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首字词组
隅隈隅目隅陬隅奥隅辟隅眦隅差隅席
隅坐隅夷隅官隅总隅阿隅曲隅隙隅头
隅中隅雉隅团隅长隅谷隅楼隅室隅墟
隅落隅见隅反隅镇隅角隅积隅椒 

词语解释:隅隈  拼音:yú wēi
角落和弯曲之处。《楚辞·天问》:“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王逸 注:“言天地广大,隅隈众多,寧有知其数乎?” 洪兴祖 补注:“隅,角也。《尔雅》:厓内为隩,外为隈。”《文选·潘岳〈笙赋〉》:“隅隈夷险之势,禽鸟翔集之嬉。” 李善 注引《毛诗》 郑玄 笺:“隅,角也。” 宋 苏轼 《西山诗和者三十馀人再次前韵为谢》:“诸公渠渠若夏屋,吞吐风月清隅隈。”
词语解释:隅坐  拼音:yú zuò
(1).坐于席角旁。古无椅,布席共坐于地,尊者正席,卑者坐于旁位。《礼记·檀弓上》:“ 曾子 寝疾,病, 乐正子春 坐於牀下, 曾元 、 曾申 坐於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郑玄 注:“隅坐,不与成人并。” 元 无名氏 《广客谈》:“公曰:‘ 仲尼 之席,童子隅坐。予不敢辞,遂坐。’”《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一时吃饭漱盥已毕, 安老爷 便命他隅坐侍谈。”
(2).坐位的侧边。 宋 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记》:“ 子东 书来,属余追録,且欲得僕自书,云:‘将置之隅坐,如见师友。’”
词语解释:隅中  拼音:yú zhōng
将午之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 衡阳 ,是谓隅中;至於 昆吾 ,是谓正中。” 刘文典 集解:“《艺文类聚》《初学记》《御览》引,隅并作禺。”《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 晋 杜预 注:“隅中日出,闕不在第。” 孔颖达 疏:“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敦煌歌辞总编·十二时·天下传孝》:“隅中已,耶娘渐觉无牙齿。”参见“ 禺2中 ”。
词语解释:隅落  拼音:yú luò
(1).指房屋的角落,边角。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 绍 与 彧 ( 李彧 )锡类之情,素颇友洽。 崔 李 之居,復隅落相近。”
(2).引申为偏斜。 唐 白居易 《和望晓》:“星河稍隅落,宫闕方轮奂。”
词语解释:隅目  拼音:yú mù
斜眼而视,怒视貌。《文选·张衡〈西京赋〉》:“隅目高匡,威摄兕虎,莫之敢伉。” 薛综 注:“隅目,角眼视也;高匡,深瞳子也。皆谓猛兽作怒可畏者。” 唐 刘禹锡 《救沉志》:“适有挚兽如鴟夷而前,攫持流枿,首用不陷,隅目傍睨,其姿弭然,甚如六扰之附人者。”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騣碨礧连钱动。”
词语解释:隅夷  拼音:yú yí
古代神话传说中日出处。后多指 朝鲜 、 日本 等东方诸国。《周礼·地官·大司徒》“而待政令” 唐 贾公彦 疏:“案《尚书·尧典》分命 羲仲 ,宅隅夷。” 章炳麟 《东夷》诗之六:“或言 亶父 子,初从隅夷居。”参见“ 嵎夷 ”。
词语解释:嵎夷  拼音:yú yí
古代指 山东 东部滨海地区。《书·尧典》:“分命 羲仲 ,宅 嵎夷 ,曰 暘谷 。” 孔 传:“东表之地称 嵎夷 。” 陆德明 释文:“ 马 曰:嵎,海嵎也;夷, 莱夷 也。” 汉 王粲 《游海赋》:“处 嵎夷 之正位兮,同色号之穹苍。” 明 方孝孺 《御书赞》:“ 昧谷 、 嵎夷 ,髫童駘叟。大训宏謨,传诵人口。”
词语解释:隅雉  拼音:yú zhì
城墙的边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门外有故臺,号 武阳臺 ,帀臺亦有隅雉遗迹。”
词语解释:隅见  拼音:yú jiàn
片面的识见。《茶香室三钞·南海盘陀石》引 明 包汝楫 《南中纪闻》:“又 武当山 ,圣帝金殿,方广不踰二丈,虽容千人,亦復不窄。此目前道塲,明明证据,可破凡夫隅见。”
词语解释:隅陬  拼音:yú zōu
角落。《广雅·释诂》:“隅陬,角也。”引申为边远之地。《隶释·汉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隅陬壅蔼,未由骋焉。”
词语解释:隅官  拼音:yú guān
边地官员。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 苏谦 者, 建 之兇豪,兵兴,席隅官势,以杀人取賕赂,屡移狱矣。”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隅官,监临也;受财,枉法也。庸可赦乎!”
