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铨衡 拼音:quán héng
(1).衡量轻重的器具。《淮南子·齐俗训》:“夫挈轻重不失銖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銓衡。” 刘文典 集解:“《羣书治要》引,銓作权。”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銓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则少多混乱。” 唐 白居易 《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於藻镜,錙銖者不敢诈於銓衡。”
(2).品鉴衡量。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虽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惟‘西北有浮云’十餘首,殊美赡可翫,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羣彦,对扬厥弟者耶?” 宋 司马光 《和伯镇再入馆》:“銓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 王闿运 《桂阳陈侍郎行状》:“故每遇时贤,銓衡轻重,无足失。”
(3).考核、选拔(人才)。《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銓衡专於臺阁,上之分也。”《隋书·高祖纪上》:“公水镜人伦,銓衡庶职,能官流咏,遗贤必举。”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小官擢用良才,銓衡人物,褒贬必当。”
(4).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汝若居銓衡,当举如此辈人。”《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为侯,自今国官皆委之銓衡。” 胡三省 注:“銓衡,谓吏部尚书也。” 明 张煌言 《徐允岩诗序》:“我 明 选举既行,荐辟遂废。一命必由銓衡,三事莫敢幕置。”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冻猪肉》:“ 姜晦 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銓衡。”词语解释:铨曹 拼音:quán cáo
(1).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 唐 包湑 《会昌解颐录·麴思明》:“銓曹往例,各合得一官,或荐他人亦得。”《宋史·岳云传》:“﹝ 岳云 ﹞功在第一, 飞 不言。逾年,銓曹辩之,始迁武翼郎。”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漫劳乌府臺前客,屈作銓曹部下人。”
(2).借指主管选拔官员之长官。《明史·顾鼎臣传》:“兵部主事 马承学 恃 鼎臣 有联,自诡必得銓曹,臣故抑 承学 而用 崑 。”词语解释:铨量 拼音:quán liàng
衡量。《尔雅·释言》“坎律,銓也” 晋 郭璞 注:“《易》坎卦主法,法律皆所以銓量轻重。” 宋 黄庭坚 《再答明略》诗之二:“ 廖侯 言如不出口,銓量古今胆如斗。”《金史·孟浩传》:“既典选,善銓量人物,分别贤否。”词语解释:铨闱 拼音:quán wéi
政府设置的选拔官吏的考试场所。 唐 刘长卿 《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诗:“天府留香名,銓闈就明试。”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所谓太医局生者,始以赂隶名籍,每年则随銓闈公试。”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每岁三月上旬,应文武官荫授子弟、宗子荫补者,并赴銓闈就试出官。”词语解释:铨次 拼音:quán cì
(1).谓选授官职的次序。《晋书·羊琇传》:“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銓次之理。”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今日何銓次,新官与旧官。”
(2).谓编排次序。 唐 杜甫 《〈八哀诗〉序》:“八公后存殁,遂不銓次焉。” 朱鹤龄 注:“诗序末句,言不以存殁之前后为次第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随其所问,信笔便书,不復銓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 魏 晋 诸家书目,条流仅学,銓次靡详。”
(3).次序。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闲,差拨无銓次,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词语解释:铨选 拼音:quán xuǎn
(1).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 唐 ,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 唐 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 清 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南齐书·百官志》:“左僕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郊庙、园陵……改号格制、莅官銓选。” 宋 沉辽 《代人献利害书》:“结髮从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选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盛京五部》:“其未设吏部者,以其地官员无多,仍由京中銓选,故不备。”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中国 向来銓选,最重资格。”
