 於 江都 。”《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明 屠隆 《綵毫记·别妻赴京》:“王命难辞,官司催急,卑人只得勉行,与娘子分别。倘若久留都下,当差人迎接家眷。”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曩者 畏庐老人 序 林先生 述庵 诗曰:‘……忆壬寅都下与某公论诗,竟严斥 少陵 为頽唐。’”词语解释:都督 拼音:dū du
(1).总领,统领。《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后 备 诣京见 权 ,求都督 荆州 ,惟 肃 劝 权 借之,共拒 曹公 。”《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会 魏 军动,詔以 嶷 为 南蛮 校尉、 荆 湘 二州刺史,都督八州。”
(2). 三国 时,帐下领兵者即称都督,犹后世的卫队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临发,其帐下将 张达 、 范彊 杀 飞 ,持其首,顺流而奔 孙权 。 飞 营都督表报 先主 , 先主 闻 飞 都督之有表也,曰:‘噫! 飞 死矣。’”《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先以银盌酌酒,自饮两盌,乃酌与其都督。”
(3).古代的军事长官。《晋书·职官志》:“ 江 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 王导 等权重者乃居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赵 相初除都督。”
(4). 民国 初为各省军政长官。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词语解释:都俞 拼音:dōu yú
见“ 都俞吁咈 ”。
词语解释:都俞吁咈 拼音:dōu yú yù fú
《书·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尧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为叹词。以为可,则曰都、俞;以为否,则曰吁、咈。后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昔 唐 虞 之际,以天下相授受,而示之以精一执中之旨,彼其平时都俞吁咈,相告语于一堂之上者,无非此道。”《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五年》:“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亦省作“ 都俞 ”。 宋 朱熹 《与周参政札子》:“伏惟都俞之暇,从容造膝,一为明主极言之,则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尽復昔时会议故事,以踵前古都俞之风。”词语解释:都了 拼音:dōu le
昆虫名。寒蝉的别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气候集解》:“鸣於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螿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螿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緑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鸟语》:“ 齐 俗呼蝉曰‘稍迁’,其緑色者曰‘都了。’”参见“ 寒蝉 ”。
词语解释:寒蝉 拼音:hán chán
(1).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郑玄 注:“寒蝉,寒蜩,谓蜺也。” 孔颖达 疏引 郭璞 云:“寒螿也,似蝉而小,青赤。”《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李善 注:“ 蔡邕 《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清 赵翼 《汪文端师殁已数月每欲一述衷情卒卒未暇也辍直枢曹闲居无事甫得和泪渍墨以诗哭之凡一千字》:“身原飞退鷁,情比噪寒蝉。”
(2).寒天的蝉。秋深天寒,蝉即不鸣,故常以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后汉书·党锢传·杜密》:“ 刘胜 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李贤 注:“谓寂默也。《楚词》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蝉寂漠而无声。’” 宋一鸿 《和萝庵钝公诗》:“有教既无类,敢噤寒蝉口。”
(3).古代妇女的面饰。因状如蝉,故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向妆臺半贴寒蝉,挥玉管羞题冰蠒。”词语解释:都堂 拼音:dōu táng
