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铁钉印钉蚂蟥钉铆钉泡头钉沤钉刺钉 
补钉销钉道钉钉书钉揿钉洋钉装钉 
水晶钉金沤浮钉铁板钉钉打补钉拔钉木钉琢钉 
门钉螺钉棺钉板上钉钉枣核钉签钉白鼓钉 
斗钉螺丝钉帽钉板上砸钉扒钉命钉眼中拔钉 
灰钉勾钉鼓钉浮沤钉截铁斩钉图钉眼中钉 

词语解释:铁钉  拼音:tiě dīng
将其打入裂缝或裂隙(如岩石或水面上的)作为支撑(以供爬山用)的铁钉、铁楔或铁桩,常在其一端有一个孔,安全绳便可以从孔中通过
词语解释:补钉  拼音:bǔ dīng
见“ 补丁 ”。
词语解释:补丁  拼音:bǔ dīng
亦作“ 补帄 ”。亦作“ 补钉 ”。 补在破损的衣服或物件上的东西。 清 蒋士铨 《一片石·访墓》:“补丁圆领豆浆餿。”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乞儿﹞謌《钉打铁》曲,其词云:‘钉打铁,铁打钉,烧破綾罗没补帄。’”《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太太常穿的都是打补钉的衣服。” 吴组缃 《山洪》一:“晾着满是补钉的衣裤和小孩的尿布。”
词语解释:水晶钉  拼音:shuǐ jīng dīng
雪后檐头滴水凝成的锥形的冰。也叫冰锥、冰溜、冰柱。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坤舆·冰条》:“ 方岳 《雪后草亭》诗:‘一夜雪寒重整过,碧瑠璃瓦水晶钉。’按水晶钉谓冰条也。”
词语解释:门钉  拼音:mén dīng
宫殿、庙宇等大门上圆头装饰物。
词语解释:斗钉  拼音:dòu dīng
亦作“鬭钉”。 见“ 斗飣 ”。
词语解释:斗饤  拼音:dòu dìng
亦作“鬭飣”。亦作“鬭钉”。
(1).一种供陈设的食品。用五色食品在盘盒中堆积而成。 宋 陆游 《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之五:“鬭飣春盘儿女喜,擣簁腊药奴婢忙。” 明 杨慎 《艺林伐山·斗钉》:“《食经》:五色小饼,作花卉禽兽珍寳形,按抑成之,盒中累积,名曰鬭钉。今人犹云钉果盘、钉春盛是也。”
(2).谓在盘中堆积食品。 宋 李流谦 《西江月·为木樨作》词:“更张緑盖蔽轻盈,巧着工夫鬭钉。”
(3).比喻堆积文辞。 宋 陈亮 《乙巳春书》之一:“此论正在於毫釐分寸处较得失,而心之本体实非鬭飣輳合以成。” 宋 陈亮 《壬寅答朱元晦秘书》:“今欲鬭飣而发施之,后来诸君子无乃又失之碎乎!” 清 黄宗羲 《陈葵献偶刻诗文序》:“然其笔授之章,论学之书,舂容典雅,乱气和平,无训詁鬭飣之习。”
词语解释:灰钉  拼音:huī dīng
石灰和铁钉,用作敛尸封棺。借指身死。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玉斧将挥,金鉦且戒,祆酋震慑,遽请灰钉。” 唐 李商隐 《为濮阳公与刘稹书》:“丧贝躋陵,飞走之期既絶;投戈散地,灰钉之望斯穷。” 清 黄宗羲 《留仙冯公神道碑铭》:“鐘鼓无灵,灰钉见志。”
词语解释:印钉  拼音:yìn dīng
印刷装订。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而且社员的稿子……等到我看见时,已在印钉成书之后了。”
词语解释:销钉  拼音:xiāo dīng
即销子。参见“ 销子 ”。
词语解释:销子  拼音:xiāo zǐ
形状像钉子的东西。横断面多呈圆形,用来插在器物中使连接或固定。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石油头》:“绳套从转盘里的方补心中穿过,到钻台下面穿进一根提升钻接,像用一根销子销住了。”《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一经碰发销子,装在鸟笼壁上的罗网猛罩下来,它们便乖乖成了下酒菜。”
词语解释:金沤浮钉  拼音:jīn ōu fú dīng
金饰的浮沤钉。浮沤钉,门上装饰的钉状突起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入其家,则金沤浮钉,宛然世族。” 何垠 注:“金沤浮钉,《演繁露》: 公输班 见水中蠡,遂象之立於门户,所谓钉也。《义训》曰:饰金谓之铺,浮谓之沤,今俗谓之浮沤钉也。”亦称“ 金钉浮甌 ”。《冷眼观》第十五回:“至则金钉浮甌,宛然甲第。”
词语解释:螺钉  拼音:luó dīng
圆柱形或圆锥形金属杆上带螺纹的零件。按用途可分为连接螺钉、固定螺钉等。也叫螺丝钉或螺丝。
词语解释:螺丝钉  拼音:luó sī dīng
(1).即螺钉。详“ 螺钉 ”。
(2).比喻平凡而不可缺少的人或物。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真正使我们的文艺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
词语解释:螺钉  拼音:luó dīng
圆柱形或圆锥形金属杆上带螺纹的零件。按用途可分为连接螺钉、固定螺钉等。也叫螺丝钉或螺丝。
词语解释:勾钉  拼音:gōu dīng
拘捕监禁。 宋 沉辽 《东上阁门使康州刺史陶公传》:“选 阳朔 令,治甚有威惠,其教民不以勾钉为能。”
词语解释:蚂蟥钉  拼音:mǎ huáng dīng
指有两条腿的钉子,一般呈ㄇ形。
词语解释:道钉  拼音:dào dīng
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钉子。 苏辽 《民国匪祸录·孙美瑶临城劫车》:“他们起出道钉,搬开铁轨。”
词语解释:铁板钉钉  拼音:tiě bǎn dìng dīng
(1).犹言硬碰硬。比喻说话办事坚决、干脆。 范乃仲 《小技术员战胜神仙手》:“﹝老汉﹞右手的烟袋朝着支书手中的计划点了几点,铁板钉钉似的崩出来三个字:‘我反对!’”
