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文平声 [fēn,分离][yún][【廣韻】【集韻】音文。黏唾也。][详注1][详注2][详注3][音煴。瘟瘟,小痛貌。][xūn]


注1:贲 《集韵》符分切,音焚。《书·盘庚》用宏兹贲。《传》宏、贲,皆大也。《诗·大雅》贲鼓维镛。《传》贲,大鼓也。 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
注2:堇 音勤。《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五代史》刘守光围沧州,城中杂食堇块。 又时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亦作墐。
注3:蕲 《韵会》渠斤切,音芹。《尔雅·释草》薜,山蕲。《注》《广雅》云:山蕲,当归。
共19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传闻声闻新闻升闻嘉闻熟闻奏闻流闻
时闻知闻异闻想闻骇闻剽闻习闻浪闻
旧闻上闻方闻音闻发闻稔闻耸闻申闻
无闻耳闻难闻清闻瞥闻洽闻奇闻章闻
所闻厌闻听闻讣闻浅闻遗闻并闻警闻
相闻微闻名闻要闻报闻国闻好闻逖闻
遥闻侧闻令闻寡闻博闻夙闻仁闻谀闻
近闻远闻伫闻罕闻与闻謏闻创闻敷闻
多闻饱闻闻闻预闻登闻讲闻睹闻腥闻
见闻独闻风闻骤闻素闻遍闻合闻饫闻

词语解释:传闻  拼音:chuán wén
非亲见亲闻,而出自他人的转述。亦指所传闻的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讹言难信,传闻多失。” 清 孙枝蔚 《客中吟》诗之三:“传闻山有虎,僮僕怯前行。”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这都是传闻之词,检查一下历史记载,并非如是。”
词语解释:时闻  拼音:shí wén
常常聆听
词语解释:旧闻  拼音:jiù wén
(1).指往昔的典籍和传闻。《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宋 秦观 《韩愈论》:“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 黄侃 《礼学略说》:“凡所称引,悉本旧闻,我无加损焉。”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
(2).泛指陈旧之说。 宋 曾巩 《应举启》:“读圣人之经,未知大义;明当世之务,多泥旧闻。”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是不知今日万事皆当开一新纪元,不得援旧闻以相难。”
词语解释:无闻  拼音:wú wén
(1).没有名声;不为人知。《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已。” 唐 张祜 《访许用晦》诗:“怪来音信少,五十我无闻。” 金 元好问 《刘远笔》诗:“ 宣城诸葛 寂无闻,前后两 刘 新册勋。”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政绩无闻,抵犯贪暴者,放归田里。”
(2).听不见;没有听到。《孟子·滕文公下》:“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夜中闻鼓鼙之声,不知所来,及出户,则无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国有大赦,则命卫尉树金鸡於闕……案金鸡, 魏 晋 以前无闻焉。”
词语解释:所闻  拼音:suǒ wén
所听到的;所知道的。《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
词语解释:相闻  拼音:xiāng wén
(1).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互通信息;互相通报。《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有十餘年不相闻了,何期今日得遇?”《清史稿·诸王传三·贝子彰泰》:“将军 蔡毓荣 调遣 汉 兵,今进取 贵州 ,若不相闻,恐碍军机。”
词语解释:遥闻  拼音:yáo wén
(1).远远地听到。《吕氏春秋·长攻》:“因以 代君 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 南唐 张佖 《晚次湘源县》诗:“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室中弗闻也。”
(2).在远处嗅。 唐 韩愈 《风折花枝》诗:“浮艷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
词语解释:近闻  拼音:jìn wén
最近若干年来的逸闻逸事
词语解释:多闻  拼音:duō wén
见多识广。例如:博学多闻不是一件坏事。
词语解释:见闻  拼音:jiàn wén
(1).耳闻目睹。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为训,故终不言其有焉。”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今之所书,盖史传之外见闻遗事尔。”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我单就见闻所及以至于亲自参与的 中国 垂死的家族制度之一种社会现象而论。”
(2).指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东观汉记·马严传》:“ 肃宗 初立,汲汲欲知下情引纳,敕 严 有所见闻輒言。” 清 方朝 《藐姑山》诗:“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 巴金 《军长的心》三:“等到他坐下以后,我便对他谈起这一天的见闻和印象来。”