(1). 唐 尚书省署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宋 金 沿之。 唐 韦承贻 《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五日都堂班絶席,百僚文案稟钧裁。”
(2). 明 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平山冷燕》第十一回:“这个 燕生员 ,乃是本郡 燕都堂 之子,叫做 燕白頷 。”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都堂》。词语解释:都官 拼音:dōu guān
隋 唐 时指刑部尚书。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符伟明 以都官谢职,逢有道而相推; 赵元淑 以郡吏从班,见司徒而不拜。”词语解释:都齐
完全,统统词语解释:都亭 拼音:dū tíng
都邑中的传舍。 秦 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相如 往,舍都亭。” 司马贞 索隐:“ 临邛 郭下之亭也。”《晋书·罗宪传》:“﹝ 罗宪 ﹞知 刘禪 降,乃率所统临於都亭三日。” 明 徐祯卿 《送士选侍御》诗:“塞北 荆 南心万里,佩刀长揖向都亭。”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严延年传》云:‘母止都亭不入。’都亭,邑中传舍也。”词语解释:都大 拼音:dōu dà
(1).官名。 宋 置。主管铸钱贸易之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本朝制置使,始於 杨允恭 。 太宗 命 允恭 为 洛苑 副使, 江淮 、 两浙 都大发运,擘画茶盐捕贼事。”《正字通·大部》:“都大,官名。 宋 制有两都大:一、提举茶马;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刑序官。”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六》。
(2).原来;本自。 唐 元稹 《和乐天题王家亭子》:“都大资人无暇日,泛池全少买池多。” 唐 杜牧 《云》诗:“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 宋 邵雍 《有客吟》:“枉尺直寻何必较,此心都大不求全。”参阅 张相 《诗词曲语词汇释》“都大”条。词语解释:都骑 拼音:dōu qí
对他人坐骑的美称。 金 朱自牧 《送鄜州节判任元老罢任东归》诗之二:“都骑駸駸指 汶阳 ,关门应识弃繻郎。”词语解释:都胜 拼音:dōu shèng
(1).花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都胜花,紫色,两重心,数叶卷上如芦,朶蘂黄,叶细。”
(2).牡丹的一种。 宋 周师厚 《洛阳牡丹记》:“胜魏似魏花而微深,都胜似魏花而差大。”
(3).菊花的一种。 宋 刘蒙 《菊谱》:“都胜出 陈州 ,开以九月末,鹅黄千叶,叶形圆厚有双纹。”
(4).芍药的一种。 宋 周必大 《题杨谨仲〈芍药诗〉后》:“此花最盛於 太和 ,而以红都胜、黄楼子为冠。”
(5).山茶品种名。 宋 陶弼 《山茶》诗之一:“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都胜即宝珠山茶。”词语解释:都总 拼音:dōu zǒng
(1).总是。 宋 毛滂 《蝶恋花·听周生鼓琵琶》词:“细意端相都总好,春愁春媚生顰笑。”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这般对垒交锋,到头都总南柯梦。”
(2). 清 代武官名。 清 唐甄 《潜书·权实》:“大将居中,提兵十万,副参,游守,都总以及队百什伍之长,转相贯属。”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到则生事张皇,緹骑四出,串同都总 熊佩兰 ,凡各团之稍可温饱者,择肥而噬其通匪,严事考求。”
(3).旧时区乡一级政权的头头。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总、团总躲起不敢出面,一切地方上的事都推到农民协会去办。他们应付的话是‘不探(管)闲事!’”词语解释:都府 拼音:dū fǔ
(1).都会。 唐 白居易 《郑絪可吏部尚书制》:“国之都府,半在 东周 。”泛指汇聚之处。 唐 韩愈 《复志赋》:“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
(2). 唐 节度使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词语解释:都鄙 拼音:dū bǐ
(1). 周 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 郑玄 注:“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 孙诒让 正义:“凡公卿大夫贵戚有功德,得世禄者,皆颁邑以为其禄,是谓采邑;在王子弟无官者,虽无禄,而得以恩泽食邑。”
(2).京城和边邑。《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产 使都鄙有章。” 杜预 注:“国都及边鄙。”《国语·吴语》:“天夺吾食,都鄙荐饥。” 韦昭 注:“都,国也,鄙,边邑也。”借指全国。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张元方权发遣府界提点》:“然朝廷置使以纠察政刑,则与诸道比。盖所以详治都鄙,而仪刑四方,不可不慎也。”
