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采药 拼音:cǎi yào
亦作“ 采葯 ”。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 ,因采药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 。” 宋 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 清 刘献廷 《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钱金甫 《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词语解释:采莲 拼音:cǎi lián
即《采莲曲》。 宋 曼殊 《渔家傲》词:“一曲《採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参见“ 採莲曲 ”。
即《採莲曲》。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咨议》诗:“因君奏《采莲》,为余吟《别鹤》。” 唐 孟浩然 《夜渡湘水》诗:“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 明 王世贞 《赠梁公实谢病归》诗:“《采莲》一曲杳然去,得醉即卧清溪头。”参见“ 採莲曲 ”。
词语解释:采莲曲 拼音:cǎi lián qǔ
乐府清商曲名。本于“ 江 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 南朝 梁武帝 《江南弄》七曲,《採莲曲》为其一。又 南朝 梁 羊偘 有爱姬 张静婉 ,美丽善舞。 偘 尝自制《採莲曲》,乐府称《张静婉採莲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及《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词语解释:采莲曲 拼音:cǎi lián qǔ
乐府清商曲名。本于“ 江 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 南朝 梁武帝 《江南弄》七曲,《採莲曲》为其一。又 南朝 梁 羊偘 有爱姬 张静婉 ,美丽善舞。 偘 尝自制《採莲曲》,乐府称《张静婉採莲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及《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词语解释:采薇 拼音:cǎi wēi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词语解释:采采 拼音:cǎi cǎi
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 齐 陶功曹 《采菱曲》:“採採詎盈匊,还望空延佇。”匊,一本作“ 掬 ”。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词语解释:采桑 拼音:cǎi sāng
(1).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 南朝 宋 鲍照 、 梁 简文帝 、 陈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採桑》。后人多所仿效。
(2).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採桑度》。亦为舞曲名。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採桑度〉序》。
(3).乐府近代曲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採桑〉序》:“《乐苑》:‘《採桑》,羽调曲。又有《杨下採桑》。’按《採桑》本清商西曲也。” 唐 张祜 有此作。
(1).谓采摘桑叶。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罗敷 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2).古乐曲名。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采桑》, 晋 清商西曲。羽调。 唐 有大曲。”参见“ 采桑子 ”。
(3).古 黄河 津渡名。在今 山西 乡宁 西。《左传·僖公八年》:“ 晋 里克 帅师, 梁由靡 御, 虢射 为右,以败 狄 于 采桑 。” 杜预 注:“ 平阳 北 屈县 西南有 采桑津 。”
词语解释:采桑子 拼音:cǎi sāng zǐ
词牌名。原本 唐 教坊大曲,名《採桑》或《杨下採桑》。 南朝 后主 作词名《採桑子传》, 宋 初名《採桑子》。一名《罗敷媚》、《丑奴儿》。双调四十四字。
唐 教坊大曲有《采桑》,截取一“遍”单行,后用作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平韵。又有《添字采桑子》,四十八字或五十四字;《摊破采桑子》,一名《摊破丑奴儿》,六十字;《促拍采桑子》,一名《促拍丑奴儿》,五十字;皆平韵。 宋 词《采桑子慢》一名《丑奴儿慢》,九十字,多平仄互叶。词语解释:采菱 拼音:cǎi líng
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元 张翥 《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词语解释:采芝 拼音:cǎi zhī
秦 末有四皓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 绮里季 、 夏黄公 见 秦 政苛虐,乃隐于 商雒 ,曾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疗飢。 唐 虞 世远,吾将何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高贵之畏人,不及贫贱之肆志。”见《史记·留侯世家》、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四皓》。后因以“採芝”指遁隐。名其歌为《採芝操》或《四皓歌》,亦省称《採芝》。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採芝操〉序》引《琴集》及 南朝 陈智匠 《古今乐录》。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十:“去去行採芝,勿为尘所欺。” 宋 陆游 《对酒》诗:“寄谢採芝翁,无为老青壁。” 明 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 黄 綺 去, 东山 重唱《採芝》歌。” 清 秋瑾 《题〈松鹤图〉》诗之二:“勋名浪説 凌烟阁 ,争是 商山 歌《採芝》。”
谓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 汉 张衡 《思玄赋》:“留 瀛洲 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长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清 翁照 《送归愚沉少宗伯予告归里》诗之二:“弭櫂 香水 溪,采芝 砚山 麓。”参见“ 採芝 ”。词语解释:采石 拼音:cǎi shí
(1).有彩色花纹的石头;宝石。《山海经·西山经》:“ 騩山 , 凄水 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 郭璞 注:“采石,石有采色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宝石》:“采石,即宝石也。”
(2).指 采石矶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李白 ﹞尝乘月与 崔宗之 自 采石 至 金陵 ,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宋 辛弃疾 《西江月》词序:“ 江 行 采石 岸,戏作渔父词。” 清 金綎 《采石矶》诗:“峥嶸屡縈迴, 采石 屹相向。”参见“ 采石磯 ”。
词语解释:采石矶 拼音:cǎi shí jī
在 安徽省 马鞍山市 长江 东岸,为 牛渚山 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 大江 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 李白 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 太白楼 、 捉月亭 等古迹,为游览胜地。 清 尤珍 《采石矶》诗:“ 李白 昔醉酒,曾游 采石磯 。”词语解释:采花 拼音:cǎi huā
(1).折花。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诗:“ 于闐 採花人,自言花相似。”
(2).旧时指夜入人宅,奸污妇女。《三侠五义》第六二回:“细细打听,方才知道是个最爱採花的恶贼。”词语解释:采樵 拼音:cǎi qiáo