(3).知识,经验。 清 黄宗羲 《再辞张郡侯修志书》:“不然,则见闻固陋。”《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何如?”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用之於不善,实足以灭国絶种,伏亿万里之病根,而荡佚意志,錮蔽见闻,淆混是非,销沉道德,又其微焉者也。”
(4).佛教语。谓目见佛,耳闻法。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见闻自在,不住无为。”
词语解释:声闻  拼音:shēng wén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词语解释:声闻过情  拼音:shēng wén guò qíng
名声超过实情。《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明 张纶 《林泉随笔》:“今观 靖 虽声闻过情,行事举动未悉允当,未尝如 法正 之杀人报怨也。” 清 钱谦益 《答山阴徐伯调书》:“自顾鄙薄,声闻过情,蹶气震怖,如双杵撞胸,抚按不能止。”
词语解释:知闻  拼音:zhī wén
(1).知悉;知道。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各具宣布,咸使知闻。” 唐 姚合 《送宋慎言》诗:“童稚便知闻,如今只有君。”
(2).通知,告知。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王遽谓曰:‘亲家翁职守北土,信问不絶。卿但具书状知闻,未用便来。’”
(3).消息。 唐 张鷟 《游仙窟》:“思神仙兮不可得,觅 十娘 兮断知闻。”
(4).交结;交往。 唐 杜牧 《宣州留赠》诗:“为报眼波须稳当, 五陵 游荡莫知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唐子西 ﹞后以党祸謫 罗浮 ,作诗云:‘説与门前白鷺羣,也须从此断知闻,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剪灯新话·爱卿传》:“妾即 罗氏 也。感君想念,虽在幽冥,实所惻愴,是以今夕与君知闻耳。”
(5).朋友。 唐 白居易 《黄石岩下作》诗:“教他远亲故,何处觅知闻。”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湖海飘然避世纷,汀鸥沙鷺旧知闻。”
词语解释:上闻  拼音:shàng wén
(1).向朝廷呈报。《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汉书·谷永传》:“臣闻王天下有国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闻。”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私语,皆採以上闻。”
(2).古赐爵名。《吕氏春秋·下贤》:“﹝ 魏文侯 ﹞虏 齐侯 献诸天子,天子赏 文侯 以上闻。”《吕氏春秋·上农》:“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 许维遹 集释引 孙诒让 曰:“上闻,赐爵也,亦谓通名于官也。”《汉书·樊哙传》:“﹝ 噲 ﹞下 户牖 ,破 李由 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得径上闻也。”
词语解释:耳闻  拼音:ěr wén
听说,听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鬼非目睹,语非耳闻,恍惚杳冥,茫无实据。”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 中国 !”参见“ 耳闻目见 ”。
词语解释:厌闻  拼音:yàn wén
(1).充分听取。参见“ 厌闻飫听 ”。
(2).不愿听。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语三》:“平心想起来,所谓‘选家’这一流人物,虽然因为容易联想到 明 季的制艺的选家的缘故,似乎使人厌闻,但现在倒是应该有几个。”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自由’‘平等’‘民权’的口头禅,在大多数社会思想里即使不生复古的反动思潮,也就为人所厌闻。”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但是看看 何先生 的神气,似乎并不把 朱怀义 这句话当作一回事,而且颇有厌闻的表情。”
词语解释:厌闻饫听  拼音:yàn wén yù tīng
谓充分听取。 宋 曾巩 《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飫听其人民之事,而 江 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词语解释:微闻  拼音:wēi wén
(1).隐约听到。《史记·项羽本纪》:“诸将微闻其计,以告 项羽 。”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门生》:“ 高宗 更化,微闻其事。”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章:“忽耳畔微闻犬吠声,余念是间殆有村落,遂循草径行。”《“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章宗祥卖国之反动》:“微闻警厅苟不放出学生,将有学界同盟罢课之事发现云。”
(2).稍稍嗅到。《史记·滑稽列传》:“罗襦襟解,微闻薌泽。”
词语解释:侧闻  拼音:cè wén