(3).美好和丑陋。《文选·马融〈长笛赋〉》:“是以尊卑都鄙,贤愚勇惧。” 李善 注:“ 毛萇 《诗传》曰:‘ 子都 ,世之美好者;鄙,陋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贫富相耀,都鄙相惊,贵贱相形,愚智相倾。”词语解释:都老 拼音:dōu lǎo
古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对酋长、长辈的称呼。《隋书·地理志下》:“本之旧事, 尉陀 於 汉 ,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 俚 人犹呼其所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宋史·蛮夷传三·抚水州》:“其族铸铜为大鼓……相攻击,鸣鼓以集众,号有鼓者为‘都老’,众推服之。”词语解释:都知 拼音:dōu zhī
(1).旧时妓院中的班头,分管诸妓。 唐 孙棨 《北里志·郑举举》:“同年 卢嗣业 诉醵罚钱,致诗於状元曰:未识都知面,频输復分钱。”原注:“由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分管诸妓,俾追召匀齐。”
(2).教坊歌师。《宋史·乐志十七》:“ 大中祥符 五年,因鼓工 温用 之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有指挥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应奉文字一人,监领内侍二人。”
(3). 五代 、 宋 殿前武官名,属殿前司。《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遣殿直都知 范氲 以金带袭衣、金鞍勒马赐 彦温 ( 杨彦温 )。”《宋史·职官志六》:“﹝骑军﹞诸班有都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 太祖 朝,都知、押班皆以供奉官为之。”
(4).对店小二客气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店都知,説一和,道:‘国家修造了数载餘过,其间盖造的非小可,想天宫上光景,赛他不过。’”《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店都知见贵人许多日不曾见得 符令公 ,多口道:‘官人,你枉了日逐去俟候, 李 部署要钱,官人若不把与他,如何得见 符令公 ?’”词语解释:都讲 拼音:dōu jiǎng
(1).古代学舍中协助博士讲经的儒生。选择高材者充之。《后汉书·丁鸿传》:“ 鸿 年十三,从 桓荣 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新唐书·叛臣传·陈少游》:“幼习 老子 、 庄周 书,为崇玄生,诸儒推为都讲。” 清 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一:“絳纱弟子称都讲,碧玉才人本内家。”参阅 余嘉锡 《论学杂著·都讲》。
(2). 魏 晋 以后,佛家开讲佛经,一人唱经,一人解释。唱经者称都讲,解释者称法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支道林 、 许掾 诸人共在 会稽王 斋头。 支 为法师, 许 为都讲。”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祗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黎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
(3).谓演兵讲武。《晋书·礼志下》:“古四时讲武,皆於农隙。 汉 西京 承 秦 制,三时不讲,惟十月都讲。”一本作“ 都试 ”。参见“ 都试 ”。
词语解释:都试 拼音:dū shì
汉 代的阅兵制度。用以考试讲武。以立秋日总试。 翟义 诛 王莽 后,于每年九月间举行。《汉书·翟义传》:“於是以九月都试日斩 观 令,因勒其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也。”《后汉书·李通传》:“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其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李贤 注:“ 汉 法以立秋日都试骑士,谓课殿最也。 翟义 诛 王莽 ,以九月都试日勒车骑材官士是也。”《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抱真 以 山东 有变, 上党 为兵衝……乃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傜,给弓矢,使农隙习射,岁暮都试,行其赏罚。” 胡三省 注引 史炤 曰:“谓总閲试习武备也…… 汉 制,郡国以八月都试,閲武备。”词语解释:都坐 拼音:dōu zuò
亦作“ 都座 ”。
