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夕阳  拼音:xī yáng
(1).指山的西面。《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 豳 居允荒。” 毛 传:“山西曰夕阳。”《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2).傍晚的太阳。 晋  庾阐 《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阳傍照。”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三侠五义》第二回:“正遇着深秋景况,夕阳在山之时。”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看夕阳自 戚叩落亚 的最高峰尖下坠,其红如火!”
(3).比喻晚年。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李周翰 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唐  白居易 《秦中吟》:“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词语解释:斜阳  拼音:xié yáng
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  赵嘏 《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緑含风树满川。” 元  彭芳远 《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鸞胶秋月续琴心。”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捲帘欹枕看新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词语解释:洛阳  拼音:luò yáng
(1).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区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97万。中国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位于市东,其南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交汇于此
(2).牡丹的别称。因 唐  宋 时 洛阳 盛产牡丹,故称。 明  徐渭 《牡丹赋》:“何名花之盛美,称洛阳为无双,东 青州 而南 越 ,曾不足以頡頏。”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阳、茉莉、真珠、烟蒲、石竹。”参见“ 洛阳花 ”。
词语解释:洛阳花  拼音:luò yáng huā
(1).牡丹的别称。因 唐  宋 时 洛阳 牡丹最盛,故称。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一:“远把 龙山 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2).即石竹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瞿麦》:“石竹叶似地肤叶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叶而细窄,其茎纤细有节,高尺餘,梢间开花……俗呼为洛阳花。” 清  吴伟业 有《题画·洛阳花》诗。词语解释:重阳  拼音: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崧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词语解释:重九  拼音:chóng jiǔ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阳。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唐  文丙 《牡丹》诗:“不同寒菊舒重九,只拟清香泛酒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初九日……是日为重九,高风鼓寒,以登高之候。” 闻一多 《红烛·忆菊》:“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参见“ 重阳 ”。词语解释:阴阳  拼音:yīn yáng
(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  叶适 《醉乐亭记》:“ 永嘉 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輒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 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3).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易·繫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穀踊贵。”《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4).天地。《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 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於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孙希旦 集解:“乐由天作,故属乎阳;礼由地制,故属乎阴,阴阳和则万物得,礼乐和则万事顺。” 唐玄宗 《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 宋  范成大 《民病春疫作诗悯之》:“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魎遁。”
(5).日月。 唐  杜甫 《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宋  苏辙 《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髮谁教老不回?”
(6).昼夜。《礼记·祭义》:“日出於东,月生於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廵。” 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韦昭 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汉  扬雄 《太玄·攡》:“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夜道极阴,昼道极阳。”
(7).寒暑。《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儷偕。” 王逸 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 唐  柳宗元 《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8).春夏和秋冬。《文选·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李善 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9).雷电与雨雪。《穀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 范宁 注:“ 刘向 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復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10).君臣。《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王逸 注:“阴,臣也。阳,君也。” 洪兴祖 补注:“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
(11).夫妇。《礼记·郊特牲》:“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 孔颖达 疏:“‘鬼神阴阳也’者,阴阳谓夫妇也。著祭服而齐戒亲迎,是敬此夫妇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阴阳也’。”
(12).男女。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春秋内事》曰:‘ 伏羲氏 定天地,分阴阳。’” 明  归有光 《贞女论》:“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 明  程羽文 《鸳鸯牒》:“不知世人阴阳之契,有繾綣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
(13).指男女之生殖器。《明律·斗殴》:“若断人舌及毁败人阴阳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伤篤疾之人养赡。”
(14).律吕。《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按阳为律,阴为吕。 汉  贾谊 《新书·六术》:“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
(15).奇偶。 汉  班固 《白虎通·嫁娶》:“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
(16).动静。《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阴阳,以观其诚。” 卢辩 注:“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
(17).开合。《后汉书·班固传上》:“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闔。” 李贤 注:“《前书》曰, 建章宫 度为千门万户。合谓之阴,开谓之阳。《易》曰:‘闔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
(18).依违向背。《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 郑 阴阳 晋  楚 之间,其心不定,非一日矣。”《明史·忠义传五·鲁世仁》:“ 洛阳 则 际遇 , 汝寧 则 沉万登 , 南阳 则 刘洪起 兄弟,各拥众数万,而诸小寨悉归之。或附贼,或受朝命,阴阳观望。”
