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城隅路隅坤隅防隅疆隅隩隅曲隅砥厉廉隅
海隅天隅陬隅幽隅艮隅八隅角隅砥廉峻隅
一隅方隅高隅德隅乡隅兑隅苟安一隅坊隅
坐隅墙隅娵隅偏隅反隅欧隅缺隅 
座隅边隅道隅巽隅阴隅海角天隅王隅 
东隅廉隅举隅层隅九隅滞隅渊隅 
四隅趋隅鲋隅宫隅区隅淫隅安于一隅 
向隅无隅室隅贲隅踇隅斗绝一隅奥隅 
山隅丘隅负隅封隅避溺山隅斗绝一隅砥砺廉隅 

词语解释:城隅  拼音:chéng yú
(1).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周礼·考工记·匠人》:“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郑玄 注:“城隅谓角浮思也。” 孙诒让 正义:“角浮思者,城之四角为屏以障城,高於城二丈,盖城角隐僻,恐奸宄踰越,故加高耳。” 汉 张衡 《东京赋》:“经途九轨,城隅九雉。” 清 姜宸英 《湛园札记》以为:“城隅即今城上譙楼。”
(2).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晋 卢谌 《赠崔温》诗:“逍遥步城隅,暇日聊游豫。” 唐 柳宗元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徧城隅。” 清 厉鹗 《东城杂记·药园送春句》:“ 药园 在东城隅,与 皋园 相望。”
词语解释:海隅  拼音:hǎi yú
(1).亦作“ 海嵎 ”。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书·君奭》:“我咸成 文王 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孔 传:“今我 周 家皆成 文王 功於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 清 李渔 《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疎贡献。”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
(2).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 齐 有 海隅 。” 邢昺 疏:“此 营州 藪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藪…… 齐 之 海隅 。”参见“ 九藪 ”、“ 十藪 ”。
词语解释:一隅  拼音:yī yú
(1).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吕氏春秋·士容》:“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虽赃污未露,而姦诈如是。举此一隅,餘诈可验。”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三章三:“他俩在客厅的靠后一隅,替我安下了一尊床。”
(2).引申为片面。见“ 一隅之见 ”、“ 一隅之説 ”。
(3).指一个狭小的地区。《汉书·赵充国传》:“今久转运烦费,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为不便。” 明 何景明 《渡泸赋》:“伟雄并乎三分,耻偏安乎一隅。”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单是 湘 西一隅,除客军一混成旅外,集中约十万人。”
词语解释:坐隅  拼音:zuò yú
座位旁边。 汉 贾谊 《鵩鸟赋》:“单閼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唐 杜甫 《北风》诗:“隐几看帆席,云山涌坐隅。” 宋 苏轼 《鹤叹》诗:“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至 万历 丙戌, 海 再出为南少宰, 何 以部郎謁 海 ,而置其榻於坐隅。”
词语解释:座隅  拼音:zuò yú
坐位的旁边。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 唐 元结 《系谟》:“公之所述,真王者之謨,必当篆刻,置之座隅。”
词语解释:东隅  拼音:dōng yú
(1).东角;东方。《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 明 茅溱 《双调夜行船序·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边境无虞,喜青阳布暖,斗指东隅。”
(2).古代指中原地区以东的小国。《逸周书·大匡》:“ 管叔 自作 殷 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 孔晁 注:“东隅自 殷 以东,旅謁各使,陈其政事者也。”《隋书·许善心传》:“ 李虔 僻处西土, 陆机 少长东隅。”
