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末字词组
山陂叔度陂阳陂无陂鸿陂邪陂鸿郄陂唐陂
渼陂横陂芍陂皇子陂鸿隙陂遗陂三十六陂夷陂
陵陂烟陂皇陂复陂田陂鸭子陂无偏无陂 
月陂平陂险陂泽陂路陂倾陂崤陂 

词语解释:山陂  拼音:shān bēi
(1).山坡。 汉 张衡 《思玄赋》:“痛火正之无怀兮,託山陂以孤魂。” 宋 张耒 《岁暮书事》诗:“牛羊已归去,残照满山陂。”
(2).泛指山和水。《文选·古诗〈冉冉孤生竹〉》:“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吕向 注:“陂,水也。”
(3).山间水池;水岸。 唐 储光羲 《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诗:“凄风披田原,横污溢山陂。” 宋 陈与义 《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诗:“莽莽苍波兼宿雾,纷纷白鷺落山陂。”
词语解释:渼陂  拼音:měi bēi
古代湖名。在今 陕西省 户县 西,汇 终南山 诸谷水,西北流入 涝水 。一说因水味美得名;一说因所产鱼味美得名。 唐 杜甫 《渼陂行》:“ 岑参 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 渼陂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唐 元澄 撰《秦京杂记》载, 渼陂 以鱼美得名。” 清 孙枝蔚 《汪夐岩招泛舟城西值河水初涨》诗:“故乡风景亦不恶,平生未得见 渼陂 。”
词语解释:陵陂  拼音:líng bēi
山坡;地势较高的田地。《庄子·外物》:“青青之麦,生於陵陂。” 唐 杜甫 《喜晴》诗:“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
词语解释:月陂  拼音:yuè bēi
水泊名。 隋 唐 时 洛水 自 上阳宫 南弥漫东流, 宇文恺 因筑斜堤束水令向东北流,为减杀水力,作堰九折,水泊形如偃月,故称。又 唐玄宗 时为御 谷 洛 水患、诏 李适之 以禁钱作三大防,曰 上阳 、 积翠 、 月陂 。事见《新唐书·李适之传》。 唐 王建 《宫词》之九三:“忽地金舆向 月陂 ,内人接著便相随。” 宋 张先 《木兰花·送张中行》词:“庆门奕世隆宸睠,归到 月陂 梅已绽。” 明 徐渭 《牡丹赋》:“尔其 月陂 隄上, 长寿 街东, 张家 园林, 汾阳 宅中,当春光之既和,蔼亭榭之载营。”参阅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三·河南府》
词语解释:叔度陂  拼音:shū dù bēi
见“ 叔度陂湖 ”。
词语解释:叔度陂湖  拼音:shū dù bēi hú
《后汉书·黄宪传》:“ 叔度 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叔度 , 黄宪 字。后以喻人度量宽大。 唐 黄滔 《祭崔补阙道融文》:“多君于 士元 廊庙,待我以 叔度 陂湖。”亦省作“ 叔度陂 ”。 宋 梅尧臣 《正仲见赠依韵和答》:“乃知 叔度 陂,万顷见澄澹。”参见“ 叔度 ”。
词语解释:横陂  拼音:héng bēi
长坡。 宋 王安石 《蔷薇》诗之三:“ 北山 输緑涨横陂,直壍回塘灧灧时。” 宋 陆游 《闲游》诗:“柴车去去度横陂,正是春残入夏时。”
词语解释:烟陂  拼音:yān bēi
烟雾笼罩的山坡。 宋 陆游 《明日自和》:“霜野挟弓朝射雁,烟陂吹笛暮呼牛。”
词语解释:平陂  拼音:píng bēi
亦作“ 平波 ”。亦作“ 平颇 ”。 平地与倾斜不平之地。语本《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后亦常指事物的变迁不定或世道的盛衰兴亡。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 唐 郑畋 《麦穗两歧》诗:“謳謡连上苑,化日遍平陂。” 清 顾炎武 《浯溪碑歌》:“天运有平陂,名蹟更存亡。”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士气屈伸应有数,世道那得无平颇!”《〈廿载繁华梦〉序一》:“就令平波往復,天道自有循环;无如世路崎嶇,人心日形叵测。”
词语解释:阳陂  拼音:yáng bēi
山的南坡。 宋 苏舜钦 苏舜元 《丙子仲冬紫阁寺联句》:“阳陂冬聚笋,阴壁夏垂繒。”
词语解释:芍陂  拼音:què pí