(2).指负责铨选的官员。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褚筠心》:“先生终身不謁銓选,曰:‘此膝不为权臣屈也。’”词语解释:铨筦 拼音:quán guǎn
见“ 銓管 ”。
词语解释:铨管 拼音:quán guǎn
亦作“ 銓筦 ”。
(1).对人才进行品量和管理。《晋书·阮放传》:“迁吏部郎,在銓管之任,甚其称绩。” 唐中宗 赵皇后 等《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当熊让輦愧前芳,再司銓筦恩可忘。” 宋 司马光 《送田校理知晋州》诗:“銓筦萃贤豪,夫君主剧曹。”
(2).指掌管选拔人才的职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其在銓管也,用僕为京兆掾。”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见日,便乞 蒲 同 。朝旨俾留,遂领銓筦。”词语解释:铨择 拼音:quán zé
评量选择。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斯并同在编次,不加銓择,岂非芜滥者邪?”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其论诸家所藏多猥杂,不务銓择,切中歷朝馆阁之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文海》:“莫若委馆阁官,銓择本朝文章,成一代之书。”词语解释:铨部 拼音:quán bù
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 唐 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 宋 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 明 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銓部”指吏部。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銓部类出见次,士大夫乐从远宦。”《宋史·选举志四》:“在朝廷则当量人才,在銓部则宜守成法。”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误指不孝曾为伪学士,殊为骇然,而銓部无据呈代题之例。”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后世虑选人之请托、銓部之徇私也,於是 崔亮 裴光庭 定为年劳资格之法。”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宋史·选举志四》、《明史·选举志三》。词语解释:铨品 拼音:quán pǐn
(1).衡量评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 宋 叶适 《周君南仲墓志铭》:“名章伟著皆欲銓品,异闻逸传皆欲论述。”
(2).犹选拔。《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銓品人伦,各尽其用。” 吕向 注:“各随才而擢用之。”词语解释:铨限 拼音:quán xiàn
选授官职的等级、界限。 宋 叶适 《送孙伟夫》诗:“云此新进士,銓限凛难越。”词语解释:铨法 拼音:quán fǎ
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新唐书·选举志下》:“初,銓法简而任重。”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朝廷难以銓法持之,遂授太学録。”《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官司文籍散佚,无所稽考,议者以为銓法最为急务。”词语解释:铨综 拼音:quán zōng
(1).谓选拔罗致人材。《晋书·良吏传序》:“莅职者为身择利,銓综者为人择官。”《资治通鉴·唐高宗龙朔三年》:“﹝ 李义府 ﹞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銓综无次,怨讟盈路。”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吏部为銓综之司,而部曹之选所以佐理天官,简拔贤俊者也。”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是故銓综失敍,受任多滥。”
(2).权衡和综合。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遂使握管怀铅,多无銓综之识;连章累牘,罕逢微婉之言。”词语解释:铨管 拼音:quán guǎn
亦作“ 銓筦 ”。
(1).对人才进行品量和管理。《晋书·阮放传》:“迁吏部郎,在銓管之任,甚其称绩。” 唐中宗 赵皇后 等《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当熊让輦愧前芳,再司銓筦恩可忘。” 宋 司马光 《送田校理知晋州》诗:“銓筦萃贤豪,夫君主剧曹。”
(2).指掌管选拔人才的职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其在銓管也,用僕为京兆掾。”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见日,便乞 蒲 同 。朝旨俾留,遂领銓筦。”词语解释:铨注 拼音:quán zhù
谓对官吏的考选登录。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明年,銓注復归之吏部,承前所司注拟,皆约官资,升降之时,难于允愜。”《元典章新集·吏部·承荫》:“验其品格,先为銓注,俾资俸月,养荣其亲。”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明初翰林不由进士》:“命下吏部,惟銓注而已。”参见“ 注拟 ”。
词语解释:注拟 拼音:zhù nǐ
