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陇阪 拼音:lǒng bǎn
亦作“ 陇坂 ”。
(1).即 陇山 。《文选·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 汉 阳,欲往从之 陇阪 长。” 李善 注:“ 应劭 曰:‘ 天水 有大坂,名曰 陇阪 。’《秦州记》曰:‘ 陇坂 九曲,不知高几里。’”《书·禹贡》“因 桓 是来” 孙星衍 注引 汉 郑玄 曰:“ 桓 是 陇阪 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 隋 虞世基 《出塞》诗之二:“扬桴度 陇坂 ,勒骑上平原。”《汉书·地理志下》“ 陇西郡 ” 唐 颜师古 注:“ 陇坻 谓 陇阪 ,即今之 陇山 也。” 明 何景明 《送贾君博之阶州》诗:“ 陇坂 盘云上, 秦城 向斗看。”参见“ 陇山 ”。
(2).山坡;高坡。陇,通“ 垄 ”。《后汉书·冯衍传下》:“上陇阪,陟高岗,游精宇宙,流目八紘。” 唐 李白 《北上行》:“吸水涧谷阻,採薪陇坂长。” 王琦 注:“陇坂谓山之岗壠坡阪。《后汉书》‘上壠阪,涉高岗’是也。” 明 章美中 《初秋感怀》诗:“亭皋云稍白,陇坂叶初黄。”
词语解释:陇山 拼音:lǒng shān
山名。 六盘山 南段的别称。古时又称 陇坂 、 陇坻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斤江水》:“ 陇山 、 终南山 、 惇物山 在 扶风 武功县 西南也。” 唐 李洞 《段秀才溪居送从弟游经陇》诗:“烟沉 陇山 色,西望涕交零。”《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陇头》 郭茂倩 题解引 唐 杜佑 《通典》:“ 天水郡 有大阪,名曰 陇坻 ,亦曰 陇山 ,即 汉 陇关 也。”词语解释:长阪 拼音:cháng bǎn
亦作“ 长坂 ”。 犹高坡。 汉 司马相如 《哀二世赋》:“登陂阤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 南朝 齐 陆厥 《奉答内兄希叔》诗:“骏足思长阪,柴车畏危辙。” 宋 梅尧臣 《和长吉上人淮甸相遇》:“老驥虽不病,长坂安可驰。” 黄质 《题晴窗读画图为顾某作》诗:“腾驤得骏足,长坂供奔驰。”词语解释:峻阪 拼音:jùn bǎn
亦作“ 峻坂 ”。 陡坡。《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文帝 从 霸陵 上,欲西驰下峻阪。”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迴谿縈曲阻,峻阪路威夷。”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当峻坂走丸之势,所至必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时暮色将至,始以为既渡即有托宿之处,而荒崖峻坂,絶无一人,登陟不已。”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一是稿件,大约开初是不困难的,但后必渐少,投稿又常常不能用,其时编辑者就如推车上峻坂,前进难,放手亦难。”词语解释:羊肠阪 拼音:yáng cháng bǎn
见“ 羊肠坂 ”。
词语解释:羊肠坂 拼音:yáng cháng bǎn
古坂道名。萦曲如羊肠,故称。有两处:一在今 山西省 壶关县 东南;一在今 山西省 晋城市 南。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北上 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 詰屈,车轮为之摧。”亦作“ 羊肠阪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伊闕 在其南, 羊肠 在其北” 裴駰 集解引 晋 皇甫谧 曰:“ 壶关 有 羊肠阪 ,在 太原 晋阳 西北九十里。”《史记·魏世家》“断 羊肠 ,拔 閼与 ” 唐 张守节 正义:“ 羊肠阪 道在 太行山 上,南口 怀州 ,北口 潞州 。”词语解释:山阪 拼音:shān bǎn
亦作“ 山坂 ”。亦作“ 山岅 ”。 即山坡。 汉 陆贾 《新语·资质》:“隘於山阪之阻,隔於九坑之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陕西守策》:“缘边山岅重復,被之重兵,必循大川而行。” 明 蓝仁 《宿桔山田家怀蒋先生》诗:“客路入疎鐘,田家背山坂。”词语解释:赤阪 拼音:chì bǎn
亦作“ 赤坂 ”。
(1). 西域 地名。以酷热著称。《文选·鲍照〈苦热行〉》:“ 赤阪 横西阻,火山赫南威。” 李善 注:“《汉书·西域传》:‘ 杜钦 曰:又歷 大头痛 、 小头痛 山, 赤土 、 身热 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入月窟侵太白,气连 赤坂 通单于。”