词语解释:隅团  拼音:yú tuán
宋 代的地方武装。用以地方自卫。 宋 文天祥 《与赣州属县宰书》:“隅团定则保伍周,保伍周则盗贼弭。”
词语解释:隅反  拼音:yú fǎn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即以“隅反”指类推,举一端即知其馀。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此类甚多,可以隅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炙輠録》之説、歌、行、引,或得其理,推而準之,可以隅反。”
词语解释:隅奥  拼音:yú ào
(1).屋之内室。《宋书·颜延之传》:“隅奥有灶, 齐侯 蔑寒,犬马有秩, 管 燕 轻饥。”
(2).比喻艰深的义理。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二十章:“而其门下 慧光 ,《地论》元匠,亦于《华严》研究最有关係之人也。《华严传》谓 光 听《华严》,妙尽隅奥。”
词语解释:隅总  拼音:yú zǒng
宋 代隅团的军事总管。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一日,隅总击柝,以告其一方曰:‘寇至,毋去诸!’”参见“ 隅团 ”。
词语解释:隅团  拼音:yú tuán
宋 代的地方武装。用以地方自卫。 宋 文天祥 《与赣州属县宰书》:“隅团定则保伍周,保伍周则盗贼弭。”
词语解释:隅长  拼音:yú cháng
边地少数民族的首领。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至如诸州之义甲,各有土豪;诸峒之壮丁,各有隅长,彼其人望,为一州长雄。”
词语解释:隅镇  拼音:yú zhèn
边隅要镇。亦指戍守边镇的武官。 清 龚自珍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其有官不过隅镇,名不挂勋籍,身歷百战於狂涛巨鲸间,几为忌者挤致之以无名之死而卒以功名终,则有 通州 丁公 。”
词语解释:隅辟  拼音:yú pì
边境,国境。辟,通“ 僻 ”。《汉书·礼乐志》:“姦伪不萌,祅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 颜师古 注:“四貉犹言四夷。辟读曰僻。”
词语解释:隅阿  拼音:yú ā
弯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东南流,逕 汉 弘农太守 张伯雅 墓,塋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於 绥水 之阴。”
词语解释:隅谷  拼音:yú gǔ
即 虞渊 。古代神话传说中日没处。《列子·汤问》:“ 夸父 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 隅谷 之际。” 张湛 注:“ 隅谷 , 虞渊 也,日所入。”参见“ 虞渊 ”。
词语解释:虞渊  拼音:yú yuān
亦称“ 虞泉 ”。 传说为日没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虞渊 ,是谓黄昏。”《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鸿濛沆茫,碣以崇山。”《晋书·束晳传》:“亦岂能登海湄而抑东流之水,临 虞泉 而招西归之日?” 唐 柳宗元 《杂曲歌辞》之一:“君不见 夸父 逐日窥 虞渊 ,跳踉 北海 超 崑崙 。” 郭沫若 《赠日本友人》诗:“纵有乌云遮皓月,终教红日出 虞渊 。”
词语解释:隅角  拼音:yú jiǎo
角落。 汉 王粲 《莺赋》:“日奄蔼以西迈,忽逍遥而既冥。就隅角而敛翼,倦独宿而宛颈。”
词语解释:隅眦  拼音:yú zì
亦作“ 隅眦 ”。 犹隅差。《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削。”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隅肶之削”:“予谓肶当为眦,字之误也。眦或作眥。《淮南·齐俗篇》‘衣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制’是也。隅眦者,隅差也。隅,角也;差,邪也。幅之削者,必有隅差之形,故曰:‘衣不务於隅眦之削。’即《淮南》所云:‘衣无隅差之削也。’”参见“ 隅差 ”。
见“ 隅眥 ”。
词语解释:隅差  拼音:yú chà
衣服的斜角。《淮南子·本经训》:“衣无隅差之削,冠无觚蠃之理。” 高诱 注:“隅,角也;差,邪也。古者质,皆全幅为衣裳,无有邪角。邪角,削杀也。”参见“ 隅眥 ”。