砍柴。《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秀 ,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会三辅乱,人多流宕,而 干 义 不去,与诸知故相浮沉,採樵自活。”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此曲太古音,由来无管奏。多云採樵乐,或説林泉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玛纳斯 有遣犯之妇入山採樵,突为 玛哈沁 所执。”一本作“ 樵采 ”。
打柴。《左传·桓公十二年》:“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 杜预 注:“樵,薪也。”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 陈王 鬭鸡道, 安仁 采樵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 胡田村 胡 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词语解释:采掇 拼音:cǎi duō
(1).亦作“ 採缀 ”。搜集。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书记者,採掇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採掇片言,莫非宝也。”《南史·沉约传》:“条流虽举,而採缀未周。”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皇甫冉》:“又《巫山诗》终篇皆丽,自 晋 、 宋 、 齐 、 梁 、 周 、 陈 、 隋 以来,採掇者无数,而补闕独获驪珠。” 清 盛时彦 《〈阅微草堂笔记〉序》:“老而嬾於考索,乃採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志士多危心,亦相率赴 欧 墨 ,欲採掇其文化,而纳之宗邦。”
(2).拾取;摘取。《宋书·孝义传·徐耕》:“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饥馁,採掇存命。”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园蔬抱金玉,无以供採掇。” 明 李东阳 《后园种菊经月忽见数花》诗:“登临忆冒重阳雨,採掇愁沾昨夜霜。”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三:“想当採掇时,碧色照筐筥。”
(3).采纳;选取。《旧唐书·良吏传上·蒋俨》:“僕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採掇。”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採掇增损,实待圣断。”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寸长罔弃,咸归採掇之中;四极难赊,不出惠鲜之外。”
(1).犹摘取。语本《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宋 梅尧臣 《清池》诗:“泠泠清水池,藻荇何参差。美人留采掇,玉鮪自扬鬐。” 清 张锡祚 《晨诣南园采蕨》诗:“薄物世所遗,采掇欣有得。”
(2).犹摘录。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庄》《列》最近诗;后人采掇其语,无不佳者。”
(3).犹搜集。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 魏 氏采掇亡书,藏三阁。” 清 张埙石 《〈冬青树〉序》:“以 文山 、 叠山 为经,以 赵王孙 、 汪水云 幕府诸参军及一切遗民为纬,采掇既广,感激亦切。”词语解释:采撷 拼音:cǎi xié
(1).摘取。 南朝 齐 谢朓 《杂咏·席》:“遇君时採擷,玉座奉金巵。” 唐 王维 《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宋 苏轼 《元修菜》诗:“是时青裙女,採擷何悤悤。”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左爵相创设书局》:“ 爵帅 於賑济之外,发银万两,购买茶笋,俾百姓得採擷於深山穷谷以为资。”
(2).选录。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稽神録》, 鉉 所著也。每欲採擷,不敢自专,輒示 宋白 ,使问 李昉 。” 明 文徵明 《〈何氏语林〉叙》:“ 刘义庆 氏採擷 汉 晋 以来理言遗事,论次为书。”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 戴子 高望 以书一纸见示,採擷畧备。”
犹采摘。 南朝 梁 沉约 《咏杜若》:“不顾逢采擷,本欲芳幽人。” 唐 王维 《相思子》诗:“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宋 李彭老 《摸鱼儿》词:“湘湖外,看采擷,芳条际晓随鱼市,旧游漫记。”参见“ 采摘 ”。
词语解释:采摘 拼音:cǎi zhāi
亦作“ 採擿 ”。 摘取;选录。《隋书·经籍志四》:“ 晋 代 挚虞 ,苦览者之劳倦,於是採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隋书·王劭传》:“然其採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符契元》:“时果未熟,乃有隣里小儿攀缘採摘。”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 陆澄 所注 班 史,多引 司马迁 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採摘成注,标为异説。”《朱子语类》卷八八:“《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 小戴 採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 宋 曾巩 《方推官寄新茶》诗:“採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
(1).摘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龙眼》:“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摘,晒焙令乾,成朵,乾者名龙眼锦。”
(2).采集摘录。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词语解释:采摘 拼音:cǎi zhāi
亦作“ 採擿 ”。 摘取;选录。《隋书·经籍志四》:“ 晋 代 挚虞 ,苦览者之劳倦,於是採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隋书·王劭传》:“然其採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符契元》:“时果未熟,乃有隣里小儿攀缘採摘。”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 陆澄 所注 班 史,多引 司马迁 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採摘成注,标为异説。”《朱子语类》卷八八:“《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 小戴 採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 宋 曾巩 《方推官寄新茶》诗:“採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
(1).摘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龙眼》:“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摘,晒焙令乾,成朵,乾者名龙眼锦。”
(2).采集摘录。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词语解释:采兰 拼音:cǎi lán
(1).喻选拔俊逸。《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採兰,并及蒿艾,是以 皋陶 振褐,不仁者远。”
(2).《诗·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晋 束晳 《补亡诗》之一:“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后因以“採兰”喻尽孝养亲。 唐 白居易 《思归》诗:“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採兰期。” 唐 许尧佐 《柳氏传》:“荣名及亲,昔人所尚,岂宜以濯浣之贱,稽採兰之美乎?”