从旁听到。谓传闻,听说。 汉 贾谊 《吊屈原赋》:“侧闻 屈原 兮,自沉 汨罗 。”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侧闻 阴山 胡儿语,西头 热海 水如煮。”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侧闻 酿泉 水,云可醒人心。”亦用作谦词。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虽罢駑,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唐 韩愈 《与于襄阳书》:“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 郭沫若 《归去来·到浦东去来》:“他( 张发奎 )很慷慨地和慰劳队诸人握手言欢,我也侧闻了他的高论。”
词语解释:远闻  拼音:yuǎn wén
声名远播。《楚辞·九章·抽思》:“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姜亮夫 校注:“远闻,谓声闻之远也。”
词语解释:饱闻  拼音:bǎo wén
犹多闻。 唐 杜甫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诗:“饱闻榿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勤俭之声,宽大之政,幽闺妇女,草野小人,皆饱闻而厌道之。”
词语解释:独闻  拼音:dú wén
独立辨听。《韩诗外传》卷七:“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淮南子·氾论训》:“必有独闻之聪,独见之明,然后能擅道而行矣。”
词语解释:新闻  拼音:xīn wén
(1).新近听来的事。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 唐 李咸用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説战争功。” 明 陈继儒 《安得长者言》:“ 吴 俗坐定,輒问新闻。此游閒小人,入门之渐,而是非媒孽交搆之端也。”《红楼梦》第一回:“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説。” 袁静 《伏虎记》第四十回:“连长连长,大新闻哪,你这个大活人成了烈士了!”
(2).新知识。 宋 苏轼 《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3). 宋 时指有别于正式朝报的小报。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叛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4).指报纸。亦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吾并将此文译为 英 、 佛 、 露 、 独 各文,送各国新闻登之。” 老舍 《茶馆》第二幕:“ 长辛店 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 长辛店 大战的新闻!”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都想过,画报上一定登那么老大的照片,我的, 胡四 的,我们俩的,报纸每天登着我们蜜月的新闻。”
词语解释:异闻  拼音:yì wén
(1).别有所闻;所闻不同。《论语·季氏》:“ 陈亢 问于 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 何晏 集解:“以为 伯鱼 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源流遂往,详略异闻。” 张铣 注:“﹝帝王﹞音乐宴会虽因时权变,源流遂往,而论説其道者,所闻不同。”
(2).新的知识;不同的见闻。《后汉书·杨终传》:“﹝ 赵博 等﹞以 终 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往在都,见 诸葛顒 ,曾具问 蜀中 事,云:‘ 成都 城池门屋楼观,皆是 秦 时 司马错 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纸;或良朋涖止,传述异闻,客去輒録而藏焉。”
(3).新异之事;奇闻。《后汉书·桓谭传》:“凡人情忽於见事而贵於异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从来説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又有 庄浪 女子十五岁,亦化为男。与 庄 事仅隔十年,皆在 庄浪 ,亦异闻也。”
词语解释:方闻  拼音:fāng wén
(1).博洽多闻。《汉书·武帝纪》:“今礼崩乐坏,朕甚閔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诏书:“今天下方闻之士,素所藴抱,有志当世。”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其博学方闻之士,文章尔雅,援引今故,间徵子纬,旁及异域,则以为犯功令而黜落之。”
(2).指博洽多闻之士。 黄人 《〈清文汇〉序》:“虽网罗未广,疏漏正多,尚有俟海内方闻,俛为增益。”
(3).见“ 方闻科 ”。
词语解释:方闻科  拼音:fāng wén kē
科举时应试科目之一。方,通“ 旁 ”。 宋 曾纡 《李伯时〈五马图〉跋》:“予以应方闻科至京。”借指应试方闻科的士人。 宋 王安石 《徐秀才园亭》诗:“笑傲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词语解释:难闻  拼音:nán wén
气味不好,令人难受。例如:一股难闻的气味。