(1).政事堂。 魏 晋 时大臣商议政事的地方。《晋书·孔愉传》:“ 王导 闻而非之,於都坐谓 愉 曰:‘君言姦吏擅威,暴人肆虐,为患是谁?’”《北史·文苑传·樊逊》:“祕书监 尉瑾 移尚书都坐,凡所得别本三千餘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闕。”《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宗爱 方用事,威振四海。尝召百官於都坐。” 胡三省 注:“ 魏 有都坐大官。 魏 之都坐,犹 唐 之朝堂也。或曰都坐尚书。都坐即 唐 之政事堂。”
(2).借指尚书令等大官。《北齐书·胡长仁传》:“ 长仁 累迁右僕射及尚书令……省务既繁,簿案堆积,令史欲諮都座,日有百数。”《北史》作“都坐”。词语解释:都士 拼音:dōu shì
(1).《周礼》官名。掌理都家狱讼事。《周礼·秋官·序官》:“都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 郑玄 注:“都家之士,主治都家吏民之狱讼以告方士者也。” 孙诒让 正义:“都士主治大都、小都、王子弟、公卿采地之狱讼。”
(2).京都或大城市的人。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 马非百 简注:“都,都城或大城市。意思是説乡里人比不上都城或大城市的人文明,有见识。”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尊男、卑女,贵人、贱狙,华族、寒门,别若鸟鱼,蛮獠、都士,絶出智愚,灿然列级,天渊之殊。”词语解释:都内 拼音:dōu nèi
(1).内府,国家的金库。《史记·平準书》:“乃募豪民田 南夷 ,入粟县官,而内受钱於都内。”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入穀於外县,受钱於内府也。”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羽调曲二》:“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隋书·炀帝纪》:“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内。”
(2).掌管国库的官吏。《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辞禄。詔都内别臧 张氏 无名钱以百万数。”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都内,主臧官也。”词语解释:都畿 拼音:dū jī
(1).京都及其周围地区。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而却为 魏 主述其都畿弘敞丰丽,奄有诸华之意。” 唐 白居易 《议罢漕运可否策》:“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故岁漕 山 东穀四百万斛,用给京师。”《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唐 室多故,东方诸镇,兵接都畿,公当归相天子,静中原以固根本。”
(2). 唐 道名。辖今 河南省 西部。《新唐书·地理志一》:“ 开元 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 山南 、 江南 为东西道,增置 黔中道 及 京畿 、 都畿 ,置十五採访使。”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唐》:“ 明皇 增饰旧章,分十五道,曰 京畿 ,曰 都畿 ……曰 岭南 。”原注:“ 都畿 ,治 东都 , 河南 陕 、 汝 、 郑 、 怀 等州属焉,分 河南 道置。”词语解释:都中 拼音:dōu zhōng
京都,京城。《红楼梦》第三回:“ 冷子兴 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 雨村 央求 林如海 ,转向都中去央烦 贾政 。”词语解释:都子 拼音:dōu zǐ
宋 元 称乞丐。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都子倈儿上云:]这个庄户人家喫饭哩,我叫化些儿咱!”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浄大都子领 刘九儿 小都子上云:] 刘九儿 , 开元寺 里散钱哩,喒去那里请钞去来。”词语解释:都里 拼音:dōu lǐ
乡里,故里。 明 何景明 《龙湾草堂记》:“夫 龙门 河 洛 之间,古圣贤之都里,声教遗风存焉。”词语解释:都君 拼音:dōu jūn
(1).古称诸侯。《孟子·万章上》:“謨盖都君咸我绩。” 孙奭 疏:“都君,即 象 称 舜 也。然谓之都君者,盖以 舜 在侧微之时,渔 雷泽 ,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以此遂因为之都君。”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君》:“人臣称君,自 三代 以前有之。《孟子》:‘ 象 曰:謨盖都君。’” 黄汝成 集释引 阎若璩 曰:“是时, 舜 已为诸侯,故曰都君,非人臣也。”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 虞帝 做都君时, 瞽叟 怎么要害他?”