(1).《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采兰,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喻人求珍异以归。”后因以“采兰”谓供养父母之事。 唐 韩愈 《孟生诗》:“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诗:“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参见“ 南陔 ”。
(2).指 晋 束晳 的《补亡诗·南陔》。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诗》:“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词语解释:南陔 拼音:nán gāi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 唐 杨炯 《幽兰赋》:“丛兰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菴先生》:“今吾儿邀天之幸,得上公车,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词语解释:采诗 拼音:cǎi shī
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若遇採诗人,无辞收鄙陋。”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因録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採诗者云。”
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今刺史质敏以流惠,舒化以扬名,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五季 以降,虽四言之铭,且拱手谢不敏,岂独采诗可以观政云尔。”词语解释:采薪 拼音:cǎi xīn
砍柴。《吕氏春秋·安死》:“惮耕稼採薪之劳,不肯官人事。”一本作“ 采薪 ”。《汉书·贾山传》:“ 文王 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芻蕘採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 周 之所以兴也。” 唐 李白 《雉朝飞》诗:“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锦衣綺翼何离褷, 犊牧 採薪感之悲。” 明 周梅墟 《带雨鸣柯》曲:“濛濛甘霤倾,为採薪,荷笠登山岭。”
打柴。《尉缭子·分塞令》:“采薪芻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淮南子·说山训》:“君子之於善也,犹采薪者见一芥则掇之,见青葱则拔之。”词语解释:采茶 拼音:cǎi chá
采摘茶叶词语解释:采蕨 拼音:cǎi jué
借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唐 张九龄 《在郡秋怀》诗之二:“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词语解释:采芹 拼音:cǎi qín
《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毛 传:“泮水,泮宫之水也。” 郑玄 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红娘子》:“发其缄,寒暄外,唯惓惓问 红娘子 无恙,且言 红 有假子,颇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词语解释:采珠 拼音:cǎi zhū
入水取珠。 唐 元稹 《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採。”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 刘鋹 据 岭 南,置兵八千人,专以採珠为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珠池采珠法》:“盖 蜑 丁皆居海艇中採珠,以大舶环池,以石悬大絙,别以小绳繫诸 蜑 腰,没水取珠。”词语解释:采山 拼音:cǎi shān
(1).开采矿产。 晋 左思 《吴都赋》:“煮海为盐,採山铸钱。”《史记·吴王濞列传》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富因採山,衅成提局。”
(2).上山打柴。 宋 梅尧臣 《田家·四时》诗:“採山持野斧,射鸟入烟林。”词语解释:采取 拼音:cǎi qǔ
(1).搜集选取;采用。《汉书·刘向传》:“故採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清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自序》:“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皆採取而假借之。”
(2).采伐;采摘;开采。《元典章·户部二·官吏》:“合用柴薪,斟酌周岁可用数目,於农隙时……差倩人力騐数採取。”《水浒传》第九八回:“ 叶清 后被 鄔梨 差往 石室山 採取木石。” 清 朱仕琇 《重游灵应峰记》:“峰上古木万株,多产药卉,邨人採取之。”
(1).采集;收取。《汉书·王莽传中》:“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其日,降甘露於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七年》:“开 燕南 、 山东 河泊之禁,听民采取。”
(2).择取;选用。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 清 顾炎武 《桃叶歌》:“ 越州 女子颜如花,中官采取来天家。”词语解释:采衣 拼音:cǎi yī
指彩色之衣。亦指未冠者之服。《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 郑玄 注:“采衣,未冠者所服。”《逸周书·大匡》:“及期日质明,王麻衣以朝,朝中无采衣。” 朱右曾 校释:“采衣,元衣纁裳。”《后汉书·袁忠传》“心嫌之,遂称病自絶”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忠 乘船载笠盖诣朗( 王朗 ),见 朗 左右僮从皆著青絳采衣,非其奢丽,即辞疾发而退。”词语解释:采苹 拼音:cǎi píng
(1).采集浮萍。《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清 厉鹗 《苹洲和鲍明府》之一:“日落采苹去, 江 南春色明。”
(2).《诗·召南》篇名。《诗·召南·采苹序》谓“《采苹》,大夫妻能循法度也。”《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后因以“采苹”赞美德行。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学士挽辞》:“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词语解释:采蘩 拼音:cǎi fán
(1).《诗·召南》篇名。《诗·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后因以“采蘩”指女子恪守妇道,克尽妇职。 宋 王禹偁 《补李揆谏改葬杨妃疏》:“ 杨贵妃 始以姿色召居掖庭,颇肆姦回,不循法度,以歌舞取媚,则采蘩之职不修。”
(2).《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毛 传:“ 豳公子 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谓 豳公子 有与民同甘苦的德行。后因以“采蘩”作思念君子的典故。 唐 沉佺期 《入卫作》诗:“采蘩忆 豳 吹,理棹想 荆 歌。鬱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词语解释:采藻 拼音:cǎi zǎo