唐 时选举官员,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称为“注拟”。 宋 代选举因袭此制。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从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 国忠 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旧唐书·刘祥道传》:“时选人渐众, 林甫 奏请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当时甚以为便。” 宋 叶适 《信州教授厅记》:“今吏部按格注拟,或特命为堂差,赢数千里,至终始坐学不敢离局。”词语解释:铨调 拼音:quán diào
根据考绩迁调官职。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餘年未尝升擢,或沉於銓调,不与改官。” 宋 陆游 《王季嘉墓志铭》:“及见除书,从天官銓调 湖南 转运司主管文字以去。”词语解释:铨格 拼音:quán gé
见“ 銓试格 ”。
词语解释:铨试格 拼音:quán shì gé
铨试的规章制度。《宋史·选举志四》:“ 绍圣 初,改定銓试格,凡摄官初归选,散官、权官归司,若新赐第,皆免试。”亦省作“ 銓格 ”。《宋史·选举志四》:“进士中銓格者,每二百人,得优恩不过五七人,又或闕上等不取。”《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 宗道 在选调久,患銓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姦状,於是多所釐正。”词语解释:铨材
衡量才能词语解释:铨汰 拼音:quán tài
选拔与淘汰。《新唐书·李迥秀传》:“ 大足 初,检校夏官侍郎,仍领选,銓汰文武,号称职,进同凤阁鸞臺平章事。”词语解释:铨镜 拼音:quán jìng
评选鉴别。 南朝 梁 王筠 《为第六叔让重除吏部尚书表》:“然后可以銓镜流品,平均衡石。”《北史·郭祚传》:“是时 孝文 鋭意典礼,兼銓镜九流。” 唐 元稹 《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夫銓镜万品,不无倦勤。”词语解释:铨配 拼音:quán pèi
权衡调度;统筹安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於复重,偏举则病於不周,此又銓配之未易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某袠某篇,付之此职;某传某志,归之彼官:此銓配之理也。”词语解释:铨贯 拼音:quán guàn
编排连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然 仲瑗 博古,而銓贯有叙。 长虞 识治,而属辞枝繁。”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章奏书牘之文,咸通畅明达,虽属词枝繁,然銓贯有序。”词语解释:铨轴 拼音:quán zhóu
犹衡轴。比喻中枢要职。 明 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理钱穀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於銓轴。”词语解释:铨采 拼音:quán cǎi
选拔搜寻。《魏书·高祖纪下》:“将有贤人湛德,高士凝栖,虽加銓採,未能招致。”词语解释:铨除 拼音:quán chú
犹选授。 元 柯丹丘 《荆钗记·传鱼》:“乡关久别应多虑,幸登高第得銓除。”《明史·杨涟传》:“使吏部不得专銓除,言官不敢司封驳。”词语解释:铨贡 拼音:quán gòng
选拔推荐。《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露表告将入关,因詆宦竖柄朝,垢蠧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銓贡失才。”词语解释:铨定 拼音:quán dìng
衡量评定。 孙中山 《建国大纲》:“凡候选及任命官员,无论中央与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銓定资格者乃可。”词语解释:铨土 拼音:quán tǔ
谓受领封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句践 ﹞走犬 若耶 ,休谋石室,食於冰厨,领功銓土。”词语解释:铨廷 拼音:quán tíng
指吏部。吏部专司考核、选拔官吏,故称。《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借使 周公 、 孔子 今处銓廷,考其辞华,则不及 徐 庾 ,观其利口,则不若嗇夫,何暇论圣贤之事业乎!” 胡三省 注:“銓廷,谓吏部銓量选人之所。”词语解释:铨度 拼音:quán dù
衡量测度。《国语·吴语》:“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銓度天下之众寡。” 韦昭 注:“銓,称也。”《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唐 杜牧 注:“谓将无权智,不能銓度军士,各任所长。”词语解释:铨序 拼音:quán xù
见“ 銓敍 ”。
词语解释:铨叙 拼音:quán xù
亦作“ 銓序 ”。亦作“銓叙”。
(1).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升降级别与职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自是 皇甫 ……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同旧族,随才銓敍。”《宋史·武帝纪中》:“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銓序。”《旧唐书·李义府传》:“﹝ 李义府 ﹞专以卖官为事,銓序失次,人多怨讟。” 靳以 《生存》:“谁配审查?当教授又不是做官,用不着铨叙。”
(2).评定次第。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法曲》:“ 开元 二十五年,太常卿 韦縚 令博士 韦逌直 ……等銓叙前后所用乐章为五,奏付太乐习之。”