(3).指日本。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余生残 清 之季,逃窜东隅。”
(4).亦作“ 东嵎 ”。因日出东隅,故以“东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后汉书·冯异传》:“ 赤眉 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晋 陆云 《答兄平原书》:“昔我往矣,辰在东嵎;今我于兹,日薄桑榆。”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某惟有益鞭其后,再鼓而前,失东隅收桑榆,詎敢忘于愤悱。”
词语解释:四隅  拼音:sì yú
(1).四角。《礼记·檀弓上》:“蚁结于四隅。” 郑玄 注:“画褚之四角。”《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 宋 邢昺 疏:“此别宫中四隅之异名也。”
(2).四方;四周。《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返於枢。” 高诱 注:“隅,犹方也。”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 秦 兼并,吞灭四隅。” 唐 白居易 《官舍内新凿小池》诗:“中底铺白沙,四隅甃青石。”
词语解释:向隅  拼音:xiàng yú
(1).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汉 刘向 《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遂以比喻孤独失意或不得机遇而失望。 南朝 梁 徐悱 《赠内》诗:“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万物咸遂,各得其宜;臣独向隅,有以长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三日》:“买票时拥挤不堪,向隅者恐不免。”
(2).犹负隅。谓据险以抗。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并序》:“其子 智盛 ,袭爵继位,婴城向隅,忘我大义,事不获已,举而伐之。”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汝独向隅自持,坚壁不可……以至隻轮匹马,兵尽矢穷,流涕谢於君亲,束手归於俘虏。”
词语解释:山隅  拼音:shān yú
亦作“ 山嵎 ”。 山角;山曲。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文选·曹植〈洛神赋〉》:“微幽兰之芳蔼,步踟蹰於山隅。” 张铣 注:“徐步徘徊於山之隅角。” 清 侯方域 《宦官论》:“昔西山之狐往见南山之虎,曰:‘子跋踄林薄之间,日一得食,何其惫也!诚能假我以皮毛与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饮食不乏。’”
词语解释:路隅  拼音:lù yú
路边。 汉 张衡 《西京赋》:“睚眦蠆芥,尸僵路隅。” 唐 韩愈 《祭女挐女文》:“草葬路隅,棺非其棺。既瘞遂行,谁守谁瞻!”《宋史·文苑传六·李廌》:“ 軾 与 范祖禹 谋曰:‘ 廌 虽在山林,其文有锦衣玉食气,弃奇宝於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
词语解释:天隅  拼音:tiān yú
(1).犹天边。 晋 张华 《鹪鹩赋》:“鷦螟巢於蚊睫,大鹏弥乎天隅。”
(2).指极远的地方。 唐 杜甫 《雨》诗之三:“物色岁将晏,天隅人未归。”
词语解释:方隅  拼音:fāng yú
(1).四方和四隅。借指边疆。《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疆埸骚动,方隅内侵,没军丧众,干戈不息者,边将之忧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谢上表》:“旋属方隅不寧,朝廷多事。”《前汉书平话》卷上:“念尔福缘名分薄,何能端坐镇方隅。”
(2).全面积中的一部分。多指边侧之地或角落之地。《周书·任果传》:“ 任果 字 静鸞 , 南安 人也。世为方隅豪族,仕於 江 左。”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眥,而称感致百灵。”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而不係於方隅。’”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来的办法;只是‘不可以语冰’的‘夏虫’,井底蛙,磨坊里的驴子之流而已。”