(2).指帝王。 明 李贽 《富国名臣总论》:“独有富商大贾,羡天子山海陂泽之利,以自比于列侯都君,而不以佐国家之急,果何説乎?”词语解释:都统 拼音:dū tǒng
(1).统领,总领。《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自称柱天都部” 唐 李贤 注:“都部者,都统其众也。”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诛 吴元济 也,命公都统诸军。”《旧唐书·高骈传》:“铜盐重务,綰握约及七年;都统雄藩,幅员几於万里。”
(2).官名。武官名 晋 太元 中, 前秦 苻坚 兴兵侵 晋 ,征富家子弟二十以下者共三千馀骑,始设少年都统,为带领青年士兵之将官。 唐 代后期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 辽 金 亦有都统、副都统之名。
(3).官名。指地区长官名号。 前秦 末,有 河西 鲜卑 大都统。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
(4).官名。 清 代设八旗都统,为旗的最高长官。职掌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
(5).官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 热河 、 察哈尔 、 绥远 等特别区设置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词语解释:都省 拼音:dōu shěng
(1). 汉 以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后亦以指尚书省长官或尚书省政事堂。 唐 韩愈 《复仇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异同,必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闻奏者。” 马其昶 题解:“公此议欲令凡事发,具其事下尚书省集议。”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都省》:“ 汉 以僕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至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是则都省之号,始自 汉 也。”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须有日御帘前高捧三臺印,都省里安身正一品。”
(2).都察院。《水浒传》第五九回:“﹝ 贺太守 ﹞把 鲁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来钉了,押下死囚牢里去。一面申闻都省,乞请明降如何。”参见“ 都堂 ”。
词语解释:都堂 拼音:dōu táng
(1). 唐 尚书省署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宋 金 沿之。 唐 韦承贻 《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五日都堂班絶席,百僚文案稟钧裁。”
(2). 明 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平山冷燕》第十一回:“这个 燕生员 ,乃是本郡 燕都堂 之子,叫做 燕白頷 。”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都堂》。词语解释:都酿 拼音:dōu niàng
大的酿造作坊。 宋 叶适 《宝谟阁直学士赠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先是有总领自乞为都酿,抱浄息而私其赢。”词语解释:都然 拼音:dōu rán
倘然,若然。 宋 梅尧臣 《送鲁玉太博挽词》之二:“书史辛勤学,文章若死论;都然莫施设,恨向九原吞。”词语解释:都校
五代时武官名词语解释:都厕 拼音:dōu cè
大厕所。《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 晋 葛洪 《神仙传·刘安》:“﹝ 安 ﹞坐起不恭……於是仙伯主者奏 安 云不敬,应斥遣去。 八公 为之谢过,乃见赦,謫守都厕三年。” 宋 王安石 《八公山》诗:“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词语解释:都料 拼音:dōu liào
见“ 都料匠 ”。
词语解释:都料匠 拼音:dōu liào jiàng
古代称营造师,总工匠。 唐 柳宗元 《梓人传》:“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开宝寺 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 预浩 所造也。” 清 赵翼 《报恩寺塔》诗:“是谁都料匠,几费管勾官。”亦省称“ 都料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刻手工拙淆杂,都料藉拙者以多尅头家钱。”词语解释:都郡 拼音:dōu jùn
郡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崔正熊 诣都郡,都郡将姓 陈 ,问 正熊 :‘君去 崔杼 几世?’”词语解释:都君子 拼音:dōu jūn zǐ
从都邑征发的亲兵。《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左司马 沉 尹 戌 帅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 杨伯峻 注:“都君子之都当即《诗·小雅·都人士》之都,亦即隐元年《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之都,都邑之通称。君子即《国语·吴语》‘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之‘私卒君子’,《史记·越世家》作‘君子六千人’,则‘都君子’为亲军之称号,徵发自都邑者。”词语解释:都关 拼音:dōu guān
主关,中心关隘。《晋书·天文志上》:“建星六星在南斗北,亦曰天旗,天之都关也。”词语解释:都人士 拼音:dōu rén shì