(1).采集水藻。《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序》谓《采苹》是赞美“大夫妻能循法度”的诗,故后世以“采藻”用作颂扬妇德的典故。《宋史·乐志十四》:“化以妇道,覲于内宫。采苹涧滨,采藻涧中。”
(2).采集辞藻。《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词语解释:采服 拼音:cǎi fú
(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
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词语解释:采菱歌 拼音:cǎi líng gē
见“ 採菱 ”。
词语解释:采菱 拼音:cǎi líng
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元 张翥 《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词语解释:采真 拼音:cǎi zhēn
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义,以游逍遥之虚,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郭象 注:“游而任之,斯真采也。真采则色不伪矣。” 成玄英 疏:“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后多指求仙修道。 明 宋濂 《浩然子序引》:“且赐白玉真仙像二十餘躯以镇山中,龙光赫奕,光动林谷,采真之士,无不歆艷之。” 清 潘陆 《酬李某》诗:“道广新知众,诗成老气横。遥知采真罢,删定在南荣。”词语解释:采折 拼音:cǎi shé
采摘。 隋 丁六娘 《十索》诗之四:“逢桑欲採折,寻枝倒懒攀。”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歌咏》:“ 文靖公 尝官于此,手植牡丹一本,有诗刻石……而花亦为人贵重,护以朱栏,不忍採折。”词语解释:采章 拼音:cǎi zhāng
(1).彩色花纹。多指有彩纹的旌旗、车舆、服饰等。《左传·宣公十四年》:“臣闻小国之免於大国也,聘而献物,於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於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 杜预 注:“采章,车服文章也。” 孔颖达 疏:“谓主人陈设物采文章以接宾。”《隋书·宇文恺阎毗等传论》:“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 唐 元稹 《镇圭赋》:“备采章以尽饰,瑑崇高而定位。”
(2).借指官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偶犯令輒和衣受缚,宛转於鞭挞之下,少顷,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褻至此!”
(3).喻才华。《后汉书·杨终应奉等传论》:“ 应氏 七世才闻,而 奉 劭 采章为盛。”《宋书·郑鲜之传》:“伏见行参军 谢绚 ,清悟审正,理怀通美。居以端右,虽未足舒其采章;升庸以渐,差可以位拟人。”词语解释:采绿 拼音:cǎi lǜ
《诗·小雅》篇名。緑,通“ 菉 ”。荩草。《诗·小雅·采绿序》谓“《采緑》,刺怨旷也”。诗描写了妇人思念丈夫不至而归沐以待的心情。后因用为妇女感到孤独寂寞的典故。 汉 班婕妤 《捣素赋》:“歌《采緑》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词语解释:采笔 拼音:cǎi bǐ
彩笔;文采绚丽之笔。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 江郎 未老,尚追陪采笔多情俊侣。”参见“ 彩笔 ”。
词语解释:彩笔 拼音:cǎi bǐ
(1).五彩之笔。 晋 潘岳 《萤火赋》:“羡微虫之琦瑋,援彩笔以为铭。”
(2). 江淹 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晚年又梦一个自称 郭璞 的人索还其笔,自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以“彩笔”指词藻富丽的文笔。 宋 贺铸 《青玉案》词:“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清 杜岕 《游白燕庵》诗:“雕鏤饰文杏,彩笔夹歌謳。”《说唐》第一回:“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补奇女。”
《南史·江淹传》:“﹝ 江淹 ﹞又尝宿於 冶亭 ,梦一丈夫自称 郭璞 ,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 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后遂以“綵笔”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八:“綵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当年綵笔赋《芜城》。忆平生,若为情?”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诗句兴来题綵笔,道心悟后付朱絃。”词语解释:采拾 拼音:cǎi shí
(1).采摘拾取。《后汉书·江革传》:“ 革 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採拾以为养。”《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採拾於野,殍踣於行路者。”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岭 南深山中有大竹……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於火后採拾,以供药品。”
(2).搜求;拾取;选取。《晋书·谢尚传》:“ 尚 於是採拾乐人,并製石磬,以备太乐。”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太宗 得 魏徵 ,採拾闕遗,弼成圣政。” 宋 洪巽 《旸谷漫录》:“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採拾娱侍。”
犹选取。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 伊公 在 亳 , 渭老 师 周 ,旌賁邱园,采拾衡巷。”词语解释:采椽 拼音:cǎi chuán
栎木或柞木椽子。言俭朴。《韩非子·五蠹》:“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史记·太史公自序》:“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曰:“采椽,櫟榱也。”《汉书·艺文志》:“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颜师古 注:“采,柞木也。” 宋 苏轼 《超然台记》:“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夫苟怠惰苟安,虽采椽茅茨,若自处於臣虏,可以亡国。”词语解释:采访 拼音:cǎi fǎng
(1).搜集寻访;探问寻访。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若使採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适使作者採访易洽,巨细无遗。”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奉圣人的命,着小官徧巡天下,採访文学之士。”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於是搆 野史亭 於家,凡 金 君臣事蹟,採访不遗,至百餘万言。”