又名 期思陂 。古代 淮水 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相传系 春秋 楚 相 孙叔敖 所凿,在今 安徽 寿县 南。因引 渒水 经 白芍亭 东积而成湖,故名。《后汉书·循吏传·王景》:“郡界有 楚 相 孙叔敖 所起 芍陂 稻田。” 李贤 注:“陂在今 寿州 安丰县 东。陂径百里,灌田万顷。”
词语解释:皇陂  拼音:huáng bēi
见“ 皇子陂 ”。
词语解释:皇子陂  拼音:huáng zǐ bēi
亦作“ 皇子坡 ”。 地名。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下》:“南有 泬水 注之。水上承 皇子陂 於 樊川 。”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高上 慈恩塔 ,幽寻 皇子陂 。” 宋 张礼 《游城南记》:“己酉,謁 龙堂 ,循 清 明渠 而西,至 皇子坡 。”亦省作“ 皇陂 ”。 唐 杜甫 《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第五桥东流恨水, 皇陂 岸北结愁亭。”
词语解释:险陂  拼音:xiǎn bēi
见“ 险詖 ”。
词语解释:险诐  拼音:xiǎn bì
亦作“ 险陂 ”。 阴险邪僻。《诗·周南·卷耳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謁之心。” 孔颖达 疏:“险詖者,情实不正、誉恶为善之辞也。”《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杨倞 注:“陂与詖同。” 宋 苏轼 《送杨奉礼》诗:“时情任险陂,家法故雍容。”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凤妻武氏加封恭人制》:“惟其体备二《南》之德,无险詖私謁之心,故能咏歌四始之风,有温柔敦厚之教。”
词语解释:无陂  拼音:wú bēi
没有邪曲。《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孔 传:“陂,不正。”
不倾仄。《文选·左思〈魏都赋〉》:“筑曾宫以迴匝,此冈隒而无陂。” 张载 注:“陂,倾也。”
词语解释:皇子陂  拼音:huáng zǐ bēi
亦作“ 皇子坡 ”。 地名。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下》:“南有 泬水 注之。水上承 皇子陂 於 樊川 。”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高上 慈恩塔 ,幽寻 皇子陂 。” 宋 张礼 《游城南记》:“己酉,謁 龙堂 ,循 清 明渠 而西,至 皇子坡 。”亦省作“ 皇陂 ”。 唐 杜甫 《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第五桥东流恨水, 皇陂 岸北结愁亭。”
词语解释:复陂  拼音:fù bēi
谓兴修水利。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 彭 之牧 崇 ,颂声洋洋。復陂利民,黄鵠来翔。”参见“ 復陂謡 ”。
词语解释:复陂谣  拼音:fù bēi yáo
汉代怨恨水利失修的童谣。事见《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謡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词语解释:泽陂  拼音:zé bēi
池沼。《吕氏春秋·谕大》:“室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
词语解释:鸿陂  拼音:hóng bēi
地名。即 鸿隙陂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其陂首受 淮川 ,左结 鸿陂 。” 唐 裴鼎 《对陂防判》:“託黄鵠以兴词,冀 鸿陂 之必復。”参见“ 鸿隙陂 ”。
词语解释:鸿隙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
词语解释:鸿隙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
词语解释:田陂  拼音:tián bēi
坡田。《宋史·河渠志五》:“ 定州路 安抚使 韩絳 言:‘ 定州 界西自山麓,东接塘淀,绵地百餘里,可瀦水设险。’詔以引水灌田陂为名。”
词语解释:路陂  拼音:lù bēi
路旁。《汉书·礼乐志》:“掩回辕,鬗长驰,腾雨师,洒路陂。” 颜师古 注:“路陂,路傍也。”
词语解释:邪陂  拼音:xié bēi