(3).借指拘于一偏。 清 顾炎武 《复陈蔼公书》:“当世之通人伟士,自结髮以来奉为师友者,盖不乏人,而未敢存门户方隅之见也。”
(4).指边和角。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否则方隅不準,钩鬭难工。”
(5).方位。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若创建第宅,趣於落成,岁月方隅,或犯所禁,且不忖分量,唯务壮丽,祸不旋踵,自速其衅者多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天井水 亦曰 龙陂 , 酈道元 曰:‘广圆二百餘步,在 灵豀 东江 隄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中,故曰 龙陂 。’以方隅求之,毫釐不失。”
词语解释:墙隅  拼音:qiáng yú
墙角。 唐 张籍 《雨中寄元宗简》诗:“街径多坠果,墙隅有蜕蜩。”
词语解释:边隅  拼音:biān yú
亦作“邉隅”。
(1).犹边境。《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魴 远在边隅,江汜分絶,恩泽教化,未蒙抚及。”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一戎而荒景肃清,再鼓而边隅底定。” 明 冯梦龙 《邯郸梦·宇文计陷》:“那将在军中呵,随机行止,况收復千里邉隅。” 郭孝成 《云南光复记》:“ 广西 僻在边隅,民穷势蹙,外无应援,内乏餉械,邻封悉树 汉 帜,一隅何能孤守。”
(2).边缘。 宋 苏洵 《答二任》诗:“闻君猒 蜀 乐 上蔡 ,占地百顷无邉隅。”
词语解释:廉隅  拼音:lián yú
(1).棱角。《周礼·考工记·轮人》“欲其幬之廉也” 汉 郑玄 注:“幬,幔轂之革也。革急则裹木廉隅见。” 宋 苏轼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
(2).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汉书·扬雄传上》:“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宋 苏洵 《御将》:“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明史·王廷相传》:“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
(3).指朝堂。 宋 王安石 《上蒋侍郎书》:“倐然朝廷走一封之传,升执事於严近,与诸公对掌机政,召和气於天下,则必廉隅之上,体貌之殊絶,廊庙之间,贵贱之不接,某於是时愿拜风采,则无因而至前矣。”
(4).古算术开方法的术语。边为廉,角为隅。
词语解释:趋隅  拼音:qū yú
(1).向隅。《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孔颖达 疏:“趋,犹向也;隅,犹角也。” 唐 张阶 《无声乐赋》:“是以素王闲居而观, 卜商 体政以妙,愿尽趋隅之礼,以闻愷悌之要。”
(2).佛教指端坐静修。 唐 杨衡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诗:“愿迴戚促劳,趋隅事休逸。”
词语解释:无隅  拼音:wú yú
无边。《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唐 柳宗元 《天对》:“无隈无隅,曷懵厥列。” 明 宋濂 《潜溪邃言》:“居子之道……冲然若虚,渊然若全,浑然若无隅。”
词语解释:丘隅  拼音:qiū yú
犹丘阿。《诗·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止於丘隅。” 清 陈确 《大学辨》:“夫学,何尽之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
词语解释:坤隅  拼音:kūn yú
西南方。 唐 李华 《含元殿赋》:“ 望仙 闢於巽维, 建福 敞於坤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蜀冈录》:“山堂大门在寺坤隅,门内植老桂百餘株。”参见“ 坤维 ”。
词语解释:坤维  拼音:kūn wéi
(1).指西南方。因《易·坤》有“西南得朋”之语,故以坤指西南。《文选·张协〈杂诗〉之二》:“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李善 注:“《毛诗》曰:‘七月流火。’ 毛萇 曰:‘火,大火也。’《淮南子》曰:‘坤维在西南。’”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初 蜀 师之役,中军 云侯 有终 ,辟公以行,如左右手。平定坤维,公有力焉。”