(3).编次有序。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 陈寿 《国志》。 寿 书銓敍可观,事多审正。”《宋书·臧焘传》:“ 凝之 词韵銓序,兼有理証,上甚赏焉。”《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宾客满席, 俭 应接銓序,傍无留滞。”
(4).衡量论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夫銓序一文为易,弥纶羣言为难。”词语解释:铨司 拼音:quán sī
主管选授官职的官署。 唐 康骈 《剧谈录·曲江》:“左右於銓司访之,云有 广德县 令请换 罗江 宰矣。”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天上銓司,人间冢宰,一般握鑑司衡。” 黄人 《〈清文汇〉序》:“操选政者,大都辨宗派之真贋,覈声情之高下,而録弃之,与枢府銓司以门伐资格黜涉百尔者等。”词语解释:铨叙 拼音:quán xù
亦作“ 銓序 ”。亦作“銓叙”。
(1).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升降级别与职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自是 皇甫 ……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同旧族,随才銓敍。”《宋史·武帝纪中》:“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銓序。”《旧唐书·李义府传》:“﹝ 李义府 ﹞专以卖官为事,銓序失次,人多怨讟。” 靳以 《生存》:“谁配审查?当教授又不是做官,用不着铨叙。”
(2).评定次第。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法曲》:“ 开元 二十五年,太常卿 韦縚 令博士 韦逌直 ……等銓叙前后所用乐章为五,奏付太乐习之。”
(3).编次有序。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 陈寿 《国志》。 寿 书銓敍可观,事多审正。”《宋书·臧焘传》:“ 凝之 词韵銓序,兼有理証,上甚赏焉。”《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宾客满席, 俭 应接銓序,傍无留滞。”
(4).衡量论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夫銓序一文为易,弥纶羣言为难。”词语解释:铨判 拼音:quán pàn
评选鉴别。《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既主选,无品鉴才,而谿壑之欲,惟贿是利,不復銓判,人人咨訕。”词语解释:铨别 拼音:quán bié
衡量鉴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銓别。”词语解释:铨总 拼音:quán zǒng
(1).犹铨综。《新唐书·宋璟传》:“先是 崔湜 、 郑愔 典选……流品淆并, 璟 与侍郎 李乂 、 卢从愿 澄革之,銓总平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自 魏 氏銓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参见“ 銓综 ”。
(2).指吏部。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余为侍郎,銓总攸居。实得茂彦,奉其规模。”
词语解释:铨综 拼音:quán zōng
(1).谓选拔罗致人材。《晋书·良吏传序》:“莅职者为身择利,銓综者为人择官。”《资治通鉴·唐高宗龙朔三年》:“﹝ 李义府 ﹞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銓综无次,怨讟盈路。”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吏部为銓综之司,而部曹之选所以佐理天官,简拔贤俊者也。”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是故銓综失敍,受任多滥。”
(2).权衡和综合。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遂使握管怀铅,多无銓综之识;连章累牘,罕逢微婉之言。”词语解释:铨掌 拼音:quán zhǎng
谓掌管选才授官。《新唐书·选举志下》:“初,尚书銓掌七品以上选,侍郎銓掌八品以下选。”词语解释:铨授 拼音:quán shòu
选拔任命(官吏)。《北齐书·高叡传》:“ 须拔 进居蝉珥之荣,退当委要之职,自昔以来,实未闻如此銓授。”《新唐书·选举志下》:“侍中 裴光庭 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銓授。”词语解释:铨括 拼音:quán kuò
谓选拔和统领官吏。 晋 孙绰 《司空庾永碑》:“虽名器未及,而任尽臣道,正身提衡,銓括百揆。”词语解释:铨引 拼音:quán yǐn
选拔引荐。《宋书·文帝纪》:“可宣教内外,各有荐举,当依方銓引,以观厥用。”《陈书·世祖纪》:“将帅战兵,亦同肆眚,并随才銓引,庶收力用。”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先是,侍郎 唐皎 銓引选人,问其稳便。”词语解释:铨席 拼音:quán xí
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吏部不得持,遂除 浙 孙 名,而 富平 再登銓席矣。”词语解释:铨事 拼音:quán shì
犹铨政。《新唐书·苗晋卿传》:“ 李林甫 为尚书,专国政,以銓事委 晋卿 及 宋遥 。”词语解释:铨拟 拼音:quán nǐ
谓选拔人才并拟定官职。《金史·完颜守贞传》:“陛下即位,復立是科,朝廷宽大,放及百数,诚恐积久不胜銓拟。”词语解释:铨取 拼音:quán qǔ
鉴别选取。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立为江西派之説者,銓取或不尽然。”词语解释:铨历 拼音:quán lì