(2).见“ 採访使 ”。
犹言搜求寻访。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一本作“ 採访 ”。 宋 司马光 《再举谏官札子》:“令臣采访可任諫官者,密具姓名闻奏。”《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 穆公 见贤才多出异国,益加采访。”
词语解释:采访使 拼音:cǎi fǎng shǐ
官名。 唐 开元 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 天宝 后改为但考课官吏,不得干预他政。 乾元 以后,各地兵起,废采访使而置防御使。 唐 韩愈 《裴君墓志铭》:“大父 旷 ,御史中丞,京畿採访使。”亦省作“ 採访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 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採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参阅《通典·职官十四》、《文献通考·职官十五》。
官名。 唐 初于各道设按察使, 开元 时改设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举劾所属州县官吏。 肃宗 以后改为观察处置使。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 唐 世於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郡。既又改为观察,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分天下为四十餘道,大者十餘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词语解释:采葑 拼音:cǎi fēng
语出《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即蔓菁,叶和根、茎都可食,但根、茎味苦。诗意谓采者不可因此连它的叶子都不要。后因以“采葑”为被人赏识器重的谦词。 宋 秦观 《谢程公辟启》:“不谓修撰给事,误赐采葑,曲加推轂。”词语解释:采艾 拼音:cǎi ài
民间习俗。端午节割取艾条悬户避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戯,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唐 李商隐 《为安平公进贺端午马状》:“伏以浴兰令节,採艾嘉辰,百辟合祝於 尧 年,万方宜修於 禹 贡。”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前集·节序·端午》:“今在处有採艾採药之説。”
采摘艾草。古有采艾疗疾禳毒之俗。《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毛 传:“艾所以疗疾。”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 楚 人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一本作“ 採艾 ”。词语解释:采掘 拼音:cǎi jué
开采发掘;挖掘。《魏书·恩倖传·茹晧》:“ 晧 性微工巧,多所兴立。为山於 天渊池 西,採掘 北邙 及 南山 佳石……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清 唐孙华 《喜雨》诗:“亚旅半空腹,採掘及芜菁。”词语解释:采风 拼音:cǎi fēng
搜集民间歌谣。 隋 王通 《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採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
谓搜集民间歌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閒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 清 王应奎 《箬包船纪事》诗:“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参见“ 采诗 ”。
词语解释:采诗 拼音:cǎi shī
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若遇採诗人,无辞收鄙陋。”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因録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採诗者云。”
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今刺史质敏以流惠,舒化以扬名,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五季 以降,虽四言之铭,且拱手谢不敏,岂独采诗可以观政云尔。”词语解释:采莲曲 拼音:cǎi lián qǔ
乐府清商曲名。本于“ 江 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 南朝 梁武帝 《江南弄》七曲,《採莲曲》为其一。又 南朝 梁 羊偘 有爱姬 张静婉 ,美丽善舞。 偘 尝自制《採莲曲》,乐府称《张静婉採莲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及《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词语解释:采地 拼音:cǎi dì
选择风水好的地方。《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王朔 ﹞见 许 郭 二人登山採地,料必异人,遂迎至其家。”
指古代卿大夫的封地。《韩诗外传》卷八:“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汉书·刑法志》:“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 颜师古 注:“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汉 王充 《论衡·感类》:“礼,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皆食采地,殊之众庶。何则?公子公孙,亲而又尊,得体公称,又食采地,名实相副,犹文质相称也。” 清 张丹 《晏城》诗:“ 平仲 之采地,缅然起思慕。”词语解释:采斫 拼音:cǎi zhuó
砍伐。 唐 柳宗元 《行路难》诗之二:“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採斫杙与椽。” 宋 苏轼 《巫山》诗:“穷探到峯背,採斫黄杨子。” 清 张岱 《西湖梦寻·集庆寺》:“经始时,望青採斫,勋旧不保。”词语解释:采录 拼音:cǎi lù
(1).采纳录用;采纳。《后汉书·陈蕃传》:“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採録,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2).搜求摘录。 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论〉序》:“徒守 朱子 中年未定之説,而不復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輒採録而裒集之,私以示夫同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修志》:“余因请之司寇,閲新志所未载者,为採録一编,名曰《梁溪补志存稿》,以俟后来云。”