(2).指南方。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清 李瀅 《望罗浮歌》:“ 丰隆 列缺 ,手劈坤维。”
(3).指大地之中央,正中。《隋书·礼仪志一》:“四方帝各依其方, 黄帝 居坤维。”
词语解释:陬隅  拼音:zōu yú
(1).隩隅,室内西南角。《吕氏春秋·分职》:“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陈奇猷 校释:“是陬隅即隩隅也。”
(2).僻远之地。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稔祸陬隅,阻兵 甌 越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流毒徧於陬隅,视民几于草芥。”
词语解释:高隅  拼音:gāo yú
高山的一角。 三国 魏 嵇康 《杂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朱闕玲瓏於林间,玉堂阴映於高隅。” 南朝 宋 鲍照 《行乐至城东桥》诗:“蔓草缘高隅,脩杨夹广津。”
词语解释:娵隅  拼音:jū yú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称鱼为娵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为 桓公 南蛮参军……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 桓 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 宋 沉与求 《还憩湖光亭复次江元寿韵》:“羊酪蓴羹本异区,江湖随俗语娵隅。”
(2).借指少数民族语言。 蔡有守 《黄晦闻欲事蕃语口占答之》:“问君底事事娵隅?我只因贫为所驱。” 郁达夫 《杂感》诗之六:“略解娵隅称博雅,人言 叔寳 最风流。”
词语解释:道隅  拼音:dào yú
犹路边。《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向来道隅有卖饼人。” 宋 王庭珪 《送骆仲武》诗:“谁能负弩当道隅,终日与尔为前驱。” 明 李东阳 《赠彭氏望》诗之二:“我诗世不好,见者掷道隅。”
词语解释:举隅  拼音:jǔ yú
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唐 杜甫 《壮游》诗:“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论易书》:“夫子作《大象》,多於《卦》《爻》之辞之外,别起一义以示学者,使之触类而通,此即举隅之説也。”参见“ 举一反三 ”。
词语解释:举一反三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 邕 与 李则 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凴着一卷《诗韵》学説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词语解释:鲋隅  拼音:fù yú
亦作“ 鮒禺 ”。亦作“ 鮒鰅 ”。 山名。即 鲋鱼山 。《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一本作“ 鮒禺 ”。 李善 注引《山海经》:“大荒之中, 河水 之间, 鮒禺之山 , 帝顓頊 与九嬪葬焉。” 刘良 注:“ 舜 葬 苍梧 ,二妃不从,故陋之; 帝顓頊 与九嬪葬于大荒之中 河水 之间 鮒禺之山 ,故遵之。”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惧从风而永去兮,託 顓頊 於 鮒隅 。”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六·澶州》:“ 鮒鰅山 在县( 顿丘县 )西北三十里,今名 广阳山 。”参见“ 鮒鱼 ”。
词语解释:鲋鱼  拼音:fù yú
(1).即鲫鱼。《庄子·外物》:“ 周 ( 庄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鲫鱼》:“鮒鱼。”
(2).山名。在今 河南省 清丰县 顿丘 故城西北。一名 高阳山 ,又名 青冢山 。传说 帝颛顼 高阳氏 葬于此山之阳。《山海经·海内东经》:“ 汉水 出 鮒鱼之山 , 帝顓頊 葬于阳,九嬪葬于阴,四蛇卫之。”按,《北堂书钞》卷九二引《山海经》“汉水”作“濮水”。
词语解释:室隅  拼音:shì yú
室内角落。 叶圣陶 《穷愁》:“伏室隅破釜侧,火才举,烟弥一室,缕缕折入母鼻。”
词语解释:负隅  拼音:fù yú
亦作“ 负嵎 ”。