(2).比喻已成定论。《花城》1981年第6期:“大红门里的 叶处长 就是 二妞儿 ,已经铁板钉钉,不容怀疑了。”
词语解释:棺钉  拼音:guān dīng
钉棺材用的钉子。《世说新语·方正》“ 淮 妻,太尉 王凌 之妹,坐 凌 事,当并诛”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凌 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
词语解释:帽钉  拼音:mào dīng
即铆钉。因其头形如帽,故名。
词语解释:鼓钉  拼音:gǔ dīng
一头似圆鼓的钉子。有的圆头上有花纹。 庾信 《和赵王看伎》“圆花钉鼓牀” 清 倪璠 注:“圆花,鼓钉也。鼓钉圆,刻作花文,钉其上,故云。”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锈澁,两面鼓钉隐起,不甚可辨。”
词语解释:铆钉  拼音:mǎo dīng
铆接用的金属元件。圆柱形,一头有帽。 徐迟 《在高炉上·聪明的架工们》:“里面燃烧着铆钉炉,焦炭烧得铆钉通红。”
词语解释:钉书钉  拼音:dīng shū dīng
小的U形铁丝,其两端被钉入[纸或纸板等薄且易透的分层材料,通常被夹紧之后起装订的作用]
词语解释:打补钉  拼音:dǎ bǔ dīng
亦作“ 打补靪 ”。 谓在破损的衣物上缝补。《说文·革部》“靪,补履下也” 清 段玉裁 注:“今俗谓补缀曰‘打补靪’,当作此字。” 曹禺 《半日的“旅行”》:“今天,我在那里走了半天,看不见一个穿着打补钉衣服的人。”
词语解释:板上钉钉  拼音:bǎn shàng dìng dīng
比喻事情已定,不容变更或说话算数。 王蒙 《蝴蝶》:“ 海云 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单学鹏 《巧哥儿》:“板上钉钉咧,这门亲事我包下了。”亦作“ 板上砸钉 ”。 苗培时 《矿山烈火》:“大英雄说话板上砸钉,你既然还愿意给弟兄们办事,那就看你说的吧。”
词语解释:板上砸钉  拼音:bǎn shàng zá dīng
见“ 板上钉钉 ”。
词语解释:板上钉钉  拼音:bǎn shàng dìng dīng
比喻事情已定,不容变更或说话算数。 王蒙 《蝴蝶》:“ 海云 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单学鹏 《巧哥儿》:“板上钉钉咧,这门亲事我包下了。”亦作“ 板上砸钉 ”。 苗培时 《矿山烈火》:“大英雄说话板上砸钉,你既然还愿意给弟兄们办事,那就看你说的吧。”
词语解释:浮沤钉  拼音:fú ōu dīng
门上装饰的突起的钉状物,形似水上浮沤,故名。《说郛》卷五七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金铺》:“《风俗通义》‘门户铺首’:昔 公输班 见水中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开,遂象之立于门户。按今门上排立而突起者, 公输班 所饰之蠡也。《义训》曰:‘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鏂,鏂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按此沤者,水上浮沤状,亦类蠡也。”
词语解释:泡头钉  拼音:pào tóu dīng
钉的一种。钉帽鼓起如水泡,故称。也叫泡钉。 茅盾 《水藻行》:“水车用的茅篷像一些泡头钉,这里那里钉在那些‘带子’的近边。”
词语解释:揿钉  拼音:qìn dīng
图钉;有大平头的短钢钉
词语解释:拔钉  拼音:bá dīng
比喻清除厌恶或成为障碍的人。参见“ 拔钉钱 ”。
词语解释:拔钉钱  拼音:bá dīng qián
五代 赵在礼 所征的人头税,是 赵 复职后对人民称其去职为“拔钉”的报复性措施。后用以代称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新五代史·杂传八·赵在礼》:“ 在礼 在 宋州 ,人尤苦之;已而罢去, 宋 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復受詔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清 赵翼 《回粤途次口占》之二:“昔到曾怜悬磬室,再来忍敛拔钉钱。”
词语解释:枣核钉  拼音:zǎo hé dīng
形如枣核的钉子。《西游记》第八三回:“﹝ 行者 ﹞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个枣核钉儿撑住他的上顎子,把身一纵,跳出口外。”
词语解释:扒钉  拼音:bā dīng
一种钉头有两个尖刺的钢制固定件,用来将两块木材固定在一起(如在顶撑方法中)
词语解释:截铁斩钉  拼音:jié tiě zhǎn dīng
同“ 斩钉截铁 ”。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古尊宿语录》卷二二:“有时拏云擭浪,游戏自如:有时截铁斩钉,纪干不可。”
词语解释:沤钉  拼音:ōu dīng
即浮沤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行三四里许,日既暮,始抵其宅,沤钉兽鐶,宛然世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陈宝祠》:“ 氜 从之。入朱门,沤钉兽鐶,宛似王侯第宅。”参见“ 浮沤钉 ”。