(19).人间和阴间。 唐  唐晅 妻 张氏 《答夫诗》之一:“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题解:“ 晋昌  唐晅 ,娶姑女 张氏 ,颇有令德。 开元 十八年, 晅 入 洛 ,妻卒於 衞南庄 。后数岁,得归,追感陈迹,赋诗悲吟,忽见 张氏 前来…… 晅 以诗赠 张氏 ,氏亦裂带题诗以答。”
20.死生,生杀。《楚辞·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 王逸 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21.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后汉书·张衡传》:“ 衡 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歷筭。” 唐  韩愈 《襄阳卢丞墓志铭》:“阴阳星厤,近世儒莫学。”
22.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学问的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詔三十二人。”2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原来叫 刘修德 ,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24.指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西游记》第二三回:“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 徐先生 来写了七单。” 康濯 《春种秋收·三面宝镜》:“﹝ 王老殿 ﹞早年间当过看地脉说风水的阴阳先生,人们也管他叫‘阴阳’。”25.指男女交合。《太平御览》卷三六○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譙郡  胡馥之 ,娶妇 李氏 ,十餘年无子,而妇卒。哭慟,云:‘竟无遗体,遂丧,此酷何深!’妇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见就,依平生时阴阳,当为君生一男。’语毕还卧。”词语解释:朝阳  拼音:zhāo yáng
(1).(cháo yáng)山的东面。《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毛 传:“山东曰朝阳。”《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旦余沐於清源兮,晞余髮於朝阳。” 刘良 注:“既沐髮於清源,而乾髮於山东矣。” 晋 陆机 《拟兰若生春阳》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
(2).(zhāo  yáng)初升的太阳。 唐 温庭筠 《边笳曲》:“嘶马渡寒磧,朝阳照霜堡。” 明 刘基 《无寐》诗:“惊起朝阳斜照屋,一眉残月在天西。” 冰心 《寄小读者》三:“朝阳极光明的照临在无边的整齐青绿的田畦上。”
向着太阳。如:那间房子是朝阳的。词语解释:残阳  拼音:cán yáng
犹夕阳。 唐  钱起 《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明  刘基 《菩萨蛮》词:“渡口欲黄昏,残阳归掩门。” 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语解释:咸阳  拼音:xián yáng
指 秦桧 。《战国策·秦策四》载, 齐 、 韩 、 魏 攻 秦 , 昭王 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寧亡三城而悔,无危 咸阳 而悔也。” 南宋 丞相 秦桧 割地媚 金 以求偏安,事类 昭王 。 秦 都 咸阳 而 桧 姓 秦 ,故时人以“咸阳”称之。 宋  陆游 《跋李庄简公家书》:“﹝ 李光 ﹞每言 秦 氏( 秦檜 ),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於色辞。” 清  唐孙华 《题吴长卿先生宋相谱册子》诗:“妆点 钱唐 作 汴州 ,君臣燕喜竟忘讎。 咸阳 巧为 金源 计,良将先教死 杜邮 。”原注:“ 秦檜 当国,人不敢斥言,皆呼为 咸阳 。”词语解释:南阳  拼音:nán yáng
(1).古地名。 春秋  晋 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晋 於是始启 南阳 。” 杨伯峻 注:“《水经·清水注》引 马融 曰:‘ 晋 地自 朝歌 以南至 軹 为 南阳 。’……则 南阳 大约即 河南省  新乡地区 所辖境,亦 阳樊 诸邑所在地。”《史记·秦本纪》:“ 魏 入 南阳 以和。”
(2).古地名。 战国  齐 地。《孟子·告子下》:“一战胜 齐 ,遂有 南阳 。” 杨伯峻 注:“即 汶阳 ,在 泰山 之西南, 汶水 之北。”《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且 楚 攻 齐 之 南阳 , 魏 攻 平陆 ,而 齐 无南面之心,以为亡 南阳 之害小,不如得 济北 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清  宋琬 《渔家词》:“ 南阳 之南 嶧山 北,男子不耕女不织。”
(3).郡名。 秦 置,包有 河南省 旧 南阳府 和 湖北省 旧 襄阳府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 亮 家于 南阳 之 邓县 ,在 襄阳城 西二十里,号曰 隆中 。” 唐  韩愈 《题广昌馆》诗:“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 南阳 有近亲。” 清  王士禛 《南阳》诗:“ 汉 家陵闕晚烟重,路入 南阳 识旧封。”词语解释:紫阳  拼音:zǐ yáng
(1). 宋 代理学家 朱熹 的别称。 朱熹 之父 朱松 曾在 紫阳山 (在 安徽省  歙县 )读书。 朱熹 后居 福建  崇安 ,题厅事曰 紫阳书室 ,以示不忘。后人因以“紫阳”为 朱熹 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 周穆王 时 李八百 号 紫阳真君 , 汉  周义山 、 宋  张伯端 俱号 紫阳真人 。亦用以泛指道士。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五:“招携紫阳友,合宴玉清臺。” 唐  钱起 《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诗:“多惭紫阳客,相忆白云深。”词语解释:河阳  拼音:hé yáng
(1). 黄河 北岸。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阳。” 元  袁桷 《清明》诗:“ 河 南禁酒 河 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2). 晋  潘岳 曾任 河阳 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 潘岳 。 唐  王维 《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夺 河阳 之美。” 宋  苏辙 《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 河阳 罢后成南圃, 彭泽 归来卧北窗。”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二:“容易 河阳 丝两鬢,妇人醇酒未应怜。”词语解释:衡阳
在衡山之南词语解释:太阳  拼音:tài yáng
(1).日的通称。《汉书·元帝纪》:“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 颜师古 注:“太阳,日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2).指太阳光。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
(3).旺盛的阳气。《尚书大传》卷五:“ 遂人 以火纪;火,太阳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故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煖。”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咀嚼英华,呼吸太阳。”
(4).指太阳穴。《红楼梦》第五二回:“只是太阳还疼。”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他完全变了,变成个瘪太阳,嘬腮梆,而棱角分明的脸。”参见“ 太阳穴 ”。
词语解释:太阳穴  拼音:tài yáng xué
人的鬓角前、眉梢后的部位。 宋  宋慈 《洗冤录·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额下者眉,眉际之末者太阳穴。”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二折:“俺这拳起处如刀切,恨不得打塌这廝太阳穴。”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他用力按住自己的太阳穴。”词语解释:山阳  拼音:shān yáng
(1).山朝南的一面。《汉书·郊祀志上》“从阴道下” 唐  颜师古 注:“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乃北一里餘,抵分界山之阳,渡一小流,循山阳西北行三里,北逾过坳。”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
(2). 汉 置县名,属 河南郡 。故城在今 河南省  修武县 境。 魏  晋 之际, 嵇康 、 向秀 等尝居此为竹林之游。后因以代指高雅人士聚会之地。 南朝  齐  陆厥 《奉答内兄希叔》诗:“愧兹 山阳 讌,空此 河阳 别。”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山阳 无俗物, 郑 驛正留宾。”
(3).见“ 山阳笛 ”。
词语解释:山阳笛  拼音:shān yáng dí
晋  向秀 经 山阳 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追念亡友 嵇康 、 吕安 ,因作《思旧赋》。后因以“山阳笛”为怀念故友的典实。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唯有 山阳 笛,悽余《思旧》篇。” 明  刘基 《五月三日会王氏南楼》诗:“无然学儿女,愴恨 山阳 笛。” 清  赵翼 《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俄闻 山阳 笛,不得一执手。” 康有为 《六哀诗》之一:“挥手作死别,吾拟委沟壑。岂知痛 嵇生 ,凄絶 山阳 笛。”亦省作“ 山阳 ”。 唐  韦应物 《楼中阅清管》诗:“ 山阳 遗韵在,林端横吹惊……始遇兹管赏,已怀故园情。”词语解释:高阳  拼音:gāo yáng