(1).凭依山曲;依恃险要的地势。《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攖。” 赵岐 注:“虎依陬而怒。” 汉 马融 《广成颂》:“若夫鷙兽毅虫,倨牙黔口,大匈哨后,緼巡欧紆,负隅依阻,莫敢婴御。”后多指残敌凭险顽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会宁令李君守城事》:“ 石峰 在万山中……贼踞为巢穴,筑垒开沟,为负隅计,实絶地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赵大将军刺皮脸怪》:“怪至中堂挺然立作负嵎状,家丁相视,无敢前。” 孙中山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陈炯明 等跳梁于 东江 , 邓本殷 等负隅于南路。”
(2).背靠墙角。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我成了一只铁栏里的野兽,只是在牢房里兜圈子。偶尔也负嵎。在草席上胡坐一下。”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词语解释:防隅  拼音:fáng yú
位于山隅之水防。 唐 杜甫 《峡口》诗之一:“开闢当天险,防隅一水关。” 仇兆鳌 注:“防隅,水防山隅也。”
词语解释:幽隅  拼音:yōu yú
僻静处。 汉 张衡 《七辨》:“无为先生,淹在幽隅,藏声隐景,剗迹穷居。”
词语解释:德隅  拼音:dé yú
犹言德行方正。语本《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毛 传:“抑抑,密也;隅,廉也。” 郑玄 笺:“人密审於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嗣与先考同受业於 伍学文 先生之门,匪徒文誉齐腾,抑且德隅均整。”
词语解释:偏隅  拼音:piān yú
(1).一方之地;一隅之地。《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 张天锡 承祖父之资,藉百年之业,擅命 河 右,叛换偏隅。”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
(2).指偏僻的地方。 曹亚伯 《保路运动》:“ 四川 僻处偏隅,情形不能外达。”
(3).喻指整体中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明 王廷相 《石龙集序》:“其为志也,得其偏隅而迷其综括,欲周天下之变难矣。”
词语解释:巽隅  拼音:xùn yú
指东南角。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是时十月,菴旁近葵花荣茂。 洞微云 :‘於文章癸为葵,此殆水徵也。’与众道士行寻之,见巽隅草树间,隐隐有微润,掘之果得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景灵宫》:“造 献皇帝 庙於太庙之巽隅。其旧时营建名世庙者,遂空寂无所用。”
词语解释:层隅  拼音:céng yú
高耸的楼角。 南朝 宋 鲍照 《凌烟楼铭》:“巖巖崇楼,藐藐层隅。阶基天削,户牖云区。” 唐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诗:“落日临层隅,逍遥望晴川。”
词语解释:宫隅  拼音:gōng yú
谓建于宫墙四角的高大围屏。《周礼·考工记·匠人》:“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郑玄 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 孙诒让 正义:引 焦循 曰:“角,即四隅之谓。浮思者,《广雅》《释名》《古今注》皆训为门外之屏。角浮思者,城之四角为屏以障城,高於城二丈,盖城角隐僻,恐奸宄踰越,故加高耳。” 唐 李华 《含元殿赋》:“至若时雨槀田,九农恞畅,云归山冗,儵以昭旷。白日丽於宫隅,混晶光而益壮。”
词语解释:贲隅  拼音:bēn yú
见“ 賁禺 ”。
词语解释:贲禺  拼音:bēn yú
亦作“ 賁隅 ”。 即 番禺 。县名,在 广东省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泿水》:“ 泿水 东别逕 番禺 ,《山海经》谓之 賁禺 者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唐 李善 注:“《山海经》曰:‘ 桂林 八树在 賁隅 东。’ 郭璞 曰:‘八树成林,言其大也。 賁隅 音 番禺 。’”按,今本《山海经·海内南经》作“ 桂林 八树在 番禺 东”。
词语解释:封隅  拼音:fēng yú
见“ 封嵎 ”。
词语解释:封嵎  拼音:fēng yú
亦作“ 封隅 ”。 封山 和 嵎山 的并称。在 浙江 德清县 莫干山 附近,两山相去仅二里,相传古 汪芒氏 之君 防风 守此。《国语·鲁语下》:“客曰:‘ 防风氏 何守也?’ 仲尼 曰:‘ 汪芒氏 之君也,守 封 嵎 之山者也。’” 韦昭 注:“ 封 , 封山 ; 嵎 , 嵎山 。今在 吴郡 永安县 也。” 唐 柳宗元 《天对》:“ 封 嵎 守之,其横九里。” 前蜀 杜光庭 《郑顼别驾本命醮词》:“玉闕琼都,咫尺 封 隅 之内;凝嵐积翠,高低城邑之旁。”