指有关选任官吏事项的簿书。《新唐书·选举志下》:“其后 李敬玄 为少常伯,委事於员外郎 张仁禕 。 仁禕 又造姓歷,改状样、銓歷等程式,而銓总之法密矣。”词语解释:铨补 拼音:quán bǔ
选补官职。《北齐书·文宣帝纪》:“其国子学生亦仰依旧銓补,服膺师説,研习《礼经》。”《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官速銓补。”《清史稿·兵志六》:“银米有稽,銓补有章,训练有规。”词语解释:铨核 拼音:quán hé
评量考核。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斯则物有恒準,而鉴无定识,欲求銓覈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唐 元稹 《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日者銓覈羣才,兼荣揆务,颇烦伦拟,有异优崇。”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使野无遗贤,万邦咸寧,则銓覈之任得矣。”词语解释:铨用 拼音:quán yòng
选拔任用。《南史·谢弘微传》:“臣谓宜普命大臣,各举所知,以付尚书依分銓用。”词语解释:铨覆 拼音:quán fù
谓选拔、审察人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今年銓覆数万人,总知姓字,何处有 丁 士 乎?”词语解释:铨校 拼音:quán xiào
审核;审查。《魏书·叔孙建传》:“羣官上事,先由 俊 銓校,然后奏闻。”词语解释:铨柄 拼音:quán bǐng
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职权。 明 李贽 《忠节名臣·黄公》:“其后势成,銓柄在己。”词语解释:铨擢 拼音:quán zhuó
选拔起用。《晋书·乞伏炽磐载记》:“随 傉檀 文武,依才銓擢之。”《宋书·武帝纪》:“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銓擢。”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伏见銓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词语解释:铨录 拼音:quán lù
铨选录用。《新唐书·刘祥道传》:“悉集吏部调,至万员, 林甫 随才銓録,咸以为宜,论者方 隋 高孝基 。”词语解释:铨试 拼音:quán shì
通过考试进行选拔。 宋 陈亮 《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至于荫补初出官者法当銓试,今有堂除免试者。”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至 景祐 元年正月,遂废书判为銓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言者请令有官人銓试,并兼司两场。”词语解释:铨覈
评量考核。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斯则物有恒準,而鉴无定识,欲求銓覈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唐 元稹 《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日者銓覈羣才,兼荣揆务,颇烦伦拟,有异优崇。”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使野无遗贤,万邦咸寧,则銓覈之任得矣。”词语解释:铨文 拼音:quán wén
评量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銓文,则与叙引共纪。”词语解释:铨政 拼音:quán zhèng
指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部重轻》:“暂摄政府者为 王山阴 ,与 陆 倾盖相善,銓政几还旧观。”《明史·石珤传》:“自羣小窃柄,銓政混浊。”词语解释:铨第 拼音:quán dì
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级别与职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光禄勋銓第郎吏,出为它官,以补员缺。”词语解释:铨臣 拼音:quán chén
掌握考核、选拔人才之权的臣僚。 明 袁宏道 《送观察侯公序》:“今諫官忧釜鬲,銓臣忧滞薪,卿寺具瞻仰屋而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太宰推内阁》:“比有旨再推阁臣,则銓臣为政, 陆 於会推疏中列堪任者数人,以己名居首,俱人望也。”词语解释:铨考 拼音:quán kǎo
考核选拔。《宋史·苏颂传》:“今 定 不由銓考,擢授朝列;不缘御史,荐寘宪臺。”词语解释:铨简 拼音:quán jiǎn
评量选拔。《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是岁,立 登 为太子,选置师傅,銓简秀士,以为宾友。”《北史·拓拔澄传》:“及车驾自 代 北巡,留 澄 銓简旧臣。”《宋史·真宗纪一》:“丙午,许羣臣著述诣閤献,令两制銓简。”词语解释:铨试格 拼音:quán shì gé
铨试的规章制度。《宋史·选举志四》:“ 绍圣 初,改定銓试格,凡摄官初归选,散官、权官归司,若新赐第,皆免试。”亦省作“ 銓格 ”。《宋史·选举志四》:“进士中銓格者,每二百人,得优恩不过五七人,又或闕上等不取。”《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 宗道 在选调久,患銓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姦状,於是多所釐正。”词语解释:铨藻 拼音:quán zǎo
评量鉴别。《旧唐书·刘仁轨郝处俊等传论》:“ 正平 銓藻吏能,文学政事,颇有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