邪恶不正。 汉 徐干 《中论·谴交》:“姦説不兴,邪陂自息矣。”
词语解释:遗陂  拼音:yí bēi
指年久失修的堤岸。 明 海瑞 《使毕战问井地》:“为今之计,不必访求故堰遗陂之已废者。”
词语解释:鸭子陂  拼音:yā zǐ bēi
水名。在今 河南省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其水又东南为 鸭子陂 。陂广十五里,餘波南入 甲庚沟 ,西注 洧 。” 宋 陆游 《书感》诗:“ 鸭子陂 头看水生, 蜂儿园 里按歌声。”
词语解释:倾陂  拼音:qīng bēi
见“ 倾詖 ”。
词语解释:倾诐  拼音:qīng bì
亦作“ 倾陂 ”。 谓偏颇不正。《宋书·谢晦传论》:“降及 大明 ,倾詖愈甚,自非訐窃深私,陵犯密讳,则左降之科,不行於权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 淑 详练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必咨访。然喜倾詖,故屡为言者所斥。”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君在道衣敝, 和珅 持衣请君易,君卒辞。 和珅 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词语解释:鸿郄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即 鸿隙陂 。《后汉书·邓晨传》:“ 晨 兴 鸿郤陂 数千顷田, 汝 土以殷。” 李贤 注:“ 鸿郤 ,陂名,在今 豫州 汝阳县 东。 成帝 时, 关 东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为丞相,奏罢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陂水又东南流,为 上慎陂 ,又东为 中慎陂 ,又东南为 下慎陂 ,皆与 鸿郤陂 水散流。”一本作“ 鸿郄陂 ”。参见“ 鸿隙陂 ”。
词语解释:鸿隙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
词语解释:三十六陂  拼音:sān shí liù bēi
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宋 王安石 《题西太一宫壁》诗之一:“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 江 南。” 宋 姜夔 《念奴娇》词:“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清 吴伟业 《高邮道中》诗:“ 曹生 留画水,三十六陂深。”
词语解释:无偏无陂  拼音:wú piān wú bēi
不偏向;不邪曲。《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孔 传:“偏,不平;陂,不正。”亦作“ 无偏无颇 ”。 汉 王符 《潜夫论·释难》:“无偏无颇,亲疎同也。” 唐 韦肇 《沙堤赋》:“无偏无颇,庶託情於王道;不騫不圮,长委质於地灵。”
词语解释:崤陂  拼音:xiáo bēi
古地名。即 崤底 。详“ 崤底 ”。
词语解释:崤底  拼音:xiáo dǐ
古地名。也称 渑池 。在 崤山 山谷之底。古代曾设 崤底关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冯异 与 赤眉 战於 崤底 ,大破之。” 李贤 注:“ 崤 ,山名;底,阪也。一名 嶔岑山 。在今 洛州 永寧县 西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河南府》:“ 崤底 ,在县( 永寧县 )西北七十里,即 崤 谷之底也。亦曰 崤陂 ,一名 澠池 。 冯异 大破 赤眉 於此。”
词语解释:唐陂  拼音:táng bēi
有堤坝的池塘。唐,通“ 塘 ”。《汉书·扬雄传上》:“鉤赤豹,摼象犀,跇峦阬,超唐陂。” 颜师古 注:“唐陂,陂之有隄唐者也。”
词语解释:夷陂  拼音:yí bēi
平正和偏颇;平坦和险阻。《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瞻贵贱之所在,悟政刑之夷陂。” 李善 注:“ 孔安国 《尚书传》曰:‘夷,平也。陂,险也。’” 南朝 宋 谢庄 《为朝臣与袁顗书》:“夫夷陂相因,兴革递数。” 南朝 梁 江淹 《闽中草木颂·杜若》:“同衔夕露,共炯朝日。夷陂无二,沉冥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