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褒鄂 拼音:bāo è
亦作“褒鄂”。 唐 褒国公 、 鄂国公 的并称。 唐 初功臣 段志玄 封号 褒国公 , 尉迟恭 封号 鄂国公 。 元 蒲道源 《赠传神李肖岩》诗:“遂为当代 顾 陆 手,足配向来 褒 鄂 雄。” 清 顾炎武 《金山》诗:“故侯 襃 鄂 姿,手运丈八矛。” 清 陈维崧 《沁园春·桐川杨竹如刺史招饮即席有作》词:“叹家世膺滂,破巢剩垒,丹青 褒 鄂 ,硬箭强弓。”词语解释:华鄂 拼音:huá è
语本《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因以“华鄂”喻兄弟友爱。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岑参 有《韦员外家花树歌》:‘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太史尚书郎,朝回花底常会客,花朴玉缸春酒香。’ 韦员外 ,失其名,此诗见一门华鄂之盛。”词语解释:鄂鄂 拼音:è è
(1).直言争辩貌。鄂,通“ 諤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 卢辩 注:“鄂鄂,辨厉也。”《史记·赵世家》:“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 周舍 之鄂鄂。是以忧也。”《礼记·坊记》“微諫不倦” 汉 郑玄 注:“子於父母尚和顺,不用鄂鄂。”
(2).哓哓不休貌。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啁啾駡詈,昼夜鄂鄂,慢游是好。”
(3).花开放貌。鄂,通“ 萼 ”。《诗·小雅·常棣》“鄂不韡韡” 毛 传:“鄂,犹鄂鄂然,言外发也。” 明 何景明 《寿母赋》:“华鄂鄂以含干兮,草萋萋以交茎。”
(4).挺立貌。 汉 徐干 《齐都赋》:“皓皓乎若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周礼·秋官·雍氏》“塞井杜擭” 唐 贾公彦 疏:“柞鄂者,或以为竖柞於中,向上鄂鄂然。”词语解释:棣鄂
棠棣的花和萼。比喻兄弟友爱词语解释:跗鄂 拼音:fū è
见“ 跗萼 ”。
词语解释:跗萼 拼音:fū è
亦作“ 跗蕚 ”。
(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北周 王褒 《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2).亦作“ 跗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 拊 ”,亦作“ 跗 ”,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赵郡 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词语解释:南阳西鄂 拼音:nán yáng xī è
南阳,郡名,西鄂,县名,今河南南召县南。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后汉书·张衡传》词语解释:节鄂 拼音:jié è
节操蹇愕。鄂,通“ 諤 ”。《文选·马融〈长笛赋〉》:“ 蒯聵 能退敌, 不占 成节鄂。” 李善 注:“《字林》曰:‘鄂,直言也。’谓节操蹇鄂而不怯懦也。”词语解释:作鄂 拼音:zuò è
作噩。《史记·历书》:“昭阳作鄂四年。” 司马贞 索隐:“作鄂,酉也。” 张守节 正义:“四年,辛酉岁也。”《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酉,岁名曰作鄂。”详“ 作噩 ”。词语解释:蹇鄂 拼音:jiǎn è
见“ 蹇諤 ”。
词语解释:蹇谔 拼音:jiǎn è
亦作“ 蹇咢 ”。亦作“ 蹇愕 ”。亦作“ 蹇鄂 ”。 忠直敢言貌;正直貌。蹇,通“ 謇 ”。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神情所涉,岂徒蹇愕而已哉。” 明 汤显祖 《宣城令姜公去思记》:“夫 姜君 者,亦蹇咢重进止,质行人耳。”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古人忌日亦受吊》:“翌日上封,大陈説忠贞蹇諤,不宜沦滞遐方。”词语解释:鄞鄂 拼音:yín è
同“ 垠堮 ”。 边际;界限。引申指形体,躯体。鄞,通“ 垠 ”。《参同契》卷上:“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参同契》卷下:“性主处内,立置鄞鄂。”参见“ 垠堮 ”。
词语解释:垠堮 拼音:yín è
亦作“ 垠鍔 ”。亦作“ 垠鄂 ”。亦作“ 垠崿 ”。
(1).界限;边际。《淮南子·俶真训》:“萌兆牙櫱,未有形埒垠堮。” 汉 张衡 《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一》:“乃自圣人言之,彼此合成一理,初无垠鄂,不期於立言之妙而妙自无穷。”