词语解释:听闻  拼音:tīng wén
指听的活动或所听到的内容。《书·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足听闻。” 唐 韩愈 《送穷文》:“心无异谋,口絶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 宋 曾巩 《代人谢余侍郎启》:“疎阔已甚,抵弃未能,輒布听闻,方虞訶谴。”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邇来只説致良知。”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漕弊》:“沿习已久,殊骇听闻。” 章炳麟 《文学说例》:“在文辞则务合体要,在口説则务动听闻。” 萧红 《生死场》九:“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闻:那是, 二里半 的女人作嘎的不愉悦的声音来近 赵三 。”
词语解释:名闻  拼音:míng wén
(1).名声。《庄子·人间世》:“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汉 贾山 《至言》:“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2).犹闻名。《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已杀 卿子冠军 ,威震 楚国 ,名闻诸侯。”《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为 朱晦翁 还有一件;为着成心上边,硬断一事,屈了一个下贱妇人,反致得他名闻天子。” 钱锺书 《围城》一:“他在柏林大学,听过名闻 日本 的 斯泼朗格 教授的爱情演讲。”
词语解释:令闻  拼音:lìng wén
美好的声誉。《书·微子之命》:“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 孔 传:“汝 微子 言,能践 汤 德,久有善誉,昭闻远近。”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赞》:“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 宋 陈师道 《寄答王直方》诗:“永怀忘年友,死矣餘令闻,念子颇似之,老我何所恨。”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当 清 氏御世也,岂不欲褒扬其祖考,滂沛令闻,棻香无穷?”
词语解释:伫闻  拼音:zhù wén
肃立恭听;敬闻。用为敬词。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斯理何从,佇闻良説。” 唐 岑参 《送颜评事入京》诗:“佇闻明主用,岂负青云姿。” 宋 秦观 《代何提举贺范枢密启》:“入参臺省,佇闻折槛之风。”《清史稿·睿宗亲王多尔兖传》:“敬布腹心,佇闻明教。”
词语解释:闻闻  拼音:wén wén
语出《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臺县众閒者也!”本谓听到曾经听过的,引申为随时可以听到。 唐 元结 《处规》:“吾安能使吾身之有是,而令他人之有非,至於闻闻也哉!”
词语解释:风闻  拼音:fēng wén
(1).经传闻而得知。《汉书·南粤传》:“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 颜师古 注:“风闻,闻风声。”《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天子风闻外边公论,亦有厌倦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 江寧府 。”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十:“ 王菊生 早已风闻, 刘雨生 跟 盛佳秀 十分相好,只差拜堂了。”
(2).经传说得知的消息。《晋书·顾和传》:“明公作辅,寧使网漏吞舟,何缘採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他时若有风闻入,我和你一一还当奏圣明。” 鲁迅 《三闲集·通信》:“于是接着是清党,详细的事实,报章上是不大见的,只有些风闻。”
(3).见“ 风闻言事 ”。
(4).指御史。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而况职匪风闻,古有常守。”
词语解释:风闻言事  拼音:fēng wén yán shì
(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 武后 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近有陈请不实,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简,避罪缄默,甚失设置之意,可仍旧许风闻言事。”《明史·王德完传》:“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於陛下以致疾歟?”亦省作“ 风闻 ”。《魏书·元澄传》:“又寻御史之体,风闻是司,至於冒勋妄考,皆有处别。”《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御史,故事许风闻,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詰问,臣恐臺諫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2).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也有一班妬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词语解释:升闻  拼音:shēng wén