指居于京师有士行的人。《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郑玄 笺:“城郭之城曰都。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 清 方文 《都昌怀古七咏·苏真君耽》:“多少都人士,仙踪谁问诸。”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旨下日,都人士极为惊骇。”词语解释:都司 拼音:dū sī
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
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例如:以钦依都司掌徼巡。——清·邵长蘅《青门剩稿》词语解释:都蓝 拼音:dōu lán
见“ 都篮 ”。
词语解释:都篮 拼音:dōu lán
亦作“ 都蓝 ”。 木竹篮。用以盛茶具或酒具。 唐 陆羽 《茶经·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纎者缚之。” 宋 梅尧臣 《尝茶和公仪》:“都篮携具向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清 朱彝尊 《沉上舍季友南还诗以送之凡三十四韵》:“都篮茶具列,月波酒槽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拖床》:“ 明 时 积水潭 ,常有好事者联十餘牀,携都蓝酒具,舖氍毺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词语解释:都领 拼音:dōu lǐng
(1).总领,总管。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刘闢 以 剑南 节度副使将 韦皋 之意於 叔文 ,求都领 剑南 三川。”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学旧六馆:有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书馆,律馆、算馆,国子监都领之。”
(2).要领,要诀。《云笈七籤》卷三二:“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闇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词语解释:都雅 拼音:dōu yǎ
美好闲雅。《三国志·吴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隋书·韦冲传》:“ 冲 容貌都雅,宽厚得众心。”《明史·蜀王椿传》:“性孝友仁慈,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常尝呼为‘蜀秀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兄弟候试郡中,见一少年,容服都雅。”词语解释:都篮 拼音:dōu lán
亦作“ 都蓝 ”。 木竹篮。用以盛茶具或酒具。 唐 陆羽 《茶经·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纎者缚之。” 宋 梅尧臣 《尝茶和公仪》:“都篮携具向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清 朱彝尊 《沉上舍季友南还诗以送之凡三十四韵》:“都篮茶具列,月波酒槽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拖床》:“ 明 时 积水潭 ,常有好事者联十餘牀,携都蓝酒具,舖氍毺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词语解释:都甸 拼音:dū diàn
都邑郊外之地。《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騖望分寰隧,矖目尽都甸。” 吕延济 注:“都,邑;甸,郊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百僚在廷, 朝恩 从十餘人持兵出,曰:‘虏数犯都甸,欲幸 洛 ,云何?’”词语解释:都养 拼音:dōu yǎng
为众人做饭烧菜。《史记·儒林列传》:“ 儿宽 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 司马贞 索隐:“谓 倪宽 家贫,为弟子造食也。 何休 注《公羊》‘灼烹为养’。案:有廝养卒,廝掌马,养造食。”《晋书·隐逸传·祈嘉》:“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亦指为众人做饭烧菜的人,厨工。 清 钱谦益 《耦耕堂记》:“信若子之言,予愿为都养,给扫除之役。”词语解释:都辇 拼音:dū niǎn
京城,国都。《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权 又问可堪何官, 综 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輦小职。’”《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国郡在輦轂下,故曰都輦。”《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乐只衎而欢飫无匱,都輦殷而四奥来暨。” 李善 注:“輦,王者所乘,故京邑之地,通曰輦焉。”《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陛下常言:‘吾当跨三皇,超五帝,下视 商 周 ,使万世不可及。’今日之势如何?能自復回都輦乎?”词语解释:都试 拼音:dū shì