(1).指高而向阳之地。《孙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张预 注:“居高面阳。”《后汉书·冯衍传上》:“凿巖石而为室兮,託高阳以养仙。”
(2). 颛顼 有天下,号 高阳 。《楚辞·离骚》:“帝 高阳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注:“ 高阳 , 顓頊 有天下之号也。”《史记·五帝本纪》:“帝 顓頊  高阳 者, 黄帝 之孙而 昌意 之子也。” 汉  刘向 《九叹·逢纷》:“云余肇祖于 高阳 兮,惟 楚怀 之嬋连。”
(3).“高阳酒徒”的略语。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何以遇 高阳 ?多营瓮头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古人嗜酒,以斗为节。十斗一石,量之极也。故善饮若 淳于髠 、 卢植 、 蔡邕 、 张华 、 周顗 之辈,未有逾一石者。独 汉  于定国 饮至数石不乱,此是古今第一 高阳 矣。”
(4).池名。 晋  山简 置酒游赏的园池。 唐  李白 《襄阳曲》之二:“ 山公 醉酒时,酩酊 高阳 下。” 唐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 山公 不可遇,谁与访 高阳 。”参见“ 高阳池 ”。
词语解释:高阳池  拼音:gāo yáng chí
池名。在 湖北  襄阳 。原是 汉 侍中 习郁 于 襄阳  岘山 养鱼之所。 晋  山简 镇 襄阳 ,名之曰 高阳池 ,盖取 郦食其  高阳 酒徒之意。《晋书·山简传》:“ 简 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 习氏 ,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时有童儿歌曰:‘ 山公 出何许,往至 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宋  曾巩 《高阳池》诗:“ 山公 昔在郡,日醉 高阳池 。”参见“ 高阳酒徒 ”。
词语解释:高阳酒徒  拼音:gāo yáng jiǔ t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 沛公 引兵过 陈留 , 酈生 踵军门上謁……使者出谢曰:‘ 沛公 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酈生 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復入言 沛公 ,吾 高阳 酒徒也,非儒人也。’”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準公。”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今之好饮者,动以 高阳 酒徒自拟。”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四:“ 经天 夫人的烹调很拿手,碰着我们这四大家族,都是饕餮大家而兼 高阳 酒徒,那就相得益彰了。”词语解释:东阳  拼音:dōng yáng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沉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词语解释:东阳销瘦  拼音:dōng yáng xiāo shòu
《梁书·沉约传》:“﹝ 沉约 ﹞ 永明 末,出守 东阳 ……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原谓 沉约 因操劳日渐消瘦,后以“东阳销瘦”为形容体瘦的典故。 宋  贺铸 《满江红·伤春回》词:“谁念 东阳 销瘦骨,更堪白苧衣衫薄。”亦作“ 东阳瘦体 ”、“ 东阳瘦 ”。 元  乔吉 《双调行香子·题情》套曲:“ 东阳 瘦体, 潘岳 苍颜,我怕春归,愁日永,捱更阑。”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又塞上咏雪花》词:“谁怜辛苦 东阳 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词语解释:昭阳  拼音:zhāo yáng
(1).岁时名。十干中癸的别称,用于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淮南子·天文训》:“亥在癸曰昭阳。” 高诱 注:“在癸,言阳气始萌,万物合生,故曰昭阳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岁次昭阳,月在大梁。”
(2). 汉 宫殿名。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等殿。” 汉  班固 《西都赋》:“ 昭阳 特盛,隆乎 孝成 。” 唐  王昌龄 《长信怨》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 昭阳 日影来。” 清  叶永年 《燕》诗:“閒向主家谈故事, 昭阳 臺榭已凝尘。”词语解释:浔阳  拼音:xún yáng
江名。 长江 流经 江西省  九江市 北的一段。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潯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明  李梦阳 《浮江》诗:“万古滔滔意, 潯阳 更向东。” 清  赵翼 《庐山纪游》诗:“ 广陵 涛接 潯阳 涛,夜梦五老来相招。”词语解释:首阳  拼音:shǒu yáng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词语解释:春阳  拼音:chūn yáng
(1).阳春。 汉  焦赣 《易林·井之巽》:“春阳生草,夏长条枝。”旧题 汉  枚乘 《杂诗》之七:“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2).春天的阳光。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閒非秋厉,惠淑春阳。”《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安彼反侧,如春阳秋露。” 越剧 《庵堂认母》:“听娘言语我心悲伤,到此刻才知母爱温暖如春阳。”
(3).喻帝王的恩泽。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坐驰雷电破姦伏,力送春阳煦鰥寡。”词语解释:渔阳  拼音:yú yáng
(1).地名。 战国  燕 置 渔阳郡 , 秦  汉 治所在 渔阳 (今 北京市  密云县 西南)。《史记·陈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 ,九百人屯 大泽乡 。”
(2).地名。 唐玄宗  天宝 元年改 蓟州 为 渔阳郡 ,治所在 渔阳 (今 天津市  蓟县 )。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四:“ 渔阳 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 唐明皇 欢好霓裳讌, 杨贵妃 魂断 渔阳 变。”
(3).即《渔阳参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玉树》难谐拍,《渔阳》不辨挝。”参见“ 渔阳参挝 ”。
(4).复姓。 汉 有少府 渔阳鸿 。见《通志·氏族三》。
词语解释:渔阳参挝  拼音:yú yáng cān wō
鼓曲名。亦称“ 渔阳掺挝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禰衡 被 魏武 謫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衡 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 祢衡 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词语解释:艳阳  拼音:yàn yáng
亦作“艷阳”。  
(1).艳丽明媚。多指春天。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宋  柳永 《长寿乐》词:“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对三月艳阳之节,住六朝佳丽之场,虽是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女子好像还有别的一种公事,就是在春日艳阳的时候,公子们的春情发动了,那就不免要遭一番蹂躏了。”
(2).形容光艳美丽。 唐  李白 《古风》诗之四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 宋  晏殊 《和枢密侍郎因看海棠忆禁苑此花最盛》:“幸分霖雨润,犹见艳阳姿。”词语解释:汾阳  拼音:fén yáng
(1). 汾水 之北地区。 春秋 时属 晋 。《国语·晋语二》:“中大夫 里克 与吾矣,吾命之以 汾阳 之田百万。”
(2).犹 汾  射 。《晋成帝哀册》:“韵隆 汾阳 ,道侔垂拱。”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黄屋实不殊於 汾阳 即事也。”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屈至道於 汾阳 ,劳疑神於 藐射 。”词语解释:秋阳  拼音:qiū yáng
(1).烈日。《孟子·滕文公上》:“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赵岐 注:“秋阳, 周 之秋, 夏 之五、六月,盛阳也。”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河汉之流,曝以秋阳之景。”
(2).秋天的阳光。 宋  苏轼 《秋阳赋》:“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穀,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羣木。”词语解释:平阳  拼音:píng yáng
(1).犹平坦。《西游记》第五六回:“下西坡,乃是一段平阳之地。”《说岳全传》第四十回:“但见一片荒山,四面平阳,多是青草。”《孽海花》第一回:“忽然到一个所在,抬头一看,好一片平阳大地!”
(2).指 平阳侯 。 汉  曹参 封号。 秦 以酷政失天下, 曹参 为 齐王 相国,师 盖公 治要事清净,称贤相。后继 萧何 为 汉 相,一切按 何 成规办事,不作任何更改。常日夜饮酒,人或来规劝,至则醉以酒,使无言。闻邻近吏舍饮酒喧哗,不予制止,反唱酒相应和。后用以为典。 唐  刘禹锡 《酬乐天斋满日裴命公置宴席上戏赠》诗:“ 平阳 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宣古》:“尚书独不念诸郎学文,待士如此,那得 平阳 之誉乎?”