上闻。《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孔子家语·执辔》:“升闻於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 宋 王禹偁 《君者以百姓为天赋》:“舆人謌颂,乃大 舜 之升闻;自我聪明,信惟 尧 之是则。”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圣神文武臣欢颂,玄德升闻重,衣冠拜九重。”
词语解释:想闻  拼音:xiǎng wén
想望,仰慕。《汉书·霍光传》:“﹝ 霍光 ﹞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词语解释:音闻  拼音:yīn wén
指声音的传播。《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浄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唐 韦应物 《慈恩伽蓝清会》诗:“鸣鐘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词语解释:清闻  拼音:qīng wén
犹清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杨万里 ﹞年未七十,退休 南溪 之上,老屋一区,仅庇风雨……聪明强健,享清闻之福十有六年。”
词语解释:讣闻  拼音:fù wén
(1).报丧。 宋 宋庠 《故耀州观察使曹仪可赠节度使制》:“美志未遂,修途已穷;戚自讣闻,实累中惻。” 元 王恽 《王尚书子勉挽辞》:“泪洒行间閲尺书,讣闻三至尚疑虚。”
(2).报丧的文告。旧时讣闻一般于列具死者的职衔、生卒年月、享年若干之后,即将开吊、出丧日期及墓地所在一一通知。五服之内亲属依次具名于末。上述顺序和用语皆有固定程式。也有将死者的行状附在后面的。《红楼梦》第十三回:“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这讣闻居然是大大方方的,期功緦麻,一点也没有弄错。”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二:“他最厌恶白的讣闻和红的喜帖。”
词语解释:要闻  拼音:yào wén
(1).重要的见闻。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
(2).重要的新闻。 鲁迅 《南腔北调集·“非所计也”》:“而同日的《申报》上,又用‘要闻’告诉我们‘ 陈友仁 对 东省 问题宣言’。”
词语解释:寡闻  拼音:guǎ wén
见闻不广。《晏子春秋·问上八》:“ 鲁 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也,奄然寡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故 魏武 称 张子 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 崔 杜 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议者以为:祖宗时,凡建一事,施一令,必下侍臣博议,盖审处之也。或曰,此执政寡闻之过也。”
词语解释:罕闻  拼音:hǎn wén
很少听说。 清 曾国藩 《复李眉生书》:“大抵人所共知,则为常语;人所罕闻,则为异詁。”
词语解释:预闻  拼音:yù wén
谓参与其事并得知内情。 汉 王充 《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平章事》:“上谓参知政事 崔知温 曰:‘ 郭正一 、 魏待举 等歷任尚浅,预闻政事,未可与卿等同名称。’” 沙汀 《淘金记》十六:“袍哥的信义已经很稀薄了;所以对他一向非常小心,避免预闻镇上的事。”
词语解释:骤闻  拼音:zhòu wén
猛然听见。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老者骤闻此言,色若不豫,但略一筹思,立即转怒为笑。”
词语解释:嘉闻  拼音:jiā wén
亦作“ 嘉问 ”。 问,通“ 闻 ”。美名;好声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卜人謁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 友 ,为公室辅。’” 杜预 注:“嘉名闻於世。”《魏书·广陵王羽传》:“敬慎汝仪,勿坠嘉问,唯酒唯田,可不戒歟!” 宋 王安石 《皇亲叔敖转官加勋》之一:“尔序官内朝,克有嘉问,绳绳之庆,协於声诗。”
词语解释:骇闻  拼音:hài wén
犹言骇人听闻。 宋 范成大 《判命坡》诗:“ 钻天岭 上已飞魂, 判命坡 前更骇闻。”
词语解释:发闻  拼音:fā wén
(1).传播;显扬。《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孔颖达 疏:“ 苗 民自谓是德刑者,发闻於外,惟乃皆是腥臭。”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 虞 舜 之大圣也,德音发闻。”《后汉书·寇恂传》:“内得人心,外破 苏茂 ,威震邻敌,功名发闻,此谗人侧目怨祸之时也。” 宋 曾巩 《寿昌县太君许氏墓志铭》:“女子之善,既非世教所奬成,其事实亦罕发闻於后。” 清 朱仕琇 《松溪令潘公去思碑》:“他日去柄大政於朝,勋劳天下。究其治迹发闻之处,自 松溪 始。”
