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丰隆 拼音:fēng lóng
(1).亦作“ 丰霳 ”。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后多用作雷的代称。《楚辞·离骚》:“吾令 丰隆 椉云兮,求 宓妃 之所在。”《淮南子·天文训》:“季春三月, 丰隆 乃出,以将其雨。” 高诱 注:“ 丰隆 ,雷也。”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叱 丰隆 ,奔列缺,轰然霹靂,天地俱裂。”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淙淙飞泉下幽壑,輣衝百道鸣丰霳。” 郭沫若 《创造者》诗:“你听,他声如丰隆。”
(2).丰盛隆厚。《后汉书·公孙瓒传》:“据职高重,享福丰隆。”《宋书·礼志三》:“其优衍丰隆,无所取喻。” 宋 李之仪 《与金马部书》之十一:“至于樽俎丰隆,祖帐华茂,倾意於俯格,而至巷无居人。”
(3).高大崇隆。《艺文类聚》卷六引 南朝 梁 萧子范 《建安城门峡赋》:“瓌诡丰隆,质状不同,班黄糅采,玄紫潜通。” 元 陈樵 《东阳县学晖映楼赋》:“登兹楼以相羊兮,爱结构之丰隆。” 清 张惠言 《景福宫赋》:“丰隆穹崇,岧嶤崔巍。”词语解释:隆隆 拼音:lóng lóng
高耸貌。 康有为 《望小姑山》诗:“崖巔杰阁何嶐嶐,高跨苍穹转烈风。”词语解释:蕴隆 拼音:yùn lóng
(1).暑气郁结而隆盛。《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藴隆虫虫。” 朱熹 集传:“藴,蓄;隆,盛也。” 马瑞辰 通释:“藴隆谓暑气鬱积而隆盛。虫虫则热气熏蒸之状也。” 宋 朱淑真 《夏雨生凉》诗:“烈日如焚正藴隆,黑云带雨泻长空。” 清 戴名世 《讨夏二子檄》:“擒捕无方,嘬噆之威已酷;藴隆既去,飞鸣之势何存。”
(2).引申为炽盛;显赫。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尚书累叶,厥声藴隆。”
(3).积累。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下》:“夫才者,诸法之藴隆发现处也。”词语解释:穹隆 拼音:qióng lóng
亦作“ 穹窿 ”。
(1).中间隆起,四周下垂貌。常用以形容天的形状。 汉 扬雄 《太玄·玄告》:“天穹隆而周乎下。” 范望 注:“穹隆,天之形也。”《尔雅·释天》“穹苍” 晋 郭璞 注:“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文选·陆机〈挽歌〉》:“旁薄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张铣 注:“穹隆,天之形。” 郭沫若 《女神·胜利的死》:“汪洋的大海正在唱着他悲壮的哀歌,穹窿无际的青天已经哭红了他的脸面,远远的西方,太阳沉没了!”
(2).指天。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如雅论,贵少贱多,则穹隆无取乎宏燾,而旁泊不贵於厚载也。” 清 孙枝蔚 《赠邢补庵》诗:“圣贤爱其身,立言深且洪。以兹慰二人,亦足报穹窿。”
(3).高大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 庐山 , 彭泽 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文选·陆倕〈石阙铭〉》:“鬱崫重轩,穹隆反宇。” 李周翰 注:“鬱崫、穹隆,壮大貌。” 宋 欧阳修 《山中之乐》:“耀空山兮鬱穹隆,彼之人兮固亦目明而耳聪。”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殿闕已穹窿,高竟出其外。”
(4).长曲貌。《文选·张衡〈西京赋〉》:“於是鉤陈之外,阁道穹隆。” 李善 注:“穹隆,长曲貌。”《魏书·术艺传·张渊》:“观阁道之穹隆,想灵驾之电飘。” 宋 周密 《志雅堂杂抄·图画碑帖》:“期仙磴者,盖危磴穹窿,迴结云路,灵仙仿彿,若可期及。”
(5).充溢腾涌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滂濞沆溉,穹隆云橈。” 王先谦 补注:“言水势起伏,乍穹然而上隆。”《文选·扬雄〈甘泉赋〉》:“香芬茀以穹隆兮,击薄櫨而将荣。” 李善 注:“言香气芬茀,穹隆而盛。”
(6).高兴,得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入道》:“有若立身慎行,与圣哲同辙者,则得丧语默,復何蠆芥乎!復何穹隆乎!”