词语解释:隅眦  拼音:yú zì
亦作“ 隅眦 ”。 犹隅差。《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削。”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隅肶之削”:“予谓肶当为眦,字之误也。眦或作眥。《淮南·齐俗篇》‘衣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制’是也。隅眦者,隅差也。隅,角也;差,邪也。幅之削者,必有隅差之形,故曰:‘衣不务於隅眦之削。’即《淮南》所云:‘衣无隅差之削也。’”参见“ 隅差 ”。
见“ 隅眥 ”。
词语解释:隅曲  拼音:yú qǔ
犹言偏狭之见。《淮南子·齐俗训》:“若夫是於此而非於彼,非於此而是於彼者,此之谓一是一非也。此一是非,隅曲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原道下》:“夫六艺并重,非可止守一经也;经旨閎深,非可限於隅曲也。”
词语解释:隅楼  拼音:yú lóu
筑于城角的楼。多为瞭望之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诸僧伽蓝,颇极奇製,隅楼四起,重阁三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周垣峻峙,隅楼特起,猛焰洪鑪,銛锋利刃。”
词语解释:隅积  拼音:yú jī
部分和整体。指封建礼法的总体原则和部分道理。《荀子·荣辱》:“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 王先谦 集解:“隅,一隅,谓其分也;积,积习。 王念孙 曰:‘……隅,道之分见者也;积,道之贯通者也。’”
词语解释:隅差  拼音:yú chà
衣服的斜角。《淮南子·本经训》:“衣无隅差之削,冠无觚蠃之理。” 高诱 注:“隅,角也;差,邪也。古者质,皆全幅为衣裳,无有邪角。邪角,削杀也。”参见“ 隅眥 ”。
词语解释:隅眦  拼音:yú zì
亦作“ 隅眦 ”。 犹隅差。《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削。”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隅肶之削”:“予谓肶当为眦,字之误也。眦或作眥。《淮南·齐俗篇》‘衣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制’是也。隅眦者,隅差也。隅,角也;差,邪也。幅之削者,必有隅差之形,故曰:‘衣不务於隅眦之削。’即《淮南》所云:‘衣无隅差之削也。’”参见“ 隅差 ”。
见“ 隅眥 ”。
词语解释:隅隙  拼音:yú xì
(1).语山《淮南子·说山训》:“受光於隙照一隅,受光於牖照北壁。”后以“隅隙”指很狭小的地方。《晋书·刘颂传》:“害法在犯尤,而谨搜微过,何异放兕豹于公路,而禁鼠盗于隅隙。”
(2).引申为某一方面,某一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词语解释:隅室  拼音:yú shì
偏处一角的屋室。《元史·舆服志二》:“皂纛,建缨于素漆竿。凡行幸,则先驱建纛,夹以马鼓。居则置纛於 月华门 西之隅室。”
词语解释:隅椒  拼音:yú jiāo
山角与山顶。 明 徐渭 《缇芝赋》:“既登览乎隅椒,復临泛乎汪洋。”
词语解释:隅席  拼音:yú xí
偏处一角的席位。 清 福格 《听雨丛谈·隅坐》:“古人无高脚椅杌,皆布席,共坐於地,尊者正席,卑幼坐於席角,故曰隅坐。今则人各一位,有旁正而无隅席矣。”
词语解释:隅头  拼音:yú tóu
墙角。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转过隅头,抹过屋角,此间便是 杨 家门首,我自入去。”《西游记》第六八回:“不多时,转过隅头,忽见一座门墙,上有‘会同馆’三字。”
词语解释:隅墟  拼音:yú xū
《荀子·解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海者,拘於虚也。” 王先谦 集解:“《释文》云:‘虚,本亦作墟。’《广雅》:‘墟,凥也。’(凥,古‘居’字)。”后因以“隅墟”指片面的见解,一得之见。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艺文书序例》:“然而涉猎之士,方且炫博综之才;索隐之功,方且矜隅墟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