(2).犹闻名,传扬名声。《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学生﹞以所进业发闻於乡閭,称道於朋友。” 宋 王安石 《直讲刘仲章可大理寺丞》:“尔以通经发闻於世,允蹈所学,尚何训哉!”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 湖北 ,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3).发声使人听到。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 孟賁 狎猛虎而不惶,婴人畏螻蚁而发闻。”
词语解释:瞥闻  拼音:piē wén
偶尔听到;忽闻。《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目所一见,輒诵於口;耳所瞥闻,不忘於心。” 晋 左思 《娇女诗》:“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唐 张柬之 《出塞》诗:“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词语解释:浅闻  拼音:qiǎn wén
(1).寡闻,所闻不广。《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諭下。”
(2).谓粗浅的见闻。 宋 孙奭 《〈孟子正义〉序》:“今輒罄浅闻,随 赵 氏所説,仰效先儒释经,为之正义。”
词语解释:报闻  拼音:bào wén
(1).封建时代,天子批答臣下奏章时,书一“闻”字,谓之报闻。意谓所奏之事已知。《汉书·哀帝纪》:“书奏,天子报闻。”
(2).泛指天子批答。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操 欲迷夺时明,杜絶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词语解释:博闻  拼音:bó wén
多闻,见闻广博。《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宋 陈亮 《书家谱石刻后》:“犹记 湖州 尚书一人,以待博闻者参考。”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寿序》:“﹝先生﹞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於国家掌故。”
词语解释:与闻  拼音:yù wén
谓参与其事并且得知内情。《左传·隐公十一年》:“ 齐侯 以 许 让公。公曰:‘君谓 许 不共,故从君讨之。 许 既伏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汉书·武帝纪》:“与闻国政而无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幸蒙人主之知,备位朝廷,与闻国论者,盖八年於兹矣。” 鲁迅 《华盖集·我观北大》:“据一位教授的名论,则‘教一两点钟的讲师’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点钟的讲师。”
词语解释:登闻  拼音:dēng wén
(1).犹上达。《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於天。” 孔颖达 疏:“﹝ 紂王 ﹞不念发闻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见享,升闻於天。” 宋 王得臣 《麈史·睿谟》:“ 郑毅夫 尝説 艺祖 朝,声登闻,求亡猪者。”
(2).“登闻鼓院”的省称。 晋 以来有登闻鼓之设, 宋 景德 四年置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 明 以后置于通政院。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 绍兴 六年,上书登闻,陈策十二。”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十:“於是 承珪 乃为 犍 改名 中正 ,俾诣登闻,始得召见。”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3).“ 登闻鼓 ”的省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王国昌》:“此后 国昌 屡至京师奏辨,无有肯为昭雪者。 国昌 乃具疏,击登闻,谓既斥於 顺天 之 浙 籍,再斥於 应天 之 徽 籍。”《明史·吕维祺传》:“初慎刑狱,今有下詔狱者。且登闻频击,恐长嚚讼风。”参见“ 登闻鼓 ”。
词语解释:登闻鼓  拼音:dēng wén gǔ
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晋书·卫瓘传》:“於是 繇 等执黄旛,挝登闻鼓。”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有击登闻鼓以闻於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闕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 胡三省 注:“登闻鼓,令负冤者得诣闕挝鼓,登时上闻也。”《明史·刑法志二》:“登闻鼓, 洪武 元年置於 午门 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寃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我要击动登闻鼓,请主上临朝。”
词语解释:素闻  拼音:sù wén
一向听说。《后汉书·吴汉传》:“ 汉 素闻 光武 长者,独欲归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烈 闻,不测何人,然素闻 虔 名,意疑之。” 唐 熊孺登 《赠侯山人》诗:“一见清容愜素闻,有人传是 紫阳君 。”
词语解释:熟闻  拼音:shú wén