(2).悬崖;断岸。 宋 梅尧臣 《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 京口 山,断厓如 巩 洛 ,抱谷黄芹泥,百丈耸垠崿。” 邵庸舒 《与曼殊孟硕同游江之岛》诗:“垠堮披高萝,壄竹翳危石。”词语解释:栋鄂 拼音:dòng è
满族复姓。《清通志·氏族二》:“ 栋鄂 氏世居 栋鄂 地方。”《清史稿·何和礼传》:“ 何和礼 , 栋鄂 氏,其先自 瓦尔喀 迁於 栋鄂 ,别为一部,因以地为姓。”词语解释:寋鄂 拼音:jiàn è
謇谔。正直敢言。《隶释·汉梁相费汎碑》:“至 梁府君 ,以孝友至行闻於乡邑,仕更郡右,寋鄂质直。” 洪适 释:“碑以寋鄂为謇諤。”词语解释:惊鄂 拼音:jīng è
见“ 惊愕 ”。
词语解释:惊愕 拼音:jīng è
亦作“ 惊鄂 ”。 吃惊而发愣;非常震惊。《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逐 秦王 , 秦王 环柱而走,羣臣惊愕。”《汉书·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颜师古 注:“凡言鄂者,皆谓阻碍不依顺也,后字作愕,其义亦同。” 唐 韦元甫 《木兰歌》:“今者见 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明 方孝孺 《尚志斋记》:“吾尝试于众曰:‘ 周公 、 孔子 与吾同也,可取而师也; 颜子 、 孟子 与吾同也,可取而友也。’众若骇然,而惊愕然,而相顾悱然,笑予,以为狂。” 叶紫 《山村一夜》:“那孩子听了我这话,突然地惊愕得张开了他的嘴巴和眼睛,说不出话来了。”词语解释:柞鄂 拼音:zhà è
设于陷阱中的捕兽装置。《周礼·秋官·雍氏》“春令为阱擭” 汉 郑玄 注:“擭,柞鄂也。” 贾公彦 疏:“柞鄂者,或以为竖柞於中,向上鄂鄂然,所以载禽兽,使足不至地,不得跃而出,谓之柞鄂也。”词语解释:沂鄂 拼音:yí è
器物表面的凹凸纹理。沂,凹纹;鄂,凸纹。《周礼·考工记·輈人》“良輈环灂” 汉 郑玄 注:“环谓漆沂鄂如环。” 贾公彦 疏:“指谓漆之文理也。”《礼记·哀公问》“车不雕几” 唐 孔颖达 疏:“几,谓沂鄂也,谓不雕鏤使有沂鄂也。”词语解释:阱鄂 拼音:jǐng è
捕野兽的陷坑和笼子。词语解释:謇鄂 拼音:jiǎn è
见“ 謇諤 ”。
词语解释:謇谔 拼音:jiǎn è
亦作“ 謇鄂 ”。亦作“ 謇愕 ”。 正直敢言。《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临朝謇鄂, 孔甫 之操。” 洪适 释:“以謇鄂为謇諤。”《后汉书·陈蕃传》:“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华首弥固。” 唐 阎济美 《下第献座主张谓》诗:“謇諤王臣直,文明雅量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 张昭 謇諤于 东吴 ,而 曹兵 南下,惟劝迎降。”词语解释:圻鄂 拼音:qí è
亦作“ 圻堮 ”。 谓雕琢的线纹,纹理。亦指痕迹或边缘。《周礼·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 郑玄 注引 汉 郑众 云:“瑑,有圻鄂瑑起。”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知不知》:“动无形矕,静无圻堮。”《文选·枚乘〈七发〉》“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 唐 李善 注:“言逐兽於烧田广博之所,而观望之有圻堮也。”词语解释:坻鄂 拼音:dǐ è
见“ 坻崿 ”。
词语解释:坻崿 拼音:chí è
亦作“ 坻鄂 ”。亦作“ 坻堮 ”。 殿基;殿阶。《文选·张衡〈西京赋〉》:“坻崿鳞眴,栈齴巉险。” 薛综 注:“殿基之形势也。” 吕向 注:“皆殿阶高峻之貌。”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罗疏柱之汩越,肃坻鄂之鏘鏘。”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司宫尼职,肃坻堮而神行;掌舍巡方,焕巖廊而洞啟。”词语解释:垠鄂 拼音:yín è
见“ 垠堮 ”。
词语解释:垠堮 拼音:yín è
亦作“ 垠鍔 ”。亦作“ 垠鄂 ”。亦作“ 垠崿 ”。
(1).界限;边际。《淮南子·俶真训》:“萌兆牙櫱,未有形埒垠堮。” 汉 张衡 《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一》:“乃自圣人言之,彼此合成一理,初无垠鄂,不期於立言之妙而妙自无穷。”
(2).悬崖;断岸。 宋 梅尧臣 《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 京口 山,断厓如 巩 洛 ,抱谷黄芹泥,百丈耸垠崿。” 邵庸舒 《与曼殊孟硕同游江之岛》诗:“垠堮披高萝,壄竹翳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