汉 代的阅兵制度。用以考试讲武。以立秋日总试。 翟义 诛 王莽 后,于每年九月间举行。《汉书·翟义传》:“於是以九月都试日斩 观 令,因勒其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也。”《后汉书·李通传》:“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其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李贤 注:“ 汉 法以立秋日都试骑士,谓课殿最也。 翟义 诛 王莽 ,以九月都试日勒车骑材官士是也。”《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抱真 以 山东 有变, 上党 为兵衝……乃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傜,给弓矢,使农隙习射,岁暮都试,行其赏罚。” 胡三省 注引 史炤 曰:“谓总閲试习武备也…… 汉 制,郡国以八月都试,閲武备。”词语解释:都蔗 拼音:dōu zhè
即甘蔗。 汉 刘向 《杖铭》:“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 三国 魏 曹植 《矫志》诗:“灵虬避难,不耻汚泥。都蔗虽甘,杖之必折。”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蔗》:“蔗正本少,庶本多,故蔗又曰诸蔗。诸,众也,庶出之谓也。庶出者尤甘,故贵其庶也。曰都蔗者,正出者也。”词语解释:都管 拼音:dōu guǎn
(1).总管,管家。《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当下郡王钧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 灵隐寺 斋僧,可打点供食齐备。”《水浒传》第六一回:“那一个为头管家私的主管,姓 李 名 固 ……因见他勤谨,写的算的,教他管顾家间事务。五年之内,直抬举他做了都管。”《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行至相府门前,远远望去,只见 严都管 正在当中坐地。”
(2).大多,大概。《水浒传》第四一回:“只听得外面有人道:‘都管只走在这庙里!’”词语解释:都美 拼音:dōu měi
风流美貌。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 维 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於前行。”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公子风韵都美,儿亦慕悦久矣。”词语解释:都数 拼音:dōu shù
总数。 唐 张九龄 《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之三:“卿状但言都数,其中不列姓名,已令勘责,可速以实报。”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 唐 僧 一行 曾算棊局都数,凡若干局尽之。” 清 冯桂芬 《均赋税议》:“有零数,无都数,可分不可合,或盈或缩,甚或隐匿,百弊丛生。”词语解释:都街 拼音:dōu jiē
闹市。《后汉书·冯绲传》:“前代 陈汤 、 冯 、 傅 之徒,以寡击众, 郅支 、 夜郎 、 楼兰 之戎,头悬都街。”《汉书·陈汤传》作“槀街”。《晋书·江统传》:“ 世祖武皇帝 有上雉头裘者,即詔有司焚之都街。”《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魏 主怒,斩 道盛 等於都街。” 胡三省 注:“都街,即都市。”参见“ 槀4街 ”。词语解释:都荔 拼音:dōu lì
都良、薜荔的并称。都良,即都梁;薜荔,香草。《汉书·礼乐志》:“都荔遂芳,窅窊桂华。” 颜师古 注:“此言都良薜荔俱有芬芳,桂华之形窅窊然也。皆谓神宫所有耳。” 北周 庾信 《周祀方泽歌·昭夏》:“列曜秀华,凝芳都荔。”词语解释:都保 拼音:dōu bǎo
宋神宗 熙宁 时 王安石 创行保甲法,以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宋史·兵志六》:“ 熙寧 初, 王安石 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乃詔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词语解释:都人子 拼音:dōu rén zǐ
(1).美好的女子。《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京室多妖冶,粲粲都人子。” 吕延济 注:“都,亦美也。人子,士女也。”
(2).明代内庭对宫人之子的习称。《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孝定李太后》:“给事中 姜应麟 等疏请,被謫……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为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词语解释:都乡 拼音:dōu xiāng
犹坊厢。《隶释·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成阳仲氏 ﹞属都乡 高相里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都乡》:“按都乡,盖即今之坊厢也。”参见“ 坊厢 ”。
词语解释:坊厢 拼音:fāng xiāng
古代城市区划,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因以“坊厢”泛指市街。《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隣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俺们也是从征的。听説这坊厢里有箇 花弧 ,教俺们来催发他一同走路。”词语解释:都头 拼音:dū tóu
(1).军职名。都将的别称。 唐 末 田令孜 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诸都以都将率领,亦称都头。 五代 沿之。 宋 时禁军有都头、副都头,位次指挥使。《新唐书·兵志》:“ 僖宗 幸 蜀 , 田令孜 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诸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旧五代史·梁书·李重胤传》:“﹝ 重胤 ﹞率众来降。 太祖 素识之,拔用不次,署为先锋步军都头。”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宋金官印》:“ 宋 军制以五百人为一营,每营设指挥使一员,其下为五都,每都马军设军使一员,副兵马使一员,步军设都头一员,副都头一员。”