(7).指建筑物的圆顶。 清 姚鼐 《谒明孝陵游览灵谷寺》诗:“守吏卫樵苏,金碧餘穹窿。”
(8).瓜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明帝 阴贵人 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方国,时 燉煌 献异瓜种, 恒山 献巨桃核。瓜名穹隆,长三尺,而形屈曲,味美如飴。”
(9).象声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须臾,穹窿砰磕,雷鼓之音;忽復震骇,声如辟歷。”词语解释:污隆
亦作“污隆”。亦作“汚隆”。
1.升与降。常指世道的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汉 刘向 《列仙传·马丹赞》:“ 马丹 官 晋 ,与时污隆,事 文 去 献 ,显没不穷。”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国有否泰,世有污隆。” 清 钱谦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无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汚隆,道术之醇驳,苞罗旁魄,如数一二。”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取辩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
2.指地形的高下。 晋 潘岳 《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污隆。” 明 刘基 《再用韵》:“旱魃为妖殄岁功,田畴龟坼徧污隆。”词语解释:兴隆 拼音:xīng lóng
兴旺隆盛。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 唐 胡曾 《咏史诗·沛宫》:“ 汉高 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此人外亲内疎,挟诈而取 益州 ,遂併 汉中 ,有霸业兴隆之志。”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七章:“这个茶馆虽不起眼儿,买卖倒挺兴隆。”词语解释:栋隆 拼音:dòng lóng
屋栋高大隆起。《易·大过》:“象曰:栋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孔颖达 疏:“犹若所居屋栋隆起,下必不橈。”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隶释·汉司隶从事郭究碑》:“麟跱清朝,委虵自公,栋隆千里,庶绩艾康。”《文选·卢谌〈赠刘琨〉诗》:“上弘栋隆,下塞民望。” 李周翰 注:“ 琨 能兴復 晋 室,上大夫国家梁栋,下满万人之望也。”《周书·晋荡公护传》:“体道居贞,含和诞德,地居戚右,才表栋隆。”词语解释:比隆 拼音:bǐ lóng
同等兴盛。《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娄敬 説曰:‘陛下都 洛阳 ,岂欲与 周 室比隆哉?’”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武帝 ﹞固将求功於圣人之典,以与三代比隆,而为不世出之主也。” 明 宋濂 《送钱充一还天台》诗序:“皇 明 肇造区夏,比隆 唐 虞 。”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自尔及 汉 ,记事韵文,后世莫与比隆。”词语解释:基隆 拼音:jī lóng
中国台湾省港口城市。位于台湾岛北端,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5万。是台湾主要的输出港口词语解释:绍隆 拼音:shào lóng
继承发扬。《文选·锺会〈檄蜀文〉》:“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 刘良 注:“绍继绪业也。言有圣明之德而继先人之业。” 明 刘基 《〈翊运录〉序》:“绍隆先范,以副朝廷优礼功臣之意。”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学之弥篤,仰之弥高。绍隆志业,勉矣吾曹!”词语解释:熙隆 拼音:xī lóng