(3).指 平阳侯 。 汉  曹寿 封号。 寿 娶 武帝 姊 阳信长公主 。时 汉武 夜间改装出行,常冒称 平阳侯 ;宠幸侯家歌女 卫子夫 ,后立为皇后。 唐  王昌龄 《殿前曲》:“ 平阳 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4).指 平阳公主 。 唐高祖  李渊 女, 柴绍 妻。 隋  大业 十三年(公元617年) 绍 从 李渊 在 太原 举兵反 隋 ,她回家散财招兵得七万人,亲率师与 李世民 会于 渭 北,时称娘子军。后封为 平阳公主 。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 柔福 何惭 宋 , 平阳 可佐 唐 。”词语解释:向阳  拼音:xiàng yáng
(1).面对太阳;朝着太阳。 晋  潘岳 《闲居赋》:“蘘荷依阴,时藿向阳。” 元  程鉅夫 《解安卿惠红药嘉种》诗:“主人帝城东畔住,一花一木都向阳。” 明  黄祖儒 《一枝花·除夕偶成》套曲:“则俺这后凋松閲歷那冰霜遍,一任他向阳花纵横在雨露边。”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他有时候向阳放着车,低着头自言自语的嘴微动着,有时候仰面承受着阳光,打个小盹。”
(2).比喻蒙受恩遇。 宋  曾巩 《明州到任谢两府启》:“草茆之质,使遂於向阳;菽水之欢,许伸於反哺。”词语解释:新阳  拼音:xīn yáng
指初春。《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吕延济 注:“春为阳,秋为阴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黄·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新阳共举葡萄盏,触角长慙獬豸冠。”词语解释:微阳  拼音:wēi yáng
(1).谓阳气始生。《逸周书·周月》:“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 宋  苏轼 《贺邻帅及监司冬至启》:“气兆黄宫,復来於七日,候微阳之协应,知君子之汇征。”
(2).微弱的阳光。 晋  潘尼 《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唐  李商隐 《燕台》诗之一:“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唐  李频 《陕州题河上亭》诗:“秋色和远雨,暮色带微阳。”词语解释:丹阳  拼音:dān yáng
(1).铜的别称。 唐  吕巖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余家有古镜,背铭云:‘ 汉 有善铜出丹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 东坡 ,亦不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丹阳虽上仙,安能弃轮迴,舍因缘,自脱於人世苦海之外耶?”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词语解释:骄阳  拼音:jiāo yáng
猛烈的阳光。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骄阳何火赫,海水烁龙龟。”《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閽。” 茅盾 《秋收》三:“夜来露水是有的,稻比白天在骄阳下稍稍显得青健。”词语解释:欧阳  拼音:ōu yáng
复姓。词语解释:上阳  拼音:shàng yáng
(1).谓天上的阳气。《汉书·五行志上》:“ 刘歆 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雨。”
(2). 唐 宫名。 唐  杜牧 《洛阳》诗:“疑有女蛾西望处, 上阳 烟树正秋风。”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春光又入 上阳 间,日绕龙鳞识圣颜。”参见“ 上阳宫 ”。
词语解释:上阳宫  拼音:shàng yáng gōng
唐 宫名, 高宗 时建于 洛阳 。《新唐书·地理志二》:“ 上阳 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 上元 中置, 高宗 之季常居以听政。” 唐  王建 《行宫词》:“ 上阳宫 到 蓬莱殿 ,行宫巖巖遥相见。”词语解释:景阳  拼音:jǐng yáng
(1).人名。相传其人好淫。《淮南子·氾论训》:“ 景阳 淫酒被髮,而御於妇人,威服诸侯。” 北齐  刘昼 《新论·利害》:“虓虎在前……路有 西施 ,虽淫如 景阳 ,则目不暇视。”
(2). 南朝 宫名。 齐武帝 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后人因用以为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 兵合戍楼空。” 唐  温庭筠 《照影曲》诗:“ 景阳 粧罢琼窻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诗:“何须 景阳 催晓妆,岂但 枫桥 惊夜泊。”参见“ 景阳鐘 ”。
词语解释:景阳钟  拼音:jǐng yáng zhōng
见“ 景阳鐘 ”。
亦作“ 景阳钟 ”。   南朝  齐武帝 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 景阳楼 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后人称之为“景阳鐘”。 唐  李贺 《画江潭苑》诗之四:“今朝画眉早,不待 景阳 钟。” 宋  贺铸 《更漏子》词:“迆邐黄昏, 景阳 鐘动,临风隐隐犹闻。”《说唐》第二九回:“ 咬金 道:‘…… 王兄 ,你可为孤家去 金州 取 景阳 鐘。’”参阅《南齐书·皇后传·武穆裴皇后》。词语解释:青阳  拼音:qīng yáng
(1).指春天。《尸子·仁意》:“春为青阳,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三:“青阳蔼废墟,春气感鸣禽。” 郭沫若 《叹逝》诗:“可是恨冬日要别离?可是恨青阳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臺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瑒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脣而耀双辅。”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贺 《赠陈商》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於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十》:“《青阳》奏,发《朱明》。”
(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张孝祥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词语解释:当阳  拼音:dāng yáng
(1).古称天子南面向阳而治。《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 杜预 注:“言露见日而乾,犹诸侯禀天子命而行。” 孔颖达 疏:“阳,谓日也。言天子当日,诸侯当露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不当阳者,臣子是也;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
(2).以指帝王登位。《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今主上当阳,非 成王 之比。”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兵燹难消,松楸多恙, 鼎湖 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
(3).指佛。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临坛揖了众僧,叩头礼下当阳。” 凌景埏 校注:“当阳,指佛。佛教认为,佛是圣中之圣,王中之王,坐北朝南,所以称做‘当阳’。”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我从来可烧香,他着我礼当阳。”词语解释:嵩阳  拼音:sōng yáng
(1). 嵩山 之南。 唐  李白 《送杨山人归嵩山》诗:“我有万古宅, 嵩 阳 玉女峰 。”
(2).寺观名。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太室山 下。 北魏  太和 年间建,初名 嵩阳寺 。 唐 改名 嵩阳观 , 宋 改名 天封观 , 元 改名 嵩阳宫 。宫前有 唐  徐浩 书《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石刻,境内有古柏三株,传为 汉武帝 登 嵩山 时所封。参阅《清一统志·河南·河南府一》。词语解释:巫阳  拼音:wū yáng
(1).古代传说中的女巫。《楚辞·招魂》:“帝告 巫阳 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王逸 注:“女曰巫。 阳 ,其名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又詔 巫阳 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 宋  苏轼 《澄迈驿通潮阁》诗:“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 巫阳 招我魂。” 古直 《感事》诗之二:“滚滚 珠江 水尽寃, 巫阳 不下復何言。”