采集记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 隋 世古书存者尚伙, 炫 所采録,必多可补前史之缺。”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之一:“僕近辩正《周礼》,始成书,欲脩邑先达事行为人物记,无相辅者,恐未易采録。”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隋志》又有《文章志》,不著撰名,《世説》 刘 注,亦多采録。”词语解释:采旄 拼音:cǎi máo
指用旄牛尾装饰的彩旗。《楚辞·远游》:“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建 格泽 之长竿兮,总光耀之采旄。”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明 何景明 《述归赋》:“飭桂衡之超驾兮,搴采旄以前饰。”词语解释:采女 拼音:cǎi nǚ
(1).原为 汉 代六宫的一种称号,因其选自民家,故曰“采女”。后用作宫女的通称。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六宫采女凡数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於乡中閲视童女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长壮皎洁有法相者,因载入宫,谓之采女也。”《后汉书·皇后纪序》:“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
(2).古时宫廷中的一种女官。《隋书·后妃传序》:“ 煬帝 时……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旧唐书·后妃传序》:“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3).仙女名。 晋 葛洪 《神仙传·彭祖》:“ 采女 者,亦少得道。”词语解释:采菽 拼音:cǎi shū
(1).谓采摘豆叶。《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2).喻夺取政权。语本《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 笺:“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无常家也,勤於德者则得之。”《新唐书·文艺传中·苏源明》:“及 史思明 陷 洛阳 ,有詔幸 东京 ,将亲征。 源明 因上疏极諫曰:‘……方今 河 洛 驛骚,江湖叛换,《诗》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彼 思明 、 楚元 ,皆采菽之人也。陛下何遽轻万乘而速成之邪?’”词语解释:采葛 拼音:cǎi gě
《诗·王风》篇名。《诗·王风·采葛序》谓“《采葛》,惧谗也”。后世因用为畏惧或避免谗言的典故。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二一:“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又诗中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之句,故亦用为怀人的典故。 明 何景明 《将雪有怀》诗:“已动寻梅兴,空成采葛诗。”词语解释:采色 拼音:cǎi sè
(1).指绚丽的颜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淮南子·齐俗训》:“听失於诽誉,而目淫於采色。”
(2).神色,容态。《庄子·人间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 郭象 注:“喜怒无常。” 成玄英 疏:“神采气色,曾无定準。”
(3).文辞的色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嶸,采色绚烂。”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 相如 、 扬雄 之流夸富艷,昡采色,穷精毕虑而为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
(4).指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风味。 胡适 《梁启超〈墨子校释〉后序》:“﹝ 墨子 ﹞主张‘上同’之法--上之所是,必皆是;所非,必皆非之--很带有专制的采色。”词语解释:采摭 拼音:cǎi zhí
选取,掇拾。《书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宋书·礼志三》:“昔 汉氏 之初,承 秦 灭学之后,採摭残缺,以备郊祀。”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殊不知採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錙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採摭期於至详,裁鉴期於至审。”
采集摘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会要》:“采摭托意,以矫失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词人,采摭英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二书采摭颇精,第不备耳。”词语解释:采画 拼音:cǎi huà
(1).用彩色作画。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黼绣帷幄,涂屏错跗。中者锦綈高张,采画丹漆。” 三国 蜀 诸葛亮 《黄陵庙记》:“鬢髮鬚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
(2).彩色图案。《晋书·舆服志》:“其侍祀则平冕九旒,袞衣九章,白纱絳缘中单,絳繒韠,采画织成袞带。”词语解释:采择 拼音:cǎi zé
选用。《汉书·赵充国传》:“臣 充国 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唯明詔博详公卿议臣採择。”《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寧得以人废言而不採择乎?”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题》之一:“愿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於篇,以备採择。”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余故详为辨论,以俟艺林之採择。”
选取;采用。 汉 陆贾 《新语·思务》:“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于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阍人寺人》:“ 后主 欲采择以充后宫,而终执不听。”词语解释:采捕 拼音:cǎi bǔ
捕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採捕食者,美珍常味。”《梁书·武帝纪下》:“﹝州牧﹞越界分断水陆採捕及以樵苏,遂致细民措手无所。”《旧唐书·五行志》:“ 玄宗 悉命宫中出奇,焚之於殿廷,不许士庶服饰绣珠翠之服。自是採捕渐息,风教日淳。”《元典章·圣政二·赈饥贫》:“除天鵞鷀鷧外,听从民便採捕。”
采摘捕取。《后汉书·和帝纪》:“自京师离宫果园 上林 广成囿 悉以假贫民,恣得采捕,不收其税。”词语解释:采木 拼音:cǎi mù
采办木料。《北史·隋纪下·炀帝》:“庚申,遣黄门侍郎 王弘 、上仪同 於士澄 往 江 南採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七怕採木花棺槨,八怕牢中展却难。”词语解释:采香径 拼音:cǎi xiāng jìng