兴盛。《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诸葛恪 得承祖考风流之烈……并履忠勤,熙隆世业。”《文选·潘岳〈杨仲武诔〉》:“伊子之先,奕叶熙隆。” 吕延济 注:“熙,兴也。言累世兴盛也。” 宋 司马光 《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圣贤会合若符契,坐致四海登熙隆。” 明 张居正 《进帝鉴图说疏》:“当国家熙隆之运,而其亡也忽焉。”词语解释:克隆 拼音:kè lóng
兴隆,昌盛。《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赞》:“民誉不爽,家称克隆。”《北史·周纪下论》:“呜呼!以 文皇 之经启鸿基, 武皇 之克隆景业,未踰二纪,不祀忽诸。”词语解释:媲隆 拼音:pì lóng
谓兴盛之景况相当。《清史稿·穆宗纪论》:“藉使蘄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詎不与前古媲隆。”词语解释:高隆 拼音:gāo lóng
谓在上位高显之处。《淮南子·说山训》:“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高诱 注:“‘世不能贵’者,喻小人在上位高显之处。”词语解释:丕隆 拼音:pī lóng
谓极其淳厚。 明 方孝孺 《杜士贤赞》:“ 宋 初诸宗,嗜諫若飴,风俗丕隆如三代时。”词语解释:庆隆 拼音:qìng lóng
谓福运昌隆。《晋书·苻坚载记上》:“ 周 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词语解释:化隆 拼音:huà lóng
教化隆盛。《史记·礼书》:“化隆者閎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 周旦 不顾嫌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 女水 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词语解释:优隆 拼音:yōu lóng
(1).优待尊崇。《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昔 周成 建保傅之官,近 汉显宗 崇宠 邓禹 ,所以优隆雋乂,必有尊也。” 宋 陆游 《逆曦授首贺太皇太后笺》:“惟列圣念功之意,每示优隆;度故臣誓报之心,岂有穷已。” 清 俞樾 《郡经平议·孟子一》“养弟子以万钟”:“ 孟子 仕 齐 ,其禄十万,盖以 孟子 大贤,故优隆之至,其弟子则万钟足矣。”
(2).指优厚的待遇。《宋书·袁粲传》:“ 袁粲 、 刘秉 ,并与先朝同奬 宋 室……岁月弥往,宜沾优隆。”
(3).高,尊贵。 唐 李德裕 《谢恩加特进阶状》:“伏以 汉 氏之制,勋望优隆,则位加特进,服以文冕。” 王闿运 《丁文诚诔》:“位徒极于优隆,身不获于荣华。”
(4).优厚。指礼遇或待遇。 宋 沉虞卿 《〈小畜集〉跋》:“内翰 王公 以文章道义,被遇 太宗皇帝 ,视草北门,代言西掖,眷接优隆,声望最重,咸谓咫尺黄阁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黄文襄公》:“ 乾隆 中, 汉 军人登仕版者,多以玩法被罪,其始终圣眷优隆者,惟 黄文襄公 廷桂 一人而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就令议决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极优隆, 中国 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
(5).丰厚,丰富。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张循王老卒》:“王咨嗟褒赏,赐予优隆。”词语解释:南隆 拼音:nán lóng
四川 阆中 的别称。 宋 苏轼 《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维时 南隆 老,奉使独未还。” 王文诰 注引 次公 曰:“ 南隆 , 閬中 也。 鲜于子骏 , 閬中 人。”词语解释:钦隆 拼音:qīn lóng
崇敬。 宋 王禹偁 《回寇密直谢官启》:“目窥星斗之文章,身负荆芒之怵惕,钦隆感戴,藂集所怀。”词语解释:轰隆 拼音:hōng lōng
象声词。形容雷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丁玲 《团聚》:“今天晚上有着大风雨,雷轰隆轰隆的在屋子四周响了过去。”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好像万马奔腾似的吼叫,随着再一次的轰隆一声门的巨响,人群潮水一般涌到第二道门里来了。”词语解释:纂隆 拼音:zuǎn lóng
