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首字词组
阇黎阇维阇里阇婆达阇台   
阇婆阇婆婆达阇毗阇提花    

词语解释:阇黎  拼音:dū lí
见“ 闍梨 ”。
词语解释:阇梨  拼音:shé lí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词语解释:阇婆  拼音:dū pó
(1).见“ 闍婆婆达 ”。
(2).花名。 前蜀 贯休 《寿春进祝圣·守在四夷》诗:“闍婆香似雪, 迴鶻 马如林。”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禁中纳凉》:“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闍婆、薝卜等南花数百盆於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词语解释:阇婆婆达  拼音:dū pó pó dá
亦称“ 闍婆达 ”。亦称“ 闍婆 ”。 古国名。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 或 苏门答腊岛 ,或兼称这两岛。《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 闍婆婆达国 , 元嘉 十二年,国王 师黎婆达陁阿罗跋摩 遣使奉表。”《南史·西南夷传》引此文作“闍婆达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梵僧 菩萨胜 又言:‘ 闍婆国 中有飞头者,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宋史·外国传五·闍婆》:“ 闍婆国 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 崑崙国 。”
词语解释:阇维  拼音:dū wéi
梵语。指人死后火化。 晋 法显 《佛国记》:“火然之时,人人敬心,各脱上服及羽仪伞盖,遥掷火中,以助闍维。”《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请尊三昧火,闍维金色身。” 明 宋濂 《净慈禅寺第七十六代住持无旨禅师授公碑铭》:“龕留七日,颜貌不变。用闍维法从事,齿牙贯珠不坏。”
词语解释:阇婆婆达  拼音:dū pó pó dá
亦称“ 闍婆达 ”。亦称“ 闍婆 ”。 古国名。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 或 苏门答腊岛 ,或兼称这两岛。《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 闍婆婆达国 , 元嘉 十二年,国王 师黎婆达陁阿罗跋摩 遣使奉表。”《南史·西南夷传》引此文作“闍婆达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梵僧 菩萨胜 又言:‘ 闍婆国 中有飞头者,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宋史·外国传五·闍婆》:“ 闍婆国 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 崑崙国 。”
词语解释:阇里  拼音:dū lǐ
街巷。《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故 蜀 孺老得扶携悉入 成都 。闍里皆满,户所占地不得过一牀,雨则冒箕盎自庇。”
词语解释:阇毗  拼音:dū pí
同“ 闍维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即於 南林 戒坛前,依外国法闍毗之。” 明 朱权 《冲漠子》第二折:“把一箇为糟堤送上南巢去,把一箇因酒海又闍毗。”
词语解释:阇婆达  拼音:dū pó dá
见“ 闍婆婆达 ”。
词语解释:阇婆婆达  拼音:dū pó pó dá
亦称“ 闍婆达 ”。亦称“ 闍婆 ”。 古国名。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 或 苏门答腊岛 ,或兼称这两岛。《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 闍婆婆达国 , 元嘉 十二年,国王 师黎婆达陁阿罗跋摩 遣使奉表。”《南史·西南夷传》引此文作“闍婆达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梵僧 菩萨胜 又言:‘ 闍婆国 中有飞头者,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宋史·外国传五·闍婆》:“ 闍婆国 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 崑崙国 。”
词语解释:阇提花  拼音:dū tí huā
金钱花的别名。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南地花木北地所无》:“南中花木有北地所无者,苿莉花、含笑花、闍提花、渠那异花之类……闍提花微似梔子香,而色雪白。”
词语解释:阇台  拼音:dū tái
城门上的台。《晋书·天文志中》:“东夷气如树,西夷气如室屋,南夷气如闍臺,或类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