词语解释:疆隅  拼音:jiāng yú
犹边疆。 清 李来泰 《中山贡使入朝纪事》诗:“环海近添新郡县, 中山 已属旧疆隅。”
词语解释:艮隅  拼音:gèn yú
东北方;东北角。 唐 刘禹锡 《唐故邠宁节度使史公神道碑》:“詔下薄伐,艮隅骚然。”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更鼓房则儘东首,为紫禁城之艮隅也。”
词语解释:乡隅  拼音:xiāng yú
乡村偏僻之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平粤纪闻》:“ 青浦 、 嘉定 及 娄东 势所不免,大抵惊惶,城门紧闭,仅存一门出入,其势浩大,现已迁移乡隅,纷纷不一。”
面朝着屋子里的一个角落。乡,通“ 向 ”。《汉书·刑法志》:“古人有言:‘满堂而饮酒,有一人乡隅而悲泣,则一堂皆为之不乐。’”参见“ 向隅 ”。
词语解释:向隅  拼音:xiàng yú
(1).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汉 刘向 《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遂以比喻孤独失意或不得机遇而失望。 南朝 梁 徐悱 《赠内》诗:“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万物咸遂,各得其宜;臣独向隅,有以长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三日》:“买票时拥挤不堪,向隅者恐不免。”
(2).犹负隅。谓据险以抗。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并序》:“其子 智盛 ,袭爵继位,婴城向隅,忘我大义,事不获已,举而伐之。”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汝独向隅自持,坚壁不可……以至隻轮匹马,兵尽矢穷,流涕谢於君亲,束手归於俘虏。”
词语解释:反隅  拼音:fǎn yú
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中庸论一》:“苟去圣日远,又不得天下英才以教,而徒执反隅故法,则恐微言由己而絶,故寧极书所得,以待知者。”
词语解释:阴隅  拼音:yīn yú
西北方。 汉 应瑒 《灵河赋》:“凌增城之阴隅兮,赖后土之潜流。” 汉 王粲 《游海赋》:“登阴隅以东望兮,览沧海之体势。”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崑崙 镇於阴隅,赤县据於辰巳。”
词语解释:九隅  拼音:jiǔ yú
(1).谓九州。《逸周书·尝麦》:“ 蚩尤 乃逐帝,争于 涿鹿 之河,九隅无遗。”《楚辞·王褒〈九怀·匡机〉》:“弥览兮九隅,彷徨兮兰宫。” 王逸 注:“歷观九州求英俊也。” 唐 李邕 《秦望山法华寺碑》:“百宝盈於九隅,羣经备於三藏。”
(2).九方。《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九隅,九方也。”
词语解释:区隅  拼音:qū yú
角落。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礼》曰:‘ 顓頊氏 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 江水 ,是为虐鬼;一居 若水 ,是为魍魎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淮南子·氾论训》“此隅曲之一指而不知八极之广大也” 汉 高诱 注:“隅曲,室中之区隅,言狭小。”
词语解释:踇隅  拼音:mǔ yú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东山经》:“又南水行九百里,曰 踇隅之山 ,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袁珂 校注:“踇隅音亩宇。”
词语解释:避溺山隅  拼音:bì nì shān yú
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譬於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绳,解籙收簪,旦归初服。”
词语解释:隩隅  拼音:yù yú
(1).室的西南角。借指内室。 汉 刘向 《新序·刺奢》:“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是以不寒。”