犹言继承大业。《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上纂隆,经教弘道。” 李善 注引《尔雅》:“纂,继也。”词语解释:乾隆 拼音:qián lóng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公元1736—1795年)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清·姚鼐《登泰山记》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乾隆丁亥冬。——清·袁枚《祭妹文》词语解释:昌隆 拼音:chāng lóng
(1).使昌盛。《坛经·付嘱品》:“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2).兴旺发达。 汉驹 《新政府之建设》第一章:“注目于其社会,关心于其国情,每有一种葱葱勃勃伟大昌隆之气象,目击焉而心花开,耳触焉而气概扬。”词语解释:崇隆 拼音:chóng lóng
亦作“ 崇嶐 ”。
(1).高,高起。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西山崇隆,小瀑屡屡从山岭悬注。” 清 黄景仁 《池阳写望》诗:“池阳山水窟,石城鬱崇嶐。” 佘疚侬 《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登慧山》诗:“地势隔江远,西去逾崇隆。”
(2).严正。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惟时风宪崇隆,官吏严肃,刺不易投,三日犹未得见方伯。”
(3).高尚伟大。《太平天囯文选·常熟报恩牌碑序》:“ 虞山 高耸,并文德之崇嶐; 琴水 冲融,通武功之振奕。” 郭沫若 《祭李闻》:“莽彼河山,因突兀而增色;嗟我民猷,感无上之崇隆。”词语解释:登隆 拼音:dēng lóng
(1).使兴隆。 宋 司马光 《不以卑临尊议》:“ 武王 纂绍前迹,登隆基绪。”
(2).进上隆贵的。《宋史·乐志十》:“登隆妙号,钦翼渊宗。茂宣德礼,有恪其容。”词语解释:冲隆 拼音:chōng lóng
古兵车名。《淮南子·兵略训》:“故攻不待衝隆、云梯而城拔,战不至交兵接刃而敌破,明於必胜之攻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勇》:“ 陈胜 无士民之资,甲兵之用,鉏耰棘橿,以破衝隆。”词语解释:冯隆 拼音:féng lóng
高大貌。《文选·左思〈吴都赋〉》:“岛屿緜邈,洲渚冯隆。” 刘逵 注:“冯隆,高貌。” 李善 注:“ 后汉 《黎阳山碑》曰:‘山河冯隆,有精英兮。’”冯,一本作“ 凭 ”。词语解释:休隆 拼音:xiū lóng
美善昌隆。 明 张居正 《翰林院读书说》:“方今治道休隆,德化浹洽。” 清 龚自珍 《祀典杂议》之四:“方今休隆时,正宜差等百王,考镜羣籍,召万灵之祐,锡九流之福。”词语解释:阿兰·德隆 拼音:ā lán · dé lóng
见“德隆”。词语解释:吉隆 拼音:jí lóng
吉祥兴盛。《汉书·艺文志》:“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凶阨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词语解释:九隆 拼音:jiǔ lóng
传说中 哀牢夷 的祖先。 唐 骆宾王 《又破设蒙俭露布》:“竹浮三节,肇兴外域之源;木化九隆,颇为中国之患。”词语解释:轰隆轰隆 拼音:hōng lōng hōng lōng
低沉而常常重复的声音(如摩托、大炮或齐步行进中的队伍发出的)词语解释:轰隆隆 拼音:hōng lōng lóng
象声词。形容雷声、炮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周鸣钢 《没有双手的女英雄》:“‘轰隆隆’的巨雷声,就好像大炮弹在她的身边爆炸着。”词语解释:凭隆 拼音:píng lóng
高大。《文选·左思〈吴都赋〉》:“岛屿緜邈,洲渚凭隆。” 李周翰 注:“凭隆,高大貌也。”词语解释:葱隆 拼音:cōng lóng
形容气象旺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王气葱嶐,聚於 辽 瀋 。”词语解释:光隆 拼音:guāng lóng
光辉隆盛。《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殿下圣德光隆,寧济六合。”词语解释:郁隆 拼音:yù lóng