(2).古神医名。参见“ 巫彭 ”。
(3). 巫山 的南面,指 巫峡 。 唐  白居易 《送萧处士游黔南》诗:“ 江 从 巴峡 初成字,猿过 巫 阳始断肠。” 宋  范成大 《假十二峰》诗:“ 巴 东 三峡 数 巫 阳,山入 西陵 更鬱苍。”
(4).即 巫山 。 宋  苏轼 《朝云》诗:“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 巫阳 云雨仙。” 明  无心子 《金雀记·玩灯》:“俺只见荷花灯上浴鸳鸯,恰便似神女会 巫阳 。”《再生缘》第六九回:“鳬写可怜红更小, 襄王 何日到 巫阳 。”参见参见“巫山”。
词语解释:巫彭  拼音:wū péng
(1).传说中的神医名。《山海经·海内西经》:“ 开明 东有 巫彭 、 巫抵 、 巫阳 、 巫履 、 巫凡 、 巫相 ,夹 窫窳 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郭璞 注:“皆神医也。《世本》曰:‘ 巫彭 作医。’”
(2).泛指名医。《吕氏春秋·勿躬》:“ 巫彭 作医, 巫咸 作筮。” 宋  曾巩 《代书寄赵宏》诗:“岂期艰苦天所悯,晚节幸值 巫彭 妙。”词语解释:初阳  拼音:chū yáng
(1).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为初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2).指初春。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参阅《史记·天官书》。
(3).朝阳,晨辉。 唐  温庭筠 《正见寺晓别生公》诗:“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朱自清 《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4).喻盛世。 清  龚自珍 《最录汉旧仪》:“ 宏 事 世祖 作《汉旧仪》,犹 叔孙通 之遇 高祖 也。 应劭 事 献帝 ,亦作《汉官礼仪》,书既成,而代 汉 者起,无所用之。高材识掌故,一丁初阳,一丁蒙氾,幸不幸何如哉!”词语解释:鄱阳  拼音:pó yáng
(1).地名。 春秋  楚  番 邑, 秦 置 番县 , 汉 改 鄱阳县 。今改 波阳县 ,在 江西省 东北部。《史记·楚世家》“ 吴 復伐 楚 ,取 番 ”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括地志》:“ 饶州  鄱阳县 , 春秋 时为 楚 东境, 秦 为 番县 ,属 九江郡 。 汉 为 鄱阳县 也。”《文选·左思〈吴都赋〉》:“ 鄱阳 暴謔,中酒而作。” 刘逵 注:“ 鄱阳 人俗性暴急。” 明  李梦阳 《豆莝行》:“ 鄱阳 十日路断截, 庐山 百姓啼寒饿。”
(2).指 鄱阳湖 。 明  徐祯卿 《彭蠡》诗:“茫茫 彭  蠡 口,隐隐 鄱阳 岑。”词语解释:陵阳  拼音:líng yáng
(1).即 陵阳子明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使五帝先导兮,反 太一 而从 陵阳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仙人 陵阳子明 也。”《文选·郭璞〈游仙诗〉之六》:“ 陵阳 挹丹溜, 容成 挥玉杯。” 李善 注:“《列仙传》曰:‘ 陵阳子明 者, 銍乡 人也,好钓鱼,於 涎溪 钓得白鱼,肠中有书,教 子明 服食之法。’”
(2).山名。在今 安徽  石台 北。一说在 宣州 城内。相传为 陵阳子明 得仙之地。《文选·谢朓〈郡内登望〉诗》:“山积 陵阳 阻,溪流 春穀 泉。” 李善 注引 沉约 《宋书》:“ 陵阳子明 得仙於 广阳县 山。”参见“ 陵阳山 ”。
(3).古曲名。《文选·嵇康〈琴赋〉》:“绍《陵阳》,度《巴人》。” 李善 注:“ 宋玉 《对问》曰:‘既而曰《陵阳》、《白雪》,国中唱而和者弥寡。’” 吕向 注:“《陵阳》、《巴人》,并曲名。”
词语解释:陵阳山  拼音:líng yáng shān
(1).相传为 陵阳子明 得仙之地。在今 安徽  宣州 城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三》:“又东逕 安吴县 ,号曰 安吴溪 。又东, 旋溪 水注之,水出 陵阳山 下。逕 陵阳县 西,为 旋溪 水。昔县人 陵阳子明 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 子明 上 陵阳山 。山去地千餘丈。”参阅《元和郡县志·宣州》、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宁国府》。
(2).水银的别称。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常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 王明 注:“陵阳子明,水银别称……《石药尔雅》云:水银一名子明,一名阳明子。”词语解释:辽阳  拼音:liáo yáng
曾为县名、府名、路名、行省名。今为市名。泛指今 辽阳市 一带地方。《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晧书〉》:“ 宣王 薄伐,猛鋭长驱,师次 辽阳 ,而城池不守。” 李善 注:“《汉书》曰: 辽东郡 有 辽阳县 。” 唐  沉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五征戍忆 辽阳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后以事謫 辽阳 ,子孙仍富。” 清  王庆勋 《颶风行》:“ 吴 头一水 辽阳 通,羣舟航海凭神功。”词语解释:三阳  拼音:sān yáng
(1).《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唐  崔琮 《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 《会稽记》:“ 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 宋  王安石 《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 三阳开泰 ”。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5). 晋  张载 字 孟阳 , 张协 字 景阳 , 张亢 字 季阳 ,合称“三 阳 ”。 唐  张说 《洛州张司马集序》:“ 魏 则十 龙 儒雅, 晋 则三 阳 藻缀。” 宋  梅尧臣 《送少卿知宣州》诗:“族本三 阳 重,诗从小 谢 清。”
(6). 唐 代宫殿名。《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 久视 元年﹞復於 神都 ,作 三阳宫 。” 唐中宗 《石淙》诗:“ 三阳 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词语解释:三阳开泰  拼音:sān yáng kāi tài
《易》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宋史·乐志七》:“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元  贯云石 《新水令·皇都元日》套曲:“三阳交泰,五穀时熟。”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兹者当三阳开泰之候,正万物出震之时。”词语解释:随阳  拼音:suí yáng
跟着太阳运行。指候鸟依季节而定行止。《书·禹贡》“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所居於此泽。” 孔颖达 疏:“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鴈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 唐  李白 《感兴》诗之三:“征鸿务随阳,又不为我栖。” 清  钱谦益 《陈昌箕日记诗叙》:“今 昌箕 之试而罢,罢而归也,如随阳之雁,如绕树之鸟,形影孤单,惊飞浪泊。”词语解释:云阳  拼音:yún yáng
(1).《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 使 秦 , 秦 用 李斯 谋,留 非 , 非 死 云阳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云阳城 在 雍州  云阳县 西八十里 秦始皇  甘泉宫 在焉。” 汉  桓宽 《盐铁论·毁学》:“ 李斯 相 秦 ,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於囹圄,车制於 云阳 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我将杀人贼斩首在 云阳 内。” 明  许三阶 《节侠记·直谏》:“出言廝挺真无状,怎饶他伏法 云阳 。”
(2).指 云梦泽 中 高唐之台 。一说为“阳云”之误。《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 楚王 乃登 云阳之臺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云梦 中 高唐之臺  宋玉 所赋者,言其高出云之阳。” 唐  李白 《代寄情楚辞体》:“ 云阳 一去,以远隔 巫山 緑水之沉沉。” 王琦 注:“诗意正暗用《高唐赋》中神女事,知 云阳 乃 阳云 之误为无疑也。” 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词:“ 云阳臺 下,更值清明风雨夜。知道愁辛。果是当时作赋人。”