(2).引申为学问精绝深奥之处。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蹈其閫閾,若近 闕里 之堂;入其隩隅,谓登 龙门 之阪。”参见“ 登堂入室 ”。
词语解释:登堂入室  拼音:dēng táng rù shì
(1).登上厅堂,进入内室。《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未得其门,尚思晋謁;既已登堂,便思入室。”《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他定睛一看,见是太亲翁,也不及登堂入室,便在大门外头,当街爬下,綳冬綳冬的磕了三个头。” 吴组缃 《山洪》二七:“访问这种人家的时候,他们决定不登堂入室,只在门外谈一谈。”
(2).比喻学艺造诣精绝,深得师传。《汉书·艺文志》:“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 孔氏 之门人用赋也,则 贾谊 登堂, 相如 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宋 吴坰 《五总志》:“如 徐师川 、 余荀龙 、 洪玉父 昆弟、 欧阳 元老,皆 黄 门登堂入室者,实自足以名家。”
(3).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或境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乘其爱看之时,急觅传奇之有情节、小説之无破绽者,听其翻閲,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师也。”《花城》1981年第3期:“深深埋在地下的油层是看不见摸不清的, 邵元良 决心登堂入室,把油层在注水后的变化规律摸清,从中探求出一条增产原油的新路子。”参见“ 升堂入室 ”。
词语解释:八隅  拼音:bā yú
亦作“ 八嵎 ”。 八方。《山海经·海内西经》:“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 赤水 之际,非仁 羿 莫能上冈之巖。”《文选·曹植〈七启〉》:“华阁缘云,飞陛凌虚,頫眺流星,仰观八隅。” 李周翰 注:“八隅,八方也。”《云笈七籤》卷二十:“九斗吐暉,精焕八嵎。”
词语解释:兑隅  拼音:duì yú
西边。 唐 刘禹锡 《许州文宣王新庙碑》:“ 许州 牧 杜公 作 文宣王庙 暨学舍于兑隅,革故而鼎新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词语解释:欧隅  拼音:ōu yú
房屋的角落。欧,通“ 区 ”。 汉 王充 《论衡·解除》:“昔 顓頊氏 有子三人,生而皆亡,一居 江水 为疟鬼,一居 若水 为魍魎,一居欧隅之间,主疫病人。”
词语解释:海角天隅  拼音:hǎi jiǎo tiān yú
见“ 海角天涯 ”。
词语解释:海角天涯  拼音:hǎi jiǎo tiān yá
谓偏僻遥远的地方。 唐 白居易 《浔阳春·春生》诗:“春生何处闇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宋 陆游 《蝶恋花·离小益作》词:“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 明 方授 《夜悲歌》之一:“心依依,歌蓼莪,海角天涯可奈何。”《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安老爷 ﹞要向海角天涯寻着那 十三妹 报她这番恩义。” 陈毅 《渡黄河作歌》:“人民法庭早安排,海角天涯难逃避。”亦作“ 海角天隅 ”。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四折:“海角天隅,须有日再完聚。”
词语解释:滞隅  拼音:zhì yú
谓偏执一端。《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赞》:“举端自理,滞隅则失。” 李贤 注:“滞隅谓偏执一隅也。”
词语解释:淫隅  拼音:yín yú
见“ 淫隈 ”。
词语解释:淫隈  拼音:yín wēi
水曲的深处。《列子·黄帝》:“因復指河曲之淫隈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 殷敬顺 释文:“隈,乌恢切,水曲也。一本作隅。”
词语解释:斗绝一隅  拼音:dòu jué yī yú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魏书·西域传·焉耆》:“ 焉耆 为国,斗絶一隅,不乱日久。”《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 梁祖 览之,至‘毒手尊拳’之句,怡然谓 敬翔 曰:‘ 李公 斗絶一隅,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 袭吉 之笔才,虎傅翼矣!’”