(2).地名。在 陕西省 洋县 东 龙亭山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魏 使 司马懿 由 西城 , 张郃 由 子午 , 曹真 由 斜谷 ,欲攻 汉中 ,丞相 亮 待之於 城固 、 赤阪 ,大雨道絶, 真 等皆还。”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 龙亭山 ,乃入 子午谷 之口,其山阪赭色,亦名 赤阪 。”词语解释:黄阪 拼音:huáng bǎn
黄土高坡。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遵彼 河 滸,黄阪是阶。”一本作“ 黄坂 ”。 赵幼文 校注:“黄阪,《尔雅·释地》:‘陂者曰阪。’即《赠白马王彪》之修坂。”词语解释:盘阪 拼音:pán bǎn
迂回曲折的山坡。 唐 高适 《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诗:“上将顿盘阪,诸军徧泉井。”词语解释:冈阪 拼音:gāng bǎn
亦作“ 冈坂 ”。 较陡的山坡。《后汉书·耿弇传》:“自行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 唐 王建 《北邙行》:“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嶇不停轂。”词语解释:陵阪 拼音:líng bǎn
山坡。《商君书·徕民》:“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復之,三世无知军事, 秦 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 汉 徐干 《中论·贵验》:“相彼玄鸟,止于陵阪。”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跨躡谿间,电举陵阪,鸟不及飞,兽不遑伏。”词语解释:中阪 拼音:zhōng bǎn
亦作“ 中坂 ”。 半山坡。《文选·宋玉〈高唐赋〉》:“中阪遥望,玄木冬荣。” 李善 注:“中阪之中,犹未至山顶。”《史记·封禅书》:“ 始皇 之上 泰山 ,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 汉 王褒 《九怀·株昭》:“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词语解释:殽阪 拼音:yáo bǎn
古关塞名。在今 河南省 渑池县 境。《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塞?曰: 太汾 、 澠阨 、 荆阮 、 方城 、 殽阪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词语解释:岭阪 拼音:lǐng bǎn
亦作“ 岭坂 ”。 山坡。 汉 桓宽 《盐铁论·轻重》:“是犹弃江皋河滨,而田於岭坂菹泽也。”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乘舆岭阪,举鍤云根。”词语解释:回溪阪
古地名。俗名 回阬 。亦省作“ 回谿 ”。即 东崤山阪 。在 河南 洛宁 县东北,长四里,宽二丈,深二丈五尺。 东汉 初 赤眉 农民起义军曾与 冯异 军激战于此。《后汉书·冯异传》:“ 异 弃马步走,上 回谿阪 ,与麾下数人归营……璽书劳 异 曰:‘ 赤眉 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澠池 。’”词语解释:历阪 拼音:lì bǎn
见“ 歷陵 ”。
词语解释:历陵 拼音:lì líng
亦称“ 歷阪 ”。 即 历山 。相传为 舜 所耕之处。《后汉书·张衡传》:“嘉 曾 氏之《归耕》兮,慕 歷陵 之钦崟。”《文选·张衡〈思玄赋〉》作“歷阪”。参见“ 歷山 ”。
词语解释:历山 拼音:lì shān
古山名。相传 舜 耕 历山 。所在地点说法不一。《书·大禹谟》:“帝初于 歷山 ,往于田。”《史记·五帝本纪》:“ 舜 耕 歷山 ,渔 雷泽 ,陶 河 滨。”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在 河东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蒲州 河东县 雷首山 ,一名 中条山 ,亦名 歷山 ,亦名 首阳山 ,亦名 蒲山 ,亦名 襄山 ,亦名 甘枣山 ,亦名 猪山 ,亦名 狗头山 ,亦名 薄山 ,亦名 吴山 。此山西起 雷首山 ,东至 吴坂 ,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 歷山 南有 舜井 。’又云:‘ 越州 餘姚县 有 歷山 舜井 , 濮州 雷泽县 有 歷山 舜井 ,二所又有 姚壚 ,云生 舜 处也。及 嬀州 歷山 舜井 ,皆云 舜 所耕处,未详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璇璣玉衡,以齐七政,万世巧艺之祖,无出 歷山 老农矣。”《老残游记》第二回:“又出南门,到 歷山 脚下,看看相传 大舜 昔日耕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