(3).古县名。指今 江苏省  丹阳市 。《文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 云阳 ,落日次 朱方 。” 李善 注引《越绝书》:“ 曲阿 为 云阳县 。” 唐  李白 《丁都护歌》:“ 云阳 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王琦 注:“《元和郡县志》: 江南道  润州  丹阳县 ,本旧 云阳县 。 秦 时……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 曲阿 。” 宋  陆游 《送子虡赴金坛丞》诗:“悠悠 阳羡路 ,渺渺 云阳 川。”
(4).古县名。故地即 秦  云阳邑 。 汉 时改县,属 左冯翊 。《文选·潘岳〈西征赋〉》:“面 终南 而背 云阳 ,跨平原而连嶓冢。” 李善 注:“《汉书》 左冯翊 有 云阳县 。”
(5).树精。 晋  葛洪 《抱朴子·登陟》:“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
(6). 秦  程邈 因罪而囚 云阳 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 始皇 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后因以“云阳”指称隶字。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爰洎中叶,捨烦从省;渐失 潁川 之言,竟逐云阳之字。”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云阳八体又瓜剖,至使 汉 童讹尉律。”参阅《晋书·卫恒传》。词语解释:纯阳  拼音:chún yáng
(1).纯一的阳气。古代以为阴阳二气合成宇宙万物。火为纯阳,水为纯阴。《北堂书钞》卷一四九引 汉  蔡邕 《月令章句》:“天有纯阳积刚,运转无穷。”《易·乾》“元、亨、利、贞” 唐  孔颖达 疏:“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书·洪范》“炎上作苦” 唐  孔颖达 疏:“火是纯阳,故炎上趣阳。”
(2).阴阳家以农历四月己巳日为纯阳。《协纪辨方书·义例二·纯阳》:“《堪舆经》曰:‘四月卦得乾,谓六爻皆阳,阴气已尽,故以己配巳,为纯阳也。’”
(3).传说中神仙 吕洞宾 的别号。亦称“ 纯阳子 ”。相传为 唐 末人,名 岩 ,举进士不第,后隐居 终南山 ,不知所终。见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元  明 小说中列为八仙之一。《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那位神仙是谁?姓 吕 名 巖 ,表字 洞宾 ,道号 纯阳子 。自从黄粱梦得悟,跟随师父 钟离先生 ,每月在 终南山 学道。”词语解释:韶阳  拼音:sháo yáng
谓明媚的春光。 唐  皇甫冉 《东郊迎春》诗:“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 宋  张孝祥 《诉衷情·牡丹》词:“花王自有标格,尘外锁韶阳。”词语解释:伯阳  拼音:bó yáng
(1).古贤人。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 舜 染於 许由 、 伯阳 。” 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 尧 、 舜 得 伯阳 、 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诱 注:“ 伯阳 、 续耳 皆贤人, 尧 用之以成功也。” 陈奇猷 校释:“ 伯阳 、 续耳 係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
(2). 老子 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 李善 注:“ 伯阳 ,即 老子 也。”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 伯阳 ,袂属关尹肩 庚桑 。”
(3).古地名。 战国  魏 邑,在今 河南  安阳 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 ﹞十七年, 乐毅 将 赵 师,攻 魏  伯阳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伯阳 故城一名 邯会城 ,在 相州  鄴县 西五十五里,七国时 魏 邑, 汉  邯会城 。”词语解释:旌阳  拼音:jīng yáng
指 晋 仙人 许逊 。 逊 曾任 蜀  旌阳 县令,故称。他曾学道于 大洞君  吴猛 ,后因 晋 室乱而弃官东归。相传于 东晋  孝武帝  太康 二年,在 洪州  西山 全家升仙而去。 宋  姜夔 《鹧鸪天》词序:“古枫, 旌阳 在时物也。” 明  屠隆 《綵毫记·乘醉骑驴》:“簿书作令休云俗, 勾漏  旌阳 俱是仙。”参阅《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词语解释:岐阳  拼音:qí yáng
岐山 之南。《诗·鲁颂·閟宫》“ 后稷 之孙,实维 大王 ,居 岐 之阳,实始翦 商 ” 汉  郑玄 笺:“ 大王 自 豳 徙居 岐 阳。” 唐  张说 《皇帝马上射赞》第七:“天子省歛,薄守 岐 阳。” 明  刘基 《述志赋》:“邅吾道夫西陲兮,听鸣凤於 岐 阳。”词语解释:渭阳  拼音:wèi yáng
(1).《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 渭阳 。” 朱熹 集传:“舅氏, 秦康公 之舅, 晋公子  重耳 也。出亡在外, 穆公 召而纳之。时 康公 为太子,送之 渭 阳而作此诗。”后因以“渭阳”为表示甥舅情谊之典。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寒空 巫峡 曙,落日 渭 阳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与君有 渭 阳之谊,欲媳 青君 谅无不允。”
(2).舅父的代称。 唐  李匡乂 《资暇集·渭阳》:“徵舅氏事,必用 渭 阳,前辈名公,往往亦然。”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毕相諴 ,家本寒微,其 渭 阳为 太湖县 伍伯。”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金石千年事,幽灵仰 渭 阳。”自注:“ 梅解三 , 韩 甥也。其遗集可传,予欲 元长 梓行之。”词语解释:水阳  拼音:shuǐ yáng
水的北面。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赩赫山顶,炤燎水阳。”词语解释:真阳  拼音:zhēn yáng
又称“肾阳”、“元阳”。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以人体脏器与功能来说,阴指脏器实质,阳指脏器的功能活动,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真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生理功能的动力,亦可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真阴则与真阳相对而言,指肾的阴液(包括肾所藏的精),是真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桂枝去芍药汤”集注引 沉宗明 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跼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词语解释:颍阳  拼音:yǐng yáng
颍水 之北。传说古高士 巢父 、 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 。《庄子·让王》:“故 许由 娱於 潁阳 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成玄英 疏:“ 潁阳 ,地名,在 襄阳 ,未为定地名也。”《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李贤 注:“ 潁阳 谓 巢  许 也。”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翘跡企 潁阳 ,临河思洗耳。” 唐  贾岛 《寓兴》诗:“旷哉 潁阳 风,千载无其他。”词语解释:峄阳  拼音:yì yáng
峄山 的南坡。借指精美的琴。语本《书·禹贡》:“ 嶧 阳孤桐。”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嶧阳云和,不为不御而息唱,以竞显於淫哇。”参见“ 嶧阳孤桐 ”。
词语解释:峄阳孤桐  拼音:yì yáng gū tóng