词语解释:斗绝一隅  拼音:dòu jué yī yú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词语解释:曲隅  拼音:qǔ yú
偏僻的角落。《楚辞·严忌〈哀时命〉》:“块独守此曲隅兮,然欿切而永叹。” 王逸 注:“言己独处山野,块然守此山曲。”
词语解释:角隅  拼音:jiǎo yú
角落。 沙汀 《祖父的故事·苦难》:“屋子里却更显得昏暗,好像每个角隅都蹲得有鬼影一样。” 徐迟 《在湍流的涡漩中》:“十月初的一个夜晚,已经有了秋凉肃杀的意思。蟋蟀在一个什么角隅悲伤地啼哭。”
词语解释:苟安一隅  拼音:gǒu ān yī yú
当权者只顾本身安居一地,不顾国家民族安危。例如:朝廷听信奸言,希图苟安一隅,无用兵之志。——《说岳全传》
词语解释:缺隅  拼音:quē yú
宫成有意缺角,表示留有缺陷,不敢自满。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宫成缺隅,衣成缺裾。”参见“ 缺衽 ”。
词语解释:缺衽  拼音:quē rèn
亦作“ 缺袵 ”。 谓衣成有意缺襟,示有缺陷,以启迪为人应谦逊自持,不当自满。《韩诗外传》卷三:“衣成则必缺袵,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宋 晏殊 《谢昇王记室表》:“衣存缺衽,式赞于谦冲。”参见“ 缺隅 ”。
词语解释:王隅  拼音:wáng yú
阴阳家谓地气旺盛的角落。王,通“ 旺 ”。《新唐书·方技传·杜生》:“时有浮屠 泓 者……尝为 燕国公 张説 市宅,戒曰:‘无穿东北,王隅也!’它日见 説 曰:‘宅气索然,云何?’与 説 共视,隅有三坎丈餘, 泓 惊曰:‘公富贵一世而已,诸子将不终。’ 説 惧,将平之, 泓 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连,譬身疮痏补它肉,无益也。’”
词语解释:渊隅  拼音:yuān yú
见“ 渊虞 ”。
词语解释:渊虞  拼音:yuān yú
古代传说中太阳戌时经过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浴于 咸池 ,拂于 扶桑 ,是谓晨明……至于 渊虞 ,是谓高舂。” 高诱 注:“ 渊虞 ,地名。高舂,时加戌,民碓舂时也。”按,《楚辞·天问》“出自 汤谷 ” 宋 洪兴祖 补注引《淮南子》作“渊隅”。
词语解释:安于一隅  拼音:ān yú yī yú
习惯、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
词语解释:奥隅  拼音:ào yú
(1).室之西南角,古为尊者居处。比喻重要地区。 汉 焦赣 《易林·否之观》:“天之奥隅, 尧 舜 所居,可以存身,保我家邦。”
(2).泛指内室。《梁书·任昉传》:“蹈其閫閾,若升 闕里 之堂;入其奥隅,谓登 龙门 之坂。”
词语解释:砥砺廉隅  拼音:dǐ lì lián yú
见“ 砥厉廉隅 ”。
词语解释:砥厉廉隅  拼音:dǐ lì lián yú
谓磨练节操。廉隅,棱角,喻指方正的操守。《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孔颖达 疏:“言儒者习近文章,以自磨厉,使成己廉隅也。”《孔丛子·连丛子下》:“志不在小,则不可度,砥厉廉隅,则不可越,行高体卑,则不可阶。”亦作“ 砥礪廉隅 ”。 宋 苏轼 《刘有方可昭宣使依旧嘉州刺史内侍押班制》:“砥礪廉隅,有搢绅之风。”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儒学本有名教之目,故砥礪廉隅,崇尚名节。”
词语解释:砥厉廉隅  拼音:dǐ lì lián yú
谓磨练节操。廉隅,棱角,喻指方正的操守。《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孔颖达 疏:“言儒者习近文章,以自磨厉,使成己廉隅也。”《孔丛子·连丛子下》:“志不在小,则不可度,砥厉廉隅,则不可越,行高体卑,则不可阶。”亦作“ 砥礪廉隅 ”。 宋 苏轼 《刘有方可昭宣使依旧嘉州刺史内侍押班制》:“砥礪廉隅,有搢绅之风。”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儒学本有名教之目,故砥礪廉隅,崇尚名节。”
词语解释:砥廉峻隅  拼音:dǐ lián jùn yú
经过磨砺,使棱角更加分明。 明 唐顺之 《方砚铭》:“汝之守,足以砥廉峻隅,而不刓于顽也。”
词语解释:坊隅  拼音:fāng yú
街头巷曲。《水浒传》第十二回:“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 杨志 ,逕投 开封府 出首。”《水浒传》第六六回:“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更有沉溺利欲之场,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亦著书鏤板,讥弹 陆 王 ,曰吾以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