经常听到。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 张昭 论将,以 鲁肃 为麄疎, 汉帝 、 吴王 熟闻此义。”《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此 晋国 之大贤人,臣熟闻其名也。” 姚雪垠 《言志篇》:“壮怀常伴荒鸡舞,寒夜熟闻关上鐘。”
词语解释:剽闻  拼音:piāo wén
(1).传闻。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剽闻逆雏犯 淮 泗 。”
(2).引申作谦辞,犹言窃闻。 宋 文天祥 《与庐陵陈知县尧举书》:“剽闻前茅在郊,谨具札子候迎。”
词语解释:稔闻  拼音:rěn wén
犹素闻。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稔闻其德,尤所钦倚。” 宋 范仲淹 《与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 李宗易 ﹞有静理之才,无躁进之跡,今在隣属,稔闻治状。” 明 宋濂 《章公神道碑铭》:“初予未识公时,輒稔闻其名。”
词语解释:洽闻  拼音:qià wén
多闻博识。《史记·儒林列传》:“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 郑玄 殫见,览万卷之八千; 班固 洽闻,涉五经之四部。”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 洪迈 ﹞在朝敢於讜言,又广见洽闻,多所著述,考订辨证,并越常流。”
词语解释:遗闻  拼音:yí wén
过去留下的传闻;逸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 香引 熟於 明 末遗闻,为之推广,而加以攷证。”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只有近来的诬陷,倒像是颇为出色的花样,但其实也并不比古时候更利害,证据是 清 初大兴文字之狱的遗闻。”
前人令闻。 元 袁桷 《次韵徐志发杂咏》之一:“遗闻备家乘,零落寧有述。” 元 虞集 《封宣圣夫人制》:“功言邈若於遗闻,仪范儼乎其合德。”
词语解释:国闻  拼音:guó wén
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方今国闻日陵夷,士大夫厌古学弗讲,独语言犹不违其雅素,殊言絶代之语尚有存者。”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乌虖!正大夫君子邦人诸友之知方而治国闻者。”
词语解释:夙闻  拼音:sù wén
早知道;素所知闻。 明 周篔 《哭然公》诗:“古貌世莫见,高风予夙闻。”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然能谅其心之持正者,固不乏也。此亦足下所夙闻。”
词语解释:謏闻  拼音:xiǎo wén
(1).小有声名。《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郑玄 注:“謏之言小也。” 孔颖达 疏:“謏之言小;闻,声闻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近年士风盛而古意衰,习竞浮华,辞昧体要,真材不足以胜,謏闻雷同,反得以敝帚倖出。”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志铭》:“虽士之修身洁行,非以謏闻而骇俗。”
(2).孤陋寡闻。常用作谦词。《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备位,论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元 张起岩 《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故详録其实,而以謏闻附,庶备宗工鉅儒之采择云。” 清 钱谦益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弟,其亦可乎?”
词语解释:讲闻  拼音:jiǎng wén
讲求听闻。《汉书·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宋 王珪 《观文殿学士富弼可宣徽南院使判并州制》:“至若军政之惠威,兵家之攻守,皆尔讲闻之旧,予何训焉。” 宋 张舜民 《书节孝先生事实于先生诗编之后》诗:“讲闻先生亦已久,云为輒以书诸绅。”
词语解释:遍闻  拼音:biàn wén
全都闻知。《墨子·尚同中》:“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徧知,乡里未徧闻,天子得而赏之。”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恐远所谿谷山泽之民不徧闻,檄到,亟下县道。”
词语解释:奏闻  拼音:zòu wén
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 玄宗 承祚继统,师於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水浒传》第五五回:“﹝ 高太尉 ﹞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词语解释:习闻  拼音:xí wén
常闻。《汉书·董仲舒传》:“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唐 韩愈 《原道》:“为 孔子 者,习闻其説,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云尔。’” 清 王夫之 《知性论》:“习闻而识之,谓有名之必有实,而究不能得其实。”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