峄山 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 嶧 阳孤桐。” 孔 传:“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唐  李白 《琴赞》:“ 嶧 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 王琦 注引《封氏闻见记》:“土人云: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絶响,是以珍而入贡也。”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 蓟 北门, 河南 地属 平卢军 ,貂裘 代 马绕 东岳 , 嶧 阳孤桐削为角。”亦省作“ 嶧阳桐 ”。 唐  李商隐 《今月二日复五言四十韵诗献上》:“含霜 太山 竹,拂雾 嶧 阳桐。”词语解释:荥阳  拼音:xíng yáng
县名,在河南词语解释:浮阳  拼音:fú yáng
(1).指鱼浮于水面以就阳光。
(2).日光。《文选·张协〈杂诗〉》:“浮阳映翠林,廻猋扇緑竹。” 吕向 注:“浮阳,日光也。” 唐  李白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诗:“浮阳灭霽景,万物生秋容。” 唐  钱起 《登秦岭半岩遇雨》诗:“屏翳忽腾气,浮阳惨无暉。” 宋  沉遘 《道中见新月寄内》诗:“欲知归期蚤,东风弄浮阳。”词语解释:元阳  拼音:yuán yáng
中医谓人体阳气的根本。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元阳之气,可斤可两。”俗亦谓男子的精气。《西游记》第三二回:“ 唐僧 乃 金蝉长老 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词语解释:少阳  拼音:shǎo yáng
(1).东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邪絶少阳而登太阴兮,与真人乎相求。”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少阳,东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东方少阳,日月所出。” 王闿运 《衡阳常氏家庙碑》:“前设大殿,户向少阳。”
(2).东宫。太子所居。《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於少阳。” 李善 注:“正体,太子也……少阳,东宫也。”
(3).后以指太子。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式载明两,实惟少阳;既称上嗣,且曰元良。”《旧唐书·李密传》:“始曀明两之暉,终干少阳之位。”
(4).《易》“四象”之一。《易》以七为少阳。《易·繫辞上》“十有八变而成卦” 唐  孔颖达 疏:“每一爻有三变……其两多一少为少阳者,谓三揲之间,或有一箇九、有一箇八而有一箇四,或有二箇八而有一箇五,此为两多一少也。如此三变既毕,乃定一爻。”
(5).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
(6).见“ 少扬 ”。
词语解释:少扬  拼音:shǎo yáng
亦作“ 少阳 ”。亦作“邵阳”。  鱼名。即海鹞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麟四》“海鷂鱼”﹝释名﹞:“邵阳鱼,《食鑑》作‘少阳’。﹝集解﹞引 陈藏器 曰:‘生 东海 ,形似鷂……尾有大毒,逢物以尾拨而食之。其尾刺人,甚者至死。’”词语解释:鲁阳  拼音:lǔ yáng
(1).指 鲁阳公 。 战国 时 楚  鲁阳邑 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英雄。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愧无 鲁阳 德,迴日向三舍。”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 谭作民 《噩梦》诗:“振臂一挥心胆豪,十万横磨 鲁阳 勇。”亦作“ 鲁阳子 ”。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一:“世无 鲁阳子 ,坐惜朱颜衰。”参见“ 鲁阳挥戈 ”。
(2).古地名。今 河南省  鲁山县 。《汉书·地理志上》:“ 南阳郡 : 鲁阳 ,有 鲁山 。古 鲁县 。” 颜师古 注:“即《淮南》所云 鲁阳公 与 韩 战,日反三舍者也。”
(3).复姓。 春秋  楚 公族有 鲁阳 氏。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
词语解释:鲁阳挥戈  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迴日”谓力挽危局。《文选·左思〈吴都赋〉》:“酣湑半,八音并,欢情留,良辰征, 鲁阳 挥戈而高麾,迴曜灵於太清,将转西日而再中,齐既往之精诚。” 刘逵 注:“此言酣饮与音乐,盖是其中半并会之际,欢情之所以留连,良辰之所以觉也。故追述 鲁阳 迴日之意,而将转西日於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唐  白居易 《礼部试策第四道》:“至乃 邹衍 吹律而寒谷暖, 鲁阳 挥戈而暮景迴……不测此何故也。” 唐  王奉珪 《日赋》:“ 鲁阳 挥戈而三舍, 汉 皇握镜而再中。”词语解释:正阳  拼音:zhèng yáng
(1).指日中之气。《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气者, 李颐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
(2).本指古历夏历四月,后泛指农历四月。 汉  董仲舒 《雨雹对》:“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晋  杜预 注:“正月, 夏 之四月, 周 之六月,谓正阳之月。” 北周  庾信 《徵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
(3).指南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词语解释:端阳  拼音:duān yáng
即端午。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节闹端阳只一瞬,满眼繁华, 王  谢 少人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端阳》:“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参见“ 端午 ”。
词语解释:端午  拼音:duān wǔ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説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词语解释:九阳  拼音:jiǔ yáng
(1).天地的边沿。《楚辞·远游》:“朝濯髮於 汤谷 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王逸 注:“九阳,谓天地之涯。” 晋  嵇康 《琴赋》:“夕纳景于 虞渊 兮,旦晞干於九阳。” 唐  李白 《明堂赋》:“于是横八荒,漂九阳。”
(2).古代传说的日出处。《楚辞·王逸〈九思·遭厄〉》:“躡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原注;“九阳,日出处也。”
(3).太阳。《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 李贤 注:“九阳,谓日也。” 明  刘基 《淮南王》诗:“虹蜺繽纷夹綵斿,上窥九阳下六幽。”
(4).道家以纯阳为九阳。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振天专以广扫,鼓九阳之洪炉。” 晋  陆机 《列仙赋》:“呼翕九阳,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飡。”
(5).山名。词语解释:龙阳  拼音:lóng yáng
指 战国  魏 男宠 龙阳君 。据《战国策·魏策四》载: 魏王 与 龙阳君 共船而钓 龙阳君 得十馀鱼而涕下,王问故,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王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二:“昔日繁华子, 安陵 与 龙阳 。”后因以“龙阳”指男色。《红楼梦》第九回:“﹝ 薛蟠 ﹞偶动了 龙阳 之兴,因此,也假説来上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史家好言猥亵》:“《北史》既称 辛德源 与 裴让之 均为名臣矣,又称其相爱有 龙阳 之好。”参见“ 断袖 ”。
词语解释:断袖  拼音:duàn xiù
亦作“ 断褏 ”。  截断衣袖。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典出《汉书·佞幸传·董贤》:“﹝ 董贤 ﹞为人美丽自喜, 哀帝 望见,説其仪貌…… 贤 宠爱日甚,为駙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叅鉅万,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褏,上欲起, 贤 未觉,不欲动 贤 ,乃断褏而起。其恩爱至此。”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褏作“袖”。《南史·萧韶传》:“ 韶 昔为幼童, 庾信 爱之,有断袖欢,衣食所资,皆 信 所给。”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刘药村》:“性迂阔,初不知人间有分桃断袖事者,闻之,以为人伦大变,作檄以讨论之。”《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误把些使气角力好勇鬭狠的认作英雄,又把些调脂弄粉断袖餘桃的认作儿女:所以一开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参见“ 断袖之好 ”、“ 断袖癖 ”。词语解释:昌阳  拼音:chāng yáng