古迹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南 灵岩山 前。 唐 刘禹锡 《馆娃宫》诗:“唯餘 采香径 ,一带绕山斜。”亦作“ 采香逕 ”、“ 采香涇 ”。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一》:“ 采香逕 ,在 香山 之傍小溪也。 吴王 种香於 香山 ,使美人泛舟於溪以采香。今自 灵巖山 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 箭涇 。” 宋 姜夔 《庆宫春》词:“ 采香涇 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清 顾文彬 《哭三子承》诗之二二:“ 胥 乡遥指 采香涇 ,一櫂蒓波渡 洞庭 。” 清 徐松 张大纯 《百城烟水·吴县》:“ 采香庵 ,以庵近 采香逕 ,又取‘撮羣经而为果,采百花以为浆’之意,额曰‘采香’。”词语解释:采斿 拼音:cǎi yóu
彩色的旗饰。借指为旗帜。斿,同“ 旒 ”。《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彫云丽琁盖,祥飇被采斿。” 南朝 陈 徐陵 《山池应令》诗:“画舸图仙兽,飞艎掛采斿。”词语解释:采石矶 拼音:cǎi shí jī
在 安徽省 马鞍山市 长江 东岸,为 牛渚山 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 大江 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 李白 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 太白楼 、 捉月亭 等古迹,为游览胜地。 清 尤珍 《采石矶》诗:“ 李白 昔醉酒,曾游 采石磯 。”词语解释:采戏 拼音:cǎi xì
谓掷骰赌采为戏。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上与妃采戏,将北,唯重四转败为胜。” 宋 陆游 《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 后主 昭惠后 ﹞工琵琶……至於采戏、弈棋,靡不妙絶。”词语解释:采菱曲 拼音:cǎi líng qǔ
见“ 採菱 ”。
词语解释:采菱 拼音:cǎi líng
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元 张翥 《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词语解释:采食 拼音:cǎi shí
谓古代公卿大夫依靠封地为生。《后汉书·崔琦传》:“荷爵负乘,采食名都。”词语解释:采荠 拼音:cǎi qí
亦作“ 采齐 ”。 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周礼·春官·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薺》。”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肆夏》、《采薺》皆乐名。或曰:皆逸诗。”《礼记·玉藻》:“趋以《采齐》。” 郑玄 注:“齐,当为楚薺之薺。” 汉 贾谊 《新书·容经》:“行以《采薺》,趋以《肆夏》,步中规,折中矩。” 明 归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步中《采齐》,行中《肆夏》。”词语解释:采选 拼音:cǎi xuǎn
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后来的选官图、升官图。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彩选格起於 唐 李邰 。本朝踵之者,有 赵明远 、 尹师鲁 。 元丰 官制行,有 宋保国 。皆取一时官制为之。至 刘贡父 独因其法,取 西汉 官秩陞黜次第为之,又取本传所以陞黜之语注其下。局终,遂可类次其语为一传。博戏中最为雅驯。” 宋 李清照 《〈打马图〉序》:“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閲,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词语解释:采毫 拼音:cǎi háo
彩笔;绚丽的文笔。 心青 《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游艺》:“纤腕运时欺皓雪,采毫挥处落云烟。”参见“ 彩笔 ”。
词语解释:彩笔 拼音:cǎi bǐ
(1).五彩之笔。 晋 潘岳 《萤火赋》:“羡微虫之琦瑋,援彩笔以为铭。”
(2). 江淹 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晚年又梦一个自称 郭璞 的人索还其笔,自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以“彩笔”指词藻富丽的文笔。 宋 贺铸 《青玉案》词:“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清 杜岕 《游白燕庵》诗:“雕鏤饰文杏,彩笔夹歌謳。”《说唐》第一回:“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补奇女。”
《南史·江淹传》:“﹝ 江淹 ﹞又尝宿於 冶亭 ,梦一丈夫自称 郭璞 ,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 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后遂以“綵笔”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八:“綵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当年綵笔赋《芜城》。忆平生,若为情?”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诗句兴来题綵笔,道心悟后付朱絃。”词语解释:采战 拼音:cǎi zhàn
犹采补。 明 单本 《蕉帕记·幻形》:“连宵拜斗魄犹沉,经年鍊气丹难就;待借些採战,向何处搜求。”参见“ 採补 ”。
掷骰赌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农业陶渔·投子》:“ 明皇 与 杨妃 采战,将北,唯重四可战败为胜,上掷而连呼叱之,宛转良久,而成重四,上大悦。”
词语解释:采补 拼音:cǎi bǔ
谓汲取他人元气、精血以补益己身。《冷眼观》第二三回:“但这採补一事,照人妖例办起来,也就足够丢脑袋的了。”词语解释:采绣 拼音:cǎi xiù
指彩色绣品。喻华美。 宋 苏轼 《谢南省主文启五首·欧阳内翰》:“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 两汉 之餘,而渐復 三代 之故。”词语解释:采用 拼音:cǎi yòng
(1).采纳施行。《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性矜严公正,数言政事,多见採用。”
(2).任用。《北史·李彪传》:“帝寻纳 宋弁 之言,将復採用。”
采纳选用;选用。《汉书·郊祀志上》:“自 齐威 、 宣 时, 騶子 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 秦 帝而 齐 人奏之,故 始皇 采用之。”《隋书·音乐志上》:“及 王僧辩 破 侯景 ,诸乐并送 荆州 …… 荆州 陷没, 周 人不知采用。” 宋 梅尧臣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此言虽小可喻远,幸公采用不我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同治 之初,时事日艰,凡廷臣抗疏论兵,两宫皇太后輒下诸大帅,备行间采用。”词语解释:采笺 拼音:cǎi jiān
彩色的笺纸。《南史·陈纪下·后主》:“先令八妇人襞采笺,製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词语解释:采缀 拼音:cǎi zhuì
见“ 採掇 ”。
采集;搜集。《宋书·孝义传序》:“今采缀湮落,以备闕文云尔。”