词语解释:耸闻  拼音:sǒng wén
耸动听闻。 宋 欧阳修 《会老堂致语》:“里閭拭目,觉陋巷以生光,风义耸闻,为一时之盛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必知所谓豪俊骤扬庭选,佇见风节耸闻天下。”
词语解释:奇闻  拼音:qí wén
惊奇动听的事情。 宋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求天下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明 吴承恩 《禹鼎志序》:“余幼年即好奇闻。”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随意谈话,听来都有新奇的奇闻。”
词语解释:并闻  拼音:bìng wén
一并告知。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新潮》第一册顷已寄出,并闻。”
词语解释:好闻  拼音:hǎo wén
气味闻着很香。例如:这种香波好闻。
词语解释:仁闻  拼音:rén wén
仁爱的名声。《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宋 曾巩 《唐论》:“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於三代。”
词语解释:创闻  拼音:chuàng wén
犹罕闻,罕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此事颇创闻,然揆以情理,似当如是。”
词语解释:睹闻  拼音:dǔ wén
谓亲见亲闻。《汉书·武帝纪》:“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
词语解释:合闻  拼音:hé wén
犹洽闻。见闻广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恕 奏议论駮皆可观” 裴松之 注引《杜氏新书》:“存心经誥,博学合闻。”
词语解释:流闻  拼音:liú wén
(1).辗转传闻;流播。《后汉书·刘盆子传》:“吏人负献,輒见剽劫,流闻四方,莫不怨恨。”《新唐书·房琯传》:“始, 邠 以武将领刺史,故纲目废弛,即治府为营,吏攘民居相淆讙。 琯 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声流闻。”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盖其少年欲有所济於天下,而托之讽諭,冀以流闻宫禁,裨益时政。”
(2).指传闻之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今即位十五年,继嗣不立,日日驾车而出,泆行流闻,海内传之,甚於京师。”
词语解释:浪闻  拼音:làng wén
随便传播。 明 王錂 《春芜记·闺语》:“还将脣舌守如瓶,莫向人前作浪闻。”
词语解释:申闻  拼音:shēn wén
谓以文状呈达上官。《北史·古弼传》:“ 弼 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 刘树 碁,志不听事。 弼 侍坐良久,不获申闻。”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凡以状达上官,必曰申闻。”《三国演义》第五回:“ 李肃 慌忙写告急文书,申闻 董卓 。”
词语解释:章闻  拼音:zhāng wén
传闻;著闻。《墨子·非乐上》:“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天用弗式。”
词语解释:警闻  拼音:jǐng wén
危急的消息。 明 海瑞 《兴国八议》:“此等客户,居税户之庄所,资税户之牛穀,大概无妻子无家当,一有警闻,孑孑一身挈而去尔。”
词语解释:逖闻  拼音:tì wén
在远处听到。表示恭敬。 宋 王安石 《贺韩魏公启》:“逖闻新命,窃仰遐风,瞻望门阑,不任乡往之至。”
词语解释:谀闻  拼音:yú wén
顺耳之说。 明 张居正 《云海子序》:“又其所著非浅见諛闻。”《明史·循吏传·段坚》:“ 坚 之学,私淑 河东 薛瑄 ,务致知而践其实,不以諛闻取誉,故能以儒术饰吏治。”
词语解释:敷闻  拼音:fū wén
犹布闻。使名声远扬。《书·文侯之命》:“昭升于上,敷闻在下。” 曾运乾 正读:“敷,布也。闻,声闻也。” 晋 陆机 《月重轮行》:“古人扬声,敷闻九服,身名流何穆。” 唐 李商隐 《为汝南公贺彗星不见复正殿表》:“精诚昭达,恳惻敷闻。”
词语解释:腥闻  拼音:xīng wén
原谓酒腥上闻于天。后用指丑恶的名声或恶名远播。《书·酒诰》:“庶羣自酒,腥闻在上。” 孔 传:“ 紂 众羣臣用酒,沉荒腥秽,闻在上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止戈》诗:“韃秽腥闻北斗昏,谁新天地转乾坤?”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至若 赵飞燕 合德 之淫妬, 武媚娘 之悍逆,貌非不丽,而腥闻远播,适增其丑。” 王闿运 《〈墨子校注〉序》:“ 墨子 之所以贤者,以其居乱世,君务于战,士甘于死,生人之理絶,而天地腥闻。”
词语解释:饫闻  拼音:yù wén
犹饱闻。谓所闻已多。 唐 韩愈 《燕喜亭记》:“次其道途所经,自 蓝田 入 商 洛 ……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於山水飫闻而厌见也。” 金 段成己 《跋秦得真墨》诗:“晴窗不用辨犀纹,墨妙 秦郎 已飫闻。” 清 冯桂芬 《王兰史刺史自订〈年谱〉序》:“会余先后里居,得飫闻君善政。”
共19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