谓暑气隆盛。也指隆盛的暑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南山·育队谷》:“炎雰是扇,以散鬱隆。”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炽暑鬱隆,不能消雪山之冻。” 晋 傅咸 《感凉赋》:“践朱明之中月,暑鬱隆起肇兴。”词语解释:郅隆 拼音:zhì lóng
昌盛,兴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王 改制,爰 周 郅隆,大行越成。” 司马贞 索隐:“郅,大也。隆,盛也……以言 文王 改制,及 周 而大盛也。” 宋 刘敞 《王沂公祠堂记》:“ 文 武 维 周 ,天命郅隆。” 清 赵翼 《刘石庵相公》诗:“再世调元佐郅隆,更餘书翰压羣雄。”词语解释:直隆隆
高而直起词语解释:弓隆 拼音:gōng lóng
神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甲子神名 弓隆 ,欲入水内呼之, 河伯 九千导引,入水不溺。”词语解释:木化九隆 拼音:mù huà jiǔ lóng
指 中国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哀牢夷 起源的神话传说。据传 哀牢夷 之祖先有妇人名 沙壹 ,居于 牢山 ,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生有十男。后沉木化成龙,跃出水面欲见其子。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土语谓背为九,坐为隆,故名小子为 九隆 。后长大,被推为王。 九隆 兄弟娶 牢山 十女为妻,生养繁衍,形成种族。事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竹浮三节,肇兴外域之源;木化 九隆 ,颇为中国之患。”词语解释:三五之隆 拼音:sān wǔ zhī lóng
三皇五帝之盛世。《汉书·郊祀志下》:“夫 周 秦 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 颜师古 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词语解释:庥隆 拼音:xiū lóng
太平昌盛。 清 龚自珍 《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公自顾以儒臣遭世极盛,文名满天下,终不能有所补益时务,以负庥隆之期。”词语解释:家隆 拼音:jiā lóng
谓臣下势力强大。《韩非子·八经》:“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一说,隆读为“鬨”,家隆即“家鬨”,亦谓私家构兵争斗。见 清 孙诒让 《札迻·韩非子》。词语解释:富隆 拼音:fù lóng
富足兴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金钱》:“大而牺牲性命,侵灭公理,以求一国一种族之强盛;小而丧尽良心,弃尽廉耻,以求一身一家之富隆。”词语解释:康隆 拼音:kāng lóng
使安定兴盛。《晋书·陆机传》:“谓 颖 必能康隆 晋 室,遂委身焉。”词语解释:洿隆 拼音:wū lóng
(1).高低。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洿隆殊途,亦飞之极。”
(2).指世事的盛衰或政治的兴替。《魏书·食货志》:“是以三典所同,随世洿隆;贰监之行,从时损益。”《晋书·礼志中》:“世有险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时异,诚有由然,非忽礼也。”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叙》:“人积人之谓治,治相嬗成今古,有洿隆、有敝更之谓器与道。”词语解释:洼隆 拼音:wā lóng
(1).高下不平。《晋书·张骏传》:“夫法制所以经纶邦国,篤俗齐物,既立必行,不可洼隆也。”
(2).犹凹凸。 宋 苏轼 《书蒲永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美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词语解释:忽隆 拼音:hū lóng
象声词。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旁人洗完脸,忽隆忽隆吃起饭来。” 峻青 《老水牛爷爷》:“我们的那一幢房子忽隆一声塌下去了。”词语解释:恢隆 拼音:huī lóng
犹振兴。《魏书·序纪论》:“ 昭成 以雄杰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终於百六十载。”词语解释:咕隆 拼音:gū lōng