词语解释:采掇 拼音:cǎi duō
(1).亦作“ 採缀 ”。搜集。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书记者,採掇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採掇片言,莫非宝也。”《南史·沉约传》:“条流虽举,而採缀未周。”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皇甫冉》:“又《巫山诗》终篇皆丽,自 晋 、 宋 、 齐 、 梁 、 周 、 陈 、 隋 以来,採掇者无数,而补闕独获驪珠。” 清 盛时彦 《〈阅微草堂笔记〉序》:“老而嬾於考索,乃採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志士多危心,亦相率赴 欧 墨 ,欲採掇其文化,而纳之宗邦。”
(2).拾取;摘取。《宋书·孝义传·徐耕》:“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饥馁,採掇存命。”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园蔬抱金玉,无以供採掇。” 明 李东阳 《后园种菊经月忽见数花》诗:“登临忆冒重阳雨,採掇愁沾昨夜霜。”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三:“想当採掇时,碧色照筐筥。”
(3).采纳;选取。《旧唐书·良吏传上·蒋俨》:“僕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採掇。”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採掇增损,实待圣断。”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寸长罔弃,咸归採掇之中;四极难赊,不出惠鲜之外。”
(1).犹摘取。语本《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宋 梅尧臣 《清池》诗:“泠泠清水池,藻荇何参差。美人留采掇,玉鮪自扬鬐。” 清 张锡祚 《晨诣南园采蕨》诗:“薄物世所遗,采掇欣有得。”
(2).犹摘录。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庄》《列》最近诗;后人采掇其语,无不佳者。”
(3).犹搜集。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 魏 氏采掇亡书,藏三阁。” 清 张埙石 《〈冬青树〉序》:“以 文山 、 叠山 为经,以 赵王孙 、 汪水云 幕府诸参军及一切遗民为纬,采掇既广,感激亦切。”词语解释:采桑子 拼音:cǎi sāng zǐ
词牌名。原本 唐 教坊大曲,名《採桑》或《杨下採桑》。 南朝 后主 作词名《採桑子传》, 宋 初名《採桑子》。一名《罗敷媚》、《丑奴儿》。双调四十四字。
唐 教坊大曲有《采桑》,截取一“遍”单行,后用作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平韵。又有《添字采桑子》,四十八字或五十四字;《摊破采桑子》,一名《摊破丑奴儿》,六十字;《促拍采桑子》,一名《促拍丑奴儿》,五十字;皆平韵。 宋 词《采桑子慢》一名《丑奴儿慢》,九十字,多平仄互叶。词语解释:采清 拼音:cǎi qīng
坟墓与厕所。《荀子·王制》:“脩採清,易道路。” 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二》:“採乃‘埰’字之误。《方言》曰:‘塚, 秦 晋 之间谓之埰。’是也。清者,《説文·广部》:‘厕,清也。’《急就篇》:‘屏厕清溷粪土壤。’……盖墟墓之间清溷之处皆秽恶所积聚,故必以时脩治之也。”词语解释:采茶歌 拼音:cǎi chá gē
流行于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广西 、 安徽 等地的民间曲调,后发展成“采茶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旧春上元在 衡山县 曾卧听采茶歌,赏其音调,而於辞句懵如也。”词语解释:采捋 拼音:cǎi lǚ
犹摘取。语本《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明 刘基 《感怀》诗:“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词语解释:采齐 拼音:cǎi qí
见“ 采薺 ”。
词语解释:采荠 拼音:cǎi qí
亦作“ 采齐 ”。 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周礼·春官·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薺》。”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肆夏》、《采薺》皆乐名。或曰:皆逸诗。”《礼记·玉藻》:“趋以《采齐》。” 郑玄 注:“齐,当为楚薺之薺。” 汉 贾谊 《新书·容经》:“行以《采薺》,趋以《肆夏》,步中规,折中矩。” 明 归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步中《采齐》,行中《肆夏》。”词语解释:采获 拼音:cǎi huò
收集。《后汉书·班彪传》:“若 迁 之著作,採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犹收获。 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岁华皆採穫,冬晚共严枯。”
采辑;搜集。《汉书·夏侯胜传》:“﹝ 夏侯建 ﹞自师事 胜 及 欧阳高 ,左右采获。” 颜师古 注:“言於 胜 及 高 两处采问疑义而得之。” 宋 陈世修 《阳春集序》:“旧帙散失,十无一二,今采获所存,勒成一帙。”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 向 歆 本好博览,左右采获,自在鸿儒通人之列,与墨守者有异。”词语解释:采顾 拼音:cǎi gù
眷顾。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杨镳》:“家姊多幸,蒙 杨郎 採顾,便希迴橈,以成礼也。”词语解释:采荣 拼音:cǎi róng
取得荣名。《文选·扬雄〈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李善 注:“采荣,采取荣名也。”词语解释:采收 拼音:cǎi shōu
采摘收集,采集。例如:还加强栽培技术措施,使茄、瓜、豆类等蔬菜排开播种,分期采收…词语解释:采甄 拼音:cǎi zhēn
选拔录用。《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殊方咸成贷,微物豫采甄。” 刘良 注:“豫及采録也。甄,録也。”词语解释:采拔 拼音:cǎi bá
(1).选拔,拔擢任用。 宋 司马光 《龙图阁学士李公墓志铭》:“时 杜祁公 为宰相,多採拔英儁,寘之臺省。” 宋 李纲 《辞免兵部侍郎奏状》:“如臣孱庸,何足採拔!”
(2).揪打。《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 狄婆子 ﹞心中发恨,算计赶到下处,带他连那妓者採拔一顿,与他做个没体面。”
犹选拔。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晋高祖 ﹞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臣蒙先皇采拔,粉骨非报。”词语解释:采旒 拼音:cǎi liú
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孔颖达 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 宋 苏舜钦 《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因成此诗以寄》:“大议摇巖石,危言犯采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