词语解释:浮沤钉  拼音:fú ōu dīng
门上装饰的突起的钉状物,形似水上浮沤,故名。《说郛》卷五七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金铺》:“《风俗通义》‘门户铺首’:昔 公输班 见水中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开,遂象之立于门户。按今门上排立而突起者, 公输班 所饰之蠡也。《义训》曰:‘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鏂,鏂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按此沤者,水上浮沤状,亦类蠡也。”
词语解释:洋钉  拼音:yáng dīng
钉子的俗称。 方之 《杨妇道》:“ 落帽风 却说:‘不用,不用!’并不起身,像被根头号洋钉钉住似的。”
词语解释:木钉  拼音:mù dīng
用来挂东西的木制的钉
图案印染链的木制连接物
清棉机滚筒上的大销子
词语解释:签钉  拼音:qiān dīng
栽插。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四折:“若不是 萨真人 显出神通大,则我这墓顶上签钉远乡牌,可不的一灵儿永欠下鸳鸯债。”
词语解释:命钉  拼音:mìng dīng
棺材钉。《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朱真 ﹞点起那灯,把刀挑开命钉,把那盖天板丢在一壁。”
词语解释:图钉  拼音:tú dīng
帽大针短的钉子,用来把纸、布等钉在木板或墙壁上。
词语解释:刺钉  拼音:cì dīng
也称“四角钉”。有四个刺,用于军事的金属障碍物。有大小两种:大者多撒在交通要道上,用以刺破敌军车辆轮胎;小者多撒布在阵地前和纵深内,用以妨碍敌人步兵和空降兵的行动。
词语解释:装钉  拼音:zhuāng dīng
见“ 装订 ”。
词语解释:装订  拼音:zhuāng dìng
亦作“ 装钉 ”。 把零散书页或纸张加工成本子,一般包括折页、订本、包封和裁切等过程。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先生及 伯韩 、 少鹤 皆二卷,而 少鹤 及同乡 苏虚谷 之词,合鄙作共为一卷,凡十卷,今已装钉印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只见他那屋里罗列着许多书,也有包好的,也有未曾包好的,还有不曾装订的。”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两地书》﹞印后也不必装订,只要托装订局迭好,由我自己去订去。”
词语解释:琢钉  拼音:zhuó dīng
东汉 末 孔融 被收时,其子大者九岁、小者八岁,正为琢钉戏,后因以“琢钉”指八、九岁的少年时期。 清 钱谦益 《佟母封孺人赠淑人陈氏墓志铭》:“上慰掩袂之尊章,下挈琢钉之童稚。”参见“ 琢钉戏 ”。
词语解释:琢钉戏  拼音:zhuó dīng xì
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 被收,中外惶怖,时 融 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金陵 童子有琢钉戏:画地为界,琢钉其中,先以小钉琢地,名曰签;以签之所在为主,出界者负;彼此不中者负,中而触所主签亦负。”
词语解释:白鼓钉  拼音:bái gǔ dīng
蒲公英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蒲公英》
词语解释:眼中拔钉  拼音:yǎn zhōng bá dīng
比喻除去心目中最痛恶的人。《新五代史·杂传八·赵在礼》:“ 在礼 在 宋州 ,人尤苦之;已而罢去, 宋 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词语解释:眼中钉  拼音:yǎn zhōng dīng
亦作“ 眼中丁 ”。亦作“ 眼中疔 ”。 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语出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拔丁钱》:“ 赵在礼 在 宋州 ,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 永兴 ,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寇 丁 立朝本末,世有一定论,初, 丁 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寧,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招 寇老 。’”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我要你这攮包杂种做甚!你不如还往监里坐着,免得我像眼中丁一般生气。”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