(2).旧时称衙役、捕快头目。《水浒传》第四二回:“本县差下这两个都头,每日来勾取。管定了我们,不得转动。” 明 沉璟 《义侠记·征途》:“千里神交无一面,若见都头意自倾。”《老残游记》第二十回:“这 陶三爷 是 歷城县 里的都头,在本县红得了不得。”
(3).泛指头领,头脑。《西游记》第八九回:“他便是个搜山揭海,破洞攻城,闯祸的个都头!你怎么惹他?”《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官船﹞结末又走个娇娇滴滴少年美貌的奶奶上来, 徐能 是个贪财好色的都头,不觉心窝发痒,眼睛里迸出火来。”词语解释:都场 拼音:dōu chǎng
(1).众人聚会娱乐的广场。《文选·张衡〈东京赋〉》:“其西则有 平乐 都场,示远之观。” 薛综 注:“都,谓聚会也。为大场於上以作乐。”
(2). 宋 代官茶盐专卖机构的营业处所。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监司》:“茶盐则以受其剩利於榷务都场,而提举司者受其掯留,掌其住卖,督其煎煮,为其索逋理债而已。”词语解释:都捻 拼音:dōu niǎn
见“ 都念子 ”。
词语解释:都念子 拼音:dōu niàn zǐ
亦作“ 都捻子 ”。 果名。即倒捻子。 隋 杜宝 《大业拾遗录》:“ 南海郡 送都念子树一百株,敕付西苑十六院内种。此树高一丈许……其子小於柿子,甘酸至美。蜜渍为粽,益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亦省称“ 都捻 ”。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木语·诸山果》:“﹝都捻子﹞子汁可染若臙脂,花可为酒,叶可麯,皮渍之得胶以代柿……取子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词语解释:都房 拼音:dōu fáng
大花房。《文选·宋玉〈九辩〉》:“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刘良 注:“都,大也。房,花房也。”词语解释:都吏 拼音:dōu lì
汉 职官名。督邮的别称,主祭视责罚之事。《汉书·文帝纪》:“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閲视,丞若尉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律説,都吏今督邮是也。闲惠晓事,即为文无害都吏。”词语解释:都长 拼音:dōu cháng
美貌忠厚。《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子瑜 都长,体性纯懿。” 李善 注:“都长,谓体貌都闲而雅,性长厚也。” 吕延济 注:“都,美;长,善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抚 王长史 背曰:‘ 阿奴 比丞相,但有都长。’” 刘孝标 注:“都,美也。《司马相如传》:‘闲雅甚都。’”词语解释:都野 拼音:dōu yě
(1).都邑与郊野之地。《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民灵騫都野,鳞翰耸渊丘。” 李善 注:“都野,民灵所居。”亦指住于都邑与郊野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都野宗其荣盛,视听惊其炎贵。”
(2).古湖泽名。《史记·夏本纪》:“原隰厎绩,至于 都野 。”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地理志》: 都野 在 武威 ,名曰 休屠泽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都野泽 在 凉州 姑臧县 东北二百八十里。”按《书·禹贡》作“猪野”。词语解释:都公 拼音:dōu gōng
唐 尚书省左右司的别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旧説吏部为省眼……二十四曹呼左右司为都公。”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左右司为都公,太子庶子为宫相。”词语解释:都寺 拼音:dōu sì
(1).太常寺的别称。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崔潞府 日知 ,歷职中外,恨不居八座。及为太常,於都寺厅事后起一楼,正与尚书省相望,人谓之 崔公 望省楼 。”
(2).寺院中统管总务的执事僧。《水浒传》第六回:“首座便道:‘师兄!你不省得。你新来掛搭,又不曾有功劳,如何便做得都寺。’”词语解释:都功 拼音:dōu gōng
亦作“ 都工 ”。 道教职称。 后汉 张道陵 创五斗米道。 道陵 死, 张鲁 复行之。设二十四治,各治设治头、祭酒,以为管理、治事,由都功总领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庐山 简寂观 道士 王告 好学有文,与 星子 令相善。有邑豪修醮, 告 当为都工。都工薄有施利。” 清 恽敬 《真人府印说》:“ 江西 贵溪县 真人府 印,凡大小四,其三皆曰‘阳平治都功印’……《三国志·张鲁传》:‘来学道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治都功其即治头歟?”词语解释:都凡 拼音:dōu fán
(1).大凡,大概。 宋 韩维 《孔先生以仙长老山水略录见约同游作诗答之》:“书之远寄 龙山 下,云此仅止存都凡。”
(2).总共。《清史稿·刑法志一》:“三年书成,五年颁布。盖《明律》以《名例》居首,其次则分隶於六部,合计三十门,都凡四百六十条。”词语解释:都厅 拼音:dōu tīng
尚书省的总办公厅。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祖宗 时,诸郡皆有都厅。至 宣和 三年, 怀安军 奏:‘今尚书省公相厅改作都厅,内外都厅,并行禁止。欲将本军都厅以僉厅为名。’从之,且命诸路依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