象声词,雷声、大车声等。例如:雷声咕隆咕隆,真吓人。
也说“咕隆隆”词语解释:窄隆 拼音:zhǎi lóng
方言。低一脚高一脚。形容行走不便的样子。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腿脚不好的 老孙头 和 老田头 ,也跟在人们的后面,窄隆窄隆地拐着慢慢走。”词语解释:噶隆 拼音:gá lóng
即噶布伦。词语解释:终隆 拼音:zhōng lóng
即 终南山 。《淮南子·俶真训》:“ 孟门 、 终隆 之山,不能禁。” 高诱 注:“ 孟门 ,山名, 太行 之隘也; 终隆 则 终南山 ,在 扶风 ,皆险塞也。”参见“ 终南山 ”。
词语解释:终南山 拼音:zhōng nán shān
山名。 秦岭 主峰之一。在 陕西省 西安市 南。一称 南山 ,即狭义的 秦岭 。古名 太一山 、 地肺山 、 中南山 、 周南山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一》。词语解释:窊隆 拼音:wā lóng
低昂;凹凸。《文选·马融〈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李善 注:“窊隆,高下貌。” 张铣 注:“窊隆诡戾,谓水流下上奇势、迴戾不常之貌。”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故窊隆异等,修短殊姿,皆稟之自然,得诸造化,非由倣效,俾有迁革。” 宋 苏舜钦 《送王纬赴选序》:“地形窊隆,以机激水,上下环回无不通。”词语解释:窳隆 拼音:yǔ lóng
凹凸;卑和高。《后汉书·霍谞传》:“《传》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斯盖谓大小、窳隆、丑美之形,至於鼻、目众窍、毛髮之状,未有不然者也。”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若乃交二族之和,辨伉合之义,升降窳隆,诚非一揆。”参见“ 窊隆 ”。
词语解释:窊隆 拼音:wā lóng
低昂;凹凸。《文选·马融〈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李善 注:“窊隆,高下貌。” 张铣 注:“窊隆诡戾,谓水流下上奇势、迴戾不常之貌。”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故窊隆异等,修短殊姿,皆稟之自然,得诸造化,非由倣效,俾有迁革。” 宋 苏舜钦 《送王纬赴选序》:“地形窊隆,以机激水,上下环回无不通。”词语解释:褒隆 拼音:bāo lóng
犹褒重。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 孟生 方欲抑顿贪残,襃隆仁义,安得不勤勤谆谆,独称仁邪!”《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襃隆往代,义炳彝则。朕当此乐推,思弘前典。” 宋 曾巩 《试中书舍人制诏》之一:“申以荣名,视官仪於宰路。所以襃隆旧哲,优异宗工。”词语解释:吼隆 拼音:hǒu lóng
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 丁玲 《压碎的心》:“火车开动了,吼隆,吼隆,吼隆不断的振响着。”词语解释:呼隆 拼音:hū lóng
象声词。 老舍 《正红旗下》五:“一会儿,﹝风﹞又擦着地皮袭来,击撞着院墙,呼隆呼隆乱响。”词语解释:大唿隆 拼音:dà hū lóng
见“ 大呼隆 ”。
词语解释:大呼隆 拼音:dà hū lóng
亦作“ 大唿隆 ”。 形容做事虚张声势,很少实效。 徐光耀 《望日莲》:“敌人今日来村,不过是‘大唿隆’。真要看准目标, 佐滕 是不会这么明火执仗的。” 张兴义 《多年的“老疙瘩”解开了》:“没实行责任制时,干活大呼隆,干部张嘴立规矩,闭嘴训社员。”词语解释:大呼隆 拼音:dà hū lóng
亦作“ 大唿隆 ”。 形容做事虚张声势,很少实效。 徐光耀 《望日莲》:“敌人今日来村,不过是‘大唿隆’。真要看准目标, 佐滕 是不会这么明火执仗的。” 张兴义 《多年的“老疙瘩”解开了》:“没实行责任制时,干活大呼隆,干部张嘴立规矩,闭嘴训社员。”词语解释:夷隆 拼音:yí lóng
犹盛衰。《文选·班固〈两都赋序〉》:“道有夷隆,学有粗密。” 吕延济 注:“夷,平;隆,盛也。言代有平盛,学者随时精粗,不可齐也。”词语解释:盛隆 拼音:shèng lóng
兴盛;盛大。 汉 王充 《论衡·正说》:“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 明 李贽 《高同知奖劝序》:“惟是我朝,上下古今,俯仰六王,囊括并包,伦制兼尽,功德盛隆,诚自生民以来之圣之所未有也。”