菖蒲别名。昌,通“ 菖 ”。 唐  韩愈 《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詰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按, 南朝  梁  陶弘景 《名医别录》认为昌阳、昌蒲是二物,自 韩愈 谓“昌阳引年”,作为一物,其后 宋 代《圣济总录》即承其说,以昌阳为昌蒲别名。《吕氏春秋》谓冬至后五十七日,昌蒲始生。据此,昌蒲得名昌阳,以其得阳气而昌盛。参阅《吕氏春秋·任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参见“ 昌蒲 ”。
词语解释:昌蒲  拼音:chāng pú
即菖蒲。昌,通“ 菖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呈剑形,夏天开花,淡黄色,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中医用做健胃剂,外用可以治牙痛、齿龈出血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穹穷昌蒲,江离麋芜,诸蔗猼且。”按,《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作“菖蒲”。词语解释:回阳  拼音:huí yáng
中医学名词。使衰微的阳气复苏。《医宗金鉴·内治杂证法·伤损出血》:“或元气内脱不能摄血,用独参汤加炮姜以回阳,如不应,急加附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你这喇生生回阳附子较争些。”词语解释:颓阳
落日。《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頽阳照通津,夕阳曖平陆。” 吕延济 注:“頽阳,落日也。” 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剑舞转頽阳,当时日停曛。” 明  夏完淳 《寒城闻角赋》:“浮云亭亭而去马,頽阳萧萧而入衣。”词语解释:江阳  拼音:jiāng yáng
江的北边。 南朝  梁  江淹 《应谢主簿骚体》:“沐予冠於极浦,驰予珮兮江阳。” 宋  苏辙 《初发嘉州》诗:“余生虽江阳,未省至 嘉 树。”词语解释:迎阳  拼音:yíng yáng
(1).冬至之后日渐长,古代于冬至日出南郊祭天,谓之“迎阳”。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配天道尊,迎阳义重。” 明  唐顺之 《送樊大夫会朝长至》诗:“天子迎阳疏玉户,羣方献寿拜金函。”
(2).谓迎着阳光。 宋  王安石 《和仲甫兄春日有感》:“娇梅过雨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词语解释:武阳  拼音:wǔ yáng
即 秦舞阳 。 战国 时 燕国 勇士。偕 荆轲 谋刺 秦王 ,因其恐惧失态,事败。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 武阳 死灰人,安可与成功。”参阅《史记·刺客列传》。词语解释:晞阳  拼音:xī yáng
(1).沐浴于阳光;晒太阳。 三国  魏  嵇康 《五言古意》:“双鸞匿景曜,戢翼 太山 崖,抗首嗽朝露,晞阳振羽仪。” 明  刘基 《天说上》:“朝菌得湿而生,晞阳而死。”
(2).比喻沐受恩德。《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沐髮晞阳,未测涯涘;抚臆论报,早誓肌骨。” 刘良 注:“言沐王之德深,故不测涯际也。” 明  夏完淳 《与李舒章求宽侯氏》:“﹝足下﹞忠謨雅烈,一视齐观,起腐草而晞阳,立枯骸而骨肉,恩流百口,光映一时。”
(3).朝阳。 晋  陆机 《吴大司马陆公少女哀辞》:“冉冉晞阳,不遂其茂;曄曄芳华,彫芳落秀。”词语解释:亢阳  拼音:kàng yáng
(1).盛极之阳气。《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唐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湛之时,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时,未必亢阳也。人君为政,前后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时气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3).指旱灾。 三国  魏  曹植 《诰咎文》:“亢阳害苗。”《周书·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 白兆山 祈雨。” 宋  司马光 《苦雨》诗:“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
(4).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摄生》:“肝肾虚与阴虚而补以参,庸有济乎?岂但无济,亢阳不更煎鑠乎?”词语解释:日阳  拼音:rì yáng
(1).太阳。《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唐  孔颖达 疏:“云生於朝阳者,以其早见日阳被温仁之气。”
(2).亦作“ 日暘 ”。太阳光。 唐  白居易 《白发》诗:“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唐  白居易 《饱食闲坐》诗:“箕踞拥裘坐,半身在日暘。”《红楼梦》第七回:“走出房门,见 金釧儿 仍在那里晒日阳儿。”《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原来是四根破竹竿子支着,上面又横搭了几根竹竿儿,把那砍了来作柴火的带叶松枝儿搭在上面晾着,就着遮了日暘儿,那就叫‘松棚儿’!”词语解释:小阳  拼音:xiǎo yáng
即小阳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那时正是秋末冬初,小阳天气;霜华在树,朝日弄晴;雪敛山青,草枯人健。”词语解释:揭阳  拼音:jiē yáng
复姓。 汉 有 揭阳定 。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词语解释:郭汾阳  拼音:guō fén yáng
指 唐 名将 郭子仪 。 安史 之乱平息以后, 郭子仪 功封 汾阳王 ,故称。 明  李梦阳 《秋望》诗:“闻道 朔方 多勇略,只今谁是 郭汾阳 。” 清  赵翼 《壬申元日》诗:“笑引古人相比较,居然已胜 郭汾阳 。”词语解释:晚阳  拼音:wǎn yáng
夕阳。 唐  钱起 《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诗:“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 唐  罗邺 《柳絮》诗:“处处东风扑晚阳,轻轻醉粉落无香。”词语解释:沈东阳  拼音:shěn dōng yáng
指 南朝  梁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沉约 。 沉约 曾任 东阳 太守,故称。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七三:“未曾无兴咏,多谢 沉东阳 。” 宋  辛弃疾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词:“花知否?花一似 何郎 ,又似 沉东阳 。”词语解释:清阳  拼音:qīng yáng
(1).声音清越悠扬。《周礼·考工记·梓人》:“其声清阳而远闻。”
(2).指眉目之间。清,指目;阳,同“ 扬 ”,指眉。 汉  傅毅 《舞赋》:“动朱唇,紆清阳。”《文选·曹摅〈思友人〉诗》:“褰裳不足难,清阳未可俟。” 李善 注引 毛萇 曰:“清阳,眉目之间也。”
(3).清轻。《淮南子·天文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一:“清阳曜灵,和气容与。”词语解释:愆阳  拼音:qiān yáng
亦作“ 愆暘 ”。  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左传·昭公四年》:“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愆,过也。谓冬温。”《逸周书·时训》:“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俯,民多流亡。” 唐  白居易 《祈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 杭 人。”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今愆暘经时,国内荒饉,可致甘泽,以救生灵。” 明  刘基 《次韵石末公闵雨》:“岂意愆阳为沴气,忽过炎夏到秋风。”词语解释:孟阳  拼音:mèng yáng
(1).农历正月。《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
(2).春末夏初。《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琅琊王歌辞》:“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